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 外科熱瘡痤痱湯火灸凍漆瘡門
- (清)陳夢雷
- 12562字
- 2015-12-25 11:39:09
黃帝素問
生氣通天論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痹。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
【注 夫皶與痤痱,乃血滯于膚表之輕證,蓋言陽氣外衛于皮膚之間,為邪所薄,則淡滲于皮毛之血而為病矣。故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者,言陽氣之若天與日,宜普遍于九州也。乃生痤痱,寒薄為皶者,言陽氣之外衛而在于皮毛之間也。膏粱之變,足生大疔者,言陽氣之通會于腠理也。】
氣交變大論
歲木不及,復則炎暑流火,濕性燥,病寒熱瘡瘍,痹疹癰痤。
【注 皆暑熱為病也。】
千金方 【唐 孫思邈】
熱瘡痱子
凡熱瘡起,便生白膿,即今俗名膿窠瘡是也。其初起即淺,但出黃汁,名肥瘡,又名黃爛瘡。初作亦如肥瘡,喜著手足,常相對生,隨月生死,痛癢坼裂,春夏秋冬,隨瘥劇者,名瘑瘡。
證治要訣 【明 戴思恭】
疿子
痱,《素問》謂之痱痤,香撲粉入(石卜)硝末,如常撲使,更入少許枯白礬末。
醫學入門 【明 李梴】
疿痤
夏暑心神郁燥,熱逼汗漬,成瘡遍身,或出膿血,赤爛如火,用南星、半夏、黃連、黃蘗各一錢,五倍子、黃丹各五分為末,干摻。如癢加枯礬、雄黃,常服黃連阿膠丸以清火。
熱汗浸漬成瘡,癢痛不止,用黃芪、當歸、防風、荊芥穗、地骨皮、木通各二錢,白礬一兩為末,每藥一兩,水三大碗,煎五六沸,瀘去滓,稍熱,淋洗患處,拭干避風,少時立效;輕者只用臘雪水和蛤粉敷之。
痱痤瘡,因汗出多濕而生,輕者狀如撒粟,用青蒿煎湯洗之,或棗葉亦好。重者熱汗浸漬,匝匝成瘡,用菉豆、滑石末各五錢,綿蘸撲之,磨破成瘡,加黃蘗、棗葉各五錢,片腦少許。
證治準繩 【明 王肯堂】
痤
痤即小癤,世謂之熱癤是也。王注云:大如酸棗,或如豆,色赤而內有膿血也。
海藏云:汗出見濕,乃生痤痱,為瘡癤也。
痤色赤腫,內有膿血。
外科正宗 【明 陳實功】
痤疿
痤痱者,密如撒粟,尖如芒刺,癢痛非常,渾身草刺,此因熱體見風,毛竅所閉,宜服消風散,洗用苦參湯。甚者皮損,匝匝成瘡,以鵝黃散軟絹帛蘸藥撲之。
石室秘箓 【清 陳士鐸】
皮毛治法
痱瘡,以暑氣傷熱而生也,有雪水洗之更佳,隨洗隨滅。如不能得,有一方最妙,用黃瓜切成片擦之即愈,此從皮毛治之之法也。
方
旋覆花丸
旋覆花三兩 防風 白芷 甘菊花 南星 半夏 石膏 川芎 陳皮 白附子各半兩 蝎梢 僵蠶炒,各三錢
右為細末,姜汁糊丸梧桐子大,姜湯下三五十丸,食后服。
膿胞瘡方 治熱為主。
黃芩 黃連 大黃各三錢 蛇床子 寒水石各二錢 黃丹五分 白礬一錢 輕粉 白芷 無名異各少許 木香少許痛者加
右為細末,麻油調涂。
又方
蕎麥面一兩 硫黃八錢,研 水銀制鉛一錢,研 或油或豬膽汁調搽。
白蒺藜散 治熱毒瘡瘙癢,心神壅躁。
白蒺藜炒去刺 白蘚皮 防風 大黃銼炒 赤芍藥 梔子仁 子芩 麥門冬去心焙 元參 桔梗 甘草炙赤銼 前胡去蘆,各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后用薄荷湯調服。
密陀僧散 治熱毒惡瘡臭爛,久不生肌。
密陀僧 雄黃 雌黃 定粉各半兩 膩粉三錢
右研為細末,先用柳枝一握、生甘草一兩捶碎,以漿二升,煎六七沸,去滓,稍熱,淋洗瘡凈,拭干敷之。
白金散 治風毒攻注遍身,及手足生熱瘡,疼痛出黃水。
桂府滑石不拘多少 為細末,先用虎杖、甘草、豌豆各等分,約半兩許,水二碗,煎上項藥至一碗,去滓微熱,淋洗瘡,水冷拭干,上摻滑石末,令通身,便睡,至明決愈。
玉粉散 治熱汗浸漬成瘡,腫癢焮痛。
寒水石煅出火毒 定粉各一兩 蛤粉九兩半 白石脂 白龍骨 石膏各半兩 滑石八兩半 粟米粉二兩
右為細末研勻,每用些少干擦患處。
七寶散 治熱汗浸漬成瘡,癢痛不止。
白礬一兩 黃芪 當歸 防風 荊芥穗 地骨皮 木通各二兩
右為粗末,每用藥一兩,水三大碗,煎六七沸,濾去滓,稍熱,淋渫患處,避風少時。
赤石脂散 治痱子磨破成瘡,用此止痛生肌。
赤石脂細研 黃蘗去粗皮銼 蠟茶末各半兩 白面二兩 龍腦半錢另研
右為細末研勻,每用時,綿搵撲之。
苦參湯 治痤痱瘡作癢,抓之又疼,生如糠秕,難以安睡。
苦參四兩 大菖蒲二兩
右用河水五瓢,同煎數滾,添水二瓢,蓋片時,臨洗和入公豬膽汁四五枚,淋洗患上,不二三次,全愈。愈后避風,忌食發物。
鵝黃散 治痤痱瘡作癢,抓之皮損,隨后又疼,用此撲之。
菉豆粉一兩 滑石五錢 黃蘗三錢 輕粉二錢
右為細末,以軟絹帛蘸藥,撲于患上,止痛收干。
消風散 治風濕浸淫血脈,致生瘡疥,搔癢不絕;及大人小兒風熱癮疹,遍身云片斑點,乍有乍無,并效。
當歸 生地 防風 蟬蛻 知母 牛蒡子 胡麻 荊芥 蒼朮 苦參 石膏各一錢 甘草 木通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單方
痱瘡癢痛:龍腦一錢研、粟米粉五兩研勻,先用棗葉湯洗,后用綿搵撲之。
治痤瘡癢痛,名玉女英:滑石半兩細研,菉豆粉四兩微炒研勻,以綿搵撲之。一方有棗葉一兩。
楝花粉:敷痱子搔癢,用苦楝花,不拘多少,焙干為末,入蚌粉、滑石末各少許,研勻,日頻敷之。
暑月汗漬,腋下赤腫及痱瘡:取臘雪水和蛤粉敷之。痱子用香撲粉入(石卜)硝末,如常撲使;更入少許枯礬末。
熱痱瘡,遍身如蠶子:用不灰木、棗葉為末,瘡上搽之即止
又方:用慈姑葉陰干,為末敷之。
又方:用臘雪以瓶收貯,遇生痱時,以所化水涂敷。
又方:用黃瓜切斷,擦痱子上,即安。
又方:用棗葉煎湯浴之。
又方:用蚌粉四兩,菉豆粉二兩,滑石一兩為末,干擦之。
冬霜和蚌粉,敷暑月痱瘡,及腋下赤腫,立瘥。凡收霜以雞羽掃之瓶中,密封陰處,久亦不壞。
痱子搔癢:取東壁干土末敷之,隨手愈。【《普濟方》】
痤痱瘙癢:井泉石生三兩,寒水石煅四兩,腦子半錢,為末撲之。【《總錄》】
腦上癰癤:石灰入飯內搗爛合之。【《李樓奇方》】
夏月疿皰:石灰煅、甘草各一兩,蛤粉二兩,研撲之。【《集元方》】
軟癤不愈:爛船底油石灰研末,油調敷之。【胡氏方】
一切瘡癤:土朱虢丹、牛皮膠等分為末,好酒一碗沖之,澄清服;以渣敷之,干再上。【《集驗方》】
熱痱搔癢:升麻煎湯飲并洗之。【《千金》】
冬瓜切片摩疿子甚良。
痱子搔癢:舊屋梁上刮赤白堊末敷之。【《普濟方》】
癤毒已破:益母草搗敷甚妙。【《斗門方》】
癤子腫毒:鼠粘子葉貼之。【《千金》,下同。】
些小癰癤,發熱:粉草節曬干為末,熱酒服一二錢,連進數服,痛熱皆止。【《精要》】
癰疽已潰:牛膝根略刮去皮,插入瘡口中,留半寸在外,以嫩橘葉、地錦草各一握,搗敷其上。牛膝能去惡血,二草溫涼止痛。隨干隨換,有十全之功也。【《經驗方》】
癰癤惡肉:地黃三斤,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煎稠,涂紙上貼之,日三易。【《鬼遺方》】
癤毒腫毒:鹿角尖磨濃汁涂之,甚妙。【瀕湖方】
鬢邊熱癤:貓頭上毛、豬頸上毛各一把,鼠屎一粒,燒研,油調敷之。【《壽域方》】
癤毒:狗頭骨燒煙,日熏之。【《圣惠》】
軟癤頻作:露蜂房二枚,燒存性,以巴豆二十一粒,煎清油二三沸,去豆,用油調敷,甚效。【《得效方》】
癩頭軟癤,及諸熱瘡:用五倍子七個研末,香油四兩,熬至一半,布絞去滓搽之,三四遍即可,勿以水洗之。【《普濟方》】
乳癤初發:黃明水膠,以濃酢化涂之,立消。【《簡便方》】
小兒頭上生軟癤,三四年不愈者:老松香二錢,蓖麻子肉四十九粒,二味共研末,用茶油少許,同熬成膏,只作一個,用布攤開貼癤子上,要過七日,揭開即愈。
黑末子:治癤毒。用羊角連肉骨燒存性為末,酒調三錢,分上下服之,瘡可散。按此方未嘗用服,蓋秘方也。常治面上,或身卒得赤斑,或癢或瘭毒,不治殺人。以羖羊角燒存性,研令極細末,以雞子清調涂之,甚效。《本草》亦云然。
軟癤頻發:翠玉膏。通明瀝青八兩,銅綠二兩,麻油三兩,雄豬膽三個,先镕瀝青,乃下油膽,傾入水中扯拔,器盛,每用緋絹攤貼,不須再換。
頭上軟癤:蝦蟆剝皮貼之,收毒即愈。【《活幼全書》】
預免瘡癤:凡小兒每年六月六日,照年數吞皂莢子,可免瘡癤之患。大人亦可吞七枚或二十一枚。【《扶壽方》】
癰癤已潰:芫花根皮搓作捻插入,則不生合,令膿易竭也。【《集簡方》】
癤子初起:葛蔓燒灰,水調敷之,即消。【《千金》】
醫案
《儒門事親》曰:一省掾背項常有痤癤,愈而復生。戴人曰:太陽血有余也。先令涌泄之,次于委中以(金非)針出紫血,病更不復作也。
《寓意草》曰:黃鴻軒手臂忽生癰癤,漫腫無頭,痛極莫耐,外科醫者咸謂熱毒所致。揆之平素,淡泊明志,寧靜居心,絕無生熱致毒之因,究莫識其所起也。尊公我兼謂昌善議病,盍舍樽俎而一代庖人乎?昌曰:吾議此證,請先為致賀,后乃言之。瘡瘍之起,莫不有因。外因者,天行不正之時毒也,起居傳染之穢毒也;內因者,醇酒厚味之熱毒也,郁怒橫決之火毒也。治火毒與治諸毒,原自天淵,蓋火與元氣勢不兩立,以寒涼折之,則元氣轉漓矣。鴻軒于此總無其因,不問知為胎毒之余也。凡人稟受天地之氣,有清濁之不同,惟純粹以精之體,其福澤壽算,俱不可限量。然從父母構精而有身,未免夾雜欲火于形骸,所賴者惟在痘瘡一舉,暗將所藏欲火,運出軀外,復其粹精之恒體,如礦金相似,必經爐火煅煉,而渣滓與精瑩始分之為兩。吾嘗以此法觀出痘者之眸子,七八日后開眼之時,黑白分明者精金也,赤筋紅膜包裹者混金也。至于瞳人模糊,神光不現,則全非金矣。鴻軒幼時出痘太多,元氣不能充灌,又為雜證所妨,臟腑中之火毒雖盡,而軀殼之留滯猶存,所以痘癰之發,必于手足之委中、曲池者,則以零星小毒無處可容,而潛避于呼吸難到之處耳。今之癰疽,正當委中之穴,其為痘毒何疑?毒伏肘腋之下,原無所害,但粹精之體,微有夾雜,是亦寶鑒之微塵,白璧之微瑕也。日者太和元氣,充滿周身,將十五年前之余滓,盡欲化為膿血而出,他人見之為毒,吾已卜其為興者機矣。豈有暢于四肢,而不發于事業者哉?治法外用馬齒莧熬膏攻之速破,內用保元湯托之盡出,仍以痘門藥為治,即日自當痊愈,必不似瘡毒之曠日持久。但不識證,而以治瘡毒寒涼瀉火諸藥投之,適以增楚貽患耳。孰謂外科小恙,可無樽俎折沖之人耶?如法治之,潰出膿水甚多,果不用生肌長肉而自愈。
千金方 【唐 孫思邈】
火瘡等病
凡火燒損,慎勿以冷水洗之。火瘡得冷,熱氣更深轉入骨,壞人筋骨難瘥。初被火燒,急向火更炙,雖大痛強忍之,一食久即不痛,神驗。治火燒悶絕不識人,以新尿冷飲之,及冷水和蜜飲之。口噤撥開與之,然后以諸方治之。
儒門事親 【元 張從政】
凍瘡
經曰:寒瘡流水,俗呼為凍瘡。或經年不愈者,用野中凈土曬干,以大蒜研如泥,捏作餅子,如大觀錢厚薄,量瘡口大小貼之,以艾火加于餅上灸之,不計壯數,以泥干為度;去干餅子,再換濕餅子灸,不問多少,直至瘡痂覺痛癢,是瘡可治也。然后口含漿水洗漬,用雞翎二十莖,縛作刷子,于瘡上刷洗凈。以此洗刷,不致肌肉損傷也。以軟帛拭干,用木香檳榔散敷之。如夏月醫之更妙。
薛氏醫案 【明 薛己】
論湯火瘡
湯火瘡證,若發熱作渴,小便赤濇,用四物、山梔、連翹、甘草養陰血以消毒。若患處肉未死而作痛,用四君、芎、歸、山梔、連翹、甘草健脾胃以消毒。若患處肉已死而不潰,用八珍、白芷、甘草補氣血以排膿;如未應,加肉桂。若患處死肉已潰而不收斂,用四君、芎、歸、黃芪健脾胃以生肌;如未應,加炮姜。若小兒患之,或目札頭搖等證,用四君加芎、歸、山梔健脾胃以清肝木。若食后即有此患,或腹脹作痛,用四君、山梔山楂神曲壯脾氣以消導。大凡初患此證,用神效當歸膏敷之,輕者自愈,重者自腐,良肉易生。其色赤者,乃火毒未盡,必搽至色白為度。倘患于肢節伸屈之處,若敷此,且免生痂傷礙新肉復潰難痊。倘回祿煙熏致死者,以蘿卜搗汁灌之即蘇,以其辛能散氣也。
醫學入門 【明 李梴】
湯火瘡
湯泡火燒瘡,初時宜強忍痛,急向火炙,慎勿以冷物熨之,使熱不能出,爛入筋骨。后用寒水石七兩,黃蘗、黃連、黃芩、山梔、大黃、赤石脂各一兩,甚者加冰片少許為末,酒調或鴨子清調敷;或陣玉丹亦好。
凍裂
冬月下虛身觸寒冷,血濇生瘡,頑滯不知痛癢,內服升麻和氣飲去大黃,外用木香、檳榔、硫黃、吳萸、姜黃、麝香為末,麻油調搽。
證治準繩 【明 王肯堂】
湯火瘡
凡湯火傷,急向火炙,雖極痛,強忍一時即不痛,慎勿以冷物塌之,及井底泥敷之,使熱氣不出,爛入肌肉。
手足皺裂
夫秋冬風寒燥烈,人手足為之皸瘃者,血少肌膚虛,故易傷也。外潤以膏澤,內服益氣和血之藥可也。
外科正宗 【明 陳實功】
湯火
湯潑火燒,此患原無內證,皆從外來也。有湯火熱極,逼毒內攻;又有外傷寒涼,逼毒入里。外皮損爛者,以清涼膏、粟殼膏涂之。毒氣入里,煩躁口干,二便秘濇者,四順清涼飲下之。泡破,珍珠散摻之自愈。
凍風
凍風者,肌肉寒極,氣血不行,謂肌死患也。初起紫斑,久則變黑腐爛作膿者,以碧玉膏主之,生肌斂口。
漆瘡
漆瘡,由來自異,有感而生也。俗稱木生人感之,非也。但漆乃辛熱有毒之物,人之皮毛腠理不密,故感其毒先發而癢,抓之漸似癮疹,出現皮膚,傳遍肢體,皮破爛斑,流水作痛,甚者寒熱交作,宜韭菜汁調三白散涂之,服化斑解毒湯。忌浴熱水,兼戒口味。不然,變頑風癬癩,愈而又發者多矣。
石室秘箓 【清 陳士鐸】
湯火傷
人有無意之中,忽為湯火所傷,遍身潰爛,與死為鄰。我有內治妙法,可以變死而生。方名逐火丹,用大黃、生甘草各五錢,當歸四兩,荊芥炒黑、黃芩、防風各三錢,黃芪、茯苓各三兩,水煎服,一劑痛減半,二劑全減,三劑瘡口全愈,真至圣至神之方也。此方妙在重用大黃于黃芪、當歸之內,既補氣血,又逐火邪。尤妙用荊芥、防風引黃芪、當歸之補氣血生新以逐瘀。更妙用茯苓三兩,使火氣盡從膀胱下瀉,而皮膚之痛自除。至于甘草、黃芩,不過調和而清涼之已耳。
凍瘡
凍瘡乃人不能耐寒而肌膚凍死,忽遇火氣,乃成凍瘡。耳上凍瘡,必人用手去溫之,反成瘡也。方用黃犬屎,露天久者變成白色,用炭火煅過為末,再用石灰陳年者妙,各等分,以麻油調之敷上,雖成瘡而爛,敷之即止痛生肌,神方也。若耳上面上過凍而不成用瘡者,不必者此藥,止消荊芥煎湯洗之,三日愈。坐板瘡亦是肌膚之病,止消輕粉一錢、蘿卜子三錢、冰片半分、杏仁去皮尖十四粒研為末,以手擦之瘡口上,一日即愈。神效奇絕,無以過也。
方
麻子膏 治火燒皮肉爛壞。
麻子仁一合,碎 柏白皮 柳白皮 山梔子碎 白芷 甘草各二兩
右銼細,以豬脂一斤,煎三上三下,去滓,以涂瘡上,日三。
黃蘗散 治湯火傷。
黃蘗 大黃 (石卜)硝 雞子殼 寒水石各等分
右為細末,用水調涂,極效。
柏葉散 治湯火傷。
柏葉 梔子仁各一兩 鉛粉研,半兩
右為細末,以羊髓五大合,镕化和藥,以木椎研三五百遍,一日三次涂之,瘥。
湯火傷方
大黃 黃芩 黃連 山梔子 黃蘗 知母 川貝母 密陀僧 乳香 沒藥 真輕粉 甘草各等分
右為細末,用雞子清加蜜調,不住手,時時掃之。
清涼膏 治湯潑火燒。此藥止痛解毒,潤肌生肉。
梔子仁 黃連 白芷各二錢半 生地黃二兩 蔥白十莖擘 黃蠟半兩 清麻油四兩
右細銼,于油鐺中煎地黃焦枯色,綿濾去滓澄清,卻于鐺內入蠟,慢火熬,候蠟消,傾于磁盒中。用時以雞羽搵少許涂瘡上,以瘥為度。
水霜散 治火燒皮爛大痛。
寒水石生 牡蠣煅 (石卜)硝 青黛 輕粉各等分
右為細末,新水或小油調涂立止。
止痛膏 治灸瘡及湯火傷,日夜啼呼,此藥止痛滅瘢
松脂 羊脂 豬膏 黃蠟各一分
右取松脂破銚中切脂嚼蠟著松明上,少頃銚內燒諸物皆消,以杯盛汁敷之。松明,是肥松節也。
神效當歸膏 治湯火瘡初起瘭漿,熱毒侵展,焮赤疼痛,毒氣壅盛,腐化成膿。此藥斂口生肌,拔熱毒,止疼痛。
當歸 黃蠟各一兩 麻油四兩
右將當歸入油煎令焦黑,去滓,次入黃蠟急攪化,放冷,以磁盒盛,用時以故帛子攤貼。一方用白蠟。
止痛生肌散 治灸瘡。
牡蠣半兩,煅研 寒水石煅研 滑石研,各一分
右為細末。凡用之時,切護爪甲,勿令中風,仍須洗瘡令凈,然后摻藥,薄薄令遍,以軟綿帛系之,候肌生,漸用柏皮膏。
柏皮膏 治灸瘡久不瘥。
柏樹白皮 伏龍肝各四兩 豬脂半斤,煉為油
右同熬成膏,濾去滓,入磁器中,每用時薄薄涂之,上以油紙隔軟帛裹。
綠云散 治灸瘡止痛。
柏葉 芙蓉葉并端午日午時采,不拘多少陰干
右為細末,每遇灸瘡黑蓋子脫了,即用水調少許,如膏藥攤楮紙上貼之養膿,更無痛楚。
四時貼護方 治灸瘡未著痂,及出膿久不合者。春以柳絮,夏以竹膜,秋以新綿,冬以兔毛
右各隨時貼瘡上。
內補黃芪丸 治針灸傷經絡,流膿不止。
黃芪八兩 當歸洗,三兩 肉桂去皮 木香 乳香另研 沉香各一兩 菉豆粉四兩
右為細末,生姜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時白湯送下
東垣潤肌膏 治手足皺濇,皮膚裂開,疼痛不能見風。
珠子瀝青四兩 白黃蠟八錢 乳香二錢
右三味,于鐵器內用文武火熬下瀝青在鐺內,隨手便下黃蠟、乳香,次入清芝麻油一二匙,候瀝青盡镕開,微微熬動,放凈水一大盆于旁,以攪藥用匙取一二滴滴于水中試之,如硬再入油,如軟硬合宜,用新綿濾凈,入水中折迭扯之,以白為度。油當旋旋入,勿令軟了。以磁器盛,或油紙裹亦得。每用不拘多少,先于火上炙裂子口,卻捻合裂子藥,亦火上炙軟,涂于裂子上,用紙少許貼之,自然合矣。
初虞世方 治手足皺裂,春夏不愈者。
生姜汁 紅槽 白鹽 臘月豬膏
右研爛炒熱,擦入皴內,一時雖痛,少頃便皮軟皴合,再用即安。
雉腦膏 治凍瘡久不瘥,年年發歇,先癢后痛,然后腫破出黃水,及血出不止。
雄雉腦一枚,研爛 黃蠟各等分 清油減半
右同于慢火上熬成膏,去滓入磁器中盛,每用涂瘡上。
柏葉膏 治凍瘡手足指欲墮,及耳欲落。
柏葉炙干為末,四兩 杏仁去皮研四十個 頭發一拳大 食鹽半兩,研 乳香二錢半,研 黃蠟一兩 油一斤
右先煎油沸,次下前五味藥,待發盡再下黃蠟攪勻,磁盒收。先以熱小便洗瘡,以綿拭干,后以藥涂,即以軟帛裹,勿令寒氣侵入,每日一換。如瘡漸瘥,三四日一換。
四順清涼飲 治湯潑火燒,熱極逼毒入里,或外被涼水所激,火毒內攻,致生煩躁內熱,口干,大便秘實者,服此。
連翹 赤芍 羌活 防風 當歸 山梔 甘草各一錢 大黃炒,二錢
右,水二鍾,燈心二十根,煎八分,食遠服。
珍珠散 治湯潑火燒,腐皮已盡,疼痛已止,用此摻即愈。
珍珠一錢,新白者入豆腐內,煮數沸,研至無聲 青缸花五分 真輕粉一兩
右三味,共研千轉,細如飛面,方入罐收。凡下疳初起皮損,搽之即愈。腐爛疼痛者,甘草湯洗凈,豬脊髓調搽。如諸瘡不生皮者,用此干摻即可生皮。又婦人陰蝕瘡或新嫁內傷痛甚者,亦用此搽極效。湯潑火燒痛甚者,用玉紅膏調搽之。
三白散 治漆瘡。
杭粉一兩 石膏三錢 輕粉五錢
右為末,韭菜汁調敷,紙蓋。如無韭菜汁,涼水調敷。
化斑解毒湯 治漆瘡遍身癢痛者。
元參 知母 石膏 人中黃 黃連 升麻 連翹 牛蒡子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鍾,淡竹葉二十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碧玉膏 治凍風,皮肉損爛,膿水淋漓,癢痛不止者。
輕粉 杭粉各一兩 白蠟五錢 乳香 沒藥各三錢 冰片二錢 用公豬凈熟油五兩,同白蠟熬化,傾入碗內,入上藥和勻,水內頓一時取起,臨用抿腳挑膏手心中捺化,攤油紙上,用蔥頭洗凈瘡,對患貼之。
單方
湯火灼爛:白蘞末敷之。【《外臺》】
湯火傷灼:酢調黃土涂之。【《談野翁方》】
又方:用炭末香油調涂之。【《濟急方》】
灸瘡腫痛:灶中黃土末煮汁淋之。【《千金》】
湯火傷灼:用青瓷碗片為末,水飛過,和桐油敷數次,瘥。【《多能鄙事》】
又方:取多年屋上吻獸為末,油和涂之,立效。【《事親》】
又方:胡粉羊髓和涂之。【《千金》】
又方:青竹燒油,同鐵銹搽之。【《積德堂方》】
火瘡敗壞:云母粉和生羊髓敷之。【《圣惠》】
湯火灼傷:銀朱研細,菜油調敷二次,愈。【《多能鄙事》】
油傷火灼,痛不可忍:石膏末敷之,良。【《梅師方》】
湯火傷灼:年久石灰敷之,或加油調。【《肘后方》】
又方:皂礬和涼水澆之,其疼即止,腫亦消。【《經驗方》】
熱油火灼,除痛生肌:丹參八兩銼,以水微調,取羊脂二斤,煎三上三下,以涂瘡上。【《肘后方》】
湯火傷灼:白芨末油調敷之。【《趙真人方》】
又方:瓶爐中灰,麻油調敷,不得著水,仍避風。【《衍義》】
又方:苦參末油調敷之。【《寶鑒》】
又方:石苔焙研敷之。【《海上方》】
又方:虎骨炙焦研敷,神效。【《外臺》】
又方:白膠水煎令稠,待冷涂之。【《斗門方》】
湯火傷灼:劉寄奴搗末,先以糯米漿雞翎掃上,后乃摻末,并不痛,亦無痕,大驗之方。凡湯火傷,先以鹽末摻之,護肉不壞,后乃摻藥為妙。【《本事方》】
湯火傷瘡:葵菜為末敷之。
又方:瓶盛麻油,以筋就樹夾取黃葵花,收入瓶內,勿犯人手,密封收之。遇有傷者,以油涂之甚妙。【《經驗方》】
又方:大黃生研,蜜調涂之,不唯止痛,又且滅瘢。此乃金山寺神人所授方也。【《夷堅志》】
又方:蓖麻子仁、蛤粉等分研膏,湯傷以油調,火灼以水調,涂之。【《錄驗》】
火瘡滅瘢:赤地利末油調涂。【《圣惠方》】
又方:瓦松、生柏葉同搗敷,干者為末。【《摘要》】
灸瘡不斂:瓦松陰干為末,先以槐枝蔥白湯洗,后摻之立效。
湯火傷灼:胡麻生研如泥,涂之。【《外臺》】
湯火傷灼未成瘡者:用小麥炒黑,研入膩粉,油調涂之。若犯冷水,必令爛。【《袖珍方》】
火燎成瘡:炒面,入梔子仁末,和油敷之。【《千金》】
湯火傷灼:大麥炒黑研末,油調搽之。
又方:用稻草灰冷水淘七遍,帶濕攤上,干即易。若瘡濕者,焙干,油敷二三次,可愈。【《易簡方》】
湯火傷灼:粟米炒黑,投水澄取汁,煎稠如糖敷之,能止痛滅瘢痕。 一方半生半炒研末,酒調敷之。【《纂要》】
湯火灼瘡:大豆煮汁,飲之易愈,無斑。
火燒成瘡:白糖燒灰,粉之即燥,易瘥。【《小品方》】
又方:以酸酢淋洗,并以酢泥涂之甚妙;亦無瘢痕。
又方:菜子油調蚯蚓屎涂之。【《簡便方》】
又方:生蘿卜搗涂之,子亦可。【《總錄》】
又方:苦壺盧瓢燒灰敷之。【《集簡方》】
又方:五月五日掐黃瓜入瓶內,封掛檐下,取水刷之,良。【《摘要》】
又方:絲瓜葉焙研,入辰粉一錢,蜜調搽之,生者搗敷,一日即好。【《海上方》】
火燒成瘡:胡桃仁燒黑研敷。
熱油燒痛:以白蜜涂之。【《濟急仙方》】
火毒生瘡:凡人冬月向火,火氣入內,兩股生瘡,其汁淋漓,用黃蘗末摻之立愈。【《醫說》】
火灼爛瘡:榆白皮嚼涂之。【《千金髓》】
湯火灼瘡:柳皮燒灰涂之,亦可以根白皮煎豬脂頻敷之。【《肘后方》】
又方:經霜桑葉燒存性為末,油和敷之,三日愈。【《正傳》】
又方:油調芙蓉末敷之。【《奇效方》】
又方:豬膽調黃蘗涂之。【《外臺》】
又方:狗毛細剪,以烊膠和毛敷之,痂落即瘥。【《梅師方》】
又方:濕牛屎搗涂之。【姚和眾】
又方:甘草煎蜜涂之。【《李樓奇方》】
又方:竹蠹蛀末敷之。【《外臺》】
火燒:以好酒洗之,又以鹽敷其上;如皮塌者,以酒熬牛皮膠敷之。
湯傷:以淋過第二次灰滓敷之,立安。
熱酒傷:糯米粉炒黑為末,酒調敷之。
湯火灼未成瘡者:用艾白根燒灰,雞子黃和敷之。如成瘡,用白蜜封之,以竹中膜貼上,日三。
治湯火瘡:麩皮炒黑灰為末,敷上神妙。此方有補性,始終皆可用。
湯火瘡:取舊烹銀爐中燒過焦黃土,研細如粉,以生姜調于帛上貼之,痛止。
又方:用镕銀罐子細末,油調敷,佳。
治火瘡未起:梔子仁燒灰,麻油和封之,厚乃佳。已成瘡,燒白糖灰粉敷之,燥即瘥。一方用雞子清調涂。
治湯火燒:方用蕎麥面炒黃色,蜜水調敷,如神。【《奇效方》】
保生救苦散:治火燒熱油所損,或至肌肉亦脫,一切犬嚙損傷,并刀斧所傷。用生寒水石,不計多少,為極細末,油調涂之或干上,然不如油調,其痛立止,并不作膿,無分毫苦楚,日近完復,永無破傷風證。
湯火所傷,赤爛熱痛:赤石脂、寒水石、大黃各等分為末,以新汲水調涂傷處。
火燒:用桐油、水銀各等分,二件以柳條不住手攪成膏,再入大黃末、石膏末,和以牛皮膠,入少水镕開,外用貓兒肚底毛細剪,摻上貼之。
綠白散:治湯熨火燒疼痛。用苦參不拘多少為細末,再以小油調搽,凡被燒油傷,痛不可忍,取廁下黑淤泥,量傷大小,斟酌多少,次以老姜汁、麻油十分之一,共研令勻,搽傷處立愈。以青黛敷之亦妙。
湯火傷:蛤粉散,以蛤蜊殼不拘多少,炙焦黃為細末,用生油調如膏,敷之如冰,仍無痕。 一方以蜜水調敷之,疼立止,不膿不瑕。吳內翰居鄉中,鄰家釜翻,一小兒自頭至踵皆傷,急以敷之,啼立止,遂無恙。唯才傷隨手用即效,少緩即不及。當須先合以備用。
湯火燒瘡:以側柏葉入臼中,濕搗令極爛如泥,冷水調作膏,敷傷處,以帛子系定,三二日瘡當斂,仍滅瘢。
又方:柏葉燒灰存性為末,以雞子清調敷,如干再上;或蜜調亦可;或搗末,以脂調涂瘡上,干即易。
人向火,生火斑成瘡有汁,及治火氣入瘡:用黃蘗、薄荷為末,干摻之即愈。一方用黃蘗皮為末,摻之立愈。薄荷煎涂亦可。
湯火瘡:先以酒洗,次以楊梅樹皮為末,香油調敷。
又方:發一束,香油煎,以發盡為度,放冷,搽患處,驗。
紫雪:治湯蕩火燒,疼不可忍,或潰爛成惡瘡。用松樹皮燒灰二錢,瀝青一分,研為細末,清油調敷,濕則干摻。忌冷水洗。日三。 一方不用瀝青,以松樹皮陰干為細末,入輕粉少許,生油調敷。如敷不住,絹帛縛定,即生痂。
雞黃油:治湯火傷。用雞子煮熟去白用黃,于銀石鍋內炒干再炒,直待都化作油,去火毒,毛翎掃下,入韶粉、夜明沙為末,香油調敷;濕則干摻之。
治湯燒火燒瘡,止痛生肌:大黃末一兩微炒,當歸末一兩,用燭油調搽,或芝麻油調搽,干摻亦可。
罌粟膏:治湯潑火燒,皮肉損爛,疼苦焮熱,起泡流水者。麻油四兩,罌粟花十五朵,無花以殼代之,浸油煎枯濾清,將油再入杓內,下白蠟三錢熬化,傾入罐內,待四邊將凝時,下真輕粉細末二錢攪勻,水內頓冷取起,臨用將泡挑破,用抿腳挑膏手心中捺化,搽患上,軟綿紙蓋扎,日換二次,其疼即止。次日,將軟帛挹凈腐皮、再搽之,自愈。【《正宗》】
湯火傷瘡:小老鼠泥包燒研,菜油調搽涂之。【《談野翁方》】
又方:死老鼠以臘月豬油煎令消盡敷之,則不作瘢,神效。【《千金》,下同。】
火燒悶絕不省人事者:新尿頓服二三升,良。
湯火傷灼,令不痛易愈無痕:用人精、鷹屎白涂之;或女人精汁頻涂亦妙。
湯火傷瘡多年:干白螺螄殼煅研,油調敷。【《澹寮》】
又方:雞子清酒調勤洗,即易生肌。忌發物。或生敷之亦可。【《經驗秘方》】
灸瘡腫痛:薤白一升,豬脂一斤切,以苦酒浸一宿,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渣涂之。【《梅師方》】
灸火火毒入內,兩股生瘡,汁水淋漓:用薄荷煎汁頻涂,立愈。【《醫說》】
灸瘡不瘥:車缸脂涂之。【《千金》,下同。】
又方:鰞鲗骨、白礬等分為末,日日涂之。
灸瘡癢痛不瘥:楸葉頭及根皮為末敷之。【《圣惠》】
灸瘡血出不止:用死蜣螂燒研,豬脂和涂。【《千金》】
灸瘡不愈:芙蓉花研末敷之。【《良方》】
凍瘡破爛:大黃末水調涂之。【《寶鑒》】
手足皸裂:白芨末水調塞之,勿犯水。【《濟急方》】
又方:附子去皮為末,面調涂之,良。【《試驗方》】
手足凍瘡:山藥一截,磨泥敷之。【《儒門事親》】
又方:老絲瓜燒存性,和臘豬脂涂之。【《海上方》】
耳足凍瘡:橄欖核燒研,油調涂之。【《乾坤生意》】
手足皴裂:川椒四合,以水煮之,去滓漬之,半食頃出,令燥,須臾再浸,候干涂,豬羊腦髓,極妙。【《勝金方》】
又方:生白果嚼爛,夜夜涂之。
凍腳裂坼:蒸熱藕搗涂之。
凍瘡裂痛:乳汁調黃蘗末涂之。【《事親》】
又方:大楓子搗泥涂之。【《壽域》】
腳跟皴裂:用頭發一大握,桐油一碗,瓦器內熬,候油沸發镕,出火攤冷,以瓦器收貯,不令灰入,每用百沸湯泡洗皴裂令軟,敷其上即安。一方加水粉。
腳指縫皴裂或爛瘡:鵝掌黃皮焙干,燒存性為末,干則桐油調涂,濕則摻之。
又方:以酒酵豬(月臣)洗,并敷之。【《肘后方》】
又方:牛鼻繩末和五倍子末頓入,薄紙貼之。【《救急方》】
又方:牛髓敷之。
又方:五倍子末,同牛骨髓填納縫中,即安也。【《醫方大成》】
凍指欲墮:馬屎煮水漬半日,即愈。【《千金》】
凍耳成瘡:白蘞、黃蘗等分為末,生油調搽。【《談野翁方》】
又方:生姜自然汁熬膏涂。【《暇日記》】
腳上凍瘡:濃煎黃蠟涂之。【姚和眾】
又方:兔腦髓生涂之。【《圣惠》】
又方:以酢洗足,研藕敷之。
冬月手足坼裂:黃蠟膏。用清油半兩,盞內慢火煎沸,入黃蠟一塊同煎镕,入光粉、五倍子末少許,熬令稠紫色為度。先以熱湯洗,火上烘干,即用藥敷,以紙貼之,其痛立止。入水亦不落。若入粉多則硬,可以火灸軟敷之。一方無五倍子。
凍瘡:用茄根燒灰,洗了,用雀兒腦髓涂之。
又方:桐油煎熱,調密陀僧末敷之。【丹溪】
又方:五倍子煎湯洗之。
漆瘡搔癢:谷精草煎湯洗,甚速效。
又方:莽草葉煎湯洗之。
又方:無名異末,以水調敷。
又方:以磨刀石下滓泥涂之,取瘥止,大驗。【《千金》,下同。】
又方:爛搗七姑草封之。
又方:鐵漿頻洗之愈。
又方:芒硝湯洗之。
又方:白礬湯拭之。
又方:油調貫眾末涂之。
又方:韭葉杵敷。【《斗門方》】
又方:按慎火草涂之。【《外臺》】
又方:雞腸草搗涂之。【《肘后方》】
又方:白菘菜搗爛涂之。
又方:莧菜煎湯洗之。
又方:用川椒煎湯洗之。凡至漆所,嚼川椒,涂鼻上,不生漆瘡。
又方:干荷葉煎湯洗之,良。【《集驗方》】
又方:宜啖豬肉嚼穄谷涂之。【《千金》,下同。】
又方:豬膏頻涂之。
又方:芥菜煎湯洗之。
又方:生柳葉三斤,冬用皮煎湯,適寒溫洗之。
又方:生螃蟹一味,取黃涂敷,日三五次。
又方:羊乳敷之。【《千金翼》】
又方:雞子黃涂瘡上,干則易之,不過三次。
又方:黃櫨木煎湯頻洗之。
漆瘡久不瘥:用漆草搗爛,敷患處立效。
針灸
《衛生寶鑒》曰:寒瘡流水,俗呼為凍瘡。或經年不愈者,用野田中凈土曬干,以大蒜研如泥,捏作餅子如大觀錢厚薄,量瘡口大小貼之,以艾火加于餅上灸之,不計壯數,以泥干為度。去干餅子,再換濕餅子灸,不問多少,直至瘡痂覺痛癢,是瘡可治也。然后口含漿水洗凈,用雞翎二十莖,縛作刷子,于瘡上刷洗凈。以此洗刷,不致肌肉損傷也。以軟帛拭干,用木香檳榔散敷之。如夏月醫之更妙。
《證治準繩》曰:足跟紅腫凍瘡,取左足指面后跟赤白肉際骨下,刺入三分,彈針出血,可灸三七壯。
足跟凍瘡潰破,用蔥椒湯洗,刮去腐,用三棱針出血,將馬屁勃入生牛骨髓調和敷之,效。
醫案
《元史》郝經傳曰:經字伯常,其先潞州人,徙澤州之陵川,家世業儒,祖天挺元裕嘗從之學。金末,父思溫避地河南之魯山,河南亂,居民匿窖中,亂兵以火熏灼之,民多死。經母許亦死,經以蜜和寒葅汁決母齒飲之,即蘇。時經九歲,人皆異之。
《儒門事親》曰:戴人女僮,足有寒瘍,俗云凍瘡,戴人令服舟車丸、浚川散大下之,其瘡遂愈。人或疑之,戴人曰:心火降則寒消,何疑之有!
《李杲十書》曰:老人路次方城北獨樹店之客舍,有推小車者,皮膚皴裂甚痛,兩手不能執轅,足不能履地,而車上宿制潤肌膏敷之即效,明日遂行。自后屢用屢效。
《薛己醫案》曰:一男子孟冬火傷臂作痛,喘嗽發熱,此火毒刑肺金之證,用人參平肺散治之,喘嗽乃止。因勞又惡寒發熱,此氣血虛也,以八珍湯加桔梗、白芷治之而退;再加薄桂三分,以助藥勢,溫氣血,壞肉潰之而愈。
馮氏子患火瘡,驟用涼藥敷貼,更加腹脹不食,予以人參敗毒散加木通、山梔治之,外以柏葉炒為末,麻油調搽,漸愈。嘗用煮柏汁上浮脂,調銀朱涂之,更效。若用涼藥,逼火毒入內,多致不救。
一男子因醉被湯傷腿,潰爛發熱,作渴飲水,脈洪數而有力,此火毒為患,用生地、當歸、芩、連、木通、葛根、甘草十余劑,諸證漸退,卻用參、芪、白朮、芎、歸、炙草、芍藥、白芷、木瓜,新肉將完。因勞,忽寒熱,此氣血虛而然也,仍用參、芪之藥加五味子、酸棗仁而安;又月余而瘡痊。
一男子火傷兩臂焮痛,大小便不利,此火毒傳于下焦,用生地黃、當歸、芍藥、黃連、木通、山梔、赤茯苓、甘草一劑,二便清利,其痛亦止;乃以四物、參、芪、甘草、白芷而壞肉去,又數劑而新肉生。
一婦人湯傷胸大潰,兩月不斂,脈洪大而無力,煩躁發熱,日晡益甚,此陰血虛火毒乘之而為患耳,用四物湯加柴胡、丹皮,熱退自涼,更用逍遙散加陳皮以養陰血壯脾胃,腐肉去而新肉生。
《證治準繩》曰:一女年數歲,嚴寒上京,兩足受凍不仁,用湯泡漬,至春十指俱爛,牽連未落。予用托里之劑助其陽氣,自潰脫,得保其生。此因寒邪遏絕,陽氣不至,又加熱湯泡漬,故死而不痛也。余嘗見人之嚴寒而出,凍傷其耳,不知痛癢,若以手觸之,其耳即落。當以暖處良久,或熱手熨之,無恙。若以火烘湯泡,其耳即死,至春必潰脫落矣。北方寒氣,損人若此,可不慎之!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天亮了,你就回來了
《夏有喬木雅望天堂》作者籽月闊別3年全新力作,電子書全文首發。穿越時空元氣少女VS風度翩翩優質大叔。如果愛人突然消失,你會等幾年?江倩兮撞上時空折疊,短短10個小時,外界已過了23年,好不容易追到手的新婚丈夫,轉眼變成陌生大叔?!完美言情男主再添一員猛將:顧池!少年時,他是腹黑學霸,牢牢抓住姐姐的心。新婚時,他是甜美奶狗,撒嬌男人最好命。愛人無故失蹤,他在漫長等待里事業有成,溫潤不油膩的優質大叔誰能拒絕?
我叫趙甲第(原名:老子是癩蛤蟆)
【扮豬吃虎+逆襲燃爽+掉馬打臉】豪門棄子打工記!烽火戲諸侯都市勵志作品、元祖級男頻爽文!影視劇《我叫趙甲第》原著!我叫趙甲第,綽號趙八兩,偽宅男,武力值不詳,智力值比較變態,理科無敵。聰明絕頂卻錦衣夜行,家財萬貫卻素袖藏金。別人笑我癩蛤蟆,我笑別人看不穿。看似屌絲一枚,實際卻是豪門繼承人、超一線富二代。但作為最“窮”富二代,我的底氣不是姓趙,是敢拿命賭明天。翻開本書,看“土強慘”如何一路逆襲、攪弄風云!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