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 區
本境為福建省會,福州府附郭首縣,與侯官縣同城治,城左偏,侯官縣治右偏。城外、東南均屬本境,其西北則侯官縣轄。
經線 京師偏東一度。無零分。
緯線 北極出地二十五度有奇。
福州府管轄十邑,無自治區,四至八到:東至大洋二百里。西至延平府南平縣界二百五十里。南至興化府莆田縣界二百三十里。北迤西至建寧府政和縣界四百里。東北至福寧府寧德縣界二百二十里。西北至建寧府建安縣界四百二十里。東南至大洋二百六十里。西南至永春州德化縣界三百四十里零。東西廣四百四十里,南北袤四百四十五里。
本境四正四隅:東界海岸曰壺江口,一百里而遙。 西接壤侯官縣境一里而近。 南界福清縣境,曰常思嶺,八十五里。 北接壤侯官縣境。 東北界連江縣境諸嶺,九十二里。 西北接侯官壤。東南界長樂縣境,曰蕉嶺,曰澤里,八十里許。 西南十七里,亦接侯官境。 東西廣九十余里,南北袤八十余里。
新定區畫:茲分本境為十一區,縣治居會城之東,轄南門、水部門、東門、湯門、井樓門,五城,而旗地亦在其中。今分其在城內者,名曰城內區,城南名曰南臺區,下渡區、白湖區、仁南區、內七里區、東南名曰外七里區、嘉嶼區、城東名曰琯江區、馬江區、東山區。大區八,南臺、白湖、仁南、內外七里、琯江、馬江、東山;中小區三,城內、下渡、嘉嶼、漢軍旗地附在外七里。
城內區
縣治曰城內區,分五段:
中 段
鼓樓前總督口,屬侯官。
按司前有寶福局、鑄錢所也。同治七年,改為軍裝局,專貯軍裝炮彈。 又文昌廟、又按司衙。
鹽道前有武圣廟,鹽道衙。
府東鋪即府前街之東畔。
箆梳巷
妙 巷“妙”或作“廟”。
賢壇河沿“賢”一作“元”有安瀾橋。
東牙巷“牙”又作“衙”。
大龍湫、“湫”亦作“須”。
南 段
南大街西屬侯官、有安泰橋。
廠橫巷
花 巷即梅枝坊。
石井巷
錦 巷“錦”舊作“境”,即通賢里。
織緞巷
軍門前有武備學堂、即舊撫衙。
中軍后有洋務局、即舊撫標中軍衙、又丁戊山學堂。
南 營有公立第一學堂,又貞壽坊。
朱紫坊有樂群學堂,又廣河橋、觀音橋。
學衙前有學司衙。
花園衕
府學里有教官衙。
閩縣前有本縣衙、典史衙、又忠義孝悌祠、又府縣學、教官衙、即興賢坊鋪。
福履營
后 巷
白塔寺
總管前
太平街
夏體井一作“下底井”。
萬壽巷以宦貴巷與侯轄互易焉。
南門兜
南甕城有節孝祠。
北 段有警務一局、分駐布司埕。
府直街有府衙、經歷衙、西屬侯官。
華林坊有福州兩等學堂、在華林寺。
錢塘巷
衛 巷有升平人瑞坊,按司經首領衙。
保民巷
節鉞里
貢院前有警察學堂、即舊貢院、后又孫中憲公祠、又登瀛橋、有梁無渠。
麗文坊有普通學堂。
劍池后
能補天
左營司有節孝坊。
橫街口
北院后有文筆 書院、朱子祠。
賽月亭
柴井頂
北三官堂
后嵐里
諸古嶺有武圣廟、府立北城學堂。
大下閩語呼“樹”為“囗”。
屏山頂有賢良昭忠合祠。麓有越山書院,今為侯官學堂。
北庫巷
倉角頭
小古樓有辨志學堂。
北斗宮
劍光亭
城守營
廣積營
桅桿后
內九彩
前所營
北三營巷
蘭荷里
新營房
布司埕有布司衙、糧道衙、布司首領衙。
糧道后有藩經衙。
瑞麟宮
王墓山
中協埕
都司巷
益香亭
環峰境
東 段有警務二局,分駐仙塔街。
旗汛口
東街有文昌宮、教育總會、又學務公所、即舊正誼書院。
獅橋頭有獅橋。
井樓門街
仙塔街有育菁學堂。
王府口有大王府、小王府。
津門樓前有兼濟橋、上有閬風閣、即舊通津門。
登龍巷
圣公樓
塔移影
七轉灣
柏姬廟
柏衙前有通津學堂。
鐵打巷河沿
鐵打巷即秀冶里。
鰲峰坊有鰲峰書院、今改法政學堂、又有公立崇正小學堂。
觀 巷
法海寺有羅山小學堂、宦貴巷屬侯官。
三牧坊有全閩高等學堂、舊有鳳池書院、改增校舍。
三牧坊河沿有衛橋。
慶城寺有灰橋。
化民營
通天境巷
八角樓
七穿井
龍山巷
經院巷
開元樓“樓”一作“頭”有工藝廠。
衛前街
射圃里
舊閩縣
大蚶境
竹林境
孝義巷有府立東城學堂
東泰山巷
太陽巷
廠 巷
又旗界段
旗汛里
將軍前有將軍衙。
東門大街、有坊、表,澳橋。
湯門大街
河東街有德政橋。
河西街有古仙橋、又有八旗學堂。
水部大街
大門彩巷
小門彩巷
秘書巷
湯井巷
永安街
彩云里
三道灣
秘書亭
大營衛
行春境
金甌寺
火 巷
醫官廟
玉清觀
珍珠境
紗帽井
蒙古營
觀音堂
泗洲堂
得貴巷
馬王廟
渡尾街
藍旗街
劉老營
五圣亭
天后宮
青都觀有穆公祠。
東珠媽廟有武安橋。
都統前有自治小學堂、都統衙。
荔枝園有孫公祠。
南臺區
南一區,曰南臺區,距城數里許,北界南門,迤及水部門。東北界東山區,西及西南與侯官境浦東西區、上渡區接壤。東南界下渡區,本區又分南臺、水部兩段。
南臺段者 下杭街,號河泊鋪、錦江鋪,皆閩江之岸也。上杭街號留飯鋪,渡江者投宿于此。五代南唐時,上下杭皆閩江洋洋,登南城翹望,有臺臨江,故北自南城外起,南至下渡藤山止,東北至水部,東至塢尾,東南至泛船浦、沿江一帶,西北至太平山,西至海防分府衙門后,過白馬橋,即義洲。古所謂白馬觀潮之古跡,以白馬橋與侯官分界,西南至五保七社,蒼霞洲、洲尾瑞源埕地方,與侯官分界,即所稱蒼霞返照之地,統稱曰南臺。東西袤延十有余里,南北亦十有余里,所謂臺,即越王臺也。宋趙汝愚書“南臺”二字于釣龍臺上,惟古所指為沙地、汛地、洲地者,今皆市肆毗連矣。
臺江四至界址,南行者,自新港起,過鴨牳洲,至萬壽橋下,水程約十里而強。北行者,釣龍臺起,繞五保七社,歷尚書廟,出萬壽橋,水程約十里而弱。此南臺江水程四至遠近之略也。
江南橋即中洲橋。創于元季,在臺江之南,或謂江南陳氏族人遷上渡募設。潮之自江南橋入者,西過上北館,逾鹽倉山口,繞望北臺嶺,渟于龍潭角。此處水極深,所謂三十六灘之殿,至上渡與侯官分界。東繞中洲鋪后,上至滂洲,俗呼幫洲止德彬橋,與侯官分界。
萬壽橋俗呼大橋。創于元大德七年,王頭陀募造。橋下潮洶涌,內外水高下尋丈,波瀾成漣漪,漲則無聲,退則聲聞數里。橋長三十余丈,雁齒三十六門。萬壽橋之潮,西繞中洲鋪后,上至滂洲彬德橋止,東入新橋稅館前分歧:其一西南行,其一東北行。西南行者入南臺內港,過洲邊鋪,上福星橋,穿田礑鋪,繞田礑洋田,至二塊石橋,與侯官分界。東北行者,入南臺內港,歷安樂社、打索埕,是在中亭街右鋪之后。逾三通橋,又分兩岐,東北與小橋水匯。今先言其折而西南行者,環后洋里之北,趁張真君殿前,上星安橋,穿潭尾街,散入五保七社西南,至三捷橋,俗呼 折透。與侯官分界,西至雙龍橋,與侯官分界。
沙合橋俗呼小橋。亦建于元季,潮之入小橋者,先自鴨牳洲《通志》載,橋東有洲田數十頃,今半為田,半成鄉落。至新港之南,另分一港入南臺內港,穿透龍橋,在中亭街左鋪后洲之后。上至菓牙前,入小橋,與三通橋水匯。
南城外鑿偃月池半畝,大如下弦式,坐南向北,橫列一肆,俗稱外城邊街,銅器貿易之所。過西直出為板橋,橋下水分三派,由板橋直出為斗中街,下與洗馬橋接,是為城外直街。
洗馬橋上與斗中街接,下與茶亭接。鐵器貿易之所。
茶 亭,上與洗馬橋接,下與河口嘴接,茶肆林立,行者多憩焉。
河口嘴,上與茶亭接,下與橫山鋪接。橫山昔有烽火堠。
鋪前頂,上與橫山接,下至夏街鋪止。鋪前街有公立學堂。
夏街鋪,上與鋪前頂接,下至安民崎止,退衣貿易之所。安民崎上與夏街接,下至沙合境俗呼安民崎下。止。昔瀕江數里,有城門,曰南沙合門,境名及河名、橋名本此。光緒二年被水,橋壞重修,題曰:“沙合古跡。”
沙合境,上與安民崎接,下至中亭街止。
中亭街,上與沙合橋接,下至萬壽橋止。魚蝦趁潮入市,城內外之以魚貨為業者,必黎明互市于此。
過萬壽橋為中洲鋪,上與萬壽橋接,下至中洲橋止。以上為出南城之直路,上起于斗中街,計六七里。下至于中洲橋。自安民崎至萬壽橋,歧而橫,以西出為橫路,要皆為南臺之官路,大路也。若自斗中街,至中洲,岐而支行旁出,則皆小路也。今先詳橫路。
自安民崎歧而西行為上巷,上與安民崎接,下與白馬鋪接。自上巷南行數武,轉而西為上杭街。東接上巷、西至塔仔兜,皆屬上杭,古稱留飯鋪。渡江者必逆旅焉。內分四鋪:曰白馬鋪,留飯鋪,犀石鋪、惟心鋪。其間皆富商大賈,以茶紙為大宗。有臺江書院,建于國朝康熙間,今改為臺江兩等小學堂。其地俗又名白鷺木臭。學堂之西有臺,臺下巨石嶙峋,高數仞,突起一石,尖峭如犀角,形極逼肖,故名犀石。有石刻“犀角”二字。
由水巷道折而西,曰下杭街,分三鋪,錦江、福星、河泊。皆大商會館所聚。以南郡會館為最久,額為蔡葛山相國書。
由街向北行,曰湯房同。相傳下有溫泉,而安樂鋪、潭尾街、蒼霞洲等路即于此通焉。
南臺之東,則鼓山前三十有六鄉,與后洲接壤。其西三保即與侯官分界,南籐山交下渡區界。
安民崎東有龍沙書院,亦改學堂。
崎西有圣教醫館,地名銀湘浦。鋪前頂亦有醫館,有天主堂,橫路,由龍嶺麓北向,再折而西,過霞浦街,海防前,至后溝鋪,再折而西為內河、小港,渡河為侯官界。
夏醴泉之西首有教堂,建立最久,建于明。更有墓埕里,以有明季古墳。轉而北,至橫街池墘,有玉融書院,今亦改為學堂,院中祀文昌。右有武圣廟,廟右為一真庵,建于元。惜所祀者,為鄉民迷信之神。庵前為三山會館,頗宏壯,庵右為金斗山,聯洋中亭,有龔狀元墓,更有亭翼然,為大士廟。由洋中亭折而南,曰鑄鼎街。
由鑄鼎街而北,皆南禪山麓,其地有名南禪衕者,可緣而達海防署衕,折而北曰南禪寺,皆因山而名也。寺建于五代梁時,寺內旁有鹿鳴書院,今改為開智學堂。寺東有南佛廟,獨山武顯廟,皆不列祀典,鄉民迷信者。
水部段者 省城七門,水部門在其東南,門之外,鄉村市衢,方二十余里。北自闊埕街起,南至塢尾、灰爐頭,有福清玉融會館,南北相距約八九里,東接鼓山前三十六鄉,西至后洲,東西約二十余里。有金墩洋之橋,題曰“福晏橋”。
太保境,有耿藩故莊,周圍約三四十里,名為繪春園,今農桑局、左公祠在焉。
柔遠驛即琉球會館,在太保境后街:前有十家排,李、張、林、王、戶,鄭、宋、丁、卞、吳、趙各一戶,代售球商之貨。
直街之右,第一條路出南城邊,第二條出南較場之北向,第三條出南較場南向,第四條出祖廟,第五條出河口嘴,第六條出銀湘浦,第七條出后洲,第八條出塢尾,左至三十六鄉,田數萬頃。
路通水師協署,今改實業商務小學堂,以太保境小較場為體操演習之所。又有公立瓊水小學堂。民居稠密,瓊水已漸趨東南去。
水部街有美以美部教堂一所。
金墩橋東北直行,出河口嘴有街數十家,染紅紙房聚焉。路通橋下魚菜船森列,由臺江入新港,上泊有牙販,聚此貿易。
右南臺區為里二、嘉崇、高惠,為圖十一、為村二十二:太平、揚忠、洋橋、浦東、河上、竹纜、打鐵墩、金堆、下陣、金墩、金堆、象園、象東、象西、雙浦頭、后塔、上下浦西、上元、上中下土黨、鳳莊。有南臺海防同知衙,水利主簿衙,臺江汛,及面嶺汛等街巷,見上。
下渡區
南二區曰下渡區,距城十里而遙,北臨臺江南岸,與南臺區之中洲接,西至天安山麓,與侯官界之上渡區接。南逾三叉街,與白湖區之白湖亭接,東盡高湖、江邊等村,與白湖區之潘墩、臨江接。可分籐山為首段,泛船浦以下為次段。江邊一帶為第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