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方

六君子湯 【《薛氏醫案》,下同】  治脾胃氣虛,不能相生,致令肺病。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陳皮 半夏各等分

右,每服二錢,姜棗水煎。

大青膏 治肺盛復有風冷,胸滿短氣,氣急喘嗽上氣。

天麻 青黛各一錢 白附煨 烏蛇肉酒浸焙 蝎尾各五分 天竺黃 麝香各一字

右為末,蜜丸豆大,每用半粒,薄荷湯化下。

黃芩清肺散 治肺熱而小便不通。

黃芩一錢 梔子一個,打破

右,水煎服。不利,加鹽豉二十粒。

導赤散 治小兒肺經邪熱。

生地黃 木通 甘草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一錢,入淡竹葉,水煎。

益黃散 【《證治準繩》,下同】  治肺經虛怯,喘而少氣,面赤飲水,身熱,痰涎盛,涕唾稠粘,咽喉不利,喘嗽面腫吐食。

陳皮一兩 青皮 訶子肉 炙甘草各五錢 丁香二錢

右為末,每服二錢,水煎。

羌活散 治肝乘肺微邪,惡風眩冒昏憒。

防風 川芎 人參 白附炮 赤茯苓各半兩 天麻一兩 白僵蠶湯浸炒黃 干蝎炒去毒 白花蛇肉酒焙,各一分 川附子炮去皮臍 麻黃去節,各三錢 肉豆蔻 沉香 母丁香 藿香 木香 輕粉 真珠末 牛黃各一錢半 麝香 辰砂 雄黃各一錢,已上六味各另研 羌活半兩,龍腦半字另研

右為細末,煉蜜作劑,旋丸如菉豆大,每服三丸,食前服,或薄荷湯或麥門冬湯化下。實熱急驚,勿服,性溫故也。

人參白朮散 治脾乘肺虛邪,體重吐痰,泄瀉,嗽。

人參 白朮土炒 藿香葉 木香 甘草 白茯苓各一錢 干葛二錢

右銼細,加生姜一片,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無時。

四君子湯 【《秘錄》】  治小兒肺氣虛弱。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各等分

右,每服二錢,水煎。

大承氣湯 【《薛氏醫案》】  治小兒中焦實痞。

大黃 芒硝各五錢 厚樸一兩,姜制 枳實麩炒

右,水煎服。

異功散 【《錢氏直訣》】  治脾不能生肺,氣逆嗽而腹滿,面腫不食。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炒 陳皮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三錢,姜棗水煎。

百合湯 【《衛生總微》】  治肺經風寒,痰壅不利。

百合 紫菀洗焙 白朮 人參各一兩 白茯苓 青皮 甘草 麥門冬各半兩

右為末,每服一錢,水八分,淡竹葉三片,薄荷二葉,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蟬殼湯張渙方 治肺氣不利病。

蟬殼 北五味子 人參各一兩 陳橘皮 甘草各半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煎生姜湯調下。

桔梗湯 【《證治準繩》】  治小兒咳嗽呀呷,胸膈不利,并內有熱證,面赤飲水。

桔梗 半夏泡 紫蘇葉 石膏 炙草各半兩 皂莢燒灰存性,一分

右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煎五分,放溫,時時與兒服。

褊銀丸 【《薛氏醫案》】  治咳嗽,身熱唾粘,及乳食不消,腹脹喘粗。

巴豆去油膜皮心,細研霜,半兩 水銀五錢 鉛二錢半,同水銀炒結砂 墨火燒醋淬研,八錢 麝香另研,五分

右將巴豆末并墨再研勻,和入砂子、麝香,陳米粥和丸如菉豆大,一歲兒一丸,二三歲二三丸,五歲以上五六丸,煎薄荷湯放冷送下,不得化破。更量虛實加減。

清肺飲 【《證治準繩》,下同】  治肺受風邪客熱,嗽聲不斷,氣促喘悶,痰壅鼻塞,流涕失音。

柴胡洗凈,二兩 人參半兩 杏仁湯泡去皮尖 桔梗銼炒 赤芍藥 荊芥 枳殼麩炒微黃 桑白皮炒 北五味 麻黃去節湯泡濾過焙 半夏湯者透濾過銼焙干,各一兩 旋覆花五錢 甘草一兩半

右銼,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蔥一根,煎七分,無時溫服。或入薄荷同煎。

清肺散 治小兒嗽咯膿血。

麻黃一錢五分 麥門冬 桔梗各二錢 知母 荊芥 天花粉各一錢 訶子 菖蒲各八分

右銼,分為二服,入竹瀝姜汁,水煎服。

解肌丸 【《王氏手集方》】  治外搏風邪,內挾痰飲,寒熱往來,煩渴頰赤,心忪減食,熱在上焦,咳嗽有血。

防風 地骨皮各一分

右件,燒沙糖為丸,每服一丸,食后,煎紫蘇湯下。

團參丸 治嗽血。

阿膠 皂子黃 人參各半兩

右,除膠為細末,湯少許烊膠,和雞豆大,白湯化下。

雞清散朱氏方 治咳嗽出血下涎。

郁金半兩,用皂莢水一盞,或酸菜汁煮干為度 生滑石半兩 雄黃半兩,醋煮半干用

右為細末,每服一字,常服薄荷湯調下;止嗽,螺粉水下;嗽血,雞子清調下。

加味惺惺散 【《證治準繩》,下同】  主傷風傷寒,痰嗽咳逆,理虛和氣,寧心清肌,止啼去煩,利咽,解失音。

人參半兩 桔梗銼炒 白茯苓 白朮炒 天花粉各一兩 細辛二錢 防風 川芎 南星生用,各二錢半 甘草半生半炙,七錢

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薄荷三葉,慢火煎七分,無時溫服。

百祥丸 治小兒嗽吐青綠水。

紅芽大戟不以多少,陰干,漿水煮軟,去骨,日中曝干,復納汁煮,汁盡焙干為末

右,水丸如黍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研,芝麻湯下,吐利同,無時。

白餅子 治小兒嗽吐痰涎乳食。

滑石 輕粉 半夏湯洗,焙 南星各一錢,為末 巴豆二十四粒,去皮膜,水一升煮,水盡為度

右,研勻巴豆后,入眾藥,以糯米飯為丸小菉豆大,捏作餅子,兒四歲已上三五餅,二歲以下一二餅,蔥白湯下,臨臥服。

小柴胡湯 【《薛氏醫案》,下同】  治肝火侮肺,嗽時兩者痛甚,或氣粗發熱,喘嗽痰鳴。

人參二錢 甘草微炙,二錢 麥門冬去心,二錢 龍膽草酒炒黑 防風各一錢 柴胡五分

右,每服一錢,水煎。

黃芩半夏生姜湯 治膽腑咳,嘔苦水若膽汁。

黃芩 生姜各一錢 甘草炙 芍藥各六分 大棗二個 半夏一錢五分

右,水煎服。

芍藥甘草湯 治小腸腑咳,咳而矢氣。

芍藥 甘草炙,各一錢

右,水煎服。

烏梅丸 治胃腑咳,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烏梅三十個 細辛 附子制 桂枝 人參 黃蘗各六錢 干姜 黃連各一兩 當歸 蜀椒各四兩

右為末,用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之,與米飯搗和,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白湯下。

升麻湯 治脾臟咳,咳而右脅下痛,痛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涎。

甘草 白芍藥 升麻 干葛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一錢,水煎服。

赤石脂禹余糧湯 治大腸咳,咳而遺屎。

赤石脂 禹余糧各二兩,并打碎

右,每服二錢,水煎。

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腎臟咳,軟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又治寒邪犯齒,致腦齒痛,宜急用之,緩則不救。

麻黃 細辛各二錢 附子一錢

右,每服一錢,水煎服。

茯苓甘草湯 治膀胱咳,咳而遺溺。

茯苓二錢 桂枝二錢半 生姜五大片

右,每服二錢,水煎。

瀉青丸 【《證治準繩》,下同】  治面赤飲水,身熱痰涎盛,涕唾稠粘,咽喉不利,喘嗽,面腫吐食。

當歸 川芎 龍膽草各一錢 大黃五分 羌活 山梔仁各等分

右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沙糖湯下。一方,加甘草、芍藥。

白朮散 治小兒咳嗽,內亡津液。

白朮一兩,微炒 當歸 地榆微炒 木香 赤芍藥 炙甘草各半兩

右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

五拗湯 治小兒面赤唇紅,氣粗發熱,嗽來痰鳴。

麻黃不去根節 杏仁不去皮尖 荊芥不去梗 桔梗蜜水拌炒,各五錢 甘草二錢半

右,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無時溫服。

羌活散 治同上。

人參去蘆 羌活 赤茯苓去皮 柴胡去蘆 前胡去蘆 川芎 獨活 桔梗銼炒 枳殼 蒼朮各如前制 甘草各一兩

右銼,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薄荷三葉,煎七分,無時溫服。發散風邪,入蔥白同煎。

青木香湯 治同上。

青木香 枳殼浸去穰麩炒,各半兩 甘草二錢半

右,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茯苓厚樸湯 治小兒面唇慘白,嗽過,額上多汗,哽氣長出氣,乳食減少作吐。

白茯苓 半夏湯煮,銼焙,各七錢半 炙草三錢 厚樸五錢,去粗皮,銼碎,每斤用生姜一斤切薄片杵爛拌勻,浸一宿,慢火炒干用

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煎七分,無時服。或加棗一枚,去核同煎。

藿香飲 治同上。

人參 半夏如前制 赤茯苓 炙甘草各一兩 蒼朮米泔水浸一宿濾,銼片炒至微黃色,二兩 陳皮 藿香各七錢半 厚樸制,一兩半

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棗一枚,煎七分,空心溫服。或入燒鹽同煎。

理中湯 治同上。

人參 白朮各一兩 干姜炮 炙甘草各二錢半

右件銼焙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用溫白湯空心調服。或加杏仁、北五味子同煎。

醒脾散 治脾虛作嗽。

白朮陳壁土炒 人參 甘草 橘紅 白茯苓 全蝎各半兩 半夏 木香各一分 白附四個 南星兩枚,以上二味各炮 陳倉米二百粒

右為末,每服一錢,水半盞,姜二片,棗半個,煎二分,漸漸服之。一方,無白朮、半夏,加蓮肉一錢亦可。

白附飲 治小兒風痰壅甚,肝木克制脾土,咳嗽過甚,頓作嘔吐,乳食與痰俱出,方得少定。

白附子 生南星 生半夏 生川烏去皮臍 明天麻 陳皮 南木香 全蝎去尾尖毒 僵蠶去絲 丁香各二錢

右件銼,每服二錢,水一盞半,姜三片,慢火煎七分,作五次空心溫服。

三拗湯 治感冒風邪,鼻塞聲重,語音不出,或傷風冷,頭疼目眩,四肢拘緊,咳嗽多痰,胸滿氣短。

麻黃不去節 杏仁不去皮尖 甘草生用

右各等分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取汗為度。一方,加荊芥、桔梗。嗽甚,加五味子,細辛各減半。又方,麻黃去節,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名三和湯,治欬嗽尤妙。加減在乎活法。有熱加前胡,傷風加荊芥,有痰加半夏。

加減三拗湯

麻黃去根節,三錢,水煮去沫,焙干 桂枝二錢 杏仁七個,去皮尖炒黃,另研如膏 炙甘草一錢

右為粗末,入杏膏拌勻,每服一錢,水六分,煎至四分,去滓溫服,無時,以汗出為度,量大小加減。若自汗者,不宜服之。

金沸草散 治傷風化痰,頭目昏痛,頸項強急,往來寒熱,肢體煩疼,胸膈滿,痰涎不利,咳嗽喘滿,涕唾稠粘;及治時行寒疫,壯熱惡風。

荊芥四兩 前胡 麻黃去節 旋覆花各三兩 炙甘草 半夏湯洗七次姜汁浸 赤芍各一兩

右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三片,棗一枚,同煎六分,去滓,不拘時。有寒邪則汗出。嗽甚,加杏仁、五味子。

麥煎散 【《薛氏醫案》,下同】  治小兒夾驚傷寒,吐逆壯熱,表里不解,氣粗喘急,面赤自汗,或狂語驚叫,或不語無汗;及癮疹遍身赤癢,往來潮熱,時行麻痘疹子,余毒未盡,渾身浮腫,痰涎咳嗽;或變慢驚風,手足搐搦,眼目上視,及傷風頭疼,并治之。

滑石 地骨皮 赤芍 石膏 白茯苓 杏仁 葶藶子炒 人參各半兩 麻黃去節,一兩半

右為末,每服一錢,麥子煎湯調下,如初生牙兒,感冒風冷,鼻寒身熱,噴嚏多啼,每一字,用麥子煎湯調下。一方,去地骨皮、滑石,加羌活、川芎,薄荷煎湯調下。

小青龍湯 治傷寒表不解,惡寒體熱,水停心下,干嘔發熱而嗽,或渴或利,小便不利,或噎,小腹滿喘。

麻黃 赤芍 半夏炮 細辛 干姜炮 肉桂 甘草各七錢半 五味子半兩

右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加減服。微和者,去麻黃,加蕘花如彈子大,炒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半錢炮。若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一兩。若喘者,加杏仁去皮尖。若渴者,去半夏加(艸舌 )蔞根。

人參荊芥散潔古方 治身熱痰嗽,胸膈不利,宜下痰去熱。

人參半兩 荊芥穗一兩 大黃二錢

右為細末,水煎,調檳榔、木香細末五分,輕粉一字,乳后服。如身熱潮熱,宜服清涼飲子,去大黃;三服之后,一二日,卻入大黃服之,令疏利則愈,不可便動臟腑。

解表散 【《證治準繩》,下同】  主傷風感冷,咳嗽痰喘,嘔吐瀉利,驚悸有熱,證在表里,并宜可投。

麻黃制 杏仁湯泡去皮尖 赤茯苓各一兩 川芎 防風 枳殼去穰,麩炒微黃,各一兩半 甘草半生半炙,七錢五分

右銼,每二錢,水一盞,姜二片,蔥白一莖,煎七分,溫服無時。有熱,入薄荷同煎。

和解湯 治小兒感冒寒邪,壯熱煩躁,鼻塞多涕,驚悸自汗,肢體疼痛,及瘡疹已發未發,皆可服。

羌活 防風 人參 川芎各一兩 干葛 升麻 甘草 芍藥各半兩

右銼散,每服三錢,姜棗煎服。一方加荊芥。無汗加麻黃。欬嗽者,加杏仁、五味子、桔梗。

天門冬散 【《圣惠方》,下同】  治小兒心胸煩悶,體熱咳嗽。

天門冬去心焙 桑根白皮銼 赤茯苓 柴胡 百合 紫菀洗去苗土 藍葉 炙甘草各半兩

右件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人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以意分減溫服。

百部散 治小兒咳嗽煩熱,令乳母服。

百部 貝母煨微黃 紫菀洗 葛根各一兩 石膏二兩

右件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小盞,入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后服,令兒飲乳甚佳。

黃芩散 【《證治準繩》,下同】  治小兒嗽。

黃芩不拘多少,用童子小便浸三日,取出銼碎焙干

右為細末,每服一宇或半錢,白湯少許調下,乳食后服。

柴胡石膏湯 治時行瘟疫,壯熱惡風,頭疼體疼,鼻塞,心胸煩滿,寒熱往來,咳嗽涕唾稠粘。

桑根白皮 黃芩各三錢半 升麻二錢半 石膏 前胡 赤芍 干葛 柴胡各五錢 荊芥穗三錢

右為末,每服一二錢,姜二片,淡豉十粒,水煎。

養肺湯

紫菀洗去土焙干 半夏湯洗七遍 款冬花 真阿膠炙,各一兩 人參 桂心各半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二片,糯米五粒,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時時服。

菖蒲煎 【《證治準繩》,下同】  治肺中風邪,喘鳴肩息。

石菖蒲一寸九節者 款冬花 紫菀洗焙干 人參 桂心各一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煉蜜,同石臼中搗一二百下,和如皂子大,每服一粒,煎糯米飲化下。

木香半夏丹 治胃寒欬嗽。

木香 半夏湯洗七次,焙干 肉豆蔻各一兩 藿香葉 丁香 白朮各半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取生姜自然汁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人參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順肺湯 治心肺不利,咳嗽。

紫蘇葉 半夏湯洗七遍,焙,各一兩 五味子 款冬花 陳橘皮湯浸 桂心 木香各半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生姜人參各少許,煎四分,去滓溫服。

陳橘皮散 【《圣惠方》】  治小兒咳嗽,胸中滿悶,不欲乳食。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干 桔梗去蘆 雞蘇 杏仁湯浸去皮尖,麩炒微黃 人參去蘆,各一兩 貝母煨微黃,半兩

右件搗羅為粗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燈心十莖,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麥門冬煎 【《證治準繩》,下同】  治小兒咳嗽壯熱,胸膈壅滯。

麥門冬一兩 生姜半兩取汁 酥 蜜各二合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一兩

右件藥,先以水一大盞,煎麥門冬及杏仁至四分,入砂盆內研,絞取汁,卻入銀器中,次內生姜汁,慢火熬成,收于瓷器中,每服以清粥飲調下半茶匙,日三服,夜一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茅先生奶豆膏

瓜蔞穰 蜜各半盞 人參 鉛白霜各半兩 陳槐花一分 瓜蔞子百二十粒

右將瓜蔞穰及蜜煉成膏,入諸藥末,同為膏,每服一大黃豆大,用杏仁煎湯調服。

注唇膏 治小兒諸般咳嗽。

郁金三大個,銼,用姜汁浸一宿 直白僵蠶七條 鉛白霜半錢,研 腦子一字

右件為細末,煉蜜為膏,用菉豆大,注孩兒唇上,二三歲桐子大,十歲已上皂子大,薄荷生姜湯化下。

生犀散 治欬嗽。解時氣,痰逆喘滿,心忪忡驚悸風熱。

杏仁去皮尖炒 桔梗各二錢 茯苓 甘草 人參 半夏各一錢 五味子 前胡各一錢半

右銼散,生姜薄荷煎服。有熱加羌活,或加麻黃、細辛。

保肺湯 治肺胃受風熱痰盛,咳嗽喘吐不止,及治久嗽不愈。

干山藥 白茯苓 紫蘇葉 黃芩 防風 杏仁麩炒 五味子 桔梗 百部各六分 藿香 百合各五分 白僵蠶二錢,去絲嘴炒

右水煎,食后服。

天麻防風丸 治驚風咳嗽,身體壯熱,多睡驚悸,手足抽掣,精神昏憒,痰涎不利,及風邪溫熱。

天麻 防風 人參 辰砂 雄黃 麝香 甘草炙各一錢五分 全蝎炒 僵蠶炒,各半兩 牛黃少許

右為末,煉蜜九桐子大,每服二三丸,薄荷湯下。一方有牛膽南星,無麝香。

紫蘇子散 治小兒咳逆上氣,因乳哺無度,內挾風冷,傷于肺氣;或小兒啼氣未定,與乳飲之,與氣相逆,氣不得下。

紫蘇子 訶子肉 杏仁去皮尖炒 蘿卜子炒 木香 人參各三兩 青皮 甘草各一兩半,炒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時服,量兒加減。

紫菀散 治小兒咳嗽。

紫菀六分 貝母二分 款冬花一分

右搗為細散,每服如豆大,著乳頭上,令兒和乳咽之,日三四。乳母忌食大咸醋物。《圣惠》用清竹飲調下一字。

馬兜鈴丹張渙方 治小兒肺壅咳嗽,大便不利。

馬兜鈴 紫蘇子 人參各一兩 (艸款)冬花 木香各半兩,并為細末 杏仁七錢五分,另細研

右件同拌勻,煉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生姜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人參半夏丹 【《證治準繩》,下同】  消痰飲止嗽。

人參 半夏湯洗七遍焙干 白朮 川面姜 天南星微炮,各一兩

右件搗羅為末,取生姜汁,打面糊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生姜湯下。月內百晬嬰兒如針頭大,沾在乳頭上,令兒吮之。

貝母湯 治肺中風,咳嗽喘滿。

貝母炒黃色 半夏白礬湯洗七遍焙干,各一兩 干姜 麻黃去根節 (艸款)冬花 甘草各半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三片,杏仁二粒,去皮尖,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黃芪湯潔古方 治小兒咳嗽喘逆,身熱鼻干燥者,是熱入肺經為客熱,呷呀有聲。

黃芪二兩 人參 甘草各二錢半 地骨皮五錢 桑白皮三錢

右(口父)咀,水煎放溫,頻頻服之。

加味四君子湯海藏方 治涎嗽。

人參 白朮土炒 白茯苓 甘草 杏仁 桑白皮各等分 半夏曲減半

右,水煎服。又治咳嗽,用四君子末,煎紫蘇湯調下。

細辛五味子湯 【《證治準繩》,下同】  治肺經不足,胃氣怯弱,或冒風邪,或停寒有飲,咳嗽倚息,不得安臥,胸

滿短氣,干嘔作熱嗽,吐結痰,或吐涎沫,頭目昏暈,身體疼重,語聲不出,痛引胸脅,不問新久,并宜服之。

細辛 半夏湯泡,各一兩 罌粟殼去蒂蓋炒 五味子各三兩 烏梅去核 炙甘草各一兩半 桑白皮炒,六錢

右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五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白朮五味湯 治咳逆,氣逆,上喘。

五味子 白朮 丁香 人參 款冬花各半兩 細辛去土,一分

右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姜三片,煎至四分,去滓放溫,令時時呷之。

貝母湯 主百日內嬰孩,咳嗽有痰。

貝母一兩 甘草半炙半生,二錢

右件銼焙為末,每服一字或半錢,用陳米煎湯,空心調服;痰盛,淡姜湯調下。

比金圓 【《奇效良方》】  治百晬內嗽,氣粗痰盛,口瘡眼熱,發散后用之。

人參 白茯苓 遠志去心 山藥 辰砂 明天麻 石菖蒲 川芎 炙甘草各一分 天南星炮,二錢,生姜汁制 麝香一字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皂子大,每服一粒,煎薄荷湯下。

抱龍丸 【《全幼心鑒》】  治小兒風痰熱毒壅滯,涼心壓驚。

牛膽南星一兩,入金箔十片 丹砂一錢半 龍腦 麝香各一字

右研末,煉蜜丸芡子大,每服一丸,竹葉湯化下。

四物湯 【《外臺》小品】  治少小十日以上至五十日,卒得暴嗽,吐乳嘔逆,晝夜不得息。

桔梗 紫菀各三分 炙草一分 麥門冬七分

右藥,以水一升,煮取六合,去滓,分五服,以瘥為度。《千金》有桂心,無桔梗,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以綿著湯中,捉綿滴兒口中,晝夜四五過,節哺乳。

雄黃膏張渙方 治月里兒咳嗽,并三歲以下皆可服。

半夏七個,童子小便浸一宿,切作片子,焙干為末 雄黃一錢,細研 杏仁七粒,去皮尖

右一處研勻,用生姜自然汁半兩,蜜半兩,一處入藥末于罐子內,重湯中熬,用柳枝子攪成膏,每服以皂子大涂奶頭,與兒吮,或糯米飲調下。

抱龍丸 【《衛生總微》】  治小兒百晬內,脾胃內熱咳嗽。

南星如無牛膽者,只將生者銼炒熟用,四兩 天竺黃一兩 雄黃水飛 辰砂另研,各半兩 麝香另研,一錢

右為細末,煮甘草膏,和丸皂莢子大,溫水化下。百日小兒,每丸分作三四服,五歲兒一二丸。

三黃丸 【《證治準繩》,下同】  治百晬內嗽,口瘡眼熱,大便堅實。

黃連 黃芩 大黃煨,各等分

右為末,煉蜜丸桐子大,量大小加減服,白滾湯下。

金華散 【《衛生總微》】  治嬰小咳嗽。

郁金半兩 防風去蘆及椏枝 半夏各一分 巴豆二十一粒 皂角一錠

右以水一升,于銀器內煮諸藥,至水干,去巴豆皂角不用,外三味別用溫湯洗凈,焙干為細末,每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四五歲上者一錢,薄荷蜜水調下,不拘時候。

杏仁煎 【《圣惠方》,下同】  治小兒嗽聲不出。

杏仁湯浸去皮尖入水一盞研,濾汁,二兩 酥 蜜各一合

右件藥,先以杏仁汁于鐺中,以重湯煮減去半,入酥、蜜,又湯煮二十沸,卻入貝母、紫菀末各一分,甘草末半分,更煎攪如餳,收瓷器中。每服以清粥飲下半錢,日三服,夜一服。嗽止為度,量兒大小加減。

又方

貝母半兩,煨 牛黃細研,一錢 炙甘草一分

右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以溫水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又方

麥門冬去心焙 杏仁去皮尖麩炒黃 甘草炙 貝母煨 款冬花各一分 紫菀去土,半兩

右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乳汁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以意。

又方

杏仁一兩,去皮尖雙仁,以水一中盞研絞取汁 紫菀末半兩

右以杏仁汁,并紫菀末入蜜一臺,同煎如膏。每服以清粥飲,調下半茶匙,量兒大小加減。

陳橘皮散 治小兒咳嗽,咽中作呀呷聲。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杏仁湯浸去皮尖麩炒黃 甘草炙微赤銼 甜葶藶隔紙炒令微紫色 桑根白皮銼,各一分

右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加減服。

蘿卜子散 【《證治準繩》,下同】  治小兒咳嗽喘急,作呀呷聲。

蘿卜子炒 麻黃去根節,各一分 燈心一束 皂莢子十枚,煨去皮 甘草炙微赤銼,半分

右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溫服。

蟬殼散 治小兒心胸痰壅,咳嗽咽喉不利,常作呀呷聲。

蟬殼微炒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 炙草銼 防己各一分 桔梗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半兩

右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生姜粥,調下一宇,三歲已上加之半錢。

知母湯 治齁(鼻合)氣喘,痰鳴發熱,咳嗽惡風。

知母 甘草各半兩 貝母 羌活 滑石別研 大黃 小麥各三錢 麻黃去根節湯泡去沫焙 苦葶藶 訶子肉各一錢半 薄荷去梗,二錢

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煎七分,無時溫服。

雄黃散 主暴中急慢驚風,齁(鼻合)痰涎滿口,及雨侵閉,汗不通,或涼或熱,坐臥生煩。

雄黃二錢五分 白芍藥 川烏炮裂去皮臍 草烏炮裂去皮 明天麻 川芎各半兩

右除雄黃外,余五味銼焙,同雄黃為末。驚風痰壅,每服半錢或一錢,用姜汁茶清調下;發汗,水、姜、蔥、薄荷同煎,并投三服取效。

如意膏 治痰喘氣促,咳嗽連聲不已,冷熱二證皆可投。

半夏炮制 南星炮制,二味各一兩五錢

右二味為末,以生姜汁和勻,捻作小餅如錢樣,用慢火炙干,再為末,復取姜汁如前,經兩次炙干,仍焙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至二丸,仍用姜蜜湯,無時化服。有熱以薄荷湯下。

雄黃丹 治小兒齁(鼻合),喘滿咳嗽,心胸煩悶,傷熱蠲毒。

雄黃 朱砂各一錢,另研 杏仁十四粒,炒 巴豆七粒 淡豆豉二十一粒

右杏、巴、豉三味,用米酢半盞,干姜一片指大、煮令干,研成膏,皂角一寸蜜炙焦,先去子與皮,法制牛膽一分,同雄、朱與杏膏研細和勻,面和為丸如麻子大,每一歲兒五丸,壯者七丸,二歲十丸,淡生姜湯下。

貝母丸 【《玉訣》】  治小兒齁(鼻合)。

貝母 天南星姜汁制 人參 茯苓 炙草 白附子各等分 皂角子七枚,炮

右末之,煉蜜丸小豆大,每服五七丸,薄荷湯吞下。

油滾丸 【《證治準繩》】  治小兒齁(鼻合)及蟲積。

雷丸 五靈脂各一分 巴豆十五粒,去油

右末之,滴水丸,每服三五丸,麻油滾過,井水吞下。

五苓散 【《全幼心鑒》】  治小兒齁(鼻合),去風化痰。

澤瀉 豬苓 白茯苓 白朮 官桂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一錢,溫湯調,不拘時服。

寬氣飲 【《證治準繩》,下同】  治同上。

殼水浸去穰,麩炒微黃 枳實制同上,各一兩 人參去蘆 甘草炙,各半兩

右銼焙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凈湯無時調服。

寬熱飲 治同上。

大黃一兩 粉草七錢半 元明粉二錢半 枳殼去穰一兩,銼片,巴豆十五粒,作二片,去殼膜心同炒,枳殼見微黃色,去巴豆

右大黃、粉草、枳殼銼焙為末,臨入元明粉,乳缽內同前藥末杵勻,無時調服半錢至一錢。兒小者抄一字,并用姜蜜湯,或薄荷湯。

半夏丸 治同上。

半夏生用,二兩 赤茯苓去皮 枳殼制,各一兩 風化(石卜)硝二錢半

右前三味銼焙為末,入乳缽,同(石卜)硝杵勻,用生姜自然汁煮糯米粉為丸菉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仍似淡姜湯臨睡送下。兒小煮丸如粟谷大。

潤肺散劉完素方 治小兒膈熱,咳嗽痰喘,久不得瘥。

瓜蔞實一枚,去子用穰

右為末,以寒食面和為餅子,炙黃為末,每服一錢,溫水化乳糖下,日三服,效乃止。

內金丸 【《證治準繩》,下同】  治小兒齁(鼻合)欬嗽。

雞內金 雄黃細研水飛過去水,露三日方使 生半夏 延胡索各等分

右為末,棗肉為丸如小豆大,周歲三丸至四丸,燈心湯下。

吉氏家傳治你齁方

天竺黃 蚌粉炒

右件等分研勻,蜜調涂你頭上與吃。

腦子散 治小兒傷風咳嗽不住,兼治瘕呷。

大黃一分 郁金二錢

右件二味,先以豬牙皂角煮一復時,取切片子,焙干為末;次入粉霜腦子各少許,再同研,令研勻,每服一字,沙糖水調下,量兒肥瘦加減用之。

九寶飲 治小兒嗽,是肺臟感寒,須表散,卻服嗽藥。

麻黃去節 薄荷 大腹皮 紫蘇各半兩 陳皮 杏仁去皮尖研 桑白皮炙 肉桂 枳殼各二錢半 甘草一錢半

右銼散,每服二錢,生姜烏梅煎服。冷證去薄荷。熱證去陳皮、肉桂。

華蓋散 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氣,胸膈煩悶,項背拘急,聲重鼻塞,頭目昏眩,痰氣不利。

麻黃去節 紫蘇子隔紙炒 桑白皮蜜炙 杏仁去皮尖炒 赤茯苓 陳橘皮去白,各半兩 甘草炙,二錢

右銼散,每服二錢,水半盞,煎至三分,去滓,量大小加減,食后溫服。

瓜蔞散 【《圣惠方》】  治小兒久嗽不止,心神煩悶。

瓜蔞一顆,熱者去仁,以童便一升相和,研絞取汁 酥一兩 生甘草一分為末 蜜二兩

右件藥,以銀鍋子中慢火煎如稀餳,每服以清粥飲調下半錢,日四五服,量兒大小加減。

不灰木散 【《證治準繩》,下同】  治小兒嗽久不止。

不灰木用牛糞火燒通赤 貝母煨令微黃 甘草炙微赤,已上各半兩

右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新汲水一小盞,點生油一二滴,打令勻,煎至五分,去滓,分溫二服,日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桑白皮煎 治小兒嗽經時不瘥,及傷肺見血。

桑根白皮東引者切,五片 白狗肺一具,切 甘草 茯苓 升麻 貝母各錢二分 芍藥 杏仁炒,各十分 李根白皮切,四分 款冬花 麥門冬各六分 黃芩十一分 淡竹青皮八分 蜜 地黃汁各一升

右以水一斗,煮及三升,去滓,下杏膏、地黃汁、蜜,微火上煎,不住攪,至二升三合,綿濾絞汁,二三

歲兒一合溫服之,日進三服,夜三合。

知母散 治小兒久嗽不止,吐痰喘悶氣噎。

知母 川貝母 柴胡 黃芪炙 紫菀洗 馬兜鈴 杏仁研去皮尖 半夏白礬水煮干 桑白皮炙 白礬研 (艸款)冬花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七分盞,同煎三分,去滓時時服,或生姜自然汁,煮糊為丸,每服五七丸,生姜湯下。

貝母散 治小兒久咳嗽氣急。

貝母煨 杏仁去皮炒 麥冬 (艸款)冬花各一分 紫菀半兩

右為末,用乳汁調下半錢。

全杏丸 治小兒驚風后咳嗽。

杏仁去皮尖 甜葶藶 漢防己 馬兜鈴去皮

右等分為末,用蜜為丸小豆大,每服十丸,用麥門冬熟水吞下。茅先生亦于前咳嗽門中,已有此方,謂各有牽引,不可除,故兼存之。

勻氣散 治同上。

桔梗去蘆頭凈洗干,五兩 甘草二兩 縮砂仁 蘹香洗 陳橘皮各一兩 白姜一分

右為末,每服半錢,用霜木瓜煎湯調下;如無,即用紫蘇鹽煎湯下。

藿香散 【《衛生總微》,下同】  治不因風寒所得,肺胃氣不和而咳嗽。

藿香葉二十一個 枳殼一片,去穰,濕紙裹煨熟 蚌粉如枳殼大一塊

右為細末,嬰小服一字,二三歲半錢,蜜水調下,不過二三服安。兒大,以意加之,無時。

生姜煎 治小兒咳嗽。

生姜一兩 干姜六錢 桂心一分 炙草四錢 杏仁去皮尖炒黃,一兩 (艸款)冬花 紫菀各四兩

右為末,以蜜一兩入藥在內,微火上煎之如飴,量大小多少與含化咽。百日兒如棗核大,日三次甚效。

(艸款)冬花丸 治小兒咳嗽,日瘥夜甚,初不得息,不能睡者。

(艸款)冬花 紫菀各兩半 桂心半兩 伏龍肝三分

右同為細末,煉蜜和如泥,每取棗核大,敷乳上,令兒吮之,漸漸與兒飲,一日三次。

五味子湯 治小兒風冷入肺,咳嗽氣逆,面青喘急迫,晝夜不息,飲食不下。

五味子去枝梗 當歸去蘆,各半兩 麻黃去節 干姜炮 桂心 人參 紫菀 甘草各一分 細辛去苗,半分 大棗三枚

右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溫服,量兒大小。

人參半夏湯 治小兒痰逆,咳嗽不止。

人參 半夏曲 白芷各半兩 藿香葉一分 丁香 杏仁霜各半分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鍾,生姜五片,陳粟米五十粒,煎至七分,去滓時時呷服,日三四。忌酢咸炙煿生冷。

款肺散 治小兒風壅痰盛,咳嗽氣急,壯熱頰赤,昏憒嘔吐,面目浮腫,飲食減少。

白僵蠶五兩,凈洗去絲,頭足焙干 元胡索三兩

右為末,每服一字或半錢,淡虀汁溫調服之無時。嬰孩只乳汁調半字。

皂莢豉湯 治小兒咳嗽。

皂莢燒灰

右研細末,每服半錢或一錢,豉湯調下,無時服。

五靈脂丸 治久嗽漸成羸弱,恐變疳勞。

蟾頭一枚,酥炙黃 五靈脂去沙土 蟬殼微炒 款冬花各半兩 青黛研 雄黃各一分,研水飛

右同研勻,細糯米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煎人參湯下,食后。

人參犀角散 治時氣寒壅,咳嗽痰逆,喘滿驚悸,風熱。

前胡八錢 人參 炙草各三錢 桔梗 杏仁浸去皮尖曬干為末,各五錢

右將上四味為末,入杏仁末拌勻,粗羅篩過,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后。

辰砂半夏丸 治寒痰欬嗽。

瓜蔞根蜜炙 天南星湯洗 半夏湯洗七次 干姜炮,各半兩

右為末,生姜自然汁和丸麻子大,朱砂為衣,每服十丸,生姜湯下,不拘時候。

玉珠丸 治諸涎嗽。

半夏一兩,湯洗七次 硝石一分

右為細末,滴水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候。

露蜂房丸 治肺胃虛寒,咳嗽喘滿,嘔逆不食。

蛤蚧一只,重四錢 露蜂房炒 蟬殼去土炒 木香 丁香 人參 地黃 麻黃去根節 馬兜鈴子 五倍子去蟲,各二錢 北五味子 貝母去心焙 杏仁童子小便浸二宿,去皮尖炒 半夏曲各二錢半 款冬花去枝梗,半兩

右為細末,煉蜜和丸菉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生姜湯下,日三四服,食后。

杏仁膏 治小兒咳嗽聲不出。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及雙仁,以水一鍾搗取汁 紫菀半兩,洗去土,為末

右將紫菀末入杏仁汁中,更入蜜一合,同煎成膏,每服半茶匙,清粥飲調下,無時服。

一捻金散 治風痰咳嗽,頰赤痰盛,喘促氣急,吐嘔浮腫,乳食減少。

直白僵蠶去絲嘴,一兩 炙草半兩 元胡索一分

右為細末,每服一捻,虀汁調下,嬰兒只乳汁調下半字,食后。

緩息湯 治風傷,肺氣虛喘,咳嗽上氣。

桑白皮一兩半 白茯苓 僵蠶去絲炒 白朮 杏仁去皮尖研后入 桔梗去蘆 陳皮各半兩 甘草 人參去蘆,各一分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生姜三片,杏仁二個,煎至六分,去滓,時時溫服。

本事方 總治十六般哮嗽。

阿膠銼炒 馬兜鈴 炙草 半夏姜汁浸三日 杏仁去皮尖,各一兩 人參半兩

右銼散,每服二錢,臥食后服,湯使備后。心嗽,面赤或汗流,加干葛。肝嗽,眼中淚出,入烏梅一個,糯米十四粒。哮嗽,聲如拽鋸,入半夏二個。脾嗽。不思飲食,或惡心,入生姜二片。胃嗽,吐逆吐酸水,入蚌粉。膽嗽,令人不睡,用藥半錢,茶清調下。肺嗽,上氣喘急,入桑白皮。膈嗽,出痰如圓塊,生姜自然汁調下。勞嗽,入秦艽末。冷嗽,天晚嗽甚,入蔥白三寸。血嗽,連頻不住,入當歸末、棗子。暴嗽,涕唾稠粘,入烏梅、生姜。產嗽,背甲痛,入甘草三寸,黃蠟少許。氣嗽,腹疼脹滿,入青皮。腎嗽,時復三兩聲,入黃芪、白飴糖。以上十六般嗽疾,依法煎服,無不效驗。

歸脾湯 【《薛氏醫案》,下同】  治小兒郁結,氣滯作喘。

人參 黃芪 茯神 甘草 白朮炒 遠志 酸棗仁 龍眼肉 當歸各一錢 木香五分

右,加柴胡、山梔煎服。

養胃湯 治小兒食郁,壅滯作喘。

人參 厚樸 蒼朮 半夏炮 藿香 草果仁 茯苓各五錢 炙草 橘紅二錢半

右,每服二三錢,加木香少許,水煎。

五淋散 治肺中伏熱,水不能生而喘者。

赤茯苓 赤芍各五分 山梔炒 當歸各三分 甘草二分

右用燈心十根,水煎。

黃芩清肺散 治證同上。

黃芩一錢 梔子一個,打破

右,水煎服。不利,加鹽豉二十粒。

滋腎丸 治小兒脾肺積熱作喘。

黃蘗清拌炒焦,三錢 知母二錢 肉桂五分

右為末,熟水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食前百沸湯下。

四順清涼飲 治小兒結熱,上氣作喘。

赤芍藥 當歸 甘草 大黃各等分

右,每服一錢,水煎作兩服。

八味地黃丸 治脾胃虛寒,臍突腹脹,作喘。

熟地黃八錢 山茱萸肉 干山藥各四錢 五味 肉桂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錢

右為末,入地黃膏,量加米糊,丸桐子大,每服數丸,溫水空心化下。

加減腎氣丸 【《金匱》方】  治脾腎虛寒,不能攝水,如蠱脹作喘。

熟地黃八兩 干山藥 山茱萸各四兩 澤瀉 白茯苓 牡丹皮各三兩 肉桂 附子炮 車前子炒 牛膝酒微炒,各一兩

右各另為末,米糊丸小豆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食前白湯下。

馬通粟粒丸 【《衛生總微》,下同】  治小兒喘急,肩息氣逆,脅下作痛,寒熱往來,不進乳食,漸成羸瘦。

馬通中粟粒三分 杏仁湯浸去皮尖 紫菀 細辛各半兩 石膏 秦艽 半夏湯泡七次 茯苓 五味子各一分

右為末,煉蜜丸小豆大,每服十丸,姜湯下,日三服,加至二十丸,不拘時候。

絳朱丹 治痰涎喘滿。

南星泡 半夏湯洗去滑 滑石煅,各二兩 枯白礬兩半 鉛白霜一分

右為細末,面糊和丸麻子大,朱砂為衣,每服十粒,姜湯送下,食后臨臥服。

碧玉丸 【《證治準繩》,下同】  治痰嗽氣喘,胸滿,飲食減少,睡不得寧,煩躁有熱。

青黛 生礬 生南星 滑石各二錢五分 巴豆四十九粒,去殼膜心存油碎入乳缽細研 輕粉十五貼 全蝎十五尾,去毒

右除輕粉、巴豆外,余五味或曬或焙為末,仍前二味同在乳缽杵勻,姜汁煮糯米粉為糊,丸粟大,每服七丸至九丸,或十一丸,用淡姜湯空心投。熱甚者,薄荷湯下,不拘時。

坎離湯 治虛喘晝輕夜重,食減神昏。

蓽澄茄 石菖蒲各一錢 白朮 白茯苓 南木香各二錢 炙草 半夏湯煮透銼焙 紫蘇子烙炒杵碎,各四錢

右銼,每二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無時。

杏仁煎 【《圣惠方》】  治小兒咳嗽,心煩喘粗。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天門冬去心 寒食面各一兩 蜜 酥各一合 貝母半兩,炒 生地黃汁一大盞

右件,煎貝母及天門冬至五分,便研絞取汁,入杏仁膏等同熬如稀餳,每服用溫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八味理中丸 【《證治準繩》】  治小兒心肺不和,息數脈急,上下不升降,中膈痞滿,郁溢胸臆,坐臥煩悶,神情不樂,飲食不下。

人參 炙甘草 白朮 干姜 枳實制炒 白茯苓 五味子 桑白皮

右件等分為細末,煉蜜為丸,小指頭大,每服一丸,淡豆豉五粒,水一小盞,煎至半去豉,通口服,不拘時候。

平氣散 【《聚寶方》】  治小兒氣不和,定喘和氣,補虛思食。

人參 白茯苓 百合 炙甘草 白朮土炒 桔梗各等分

右六味為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生姜少許,同煎至五分,溫服。

補中益氣湯 【《薛氏醫案》】  治同上。

當歸一錢 人參 黃芪各八分 白朮 甘草 陳皮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二分

右件藥(口父)咀,量病斟酌水盞大小,去滓,食遠稍熱服。

生白丸 【《證治準繩》,下同】  治小兒痰涎不利,上喘咳嗽。

白附子新羅者 天南星各半兩 半夏一兩

右為末,用生姜汁打面糊為丸如菉豆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生姜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枳實湯 主傷風侮寒,胸滿氣促,咳嗽不活,食多夾痰吐出。

枳實去瓤銼片麩炒微黃 赤茯苓去皮,各半兩 甘草六錢 半夏一錢,湯煮透濾,仍銼焙干 桔梗七錢半,銼炒

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煎七分,無時服。

清胃散 【《醫學入門》】  治小兒過食膏粱厚味,脾胃積熱作喘。

升麻五分 生地黃 牡丹皮 川黃連炒 當歸各三分

右,水煎服。

大效雄朱化痰定喘丸 【《薛氏醫案》】  治小兒因驚發喘,逆觸心肺,暴急張口,虛煩神困。

雄黃 朱砂各一錢,研 蟬蛻 全蝎炒 地龍 白僵蠶 天南星 白附子炮,各二錢五分 輕粉半錢

右為末,面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十丸,薄荷茶清送下,食后服。

天麻定喘飲 【《證治準繩》,下同】  治小兒喘嗽驚風。

天麻 防風 羌活 甘草 人參 桔梗 白朮 川芎 半夏曲各等分

右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麥門冬十四粒,煎至七分,食后服。有熱去白朮,加芍藥、枳殼。

紫蘇飲子 治肺受風寒,喘熱痰嗽。

紫蘇葉 桑白皮 青皮 五味 杏仁 麻黃 炙草 陳皮各二分 人參 半夏各三分

右,姜三片,水煎溫服。

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治傷寒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下后喘,亦治。

麻黃二兩,湯泡去黃汁焙杵 杏仁二十五個 石膏四兩,研 炙草一兩

右銼散,每服二錢,水一小盞,煎六分,去滓溫服。

小青龍加石膏湯 【《金匱要略》】  治小兒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

麻黃去節,三兩;《千金》四兩 石膏二兩 芍藥 桂枝 細辛各三兩,《千金》各二兩 炙甘草 干姜各三兩 半夏半升 五味半升,《千金》一升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一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強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

瓜蔞方 吉氏方 治小兒傷冷,氣喘涎多。

瓜蔞一大個,開一蓋子 阿膠一分 沙糖半兩

右件將二味投入瓜蔞內,以蓋子依舊封著,白紙都糊,入飯甑蒸兩遍,傾出,隨兒大小,約多少冷服。

真珠散 【《證治準繩》,下同】  治小兒氣喘多涎。

真珠末 生犀角鎊各半錢 香附子四錢 龍腦少許

右為末,每服半銅錢,煎桃仁湯調下。嬰兒一字,一歲以下者半錢。

茅先生方 治小兒諸喘氣急。

海螵蛸 黑牽牛末 牡蠣 馬兜鈴去皮

右各稱二錢,為末拌勻,每服抄一錢,用鯽魚淡煮湯調下。

海螵蛸 牡蠣煅

右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用淡生姜湯調下。

二圣散 治風痰壅閉,語音不出,氣促喘悶,手足動搖,似搐非搐。

訶子肉十大枚,半生半炙 大腹皮洗焙,五錢

右銼,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無時溫服。

五和湯 治小兒實熱作喘。

當歸酒洗 赤茯苓各半兩 炙甘草 大黃 枳殼水浸潤去穰銼片麩炒微黃,各七錢半

右件(口父)咀,每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無時溫服。

定喘飲 治夾風痰喘,氣促,不拘冷熱二證。

人參去蘆頭 麻黃不去根節 防己去黑皮 訶子去核 半夏湯洗去滑 甘草各五錢

右銼,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煎七分,無時溫服。

奪命散 【《東醫寶鑒》】  治同上。

青礞石 焰硝各一兩。同入鍋內煅,待硝盡,候礞石如金色取用

右為末,用薄荷汁入蜜調服。

單方

治小兒咳逆短氣,胸中吸吸,呵出涕唾,嗽出臭膿。燒淡竹瀝,煮二十沸,一服一合,日五服,不妨食息乳哺。【《千金方》,下同】

小兒咳嗽:生姜四兩,煎湯浴之。

小兒寒嗽,或作壅喘:用松子仁五個,百部炒,麻黃各三分,杏仁四十個去皮尖,以少水略煮三五沸,化白砂糖,丸芡子大,每食后含化十丸,大妙。【錢乙《直訣》】

小兒咳嗽聲不出者:紫菀末、杏仁等分,入蜜同研,丸芡子大,每服一丸,五味湯化下。【《全幼心鑒》,下同】

小兒猝嗽,百日內咳嗽痰壅:貝母五錢,甘草半生半炙二錢,為末,沙糖丸芡子大,每米飲化下一丸。

小兒痰喘:巴豆一粒杵爛,綿裹塞鼻,男左女右,痰即自下。 【龔氏《醫鑒》】

小兒咳嗽:蜂房二兩,洗凈燒研,每服一字米飲下。 【《勝金方》】

小兒風寒,煩熱有痰,不省人事:荊芥穗半兩焙,麝香、片腦各一字為末,每茶服半錢。大人亦治。【《普濟方》】

小兒齁喘:活鯽七個,以器盛,令兒自便尿養之,待紅煨熟食,甚效。一女年十歲,用此永不發也。【《集驗方》】

小兒喘咳發熱,自汗吐紅,脈虛無力者:人參、天花粉等分,每服半錢,蜜水調下,以瘥為度。【《經濟方》】

小兒喘嗽齁(鼻合),用糯米泔少許,磨茶子滴入鼻中,令吸入口服之,口咬竹筒,少頃涎出如線,不過二三次絕根,屢驗。【《經驗良方》】

小兒痰喘,咳嗽膈熱,久不瘥:瓜蔞實一枚,去子為末,以寒食面和作餅子,炙黃再研末,每服一錢,溫水化下,日三服,效乃止。【劉河間《宣明方》】

小兒風痰:膽礬末一字,溫醋湯調下,立吐出涎便醒。 【《譚氏小兒方》】

小兒涎喘,服藥不退者:用無雄雞子一個取清,入輕粉抄十錢,拌和,銀器盛,置湯瓶上蒸熟,三歲兒盡食,當吐痰或泄而愈。氣實者方可用。【演山《活幼口議》,下同】

小兒吐痰,或風壅所致,或咳嗽發熱,飲食即嘔:半夏泡七次半兩,丁香一錢,以半夏末水和包丁香,用面重包,煨熟,去面為末,生姜自然汁和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陳皮湯下。

治小兒咳嗽:以皂莢燒灰研細末,每服半錢,或一錢,豉湯調下無時。 【《衛生總微》,下同】

治諸咳嗽,墜化痰涎:以葉子雌黃,不拘多少,研細入鍋子內,微火中燒令成汁,候冷取出,再研細,軟飲和丸蘿卜子大,熟水下丸二個,臨睡。

治小兒嗽:用瓜蔞皮不拘多少,用蜜涂,慢火上炙焦,赤色為末,每服一錢,蜜調成膏,時時抹兒口內。【《證治準繩》,下同】

小兒定喘化痰:用豬蹄四十九個,凈洗控干,每個指甲,內半夏、白礬各一字,入罐子內封閉,勿令煙出,火煅通赤,去火細研,入麝香一錢,上喘咳嗽,用糯米飲下;小兒半錢,至妙。

小兒痰齁多年,海螵蛸末,米飲服一錢。 【葉氏《摘元方》,下同】

小兒鹽哮:芝麻瓦秸內燒存性,出火毒,研末,以淡豆腐蘸食之。

小兒哮病:向南墻上年久螺螄為末,日晡時,以水調成,日落時,舉手合掌皈依吞之,即效。

小兒痰熱,咳嗽驚悸:半夏、南星等分為末,牛膽汁和入膽內,懸風處待干,蒸餅丸菉豆大,每姜湯下三五丸。

治小兒未晬咳嗽:用白僵蠶直者為細末,涂少許奶頭上,令兒吃立效。 【《趙氏方》】

針灸

《幼科全書》曰:小兒哮喘,灸法取對心穴左背上是三里,各灸三壯。仍禁酸咸辛熱之物。

《古今醫統》曰:小兒咳嗽不瘥,灸肺俞穴,在背上第三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

《證治準繩》曰:小兒喘脹,俗謂之馬脾風,又謂之風喉者,以草莖量病兒手中指里,近掌紋,至中指尖截斷,如此二莖自乳上微斜,直立兩莖,于梢盡頭,橫一莖,兩頭盡頭點穴,灸三壯。此法多曾見愈。

醫案

錢氏《直訣》曰:杜氏子五歲,仲冬咳嗽吐痰,此風寒傷肺也,用麻黃丸以瀉肺,后用阿膠散以實肺,如此者三,其病愈虛。師曰:瀉肺而肺病不退,補肺而肺病猶存,無能為矣。果大喘而歿。

李運使孫八歲,咳嗽胸滿短氣,或謂肺經有熱,用竹葉湯牛黃膏各二服,三日加喘。師曰:此肺氣虛而寒邪所乘,用補脾肺之藥而愈。蓋竹葉、牛黃治心藥也,用以治肺誤矣。

張氏孫九歲,喘嗽悶亂,飲水不止,食不能下,或用涼藥,月許無效。師曰:此涼藥寒胃也,以益胃散補脾土,以瀉白散瀉肺金而愈。

段齋郎子四歲,病嗽身熱,吐痰數日咯血,或用甘桔湯防己丸,其涎上攻,吐喘不止;用褊銀丸一服下之,復以補肺散治之。或曰:證屬肺虛,何以下?師曰:肺經咯血而有熱故也,況痰實上攻,亦使發搐,故宜先下其痰,隨補脾肺而愈。

《幼科發揮》曰:一小兒咳嗽,服抱龍丸,反吐瀉不乳,腹脹發熱,用六君子湯,母子并服而瘥。后因母飲酒仍嗽,用清胃散加曲芽,母服而子亦愈。

一小兒患嗽,或用清痰等藥,反吐乳發熱,搐搦腹脹,此脾胃復傷而內虛熱也,用異功散加釣藤鉤漸愈,又用前藥加當歸而安。

一小兒患咳嗽服牛黃清心丸,加喘促腹脹;此脾肺氣虛也,用六君子湯頓愈。

蘄水舉人蔡沙江,有子病咳,久不止,請予治。予往,見其連聲不止,咳時面青,右手嘗自擺動。謂沙江曰:令郎不可治也。沙江問何故?曰:嗽者肺病也,肺屬金;面青者,肝之色也,肝屬木;手擺者,肝風欲發之狀也。木來侮金,寡乎畏也。維金十月,金病木生之時,四時之序,將來者進,成功者退。火生而進,金病而退,發搐不可治也。甲乙日劇。果甲乙日搐而死。

《醫學綱目》曰:肺中風,多因嗽而始,但服嗽藥,不能散其風邪,入于肺臟之絡,其喉喘急,面色青黃,目能認人,口不能言,醫不能明其證,坐以待盡,不亦陋乎?紹興王尚書女,伴老嫗得此病,半月相繼而死,庸醫俱不能識。又張南軒亦得此病而逝。后有樓八哥之子病此證,是時乃一氣之行,諸醫皆言無朮而退。子父來告急,余往視之。以橘皮、桑白皮、罌粟殼三件煎湯,化百部丸二服,急灸肺俞,其喘立定,而忽能言,繼時索粥,自此生矣。

《保嬰金鏡錄》曰:一小兒患咳嗽,服牛黃清心丸,如喘促腹脹。余視其右臉赤,脈紋形如槍,屬脾氣復傷,用六君子湯頓安。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栗坡县| 久治县| 自治县| 靖江市| 新河县| 桂平市| 隆德县| 油尖旺区| 金门县| 桂林市| 略阳县| 通河县| 慈溪市| 永城市| 高邮市| 哈尔滨市| 周宁县| 濉溪县| 松原市| 普陀区| 秀山| 泊头市| 松潘县| 鹤壁市| 望江县| 嘉义市| 晋宁县| 湘潭市| 陇南市| 曲松县| 平远县| 成武县| 西乌珠穆沁旗| 新乐市| 阳东县| 朝阳区| 偃师市| 方山县| 应城市| 红桥区| 临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