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列傳(7)

宋三

藍珪 康履

按宋史宦者傳藍珪康履初皆為康王府都監入內

東頭供奉官嘗從康王使金人行營及開元帥府并

主管機宜文字朝廷遣人趣師入援履等請王留相

州王叱之而行既即位二人俱恃恩用事履尤妄作

威福大將如劉光世等多曲意事之帝知之詔內侍

不許與統兵官相見違者停官編隸履終無所忌憚

與內侍曾擇凌忽諸將或踞坐洗足立諸將于左右

聲喏甚至馬前故疾之者眾俄遷內侍省押班金州

觀察使帝在揚州金兵卒至帝馳馬出門百官不戒

備從行者惟履等五六人自是履等益自衒愈有輕

外朝心及幸浙道吳江其黨競以射鴨為樂比至杭

州江下觀潮中官供帳赫然遮道統制苗傅等切齒

曰此輩使天子至此猶敢爾邪傅幕客王世修亦疾

中官恣橫以告武功大夫劉正彥正彥曰會當共除

之王淵躋樞管正彥以為由宦者所薦愈不平謀遂

決伏兵斬淵遣兵圍履家分捕中官凡無須者皆殺

之履馳入白帝傅等至厲聲曰陛下信任中官凡中

官所主者皆得美官王淵遇賊不戰交康履得樞密

中官在外者已誅更乞康履藍珪曾擇等誅之以謝

三軍帝不忍除傅等官以安之傅等曰欲遷官第須

控兩匹馬與內侍何必至此帝問百官策安出主管

浙西機宜文字時希孟曰中官之為患至此極矣不

除之天下之患未已軍器監葉宗諤言陛下何惜一

康履不以慰三軍帝不得已遣人執履至履望帝呼

曰大家何獨殺臣遂以付傅即腰斬之梟其首帝幸

睿圣宮傅等留內侍十五人奉左右尋捕珪擇等皆

編置遠州擇昭州行一程追還斬之傅等誅贈履官

謚榮節召珪等還中書舍人季陵言中官復召其黨

與相賀氣焰益張中外切齒不報珪至自武功大夫

擢內侍省押班慈寧宮建命提點事務尋升內侍省

都知及迎太后命充都大主管太后既還宮珪奏應

干補授恩乞聽慈寧宮施行從之珪初與履同進而

驕橫不及履故幸以壽終

馮益

按宋史宦者傳益康王邸舊人也王即位自入內東

頭供奉官遷至干辦御藥院尋兼干辦皇城司恃舊

恩驕恣帝幸浙東益與御前右軍都統制張俊爭渡

以語侵俊且訴于帝事下御史臺侍御史趙鼎言明

受之變起于內侍覆轍不可不戒事乃已紹興三年

授武功大夫康州防御使帶御器械時帝用侍御史

常同言詔皇城司并隸臺察益言非祖宗舊制帝為

追寢前詔特遷宣政使益自言藩邸舊吏乞加恩遂

升明州觀察使內廄舊有騏驥院官益請別置御馬

院自領其事又擅穿皇城便門侍御史沈與求以為

言趙鼎等皆患之會劉豫揭榜山東言益遣人收買

飛鴿因有不遜語張浚請斬益以釋謗帝不許鼎言

事關國體當解職加罰帝喜曰聞益交關外事漸不

可長與祠放歸浚意未息鼎解之益自是家居廩祠

者十四年先是偽柔福帝姬之來自稱為王貴妃季

女益自言嘗在貴妃合帝遣之驗視益為所詐遂以

真告及事覺益坐驗視不實送昭州編管尋以與皇

太后連姻得免十九年卒于家

藍安石

按宋史藍珪傳有安石者與珪同姓為內侍省副都

知至景福殿使湖州觀察使卒贈保寧軍節度使謚

良恪渡江后中官贈謚自安石始

康谞

按宋史康履傳有名谞者與履同姓為內侍省押班

亦親幸用事與知合門事藍公佐善每邀公佐至其

直舍必縱飲大醉薄暮乃歸嘗漏泄禁中語劉光遠

被劾谞與內侍陳永錫受其金力為營救言官劾之

帝詔永錫與祠谞送吏部后累官至均州觀察使卒

贈保信軍節度使謚忠定

張去為

按宋史宦者傳去為內侍張見道養子也初為韋太

后宅提點官累遷至安德軍承宣使帶御器械又遷

內侍省押班時見道為入內內侍省押班父子并充

景福殿使去為寖有寵請以一官回授見道帝嘉而

許之其后見道以保康軍承宣使致仕而去為與秦

檜王繼先俱用事升延福宮使累遷至入內內侍省

都知恃恩干外朝謀議金兵將至遣使來出慢言以

相懼去為陰沮用兵進幸蜀之計宰相陳康伯力非

之帝悟而止侍御史杜莘老乞斬去為以作士氣先

是去為取御馬院西兵二百人髡其頂發都人駭之

莘老復劾其罪帝不得已令去為致仕莘老亦出補

外及內禪詔落致仕提舉德壽宮行移如內侍省仍

鑄印賜之修宮有勞又特遷安慶軍承宣使初安恭

后入宮去為實進之后崩上皇又遣去為傳旨立謝

貴妃為后故亦貴重然至死不復涉朝廷事

甘囗

按宋史宦者傳囗內侍押班澤之子澤之死囗累遷

亦至押班干道中帝頗親囗囗以此用事臨安尹胡

與可為小官時丏貸于臨安富民馬氏不如欲銜之

至是馬以鬻官鹽逾格系獄與可諷有司以私鹽論

御史陳升卿決獄平反之囗之子婦與可女也乃陰

為與可地譖升卿于帝前謂為豪民馬請事所得至

萬緡上疑遂論罪馬流嚴州升卿由是罷去時曾覿

以使弼領京祠王抃以知合門兼樞密都承旨囗為

入內押班相與盤結士大夫無恥者爭附之既而覿

死抃逐獨囗在朱熹力言之帝曰囗乃德壽宮所薦

謂有才耳熹曰奸人無才何以動人主囗用事二十

年招權市賄黃由對策亦頗及之后帝察其奸遂抵

之罪籍其貲竟以廢死弟昺淳熙末干辦內東門司

帶御器械光宗朝累遷至親衛大夫保康軍承宣使

提舉佑神觀慶元初為內侍省都知帝過壽康宮昺

有力焉遷官二秩頗貴寵

王德謙

按宋史宦者傳德謙初為嘉邸都監頗親幸孝宗大

漸光宗以疾久不朝重華宮黃由時為王府贊讀奏

讀嘉王詣重華宮問疾既得旨德謙固請覆奏王斥

之遂行孝宗崩王在喪次中外洶洶王以告直講彭

龜年龜年以為建儲則人心安須白中宮乃可即諭

德謙奏之皇太后德謙不聽強之既而無報王即位

德謙累遷昭慶軍承宣使內侍省押班賜居第驕恣

逾法服食擬乘輿出入或以導駕燈籠自奉為人求

官贓以巨萬計泄其事者禍立至故外朝多附之中

書舍人吳宗旦事之尤謹夜則易服造謁德謙求為

節度使先薦宗旦為刑部侍郎直學士院將使草麻

宗旦先備草示之引天寶同光為比德謙喜制出參

政何淡不肯署諫議大夫劉德秀率臺諫論列宰相

京鏜復以為言命遂寢韓胄與德謙爭用事德謙

屢以計勝胄擠之詔與外祠臺諫又交章論駁侍

御史姚愈言吳宗旦嘗草德謙制遂罷其官愈又率

同列力攻德謙詔送廣德軍居住尋以臨安尹劾其

贓濫僭擬詔降團練使移居撫州他事勿問中書舍

人高文虎請改為安置臺諫復言其奸詭乞自今不

以赦移雖特旨亦許執奏帝用其言德謙遂坐廢斥

以死

陳源

按宋史宦者傳源淳熙中提舉德壽宮頗有寵俄帶

浙西副總管給事中趙汝愚言內侍不當干軍政遂

罷源恃恩專恣本宮書史徐彥通者為源掌家務不

數歲官至經武大夫甄士昌源囗役也工理發奏補

承信郎又補臨安府都吏李庚以官使之窺伺府事

孝宗聞而惡之十年春詔源應奉日久特落階官與

京祠給事中宇文價封還錄黃改外祠臺官黃洽等

又劾之乃謫源建州居住籍其貲進德壽宮彥通除

名道州編管士昌庚皆抵罪言者猶未已移源郴州

源有園名小隱其制視禁囗有加高宗以賜王才人

光宗即位復召還紹熙四年自拱衛大夫永州防御

使除入內內侍省押班帝以疾不朝重華宮源與內

侍楊舜卿林億年數有間言寧宗即位命三人俱事

光宗于泰安宮御史章囗論其離間君親乞行誅竄

以慰壽皇在天之靈詔罷源等官源撫州億年常州

居住舜卿任便居住慶元二年以生皇子恩源億年

許自便舜卿與內祠給事中汪義端駁之乃移源婺

州億年湖州義端再駁舜卿內祠反坐外補其后源

等卒聽自便億年養娼女以別業源在貶所與妓濫

俱以淫媟聞人疑其非宦者云

董宋臣

按宋史宦者傳宋臣理宗朝宦者淳佑中以睿思殿

祗候特轉橫行官寶佑三年兼干辦佑圣觀侍御史

洪天錫劾之不報天錫坐左遷大理少卿開慶初大

元兵駐江上京師大震宋臣贊帝遷幸寧海軍簽判

文天祥上疏乞誅宋臣又不報景定四年自保康軍

承宣使除入內內侍省押班尋兼主管太廟往來國

信所同提點內軍器庫翰林院編修敕令所都大提

舉諸司提點顯應觀主管景獻太子府事會天祥以

著作佐郎兼景獻府教授義不與宋臣聯事上書求

去天祥出知瑞州言者論宋臣不置帝曲為諭解庇

之秘書少監湯漢上封事亦言宋臣十余年來聲焰

熏灼其力能去臺諫排大臣至結兇渠以致大禍中

外惶惑切齒而陛下方為之辨明大臣方為之和解

此過計也愿收還押班等除命不勝宗社之幸疏入

帝亦不之省六月命主管御前馬院及酒庫既卒帝

猶命特轉節度使其見寵愛如此

梁珫

按金史宦者傳珫本大家奴隨元妃入宮以閹豎

事海陵珫性便善迎合特見寵信舊制宦者唯掌

掖庭宮闈之事天德三年始以王光道為內藏庫使

衛愈梁安仁皆以宦官領內藏海陵謂光道等曰人

言宦者不可用朕以為不然后唐莊宗委張承業以

軍竟立大功此中豈無人乎卿等宜悉此意帑藏之

物皆出民力費十致一當糾察奸弊犯者必罰無赦

宦者始與政事而珫委任尤甚累官近侍局使及營

建南京宮室海陵數數使珫往視工役是時一殿之

費已不可勝計珫或言其未善即盡撤去雖丞相張

浩亦曲意事之與之均禮海陵欲伐宋珫因極言宋

劉貴妃絕色傾國海陵大喜及南征將行命縣君高

師姑兒貯衾褥之新潔者俟得劉貴妃用之議者言

珫與宋通謀勸帝伐宋征天下兵以疲敝中國海陵

至和州聞珫與宋人交通有狀謂珫曰聞汝與宋國

交通傳泄事情汝本奴隸朕拔擢至此乃敢爾邪若

至江南詢得實跡殺汝亦未晚也又謂校書郎田與

信曰爾面目亦可疑必與珫同謀者皆命執于軍中

海陵遇弒珫與信皆為亂軍所殺

宋珪

按金史宦者傳珪本名乞奴燕人也為內侍殿頭宣

宗嘗以元夕欲觀燈戲命乞奴監作乞奴誶語云社

稷棄之中都南京作燈戲有何看邪宣宗微聞之杖

之二十既而悔之有旨宣諭哀宗放鷂后苑鷂逸去

敕近侍追訪之市中一農民臂此鷂近侍不敢言宮

中所逸者百方索之農民不與與之物直僅乃得事

聞哀宗欲送其人于有司乞奴從旁諫曰貴畜賤人

豈可宣示四方哀宗惡其大訐又杖之尋亦悔賜物

慰遣之及哀宗至歸德馬軍元帥蒲察官奴為變殺

左丞李蹊參政石盞女魯歡以下從官三百余人倉

皇之際哀宗不得已以官奴權參知政事既為所制

含恨欲誅之未能也及官奴往亳州珪陰與奉御吾

古孫愛實納蘭忔答護衛女奚烈完出范陳僧王山

兒等謀誅之官奴自亳還哀宗御臨漪亭詔參政張

天綱及官奴議事官奴入見珪等即從旁殺之及其

黨阿里合白進習顯及蔡城破哀宗自縊于幽蘭軒

珪與完顏斜烈焦春和等皆從死

潘守

按金史宦者傳守內侍也素稱知書南遷后規益

甚多及哀宗自蒲城走歸德道次民家守進櫛曰

愿陛下還宮之日無忘此草廬中更加儉素以濟大

業上聞其言凄惋咨嗟久之

李邦寧

按元史宦者傳邦寧字叔固錢塘人初名保寧宋故

小黃門也宋亡從瀛國公入見世祖命給事內庭警

敏稱上意令學國書及諸蕃語即通解遂見親任授

御帶庫提點升章佩少監遷禮部尚書提點太醫院

使成宗即位進昭文館大學士太醫院使帝嘗寢疾

邦寧不離左右者十余月武宗立命為江浙行省平

章政事邦寧辭曰臣以奄腐余命無望更生先朝幸

赦而用之使得承乏中涓高爵厚祿榮寵過甚陛下

復欲置臣宰輔臣何敢當宰輔者佐天子共治天下

者也奈何辱以寺人陛下縱不臣惜如天下后世何

誠不敢奉詔帝大悅使大臣白其言于太后及皇太

子以彰其善帝嘗奉皇太后燕大安閣閣中有故篋

問邦寧曰此何篋也對曰此世祖貯裘帶者臣聞有

圣訓曰藏此以遺子孫使見吾樸儉可為華侈之戒

帝命發篋視之嘆曰非卿言朕安知之時有宗王在

側遽曰世祖雖神圣然嗇于財邦寧曰不然世祖一

言無不為后世法一予奪無不當功罪且天下所入

雖富茍用不節必致匱乏自先朝以來歲賦已不足

用又數會宗藩資費無算旦暮不給必將橫斂掊怨

豈美事邪太后及帝深然其言俄加大司徒尚服院

使遙授丞相行大司農領太醫院事階金紫光祿大

夫太廟舊嘗遣官行事至是復欲如之邦寧諫曰先

朝非不欲親致饗祀誠以疾廢禮耳今陛下繼成之

初正宜開彰孝道以率先天下躬祀太室以成一代

之典循習故弊非臣所知也帝稱善即日備法駕宿

齋宮且命邦寧為大禮使禮成加恩三代曾祖頤贈

銀青光祿大夫司徒謚敬懿祖德懋贈儀同三司大

司徒謚忠獻父撝贈太保開府儀同三司謚文穆仁

宗即位以邦寧舊臣賜鈔千錠辭弗受國學將釋奠

敕遣邦寧致祭于文宣王點視畢至位立殿戶方辟

忽大風起殿上及兩廡燭盡滅燭臺底鐵鐏入地尺

無不拔者邦寧悚息伏地諸執事者皆伏良久風定

乃成禮邦寧因慚悔累日初仁宗為皇太子丞相三

寶奴等用事畏仁宗英明邦寧揣知其意言于武宗

曰陛下富于春秋皇子漸長父作子述古之道也未

聞有子而立弟者武宗不悅曰朕志已定汝自往東

宮言之邦寧慚懼而退仁宗即位左右咸請誅之仁

宗曰帝王歷數自有天命其言何足介懷加邦寧開

府儀同三司為集賢院大學士以疾卒

樸不花

按元史宦者傳不花高麗人亦曰王不花皇后奇氏

微時與不花同鄉里相為依倚及選為宮人有寵遂

為第二皇后居興圣宮生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于

是不花以閹人入事皇后者有年皇后愛幸之情意

甚膠固累遷官至榮祿大夫資正院使資正院者皇

后之財賦悉隸焉至正十八年京師大饑疫時河南

北山東郡縣皆被兵民之老幼男女避居聚京師以

故死者相枕籍不花欲要譽一時請于帝市地收瘞

之帝賜鈔七千錠中宮及興圣隆福兩宮皇太子皇

太子妃賜金銀及他物有差省院施者無筭不花出

玉帶一金帶一銀二錠米三十四斛麥六斛青貂銀

鼠裘各一襲以為費擇地自南北兩城抵盧溝橋掘

深及泉男女異壙人以一尸至者隨給以鈔舁負相

踵既覆土就萬安壽慶寺建無遮大會至二十年四

月前后瘞者二十萬用鈔二萬七千九十余錠米五

百六十余石又于大悲寺修水陸大會三晝夜凡居

民病者予之藥不能喪者給之棺翰林學士承旨張

翥為文頌其事曰善惠之碑于是帝在位久而皇太

子春秋日盛軍國之事皆其所臨決皇后乃謀內禪

皇太子而使不花喻意于丞相太平太平不答二十

年太平乃罷去而獨搠思監為丞相時帝益厭政不

花乘間用事與搠思監相為表里四方警報將臣功

狀皆抑而不聞內外解體然根株盤固氣焰熏灼內

外百官趨附之者十九又宣政院使脫歡與之同惡

相濟為國大蠹二十三年監察御史也先帖木兒孟

也先不花傅公讓等乃劾奏樸不花脫歡奸邪當屏

黜御史大夫老的沙以其事聞皇太子執不下而皇

后庇之尤固御史乃皆坐左遷治書侍御史陳祖仁

連上皇太子書切諫之而臺臣大小皆辭職皇太子

乃為言于帝令二人皆辭退而祖仁言猶不已又上

皇帝書言二人亂階禍本今不芟除后必不利漢唐

季世其禍皆起此輩而權臣藩鎮乘之故千尋之木

吞舟之魚其腐敗必由于內陛下誠思之可為寒心

臣愿俯從臺諫之言將二人特加擯斥不令以辭退

為名成其奸計海內皆知陛下信賞必罰自此二人

始將士孰不效力寇賊亦皆喪囗天下可全而有以

還祖宗之舊若優柔不斷彼惡日盈將不可制臣寧

餓死于家誓不與同朝牽聯及禍語具陳祖仁傳會

侍御史李國鳳亦上書皇太子言不花驕恣無上招

權納賂奔競之徒皆出其門骎骎有趙高張讓田令

孜之風漸不可長眾人所共知之獨主上與殿下未

之知耳自古宦者近君親上使少得志未有不為國

家禍者望殿下思履霜堅冰之戒早賜奏聞投之西

夷以快眾心則紀綱可振紀綱振則天下之公論為

可畏法度為不可犯政治修而百廢舉矣由是帝大

怒國鳳祖仁等亦皆左遷時老的沙執其事頗力皇

太子因惡之而皇后又譖之于內帝以老的沙母舅

故封為雍王遣歸國已而復以不花為集賢大學士

崇正院使皇后之力也老的沙至大同遂留孛羅帖

木兒軍中是時搠思監樸不花方倚擴廓帖木兒為

外援怨孛羅帖木兒匿老的沙不遣遂誣孛羅帖木

兒與老的沙謀不軌二十四年詔削其官使解兵柄

歸四川孛羅帖木兒知不出帝意皆搠思監樸不花

所為怒不奉詔宗王不顏帖木兒等為表言其誣枉

而朝廷亦畏其強不可制復下詔數搠思監樸不花

互相壅蔽簧惑主聽之罪屏搠思監于嶺北竄樸不

花于甘肅以快眾憤而復孛羅帖木兒官爵然搠思

監樸不花皆留京城實未嘗行未幾孛羅帖木兒遣

禿堅帖木兒以兵向闕聲言清君側之惡是月十二

日駐于清河帝遣達達國師問故往復者數四言必

得搠思監樸不花乃退兵帝度其勢不可解不得已

執兩人畀之其兵乃退樸不花遂為孛羅帖木兒所

殺事具搠思監孛羅帖木兒傳

明一

鄭和

按明外史宦官傳和云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

初事燕王于藩邸從舉兵有功累擢太監有智略知

兵習戰帝疑建文帝遁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

域示中國富強乃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赍金銀珠寶幣帛以

永樂三年六月統將士二萬七千八百余人大舶六

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

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諸蕃國頒天子詔宣示威

德因給賜其君長及諸大臣不服則以武懾之五年

九月和等還諸國使者隨和朝見和獻所俘舊港賊

首帝大悅爵賞有差舊港者故三佛齊國也其酋陳

祖義兇暴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諭祖義詐降而潛謀

邀劫和覺預為備祖義率眾至大敗被擒眾五千盡

馘至是獻俘詔戮于都市六年九月復命和偕景弘

等往賚諸國諸國皆恭順如初獨錫蘭山國王亞烈

苦奈兒侮慢不敬謀殺和和覺而去及和歸復經其

地遂誘和至國中索金幣不得則潛遣兵五萬余馳

劫和舟而伐木拒險絕和歸路和謂其下曰賊大眾

既出國內虛且謂我軍孤不能戰出其不意反襲之

可得志不然吾屬無囗類矣眾然之乃遣人由他道

至舟令盡力固拒而躬率所統二千余人疾馳攻破

其城生擒亞烈苦奈兒及其妻子官屬劫和舟者聞

之急還城官軍復大破之全師而還九年六月獻俘

于朝帝赦不誅釋歸國更立其國之賢者海外諸邦

益服中國威德是時交趾已破滅郡縣其地諸邦益

震詟來者日多十年十一月復命和等往使至蘇門

答剌既頒賜其王宰奴里阿必丁而其前偽王子蘇

干剌者方謀弒主自立且怒和賜不及己率兵數萬

邀擊官軍和率眾及其國兵與戰賊敗奔追擒之喃

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還朝帝大喜誅蘇

干剌賚諸將士有差十四年冬滿剌加古里等十九

國咸遣使朝貢辭還復命和等偕往賜其君長和將

命絕域三擒賊魁威震海外凡所號令罔敢不服從

而蕃人利中國貨物益互市通商往來不絕十七年

七月和等還京十九年春阿丹祖法兒等十六國朝

貢將還帝復命和同往明年八月和等還以其貢使

來二十二年正月舊港酋長施濟孫請襲宣慰使職

命和赍敕印往賜之比還而成祖已晏駕洪熙元年

二月仁宗命和以下蕃諸軍守備南京南京設守備

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踐阼歲久而諸蕃國

遠者猶未朝貢議復遣使頒詔行賞仍命和偕王景

弘往乃復歷忽魯謨斯等十七國而還和經事三朝

先后七奉使所歷占城瓜哇真臘舊港暹羅古里滿

剌加渤泥蘇門答剌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

瑣里瑣里加異勒阿撥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錫蘭山

喃渤利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比剌溜山孫剌木骨

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兒沙里灣泥竹步榜葛剌天方

黎伐那孤兒凡三十余國自古奉使絕僥擒王摧敵

數建奇勛未有若和之盛者也自宣德以還聲教漸

不及遠殊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和亦老且

死不復能奉使矣自和后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

和以夸外蕃故俗傳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明世盛事

劉永誠

按明外史鄭和傳永誠者永樂中為偏將累從成祖

北征宣德正統中再擊兀良哈后監鎮甘涼戰沙漠

有功景泰末掌團營英宗復辟勒兵從官其嗣子聚

錦表僉事成化時歿聚后以征西功封寧晉伯

侯顯

按明外史宦官傳顯永樂初為司禮少監帝聞烏思

藏僧尚師哈立麻有道術善幻化欲致一見因通迤

西諸蕃乃命顯赍書幣往迓選壯士健馬護行元年

四月奉使陸行數萬里至四年十二月始與其僧偕

來詔駙馬都尉沐昕迎之帝延見奉天殿寵賚優渥

儀仗鞍馬什器多以金銀為之道路烜赫五年二月

建普度大齋于靈谷寺為高帝高后薦福或言卿云

天花甘露甘雨青鳥青獅白象白鶴及舍利祥光連

日畢見又聞梵唄天樂自空而下帝益大喜廷臣表

賀學士胡廣等咸獻圣孝瑞應歌詩乃封哈立麻萬

行具足十方最勝圓覺妙智慧善普應佑國演教如

來大寶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領天下釋教給印誥

制如諸王其徒三人亦封灌頂大國師再宴奉天殿

顯以奉使勞擢為太監六年正月始遣中官送哈立

麻歸后帝聞西僧尚師昆澤思巴亦有道術征至京

禮而封之與哈立麻亞由是諸藏僧徒絡繹奉貢封

王者五封大國師國師者不可悉數其徒利中國財

物益往來不絕有司供億車馬人徒西鄙為告病時

鄭和已下西洋傅安陳誠已通西域獨西蕃尼八剌

地涌塔二國未通聲教并欲臣服之十一年春命顯

赍敕行頒賜其君長尼八剌王沙的新葛大喜遣使

隨顯入朝表貢方物詔封國王賜誥印十三年七月

帝欲通榜葛剌諸國復命顯率舟師以行其國即東

印度之地去中國絕遠其王賽弗丁禮使者甚恭旋

遣使貢麒麟及諸方物帝大悅錫予有加榜葛剌之

西有國曰沼納樸兒者地居五印度中古佛國也其

王亦不剌金數舉兵相侵賽弗丁懼使使告于朝十

八年九月命顯往賜金幣諭令罷兵亦不剌金聽命

帝廣通四裔奉使者多用中貴西洋則鄭和王景弘

西域則李達迤北則海童而西蕃多以屬顯宣德二

年二月宣宗以初登大寶未嘗通使外蕃遣顯賜諸

蕃并及尼八剌地涌塔二國顯遍歷烏斯藏必力工

瓦靈藏思達藏頒賜闡化闡教贊善輔教四主及二

國君長而還途遇寇劫督將士力戰多所斬獲還朝

錄功升賞者四百六十余人顯有才辨強力敢任五

使絕域未嘗辱命威名與鄭和亞

金英 興安

按明外史宦官傳金英者宣宗朝司禮太監也親信

用事宣德七年賜英及范弘免死詔辭極褒美英宗

立與興安囗貴幸其后王振擅權英不敢與抗正統

十四年夏旱命英理刑部都察院獄囚筑壇大理寺

英張黃蓋中坐尚書以下左右列坐自是六年一審

錄制皆如此九卿抑于內臣之下議者非之其秋英

宗北狩中外大震郕王使英安等召廷臣問計侍讀

徐珵倡議南遷安叱之令扶珵出大言曰敢言遷者

斬遂入告太后勸郕王任于謙治戰守或曰叱珵者

英也王即帝位也先入寇至德勝帝敕安與李永昌

同于謙石亨總理軍務永昌亦司禮近侍也景泰元

年十一月英犯贓罪下獄論死帝令禁錮之終景帝

世廢不用獨任安也先遣使議和請迎上皇朝議報

使帝不懌令安出呼群臣曰公等欲報使孰可者孰

為文天祥富囗詞色交厲尚書王直面折之安始語

塞及遣都給事中李實往敕書不及迎上皇實驚走

白內閣遇安安復詬曰若奉黃紙詔行耳他何預若

事及易儲人遂疑安預謀矣安知于謙賢力護之謙

嘗病須竹瀝安勸帝幸萬歲山伐竹賜之或言太過

安曰為國分憂如于公者寧有二人英宗復辟盡磔

景帝所用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謂其與王竑

構邪議易太子且與于謙王文謀立外藩于是給事

御史皆言安與誠良等為黨明知逆謀不諫沮首鼠

觀望宜與誠良同罪帝宥之但奪其職任是時中官

坐誅者甚眾安僅獲免云安溺奉釋教臨歿遺命舂

骨為灰以供浮屠

范弘

按明外史宦官傳弘交趾人初名安永樂中英國公

張輔平黎季牦以交童之美秀者還選為奄弘及王

瑾阮安阮浪等與焉既長占對嫻雅成祖愛之教令

讀書遂博涉經史善筆札侍仁宗于東宮歷長隨奉

御宣德改元金英薦之宣宗為易名累遷司禮太監

尋偕英受免死詔又偕英及御用太監王瑾同賜銀

記正統時英宗眷弘嘗目之曰蓬萊吉士弘因以自

號十四年從征歿于土木喪歸葬香山永安寺弘建

王瑾

按明外史范弘傳瑾初名陳蕪宣宗為皇太孫時朝

夕給事及即位賜姓名從征漢王高煦還參預四方

兵事賞賚累巨萬數賜銀記曰忠肝義膽曰金貂貴

客曰忠誠自勵曰心跡雙清又賜以兩宮人官其養

子王椿其受寵眷英弘莫逮也至景泰時始卒

阮安

按明外史范弘傳安奉成祖命營北京城池宮殿及

百司府廨目量意營悉中規制工部奉行而已正統

時重建三殿治楊村河囗有功景泰中復治張秋河

道卒囊無十金

阮浪

按明外史范弘傳浪至景帝時始為御用監少監英

宗居南宮浪入侍賜鍍金繡袋及鍍金刀浪以贈門

下皇城使王瑤瑤飲錦衣衛指揮盧忠所忠險人也

見袋刀異常制醉瑤而竊之攜告尚衣監高平平令

校尉李善上變言浪傳上皇命送瑤袋刀使結中外

應謀復位景帝怒下浪瑤詔獄忠證之浪瑤皆磔死

詞終不及上皇英宗復辟忠為柳州衛千戶平以太

監鎮守寧夏帝特遣人收磔之贈浪太監自弘以下

四人皆產自絕域入侍內廷然禍福迥絕瑾遭際貴

顯既卒傔從咸賜官爵秩民間慕之遂多腐身熏子

王振

按明外史宦官傳振蔚州人少選入內書堂侍英宗

東宮為局郎初太祖禁中官預政自永樂后漸加委

寄然犯法輒置極典宣宗時袁琦令阮巨隊等出外

采辦覺琦磔死巨隊等駢斬西市又廉裴可烈等不

法立誅之命司禮監王瑾榜諭諸中官中官以是畏

法及英宗立年少振狡黠得帝歡遂越金英等數人

掌司禮監以帝未習政事慮文臣欺蔽勸帝用重典

于是大臣下獄者不絕而振亦因以市權然是時太

皇太后賢方委政內閣楊士奇楊榮楊溥振心憚之

未敢逞至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崩榮已先卒士奇以

子稷論死不出溥老病僅能畫諾新閣臣馬愉曹鼐

勢輕振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

極土木之工興麓川之師委任王驥西南騷動侍講

劉球諫不聽因雷震球復應詔陳得失語刺振振下

球獄使指揮馬順支解之大理少卿薛瑄祭酒李時

勉素不禮振振摭他事陷瑄幾死時勉至荷校國子

監門御史李鐸巡光祿遇振不跪謪戍鐵嶺衛駙馬

都尉石璟詈其家奄振怒其賤己同類下璟獄惡霸

州知州張需禁飭牧馬校卒逮之并坐需舉主王鐸

又械戶部尚書劉中敷侍郎吳璽陳囗于長安門所

忤恨輒加罪謫內侍張環顧忠錦衣衛卒王永心不

平以匿名書暴振罪狀事發磔于市不覆奏武功衛

指揮使華嵩與振侄爭娼當杖贖特命髡其首漆之

枷教坊門充大同衛軍帝方以天下事聽振威福刑

賞莫由朝廷公侯勛戚呼曰翁父遷擢視金多寡工

部郎中王佑以善諂擢本部侍郎兵部尚書徐晞等

多至屈膝其從子山林悉蔭都督指揮等官私黨馬

順郭敬陳官唐童等咸肆行無忌振自謂威無不加

遂構釁瓦刺竟以此敗瓦刺者元裔也十四年其太

師也先以二千人貢馬號三千振以為詐減馬直其

使者恚而去秋七月也先遂大舉入寇振挾帝親征

廷臣交諫弗聽至宣府大風雨復有諫者振益虓怒

成國公朱勇等白事咸膝行進尚書鄺野王佐忤振

意罰跪草中其黨欽天監正彭德清以天象諫振終

弗從八月己酉帝駐大同振益欲北鎮守太監郭敬

密告曰北必墮敵計振始懼班師至雙寨雨甚振初

議道紫荊關由蔚州邀帝幸其第既恐蹂鄉稼復改

道宣府軍士紆回奔走壬戌始次土木瓦剌兵追至

師大潰帝蒙塵振亦為亂兵所殺敗報聞百官慟哭

都御史陳鑒等廷奏振罪請滅其族給事中王竑等

立擊殺馬順及毛王二中官郕王命臠王山于市振

無少長皆斬籍其家得金銀六十余庫玉盤百珊

瑚高六七尺者二十余株他珍玩無算并誅陳官唐

童先是郭敬鎮大同歲造箭鏃數十甕以振命遺瓦

剌瓦剌輒以良馬報振及敬西寧侯宋瑛駙馬都尉

井源為前鋒遇敵陽和敬又撓使敗及是逃歸亦坐

誅英宗復辟用太監劉言賜振祭葬祀之智化寺

賜祠曰旌忠而振門下曹吉祥復以奪門功有寵顓

曹吉祥

按明外史宦官傳吉祥灤州人素依王振正統初征

麓川為監軍征兀良哈與成國公朱勇太監劉永誠

分道又與寧陽侯陳懋等征鄧茂七于福建吉祥每

出輒選達官跳蕩卒隸帳下師還畜于家故家多藏

甲景泰中分掌京營后與石亨結率兵迎英宗復位

遷司禮太監總督三大營嗣子欽從子鉉鐸等皆

官都督欽尋進昭武伯門下廝養乞恩冒濫者無虛

日多至千百人朝士亦有依附希進者其權勢與石

亨埒時囗稱曹石二人惡言官有言共譖于帝乃命

吏部尚書王翱察核年三十五以上者留不及者調

用于是給事何囗等十三人改州判官御史吳禎等

二十三人改知縣會有風雷雨雹之變帝乃悟悉還

其職未幾二人爭寵有隙御史楊瑄張鵬劾之吉祥

乃復與亨合乘間訴帝帝為下瑄等詔獄而逮治閣

臣徐有貞李賢等事具賢等傳承天門災帝命閣臣

岳正草罪已詔詔語激切吉祥亨復訴正謗訕帝又

謫正勢焰益張朝野側目然帝英察見其所為多私

意稍稍疑及李賢力言奪門非是帝始大悟疏吉祥

無何石亨敗隨亨冒升賞者悉自首改正獨從吉祥

者如故而吉祥以亨與己同功一體內不自安乃日

犒諸達官金錢谷帛恣所用諸達官恐吉祥敗而己

隨黜退也皆愿盡力效死欽問客馮益曰自古有宦

官子弟可為天子乎益曰君家魏武其人也欽大喜

因為反謀天順五年七月欽私掠家人曹福來為言

官所劾帝令錦衣指揮逯杲察之急而降敕遍諭群

臣欽驚曰前降敕遂捕石將軍今復爾殆矣謀遂決

是時甘涼告警帝命懷寧侯孫鏜西征未發吉祥使

其黨掌欽天監太常少卿湯序擇是月庚子昧爽欽

擁兵入而己以禁兵應之謀定欽召諸達官夜飲時

鏜及恭順侯吳瑾俱宿朝房達官馬亮恐事敗逸出

走告瑾瑾趣鏜由長安右門隙投疏入帝急縶吉祥

于內而敕皇城及京城九門閉弗啟欽知亮逸中夜

馳往逯杲家殺杲使甲士殺都御史寇深于西朝房

斫傷李賢于東朝房欽示賢以杲頭曰杲激我也遂

攻東西長安門不得入縱火門內守衛者拆河壖

石塞諸門賊往來叫呼門外鏜遣二子急召西征軍

擊欽于東長安門欽走攻東安門道殺瑾復縱火火

將盡門內取薪益之火勢熾賊不敢入及天漸曙欽

黨稍稍散去鏜勒兵逐欽斬鉉鏜子軏斫欽中膊

欽乃走突安定諸門門盡閉竄歸家拒戰會大雨如

注鏜督諸軍大呼入欽投井死遂殺鐸盡屠吉祥家

越三日磔吉祥于市湯序馮益及吉祥姻婭達官皆

伏誅馬亮以告反者授都督英宗始任王振繼任吉

祥凡兩致禍亂其他宦者若跛兒干亦失哈喜寧韋

力轉牛玉率兇狡

跛兒干

按明外史曹吉祥傳跛兒干本降蕃給事宮禁數十

年及土木之敗即助敵反攻射內使黎定既又為敵

使至京有所需索景帝執而誅之

亦失哈

按明外史曹吉祥傳亦失哈廣西人也鎮守遼東敵

犯廣寧亦失哈禁制官軍不使出擊時遼東百戶施

帶兒被獲于敵數為敵使張彼聲勢又為脫脫不花

致意于亦失哈正統十四年冬逃歸巡按御史劉孜

鞫治之因劾亦失哈并及他不法十余事景帝命誅

帶兒而置亦失哈不問

喜寧

按明外史曹吉祥傳喜寧亦降蕃正統中御用監太

監也鎮守遼東太監王彥卒英宗命寧檢閱其家財

私取財物無算為彥妻吳氏所訴詔宥寧罪而追田

園鹽引給主余物悉入官寧負寵侵太師英國公張

輔使弟勝率家奴自宮者毀輔佃戶居室毆家人妻

墮孕死事發宥勝贖徒戍其自宮者于南丹衛帝因

敕禮部盡收功臣私蓄閹奴入官土木之役寧從帝

陷于敵輒為也先畫策邀求賞賜導以入邊寇掠尚

書于謙授策邊將使人擒寧會上皇知寧謀患之言

于也先使寧還京索禮物而命校尉袁彬以密書報

宣府寧至獨石遂為參將楊俊所誘擒至京文武大

臣給事御史交章劾其罪詔群臣雜治具服景泰元

年三月磔于市

韋力轉

按明外史曹吉祥傳韋力轉者性淫毒正統中鎮守

大同多過惡景泰元年大同參將許貴奏力轉銜軍

妻不與宿杖死其軍又與養子妻淫戲射殺養子下

巡按御史覆勘有驗都察院請再覆從之既而釋不

罪天順元年工部侍郎霍瑄先以參政掌大同府事

至是奏前事且言力轉僭用金器若王者及強娶所

部女為妾諸不法事帝怒遣人執之下錦衣衛獄力

轉亦奏瑄與都御史年富侵盜官物且強娶所部女

子十三人為妾都察院請收瑄與力轉面質帝命俱

宥之

懷恩

按明外史宦官傳恩高密人本戴氏子宣宗殺兵部

侍郎戴綸恩父太仆卿希文綸族父也因綸故并籍

恩方幼被宮為小黃門賜名懷恩憲宗朝掌司禮監

汪直理西廠梁芳韋興等用事恩班在前性忠鯁無

所撓諸奄咸敬憚之員外郎林俊論芳及僧繼曉下

獄帝欲誅之恩固爭帝怒投以硯曰若助俊詘我恩

免冠伏地號哭帝叱出恩遣人告鎮撫司曰汝曹諂

芳傾俊俊死汝曹何以生徑歸稱疾不起帝尋遣醫

視恩卒釋俊會星變罷諸傳奉官御馬監王敏請留

馬房傳奉者帝許之敏謁恩恩大罵曰我曹壞國政

故星變今甫欲正之乃復為汝壞天雷擊汝矣敏自

愧恨死進寶石者章瑾求為錦衣鎮撫恩不可曰鎮

撫掌詔獄奈何以賄進當是時尚書王恕獨以直諫

名恩每嘆曰天下忠義斯人而已憲宗末惑萬貴妃

言欲易太子恩固爭帝不懌斥居鳳陽孝宗立召歸

仍掌司禮監力勸帝逐萬安用王恕一時正人匯進

恩之力也卒賜祠額曰顯忠

覃吉

按明外史懷恩傳吉以老奄侍太子太子年九歲吉

口授四書章句及古今政典憲宗賜太子莊田吉勸

毋受曰天下皆太子有也太子偶從內侍讀佛經吉

入太子驚曰老伴來矣亟手孝經吉跪曰太子誦佛

書乎曰無有孝經耳吉頓首曰甚善佛書誕不可信

汪直

按明外史宦官傳直大藤峽猺種也初給事萬貴妃

于昭德宮遷御馬監太監成化十二年黑眚見宮中

妖人李子龍以符術結太監韋含私入大內事發伏

誅帝心惡之銳欲訪外事直為人便黠帝因令易服

將校尉一二人密出伺察人莫知也獨都御史王越

與結歡明年設西廠以直領之列官校刺事南京鎮

監覃力朋進貢還以百艘載私鹽騷擾州縣武成縣

典史詰之力朋擊典史折其齒射殺一人直廉得以

聞逮治論斬力朋后得幸免而帝以此謂直能擿奸

直乃任錦衣百戶韋瑛為心腹屢興大獄建寧衛指

揮楊故少師榮曾孫也與父泰為仇家所告方行

勘逃入京匿姊夫中書董玙所玙為請瑛瑛陽許

而馳報直直即捕玙考訊三琶之琶者錦衣酷

刑也骨節皆寸解絕而復蘇不勝苦妄言寄金于

兵部主事叔父士偉直不復奏請捕士偉下獄并掠

其妻孥獄具死獄中泰論斬士偉等皆謫官郎中

武清樂章行人張廷綱參政劉福等皆無故被收案

自諸王府邊鎮及南北河道所在校尉羅列民間斗

詈雞狗輒置重法直每出隨從甚眾公卿值者皆避

道兵部尚書項忠不避迫辱之權焰出東廠上五月

大學士商輅與萬安劉翊劉吉奏其狀帝震怒命司

禮太監懷恩覃昌黃高至閣下厲色傳旨言疏出誰

意輅等言汪直壞朝廷事輅等同心一意為國除害

無有先后翊慷慨飲泣言誓不與直共戴天恩遂據

實以奏頃之復傳旨勞輅等翌日尚書忠諸大臣疏

亦入帝不得已乃罷西廠使懷恩數直罪而宥之令

歸御馬監調韋瑛邊衛散諸旗校還錦衣中外大悅

帝猶寵直不衰直因言閣疏出司禮監黃賜陳祖生

意為楊報復帝即斥賜祖生于南京御史戴縉者

九年秩滿不得遷怨望窺帝旨盛稱直功其年六月

復詔直開西廠以千戶吳綬為鎮撫直焰愈熾未幾

直令東廠官校誣奏項忠且諷言官郭鏜馮貫等論

忠違法事帝命三法司錦衣衛會問眾知出直意無

敢違遂勒忠為民而左都御史李賓失直旨亦褫職

尋諷鏜等劾免刑部尚書董方及尚書薛遠侍郎滕

昭程萬里等大學士輅亦罷去乃以所善王越為兵

部尚書兼左都御史陳鉞為右副都御史巡撫遼東

十五年秋詔直巡邊率飛騎日馳數百里御史主事

等官迎拜馬首棰撻守令劾戍江南巡撫牟俸各邊

都御史畏直服櫜鞬迎謁供張百里外至遼東陳鉞

郊迎蒲伏廚傳獨盛左右皆有賄直大悅惟河南巡

撫秦纮與直抗禮而密奏直巡邊擾民帝弗省兵部

侍郎馬文升方撫諭遼東直至不為禮又輕鉞直遂

陷文升坐戍由是直威勢傾天下矣直年少喜兵陳

鉞諷直征伏當加立邊功自固直聽之用撫寧侯朱

永總兵而自監其軍師還永封保國公鉞晉右都御

史直加祿米王越又使直詐稱亦思馬因犯邊詔永

同越西討直為監軍越襲威寧海大克封威寧伯直

再加祿米永無功而還已伏當加寇遼東亦思馬因

寇大同殺掠甚眾遼東巡按強珍發鉞奸狀直右鉞

謫珍于是天下惡直者指王越陳鉞為二鉞小中官

阿丑工俳優一日為直狀武冠操兩鉞趨帝前旁人

問之曰吾將兵惟仗此兩鉞耳問何鉞曰王越陳鉞

也帝聽然而笑稍稍悟然廷臣猶未敢攻直也會東

廠尚銘獲賊得厚賞直忌且怒銘不告銘懼乃廉得

其所泄禁中秘語奏之且盡發王越交通不法事帝

始疏直十七年秋命直偕越往宣府御敵敵退直請

班師不許徙鎮大同而盡召將吏還獨留直越直既

久鎮不得還寵日衰給事御史交章奏其苛擾大傷

國體請仍罷西廠得旨朝廷自有處置閣臣萬安遂

具奏力言之而大同巡撫郭鏜復言直與總兵許寧

不和恐囗邊事帝乃調直南京御馬監降詔切責罷

西廠不復設中外欣然給事御史遂爭言直罪請誅

之以示戒帝乃降直奉御而褫逐其黨王越戴縉吳

綬等陳鉞已致仕不問韋瑛后亦坐他事誅縉由御

史不數年至南京工部尚書越鉞頗以材進縉無他

能工側媚而已西廠廢尚銘遂專東廠事聞京師有

富室輒以事羅織得重賄乃已賣官鬻爵無所不至

帝尋覺之謫充南京凈軍籍其家輦送內府數日不

盡而陳準代為東廠準素善懷恩既代銘誡諸校尉

曰有大逆告我非是若勿預也都人安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萨嘎县| 电白县| 南丰县| 霍林郭勒市| 华坪县| 南江县| 自治县| 盐源县| 福泉市| 海淀区| 大理市| 西充县| 商水县| 东台市| 彰化市| 汉川市| 辽宁省| 宝兴县| 喀什市| 莲花县| 翼城县| 德兴市| 翁源县| 旬邑县| 武穴市| 隆昌县| 玉田县| 寻乌县| 越西县| 江门市| 梁平县| 廉江市| 汝州市| 华蓥市| 博罗县| 远安县| 北碚区| 垦利县| 肥东县| 西贡区| 措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