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黃帝素問

風論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于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月真)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注 衛氣所行之道不利,故使肌肉憤然高起而有癰瘍;衛氣凝滯于項背之間,不能循行于周身之膚腠,故其肌肉麻痹而不知痛癢也。】

癘者有榮氣熱附,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

【注 風傷榮氣,搏而為熱,熱出于胕肉之間,則肌脈外內之氣不清矣。風邪與榮衛搏于皮膚之外,則榮衛之氣不清,故鼻柱陷壞,面色敗惡,而皮膚潰癩也。】

風寒客于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

【注 風寒之邪,客于脈中而不去,則榮氣受傷,亦名曰癘風。榮病則寒熱少氣,故或名曰寒熱。】

脈要精微論

脈風成為癘。

【注 癘者,麻癜惡厲之疾。風乃陽熱之邪,血乃陰濕之液,濕熱生蟲,是以風入于脈,久則變為蟲癩之厲瘍。】

千金方 【唐 孫思邈】

惡疾大風

惡疾大風,有多種不同。初得雖遍體無異而眉須已落,有遍體已壞而眉須儼然,有諸處不異好人而四肢腹背有頑處,重者手足十指已有墮落。有患大寒而重衣不暖,有尋常患熱不能暫涼。有身體枯槁者;有津汗常不止者;有身體干癢徹骨,搔之白皮如麩,手下作瘡者【《外臺》作卒不作瘡;】 有瘡痍荼毒,重迭而生,晝夜苦痛不已者;有直置頑鈍不知痛癢者。其色亦有多種:有青黃赤白黑,光明枯暗。此候雖種類狀貌不同,而難療易療,皆在前人,不由醫者。何則?此病一著,無問賢愚,皆難與語。何則?口順心違,不受醫教,直希望藥力,不能求己,故難療易療,屬在前人,不關醫藥。余嘗手療六百余人,瘥者十分有一,莫不一一親自撫養,所以深諳,姑與共語。覺難與共語,不受入即不須與療,必定終有觸損。病既不瘥,乃勞而無功也。又《神仙傳》有數十人,皆因惡疾而致仙道。何者?皆由割棄塵累,懷潁陽之風,所以非止瘥病,乃因禍而取福也。故余所睹病者,其中頗有土大夫,乃至有異種名人,及遇斯患,皆愛戀妻孥,系著心髓,不能割舍,直望藥力,未肯近求諸身。若能絕其嗜欲,斷其所好,非但愈疾,因茲亦可自致神仙。余嘗問諸病人,皆云:自作不仁之行,久久并為極猥之業,于中仍欲更作云。為雖有悔言而無悔心。但能自新,受師教命,餐進藥餌,何有不除?余以貞觀年中,將一病士入山,教服松脂,欲至百日,須眉皆生。由此觀之,惟須求之于己,不可一仰醫藥者也。然有人數年患身體頑痹,羞見妻子,不告之令知;其后病成,狀貌分明,乃云犯藥卒患。此皆自誤。然斯疾雖大,療之于微,亦可即瘥。此疾一得,遠者不過十年皆死,近者五六歲而亡。然病者自謂百年不死,甚可悲悼!一遇斯疾,即須斷鹽,常進松脂;一切公私物務,釋然皆棄,猶如脫屣;凡百口味,特須斷除,不交俗事,絕乎慶吊,幽隱巖谷,周年乃瘥。瘥后終身慎房,犯之還發。茲疾有吉兇二義,得之修善則吉;若還同俗類,必是兇矣。

河間六書 【金 劉完素】

總論

《內經》曰:癘風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故先風寒客于脈而不去,名曰癘風。又曰脈風成為癘,俗云癩病也。故治法云:大風,骨節重,須眉墮,名曰大風。刺肌肉故汗出百日。王注曰:泄衛氣之怫熱。刺骨髓,汗出百日。泄榮氣之怫熱。凡三日白須眉生而止針。怫熱屏退,陰氣內復,故多汗出須眉生也。先樺皮散,從少至多;服五七日后,灸承漿穴七壯,灸瘡輕再灸,瘡愈再灸;后服二圣散泄熱,祛血之風邪。戒房室三年。針灸藥止述類象形,此治肺風之法也。然非止肺臟有之。俗云:鼻屬肺,而病發于肺端而言之,不然,如此者,即鼻準腫赤脹,但為瘡之類,乃謂血隨氣化,即氣不施化則血聚矣;血既聚,使肉腐爛而生蟲也。謂厥陰主生五蟲,厥陰為風木,故木生五蟲。蓋三焦相火熱甚而制金,金衰故木來克侮,經曰:侮勝也。宜瀉火熱利氣之劑,蟲自不生也。法云: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此之謂也。故此疾血熱明矣。當以藥緩疏泄之,煎局方升麻湯,下錢氏瀉青丸,余合隨經言之。故病風者,陽氣,上先受也。

活法機要 【元 張潔古】

癘風

癘風者,榮氣熱胕,其氣不清,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于脈而不去,故名癘風,又曰脈風,俗曰癩。治法:刺肌肉百日,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須眉生而止。先樺皮散,從少至多,服五七日;灸承漿穴七壯,灸瘡愈再灸,再愈,三灸之。后服二圣散泄熱祛血之風邪,戒房室三年,病愈。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論證治

大風病是受得天地間殺物之風,古人謂之癘風者,以其酷烈暴悍可畏耳。人得之者,須分在上在下。夫在上者,以醉仙散取臭涎惡血于齒縫中出;在下者,以通天再造散取惡物陳蟲于谷道中出。所出雖有上下道路之殊,然皆不外乎陽明一經。治此病者,須知此意。看其疙瘩與瘡,若上先見者,上體多者在上也;若下先見者,下體多者在下也;上下同得者,在上復在下也。陽明經,胃與大腸也,無物不受。此風之入人也,氣受之則在上多,血受之則在下多,氣血俱受者甚重,自非醫者神手,病者鐵心,罕有免此。夫或從上或從下,以漸而來者,皆是可治之病,人見病勢之緩多忽之,雖按此法施治,病已全然脫體。若不能絕味絕色,皆不免再發,再發則終不救矣。某曾治五人矣,中間惟一婦人得免,以其貧甚且寡,無物可吃也。余四人三年后皆再發。孫真人云:吾嘗治四五百人,終無一人免于死。非孫真人不能治也,蓋無一人能守禁忌耳。此婦人本病外,又是百余貼加減四物湯,半年之上,方得月經行,十分安愈。

此疾非止肺臟有之,以其病發于鼻,從俗呼為肺風也。鼻準腫赤脹大而為瘡,乃血隨氣化也。氣既不施則血為之聚,血既聚則使肉爛而生蟲也。生蟲者,厥陰主之。以藥緩疏泄之,煎局方升麻湯,下瀉青丸,余病各隨經治之。

醫學入門 【明 李梴】

癘風治法

癩即《內經》癘風,受天地間肅殺風氣,酷烈暴悍,最為可畏。一因風毒,或汗出解衣入水,或酒后當風;二因濕毒,或坐臥濕地,或冒雨露;三因傳染。然未必皆由外也。內傷飲食,熱毒過甚,大寒大熱,房勞穢污,以致火動血熱,更加外感風寒冷濕而發。初起身上虛癢,或起白屑紫云如癜風然,或發紫泡疙瘩流膿。上先見者,氣分受病,上體必多;下先見者,血分受病,下體必多;上下俱見者,氣血俱病。從上而下者為順風,從下而上者為逆風。但從上從下以漸來者可治,頓發者難愈。治失其法,以致皮死麻木不仁,脈死血潰成膿,肉死割切不痛,筋死手足緩縱,骨死鼻梁崩塌,與夫眉落眼昏,唇翻聲啞,甚則蝕傷眼目,腐爛玉莖,攣拳肢體。病至于此,天刑難解。

胃與大腸,無物不受。脾主肌肉,肺主皮毛。然瘡痂雖見于皮肉,而熱毒必歸于腸胃,故法必先治陽明。初起宜防風通圣散,在上用麻黃以去外毒,在下用硝、黃以去內毒,上下俱見者用生料防風通圣散以解表攻里;三五日后,即服醉仙散以吐惡涎;服后又服防風通圣散去硝、黃、麻黃,多服久服;待胃氣稍定,用再造散以下其蟲。又有宜先下蟲而后吐涎者,吐下后仍以防風通圣散,量加參、芪、熟地以固氣血。或脾胃弱者,白朮當倍用。

蟲因火盛,氣血沸騰,充滿經絡,外瘡延蔓;內蟲攻注,蝕肝眉脫,蝕心足底穿,蝕脾聲啞,蝕肺鼻崩,蝕腎耳鳴如雷。宜先服瀉青丸以瀉肝火,次隨證救治。虛癢者,四物湯加酒芩調浮萍末,癢甚加荊芥、蟬退。搔癢皮皴白屑者,白花蛇丸。眉發落者,三蛇丹或柏葉煎。眉脫鼻崩者,換肌散、補氣瀉榮湯。蝕眼者,蘆薈丸。肢節廢者,蠲皮散。通用凌霄花散、胡麻散、加味苦參丸、大楓丸、換骨丸、大麻風丸、紫云風丸、活神丹、腎氣丸、四圣不老丹、八物湯;外治摩風膏,浴癩方。發落不生者,先用生姜擦三次,后用半夏為末,麻油調搽。諸方選用之。

赤白癜治法

面皮頸項身體皮肉變色,赤者謂之赤癜,白者謂之白癜,乃肝風搏于皮膚,血氣不和所生。

赤屬血。血熱者,九味羌活湯加金銀花、連翹,或四物湯加柴胡、山梔、牡丹。皮虛者,逍遙散加山梔或腎氣丸。

白屬氣。氣熱者,敗毒散或小柴胡湯加防風、連翹,虛者補中益氣湯加羌活、防風。如果系風毒者,胡麻散、單蒼耳丸、單浮萍丸。此疾久者,只宜滋養氣血,則火自熄,風自定,癢自止。若用祛風辛苦之劑,則肝血愈燥,風火愈熾,元氣愈虛,變為難治。

身上虛癢,血不榮于腠理故也,宜四物湯加黃芩,入紫浮萍末調服;或單凌霄花為末,酒調服。遍身及頭上風屑癢者,單苦參丸,或薄荷、蟬退等分為末,酒調服。

薛氏醫案 【明 薛己】

總論

《內經》云: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于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膹(月真)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有榮衛熱胕,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于脈而不去,名曰癘風。其治法當刺肌肉骨髓,以泄榮衛之怫熱。《靈樞經》以銳針刺腫上出惡血。近代先哲云:感天地肅殺惡氣所致。其上體先見或多者,毒在上也;下體先見或多者,毒在下也。蓋氣受邪則上多,血受邪則下多,氣血俱受則上下齊見。若眉毛先落者毒在肺,面發紫泡者毒在肝,腳底先痛或穿者毒在腎,遍身如癬者毒在脾,目先損者毒在心,此五臟受證之重也。一曰皮死,麻木不仁;二曰肉死,針刺不痛;三曰血死,爛潰;四曰筋死,指脫;五曰骨死,鼻柱壞,此五臟受傷之不可治也。若聲啞目盲,尤為難治。大抵此證多由勞傷氣血,腠理不密,或醉后房勞沐浴,或登山涉水,外邪所乘,衛氣相搏,濕熱相火,血隨火化而致,故淮揚嶺南閩越間多患之。治當辨本證、兼證、變證、類證、陰陽虛實而治焉。若妄投燥熱之類,膿水淋漓,則肝血愈燥,風熱愈熾,腎水愈傷,相火愈旺,反致敗證矣。

本證治法

一癘瘍所患,非止一臟,然其血氣無有弗傷,兼證無有弗雜,況積歲而發見于外,須分經絡之上下,病勢之虛實,不可概施攻毒之藥,當先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而后治其瘡可也。經云:真氣奪則虛,邪氣盛則實。凡云病屬有余,當認為不足。

一癘瘍當知有變有類之不同,而治法有汗、有下、有砭刺、有攻補之不一。蓋兼證當審輕重,變證當察先后,類證當詳真偽,而汗下砭刺攻補之法,又當量其人之虛實,究其病之源委而施治之。蓋虛者形氣虛也,實者病氣實而形氣則虛也。

一癘瘍砭刺之法,子和張先生謂一汗抵千針,蓋以針血不如發汗之周遍也。然發汗即出血,出血即發汗,二者一律。若惡血凝滯在肌表經絡者,宜刺宜汗,取委中出血則效。若惡毒蘊結于臟,非蕩滌其內則不能痊。若毒在外者,非砭刺遍身患處,及兩臂腿腕兩手足指縫各出血,其毒必不能散。若表里俱受毒者,非外砭內泄,其毒決不能退。若上體患多,宜用醉仙散,取其內畜惡血于齒縫中出,及刺手指縫并臂腕以去肌表毒血;下體患多,宜用再造散,令惡血陳蟲于谷道中出,仍針足指縫并腿腕,隔一二日更刺之,以血赤為度。如有寒熱頭疼等證,當大補血氣。

一癘瘍服輕粉之劑,若腹疼去后兼有膿穢之物,不可用藥止之。若口舌腫疼,穢水時流,作渴發熱喜冷,此為上焦熱毒,宜用瀉黃散。若寒熱往來,宜用小柴胡湯加知母。若口齒縫出血發熱,而大便秘結,此為熱毒內淫,宜用黃連解毒湯。若大便調和,用濟生犀角地黃湯。若穢水雖盡,口舌不愈,或發熱作渴而不飲冷,此為虛熱也,宜用七味白朮散。

一癘瘍手足或腿臂或各指拳攣者,由陰火熾盛,虧損氣血,當用加味逍遙散加生地黃及換肌散兼服。

一癘瘍生蟲者,五方風邪翕合,相火制金,木盛所化,內食五臟而證見于外也。宜用升麻湯送瀉青丸或樺皮散,以清肺肝之邪;外灸承漿以疏陽明任脈,則風熱息而蟲不生矣。肝經虛熱者,佐以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

一癘瘍久而不愈,有不慎起居飲食,內火妄動者;有臟腑傷損,氣血疲乏者;有用攻伐之藥,氣血愈虧者;有不分兼變相雜,用藥失宜者;有病人諱疾忌醫者。

一癘瘍愈而復發,有不戒厚味,內熱傷脾者;有不戒房勞,火動傷腎者;有不戒七情,血氣傷損者;有余毒未盡,兼證干動者;有氣虛六淫外乘者。古人云:此證百無一生。正謂此耳。

兼證治法

一頭目眩運:若右寸關脈浮而無力,脾肺氣虛也,補中益氣湯。若左關尺脈,數而無力,肝腎氣虛也,用六味地黃丸。若右寸尺脈浮大微細者,陽氣虛也,用八味地黃丸。血虛者,四物湯加參、苓、白朮。氣虛者,四君子湯加當歸、黃芪。肝經實熱者,柴胡清肝散。肝經虛者,六味地黃丸。脾氣虛弱者,補中益氣湯。脾氣有痰者,半夏白朮天麻湯。砭血過多者,芎歸湯。發熱惡寒者,圣愈湯。大凡發熱則真氣傷矣,不可用苦寒藥,恐復傷脾胃也。

一口喎目斜:若手足牽搐,或眉棱癢痛,屬肝經血虛風熱,用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以生肝血滋腎水。若寒熱往來,或耳聾脅痛,屬肝火熾盛,先用小柴胡合四物湯以清肝火生肝血。若筋攣骨痛,或不能動履,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若因服燥藥而致者,用四物湯加生甘草、金銀花以解熱毒益陰血。凡此俱屬肝經血燥所致,須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為主。若因怒氣房勞而甚者,用六味地黃丸、十全大補湯為主。若因勞傷形體而甚者,用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為主。

一夏秋濕熱行令:若飲食不甘,頭目眩運,遍身酸軟,或兩腿麻木,口渴自汗,氣促身熱,小便黃數,大便稀溏,濕熱傷元氣也,用清燥湯。如夏令,用清暑益氣湯。若自汗盜汗,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大,此元氣內傷也,用補中益氣湯。若嘔吐少食,肚腹痞悶,大便不實,脾胃受傷也,用六君子湯。若胸腹不利,飲食少思,吐痰不止,脾胃虛痞也,用四君子湯。若形氣倦怠,肢體麻木,飲食少思,熱傷元氣也,用人參益氣湯。

一熱渴便濁:若夜安晝熱者,熱在氣分也,用清心蓮子飲。晝安夜熱者,熱在血分也,四物二連湯。俱佐以六味地黃丸。若寒熱往來者,肝經血虛也,用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

一小便不利:若因服燥藥而致者,用四物湯加炒黑黃蘗、知母、生甘草以滋陰血。若頻數而色黃者,用四物湯加參、朮、麥門、五味子以生氣血。若短而色黃者,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麥門、五味以滋化源。經云: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

一大便不通:若血虛內熱而濇滯者,用四物湯加麥門、五味子以生血潤燥。若因燥熱之藥而患者,四物湯加連翹、生甘草以生血清熱。若服克伐之藥而致者,用四物湯加芎、歸以助氣生血。若作渴飲冷者,熱淫于內也,用竹葉石膏湯以清胃火。若作渴飲湯者,腸胃虛熱也,用竹葉黃芪湯以補氣生津。若內熱作渴面赤飲湯者,用四物湯送潤腸丸以涼血潤燥。若腸胃滿脹,燥在直腸而不通者,用豬膽汁導之。腸胃氣虛血涸而不通者,用十全大補湯。若肝膽邪盛,脾土受侮而不能輸化者,用小柴胡湯加山梔、(木郁)李仁、枳殼治之。

一怔忡無寐,或兼衄血便血:若內熱晡熱,作渴飲湯,肢體倦怠,此脾血虛而火動也,用四君子加芎、歸。若思慮傷脾,動火而致,用歸脾湯加山梔。若發熱晡熱,用八珍湯加酸棗仁、茯神、遠志。若因心血虛損,用柏子仁散。大抵此證皆心脾血少所致,但調補胃氣則痰清而神自安,不必專于清熱治痰。

一發熱惡寒:若肢體倦怠,煩躁作渴,氣高而喘,頭痛自汗者,此內傷氣血也,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麥門。倦怠食少,大便不調,小便頻數,灑淅惡寒者,此脾肺氣虛也,用升陽益胃湯。煩躁作渴,體倦少食,或食而不化者,此脾氣虛熱也,用六君子湯。

一發熱:在午前,脈數而有力者,氣分熱也,用清心蓮子飲;脈數而無力者,陽氣虛也,用補中益氣湯。午后脈數而有力者,血分熱也,用四物湯加牡丹皮;脈數而無力者,陰血虛也,用四物湯加參、朮。熱從兩脅起者,肝虛也,用四物湯加參、朮、黃芪;從臍下起者,腎虛也,用四物湯加參、朮、黃蘗、知母、五味、麥門、肉桂,或六味九。其熱晝見夜伏,夜見晝止,或去來無定,或時起作無定處,或從腳起者,此無根虛火也,須用加減八味丸及十全大補湯加麥門、五味,更以附子末唾津調搽涌泉穴。若形體惡寒喜熱飲食者,陽氣虛寒也,急用八味丸。

一口干:若惡冷飲食者,胃氣虛而不能生津液也,用七味白朮散。若喜冷飲食者,胃火盛而消爍津液也,須用竹葉石膏湯。夜間發熱口渴者,腎水弱而不能上潤也,當用六味地黃丸。若因汗下之后,而有前患者,胃氣虛也,宜用八珍湯主之。

一作渴:若煩躁飲冷者,屬上焦實熱,用涼膈散;兼大便秘結者,屬下焦實熱,用清涼飲。若用克伐之藥而渴者,氣血虛也,急用八珍湯、六味丸。

一耳聾耳鳴:若左寸關脈弦數者,心肝二經虛熱也,用四物湯加山梔、柴胡、生陰血。右寸關脈浮大者,脾肺二經虛熱也,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梔、桔梗培陽氣。若因怒便作,用小柴胡湯加山梔、芎、歸清肝涼血。若午前甚,用小柴胡湯加參、芪、歸、朮補氣清肝;午后甚,用四物湯加酒炒黑黃蘗、知母、五味補陰降火。如兩足心熱,屬腎虛,用六味丸以壯水之主;兩足冷,屬陽虛,用八味丸以益火之源。

一項強口噤,腰背反張者,氣血虛而發痙也。仲景云:足太陽病發汗太多則痙: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則加拘急;瘡家發汗則痙。蓋風能散氣,故有汗而不惡寒曰柔痙,寒能濇血,故無汗而惡寒曰剛痙。皆因內虛復汗,亡津血,筋無所養而然,悉屬虛象,非風證也,當大補氣血為主。故產婦潰瘍,勞傷氣血,濕熱相火,誤服克伐之劑者多患之,其義可見。

一婦女經閉:若因郁火傷脾,以歸脾湯加山梔丹皮,氣血俱虛,以八珍湯加山梔、丹皮。若因服燥藥傷血,以四物湯加生甘草。若經候過期而來者,氣血虛也,八珍湯倍用參、朮。先期而來者,血虛熱也,四物湯倍加參、朮、牡丹皮。將來而作痛者,氣虛血滯也,四物湯加茯苓、白朮、香附。色紫而成塊者,血熱也,四物湯加山梔、丹皮。作痛而色淡者,血氣虛也,用八珍湯。其血崩之證,肝火不能藏血者,用加味逍遙散。脾虛不能統血者,用補中益氣湯。凡此皆六淫七情,虧損元氣所致,當審其因而調補胃氣為善。

變證治法

一身起疙瘩,搔破膿水淋漓:若寒熱往來者,肝經氣血虛而有火也,用八珍散加丹皮、柴胡。寒熱內熱者,血氣弱而虛熱也,用八珍散倍用參、朮。若惡寒形寒者,陽氣虛寒也,用十全大補湯。若肌膚搔之如帛隔者,氣血不能外榮也,用人參養榮湯。若面部搔之麻癢者,氣血不能上榮也,用補中益氣湯。若痿軟筋攣者,血氣不能滋養也,用補中益氣湯,佐以六味地黃丸。

一口舌生瘡,或咽喉作疼:若飲食喜冷,大便秘結者,實熱也,用四順清涼飲。肌熱惡熱,煩渴引飲者,血虛也,用當歸補血湯。飲食惡寒,大便不實者,虛熱也,用十全大補湯。熱從下或從足起者,腎虛熱也,用加減八味丸。若飲食難化,四肢逆冷者,命門火衰也,用八味地黃丸。

一牙齒作痛,或牙齦潰爛:若喜寒惡熱,屬胃火,加味清胃散為主。惡寒喜熱,屬胃虛,補中益氣湯為主。

一自汗盜汗:蓋自汗屬氣虛,盜汗屬血虛。自汗用補中益氣湯送六味地黃丸;盜汗用當歸六黃湯,內芩、連、黃蘗炒黑用,送六味地黃丸。若因勞心而致,以歸脾湯倍用茯神、酸棗仁。

一唾痰或作喘:若右寸脈浮緩者,肺氣虛也,用六君子湯加桔梗。右寸脈洪滑者,肺經有熱也,用瀉白散。右寸關脈浮緩遲弱者,脾肺氣虛也,用六君子湯加桔梗、黃芪。右寸關脈洪滑遲緩者,脾熱傳肺也,用瀉白、瀉黃二散。右尺脈微弱者,命門火衰而脾肺虛也,用人參理中丸,如不應,用八味地黃丸。右寸脈洪數者,心火克肺金也,用人參平肺散;如不應,用六味地黃丸。右寸關脈洪弦數者,心肝二經有熱也,用柴胡清肝散;如不應,佐以牛黃清心丸清其風熱,仍用六味地黃丸以鎮陽光。左尺脈數而無力者,腎虛而水泛上也,用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以滋陰。如脈微細或手足冷,或兼喘促,急用八味地黃丸以補陽。

一舌赤裂,或生芒刺兼作渴引飲,或小便頻數,不時發熱,或熱無定處,或足心熱起者,乃腎水干涸,心火亢盛,用加減八味丸主之,佐以補中益氣湯。若誤用寒涼之劑,必變虛寒而歿。

一口舌生瘡,作渴不止,不時發熱,或晝熱夜止,或夜熱晝靜,小便頻數,其熱或從足心,或從兩脅,或從小腹中起,外熱而無定處者,此足三陰虧損之證也,用加減八味丸為主,佐以十全大補湯。若誤用寒涼治火之劑,復傷脾胃,胸腹虛痞,飲食少思,或大便不實,小便不利,胸腹膨脹,肢體患腫,或手足俱冷者,此足三陰虧損之虛寒證也,急用加減金匱腎氣丸,亦有復生者。

一肚腹脹腫:若朝寬暮急,屬陰虛;暮寬朝急,屬陽虛;朝暮皆急,陰陽俱虛也。陽虛者,朝用六君子湯,夕用加減腎氣丸。陰虛者,朝用四物湯加參、朮,夕用加減腎氣丸。真陽虛者,朝用八味地黃丸,夕用補中益氣湯。若肚腹痞滿,肢體腫脹,手足并冷,飲食難化,或大便泄瀉,口吸氣冷者,此真陽衰敗,脾肺腎虛寒,不能司攝而水泛行也,急用加減腎氣丸,否則不救也。

一發熱惡寒:若寸口脈微,名陽氣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惡寒也,用補中益氣湯。尺部脈微,名陰氣不足,陽氣下陷于陰中則發熱也,用六味地黃丸。若暑熱令而肢體倦怠,此濕熱所乘,屬形氣虛而病氣實也,當專補陽氣,用補中益氣湯。若發熱大渴引飲,目赤面紅,此血虛發熱,屬形病俱虛也,當專補陰血,用當歸補血湯。

一發熱作渴:若右寸關脈浮大而無力者,脾肺之氣虛也,用補中益氣湯。數而有力者,脾肺之氣熱也,用竹葉石膏湯。寸脈微數而無力者,肺氣虛熱也,用竹藥黃芪湯。尺脈微細或微數而無力者,命門火衰也,用八味地黃丸。左寸關脈數而有力者,心肝之氣熱也,用柴胡梔子散。數而無力者,心肝之氣虛也,用六味地黃丸。尺脈數而無力者,腎經虛火也,用加減八味丸。大凡瘡愈后口渴,或先渴而患瘡,或口舌生瘡,或咽喉腫痛,或唇裂舌黃目赤,痰涎上涌者,皆敗證也,非此丸不能救。

一眼目昏弱,或內障黑花,屬血虛勞神,用滋陰腎氣丸。若視物無力,或見非常之狀,屬陰精虛弱,用滋陰地黃丸。若視物無力,或視物皆大,屬陽盛陰虛,用六味地黃丸。若目緊體倦,或肌膚麻木,屬脾肺氣虛,用神效黃芪湯。若至夜目暗,燈下亦暗,屬陽虛下陷,用決明夜靈散。若眼暗體倦,內障耳鳴,屬脾胃氣虛,用益智聰明湯。蓋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于脾土,上貫于目,脾為諸陰之首,目為陰血之宗,當補脾土為善。

一衄血吐血:若左寸關脈數而無力,血虛也,四物加參、朮。浮而無力,氣虛也,補中益氣湯。尺脈數或無力,腎虛也,六味地黃丸。右寸關脈數而有力者,肺胃熱也,犀角地黃湯。數而無力者,肺胃虛熱也,先用濟生犀角地黃湯,后用四物湯加參苓白朮。尺脈數而無力,陰虛也,用六味地黃丸。若面黃目濇,眵多手麻者,脾肺虛也,用黃芪芍藥湯。

一飲食少思:若因胃氣虛而不能食,用四君子湯。若因脾氣虛而不能化,用六君子湯。大便不實,或嘔吐者,脾氣虛寒也,用六君子湯,加干姜、木香。若作嘔口渴,或惡冷飲食者,胃氣虛熱也,用五味異功散。喜冷飲食,胃氣實熱也,用瀉黃散。

一帶下:因經行產后,外邪入胞,傳于五臟而致之。其色青者屬于肝,用加味逍遙散加防風;濕熱壅滯,小便赤濇,用前散加炒黑龍膽草;肝血不足或燥熱風熱,用六味丸逍遙散。色赤者屬于心,用小柴胡湯加黃連、山梔、當歸;思慮過傷者,用妙香散六味丸。色白者屬于肺,用六味丸、補中益氣湯加山梔。色黃者屬于脾,用六味丸、六君子湯加山梔、柴胡;不應,用歸脾湯。色黑者屬于腎,用六味丸。氣血俱虛,用八珍湯。陽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濕痰下注,前湯加茯苓、半夏、蒼朮、黃蘗。氣虛痰飲,四七湯送六味丸。若病久元氣下陷,或克伐所傷,但壯脾胃升陽氣為善。若拘于人之肥瘦,而用燥濕瀉火之藥,反傷脾胃,為患不淺。

一二便下血:若右關脈浮數氣虛而熱也,用四君子加升麻、當歸。尺脈浮大或微弱,元氣下陷也,用補中益氣湯。左關脈洪數,血虛也,用四物湯加炒山梔、升麻、秦艽。脈遲緩或浮大,氣虛也,用四君子湯加升麻、炮姜。尺脈洪數或無力者,腎虛也,用六味地黃丸。若因房勞傷損精氣,陰虛火動,而小便下血諸血病者,不問脈證百端,但用前丸料煎服為善。

一泄瀉在五更或侵晨,乃脾腎虛。五更服四神丸,日間服白朮散。或不應,或愈而復作,急用八味丸,補命門火以生脾土,其瀉自止。

一大便不通,屬脾肺虧損,大腸津液干涸,或血虛火爍,不可計其日期,飲食數多,必待腹滿脹,自欲去而不能,乃熱在直腸間也,用豬膽汁潤之。若妄服苦寒辛散之劑,元氣愈傷,或通而不止,致成中痞之證。若氣血虛者,用八珍湯加麻子仁。腸胃虛者,用補中益氣湯加麻子仁。腎液不能滋潤,用六味地黃丸加麻子仁。若厚味積壅,小便淋秘者,肝腎虛也,用六味地黃丸以滋腎水,用補中益氣湯以補脾胃。若發熱晡熱,用六君子湯加味逍遙散養陰血,清風熱;若兼筋骨痛,先用透經解攣湯、秦艽地黃丸,后用八珍散加牡丹皮、柴胡主之。若誤服風劑而傷陰血者,用易老祛風丸。若在兩股或陰囊或兩足,必用四生散、地黃丸為善。若誤服草烏、川烏之類,或敷巴豆、砒石等味,肌肉腐潰,反成癘證,治者審之。

一面赤瘙癢,或眉毛脫落,屬肺經風熱,用人參消風散、樺皮散。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加天麻、僵蠶。血虛,用加味逍遙散加釣藤鉤。面發紫泡,或成塊,或眉毛脫落,屬肝經風熱,先用小柴胡湯加山梔、丹皮、釣藤鉤,后用加味逍遙散。凡證屬肝經血燥生風,但宜滋腎水,生肝血,則火自息,風自定,癢自止。

一遍身疙瘩,或癮疹瘙癢,此風熱傷血,用羌活當歸散。氣虛者佐以補中益氣湯加山梔、釣藤鉤,血虛者佐以加味逍遙散加釣藤鉤。若手足皴裂,不問黯白,或在手足腿腕,搔起白皮,此風熱而秘濇,用清胃散加芍藥。蓋腎開竅于二陰,精血不足,則大便秘塞而不通矣,須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

一小便不利:若不渴而不利者,熱在下焦血分也,用滋腎丸。渴而不利者,熱在上焦氣分也,用清肺散。腎經陰虛而不利者,用六味地黃丸。熱結膀胱而不利者,用五淋散。元氣虛而不能輸化者,用補中益氣湯。脾肺之氣燥而不能化生者,用黃芩清肺飲。若轉筋便閉氣喘,不問男女孕婦,急用八味丸,緩則不救。

一白濁,足三陰經主之。屬厚味濕熱所致者,用加味清胃散。肝腎虛熱者,用六味地黃丸為主,佐以逍遙散。脾腎虛熱者,用六味丸,佐以六君子湯。肝脾郁滯者,六味丸佐以歸脾湯。脾肺氣虛者,六味丸佐以補中益氣湯。濕痰下注者,益氣湯佐以六味丸。

類證治法

類證者,與癘形狀相似,而所因不同也。

一兩臁如癬,搔癢久則膿水淋漓,或搔起白皮者,名腎臟風也,用四生散以祛風邪,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若頭目不清,內熱口干,體倦痰熱血燥,秋間益甚,故俗名雁來風,宜用羌活白芷散、加味逍遙散。氣虛者,佐以補中益氣湯加皂角刺、釣藤鉤;血虛者,佐以八物湯加柴胡、牡丹皮,或加味逍遙散兼服。

一肢體或腿臂腕間患(疒咅)(疒畾)而游走不定者,赤曰赤游風,白曰白游風,為血虛陰火內動外邪所搏之證。白用人參消風散,赤用加味逍遙散;氣血俱虛用八珍湯,晡熱內熱用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

一遍身或頭面起疙瘩,或如霞片,或破而膿水淋漓,或癢痛寒熱,乃肝火血虛也,用加味逍遙散。若口苦脅痛,小便淋瀝,肝火血熱也,用柴胡清肝散。若婦女夜間讝語發熱,熱入血室也,用小柴胡湯加山梔、生地黃。血虛者,四物合小柴胡湯。病退卻用逍遙散以健脾胃,生陰血。此證多因怒氣而發者,治當審之。

一婦人肢體癮疹疙瘩,搔破成瘡,膿水淋漓,熱渴眩運,日晡益甚者,用四物湯加柴胡、山梔、丹皮,清肝火補肝血。若煩熱體倦,頭目不清,用八珍散加丹皮、山梔,補脾氣生陰血。若自汗盜汗,月水不調,肚腹作痛,,用八珍湯六味丸。若食少體倦,心忪盜汗,經閉寒熱,用八珍湯佐以加味逍遙散。若病久元氣怯弱,用十全大補湯佐以歸脾湯。

一女子十三四或十六七而天癸未至,或婦人月經不調,發赤斑癢痛,此屬肝火血熱,用小柴胡湯加山梔、生地黃、牡丹皮、防風。

一生蟲者,乃相火制金,不能平木而化耳,非風邪所生也,但滋腎水,生肝血,或佐以灸承漿之類,說見本證。

一敷砒霜,患處作痛,或腐潰,用濕泥頻涂換之。若毒入腹,胸膈苦楚,或作吐瀉,飲冷米酢一二杯即止,多亦無妨。生菉豆末、芝麻油俱可。

一敷貼雄黃藥,悶亂或吐瀉,用防己煎湯解之。

一服辛熱藥而眉發脫落者,乃肝經血傷而火動,非風也,用四物湯、六味丸以滋肝血生腎水。

一服川烏、草烏等藥,悶亂流涎,或昏憒嘔吐,或出血吐血,用大豆、遠志、防風、甘草,任用一味煎湯解之。大凡服風藥過多,皆宜用之。未應,急用甘草、生姜汁。

一敷貼巴豆之藥,患處作痛,肌肉潰爛,以生黃連為末,水調敷之。若毒入內,吐瀉等證,更以水調服一二錢。大小豆、菖蒲汁俱可。

一敷貼藜蘆,毒入內,煎蔥湯解之。

一服祛風克伐之藥,嘔吐少食,胸膈不利,或形氣倦怠等證,用六君子湯以補陽氣。若煩躁作渴,飲食不思,或晡熱內熱,面赤發熱,用四物湯加參、朮以生陰血。余從各門治之。

證治準繩 【明 王肯堂】

烏白癩

夫癩疾皆是惡風,及犯觸忌害所得,初覺皮毛變黑,或淫淫苦癢如蟲行,或眼前見物如垂絲,言語無定,心常驚恐,皮肉之中或如桃李癮疹赤黑,手足頑麻,針刺不覺痛,腳下痛頑不得踏地,凡食之時,開口出氣而鳴,語亦如是,身體生瘡癢,而時如蟲行或兩肘如繩縛,此名烏癩,又名黑癩。凡二癩之證,大同小異,故不別錄也。

夫白癩病者,其語聲嘶嗄,目視不明,四肢煩疼,身體大熱,心中懊憹,手腳緩縱,背膂拘急,內如針刺,或生癮疹而起,往往正白在皮肉里,鼻有息肉,目生白珠當于瞳子,視無所見,名白癩也。

(疒咅)(疒畾)

夫人陽氣外虛則多汗,汗出當風,風氣搏于肌肉,與熱氣并則生(疒咅)(疒畾),狀如麻豆,甚者漸大,搔之則成瘡也。

紫癜風

夫紫癜風者,由皮膚生紫點,搔之皮起,而不癢痛者是也。此皆風濕邪氣客于腠理,與氣血相搏,致榮衛否濇,風冷在于肌肉之間,故令色紫也。

白癜風

夫肺有壅熱,又風氣外傷于肌肉,熱與風交并,邪毒之氣,伏留于腠理,與衛氣相搏,不能消散,令皮膚皴起生白斑,故名白瘢風也。

白駁

《病源論》云:風白駁者,面及頸項身體皮肉色變白,與肉色不同,亦不癢痛,謂之白駁。此亦是風邪搏于皮膚,血氣不和所生也。

夫白駁者,是肺風流注皮膚之間,久而不去之所致也。多生于項面,點點斑白,但無瘡,及不發癢,不能早療,即便浸淫也。

疬瘍風

夫風邪積熱,居于肺腑,久而不散,流溢皮膚,令人頸邊胸前腋下,自然斑駁點點相連,其色微白而圓,亦有紫色者,亦無痛癢,謂之疬瘍風也。凡此皆風熱伏留肌腠之間,氣血不和,乃生此疾也。

醫門法律 【清 喻昌】

論癘風

凡治癘風之法,以清榮衛為主,其汗宜頻發,血宜頻刺,皆清榮衛之捷法也。生蟲由于肺熱,其清肅之令不行,故由皮毛漸及腠理,腸胃莫不有蟲,清其金則蟲不驅自熄。試觀金風一動,旱魃絕蹤,其理明矣。然清肺亦必先清榮衛,蓋榮衛之氣,腐而不清,傳入于肺,先害其清肅之令故也。苦藥雖能瀉肝殺蟲,亦能傷胃,不可久服。胃者,榮衛從出之源也,久服苦寒,榮衛轉衰,而腐敗壅郁,不可勝言矣。所以苦參丸之類,榮衛素弱谷食不充之人,不宜服也。大楓子油,最能殺蟲驅風,然復過于辛熱,風未除而目先壞者多矣。其硫黃酒服之,必致腦裂之禍。又醉仙散入輕粉和末,日進三服,取其人昏昏若醉,毒涎從齒縫中出,癘未瘥而齒先落矣。蓋除癘之藥,服之近而少,癘必不除;服之久且多,癘雖除,藥之貽害更大。惟易老驅風丸、東坡四神丹二方,可以久服取效,取為法焉。

要知脈風成則為癘,然人之榮血,正行于十二經脈之中者也,用平善之藥,生血清熱為主,驅風殺蟲為輔,更行汗之刺之之法,無不愈者。且非極意懲創之人不可與治,以戒色欲禁口腹二者,非烈漢不能也。耆婆《惡病論》曰:疾風有四百四種,總而言之,不出五種,即是五風所攝云。何名五風?一曰黃風,二曰青風,三曰白風,四曰赤風,五曰黑風。其風合五臟,故曰五風。五風生五蟲,黃風生黃蟲,青風生青蟲,白風生白蟲,赤風生赤蟲,黑風生黑蟲。此五種蟲食人五臟,若食人脾,語變聲散;若食人肝,眉睫墮落;若食人心,遍身生瘡,若食人肺,鼻柱崩倒,鼻中生息肉,若食人腎,耳鳴啾啾,或如車行雷鼓之聲;若食人皮,皮膚頑痹;若食人筋,肢節墮落。五風合五臟,蟲生至多入于骨髓,來去無礙,壞于人身,名曰疾風。疾風者,是癘病之根本也。病之初起,或如針錐所刺,名曰刺風;或如蟲走,名曰游風;遍身掣動,名曰瞤風;不覺痛癢,名曰頑風。肉起如桃李小棗核,從頭而起者,名曰順風;從兩腳起者,名曰逆風。如連錢團圓,赤白青烏斑駁,名曰癘風。或遍體生瘡,或如疥癬,或如魚鱗,或如榆莢,或如錢孔,或痛或癢,黃汁流出,肢節壞爛,悉為膿血,或不癢不痛,或起或滅,青黃赤白黑,變易不定。病起之由,皆因冷熱交通,流入五臟,通徹骨髓,用力過度,飲食相違,房室不節,虛勞動極,汗流遍體;因茲積熱徹五臟,飲食雜穢,蟲生至多,食人五臟骨髓皮肉筋節,久久敗壞,名曰癘風。是故論曰:若欲療之,先服阿魏雷丸散出蟲,看其形狀青黃赤白黑,然后與藥療,千萬無有不差。人得此疾,速宜棄家室財物,入山靜養療治,無有不差。

景岳全書 【明 張介賓】

論證

癘風,即大風也,又謂之癩風,俗又名為大麻風。此病雖名為風,而實非外感之風也。實以天地間陰厲濁惡之邪,或受風木之化而風熱化蟲,或受濕毒于皮毛而后及營衛,或犯不潔,或因傳染,皆得生蟲。蓋蟲者厥陰主之,厥陰為風木,主生五蟲也。蟲之生也,初不為意,而漸久漸多,遂致不可解救,誠最惡最危最丑證也。又《千金》云:自作不仁,極惡之業也,所以最為難治。觀孫真人云:嘗治數百人,終無一人免于死者,蓋無一人能守禁忌故耳。惟一婦人病愈,后又服加減四物湯百余劑,半年之上,方得經行,十分全愈。又丹溪治五人,亦惟一婦人得免,以其貧甚且寡,無物可吃也;外三四人者,越二三年皆復作而死。由此觀之,可見此證非得出奇秘方,鮮能取效。故余逢此證,不敢強以為知而妄施治療,亦不敢強言治法以惑后人。至若古人論治之法,亦甚詳悉,用之得宜,雖病根未必可拔,而延保余年,夭枉亦自可免。由是遍求諸說,則惟薛立齋《癘瘍機要》論列已全。

癘瘍之有兼證變證,凡如表里臟腑諸病,無不有之,其各治法巳悉各門,但有所值,即宜隨證參用之,左右逢源,無弗善也。重錄資繁,茲不贅及。

禁忌

患斯疾者,多由嗜欲不謹所致。治斯疾者,速當斷戒葷腥鹽醬一切厚味,只宜清心寡欲,絕色忘慮,幽隱林泉,屏棄世務,早早救療,庶幾可活。稍不守禁,每愈而復作,及致危劇,莫能再救,總以不守禁忌也。

石室秘箓 【清 陳士鐸】

治法

瘴癘者,乃兩粵之氣,郁蒸而變之者也。其氣皆熱而非寒,其證皆頭痛而腹滿。土人服檳榔無礙者,辛以散之也。蓋火氣得寒,反抑郁而不伸,檳榔氣辛,同氣易入,其味卻散,故適與病相宜。然止可救一時之急,終不可恃之為長城也。今立一方,可長治瘴癘之侵。人參、半夏、檳榔各一錢,白朮五錢,茯苓、麥冬各三錢,陳皮、甘草、枳殼、柴胡各五分,五味子五粒,水煎服。比方之妙,全非治瘴癘之品,而服之自消。蓋健脾則氣旺,氣旺則瘴癘不能相侵,即既感者,方中亦有去瘴癘之藥,豈有不奏功立應者乎?此瘴癘治法,又宜知之也。

或人有感癘而成大麻風者,又不可如是治法。蓋大麻風純是熱毒之氣,裹于皮膚之間,濕氣又藏遏于肌骨之內,所以外證皮紅生點,須眉盡落,遍體腐爛,臭氣既不可聞,人又安肯近而與治?余心痛之,乃立一奇方,用元參、蒼朮、熟地、蒼耳子、薏仁、茯苓各四兩,名為四六湯,各為末,蜜為丸,每日吞用一兩,二料必然全愈。蓋此方之妙,能補腎健脾,而加入散風去濕,正補則邪自退,不必治大風而大風自治矣。急宜先刻一張,廣行施舍,功德又何可量哉?止忌房事而已。又方用檳榔一錢,柴胡八分,白朮、白芍、白芥子、茯苓各三錢,車前子二錢,枳殼五分,水煎服。有火加黃連五分,水煎服。二劑即瘴消,亦妙方也。

大麻風,余有奇方,用蒼朮、熟地、元參、蒼耳子、白芥子、車前子、生甘草各二兩,金銀花十兩,蒲公英四兩,各為末,蜜丸,一料全愈。

樺皮散 【河間,下同。】治肺癰風毒,遍身癮疹搔癢。

枳殼 樺皮各四兩,并炒存性 甘草炙,半兩 杏仁去皮尖,水一碗,煎令減半,取出,令干,另研 荊芥穗各二兩

右為末,每服二錢,食后溫酒調下。

二圣散 疏風和血。

大黃半兩 皂角刺三錢

右將皂角刺燒灰研細,用大黃半兩,煎湯調下二錢。早服樺皮散,以升麻湯下瀉青丸;晚服二圣散,此為緩治。

補氣瀉榮湯 【東垣】

升麻 連翹各六分 蘇木 當歸 全蝎 黃連 地龍去土 黃芪各五分 黃芩生,四分 桔梗五分 人參二分 生地四分 桃仁三粒 甘草一分半 梧桐淚一分 水蛭三條,炒煙盡 蝱蟲去翅足微炒,三個 麝香少許

右剉如麻豆大。除連翹另銼;梧桐淚研白豆蔻二分為細末,二味另放;麝香、蝱蟲、水蛭三味為末,另放外,都作一服,水二大盞,酒一匙,入連翹煎至一盞六分;再入梧桐淚、白豆蔻二味,并麝香等三味,再上火煎一二沸,去渣稍熱,早飯后午飯前服。忌酒濕面生冷鞕物。

醉仙散 【《寶鑒》】  治癘風遍身麻木。

胡麻子炒 牛蒡子炒 枸杞子 蔓荊子炒,各-兩 白蒺藜 苦參 防風 (艸舌)蔞根各五錢

右為細末,每一兩五錢,入輕粉二錢拌勻,每服一錢,茶清調,晨午各一服,至五七日,于牙縫中出臭涎,令人如醉,或下膿血,病根乃去。仍量人病之輕重虛實用,病重者須先以再造散下之,候元氣將復,方用此藥。忌一切炙煿厚味,止可食淡粥時菜。諸蛇,以淡酒蒸熟食之,可以助藥力。

通天再造散 治大風惡疾。

郁金半兩 大黃煨 皂角刺黑大者炒,各一兩 白牽牛六錢,半生半炒

右為末,每服五錢,日未出時,面東,以無灰酒調下。

加味逍遙散 治血虛有熱,遍身瘙癢,心煩目昏,怔忡頰赤,口燥咽干,發熱盜汗,少食嗜臥。

當歸 芍藥酒炒 茯苓 白朮炒,各一錢 柴胡五分 牡丹皮 甘草炙 山梔炒,各八分

右作一劑,水煎服。

寶鑒換肌散 治癘風久不愈,或眉毛脫落,鼻梁崩壞,其效如神。

白花蛇 黑花蛇各三兩,酒浸 地龍去土 當歸 細辛 白芷 天麻 蔓荊子 威靈仙 荊芥穗 菊花 苦參 紫參 沙參 木賊草 白蒺藜炒 不灰木 甘草 天門冬去心 赤芍藥 九節菖蒲 定風草 何首烏不犯鐵 胡麻子炒 川芎 草烏頭炮去皮臍 蒼朮 木鱉子各一兩

右各另為末,每服五錢,溫酒調下,食后。酒多尤妙。

升麻湯 治風熱身如蟲行,或唇反綻裂。

升麻三分 茯苓 人參 防風 犀角鎊 羌活 官桂各二錢

右,每服四錢,水煎,下青清丸,方見中風。

加味清胃散 治熱毒在表,以此發散之。

升麻 白芷 防風 白芍藥 干葛 甘草 當歸 川芎藭 羌活 麻黃 紫背浮萍 木賊草各等分

右,每服五七錢,水煎服。

透經解攣湯 治風熱筋攣骨痛。

穿山甲三錢,炮 荊芥穗 紅花 蘇木 羌活 當歸 防風 蟬蛻去土 天麻 甘草各七分 白芷一錢 連翹 川芎各五分

右,水酒各半煎服。

秦艽地黃湯 治風熱血燥,筋骨作痛。

秦艽 生地黃 當歸 川芎 羌活 防風 甘草 白芷 升麻 白芍藥 大力子蒸 荊芥 蔓荊子各一錢

右,水煎服。

易老祛風丸 治疥癩風瘡。

黃芪 枳殼炒 防風 芍藥 甘草 地骨皮 枸杞子 熟地黃 生地黃各酒拌杵膏

右各另為末,入二黃膏,加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下。

羌活當歸散 治風毒血熱,頭面生瘡,或赤腫,或成塊,或癮疹瘙癢,膿水淋漓。

羌活 當歸 川芎 黃連酒浸炒 鼠粘子蒸 防風 荊芥 甘草 黃芩酒浸炒 連翹 白芷 升麻各一錢

右用酒拌曬干,水煎服。

羌活白芷散 治風熱血燥,手掌皴裂,或頭面生瘡,或遍身腫塊,或膿水淋漓。

羌活 白芷 軟柴胡 荊芥 蔓荊子 防風 豬牙皂角 甘草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各一錢

右,水煎服。

海藏愈風丹 治癘病手足麻木,眉毛脫落,遍身生瘡;及癘風癮疹,皮膚瘙癢,搔破成瘡,并皆主之。

苦參一斤,取末四兩 皂角一斤,銼寸許無灰酒浸一宿,以水一碗,挼成汁去渣入砂器中,文武火熬 土花蛇一條,去腸,陰干酒浸,取凈肉曬干為末,大風證用之 白花蛇 烏梢蛇各取一條,依前酒浸,取肉為末

右為末,入前二味,和丸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空心,煎通圣散送下,干物壓之,日三服,間日浴之,汗出為度。

愚按前方果系癘風,用之必效。若肝經血熱,脾經血虛,腎經虛火,脾肺氣虛,遍身作癢,搔破成瘡,或內熱生風,而眉鬢脫落,或皮膚赤暈,或搔起白屑,而類癘風者,服之反成癘風矣。

苦參消石酒 浸酒法見后。

苦參 消石 清酒

右三味,先用清酒下消石浸之二七日或三七日,然后與苦參同入酒甕中盛浸之七日,漸漸服之。飲法:空腹服之,一日三服。初七日中一服如半雞子許,七日后可飲一升,任情飲之,多則為善,患去則速。風動亦多,勿使醉吐,寧漸少飲,不用多飲。赤白二風,此藥至口,無有不愈,余非難治。何以故?熱為根本,故苦參能治熱,消石除熱消蟲,赤白二蟲,但聞消石氣,皆變為水,能去熱根本。若患赤白二風,不問年月,多者五年以外,加黃消石、加酒、苦參乃至三四兩,無有不愈。乃至三十年,無鼻柱肢節墮落者,但非黑蟲,皆得永愈。第一忌房室,大嗔怒,大熱食;禁粘食五辛生冷大酢酪白酒,豬魚雞犬驢馬牛羊等肉,皆為大忌,其余不禁。此為對治,非正治也。若人頑痹不覺痛癢處者,當作大白膏藥摩之,一日三四度,七日徹,或二三七日徹,乃至七七四十九日,名曰一大徹。頑痹即覺癢平復如本,即止摩。若不平復,但使摩之,以瘥為限。不過兩大徹三大徹,無有不愈。針刺灸燒割劫,亦不及摩之為良。乃至身上多有瘡痕生,摩之悉愈。

大白膏

白芷 白朮 前胡 吳茱萸各一升 蜀椒 細辛各三兩 當歸 桂心各二兩 苦酒四升 芎藭二升

右十味,以苦酒浸藥經一宿,取不中水豬脂十斤,銅器中煎令沸,三上三下,候白芷色黃,膏成,貯以瓶中,隨病摩之即愈。若遍體生瘡,膿血潰壞,當作大黑膏摩之。

大黑膏

烏頭 芎藭 雄黃 胡粉 木防己 木麻 黃連 雌黃 藜蘆 礬石各半兩 巴豆 杏仁去皮尖,各四十粒 黃蘗一錢八分 松脂 亂發各如雞子大

右十五味搗篩為末,以豬脂二斤合藥,煎亂發,消盡膏成,用涂瘡上,日三敷。先以鹽湯洗,然后涂之。勿令婦人小兒雞犬見。若患人眉睫墮落不生者,服藥后經一百日外,即以鐵漿洳其眉睫處所,一日三度洗之,生毛則速。出一大徹,眉睫如本。與不患時同也。

浸酒法

苦參去上黃皮薄切曝干,搗令散,莫使作末

右,秤取三千斤,取不津甕受兩斛者,甕底鉆作孔,著二三十青石子,如桃李雞子許,丸過底孔上二三寸,然后下苦參、消石末、酒,一時著甕中,遣童子年十三四者,和合調停,然后即與五六重故紙扎甕口上,泥之莫使漏氣。取酒服時,須孔中出酒服之,一日一服,或再服亦得。還如法密塞孔,勿漏泄。不得開甕口取酒。酒欲盡時,開甕取苦參滓,急絞取酒,其滓去卻。其酒密處盛之,莫使漏氣,服酒法一一如前,無有不愈。若患不瘥除者,皆由年多。十年者,更作此藥酒至兩劑,無有不愈。依法如前。雖良醫治之,亦須好酒。須行忠直,不得不孝不義,患除則速矣。服藥時,先令服長壽延年符,能蕩除身中五臟六腑游滯,惡氣皆出盡,然后服藥得力,其疾速驗無疑。符力亦是不可思議神力,先服藥者無有不效。又生造藥入甕中時,令童子小兒和合訖,即告符書鎮藥。符鎮在甕腹,令藥不壞,久久為好,一切神鬼不敢近之矣。

先服此符,然后服藥,一服之后,更不須再服。書符要六合日,勿令小兒女子六畜雞犬等見之。符成不忌。

長壽延年符

見圖

此符式合用朱書之

雷丸散

雷丸 朱砂研水飛 阿魏各一兩 硝石五兩 一兩細研,四兩酒浸用 雄黃細研水飛 雌黃細研,各七錢半 紫石英細研水飛 犀角屑 藜蘆各半兩 螌蝥 芫青并去頭足翅,各二十個,用芝麻一合同炒,芝麻熟去之,只用螌芫二味

右為細末,取苦參五兩,同硝石搗碎,用生絹袋盛,入瓷瓶中,用無灰酒一斗浸七日,密封,每服一中盞,溫過,食前,調雷丸散二錢。

雷丸散

雷丸 雄黃研水飛 朱砂研水飛 滑石 紫石英研 犀角屑 牛黃研,各半兩 螌蝥去頭足翅 芫青各二十個,去頭足翅,并用糯米炒 白蘞 阿魏各二錢半

右為細末,入研令勻,每服一錢,空心清酒調下。右二方,皆本耆婆方而增損之,傳用皆效。以藥有難致,拘方取足,則畢世不成矣。小有出入,亦何不可?故備列焉。

白花蛇丸 丹陽荊上舍得癘疾,一僧療之而愈,以數百金求方,秘不肯傳,館賓袁生窺知藏衲衣領中,因醉之而竊錄焉,用者多效。

白花蛇 烏梢蛇并去頭尾連骨生用,各一條 漏蘆半斤,洗凈去苗取四兩 荊芥穗一兩半 防風去苗 金銀花去葉 槐花 干生地黃 苦參 蟬退用草鞋踏去土 枸杞子各二兩 黃芩 黃連 山梔子 黃蘗 川芎 烏藥 全蝎酢浸一日去鹽味 何首烏不可犯鐵器 牛膝去蘆 牛蒡子 連翹 細辛 白蒺藜 威靈仙 天花粉 金毛狗脊 胡麻子炒 蔓荊子各一兩

右共為細末,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清茶送下,空心、午后、臨臥各一服。一僧加風藤一兩。如上頭面者,加香白芷;肌肉潰爛,加大皂角各一兩。

行藥

大黃 白牽牛 檳榔各一兩 甘草三兩 輕粉五分

右共為細末,每服二錢,用白蜜三匙,姜汁二匙調服,五更時進。病勢重者,七日行一次,稍輕者半月一次,輕者一月一次或二十日一次,以三五遍為度。

防風天麻丸 治癘風癩病。此方料是神仙所傳,一年中常療數人。初服藥有嘔吐者,不可怪。服藥得安如故,其效如神。

防風去蘆 天麻 升麻 白附子炮 定風草 細辛去苗 川芎 人參去蘆 丹參去蘆 苦參去蘆 元參去蘆 紫參去蘆 蔓荊子 威靈仙 穿山甲炒 何首烏另搗為末,各一兩 蜈蚣一對

右為細末,與何首烏末拌勻,每藥末二兩,胡麻一斤,淘凈曬干炒香熟,另碾為極細末,與藥末一處拌勻,煉蜜和丸,共作九十丸,每服一丸細嚼,溫漿水送下,不拘時候,日三服。宜食淡白粥一百二十日。病人大忌房勞,將息慎口。

歙墨丸 治癘風神效。

歙墨燒存性 兩頭尖 甘草炙 香白芷 防風去蘆,各二兩 川芎一兩 五靈脂三兩,凈 麝香另研 乳香另研,各三錢

右為細末,酒糊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食后細嚼,溫酒送下,茶清亦得,日進二服。

為你推薦
三體全集(全三冊)
會員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劉慈欣 213萬讀過
龍族(1-4合集)
會員

累計銷售量達千萬冊的青春幻想小說,被譽為“東方的《哈利·波特》”,作者江南本人獲得2013年中國作家富豪榜榜首的榮譽。主角路明非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高中生,在申請留學的時候收到了來自屠龍學院——卡塞爾學院的來信,從此開啟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在伙伴陳墨瞳、楚子航、愷撒等人的幫助下,屬于龍族的神秘世界逐漸在他們面前展開,路明非神秘莫測的身世也慢慢浮出水面。

江南 201萬讀過
麻衣神算子
會員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騎馬釣魚 738萬讀過
天亮了,你就回來了
會員

《夏有喬木雅望天堂》作者籽月闊別3年全新力作,電子書全文首發。穿越時空元氣少女VS風度翩翩優質大叔。如果愛人突然消失,你會等幾年?江倩兮撞上時空折疊,短短10個小時,外界已過了23年,好不容易追到手的新婚丈夫,轉眼變成陌生大叔?!完美言情男主再添一員猛將:顧池!少年時,他是腹黑學霸,牢牢抓住姐姐的心。新婚時,他是甜美奶狗,撒嬌男人最好命。愛人無故失蹤,他在漫長等待里事業有成,溫潤不油膩的優質大叔誰能拒絕?

籽月 11萬讀過
我叫趙甲第(原名:老子是癩蛤蟆)
會員

【扮豬吃虎+逆襲燃爽+掉馬打臉】豪門棄子打工記!烽火戲諸侯都市勵志作品、元祖級男頻爽文!影視劇《我叫趙甲第》原著!我叫趙甲第,綽號趙八兩,偽宅男,武力值不詳,智力值比較變態,理科無敵。聰明絕頂卻錦衣夜行,家財萬貫卻素袖藏金。別人笑我癩蛤蟆,我笑別人看不穿。看似屌絲一枚,實際卻是豪門繼承人、超一線富二代。但作為最“窮”富二代,我的底氣不是姓趙,是敢拿命賭明天。翻開本書,看“土強慘”如何一路逆襲、攪弄風云!

烽火戲諸侯 13.5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田县| 崇阳县| 台南县| 辉南县| 济南市| 正蓝旗| 谢通门县| 通江县| 贵港市| 宁河县| 咸阳市| 石狮市| 天峻县| 威海市| 维西| 平南县| 黑山县| 平南县| 高陵县| 河北区| 任丘市| 乌恰县| 鄂伦春自治旗| 张家川| 二连浩特市| 湘西| 饶河县| 邹城市| 清新县| 通化市| 鄂伦春自治旗| 枣阳市| 黔西县| 奎屯市| 施秉县| 阳朔县| 阳信县| 高淳县| 唐山市| 巫山县| 龙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