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沖穴 手少陰心經之穴,在手小指內廉去爪甲如韭葉,心脈起于極泉,止于此穴。
關沖穴 手少陽三焦之穴,在手小指次指之外側,即手第四指之端也,三焦脈起于此穴,止于絲竹空。
中沖穴 手厥陰心包之穴,在手中指之端,包絡脈起于天池,止于此穴。
商陽穴 手陽明大腸之穴,在手大指次指之端,大腸脈起于此穴,止于迎香穴。
少商穴 手太陰肺經之穴,在手大指之端,內側白肉宛宛中,肺脈起于中府,止于此穴。
足經起止
足經起止.涌泉穴 足少陰腎經之穴,在足心,腎脈起于此穴,止于俞府。
至陰穴 足太陽膀胱之穴,在足小指外側之端,膀胱脈起于睛明,止于此穴。
竅陰穴 足少陽膽經之穴,在足小指次指之端,膽脈起于瞳子 ,止于此穴。
厲兌穴 足陽明胃經之穴,在足大指內次指之端,胃脈起于承泣,止于此穴。
隱白穴 足太陰脾經之穴,在足大指之外側也,脾脈起于此穴,止于大包。
大敦六 足厥陰肝經之穴,在足大指之端三毛之中,肝脈起于此穴,止于期門。
凡言手經者,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脈氣之行,不至于足也。凡言足經者,足之三陰,從足走胸;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脈氣之行,不至于手也(此手足陰陽之說,較之井、榮、俞、經、合之說,簡而明,書之以便后學觀覽)。
以上圖論詳注,明陰陽交接,陽不混于陰,陰不混于陽,以見陰陽之不雜。
以下借為問答,明陰陽交濟,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以見陰陽之不離。
或問∶頭為諸陽之首,陰氣自 項而回,如手三陰,肩胸走手,足三陰,自足走胸,全不及于頭面,然則頭面之部,全無陰乎?答曰∶何得無陰?如眼者,肝之竅,肝乃足厥陰經也。鼻者,肺之竅,肺乃手太陰經也。耳者,腎之竅,腎乃足少陰經也。舌者,心之竅,心乃手少陰經也。口者,脾之竅,脾乃足太陰經也。何嘗無陰?或問∶十二經有十二絡,共任、督、脾絡而為十五絡。其經一一相傳,宜皆謂之經。其經之外,又何者為絡也?答曰∶人身脈氣之行,直行大隧者為經,分支交經者為絡。十二經之絡,乃十二經之別也。蓋別者,本經脈氣,行至交經之處,所交之經,則直行其經矣,而本經之脈,則散之諸經,以養諸經之脈,而別行之,所謂絡脈也。如手太陰肺經,其脈氣之行,起于中焦,自胸博中府穴,下行至手大指之少商穴而止,自此其脈氣則散于諸經,以養諸經之脈。自列缺穴,交手陽明大腸經,而陽明經,則又自手大指次指之端商陽穴,往上而直行其經矣。此言肺之一經,諸經仿此。蓋人之一身經有不到之處,絡無不到之處矣。
或問∶人身有陰陽,六臟屬陰,六腑屬陽。足三陰,自足走胸;手三陰,自胸走手;手三陽,自手走頭,可易知也。足三陽,自頭走足。足三陽,是膽、胃、膀胱三腑,俱在下部,又謂之足經。其經脈之行,宜自足而上,乃自頭而下者,何也?答曰∶人身一天地也,羅膈以上屬天,羅膈以下屬地。所以云,呼出于心肺,天也,陽也;吸納于腎肝,地也,陰也。頭、面、耳、目、口、鼻、舌五臟之透竅,陰也。手三陽、足三陽俱在頭,陽也,亦上陽下陰之意,此皆人身生定不易之陰陽也。至于經絡之流行,自陰傳陽,自陽傳陰,又一身流動之陰陽也。人之一身,上則屬陽,天也;下則屬陰,地也。天地陰陽,人生之始,其部位各一分定。足三陽部位穴情既定于頭,其脈氣之流動,烏得不自高而下行也?大抵諸經脈氣,經絡未交,寂然不動;經絡一交,脈氣即行,是人身流動之陰陽,皆生定不易之陰陽相交接也。
人身是一小天地。今再以天地之陰陽申言之,天屬陽,地屬陰,此天地已定之陰陽。至于地氣上升而為云,天氣下降而為雨,又天地交泰流動之陰陽也。晝則屬陽,夜則屬陰,亦天地已定之陰陽。至于晝而復夜,夜而復晝,日者,陽之精,月者,陰之精,每一月初旬,則日前行而月后,先陽而后陰也,十五之后,則月前行而日后,先陰而后陽也,陰陽交濟亦流動之陰陽也。由此推之,人身之陰陽,可洞悉矣。
或問∶真陽之氣,蓄于命門。陽氣鼓動,煦育無形之氣,生有形之質,先天之元氣在于此;其氣熏蒸臟腑,腐化水谷,后天之氣血生于此,命門之所由稱也。而十二經之中,不載命門,何也?答曰∶命門之氣,人之有生,胞胎凝結,即含此氣。其氣熏蒸煦育先天無形之真陽,生后天有形之臟腑。先生兩腎,其次腎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以生其勝己者。腎屬水,故五臟由是而為陰。其次心生小腸,小腸生大腸,大腸生膽,膽生胃,胃生膀胱,膀胱三焦,以生其己勝者。小腸屬火,故六腑由是而為陽。則命門實五臟六腑之根蒂,陰陽之橐龠,十二經之總司也。且其氣與膈膜脂膏之內,五臟六腑之隙,水谷流化之關,融會于其間,熏蒸膈膜,腐化水谷,發達皮膚分肉,營運四旁。五臟非此,悉皆寒凝之質;六腑非此,難成腐化之功。是命門之氣,統通臟腑,默行十二經絡,豈一經之所能盡,十二經之所能遺者哉?何謂不載?
十二經臟腑
十二經臟腑.
十二經歌
太陽小腸足膀胱,陽明大腸足胃當,少陽三焦足膽配,太陰手肺足脾鄉,少陰心經足為腎,厥陰包絡足肝方。
十二經臟腑
十二經臟腑.
經有十二、絡有十五
心、肝。脾、肺、腎為五臟,并心包絡為六臟;大小腸膽、胃、膀胱,并三焦為六腑,合之而為十二經。十二經各有其絡,共陽蹺、陰蹺、脾之大絡為十五絡。十五絡之外,猶有支絡。蓋經者徑也,經脈之行,以氣血之流行周身,經常而不斷者言也,如川流之不息矣。絡猶兜也,如人橫線為絡,以兜物也。絡脈之行,以氣血之分布一身,無微而不周者言也,如川流之分派而不泄矣。(有云∶十二經,加督脈、任脈為十五絡,非陰蹺、陽蹺也少,不知當看一別字。十二經共督、任二脈之別,為十五絡。別即陰蹺、陽蹺,非有二也。)五臟(臟者藏也,藏精氣而不泄,滿而不實。如心、肺皆有空竅,肝、腎、脾亦有小小筒系,條數不一之空竅,心包亦然)。
六腑(腑者空也,傳化物而不藏,實而不滿。如腸胃皆空,飲食入胃,則胃實而腸空,下入于腸,則腸實而胃空,實則又下行矣,膀胱亦然)。
十二經所屬歌
手經太陽屬小腸,膀胱經屬足太陽,肝足厥陰手包絡,胃足陽明手大腸,膽屬少陽足經尋,三焦手內少陽臨,腎足少陰手是心,脾足太陰手肺金。
十二經納甲歌
(此歌,諸腑配陽,諸臟配陰)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藏,三焦陽腑須歸丙,包絡從陰丁火旁。
舊云∶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絡同歸入癸方,雖三焦為決瀆,猶可言壬,而包絡附心主,安得云癸?且二臟表里皆相火也,今改正之。
十二經氣血多少歌
多氣多血惟陽明,少氣太陽同厥陰,二少太陰常少血,六經氣血須分明。
十二經注釋
少陽,陽之始,一陽初出地外,即嫩陽也,故謂之少陽。太陽,陽之盛,陽氣升至極之分也,故謂之太陽。陽明,居太陽、少陽之中,兩陽合明,曰陽明,陰陽等也。少陰,陰之始;太陰,陰之盛,厥陰者,兩陰交盡曰厥。
榮衛清濁升降論
清氣為榮。清者,休之上也,陽也,火也,離中之陰降,午后一陰生,即心之生血,故曰清氣為榮。濁氣為衛。
濁者,體之下也,陰也,水也,坎中之陽升,子后一陽生,即腎陽舉而使之,故曰濁氣為衛。地之濁不能升,地之清能升為陽,舉而使之上也。天之清不降,天之濁能降為陰,驅而使下也。經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此之謂也。
入式訣
諸臟腑已各有圖穴注于冊論中矣。根據此圖穴,另再各畫一張,統共置于面前,或臟或腑,將每經圖論,一一隨穴挨著。有上行者,有下行者,有從身后正行,身前正行,與偏行者,其墨線是脈行之路,墨圈是脈絡之穴,細細辨明。或本經有遇他經穴名者,即以他經穴圖與本經穴圖并看。庶知本經穴圖與他經穴圖其經脈之行,或在一路,或相隔幾寸幾分之不同,隨穴圖將經絡所行之路,一一認明,只記脈行起止二穴,是借穴以審經絡,不必如專門針灸,每穴而記之也。
沖脈論
(沖者要也,言其為陰脈之海,通受諸經之氣血也。)沖脈者,與任脈皆起于胸中,上循脊里,為經絡之海;其浮于外者,循腹,上會于咽喉,終唇口;其支者,起于足陽明之氣沖,并足少陰之經,挾臍左右各五分,上行至胸中而散。其見證也,令人逆氣里急。
帶脈論
(言其總束諸脈如帶也)帶脈起于季脅,環身一周如帶,與足少陽會于維道。其見證也,腰腹從容,如囊水之狀,若婦女則赤白帶證,蓋由濕熱于此滲流而下,故名帶下。
陽蹺脈論
蹺者,言其為健足行步之關要也。
陽蹺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其脈長八尺。生于足太陽之申脈,與足少陰會于居 ,與手陽明會于肩 、巨骨,與手足太陽、會于陽維會,與小腸經之 俞,與手足陽明會于胃經之地倉、巨 ,又與任脈會于胃之承泣。其見證也,令人陰緩而陽急,并宜刺之。
陰蹺脈論
陰蹺脈亦起于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亦長八尺。生于足少陰然谷之后,上內踝,循陰股入陰,至胸里,入缺盆,出胃經人迎之前,入鼻,屬目內 ,合于太陽。女子以為之經,男子以為之絡。其見證也,令人陽緩而陰急。此經之病,多取足少陽之交信(內踝上二寸),蓋以交信為 云。
陽維脈論
陽維者維于陽,為諸陽之會,與陰維皆絡于身。若陽不能維于陽,則溶溶不能自收持。其脈起于足太陽之金門,與手、足太陽及陽蹺會于小腸之 俞,與手之太陽會三焦之天 (在缺盆之上)、膽之肩井,又與足少陽會于陽白,上循膽之本神、臨泣,正當腦空,下至風池,與督脈會于風府、啞門。其見證也,苦寒熱。
陰維脈論
陰維者維于陰,為諸陰之會,與陽維皆絡于身,若陰不能維于陰,則悵然失志。其經起于足少陽之筑賓,與足太陰會子脾之腹哀、大橫,與太陰、厥陰會于脾之府舍、肝之期門,與任脈會于任之天突、廉泉。其見證也,苦心痛。
奇經八脈總論
經云,脈有奇常者何?蓋人之氣血,常行于十二經常脈之中。若常脈滿溢,則流入奇經。其八脈者,任脈任于前,督脈督于后,帶脈束于中,沖脈為諸脈之海,陽維則維絡諸陽,陰維則維絡諸陰,陽蹺本諸太陽之別,陰蹺本諸少陰之別。譬諸圣人,設溝渠以備水道,而無濫溢之患,故總八脈為一篇,以備參考云。
內景
內景.舊圖有精道,循脊背,過肛門者,甚屬非理,而且無子宮命門之象,皆大失也,今改正之。
心系七節。七節之旁,中有小心,以腎系十四椎下,由下而上,亦七節也。
內景賦
嘗計夫人生根本兮,由乎元氣;表里陰陽兮,升降沉浮;出入營運兮,周而復始;神機氣立兮,生化無休。經絡兮行乎肌表,臟腑兮通于咽喉。喉在前,其形堅健;咽在后,其質和柔。喉通呼吸之氣,氣行五臟;咽為飲食之道,六腑源頭。氣食兮何能不亂?主宰者會厭分流。從此兮下咽入膈,贓腑兮陰陽不侔。五臟者,肺為華蓋,而上連喉管,肺之下,心包所護,而君主可求。此即膻中,宗氣所從。膈膜周蔽,清虛上宮。脾居膈下,中州胃同,膜聯胃左,運化乃功。肝葉障于脾后,膽腑附于葉東。兩腎又居脊下,腰間有脈相通,主閉蟄封藏之本,為二陰天一之宗。此屬喉之前竅,精神須賴氣充。又如六腑,陽明胃先,熟腐水谷。胃脘通咽,上口稱為賁門,谷氣從而散宣,輸脾經而達肺,誠肺腑之大源。歷幽門之下口,聯小腸而盤旋。再小腸之下際,有闌門者在焉。此泌別之關隘,厘清濁于后前。大腸接其右,導渣穢于大便;膀胱無上竅,由滲泄而通泉。羨二陰之和暢,皆氣化之自然。再詳夫藏府略備,三焦未言,號孤獨之府,擅總司之權,體三才而定位,法六合而象天。上焦如霧兮,靄氤氳之天氣;中焦如漚兮,化營血之新鮮,下焦如瀆兮,主宣通乎雍滯。此所以上焦主內而不出,下焦主出而如川。又總諸臟之所居,隔高低之非類。求脈氣之往來,果何如而相濟?以心主之為君,朝諸經之維系。是故怒動于心,肝從而熾。欲念方萌,腎經精沸。構難釋之苦思,枯脾中之生意。肺脈澀而氣沉,為悲憂于心內。惟脈絡有以相通,故氣得從心而至。雖諸臟之歸心,實上系之聯肺。肺氣何生?根從脾胃。賴水谷于敖倉,化精微而為氣。氣旺則精盈,精盈則氣盛。此是化源根,坎里藏真命。雖內景之緣由,尚根苗之當究。既云兩腎之前,又曰膀胱之后。出大腸之上左,居小腸之下右。其中果何所藏?蓄坎離之交 ,為生氣之海,為元陽之竇。辟精血于子宮,司人生之夭壽。稱命門者是也,號大根者非謬。使能知地下有雷聲,方悟得春光彌字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