第32章
- 顏氏學記
- 戴望
- 4779字
- 2015-12-26 15:05:20
劉心衡,山東王家營人,從李先生學騎射。
李書思。
劉心蕙。
劉珙。
李元英,新城人。
鐘淑,字子能,博野人。金若子。
仲宏通,字開一,桐鄉人。子路之后,以孝廉出仕縣令。李先生南游時,從學。為圣學成法作跋焉。
員從云,字震生,三原人。
于鯨,字南溟,漢軍人。官商州知州。
楊勤,字慎修,漢軍人。官富平縣知縣。延李先生往,執弟子禮,凡事諮而后行,治稱最。及先生歸,官紳吏民皆出祖道,有號哭而返者。先生嘆曰:吾觀富平,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黃曰:瑚,字宗夏,歙縣人。初師大興劉繼莊獻廷,后繼莊沒,宗夏得李先生中庸講語,喟然曰:吾向以佛氏為根,今拔去矣。錄習齋及先生語為《代紳編》,介王昆繩北面拜先生,曰:顏李之學如菽粟布帛,若暫離則饑寒矣。
孔興泰,字林宗,雎州人。從學李先生,精歴數,撰大衍精義。
吳長榮,字欣木,長山人。
劉楠,字百斯。
趙瓚,字澄溪,安平人。官西平縣知縣。
馬巖,丹陽人。見李先生大學辨業,寄書稱私淑弟子。言:格物卽窮究禮樂等事,非泛格天下之物。又言:正心乃兢兢業業,非如二氏默坐澄心之旨。又言:讀大學者,須有志親民,方為有用。皆與先生旨合。
沈廷楨,字青山,會稽人。繼于南溟官商州,延李先生往論學,事以師禮。且合諸州縣言于學使朱公軾來拜,將請先生開講。先生辭曰:古先學而后講,后儒則以講為學,塨不敢效也。
逹宸,字子旭,郿縣人。以知兵名。冷畢二將軍討吳三桂時,聘之,問計。用之勝。晤李先生秦中,執弟子禮。先生語以圣學,子旭躍然曰:圣道必求有事,吾向疑宋明士養如婦人女子,袖手無遠略,今乃知學術之失也。
王元亮,字奐曾,山西太平人。學易初宗程朱,及見李先生傳注,折服,事以師禮。為校訂其書兩過焉。
張琡璋,字瞻仰,棘津人。嘗讀國語,感古人父子君臣之際,民社世故政事之端,莫不實有規畫,自反無似,因發憤與其友鄭若洲共學,立日記自考其得失過惡瞻仰。從李文貞游,及聞顏先生學,謀執摯而先生沒,乃受業李先生,助刊習齋年譜,以表師范焉。
鄭知芳,字若洲,棗強人。與張瞻仰皆安溪李相公門人,后同來李先生里問學,為刊顏先生年譜。安溪巡撫直隸,嘗扈蹕白洋淀,薦先生知律呂,使其門人來召,先生不應。其徒忌之,先生安之若無事者,卒無事。
張業書,字肄六,無極人。從學李先生,訂校傳注問,為作題辭。
蔡麟,字瑞生,西安人。以軍官從征西藏有功,習弢鈐騎射技擊。從李先生游,先生與商御法,著學御、學射二錄焉。
張中,字潛士,西安人。得李先生平書訂,學之。
魯登闕,字圣居,鄠縣人。從李先生學樂,能琴篴而歌,且能制器。
陳光升,字尚孚,盩厔人。從李先生學易。
黎不湻,字長舉,九江人。少游秦,習程朱陸王家言,為靜坐之學。既簡李先生入秦,自鎮原來,稱后學,問道。先生勸之學禮。其后別去幾二十年,復自河西沂秦晉邊行四千余里,至博野,訪求先生,長跽稱弟子。先生為擇日行釋菜禮,作文以告先圣先師焉。
王遠,字帶存,湖廣人。拜李先生于長安,得辨業諸書,深嗜之。投詩云:老我從游晚,憑誰辨業真。十年求大道,千里見斯人。坐對南山峻,行歌渭水春。恍然虞夏在,風景一時新。
張翚,字采舒,湖州人。以友人有難匿之,被罪流西安。豪爽尚義聞天下。李先生游秦中,采舒往學樂。后卒于戍所。先生哭之。
王紹文,字宗洙,衡水人。從學李先生。海寧陳公世倌督學直隸時,以薦于朝,授成都知縣。宗洙嘗訂校先生論語孟子傳注,有詩贈肥鄉白任若云:大道久晦蝕,舉世趨浮虛,聾瞶相煽鼓,囂囂各自愚。天意愛斯文,博野產大儒。復有高弟子,恕谷在蠡吾。博蠡與衡水,往返百里余。曾記申酉間,肥國來高車,入門為我言,囊中有異書。一覽令我擲,二覽令我喜,三讀四讀坐且起,雙目環瞪神為死。三十年前一夢中,三十年來一醉裏。吁嗟乎,豈獨我醉三十年,二千年來誰辨此!
古葵,字季榮,華州人。來李先生里受業,七八月鈔先生諸著而去。善書,人寶傳之。
黃輔,字成憲。
劉天植,字挺生。武城人。
張鋐、張鐘兄弟,武城人。父熙甫,命從李先生學。
劉廷直,字邦司,衡水人。
李杜,字文長,棗強人。
趙本中,冀州人。
杜謙益,字友三,衡水人。從學李先生。嘗與其兄謙牧,求先生作世德記。
張少文,富平人。
陳睿安,順天人。為日記質李先生,先生喜之,獎其孝友。
李基,易州人。
王經邦,字咸休,祁州人。
彭超,字翔千。
劉貫一,字士宜,博野人。
陳兆興,蠡人,嘗立日譜就質于先生,因從學焉。
高捷。
惲宗恂,字廉夫。宗和,字敦夫。皋聞之二子也。皆命從學李先生。聞言輒解,嘗出資助刊小學稽業學禮錄。
王業鑨。
王秉公。
王順文。
周文忠,字煥采。
王克柔。
劉廷忠,字其德,衡水人。從學李先生。應童子試,卽能舉顏先生之學言于陳公世倌。世倌器之,遂得補諸生。
郭同,字圻十,河南人。
郭比,字聚五,圻十之弟。
張吁門,江寧人。
張曉夫。
朱和禮,湯陰人。主一子。
王兆符,字隆川,大興人。昆繩子。
劉著,字古衡,湖廣人。持周昆來書請業李先生,后南歸。又受業宣城梅征君,能歷法書數。
張珂,字可玉,大名人。從學李先生,與先生次子習中學琴學射學士相見禮,能篆書。先生以長子習仁無子,使其族子敬承嗣之,可玉為之師焉。
林沃,字啟心,威縣人。
田如龍,字夔安,威縣人。
宋惟孜,字涵可,通州人。
李正芳,字師柏,上元人。讀顏先生及李先生諸著,卽行冠禮學儀,條陳學使鄭公鑰,言當以顏先生之學頒訓士子。
馮辰,字樞天,清苑人。初謀學干習齋,未往而習齋沒,遂執摯李先生。先生曰:樞天來,吾道不孤矣。樞天時習禮,尤究心于喪服,著《喪禮疑問》。凡見先生所著,無不直言校質者,跋傳注。問曰:先生平心以解易氣,而辯較若列眉,了如指掌,卽深入陸王程朱者,有不爽然于前日之捉風捕影乎?堯舜周孔確證當前,尚不豁然于是非,有此心乎?而或謂程朱尸祝久而且徧,必天心所注,勿輕議。然則今人之尸祝,佛氏更甚,亦以為天心所注,遂宜舉世泥首奉之無異辭乎?賢者可以決矣。
王元蘅,字符躬,江寧人。從學李先生,覽周易傳注,以為雷霆震而日月明也。
孫應橊,字子房,武進人。從惲皋聞處見習齋存學編及年譜諸書,初甚疑之,后始篤信。欲北謁李先生,傳其學,以資斧不繼,乃遙執弟子禮,為日記,省身不倦。或問:李先生以鄉三物為格物之物,似不及朱子解物卽事之渾融。子房曰:三物之六德,統而言之,一仁也。卽天命之性也。六行統而言之,一孝也,卽率性之道也。六蓺統而言之,一禮也,卽修道之教也。大學立敎,尚有當在此三物外者乎?或又言:卽物窮理,如侍疾則格藥餌,出行則格行李之類。子房曰:此隨時隨事之功,豈十五入大學所格之物乎?皋聞與先生書曰:子房本世家子,幼而孤苦,刻志勵行,聞顏李之學,慨然悅慕,信于心習于身。南方之士未有篤信好學如斯人者。鄉居不時見,見輒以所學質,必有進益。去秋某自江右歸,來會兩次。旣久不見,忽聞其無疾逝矣。惜哉。
方道章,字用安,桐城人。侍郎苞之長子也。侍郎命用安師李先生,先生亦遣子習仁從侍郎游。顧兩人論學不甚合,用安左右其間,未嘗偏主。人或私問之,則曰:李先生言是也。其父執宿松朱書,亦以用安卓識葢勝侍郎云。性落落不甚可人,茍不當其意,相對嘿然。善為古文,能承其家業。
劉調贊,字用可,威縣人。年二十四,卽介白任若執摯李先生,學士相見禮、祭禮,學琴、學數,分日習之。先生稱其信道甚篤。嘗糾同志助立習齋學舍于博野,顏曰道傳祠而為之記。曰:祠曰道傳,取諸韓子之言也。韓子謂儒者道仁義之道,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人則四民,其敎則五倫,非異端老佛之敎也。堯以是傳之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孟子之后不得其傳焉。今博野顏先生,生二千載之下,重明舜禹之九功、周公之三物、孔子之四教,深考力行,以詔斯人,誠堯舜以來相傳之正路,非世之依傍儒徑而篡入異端者也。習齋既沒,恕谷先生奉其遺命,題其齋曰習齋學舍,立習齋神位,春秋仲月上辛率同學致祭,而講習其中。歷廿余年不廢。日久學舍漸圯,其子姓遭祲歲,鬻其舍之前半,四方同人至者不能容。恕谷先生始謀于所居東莊別建習齋祠堂,從游之士爭來佽助,不日磚木具,坯堊積,乃為正堂三間,中堂供習齋先生位,而左右將為陳設禮樂諸器,及顏李所著書版。同門馮辰等公請于先生曰:左右堂不可但盛物也,習齋自漳南梁魏外一再游,論學余無及者,其后推明衍繹,廣布四方,聞風而起者接踵,實先生功。而先生又集六蓺成法,為書辨,居敬于主靜,別存誠于質民。又傳注易書詩春秋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以習齋之說仰證圣經,若合符節。后學乃有所持循,不入旁歧,而益信習齋之學一本圣經,非臆創者。王昆繩作習齋傳,謂傳其學者,李孝愨先生之子一人,誠非誣也。辰等擬將先生遠道圖懸之東堂,同人春秋祭習齋先生訖,同之東堂拜先生而瞻企焉,不亦可乎?先生力辭,又以公義請,乃許之。又請曰:習齋之學一傳而得先生,再傳而得惲皋聞。皋聞之北來也,盡棄其學而從先生學習齋之學,其別詩曰:三年依溯得吾師,圣道原流厪獲知。千古有人承事業,半生從此定心期。則其自任聞道也審矣。南居日以顏李之學告人。今天下無慮口中津津顏李之學者,王昆繩、惲皋聞二先生之昌明居多。如常州孫子房,以其所業就正先生,至遙執弟子禮,其言省躬改過、修德習蓺之功甚密,力任圣道,而謂得之皋聞,則皋聞傳道之功偉矣。于西堂懸其像而景仰之,不為過也。先生亦許之。乃又議于習齋神位前旁設王昆繩先生神位配享。至于道中諸子可續入者,事后論定,則后人之責也。贊自癸丣從先生游,得聞顏先生之道,不揣愚弱,思承余緒,以廣其傳。而未能也。今己酉夏祠堂告成,因溯其原委而為之記。
翁荃,字闌友,一字止園,江寧人。李先生南游時,從受禮學。自為諸生后未嘗一應鄉試,入云臺山隱居讀書。山有虎害,出資募獵戶除之,檢死者骨收葬。乾隆初詔修三禮義疏,征窮經之士,公卿交薦。蘭友固辭不出,晚更卜筑南郊,與程征士綿莊時相過從,詩書三禮皆有撰述云。
葉新,字維一,金華人。以康熙五十一年舉順天鄉試,聞李先生傳習齋之學,往受業焉。立日譜,稽核功過尤嚴義利之辨。雍正五年以知縣試用四川,旣至權華陽,尋補仁壽。民或與鄰縣爭地界,當會勘,鄉保因閽人以賄請,維一怒,悉下之獄。勘畢歸,各按其罪。由是吏民悉斂手奉法。八年攝嘉定州,州故有沒水田,多逋稅,維一視曠土可耕者,召民墾辟,以新科抵稅額,逋稅悉免。時奉中旨采木仁壽,匠人倚官為暴,民弗堪,糾眾相抗。縣令以變告,維一馳至訊匠頭及首先糾眾者一人,并治之,余釋不問。上官才之,有疑獄輒令往勘,多所平反。十二年遷知邛州,乾隆元年再遷夔州同知,權龍安及成都知府,又攝瀘州。瀘俗好訟,初至案牘委積,維一日坐堂,皇訟至,立剖決,誣罔者悉杖之。旬余,獄事大減。及百日,遂無留獄。七年權順慶知府,遷雅州,以母喪去官。服除授江西建昌府,以簡靜為治,先敎化后刑罰,修旴江書院,招引文學之士,復南城黃孝子祠,以厲民俗。十三年南豐令報縣民饒令德謀反,請窮治。令德好拳勇,令以風聞,遣役往偵,誤揬其讎,謂謀反有據,遂逮令德。令德適他往,遂逮其弟,系縣獄。令德歸,自詣縣,縣訊以重刑,遂誣服,雜引親故及鄰里為同謀,令遽移檄追捕。維一得報,集諸囚親鞠,時株連者己七十余人,言人人殊。維一大疑,詰縣役捕令德弟狀,役言初至令德家,獲一篋,疑有金寶,匿之。及發視,蕪所有,則棄之野。令聞意篋有反跡,訊以刑,遂妄稱發篋得簿毀之矣。令謂信然,遂逼令德使誣服也。維一乃盡釋七十余人鐐,具命隨往南昌,戒之曰:有一逋者,吾代汝死矣。及至,七十余人則皆在,謁巡撫,具道所以。巡撫愕不信,于是集才能吏會勘,卒無據,然不可卒解。先是巡撫得報時遽上奏,奏下,命兩江總督委官卽讞,維一為一一剖解得白,所全活三百許人。十七年調贛州府知府,贛縣民因事拒捕,維一依故例擬發邉遠充軍。時新例已改,本條為斬決。院司欲以改例擬,維一謂事在例前,宜從故例,爭之不得,復以寧都民獄事,與同官持異同不得直,遂謝事閉門候代。上官慰諭再三,不從,乃以任性被議免歸。家居十余年卒。
右李氏弟子九十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