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 癱痿門
  • (清)陳夢雷
  • 9489字
  • 2015-12-25 13:59:29

癱痿門

地黃飲子 【河間】  治喑痱,腎虛弱,厥逆,語聲不出,足廢不用。

熟地黃 巴戟 山茱萸 石斛 肉蓯蓉酒焙 附子炮 五味 官桂 白茯苓 麥冬 菖蒲 遠(yuǎn)志等分

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計(jì)時(shí)候

清燥湯 【東垣,下同】  治夏月濕熱成痿,腰以下癱瘓不能動(dòng),行走不正,兩足敧側(cè)。

黃連 酒黃蘗 柴胡各一分 麥冬 豬苓 當(dāng)歸身 生地 炙甘草 神曲各二分 人參 茯苓 升麻各三分 蒼朮一錢 橘皮 白朮 澤瀉各五分 黃芪一錢五分 五味子九粒

右(口父)咀如麻豆大,每服半兩,水二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稍熱空心服。于本方減柴胡、黃連、豬苓、澤瀉,名減味清燥湯,治骨痿。

清暑益氣湯 治暑傷胃氣成痿。

黃芪 蒼朮泔浸,去皮,各一錢半 升麻一錢 人參 白朮 橘皮 神曲炒 澤瀉各五分 甘草炙 黃蘗酒浸 當(dāng)歸身 麥冬去心 青皮去白 葛根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右(口父)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遠(yuǎn)。如汗少,黃芪只用五分。

補(bǔ)陰丸 治陰虛足痿。

側(cè)柏 黃蘗 烏藥葉各二兩 龜板酒炙,五兩 苦參三兩 黃連半兩

右為末,地黃膏丸梧子大。冬加干姜,夏加縮砂。

健步丸 治風(fēng)濕足痿。

防己酒洗,一兩 羌活 柴胡 滑石 甘草炙 (艸舌)蔞根酒洗,各半兩 澤瀉 防風(fēng)各三錢 苦參酒洗 川烏各一錢 肉桂五分

右為末,酒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蔥白煎愈風(fēng)湯下。

祖?zhèn)鹘?jīng)驗(yàn)方 【《正傳》,下同】  治兩足痿弱軟痛,或如火焙,從足躁下上沖腿膝等證,因濕熱所成者。

蒼朮米泔浸一二宿 黃蘗酒浸日曬,各四兩 牛膝去蘆 當(dāng)歸尾各二兩 虎脛骨酥炙 龜板酥炙 防己各一兩

右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或一百丸,空心姜鹽湯下。一方加炮附子五錢。

經(jīng)驗(yàn)鹿角膠丸 治血?dú)馓撊酰瑑勺沭糗洠荒苄袆?dòng),久臥床褥之證,神效。

鹿角膠一斤 鹿角霜 熟地黃各半斤 白朮 杜仲各二兩 牛膝 白茯苓 菟絲子 人參 虎脛骨酥炙 龜板酥炙,各一兩 當(dāng)歸身四兩

右為細(xì)末,另將鹿角膠,用無灰酒烊化,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姜鹽湯下。

五獸三匱丸 【《澹寮》】  治肝腎不足,兩腳痿軟。

鹿茸酥炙 血竭 虎脛骨酥炙 牛膝酒浸 金毛狗脊燎去毛,各一兩

右為末,即五獸也。另用附子一個(gè),去皮,剜去中心,入辰砂細(xì)末一兩,填滿;又用木瓜一枚,去皮,剜去中心,入附子于內(nèi),以附子末蓋口,即三匱也。卻以三匱正坐于磁缸內(nèi),重湯蒸至極爛,取出,和五獸末,搗丸芡實(shí)大,木瓜酒化下。

補(bǔ)益丸 【丹溪,下同】  治痿。

龜板 瑣陽 歸身 杜牛膝 芍藥上俱酒浸 陳皮各一兩 生地酒浸,一兩半 白朮二兩 黃蘗 虎脛骨酒炙 茯苓各半兩 炙草一錢 五味子二錢 干姜七錢半 菟絲子酒蒸熟研

諸藥共研,曬干為末,紫河車為丸。如無紫河車,豬腦骨髓亦得。

龍虎丹 治痿。

敗龜板 虎骨 黃蘗并酒炙 干姜各二錢半 瑣陽七錢半 金箔十片 神曲。

右為末,糯粉糊為丸,空心白湯服。如懶言語,加山藥末七錢。

虎潛丸 治痿。

龜板 黃蘗各四兩 知母 熟地各二兩 牛膝三兩半 瑣陽 虎骨炙 當(dāng)歸各一兩 芍藥兩半 陳皮七錢半 干姜半兩

右為末,酒糊丸。加附子,治痿厥如神。

神龜滋陰丸肖炳 治足痿。

龜板炙,四兩 知母酒炒 黃蘗炒赤,各二兩 瑣陽酒洗 枸杞 五味各一兩 干姜炮,半兩

右為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

續(xù)補(bǔ)益腎肝丸 【東垣,下同】  治后生丈夫,酒色過多,下焦虛憊,足膝軟乏,小便滑數(shù),外腎濕癢。

菟絲子制研 五味子各五兩 石蓮肉 山藥 茴香各二兩 白茯苓一兩

右為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溫酒或鹽湯下,空心服。如腳膝無力者,木瓜酒空心下五十丸,晚食前再服,立效。

續(xù)骨丹 治兩腳軟弱,虛羸無力,及小兒不能行。

天麻明凈者酒浸焙 白附子 牛膝 川羌活 木鱉子各半兩 朱砂 烏頭炮,各一錢 乳香 沒藥各二錢 地龍去土,一分

右以生南星末一兩,無灰酒煮糊為丸如雞頭大,朱砂為衣,薄荷湯磨一丸,食前服。

養(yǎng)血壯筋健步丸 【《醫(yī)鑒》】  治氣血兩虛,兩腳痿軟,不能行動(dòng)。

熟地四兩 牛膝酒浸 杜仲姜汁炒 酒當(dāng)歸 蒼朮 黃蘗鹽水炒,各二兩 白芍酒炒,一兩半 黃芪鹽水炒 山藥 五味子 破故紙鹽水炒 人參 枸杞 菟絲子 白朮炒 虎頸骨酥炙 龜板酥炙,各一兩 防風(fēng)六錢 防己酒洗,五錢 羌活酒洗,三錢

右為末,豬脊髓七條,入煉蜜和丸梧子大,鹽湯下百丸。

三妙丸 【《正傳》,下同】  治濕熱下流,兩腳麻木痿弱,或如火烙之熱。

蒼朮米泔浸,六兩 黃蘗酒炒,四兩 牛膝二兩

右為末,面糊和丸梧子大,姜鹽湯下五七十丸。

加味二妙丸 治兩足如火燎,從足跗熱起,漸至腰胯,麻痹痿軟,皆是濕熱為病。

蒼朮泔浸,四兩 黃蘗酒浸,二兩 當(dāng)歸尾酒洗 牛膝 萆薢 防己 龜板酥炙,各一兩

右為末,酒面糊和丸梧子大,空心姜湯下百丸。

加味四物湯 治濕熱,兩腳痿軟無力。

熟地黃二錢 當(dāng)歸身 麥門冬 黃蘗酒浸 蒼朮各一錢 白芍藥 川芎 杜仲各七分 人參 黃連各五分 知母 牛膝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右銼,作一貼,水煎,空心服。

滋血養(yǎng)筋湯 【《醫(yī)鑒》】  治氣血兩虛,兩足痿軟,不能行動(dòng)。

熟地一錢半 芍藥 當(dāng)歸 麥冬 黃蘗酒炒 牛膝酒浸 杜仲酒炒 蒼朮 薏苡仁各八分 人參 川芎 防風(fēng) 知母各五分 羌活 甘草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右銼,作一貼,入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四制蒼蘗丸 【《入門》】  治濕熱盛,腳膝痿弱,能滋陰降火。

黃蘗二斤,以乳汁、童便、米泔,各浸八兩,酥炙八兩,浸炙各宜十三次 蒼朮八兩,用川椒、破故紙、五味子、川芎各炒二兩,揀去炒藥,只取蘗朮

右將蘗朮為末,蜜丸梧子大,早酒、午茶、晚白湯,吞下三五十丸。

加減四斤丸 治肝腎虛,熱淫于內(nèi),致筋骨痿弱,不自勝持,起居須人,足不任地,驚恐戰(zhàn)掉,潮熱時(shí)作,飲食無味,不生氣力,諸虛不足。

肉蓯蓉酒浸 牛膝酒浸 菟絲子酒浸另研 木瓜 鹿茸燎去毛切酥炙 熟地 天麻 五味子酒浸各等分

右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米湯,食前下。

鹿角霜丸 【《醫(yī)鑒》】  治血?dú)馓撊酰瑑勺沭糗洠荒苄袆?dòng),久臥床褥之證。

黃芪蜜炙 人參 白朮 白茯 當(dāng)歸身酒洗 熟地 芍藥酒炒 破故紙酒炒 蒼朮泔水浸 杜仲姜汁炒去絲,各二兩 川芎 肉桂 羌活 茴香炒 獨(dú)活 檳榔 附子童便和面包煨,各一兩 牛膝 木瓜 川烏 肉蓯蓉酒洗 防風(fēng) 烏藥炒 續(xù)斷 虎脛骨酥炙,各一兩五錢 木香一錢 甘草五錢 鹿角霜一斤

右為極細(xì)末,酒丸梧子大,空心米湯送下百丸。

藿香養(yǎng)胃湯 【《良方》,下同】  治胃虛不食,四肢痿弱,行立不能,皆由陽明虛,宗筋無所養(yǎng),遂成痿躄。

藿香 白朮 神曲炒 白茯苓 烏藥 縮砂 半夏曲 薏苡仁 人參各一錢半 蓽澄茄 甘草炒,各一兩

右作一服,水二鍾,生姜五片,棗二枚,煎至一鍾,不拘時(shí)服

溫腎湯 治面色痿黃,腳痿弱無力,陰汗出。

麻黃 柴胡各六分 白朮炒 酒黃蘗 豬苓 白茯苓 升麻各一錢 防風(fēng) 蒼朮各一錢半 澤瀉二錢

右作一服,水二鍾,煎至一鍾,食前熱服,候一時(shí)才飲食。

龍骨丸 治膀胱腎冷 坐起欲倒,目(目巟)(目巟),氣不足,骨痿。

龍骨 柏子仁 防風(fēng) 干地黃 甘草各五分 禹余糧 桂心 白石英 茯苓 黃芪各七分 五味子 羌活 附子 人參各六分 山茱萸 元參 芎藭各四分 杜仲 磁石 干姜各八分

右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四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日二服。

起痿丹 陽明主胃,為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束骨而利機(jī)關(guān)。沖脈者,諸經(jīng)之海,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養(yǎng)于宗筋,會(huì)于氣沖,屬于帶脈,絡(luò)于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治之各補(bǔ)其榮而通其輸,調(diào)其虛實(shí),和其逆順至筋脈骨肉,各得其時(shí),病乃已矣。腎經(jīng)虛憊,遂成骨痿,腰腳難舉,日加困乏。

附子炮去皮臍 沉香不見火 朱砂研 枸杞 母丁香 木香不見火 陽起石煅 熟地黃 肉蓯蓉酒浸焙 麝香研 天雄炮去皮臍,鹿茸亦可 官桂 硫黃各一兩 膩粉半兩 白丁香少許

右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以姜汁火上入藥镕化,卻用手點(diǎn)藥于腰眼上摩擦至藥盡。用至二十丸,大有神效。若有他處癱瘓風(fēng)疾,加皂角一片,去筋捶爛,姜汁浸一宿,瓦上焙干為末,入前藥內(nèi),依前法用。

又方 治筋痿兩手握固無力,兩腿行動(dòng)無力,急饑食少,此名筋痿。其證候口舌生瘡,忽生痰涎,忽然睡中涎溢,身上躁熱,忽時(shí)憎寒,頸項(xiàng)強(qiáng)急,小便赤白不定,大腑忽冷忽熱不調(diào)。

連翹 防風(fēng) 荊芥穗 蔓荊子 羌活 獨(dú)活 丹皮 梔子 秦艽 麻黃去根 木香各等分

右為細(xì)末,每服一錢,食后用白湯調(diào)下。

金剛丸 治腎損骨痿,不能起于床,宜服此益精。

萆薢 杜仲炒去絲 肉蓯蓉酒浸 菟絲子酒浸

右等分為細(xì)末,酒煮豬腰子搗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用溫酒送下。

牛膝丸 治腎肝損骨痿,不能起于床,筋弱不能收持,宜益精緩其中。

牛膝酒浸 萆薢 杜仲炒去絲 菟絲子酒炒 白蒺藜 防風(fēng) 蓯蓉酒浸等分 官桂減半

右為細(xì)末,酒煮豬腰子搗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用溫酒送下。

煨腎丸 治腎肝損及脾損,谷不化,痿躄,宜益精緩中消谷。

牛膝 萆薢 杜仲炒去絲 白蒺藜 防風(fēng) 菟絲子酒浸 蓯蓉酒浸 葫蘆巴 破故紙酒炒,等分 官桂減半

右為細(xì)末,將豬腰子制如食法搗爛,煉蜜和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用溫酒送下。如腰痛不起,甚效。

滋腎丸 治熱在氣分,不渴而小便不利,或腎虛足熱,腿膝無力,不能履地。

知母酒炒 黃蘗酒炒,各二兩 肉桂二錢

右各另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空心白滾湯下。

虎脛骨丸 治兩足痿弱軟痛,或如火焙,從足踝下上沖腿胯,證因濕熱所成者。

蒼朮制 黃蘗制,各四兩 牛膝 歸尾各二兩 龜板酥炙 虎骨酥炙 防己各一兩

右為細(xì)末,面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或一百丸,空心鹽湯送下,神效。

補(bǔ)肝丸 治腎虛骨痿,陰冷如冰,并陰汗兩腳痿弱無力。

黃芪蜜水炙 人參 葛根 白茯苓 豬苓 升麻各一錢 柴胡 當(dāng)歸身 羌活 連翹 黃蘗 澤瀉 陳皮 神曲炒 知母 防風(fēng) 蒼朮 甘草炙,各五分

右,水二盞,煎一盞,空心熱服。忌酒溫面。

敗毒散 一名人參敗毒散。治處卑濕腳氣痿弱等證,此藥不可缺,日三服,以效為度。

人參 茯苓 枳殼 甘草 川芎 羌活 獨(dú)活 前胡 柴胡 桔梗各等分

右,水一鍾半,姜三片,煎服;或?yàn)榧?xì)末,沸湯點(diǎn)服。

小續(xù)命湯 【《千金方》,下同】  通治八風(fēng)五痹痿厥等證。又于六經(jīng)分別隨證加減通之。

麻黃去節(jié) 人參 黃芩 芍藥 川芎 防己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 甘草炙 官桂各一兩 防風(fēng)一兩半 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右(口父)咀,每服五錢,用水一鍾半,加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溫服。春夏加石膏、知母、黃芩,秋冬加官桂、附子、芍藥,隨證增減諸藥用。

追毒湯 治肝脾腎三經(jīng)為風(fēng)寒熱濕毒氣上攻,陰陽不和,四肢拘攣,上氣喘滿,小便秘濇,心熱煩悶,遍身浮腫,腳弱不能行步。

半夏湯泡七次 黃芪 甘草炙 當(dāng)歸 人參 厚樸姜制 獨(dú)活 橘紅各一兩 枳實(shí)麩炒 芍藥 熟地黃 麻黃去節(jié),各二兩 桂心三兩

右(口父)咀,每服八錢,水一鍾半,生姜七片,棗三枚,煎八分,食前溫服,日三夜一。

二妙散 【丹溪】  治濕熱在經(jīng),筋骨疼痛。如有氣加氣藥,如血虛加補(bǔ)血藥,如痛甚加姜汁熱辣服之。

黃蘗炒 蒼朮去皮制等分

右為末,搗生姜煎沸湯調(diào)服。此二物皆有雄壯之氣,如氣實(shí)者加少酒佐之,此即《集要》二神湯,各三錢半,用水煎,空心服。一方以二妙為君,加甘草、羌活各二錢,陳皮、芍藥各一錢,威靈仙酒炒五分為末,服之,佳。

續(xù)斷丸 【《本事方》,下同】  治肝腎風(fēng)寒,氣弱,腳不可踐地,足跗疼痛,風(fēng)毒流注下部,行止艱難,小便余瀝,此藥補(bǔ)五臟內(nèi)傷,調(diào)中益氣,涼血強(qiáng)筋骨。

杜仲五兩 五加皮 防風(fēng) 薏仁 牛膝酒浸 續(xù)斷 羌活各三兩 萆薢四兩 生地黃五兩

右為末,用好酒三升,化青鹽三兩,用木瓜半斤,去皮子,以前鹽酒煮成膏,和藥為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溫酒鹽湯任下。

酒浸牛膝丸 治腰腳筋骨,酸軟無力。

川椒去目并合口者 虎骨真者,酢炙黃,各半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臍 牛膝三兩,炙黃

右(口父)咀,用生絹?zhàn)鞔⑺帲灾缶埔欢罚呵锝眨钠呷眨娜眨咳湛招娘嬕淮蟊K;酒盡出藥為末,酢糊丸,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忌動(dòng)風(fēng)等物。

調(diào)元健步丸 治陰虛血少,濕熱相兼,足履無力。

牛膝鹽酒浸,三兩 當(dāng)歸酒洗 黃蘗鹽酒炒 枸杞各二兩 白芍藥微炒 白茯苓 白朮炒 蒼朮 陳皮各一兩 木瓜 五加皮各八錢 續(xù)斷七錢 澤瀉 防己各五錢 炙甘草三錢右,蜜丸桐子大,空心,鹽湯送下七八十丸或百丸。

勝駿丸 【《三因方》】  治元?dú)獠蛔悖瑸楹疂裰畾馑u,腰足攣拳,或腳面連指,走痛無定,筋脈不伸,行步不隨。常服益真氣,壯筋骨。

附子炮 當(dāng)歸 天麻 牛膝 木香 棗仁炒 熟地酒蒸 防風(fēng)各二兩 木瓜四兩 羌活 乳香各半兩 全蝎炒 甘草炙 沒藥各一兩 麝香二錢

右為末,用生地黃三斤,以無灰酒四升,煮干曬二日,杵爛如膏,入前末和勻,杵千余下,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二丸,細(xì)嚼,臨臥酒下。作小丸服亦可。

四物湯 【《局方》】  治血虛營弱,一切血病,當(dāng)以此為主。

熟地黃 當(dāng)歸各三錢 川芎一錢 芍藥二錢

右,水二鍾,煎服。

金匱六味地黃丸錢氏 一名金匱腎氣丸。治腎水虧損,小便淋閉,頭目眩運(yùn),腰腿酸軟,陰虛發(fā)熱,自汗盜汗,憔悴瘦弱,精神疲困,失血失音,水泛為痰病,為腫脹,壯水制火之劑也。

熟地黃八兩,蒸搗 山茱萸 山藥炒,各四兩 丹皮 澤瀉 白茯苓各三兩

右為細(xì)末,和地黃膏,加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滾白湯或淡鹽湯任下。此方用水煎湯,即名六味地黃湯,下八味丸亦同。

八味丸崔氏 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大便不實(shí),或下元冷憊,臍腹疼痛等證。王太仆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即此謂也。

即前六味地黃丸,加肉桂、制附子各一兩。

滋陰大補(bǔ)丸 【丹溪】  治諸虛不足,腰腿疼痛,行步無力,壯元陽,益腎水。

熟地二兩 山藥炒 牛膝各兩半 山茱萸 杜仲 巴戟肉 白茯苓 五味子 小茴香炒 肉蓯蓉酒洗去甲焙干 遠(yuǎn)志用甘草湯煮曬干,各一兩 石菖蒲 枸杞各五錢

右為末,紅棗肉和或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淡鹽湯或溫酒任下。

鹿茸丸 治腳氣,腿腕生瘡,及陰虛下元痿弱咳嗽等證。

鹿茸酥炙搗泥 五味子 當(dāng)歸 熟地各等分

酒糊和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溫酒或鹽湯任下。

還少丹楊氏 治脾腎虛寒,飲食少思,發(fā)熱盜汗,遺精白濁,真氣虧損,肌體瘦弱,足痿等證。

熟地黃 枸杞各二兩 山藥 山茱萸 五味 杜仲姜汁炒 牛膝酒浸 遠(yuǎn)志姜汁炒 續(xù)斷 肉蓯蓉酒浸 楮實(shí)子 舶茴香 菟絲子制 巴戟肉各一兩

右為細(xì)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九,空心鹽湯下。

虎骨四斤丸 【《局方》,下同】

木瓜 天麻 肉蓯蓉洗凈 牛膝焙干,各一斤 附子炮去皮臍,二兩 虎骨酥炙,一兩

右將前四味,用無灰酒五升浸,春秋五日,夏三日,冬十日,取出焙干,入附子虎骨共為末,用前浸藥酒打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鹽湯下。

加味四斤丸 治肝腎二經(jīng),氣血不足,足膝酸痛,步履不隨,如受風(fēng)寒濕毒,以致腳氣者,最宜服之。

虎脛骨一兩,酥炙 乳香研 沒藥研,各五錢 川烏炮去皮 天麻各一兩 木瓜一斤,去穰蒸 肉蓯蓉 牛膝各一兩半

右各為末,先將木瓜蓯蓉?fù)v膏,加酒糊和杵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任下。

滋陰八味丸 治陰虛火盛,下焦?jié)駸岢绅簦朔阶兺铻闇疵剃幇宋都濉?

山藥 山茱萸肉各四兩 丹皮 白茯苓 澤瀉 黃蘗鹽水炒 知母鹽水炒,各三兩 熟地黃八兩,蒸搗

右加煉蜜搗丸梧桐子大,或空心,或午前,用滾白湯或淡鹽湯送下百余丸。

單方

人參酒浸服之,治風(fēng)軟腳弱,可逐奔馬,故曰奔馬草,曾用有效。 【丹溪】

腳軟:用商陸根細(xì)切如小豆大,煮令熟,更入菉豆,同爛煮為飯,每日煮食,以瘥為度,其功最效。【《斗門方》】

癱緩:用大豆炒黑,投酒中飲之。 【《唐本草》】

風(fēng)氣腳弱:孔公孽二斤,石斛五兩,酒二斗,浸服。 【《肘后方》】

濕氣腳軟:樟柳根切小豆大,煮熟,更以菉豆同煮為飯,每日食之,以瘥為度,最效。【《斗門方》】

腳膝痿弱,不可屈伸:牛膝煎服丸服,或浸酒服,并佳。腰腿之疾,必用藥也。 【《本草》,下同】

腳膝冷弱:石斛煎服丸服并佳。

八月,斷大槐枝,候生嫩蘗,煮汁釀酒,療大風(fēng)痿痹,甚效。 【《別錄》】

足躄筋急:桂末白酒和涂之,一日一上。 【《甲乙經(jīng)》】

腰腳痹軟,行履不穩(wěn)者:萆薢二十四分,杜仲八分,搗篩,每旦溫酒服三錢匕,禁牛肉。【《廣利方》】

痿躄腳弱:五加皮釀酒服,或水煎如茶飲之。 【《本草》】

針灸

《靈樞經(jīng)》曰:春取絡(luò)脈諸榮大筋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腧?qū)O絡(luò)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余如春法。冬取諸井諸腧之分,故深而留之。此四時(shí)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合,臟之所宜。轉(zhuǎn)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張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太陽根于至陰,結(jié)于命門。命門者,目也。陽明根于厲兌,結(jié)于顙大。顙大者,鉗耳也。少陽根于竅陰,結(jié)于窻籠。窻籠者,耳中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故開折則肉節(jié)瀆而暴疾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余不足。瀆者,皮膚宛焦而弱也。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余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樞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視有余不足。骨繇者,節(jié)緩而不收也。所謂骨繇者,搖故也,當(dāng)窮其本也。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luò)足跗,實(shí)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

痿厥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無休,病已止。

熱病面青腦痛,手足躁,取之筋間,以第四針于四逆。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悗,補(bǔ)足外踝下留之。痿厥心悗,刺足大指間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踝下留之。

《甲乙經(jīng)》曰:足緩不收,痿不能行,不能言語,手足痿躄不能行,地倉主之。

痿不相知,太白主之。

痿厥身體不仁,手足偏小,先取京骨,后取中封、絕骨,皆瀉之。

痿厥寒,足腕不收,躄,坐不能起,髀樞腳痛,丘墟主之。

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實(shí)則厥,脛熱時(shí)痛,身體不仁,手足偏小,善嚙頰,光明主之。

《千金方》曰:浮白,主足緩不收。

天柱、行間,主足不任身。

然谷,主足不能安,脛酸不能久立。

中都,主足下熱,脛寒,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

沖陽、三里、仆參、飛揚(yáng)、復(fù)溜、完骨,主足痿失履不收。

地倉、太泉,主足痿躄不能行。

光明,主痿躄坐不能起。

條口、三里、承山、承筋,主足下熱,不能久立。

風(fēng)市,主兩膝攣,痛引脅,拘急,亸躄,或青或焦,或枯或黧如腐木。

曲泉、附陽、天池、大巨、支溝、小海、絕骨、前谷,主四肢不舉。

《醫(yī)學(xué)綱目》曰:刺痿概舉其略,肺熱葉焦則肺喘鳴,生痿躄,色白而毛敗者,補(bǔ)其榮魚際,通其俞太淵,至秋病已。

心熱生脈痿,數(shù),溲血,樞折,不相提挈,脛縱不能任用于地,色赤而絡(luò)脈溢者,補(bǔ)其榮勞宮,通其俞大陵,至夏病已。

肝熱生筋痿,下白淫,口苦,筋急攣,色蒼而爪枯者,補(bǔ)其榮行間,通其俞太沖,至春病已。

脾熱生肉痿,干渴,肌肉不仁,色黃而蠕動(dòng)者,補(bǔ)其榮大都,通其俞太白,至長夏病已。

腎熱生骨痿,足不任身,腰脊不舉,骨枯髓減,色黑而齒槁者,補(bǔ)其榮然谷,通其俞太溪,至冬病已。

腳弱無力,行步艱難,灸太沖、厲兌補(bǔ)之,又灸風(fēng)市。

又法:取太沖五分,瀉八吸,忌灸。又取中封五分,瀉八吸;三里一寸,瀉十吸。

又法:公孫灸半寸;又取三里、絕骨、申脈;不已,取昆侖、陽輔。

兩足癱瘓,兩腿無力,灸鶴頂七壯,在膝蓋骨尖上。

導(dǎo)引

《保生秘要》曰:世所苦者,四大之證,癱癆蠱膈。語云:定做閻羅特客。何也?為患至極,醫(yī)家藥餌莫能拯者。其證因六欲七情,日感月深,本元虧陷,真氣匱竭,而時(shí)醫(yī)無非以土石草木之藥,何能補(bǔ)接先天之命哉?所以《素問》首卷論曰:恬淡無為,斂神內(nèi)守。蓋以靜功調(diào)養(yǎng)真氣。其次《靈樞》言:針灸乃行氣之法,能起膏肓之痼疾,八法運(yùn)動(dòng),頓蘇沉疴。乃見上古醫(yī)經(jīng),惟從理氣攻患,取效彰然。按針灸有補(bǔ)瀉之功,元門運(yùn)氣有呼吸之法,其熊經(jīng)鳥舉,能攻表里,運(yùn)用二者代針,總歸于身,合乎天地斡旋,同一氣也,審能行之,則大患者皆可不藥而愈,所謂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導(dǎo)引之法,初意欲專以坐功貫之,而刪去導(dǎo)引,但初學(xué)之士,或功夫未純,或未能行功者,病時(shí)學(xué)此,亦可不藥而愈。

導(dǎo)引法,如患右手,以右手指右,回頭目左而視,左患亦如之。各運(yùn)氣二十四口。如患左足,坐平凳子上,以左足踏右膝上,左手托腳跟,右手扳腳尖,轉(zhuǎn)頭向左。患右亦如之。用力扳之,能除風(fēng)寒暑濕,遠(yuǎn)年近日癱瘓之證,無不應(yīng)驗(yàn)。

近功,三提三咽,返念歸元,氣積一九,斡旋周天,左邊氣不通于左手,行功著意,引在左手,右亦如之。各運(yùn)五口專氣,須百日候到氣脈全。

醫(yī)案

《霏雪錄》曰:葛可久同郡富人家女子,年可十七八歲,四肢痿痹,不能自食,目瞪。眾醫(yī)莫能治,迎可久。可久視之,笑曰:此不難治。乃命悉去其房中香奩流蘇之屬,發(fā)借地板,掘土為坎,舁女子其中,扃其扉,戒家人候其手足動(dòng)而作聲,當(dāng)報(bào)我。久之,手足果動(dòng)而呼。投藥一丸,明日自坎中出矣。蓋此女平日嗜香,而脾為香氣所蝕故也。

《儒門事親》曰:宛丘營軍校三人皆病痿,積年不瘥,腰已下腫痛不舉,遍身瘡赤,兩目昏暗,唇干舌燥,求療于戴人。戴人欲投瀉劑,二人不從,為他醫(yī)溫補(bǔ)之藥所惑,皆死。其同病有宋子玉者,俄省曰:彼已熱死,我其改之。敬邀戴人。戴人曰:公之疾,服熱藥久矣,先去其藥邪,然后及病邪,可下三百行。子玉曰:敬從教。先以舟車丸、浚川散大下一盆許,明日減三分。兩足舊不仁,是日覺痛癢,累至三百行始安。戴人曰:諸痿獨(dú)取陽明,陽明者,胃與大腸也。此言不止謂針,針與藥同也。

陳下一武卒宋子玉,因駐軍息城,六月間暴得痿病,腰膝兩足皆不任用,躄而不行,求治于予。予察其兩手脈皆滑大而有力,予思《內(nèi)經(jīng)》火淫于內(nèi)治以咸寒,以鹽水越其膈問寒熱宿痰;或宿食宿飲在上脘者,可以涌之。宿痰既盡,因而下之。節(jié)次間行,覺神思日清,飲食日美,兩足漸舉,腳膝漸伸,心降腎升。又繼以黃連解毒湯加當(dāng)歸等藥,及瀉心湯、涼膈散、柴胡飲子,大作煎劑,時(shí)時(shí)呷之。

《東垣十書》曰:司丞叔平生腳自踝以下常覺熱,冬不可加綿于上,常自言曰:我稟質(zhì)壯不怕冷。予曰:此足三陰之虛,宜早斷欲事,以補(bǔ)養(yǎng)陰血,庶乎可免。笑而不答。年方五十,患痿半年而死。

《丹溪心法》曰:東陽吳子萬年五十,形肥味厚,且多憂怒,脈常沉濇,自春來病痰氣,醫(yī)認(rèn)為虛寒,率與燥熱香竄之劑,至四月兩足弱,氣上沖,飲食減,召予治之。予曰:此熱郁而脾虛,痿厥之證作矣。形肥而脈沉,未是死證。但藥邪火盛,當(dāng)此火旺,實(shí)難求生。且與竹瀝下白朮膏盡二斤,氣降食進(jìn),一月后大汗而死。書此以為諸賢復(fù)轍之戒云。

《薛己醫(yī)案》曰:舉人于尚之素腎虛積勞,足痿不能步履,后舌喑不能言,面色黧黑。余謂腎氣虛寒,不能運(yùn)及所發(fā),用地黃飲子治之而愈。后不慎調(diào)攝而復(fù)作,或用牛黃清心丸之類,發(fā)熱痰甚,誠似中風(fēng);用祛風(fēng)化痰之類,小便秘濇,口舌干燥;仍用前飲及加減八味丸漸愈;又用補(bǔ)中益氣湯而痊。

《寓意草》曰:徐岳生軀盛氣充,昔年因食指微傷見血,以冷水濯之,遂至血凝不散,腫潰出膿血數(shù)升,小筋脫出三節(jié),指廢不伸,邇來兩足間才至秋月,便覺畏冷,重綿蔽之,外拊仍熱,內(nèi)腨獨(dú)覺其寒,近日從腫至膝后,筋痛不便遠(yuǎn)行,云間老醫(yī)令服八味丸,深中其意。及仆診,自云:平素脈難摸索,乃肝肺二部反見洪大,大為病進(jìn)。況在冬月,木落金寒時(shí),尤為不宜。方來之勢,將有不可向邇者。八味丸之桂附,未可輕服也。何也?筋者,肝之合也。附筋之血,既經(jīng)食指之挹取,存留無幾,不能榮養(yǎng)筋脈,加以忿怒數(shù)動(dòng)肝火,傳熱于筋,足跗之大筋得熱而短,是以牽強(qiáng)不便于行也。然肝之所主者惟肺,木性畏金,稟令擁戴若君主然,故必肺氣先清,周身氣乃下行。今肺脈大則肺氣又為心主所傷,壅窒不清,是以陽氣不能下達(dá)而足寒也。然則所患雖微,已犯三逆:平素脈細(xì)而今脈大,一逆也;肝脈大而熱下傳,二逆也;肺脈大而氣上壅,三逆也。設(shè)誤以桂附治之,熱者愈熱而壅者愈壅,即日便成痿痹矣。此際用藥,淵乎微乎,有尋常不能測識(shí)者。蓋筋脈短勁,肝氣內(nèi)錮,須亟講于金伐木榮之道,以金伐木而木反榮,筋反舒,匪深通元造者,其孰能知之?然非金氣自壅,則木且奉令不暇,何敢內(nèi)拒?惟金失其剛,轉(zhuǎn)而為柔,是以木失其柔轉(zhuǎn)而為剛。故治此患,先以清金為第一義也。然清金先以清胃為第一義,不清其胃,則飲酒焉而熱氣輸于肺矣,厚味焉而濁氣輸于肺矣,藥力幾何能勝清金之任哉?金不清,如大敵在前,主將懦弱,已不能望其成功,況舍清金而更加以助火爍金,倒行逆施,以為治耶?必不得之?dāng)?shù)矣。翁見藥石之言,漫無忌諱,反疑為張大其說而莫之信,竟服八味丸。一月后,痿痹之情悉著,不幸所言果驗(yàn),乃臥床一載,必不令仆一見聞。最后陽道盡縮,小水全無,乃肺金之氣先絕于上,所以致此。明明言之而竟蹈之,奈何奈何!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囊谦县| 安陆市| 澄江县| 志丹县| 县级市| 南和县| 维西| 惠来县| 东乡族自治县| 关岭| 儋州市| 东台市| 孟村| 乳山市| 游戏| 鹤峰县| 阿合奇县| 县级市| 安福县| 邯郸县| 林州市| 榆中县| 穆棱市| 城步| 临湘市| 九龙城区| 瑞昌市| 石棉县| 江达县| 天津市| 左云县| 东至县| 塔河县| 额济纳旗| 瓦房店市| 辉南县| 铜鼓县| 南乐县| 固原市| 平谷区| 顺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