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面圖形十二癥(一)

面圖形十二癥.鬢發 .眉發 .耳發 .頤發 .須發 .肩發 .乳發 .胸發 .手背發 .小便毒(便發,生于陰頭之上) .腳背發 .腳跟發

鬢發

鬢發生于兩額之間,小兒婦人多有之,男子生此者,多不救,乃手足少陽、太陰之所司也。因心肝積熱,頭額受風,故生此毒,宜泄二經之熱,以十一味柴胡升麻湯。

十一味柴胡升麻湯本、羌活、升麻、干葛、防風、黃連、赤芍、生地、麥冬、當歸、蒲公英(酒洗二次)。

空心服。

八味神方白芷散白芷、升麻、二花、桔根、川芎、連翹、黃連、羌活。

食后服。

七味敷方雄黃、兒茶、螵蛸、乳香、沒藥、麝香、牛黃。

共為末,以酒調敷。

眉發

眉發生于兩眉之間,燥爛如人眼目,甚可畏也。小兒生此立死,大人生此者,十全二、三,乃手足少陽經所受也。宜用海馬崩毒法,不然,膿血浸兩眼,目先壞,宜用后二藥相兼服后,排膿生肌常服之。

九味清心蓮子飲黃 、甘草、蓮子、車前仁、茯苓、麥冬(去心)、人參、黃芩、地骨皮。

食后服。

十二味羌活敗毒散人參、黃 、羌活、獨活、連翹、干葛、升麻、川芎、地骨皮、白芷、丹皮、二花。

食后服。

八味敷方牛黃、雄黃、朱砂、血蝎、兒茶、乳香、沒藥、螵蛸。

共為末,以酒調搽之。

耳發

耳發生于耳門邊,乃心腎濕熱所生。其病有三∶曰簟耳,曰痔耳,曰濕耳。俱先用清肝流氣飲,后用定痛降火飲,若簟耳、痔耳,用針刺破,以清涼膏貼之,生肌散敷之。

十四味清肝流氣飲枳殼、桔根、黃芩、柴胡、羌活、赤芍、防風、川芎、荊芥、白芷、升麻、連翹、甘草、前胡。

食后服。

十三味定痛降火飲柴胡、前胡、紫蘇、防風、濃樸、陳皮、甘草、半夏、川芎、白芷、當歸、羌活、升麻。蔥引。

食后服。

九味清涼膏黃連、大黃、黃芩、郁金、樸硝、玉簪花、獨腳連、天花粉、白芨。

共為末,雞蛋清調搽。

頤發

頤發,生于兩顴骨之下一寸,乃手足太陽陽明經所屬也,因脾肺積熱,故生斯毒,若不早治,定成漏腮。初起時用雀茶煎湯洗之。隨服升麻解毒湯,十二味追毒散,外敷生肌散愈。

九味升麻解毒湯升麻、干葛、防風、甘草、白芍、羌活、川芎、玄參、白芷。

食遠服。

十二味追毒散連翹、白芷、防風、羌活、升麻、黃連(酒炒)、荊芥、二花、當歸、黃 、人參、黃芩。

食后服。

三味敷方雄黃、白芷、螵蛸。

共為末,敷之。

須發

須發生于頤下地角處,乃手足太陽太陰經之所屬也。因飲食太過,蓄熱上升,始生如黍米大,由漸燥爛痛癢不一,經年不愈。以抱風藤一大把,煎水熏之,勿透熱氣沖臉,內服升麻解毒湯及追毒散(見上),外用敷藥可愈。

四味敷方石膏、螵蛸、雄黃、枯礬。

共為末敷之。

肩發

肩發生于兩肩背之上,乃手足三陽三陰經之所屬也。因風濕熱積而成毒,或挑擔人,多生此疾。宜服內托流氣飲,外用清涼膏及生肌散并敷方。

十四味內托流氣飲炙黃 、生地、白芷、川芎、赤芍、防風、甘草、人參、玄參、黃連、桔根、連翹、二花、羌活。

食后服。

六味敷方半邊蓮、皂角刺、木鱉子、仙人掌、雄黃、大楓子。

共為末,敷之。外可用清涼膏及生肌散(方見上)。

乳發

乳發生于兩乳之上,乃厥陰、陽明經所屬也。有內吹外吹之別,惟婦人多生此病,因二經風熱壅塞,血氣凝滯而生。內吹者,因胎中小兒氣吹,故生此病。初起覺以艾葉灸并火罐燎之效。外吹初覺捏發乳出,亦可消。若內吹至產后自愈。若外吹不治,必致穿胸走脅而斃矣。先服一醉忍冬花酒(方見前),隨服十六味敗毒流氣飲、定痛乳香湯,外用萬靈膏、生肌散敷之。

十六味敗毒流氣飲蘇葉、桔根、枳殼、甘草、防風、柴胡、前胡、連翹、川芎、羌活、升麻、白芷、當歸、黃 、二花、皂角刺。

食遠服。

十三味定痛乳香湯人參、黃 、當歸(酒洗)、川芎、茯苓、甘草、烏藥、香附、赤芍、乳香、沒藥、二花、連翹。

食遠服。

九味敷方乳香、沒藥、熊膽、兒茶、螵蛸、寸香、龍泉粉、百草霜、綠豆粉。

共為末,酒調敷之。

又方生酒糟搗蒲公英渣敷之,其酒盡量飲之,至醉效。貼以萬靈膏,收以生肌散(方見上)。

胸發

胸發生于正胸之中,上離結喉三寸,離心窩不遠,乃手足六經交會相關之所。此癥酷促人命,在三、四日間,若不速治,骨裂皮開,甚可畏也。先宜拔毒、定痛,勿使定花、開花可也。定痛以火紙卷乳香、沒藥末于中,外以青布包紙條,以油醮條,燃火于痛毒上熏之。若痛要照至不痛,此神效也。內服祛毒鎮心飲,勿使開花,若開花,神仙不治也,慎之!慎之!十一味祛毒鎮心飲朱砂、麥冬、黃連、二花、青木香、乳香、當歸(酒洗)、生地、蓮米(去心)、茯苓、連翹。姜引。豬心一個,水四碗,煎一碗。

空心服。

十二味清熱潛心湯麥冬、干葛、升麻、朱砂、乳香、黃連、當歸、川芎、桔根、柴胡、黃 (蜜炙)、連米(去心)。煎法同前。

空心服。

手背發

手背發生于兩手之上,筋骨之間,乃手六經之所屬也。由心肝積熱,流于手背而生,始覺宜鐵箍散外敷,后以定痛流氣飲,并內托流氣飲。外用萬靈膏、生肌散(方見上),可收全功。此癥初起,如黍米大,后酷,可不懼哉。

十四味定痛流氣飲人參、炙 、川芎、茯苓、甘草、烏藥、當歸、枳殼、白芷、乳香、防風、羌活、白芍、連翹。

食遠服。

十五味內托流氣飲羌活、升麻、人參、黃 、烏藥、當歸、川芎、甘草、防風、官桂、白芷、濃樸、木香、連翹、二花。

食遠服。

六味白芥子散白芥子、官桂、羌活、黃連、二花、天花粉。

具用水酒炒,水煎。食遠服。

三味敷方地骨皮、絲瓜子、二花。

以酒和搗細敷上。

三味敷方鬼見愁、地骨皮、膽草。

以酒和搗爛敷上。

又方用抱風藤(又名抓山虎)一大把,入瓦罐內煎水,以罐口對準瘡口熏之。如水冷又煎又熏,日熏七、八次。

如痛將罐口移遠些,不痛移近些。不過三、四日后膿干、腫消、止痛、平復就好,此方神效。

此三方發背俱可通用,甚效。

小便毒(便發)

小便毒,生于陰頭之上,乃人身腎脈之總司也。又名便發。因酒色過度,極熱流于下焦,或惹婦人陰蝕而生,或行經時交合而生,受禍雖不同,其害則一,神方難醫。初起之時,用紫花地丁、麝香三四分,生姜一片,煎水一碗,空心服之神效。如小便脛腫痛,宜服木香流氣飲、檳榔追毒飲。如燥爛亦宜敷貼,不然膿血塞竅,脹腫難禁矣。

十六味木香流氣飲木香、木通、紫蘇、荊芥、半夏、豬苓、澤瀉、連翹、白術、赤芍、黃連、車前、穿甲、黃柏、茯苓、 蓄。

燈草為引。

空心服。

九味檳榔追毒飲檳榔、牛膝、木通、草節、豬苓、連翹、生地、黃柏、二花。燈心引。

空心服。

五味敷方牛膝草(冬時取根)、通草、車前仁、二花膽草。

共享酒浸,搗爛敷之。

七味敷方雄黃、血蝎、螵蛸、兒茶、枯礬、黃連、乳香。

共研細末,用黃蠟、白蠟熬溶,攤油紙上包裹前藥末,貼陰頭上甚效。

試效方水粉、四六片、兒茶、虎耳草汁調搽。一方加松香,一方加青黛,一方加石膏。

腳背發

腳背發,生于腳背之上,筋骨之間,乃足少陰所屬也。比手發尤甚,因濕熱相搏,血滯而成。或赤腳沾惹蛇毒蟲毒,或撞破皮而成,或染穢物觸犯而成者。始覺宜鐵箍散(方見前),次用后藥,再用萬靈膏徹膿,生肌散收口。

八味墜毒沉香飲沉香、木香、牛膝、檳榔、膽草、生地、木瓜、二花。

空心服。

十味三香木瓜飲木香、乳香、沉香、木瓜、防己、檳榔、黃連、二花、骨皮、丹皮。

空心服。

腳跟發

腳跟發,生于腳跟之上,由汗腳涉水,或遠行傷筋,或濕熱流注而成,初起,勿視容易,始生多癢,多將艾灸,十余日自愈。不然,則膿血淋漓,經年不斂。以萬靈膏貼之,以生肌散敷之,如癢,以椒茶樸硝湯洗之,內服六味五味子湯可愈。

六味五味子湯牛膝、防己、檳榔、赤芍、牛子、五味。

空心服。

四味敷方乳香、沒藥、螵蛸、石膏。

共為細末,用黃白蠟溶化入藥末 餅,包貼患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台县| 泰宁县| 韶关市| 邳州市| 唐河县| 青河县| 北宁市| 新田县| 宁陕县| 健康| 上犹县| 乡城县| 修文县| 宜川县| 三都| 甘南县| 通榆县| 灯塔市| 甘南县| 横山县| 若尔盖县| 马关县| 台湾省| 清徐县| 库尔勒市| 江城| 朔州市| 临漳县| 峨山| 公安县| 崇明县| 台北市| 合肥市| 五峰| 凤翔县| 北流市| 黎川县| 黔西| 衡阳县| 徐水县| 乐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