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謂天地也。掛,懸其一于左手小指之間也。三,三才也。揲,間而數(shù)之也。奇,所揲四數(shù)之余也。扐,勒于左手中三指之兩間也。閏,積月之余日而成月者也。五歲之間,再積日而再成月,故五歲之中,凡有再閏,然后別起積分。如一掛之后,左右各一揲而一扐,故五者之中,凡有再扐,然后別起一掛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期,音基。
凡此策數(shù)生于四象,蓋《河圖》四面,太陽居一而連九,少陰居二而連八,少陽居三而連七,太陰居四而連六。
揲蓍之法,則通計三變之余,去其初掛之一。凡四為奇,凡八為偶,奇圓圍三,偶方圍四。三用其全,四用其半。
積而數(shù)之,則為六、七、八、九,而第三變揲數(shù)策數(shù),亦皆符會。蓋余三奇則九,而其揲亦九,策亦四九三十六,是為居一之太陽。余二奇一偶則八,而其揲亦八,策亦四八三十二,是為居二之少陰。二偶一奇則七,而其揲亦七,策亦四七二十八,是為居三之少陽。三偶則六,而其揲亦六,策亦四六二十四,是為居四之老陰。是其變化往來、進退離合之妙,皆出自然,非人之所能為也。少陰退而未極乎虛,少陽進而未極乎盈,故此獨以老陽、老陰計《乾》《坤》六爻之策數(shù),余可推而知也。期,周一歲也,凡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此特舉成數(shù)而概言之耳。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shù)也。二篇,謂上、下經(jīng)。凡陽爻百九十二,得六千九百一十二策;陰爻百九十二,得四千六百八策,合之得此數(shù)。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四營,謂分二掛一揲四歸奇也。易,變易也。謂一變也。三變成爻,十八變則成六爻也。八卦而小成。謂九變而成三畫,得內(nèi)卦也。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長,丁丈反。謂已成六爻,而視其爻之變與不變以為動靜,則一卦可變而為六十四卦以定吉兇,凡四千九十六卦也。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行,下孟反。道因辭顯,行以數(shù)神。酬酢,謂應對。
佑神,謂助神化之功。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變化之道,即上文數(shù)法是也,皆非人之所能為,故夫子嘆之。而門人加「子曰」以別上文也。
上第九章。此章言天地大衍之數(shù),揲蓍求卦之法,然亦略矣。意其詳具于大卜筮人之官,而今不可考耳。其可推者,《啟蒙》備言之。
第十章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四者皆變化之道,神之所為者也。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向,許兩反,古文響字。與,音預,下同。此尚辭、尚占之事,言人以蓍問《易》,求其卦爻之辭,而以之發(fā)言處事,則易受人之命而有以告之。如向之應聲,以決其未來之吉兇也。以言,與「以言者尚其辭」之「以言」義同。命,則將筮而告蓍之語。《冠禮》「筮日宰自右贊命」是也。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shù)。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shù),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于此?參,七南反。錯,七各反。綜,作弄反。此尚象之事,變則象之未定者也。參者,三數(shù)之也。伍者,五數(shù)之也。既參以變,又伍以變,一先一后,更相考核,以審其多寡之實也。錯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之謂也。綜者,總而挈之,一低一昂之謂也。此亦皆謂揲蓍求卦之事。蓋通三揲兩手之策,以成陰、陽、老、少之畫,究七、八、九、六之數(shù),以定卦爻動靜之象也。參伍、錯綜,皆古語,而參伍尤難曉。按《荀子》云:「窺敵制變,欲伍以參。」《韓非》曰:「省同異之言,以知朋黨之分;偶參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又曰:「參之以比物,伍之以合參。」《史記》曰:「必參而伍之。」又曰:「參伍不失。」《漢書》曰:「參伍其賈,以類相準。」此足以相發(fā)明矣。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此四者,易之體所以立,而用所以行者也。易,指蓍卦。無思、無為,言其無心也。寂然者,感之體。感通者,寂之用。人心之妙,其動靜亦如此。
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幾,音機。下同。研,猶審也。幾,微也。所以極深者,至精也。所以研幾者,至變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所以通志而成務者,神之所為也。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上第十章。此章承上章之意,言《易》之用,有此四者。
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yè),以斷天下之疑。夫,音扶。冒,莫報反。斷,丁亂反。開物成務,謂使人卜筮以知吉兇,而成事業(yè)。冒天下之道,謂卦爻既設,而天下之道皆在其中。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于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方以知」之知,音智。下「知以」、「睿知」,并同。易,音亦。與,音預。夫,音扶。圓神,謂變化無方。方知,謂事有定理。易以貢,謂變易以告人。圣人體具三者之德,而無一塵之累。無事,則其心寂然,人莫能窺;有事,則神知之用,隨感而應,所謂無卜筮而知吉兇也。神武不殺,得其理而不假其物之謂。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夫,音扶。神物,謂蓍龜。湛然純一之謂齋,肅然警惕之謂戒。明天道,故知神物之可興;察民故,故知其用之不可不有以開其先。是以作為卜筮以教人,而于此焉齋戒以考其占,使其心神明不測,如鬼神之能知來也。
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見,賢遍反。闔辟,動靜之機也。先言坤者,由靜而動也。乾、坤、變、通者,化育之功也。見象、形器者,生物之序也。法者,圣人修道之所為。而神者,百姓自然之日用也。
是故《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大,音泰。一每生二,自然之理也。
《易》者,陰陽之變。大極者,其理也。兩儀者,始為一畫以分陰陽。四象者,次為二畫以分大少。八卦者,次為三畫而三才之象始備。此數(shù)言者,實圣人作《易》自然之次第,有不假絲毫智力而成者。畫卦揲蓍,其序皆然。
詳見序例、《啟蒙》。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有吉有兇,是生大業(yè)。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縣,音玄。探,吐南反。索,色白反。亹,亡偉反。富貴,謂有天下、履帝位。「立」下疑有闕文。亹亹,猶勉勉也。疑則怠,決故勉。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見,賢遍反。此四者,圣人作《易》之所由也。《河圖》、《洛書》,詳見《啟蒙》。《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斷,丁亂反。四象,謂陰、陽、老、少。示,謂示人以所值之卦爻。
上第十一章。此章專言卜筮。
第十二章
《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釋《大有》上九爻義。然在此無所屬,或恐是錯簡,宜在第八章之末。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言之所傳者淺,象之所示者深,觀奇偶二畫,包含變化,無有窮盡,則可見矣。變通、鼓舞,以事而言。兩「子曰」字,疑衍其一。蓋「子曰」字,皆后人所加,故有此誤。如近世《通書》,乃周子所自作,亦為后人每章加以「周子曰」字,其設問答處,正如此也。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缊,與蘊同。邪,于遮反。幾,音機。缊,所包蓄者,猶衣之著也。《易》之所有,陰陽而已。凡陽皆乾,凡陰皆坤,畫卦定位,則二者成列,而《易》之體立矣。乾坤毀,謂卦畫不立;乾坤息,謂變化不行。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è)。卦爻陰陽,皆形而下者,其理則道也。因其自然之化而裁制之,變之義也。「變通」二字,上章以天言,此章以人言。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重出,以起下文。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卦,即象也;辭,即爻也。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行,下孟反。卦爻所以變通者在人,人之所以能神而明之者在德。
上第十二章。
二系辭下傳
系辭下傳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重,直龍反。成列,謂《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類。象,謂卦之形體也。因而重之,謂各因一卦而以八卦次第加之,為六十四也。爻,六爻也。既重而后卦有六爻也。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而卦爻之變,往來交錯,無不可見,圣人因其如此,而皆系之辭以命其吉兇,則占者所值當動之爻象,亦不出乎此矣。
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吉、兇、悔、吝,皆辭之所命也。然必因卦爻之動而后見。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趣,七樹反。一剛一柔,各有定位,自此而彼,變以從時。
吉兇者,貞勝者也,貞,正也,常也,物以其所正為常者也。天下之事,非吉則兇,非兇則吉,常相勝而不已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觀,官換反。夫,音扶。觀,示也。天下之動,其變無窮,然順理則吉,逆理則兇,則其所正而常者,亦一理而已矣。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阝貴然示人簡矣。確,苦角反。易,音異。阝貴,音頹。確然,健貌。阝貴然,順貌,所謂「貞觀」者也。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此謂上文乾、坤所示之理,爻之奇偶,卦之消息,所以效而象之。爻象動乎內(nèi),吉兇見乎外,功業(yè)見乎變,圣人之情見乎辭。內(nèi),謂蓍卦之中。外,謂蓍卦之外。變,即動乎內(nèi)之變。辭,即見乎外之辭。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曰人」之人,今本作「仁」。呂氏從古,蓋所謂「非眾罔與守邦」。
上第一章。此章言卦爻吉兇,造化功業(yè)。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包,蒲交反。王,于況反。王昭素曰:「‘與地’之間,諸本多有‘天’字。」俯仰遠近,所取不一,然不過以驗陰陽消息兩端而已。神明之德,如健順動止之性,萬物之情,如雷風山澤之象。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罔,與網(wǎng)同。罟,音古。
佃,音田。兩目相承,而物麗焉。
包犧氏沒,神農(nóng)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斫,涉角反。
耜,音似。耒,力對反。耨,奴豆反。二體皆木,上入下動,天下之益,莫大于此。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日中為市,上明而下動,又借噬為市,嗑為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