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熱之為候有風濕。有瘡疹。有宿食。有驚動。皆能發寒熱。須要別論。以無令誤也。病患發熱惡寒。脈緩者。名曰感風。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兒灑淅惡寒。毛聳身厥者。發大熱。
脈急弦者發驚。病患惡寒而振。反發熱。 然汗出而解者。瘟病也。病患寒栗鼓頷。反發熱。汗流而解。反復必期時者。
為瘧疾也。發熱惡寒。身振栗而無汗。面紅尻冷者。為痘疹。脈緊者。必發驚。兒發熱嘔乳。面紅神昏。睡則惕跳者為客忤也。兒身熱腹滿。必吐乳。脈滑而實者為食飪所傷。發驚。兒發熱啼哭。緩急交作。握拳嚙齒者。為腹痛也。兒發熱有時。其熱睡則益盛者。以蟲動所致也。兒微熱啼號嘔乳發作。肌膚漸甲錯者。為缺乳也。病患脈細而數或渴或溏。
元真昏晦身熱郁郁。睡反益劇者草果飲主之。
草果飲方草果(三分) 檳榔(五分) 柴胡(一錢) 黃芩(三分) 小連翹(五分) 生姜(三分) 大棗(二枚)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兒身體微熱。若 乳。反氣力如故者。為交奶。必發疹也。兒熱郁。
必發口瘡。如疳熱痢熱。發走馬疳。醫須要屢視其口內也。兒發熱惡風。鼽嚏鼻塞。若咳喘吐乳。若微搐。夜臥不安者。
惺惺散主之。
惺惺散方人參(二分) 白術(三分) 茯苓(五分) 桔梗(五分) 天花粉(三分) 細辛(二分) 薄荷(一分) 甘草(三分)上八味 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兒 病者。乃飲母 乳所致。宜逐疳湯。
逐疳湯方青皮 茯苓(各一錢) 白術 使君子 紅曲(炒,各五分) 甘草(三分)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兒交奶傷。與五香湯。發 者。與犀角消毒飲。惡寒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桂枝(二分) 芍藥(一錢) 甘草(三分) 生姜(二分) 大棗(二枚)上五味 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適寒溫分服。須臾 熱稀粥。以助藥力。溫敷令汗出。若不汗更服。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葛根(五分) 麻黃(三分) 桂枝(二分) 芍藥(五分) 甘草(二分) 生姜(二分) 大棗(二枚)上七味 咀。以水一升。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合。去沫。內諸藥。煮取七合。去滓溫服。將息及禁忌。傷寒身熱。
睛不了了。致 血。若發驚。是以陽氣重故也。傷寒脈浮緊。無汗反致 者。欲解也。宜麻黃湯主之。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方麻黃(五分) 桂枝(三分) 甘草(二分) 杏仁(八個)上四味。以水二升。先煮麻黃。減五合。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去滓溫服。復取微似汗。如桂枝法將息。大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大青龍湯方麻黃(二錢) 桂枝(五分) 甘草(三分) 杏仁(八個) 生姜(三分) 大棗(三枚) 石膏如彈丸大。
上七味。以水二升。先煮麻黃。減五合。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去滓溫服五合。取微似汗。若不汗。再三作劑。汗出多者。停后服。傷寒陽且證醫服陽且湯。尚不汗者以氣運未適故也。須續服前方。后得氣運適者。肌肉即和諧。
仍汗出也。大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傷寒六七日。
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湯主之。傷寒五六日。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
或咳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柴胡(一錢) 黃芩(五分) 人參(三分) 甘草(三分) 半夏(一錢) 生姜(三分) 大棗(三枚)上七味。以水二升。煮減七合。去滓再煎。取一升。分溫服。大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燥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豬苓(五分) 澤瀉(五分) 茯苓(三分) 桂枝(三分) 白術(五分)上五味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七。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潮熱郁郁。嘔不止。小便赤者。柴胡加芒消湯主之。傷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傷寒脈滑。肌膚大熱。反大便溏。小便白。
此為真熱假寒候。宜白虎湯主之。大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下之則愈。
大柴胡湯方柴胡(二錢) 黃芩(五分) 大黃(五分) 芍藥(一錢) 半夏(五分) 生姜(三分) 枳實(五分) 大棗(二枚)上八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再煎。分溫服。發汗后。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
與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方大黃(一錢) 甘草(五分) 芒消(五分)上三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
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更莫復服。
小承氣湯方大黃(一錢) 濃樸(四分) 枳實(五分)以上三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此為實也。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大黃(一錢) 濃樸(四錢) 枳實(五分) 芒硝(三分)上四味。以水二升。先煮二物。減五合。去滓。內大黃。煮取一升。去滓。納芒硝。更上火。微一兩沸。分溫再服。
病位于開者。桂枝湯所適也。位于闔者。承氣湯所適也。位于樞者。柴胡湯以和之。病患振寒大熱。流汗而解。三日若四日。再三發作如故。此為溫毒所致。宜達元飲主之。
達元飲方檳榔(五分) 濃樸(五分) 知母(三分) 芍藥(五分) 黃芩(三分) 草果(三分) 甘草(二分)上七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石膏湯方竹葉(七葉) 石膏(五分) 半夏(五分) 人參(三分) 甘草(二分) 粳米(三分) 麥門冬(五分)上七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病患脈微弱。而氣逆面紅。小便難。時時嘔。不食者。犀角辰砂湯主之。
犀角辰砂湯方茯苓(一錢) 犀角(五分) 辰砂(三分) 食鹽(二分) 生姜(三分)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大陽病。二三日。振寒而汗出。一身涼和。反脈弦緊。此為瘧疾也。
大陽病。熱忽退。身涼。頭痛未歇者。為瘧邪也。病患惡寒。脈數而弦。腕冷如灌水者。必瘧疾也。柴胡干姜桂枝湯主之。
柴胡干姜桂枝湯方柴胡(五分) 黃苓(三分) 半夏(五分) 桂枝(三分) 干姜(二分) 生姜(二分) 人參(二分) 大棗(二枚) 甘草(二分)上九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瘧病。必振寒。而發熱。 作難愈者。食 魚為妙。附子摩散主之。
附子摩散方附子(一塊,去皮)上一味。研如泥。醋調。發前一時。敷脊骨自驗。瘧疾。若溫病。虛羸少氣。氣逆欲吐。小便必赤。若足熱。此為余熱未解。宜竹葉石膏湯主之。瘧病夜發者法出血中之邪。宜桂枝加桃仁當歸湯若欲截邪者。斬鬼丹主之。
斬鬼丹方黃丹(研) 獨頭大蒜(研如泥)上二味。同搗為丸。發日五更。以水五合。服一錢匕。傷寒。若瘟疫。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 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湯方柴胡(五分) 桂枝(三分) 干姜(三分) 栝蔞根(三分) 黃芩(三分) 牡蠣(三分) 甘草(二分)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再煎。二三沸。分溫服。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
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甘草附子湯方甘草(五分) 附子(三分) 白術(五分) 桂枝(三分)上四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三服。風濕在表者。開鬼門。在里者。潔凈腑。宜滲濕湯。
滲濕湯方仙遺糧(二錢半生半炒) 茯苓(一錢) 黃柏(黑炒三分) 生姜(三分) 大棗(二枚)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佳。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黃加術湯方麻黃(五分) 桂枝(三分) 甘草(二分) 杏仁(七個) 白術(五分)上五味。以水二升。先煮麻黃。減五合。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去滓溫服。復取微似汗。皮水為病。四肢腫。
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防己茯苓湯方防己(一錢) 黃 (五分) 桂枝(三分) 茯苓(一錢) 甘草(二分)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
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茵陳湯主之。
茵陳湯方茵陳蒿(二錢) 梔子(一枚) 大黃(五分)上三味。以水二升。先煮茵陳。減五合。內二味。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小盒飯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
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茵陳五苓散主之。
茵陳五苓散方茵陳蒿(一錢) 五苓散(一錢)上二物。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黃。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生蘿卜取之。諸病黃家。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熱在里。當下之。以汗解之。宜桂枝加葛根湯。欲下之。宜大承氣湯。夏熱所傷。
頭痛身熱。脈微浮而小便如血。宜黃連香薷飲主之。
黃連香薷飲方香薷(三分) 濃樸(五分) 黃連(三分) 白扁豆(五分炒) 甘草(二分) 生姜(三分) 大棗(三枚)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大陽中熱 足也。脈浮而渴。若睡中微搐。若小便澀者。五苓散加辰砂三分服之。夏月伏熱煩渴脈微數。若瀉黃者。大順散主之。
大順散方桂枝(四錢) 杏仁(四錢) 干姜(四錢) 甘草(二錢)上四味。搗研篩。每服一錢七。以白飲服。兒體羸弱。少氣力。適感觸夏熱客邪食真遂飧泄。而脈微弱者。解暑補真湯主之。
解暑補真湯方黃 (五分,蜜炒) 參葉(三分) 甘草(三分) 五味子(十個) 麥門冬(五分) 黃連(二分) 茯苓(五分) 白術(三分) 陳皮(五分)上九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暴卒腹痛。若霍亂吐瀉。四肢厥者。宜藿香飲。
藿香飲方藿香(三分) 木香(三分) 益知(三分) 白術(三分) 木瓜(三分) 食鹽(二分)上六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身熱焰焰。煩渴舌焦。脈滑而數。小便如血。宜白虎加人參葉湯主之。
喝病身熱。煩悶大渴。少氣倦怠。或霍亂昏眩。吐瀉冷汗者。濕霍亂也。不吐瀉者。此為干霍亂。難治。紫霜丸服之。
傷寒若中喝。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四逆湯方附子(三分) 干姜(三分) 甘草(三分)上三味 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再服。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甘草(五分) 附子(五分) 干姜(五分)上三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身體暴厥。以陰陽難順接故也。若脈滑而厥者。
熱厥也。宜白虎加桂枝湯。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吳茱萸湯方吳茱萸(五分) 人參(五分) 生姜(五分) 大棗(二枚)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溫服。病患奄忽而厥者。發大熱。前熱者后必厥。厥劇者熱亦劇。厥微者熱亦微。
紫霜丸導之。病胸腹硬痛。額汁出。四肢厥寒。此為食厥。宜急吐之。發汗若下之。陰虛陽暴絕。病仍不解。煩燥者。
茯苓四逆湯主之。
茯苓四逆湯方茯苓(五分) 人參(二分) 甘草(二分) 干姜(五分) 附子(五分)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傷寒脈浮。身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
以復其陽甘草干姜湯方甘草(三分) 干姜(三分)上 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若四肢攣拘而微厥者。宜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芍藥(二錢) 甘草(五分) 附子(五分)以上三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加蜜一匙。分溫服。蛔厥者。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藏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烏梅丸主之。
烏梅丸方烏梅(二百個) 細辛(六兩) 干姜(十兩) 黃連(一斤) 當歸(四兩) 附子(六兩炮) 川椒(四兩去仁) 桂枝(六兩) 人參 黃柏(各六兩)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拌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十丸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病患腹滿身熱。合面倦臥。其脈細數。雖腹硬不可攻之。宜柴胡平胃湯。
柴胡平胃湯方柴胡(五分) 黃芩(三分) 人參(三分) 甘草(三分) 半夏(五分) 生姜(二分) 蒼術(三分) 陳皮(五分) 濃樸(五分)上九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頻頻服。潮熱反復。腹硬而肉脫。轉屬疳病。壞病也。宜消疳湯主之。
虛勞悸衄。身體微熱。四肢酸痛者。當皈建中湯主之。
當歸建中湯方當歸(五分) 芍藥(五分) 桂枝(三分) 生姜(二分) 甘草(三分) 大棗(二枚)上六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三合。日三服。氣血兩衰。郁火起伏。胸硬腹弱。少氣悸動。兼主眼目不了了者。宜枸杞涼肝湯。
枸杞涼肝湯方枸杞 濃樸 香附子(各一錢) 茯苓(二錢) 黃柏 甘草(各五分)上九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羸瘠之氣。腰腹拘急。四肢沉重。咽干唇燥。面顏少色。二脈不足者。
黃建中湯主之。身熱發作。氣血消爍。若煩渴。真熱假熱。俱既濟湯主之。
既濟湯方生地黃(五錢,搗碎) 黃連(五分)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若渴劇者。冷服真熱加石膏。假熱加人尿。譫語加辰砂。身體血燥。
暮時潮熱。吸吸咳喘。喉內痰響者。鹿角菜湯主之。
鹿角菜湯方鹿角菜 鱉甲 牛皮消(各二錢) 犀角(五分) 竹菇(三分) 甘草(三分)上六味。以水一升。煮五味。減三合。去滓內犀角。攪調分溫服。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真武湯方茯苓(五分) 芍藥(五分) 生姜(三分) 白術(三分) 附子(三分) 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麥門冬湯方麥門冬(五分) 半夏(五分) 人參(三分) 甘草(二分) 粳米(五分) 大棗(三枚)上六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分溫服。大熱口焦。譫語欲死者。極于陽也。厥冷鄭聲。須悸欲死者。極于陰也。
病屬陰。脾氣衰弱。口內干燥。嘔而不食。其舌恰如鳥肉。名曰濡舌。試以芡實湯主之。
芡實湯方芡實(微炒,五分) 參葉(三分) 蓮蕊(五分)上三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加姜汁服之。傷寒若痢疾。雖客熱稍解。其脾氣遂失營運。食飲不思者。
當含嚼桐斷令以延胃氣也。病發于陽。引日者。多佳兆也病發于陰。引日者。多惡候也。病自外動者。候在于鼻也自里動者。候在于口也。病患體羸脾衰。脈微弱。食飲難進者。宜蘿卜粥。
蘿卜粥方陳米(不拘多少) 蘿卜(去皮研作泥等分)上二味。先以水煮陳米。作稀粥。內蘿卜。調和。再上火。四五沸。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劇者撮空循衣。此為氣血兩敗也。養榮湯主之。
養榮湯方人參(三分) 黃 (三分) 麥門冬(五分) 五味子(五分) 當歸(五分) 地黃(五分) 甘草(三分)上七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服。虛逆者。加人尿。厥冷者加附子。病患煩苦。忽斷食者。尚可治。無煩苦漸失食者。雖今少食。不可治。兒腹癖胸滿。小便如米泔。其脈緊弦細數。或能食。反羸瘠者。不可治。兒骨蒸潮熱。
頸細腹大。眼睛無神。足跗微腫者死。蛔厥驚呼。煩渴而昏沉。試捻之。仍不醒者。為死候也。厥冷煩渴。面赤吐利不休。小便如血者。不可治。病態隨時變動。假令朝劇暮安。若胸脅攣急。劇則四肢厥冷。此為癇厥也。四逆散主之。
柳肝加膠飴散亦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 枳實 柴胡 芍藥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或加膠飴。攪調服之。病患體瘦。脈微面郁赤。如醉狀。四肢冷。咂口捻衣。此為陽絕也。病患身熱。飲食不能。反欲飲酒者。少少與飲。但勿令意極也。諸病解后。脾氣必衰弱。要慎飲食。
若妄飼者。致食復。夏月腹痛。煩燥。若暴泄。身忽厥。反眼跳動。元陽欲脫者。為直中。灸之。陽復者生。不復者死。
之為恙。多脫癥。須要春夏交。服健脾劑。此謂豫防。何以論之。曰 病必發于吐瀉故也。食厥。腹痛劇者。必反復顛倒。脈結欲死者。要吐瀉。宜紫霜丸主之。暴泄忽厥。脈微額汗出者。灸天樞涌泉。厥不還。脈不鼓。反微喘者死。
病患煩動。大汗出。脈陰陽俱盛者死。體羸食減。脈陰陽俱虛。身熱不解者死。諸病勞復二三。若自復。若擊天和者。
俱不可治。病患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體形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