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 奇癥匯
- 沈源
- 9526字
- 2015-12-25 17:13:45
口
夏子益《奇疾方》云∶有人病臥床,四肢不能動,只進得食,好大言說吃物,謂之失說物望病。治法∶如說食豬肉時,便云你吃豬肉一頓,病者聞之即喜。遂置肉令病患見,臨要卻不與食,此乃失說物望也。當自睡中涎出便愈。
〔源按〕此癥為陽盛于內,故好大言,而善說吃物。且陽盛則氣壅,氣壅則脈絡不利,故四肢不能舉動。治法∶說所食之物,而即許食之,使病患心喜。即經所謂喜則氣散。
然置物令見而卻不與食者,所謂食入于陰,長氣于陽,故但使其望見彼見所喜之物,而不得食,故便能使口中涎出。蓋涎即痰也,痰即火,火即氣,同物而異名。涎出則氣自衰,而病自愈也。
又云∶有人患口鼻出腥臭之水,以碗盛之,狀如鐵色蝦魚,如粒米大,走躍不住。以手捉之,即化為水。此肉壞也,任意饌食雞肉自愈。
〔源按〕此癥因口鼻所出腥臭之水,而名肉壞。良由患毒于內膜之處,因化肉如膿若水,故所出之水腥而臭也。以碗盛之,狀如鐵色蝦魚,亦由患腎臟所屬之分使然。蓋腎屬水,其色黑,得腎臟之氣所化,故色如鐵,而狀如水族之物也然。此水何故不從內下?此乃感人氣血之靈,故能走躍水中。所以得隨上升之氣,從口鼻而出。若捉之又即化為水,此氣散故也。凡毒從肺氣所化,其膿色多白。蓋肺屬金,其色白,得從化而為白也。此毒生于內膜,在腎臟所屬之分,非肺之當令,故即隨是臟之氣所化,以得是臟所屬之色也。雞肉補虛溫中,而又能攻毒。蓋至陰之毒,非攻不可,攻之則毒散,即《內經》所謂其治宜毒藥是也(俗蒸雞汗發痘瘡,其效立見,此攻毒之驗也)。
又云∶有人患口中生肉球,有根如線五寸余,如釵股。吐出乃能食物,捻之則痛徹心者,麝香研末一錢,水服之,日三,自消。
〔源按〕此癥口生肉球,而但云口內,此必生于舌。經云∶心脈系舌本,脾脈絡舌旁,系舌下,凡舌病,皆心脾二經之所致也。故捻之痛應于心。此由脾土不利,經脈不順,而有是患。所謂子病母亦病,而又實者當瀉其子。故但用麝香入脾治肉之味,通其土氣,開其經絡,則怪肉消而病自愈也。
又云∶有人忽氣上喘,不能言語,口中流汁,吐逆,齒皆搖動,如欲脫狀。氣喘轉大,悶絕復蘇,名曰∶傷寒并熱霍亂。用大黃、人參各半兩,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熱服自安。
又云∶有人飲油至五斤方快意,不爾則病。此是發入于胃,氣血裹之化為蟲也。雄黃半兩為末,水調服之,蟲自出。
《奇病方》云∶有人患唇上生瘡,久則瘡口出齒牙于上唇者,乃七情憂郁,火動生齒故也。方用柴胡、白芍、當歸、生地各三錢,黃芩一錢,天花粉二錢,白果十枚,水煎服。外用冰片一分,僵蠶一錢,黃柏炒,三錢共為末,摻之齒自消也。
張雞峰《備急良方》云∶有人患牙齒日長,退場門難食,名髓溢病。用白術煎湯漱服,即愈。
《搜神記》云∶桓宣武有一督將,因時病后虛熱,便能飲馥茗一斛二斗乃飽。若減升合,便以為不足。后有客造之,更進五升,乃大吐一物,如升大有口,形質縮縐,狀似牛肚。客乃令置之盆中,以斛二斗馥茗澆之,此物 之都盡而止,覺小脹。又增五升,便悉混然從口中涌出,既吐此物遂瘥。或問此何病,答曰∶此病名斛茗瘕。
東坡《物類相應志》云∶齊諧記載江夏安陸縣,隆安中有人姓郭,名垣。得天行病后,遂能大餐,每日食至一斛,五年家貧,行乞于市。一日大饑,至一園,食薤一畦,大蒜一畦,便悶板臥地。須臾大吐,吐一物如籠,漸漸縮小,有人撮飯于上,即消成水,而病遂瘳也。
《酉陽雜俎》云∶和州劉錄事者,大歷中罷官,居和州傍縣,食兼數人,尤能食 。嘗 味,未嘗果腹。邑客乃網魚百余斤,會于野處觀其下箸。劉初食 數盤,忽似小哽,因咯出一骨珠子,大如豆,乃置于茶甌中,以盤覆之。食未半,怪覆甌盤傾,側舉視之,骨珠子已長數寸如人狀,座客共觀之,隨視而長,頃刻長及人。遂摔劉,因相毆流血,良久各散走。一循廳之右,一轉廳之左,俱及后門相觸翕成一人乃劉也,神已癡矣,半日方能語。訪其所以,皆不省之,劉自是惡 。
《廣異記》云∶句容縣佐吏,能啖 至數十斤,恒食不飽。縣令聞其善啖,乃出百斤,吏快食至盡,因覺氣悶,久之吐一物,狀如麻鞋。令命洗出安 所, 悉成水,醫莫能名。令命小吏持揚州賣之,冀有識者試之,若有買者,當高舉其價,看還幾錢。有胡求買,增價至三百貫文,胡輒還之。初無酬酢,人謂胡曰∶是縣令句容家物,問此是何物。
胡云∶是銷魚之精,亦能消腹中塊病。患者以一片如指端,繩系之置病所,其塊即消。我本國太子,少患此病,父求愈病者賞之千金。君若見賣,當獲大利,令竟賣半與之。
《宣室志》云∶永徽中徐爽有,每食生魚三斗乃足。一日饑,作 未成,忍饑不禁,遂吐一物如蝦蟆,自此不復能食矣。
《名醫錄》云∶虞侍郎,蘇州人,平生喜食生魚 。中年病腹堅,倒身不得,每發病疼痛幾死,累治不效。一善醫切脈曰∶侍郎右關脈伏,伏為積聚,有生冷之積,成瘕在腹,則疼不可忍,可以藥取之,令用橄欖汁,吞丸子藥數粒,晚下利一盆許,是魚 婁,前一截皆成魚矣,從此遂安。
《說淵》云∶陸 吳郡人,自幼嗜面食,食愈多而質愈弱,胡人以藥吐一蟲,長二寸許,色青狀如蛙,此名消面蟲,實天下之奇寶也。其說甚異,不具述。
玉田隱者云∶一女子忽嗜河中污泥,每日食數碗方快。有一醫用壁間敗土,調水飲之遂愈。丹溪云∶吃泥,胃氣熱也。用黃芩、白術、茯苓、軟石膏煎服。
《楊氏經驗方》云∶益昌伶人劉清嘯一娼,名曰花翠,年及逾笄,好食生米。惠民局監趙尹,用蒼術,米泔水浸一宿,銼焙為末,蒸餅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米飲湯下,日二服,兩旬而愈。此癥因食生熟物留滯腸胃,遂至生蟲。久則好食生米,否則終日不樂,至憔悴萎黃,不思飲食,以害其生。
《醫說》云∶昔慎恭道,肌瘦如勞,唯好食米。缺之則口出清水,食之頓便如常,眾醫莫辨,有蜀僧道廣,以雞矢同白米合炒為末。以水一鐘調服,良久吐出如米形,即瘥。
又云∶汪丞相徽之,祁門人,平日好食動風物,性尤嗜蟹,或作蟹 、蟹簽,恣啖之。一日得風熱之疾,齒間壅出一肉,漸大脹塞,口不能閉,水漿不入,痛楚待盡。已而有一道人言能治此疾,丞相命醫之,不日而愈。其法用生地黃汁一碗,豬牙皂角數挺,火上炙令熱,蘸生地汁令盡,末之。
敷壅肉上,隨即消縮。
《圣濟錄》云∶有人患時復嘔吐,腹中有水聲者,此酒癖也。川芎、三棱炮,各一兩,為細末,每服二錢,蔥白湯下。
鎮陽有士人嗜酒,日當數斗,至午夜飲興一發,則不可遏,一夕大醉,嘔出一物如舌,視無痕竅,至欲飲時,眼偏其上,矗然而起,家人沃之以酒立盡,至常日所飲之數而止,士人由是惡酒。
一人自幼好酒,片時無酒,叫呼不絕,全不飲食,日漸羸瘦。或執其手縛柱上,將酒與看而不與飲,即吐一物如豬肝,入酒內,其人自此遂惡酒。
《異苑》云∶宋元嘉中,有人食鴨成 瘕,以秫米研粉調水服之,須臾煩躁,吐出一鴨雛而愈。孫真人云∶如食鴨肉成病,必胸滿面赤,不食,以秫米泔水一盞飲之。
《瘡瘍經驗》云∶有人病冷痰,醫用大蒜一枚煮服,吐一物如升大,外痰包裹,開視之,乃雞雛也。再服,吐十三雛而愈,病名雞瘕。此因食白淪雞過多故也。
《泊宅編》云∶洛陽李敏求赴言東吳。其妻牙疼,每發呻吟,不堪忍。用釵股按置牙間,少頃銀色輒變黑,此毒瓦斯所致。沿路屢醫,殊無一效。嘉禾僧會海,為制一物,服之半年,所苦良已。后因食熱面又作,坐間作湯,以進一服而愈。其神速若此。視藥之標題初不著明,但云活血涼血而已。敏徐扣之,知是四物湯,蓋血活則涼,何由致壅滯以生疾。
《儒門事親》云∶一男子病口瘡數年,上至口,中至咽,下至胃脘皆痛。不敢食熱物,一涌一泄一汗,十去其九,次服黃連解毒湯,不十余日皆釋。
《綱目》云∶有人患口唇緊小,不能開合飲食,不治殺人。以白布作大炷安刀斧上,燒令汗出,拭涂之,日三五度,再以青布燒灰酒調服。
〔源按〕經云∶肝督沖任四脈,皆絡唇者也。一有受邪,則唇亦為之病,風則動,寒則緊,燥則干裂,氣郁則生瘡,血少則澀而無血色。治法內理脾胃,外敷以藥,無不愈。乃前案所治,外用鐵物取汗,制肝經之毒,內服青布燒灰,解毒而兼去風。此不獨為寒所害,而更有風毒為患,治宜審癥,不可執治。
《名醫錄》云∶隋有患者,嘗肌而吞食,則下至胸,便即吐出。醫作噎疾、膈氣、翻胃三候治之無驗。有老醫任度視之曰∶非三疾,蓋因食蛇肉不消所致,但揣心腹上有蛇形也。疾者曰∶素有大風,嘗求蛇肉食,風稍愈,復患此疾矣。
遂以芒硝、大黃合而服之,微泄利而愈。
丹溪治一婦,孕三月,吐痰水并飲食。每日寅卯時作,作時覺小腹有氣沖上,然后膈痛而吐。面赤微燥,頭眩臥不能起,肢疼微渴,蓋肝火挾沖脈之火沖上也。一日甚,二日輕,脈和,右手寸高,藥不效者,將二月余。用沉香磨水,化抱龍丸一服,膈寬氣不上沖,二三服吐止,眩減而安。
一人患氣上沖,口出如煙霧,耳內常鳴,此沖脈逆上。與八物湯,加炒黃連二分,黃柏三分,數劑而愈。
張子和治一人,年二十余歲,病患口中氣出如登廁,雖親戚莫肯對語。戴人曰∶肺金本主腥,金為火所乘,火主臭,應便如是。久則成腐,腐者腎也,此亢極反兼水化。病在上,宜涌之。以茶調散涌去其七,夜以舟車丸、浚川丸五七行,比旦而臭斷。
羅謙甫治韓子王父,年愈六旬,病消渴,至冬反添燥熱,須裸袒,以冰水噴胸腋乃快。日食肉面數回,頃時即饑,如此月余。羅診得脈沉細而疾,以死決之。子玉泣曰∶病固危篤,君盡心救之,則死而無恨。羅曰∶夫消之為病,其名不一,曰食 、曰消中、曰宣疾。此高粱之所致也。陽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自汗小便數,故飲一溲二,胃熱則消谷善饑,能食而瘦。王叔和云∶多食亦饑,虛是也。此病仲景所謂春夏劇,秋冬瘥,時制故也。令尊今當瘥之時反劇,乃腎水干涸,不能制其心,而獨旺于不勝之時,名曰真強,乃孤陽絕陰者也。且人之身為主,天令為客,此天令大寒,尚不能制其熱,何藥能及。《內經》云∶主勝逆,客勝從,正以此也。設從君治療,徒勞而已。固辭而歸,后易醫與灸,數日而卒。
薛己治四明屠壽卿,孟夏,當門齒如有所擊,痛不可忍。脈洪大而弦。薛曰∶洪弦相搏,欲發瘡毒也。先用清胃散加白芷、銀花、連翹,痛即止。至晚鼻上發一瘡,面腫黯痛,更用前藥加犀角十劑。腫至兩額,口出穢氣,脈益大,惡寒內熱,此毒熾血瘀,藥力不能驟敵。乃數砭患處與唇上,并刺口內赤肉,各出毒血,再服前藥至數劑而愈。若泥尻神不行砭刺,或全仗藥力,鮮不誤矣。
吳江史生之內,每產后齒根皆動,必逾日乃止。復懷妊臨月,時薛偶至,言及此癥,留十全大補湯二劑,令產后煎服,齒不復動矣。
一婦年三十余,忽不進食,日飲清茶、水果,三年余矣。薛為脾氣郁結,用歸脾湯加吳茱萸四劑,遂飲食如常。
若人脾胃虛而不飲食,當以四神丸治之。
孫東宿治葉潤齋,年四十,心膈嘈雜,好啖肉,一日不能缺,缺即身浮力倦,神魂無措,必急得肉乃已,見則大嚼,及入腹,腹又大痛,痛極則吐酸水稠涎,然后定。稍定,又思肉啖也。其痛苦之態,叫喊之厲難狀,見之酸鼻。或有諭之曰∶與其好肉而受痛,孰若絕肉以無楚也。久病脾虛,肉入難化,故使作痛,此婦人女子且知之,汝丈夫獨不慎何哉?潤曰∶何吾豈不知絕肉之為愈也?蓋痛雖苦尚能熬,若嘈雜則遍身淫淫蘇蘇,左右無可奈何,手足無所把捉,頃刻不能自存,有近于死不能熬,急需食肉少蘇。吾豈縱口求痛哉?不得已也。孫診其脈,大小不等,觀其色,唇紅臉黃。孫曰∶據色脈,乃蟲癥,非祟也。予能殛之,先與雄黃丸一服,不瘳。改用膩粉五分,使君子一錢,為末,用雞子打餅,五更空心飼之。辰刻下長蟲十條,內有二大者,長尺有咫,自首貫尾皆紅。下午又下小蟲百余,自此再不喜肉,而嘈雜良愈。
崇禎時,武林姚應鳳,有一人患左唇生一紅痣,別無他苦,姚視之曰∶此齒藎也,三年必死。其人怒不應。三年齒潰,詣求救,謝曰∶君天譴也,不能過期矣。
當湖江希生內政,中年時,每食豬肉即身體戰栗,屢易不效。后因他病,服逍遙散數劑,舊患亦愈。汪時在燕京蔣相國家,予過之,言及此癥,并問其故。予曰∶《素問》云∶諸禁鼓栗,皆屬于火。癥由食豬肉戰栗,此肝膽素有郁熱故也。因食發風動氣之味,徒引動其病,而不能力開其郁,故每食即發。逍遙散乃開郁散火之劑,所以偶服得愈。
或問前癥,每因食物動其內火,而何以內火動,即戰栗乎?予曰∶素注云,火性就燥,內熱即甚,衛外之陽,皆湊入內,故外反鼓栗。此癥因食物引動其火,至內火益熾,乃衛外之陽,以就火性之燥,皆湊入內,其重虛其外,故即戰栗。移時火伏氣靜,而衛陽復回,病愈如故。
一婦不月,發熱嗽痰如墨,疏表轉甚。脈之而尺倍數。癥由經水逆上,痰血相混。因火極似水,故色黑,而治表反劇。經云∶人有兩死,而無兩生。蓋汗即血之液,病失血,后發其汗,血汗兩傷,此即兩死,無兩生也。茲當四物湯加知、柏、牛膝服四劑,經至而愈。
乙酉春,有紹興楊石林云漕白一人,忽患腹大痛,約二日許,糖粕悉從口出,醫無措劑。適有醫云∶此陰陽錯亂,腎氣逆上,用茯苓五錢數服而愈。后又有患者,服之亦隨愈。
黃連解毒湯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等分水煎服。
抱龍丸膽星(一兩) 天竺黃 雄黃 辰砂(二錢) 麝香(少許)上為末,煮甘草汁,丸彈子大,陰干。每服一丸,氣喘有痰加枯礬。
八物湯生地 當歸(各三錢) 芍藥(二錢) 川芎(一錢五分) 木香(五分) 檳榔 枯楝 延胡索(各一錢)水煎。
茶調散瓜蒂 茶葉為末,每服二錢,齏汁調服,取吐。
舟車丸黑牽牛(四兩,炒) 大黃(一兩,酒浸) 甘遂(面裹煨) 大戟(面裹煨) 芫花(醋炒) 青皮(炒) 橘紅(各一兩) 木香(五分) 輕粉(一錢)水丸。
浚川丸黑牽牛(二兩) 芒硝(一兩) 郁李仁(一兩五錢) 大黃(一兩) 甘遂(五錢) 輕粉(五分)水丸姜湯下。
清胃散升麻(五分) 生地黃 丹皮 黃連 當歸(各三分)水煎服。
逍遙散(此方加熟地名黑逍遙散)柴胡 薄荷 當歸 白芍 陳皮 甘草 茯苓 白術加姜煎。
歸脾湯人參 白術(土炒) 茯神 棗仁(炒) 龍眼肉(各二錢) 黃 (炙,一錢五分) 當歸 遠志(各一錢) 木香甘草(炙,五分)姜棗煎。
四神丸破故紙(四兩,酒浸、炒) 五味子(一兩,炒) 肉豆蔻(二兩,面裹炒) 吳茱萸(一兩,鹽湯泡)用大棗百枚,生姜八兩,切片同煮。棗爛去姜,取棗肉,搗丸每服二錢,鹽湯下。
四物湯(見頭門)十全大補湯(見手足門)六君子湯(見目門)
面
夏子益《奇疾方》云∶有人患頭面生光,他人手若近之,如火熾者,此中蠱也。用蒜汁半兩,和酒服之,當吐出如蛇狀,乃止。
又云∶有人患眉毛動搖,目不能交睫,喚之不應,但能飲食,此亦中蠱而心迷也。方用同上,亦當吐出蛇狀而愈。
〔源按〕《梅師方》云∶凡中蠱毒,或下血如鵝肝,或吐血,或心腹切痛,如有物咬,不即治之,食人五臟即死。若欲知是蠱,但令病患吐水,沉者是浮者非也。用敗鼓皮,燒灰方寸匕,須臾自呼蠱主姓名。《搜神記》云∶外姊夫蔣士先,得疾下血,言中蠱。其家密以 荷葉置于席下,忽大笑曰∶蠱我者,張小小也。乃收小小,小小亡走,自此解蠱毒用荷,往往有驗。予考本草 荷。即今甘露是也,又名芭蕉。
又云∶有人患面上生瘡,瘡上現五色者,即用鹽湯浸綿榻瘡上,五六度即愈。
〔源按〕經云∶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此癥瘡見五色,乃熱中有寒也。鹽能清火解毒,凡煎鹽用皂角收之,所以鹽味微辛,辛能散寒搜風,故愈。
丁志云∶臨川有瘤生頰間,癢不可忍,每以火炙則差止,已而復然,苦甚。一醫告之曰∶此真虱瘤也,當剖而出之。
取油紙圍頂上,然后施砭,瘤方破,小虱涌出無數。最后一白一黑,兩大虱皆如豆殼,中空空無血,與頰肉了不相干,略無瘢痕,但瘤所障處正白耳。
張德俊云∶頃年和 ,余杭人,將赴官。因蒸降真木犀香,自開甑,面撲甑上,為熱氣所熏,面部浮腫,口眼皆為之閉。更數醫莫能治,最后一醫云∶古無此癥,請以意療之,于是取寺僧久用炊布,燒灰成性,隨敷隨消,不半日而愈。
蓋以炊布受湯上氣多,反用以出毒,亦猶以鹽水取咸味爾,醫者之智亦可喜。
全浙夫人,忽一日面上生黑斑數點,數日后,滿面俱黑,遍醫治不效。忽過一草澤醫云∶夫人中食毒,治之一月平復。后校其方,止用生姜汁服之。問其故,云∶夫人日食斑鳩,蓋此物常食半夏苗耳,是以中毒,故用生姜以解之。
羅謙甫治一婦,年幾三十,憂思不已,飲食失節,脾胃有傷,面色黧黑不澤,環唇尤甚。心懸如饑狀。又不欲食,氣短而促。大抵心肺在上,行榮衛而光澤于外,宜顯而不藏。肝腎在下,養筋骨而強于內,當隱而不見。脾胃在中,主傳化精微,以灌四旁,沖和而不息,其氣一傷,則四臟失所,憂思不已,氣結而不行。飲食失節,氣耗而不足。使陰氣上溢于陽中,故黑色見于面。又經云∶脾氣通于口,其華在唇。今水來侮土,故黑色見于唇。此陰陽相反,病之逆也。
上古天真論云∶陽明脈衰于上,面始黑,故知陽明之氣不足,非助陽明生發之劑,無以復其色。故以沖和順氣湯主之。
《內經》云∶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以升麻苦平,葛根甘溫,自地升天,通行陽明之氣為君,人之氣,以天地之風名之,氣留而不行者,以辛散之,防風辛溫,白芷辛甘,以散滯氣為臣,蒼術苦辛,蠲除陽明經之寒,白芍酸寒安太陰經之怯弱。《十劑》云∶補可祛弱,人參、羊肉之屬,人參、黃 、甘草甘溫,補益正氣為佐。至真大要論云∶辛甘發散為陽,生姜辛熱,大棗甘溫,和榮衛,開腠理,致津液以復其陽,故以為使。每服早飯后,午飯前,取升陽之時,使人之陽氣易達故也,數服而愈。
孫招治一男子,因登廁被臭氣熏觸,隱忍良久,明日滿面皆黑色,月余不散。相士斷云∶于出月外必死。至期無羌,孫招治以沉香各一兩,銼碎安爐中,燒熏帳內,以被蓋定。令病者瞑目端坐,候香盡,方可出帳,明日引鑒照之,面上黑色漸散矣。
平江陳氏,因驚駭后常用兩手指甲掐住兩頰,至兩頰破損,心中懊 不安,脈數而實,諸藥不愈。用牛黃涼膈丸,數服如故。
一有人患面上麻木,不知痛癢,名曰木痹(此陽明經絡受寒故也)。以牛皮膠化和桂末,濃涂一二分愈。
表兄屠學山治吳江王殿爵,患面腫兼起壘塊,如木偶夜叉狀,一無痛癢,醫治數年不效。請學視之,學曰∶面乃陽明部分,此因濕邪入陽明絡脈而生痰也。經云∶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于絡脈。留而不去,傳入于經,留而不去,傳入于府,廩于腸胃。又云∶邪之始入于皮也,溯然起毫毛,開腠理,其入于絡也,則絡脈盛,色變。其入客于經也,則感虛,乃陷下。此癥因經未虛,其濕邪正留絡脈,而未陷下也。故但患面部耳。然非藥所能治,當用砭刺。即用小刀刺破唇內齒上斷縫處,名斷交穴,痰即流外,所出稠痰數碗。即面目如故,繼服補脾調養之劑而安。
牛黃涼膈丸牙硝 石膏 甘草(各五分) 膽星(二錢五分) 牛黃 紫石英(各一錢) 麝香 冰片(各五分) 寒水石(,五錢)上為末,甘草膏丸,綠豆大,每一丸,陳皮湯下。
項
《奇疾方》云∶有人患頭項腫大,又非癭瘤,忽痛忽不痛,外現五色之紋,按之半空半實,此乃痰病結成,似瘤非瘤,似癭非癭也。方用海藻、半夏、白芥子、南星、人參、桔梗、貝母各三錢、茯苓五錢,昆布一錢,附子一分,甘草一錢,水煎服,此方乃消上焦之痰圣藥也。又有海藻、昆布,以去其癭瘤之外象,消其五色之奇紋,妙在消痰而仍不損氣,則胃氣健而痰易化也。一劑知,二劑消大半,三劑則全消,四劑永不再發也。
《續玄怪錄》云∶安康伶人刁俊朝,其妻巴嫗,項生一癭,初若雞卵,漸大如升。積五年,大如數斛之鼎,重不能行,有聲如音樂。積數年,癭外生小穴,如針芒者,不知幾千億。每天陰欲雨,則穴中吹白煙,霏霏如線縷,漸高布散,結為屯云,雨則立降。其家少長懼之,咸請遠送巖穴。妻懼送,請決折之。后朝即淬利刃,將及之中,軒然有聲,逐四分破裂,有一大猱,跳躍而去。即以白絮裹之,癭疾頓愈。時大定中也,后猶有說不具論。
一婦項下忽生一腫塊,漸緣至奶上腫起,莫知何病。偶用刀刺破,出清水一碗,日久不合。有道人見之曰∶此蟻漏耳,因用飯誤食蟻故耳。詢之果然。道人云∶此易治,但用穿山甲數片,燒存性為末,敷遂愈,蓋穿山甲蟻之所畏也。
薛己治一男子,素善怒,左項忽腫,漸大如升。用清痰理氣,而大熱作渴,小便頻濁。薛謂腎水虧損,用六味地黃,補中益氣而愈。亦有胸脅等處,大如升斗,或破而如菌、如榴,不問大小,俱治以前法。
舉人江節夫,項臂脅肋各結一核,服祛痰降火軟堅之劑益甚。薛為肝膽經血少而火燥也。江執前藥,至明年六月,各核皆潰,脈浮大而澀。薛斷秋金將旺,肝木被克,必不起,后果然。
予郡大人,項邊忽癢,漸起白痕一條,相延漸欲至喉,癢不可忍,群醫莫識。一方士用刀輕開其痕,內出白虱不計其數而愈。士云∶此即虱瘤之類,凡內皮作癢,或起痕,或高起,即是癥也。
補中益氣湯黃 (一錢五分,蜜炙) 人參 甘草 白術 陳皮 當歸(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姜三片,棗二枚煎。
六味地黃丸(見頭門)
喉
夏子益《奇疾方》云∶有人患咽喉生肉一塊,層層疊疊,漸漸腫起不痛,日久有竅出臭氣,廢飲食。用臭橘葉煎湯,連服而愈。
〔源按〕病患腫而不痛,或痛而不潰者,皆痰也。此癥生肉喉間,層層相疊,漸腫不痛,亦痰之所為。久則但有竅出臭氣,乃痰之毒,泄于外也。若非痰則必痛而潰矣。臭橘葉散氣消痰,氣散則痰化,故服之得愈。
華佗云∶有人喉中似有物,行動吐痰則痛難忍。身上皮膚開裂,有水流出,目紅腫而又不痛,足如斗腫而又可行,真絕世不見之癥。此乃人食生菜,有蜈蚣子在葉,不知而食之,乃生蜈蚣于胃口之上。入胃則胃痛,上喉則喉痛,饑則痛更甚也。方用雞一只,煮熟,五香調治,芬馥之氣逼人,乘人睡熟,將雞列在病患口邊,則蜈蚣自然外走。若蜈蚣走出之時,當即拿住,或一條,或數條,候出盡自愈。大約喉中無物走動,則無蜈蚣矣。當即服全膚湯十劑,則皮膚之裂自愈,而雙足如斗亦消矣。蓋蜈蚣在上焦,非藥入能救,因藥下后即至胃中而蜈蚣卻在胃口之上,故不能殺之也。所以引其外出,然后以藥調治,其氣血自愈。皮膚開裂者,乃蜈蚣毒瓦斯盤居肺邊,肺生毛皮,故皮膚開裂。兩足如斗,足乃腎之部位,肺居上為腎之母,母病則子亦病,然腎水不乏而毒留于腎部,故足之皮,大而浮,非骨之病也。所以能走耳,眼屬肝,肝受肺氣之毒熏蒸,故紅腫耳。
丹溪云∶有咽痛諸藥不效者,此非咽痛,乃鼻中生一條紅線如發,懸一黑泡,大如櫻珠,垂掛到咽門而止。口中飲食不入,惟用深取土牛膝根,獨條肥大者,搗碎入好醋三五滴,同研細,滴入鼻中二三點,即系斷珠破,吐出瘀血立安。
《綱目》云∶有人患飲食食下,若別有咽喉,斜過膈下,經達在脅,而作痞悶。以手按之,則瀝瀝有聲。以控涎丹十粒服之,少時悶處熱作,一聲轉瀉,下痰飲數升。垂飲食正下,而達胃矣。
竇氏云∶有一婦年二十三歲,懷妊九月矣。一日魚骨梗喉間,至半日嘔吐,繼至以血碗許,魚骨尚在喉中。忽吐一條約三尺余,形如小腸潤五分。內有所食魚菜、粉皮,飯未化,家人為推入口中,尚余五寸,其夫復納之。遂昏倦,自此嘔吐不止,湯亦不能進,延余治之,遂將生炭火一盆,放病榻前,以好醋一碗沃之,使醋氣盈滿其室,清其神也。進以牛黃清心丸,腹覺有微痛,再用人參一分,紅花、丹皮、當歸、川芎、生地、阿膠煎服,五六帖病愈。
孫東宿治臧少庚,年五十。每飲食胸膈不順利,覺喉管中梗梗,宛轉難下,大便燥結,內熱,肌肉漸瘦。醫與五香連翹湯、五膈丁香散,諸治膈之劑,嘗試不效。孫至,觀其色蒼黑,目中炯炯不耗,惟氣促骨立。孫知其有機心人也。
其脈左弦大,右滑大。孫謂之曰∶據脈乃謀而不決,氣郁成火,脾志不舒,致成痰涎。因而血少便燥,內熱肌消。張雞峰有言,膈乃神思間病,即是推之,子當減思慮,斷色欲,薄滋味,絕妄想,俾神思清凈,然后服藥有效。不然,世無大丹,而草木石何足恃哉?子既遠來,予敢不以肝膈相照!茲酌一方頗妥,歸即制服,其方用桂府滑石六兩,炙甘草、白芥子各一兩,蘿卜子、射干、連翹各一兩半,辰砂五錢,以竹茹四兩煎湯,打饅頭為丸,綠豆大。每食后及夜用燈心湯送下一錢五分,一日三服,終劑而病如失。
全膚湯甘草 苡仁 當歸(各一兩) 白芍(五錢) 黃 防風(各五分) 荊芥 陳皮(各一錢)水煎服。
控涎丹甘遂(去心) 大戟(去皮) 白芥子等分為末,糊丸,臨臥姜湯送下。
牛黃清心丸(見目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