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文一
干道四明圖經
佚文一百三十八條【圖經后五卷為篇什碑記完好無恙其前七卷皆叢殘之書也書目亦與之俱無能考其所缺佚者何等語矣按干道所作即本大觀次弟宜與之一黃主簿序稱李從事原書分類為地里戶口物產貢賦人物古跡釋氏道流山林江湖橋梁坊陌張秘閣總敘則云隨縣所開列者為風土物產古今人物寺觀祠宇亭傳場鎮江湖河堰地靈古跡而今本七卷所存條目又與前所稱者不合且敘郡既以賢守殿于末敘縣乃以賢宰冠其篇鄞縣別出御書之名昌國特標鹽場之目第五卷溝逸民于人物之外弟二卷祧梁堰于敘水之前分合顛倒莫曉其義例所在蓋李處士既不全錄其書自以己意為去取固不能即刪本之先后而尋完帙之次序也此卷略仿名目以類相從原書分縣為卷今不爾者以所輯僅萬中之一掛漏良多無當于考定云凡合數書成條如烏賊赤莧山之類今計作一條】
附存一十二條【寶慶志一書大半本之干道圖經然既未該出處即不能憑肊妄斷至其中有大書守張津云云者則雖不言所本其為舊志所有無疑特或簡或繁敘述各異又不能決以為原文也今刪錄其要改書偏行以別乎諸書之明稱征引者若或但云干道某年而無秘閣姓名則不錄】
正誤一條【諸書所引或以寶慶為干道以至正為延佑偶然筆誤讀者自明至如純德匯編所載董孝子傳公然作偽自欺欺人見者或將真以為圖經佚文竄亂古書不可不急為駁正之也本當置之卷末今以便于稽考門類相從而與附存諸條皆以偏行書之條首又各用陰文冠以標目庶不致與佚文相混淆云】
地里【此目見黃序今本全佚】
昌國縣
東西五百里南北三百里西南至州驛三百五里【寶慶志二十引舊志大德志一引舊志按寶慶志云舊志云然然海面際天本不可以里計也觀此知寶慶所載境土悉本干道此條以加案語故特著征引又寶慶時已改州為府而此條稱州驛郡志境土條稱本州島亦沿用干道之明證今以余條未明所出不復采列】
城池【此目見本志弟一卷今本存州城二條】
鄞縣
縣在府【原本當作州】子城之東二百八十步城周回四百四十步【寶慶志十二引舊經】
奉化縣
縣城周環六百四十八丈【乾隆奉化志四引圖經按奉化志未見圖經此引舊志所引者今但以所見之書著之余條仿此】
鄉【里村附此目見弟二卷今本存鄞縣】
象山縣
每一鄉【按本志云舊有五鄉景德三年并為三鄉】一里計村十有二【嘉靖象山志引干道閑按此但引其數不載其名考象山三鄉干道以后未之有改其三里寶慶時尚沿舊稱惟十二村則寶慶時改為三十二保延佑時改為二十四都至明代復改為三鄉三里十二村數與干道符合其村名又悉在寶慶三十二保之中然則明時村名即為干道舊號無疑今以別無確據不敢采作正文而亦不可不附記于此也歸仁鄉管里一村四崇仁里青埠村東溪村馬岡村九頃村政實鄉管里一村四美政里烏石村白石村弦歌村寶德村游仙鄉管里一村四和順里柘溪村錢倉村鴨嶼村竹山村】
戶口【此目見黃序今本全佚】
總敘
[天禧中]
主總一十萬四千七百二十五戶計二十五萬六千五百七十六口
客總三萬一千三百四十七戶計七萬四千四百一十三口【寶慶志五按此并不稱出圖經而今采之又其所載凡五朝一太宗皇帝朝二天禧中三元豐中四政和六年五干道四年今去太宗元豐而蜀采天禧政和干道忽取忽舍難免滋議然鄙意以為至當不可易也蓋圖經成于干道五年寶慶所載戶口終干道四年此非抄舊志而何后來諸書引用圖經取以勘合證佐顯然其為干道舊文灼然無惑而寶慶所載太宗朝戶口今見之太平寰宇記中元豐中戶口今見之元豐九域志中焉知非舊志無文寶慶時考據他書以補缺略乎又況后引圖經者多不過天禧政和干道三朝絕無引及此二代者由縣度州固可信吾言之不妄也至寶慶六縣戶口當亦干道舊數故乾隆鄞志引之直斷以為干道中然敬止錄嘉靖象山志康熙定海志引圖經與今本寶慶縣志絕異惟奉化志載干道年者相合而天禧政和則又奉化志所獨有然則果即舊數與否尚未可定今但采補州總數而各縣則取諸后志疑以傳疑慎之又慎也】
[政和六年]
主總九萬四千五百七十四戶計二十一萬三千七百九十一口
客總二萬九千一百一十八戶計五萬一千七百五十四口【同上】
[干道四年]
主一十萬四千七百二十五戶計二十五萬六千五百七十六口
客三萬一千三百四十七戶計七萬四千四百一十三口【同上】
鄞縣
[天禧年]
主九千四百五十四戶計一萬五千八百五十六口
客八千八百一十五戶計一萬二千二百一口【敬止錄戶口考引宋干道圖經】
[政和六年]
主二萬六千三百九十五戶計五萬二百一十八口
客七千五百二十五戶計一萬三千九十九口【同上】
[干道四年]
主三萬九百九十戶計七萬五千九百三十口
客七千九百四十三戶計一萬九千五百七十七口【同上】
奉化縣
[天禧年]
主七千四十五戶計一萬五千三百六口
客一千一百囗十六戶計一千三百十口【乾隆奉化志志不云出圖經然本圖經無疑】
[政和年]
主二萬六千六十八戶計五萬八千一百八十口
客一千九百六十五戶計三千九十口【同上】
[干道年]
主二萬九千九百九十七戶計五萬三千二十一口【按干道主客與寶慶奉化志合彼志三千下有八百二字】
客二千六百九十五戶計六千七百口【同上】
象山縣
[干道元年]【按當作四年】
主戶八千八百五口二萬四千六百一
客戶三千四百九十九口八千三百六十一【嘉靖象山志例與前條奉化志同】
昌國縣
[政和六年]
主戶六千六百九十五口二萬一千九百三十三
客戶四千七百八十口一萬三千二百五十三【康熙定海志四引宋干道志此蓋本之聞惢泉所作昌國遺志稿中然何以但引政和而不引天禧干道也乃定海志則復引延佑志曰戶一萬五千三百九十口四萬四千七十一又引至正志曰戶一萬三千七百九十九口四萬三千六百二十五按延佑至正二志不載戶口諸書亦從無引之者且大德昌國志稱至元二十年抄數戶計二萬二千有奇口計十二萬六千有奇以此得升縣為州萬無至延佑至正閑忽縮戶止一萬數千口止四萬數千之理則其所引元時二志戶口必為干道志中天禧干道二朝戶口無疑惢泉尚見圖經之全必能全引惜為后來重修人所亂此雖肊見固可以理斷之然遽以采作佚文則未敢也】
貢賦【此目見黃序今本全佚】
總敘
[夏稅]【以下子目先后略仿寶慶志為序】
正稅絹八千二百九匹
和買絹二萬二千四百二十七匹
認發臨安府和買絹八千七十九匹
淮衣絹二千七百匹
總為絹四萬一千四百一十五匹
正稅紬四百二十二匹
和買紬九千九百匹
淮衣紬三千三百匹
總為紬一萬三千六百二十二匹
正稅綿一十一萬兩【寶慶志五引干道五年舊志】
[酒]
酒課歲額五萬貫以上明州五務【敬止錄酒務考引干道志】
[商稅]
熙寧十年以前諸州商稅歲額三萬貫以下明州五務【按務當作場敬止錄連引此上二條復云此合五邑而言未知鄞幾務此尚為至輕者也按至輕云云疑亦干道志中語】
[年額諸色窠名錢數]【此目本敬止錄引蓋即寶慶志中雜賦也】
折帛【原作白據寶慶志改】錢六萬二千二百九十九貫文
身丁錢四千七十貫一百八十二文
茶租錢二百三十九貫七十八文【敬止錄【卷首失去考名】引干道志】
[朝廷窠名]
糴本錢額九萬六千九百七十八貫四百三十九文內于酒務并省錢撥出四分簇到三萬八百六十七貫二百九十三文余錢系諸稅場以日生收到錢分撥及村坊買撲認納并人戶身丁錢湊足赴行在省倉和糴場交納【寶慶志六引舊經】
經總制正額錢年額四十一萬八百二十五貫六百六十八文內經制錢二十一萬一千七百七十三貫四百九十一文總制司一十九萬九千五十二貫一百七十七文其錢出于屬縣給納二稅頭子勘合耆戶長免役里外酒稅并人戶典賣田宅稅契窠名等拘收【同上】
左藏庫在京官員雇錢一百五十貫文【同上】
[監司窠名]
轉運司月解等錢三萬四千八百一十六貫八百三十八文移用降本錢一萬八千八百九十三貫六百五十三文通為錢五萬三千七百一十貫四百九十一文內有無指擬錢一萬三千五百貫文每年戶科及轉運司改撥別處州軍取發而本府【原本當作州】里外場務沽賣不行減造糯米尚有無催錢六千一百九十五貫八百三文【同上】
鄞縣
[秋稅]
四萬三千一百二十七石八斗一升六合二勺【敬止錄國課考二引宋干道志】
象山縣
[夏稅]
租稅【按當作正稅】絹九百二十七匹五寸
紬二百一匹三丈三寸
綿三千四十四兩二錢九分【嘉靖象山志引干道閑嘉靖縣志額征后跋云以上歲辦蓋自永樂以來載諸舊志抄本然則此引出自永樂象山志耳其下載寶慶閑者與今本寶慶志一字無異】
[秋稅]
苗麥【按當作苗米】三千四百九十七石一斗五升九合【同上按此數與寶慶象山志同蓋數十年中未有增減耳彼志九合下有三勺二字】
昌國縣
[田土]【按敬止錄國課考引圖經秋稅自注云田土不載嘉靖象山志引夏秋稅亦不及田土而定海志獨引一條頗可疑也】
官民田土一千五百九十頃八畝三分二厘【康熙定海志四引宋干道志】
[秋稅]
米三千六百一十五石七斗三升八合【同上】
[雜賦]
茶稅錢一十三貫五百一十七文
身丁錢二千一百八十一貫九百七十五文
折布【按當作折帛】錢八千一百七十八貫四百文【同上】
物產【此目見黃序及總今本全佚】
總敘
[鱗介]【此下子目并見黃序】
烏賊一名烏(魚則)能吸波【此二字惟寶慶有余志并無】噀墨溷水以自衛使水匿不為人所害然群行水中人見墨水至輒可【至正作可余并作下】笱羅而得之【以上十七字寶慶志無】性嗜烏每暴水上有飛烏過謂其死便啄其腹則卷而食之以此為名言其為烏之賊也【以上三十四字惟寶慶有余志并無寶慶志四引圖經至正志五引圖經嘉靖寧波府志十二引圖經嘉靖定海志引圖經雍正寧波志十三引圖經】
[花木]
有如錦之桑【浙江通志一百四引四明圖經宋周世則注王十朋會稽風俗賦引圖經
【此會稽圖經也】
云諸暨出三如謂如錦之桑如拳之栗如絲之苧又宏治紹興府志引舊志云會稽產如錦之桑今按此條原本亦當有會稽二字例諸芹與筆管二條或脫越中字蓋四明本隸會稽古越地也】
[果蓏]
薯蕷出北都四明者良【康熙鄞縣志二十四引圖經】
芹產越中白馬山者最香美土人雜芥為葅沃以
酰醬味絕美【浙江通志一百四引四明圖經】
[藥茗]
天花粉明州生【康熙鄞縣志二十四引圖經】
黃藥明越等山有之【同上】
[器用]
越出筆管【浙江通志一百四引四明圖經乾隆奉化志六引圖經按此四字亦見會稽賦周注彼乃引會稽圖經也】
賢宰【此目見弟三弟五卷今本存奉化一條慈溪三條】
鄞縣
王元暐瑯邪人太和七年以朝議郎行鄮令筑它山堰浚小江湖灌溉甚博民德之【乾隆鄞縣志十一引干道圖經】
人物【此目見黃序總及弟二弟三弟五卷今本存鄞縣十六條奉化二條慈溪八條】
慈溪縣
【正誤】【董黯字叔達句章人生后漢時家貧少孤事母盡孝甘泉美味奔獻于母母甚肥悅比舍有王寄者富而不孝二母各言其子寄聞而銜之伺黯出苦毆其母致死黯飲痛不言母既葬斬寄首以祭母墓自囚告于有司和帝釋其罪召為郎不就以壽終初黯母寢疾喜飲大隱溪水得不以時于是筑室溪傍以便日汲厥疾用瘳董華鈞純德匯編二引南宋干道四明圖經又跋云鈞按圖經古舊極矣此傳破損模糊幾半為摘樓宣獻記所述行略補之然觀字眼分明處與樓文絕不爽可知宣獻所述的是圖經原文也又宣獻所述尚有屋側泉涌數語而圖經于此處頗清楚且樓記有傳記圖經參考之句則此數語或采之傳記中故不敢增入若圖經純孝廟董母墓及慈縣等條更難識認幸李孝謙四明文獻錄全載之得錄置后卷按此大妄不足信也今本圖經弟二卷鄞縣人物董黯傳云董黯縣人也事詳祠廟門只此十字更無他語乃不意于時人書中得見別有傳文至一百二十余字之多夫古書殘缺直以已意補完不足信一今本次序純孝廟條在董傳前數翻董母墓及慈溪縣條在董傳后數翻今前后皆已不可識認而董傳之在中閑者獨尚存大半不足信二文獻錄既全載廟墓諸條不知何故獨刪去此傳一字不登至煩后人從樓記補完不足信三今本董傳云事詳祠廟門祠廟門純孝條云其孝行之大已見于徐浩所書之碑匯編引文獻錄同而此碑全文載弟十一卷中蓋事實已備無庸贅設也今乃復錄事跡百余言不足信四浸假真有此傳則孝廟條何不云孝行之大見人物傳中而乃旁稱崔記乎不足信五況此傳果真今本十字誰偽之不足信六若謂李處士所偽則文獻錄一書全不可憑何故又取其所載三條不足信七寶慶志先賢事跡凡用圖經者皆注云見舊志今事跡中董傳與此偽傳相似何以不注所出不足信入且吾詳味寶慶而知圖經實以孝子為鄞人非但未嘗以為慈溪人并未嘗以為句章人也寶慶云今子城東南有廟舊志謂即其故居則黯本鄮人也虞翻謂為句章人據其徙居慈溪言之是其援圖經以考定仲翔之言鑿鑿如此而慈溪卷中尚有董傳董傳中尚有句章人三字則羅參軍目不識丁矣不足信九延佑志人物考多采圖經亦必注明今考中董傳與此偽傳差異不過數字乃注征引不注先出之圖經而注引用圖經之樓記(延佑人物考注云樓宣獻碑修)不足信十然且董華鈞目空今古以古來名人傳孝子者并皆擇之不精乃特自撰一傳冠諸古今篇什之首傳中尚注引用書名而字叔達則注見樓碑及延佑志句章人則注見崔碑及董氏舊譜生后漢至事母一截則注見舊譜甘泉果字誤泉美味至甚肥悅一截則注見延佑志比舍王寄至各言其子一截則注見舊譜并各志寄聞至致死一截則注見正德慈溪志及成化志黯飲痛至祭母墓一截則注見元人世德錄及成化志自囚告于有司至壽終一截則注見孝子紀事本末及世德錄并舊譜如圖經果存大半樓記果出圖經華鈞所采圖經果為真實不妄何以所作傳中一語不敢采引若謂作傳時尚未見圖經則其傳末錫號純德征君一事此見今本孝廟條又何以居然注見干道圖經則豈非良心發見于己所作傳中不敢儼然參以子虛烏有之書而特造此傳聊以欺人者乎不足信十一又且孝子以鄞人徙居慈溪華鈞力爭謂非鄞人孝廟向在郡城華鈞力爭謂在慈溪城中往往不辨黑白無故詬詈真如十余歲小兒與八九十歲老翁爭其所目擊之事而其載樓宣獻記直刪去句章今之鄞縣也七字又改其母反葬于鄞為蓋葬于鄞又改城之祠宇為慈之祠宇夫以人人得見之攻媿集尚敢竄亂私改而況圖經世所希有傳者皆非足本則宜其恣意造作更無顧忌也不足信十二匯編一書考據疏舛議論乖張凡唐宋元明名家文字無人不遭其掊擊無篇不經其剝削為自來摭輯成書者所未有且己欲顯揚祖宗而先作偽欺人自處于不信其罪大矣本不足辨以其書鏤刻甚工且所引圖經他條與引寶慶延佑至正諸條皆與今本合見者將疑此傳真為此志佚文又恐妄人或尤而效之偽造古志其甚者且將為構訟張本防微杜漸不可不懼故錄其傳而詳詰之】
山【此目見弟二弟六弟七卷黃序作山林今本存鄞縣三條象山二條昌國六十六條】
鄞縣
雞鳴山山有石井上有銅瓶著石有大石雞云從浮梁上飛來今猶鳴應扶桑曉【寶慶志十二引舊志延佑志七引圖經】
赤堇山在鄞縣東四十里【按原本當無鄞字延佑志沿革考注引此一句亦無鄞字嘉靖志無東字乾隆志無在鄞二字】山有草曰赤堇鄞縣以此為名【延佑乾隆二志無為字】而加邑焉【四字乾隆志無寶慶志十四引舊志延佑志七引干道舊志嘉靖寧波志五引舊志乾隆鄞縣志三引干道圖經】會稽記云昔【嘉靖志無昔字】歐冶造劍于此山云涸若邪而采銅破赤堇而取錫【寶慶志十四引舊志嘉靖寧波志五引舊志】
奉化縣
天門山【按寶慶弟十四卷奉化天門山下注云據本縣所載如此而象山亦載天門山又弟二十一卷象山東門山下注云奉化縣亦載天門山姑兩存之云云雖不明言舊志其指圖經無疑今本存象山之東門而佚奉化之天門本當據補以所存之東門與寶慶異文則所佚之天門未必與寶慶合轍也故存其目而不采其文】
漢城山西漢建元三年嚴助發會稽兵圍東甌元鼎六年韓說出句章擊東甌領漢兵駐此故得名【寶慶志十四引舊志】
赤莧山在縣東北二十里夏侯曾先地志云亭頭有赤莧山上有盤石可坐千人秦始皇遣徐福求訪神仙嘗至此或云昔有赤莧仙人嘗居此山因以名焉【同上】土傳赤莧仙人所種【學齋占畢引明州圖經】
蓬島山其源【二字嘉靖志無】來自四明山重岡復嶺繚繞綿亙【四字四明山志無】自剡之西南至于鎮亭之東北【十二字嘉靖志奉化志并無】形勢雄壯不露鋒角【八字山志無】兀【奉化志作屹】然為諸山之冠【山志作兀然獨冠諸山】北為安巖之翠峰南為石樓之赤巖過杉木嶺入于天臺【八字嘉靖志奉化志并作脈延天臺四字】陟【山志無】其巔俯視數百里外滄海微茫煙云縈帶城邑聚落【十二字山志但作滄海城邑四字】了然在目崇寧閑【山志上有宋字據寶慶志刪】有尼結廬于其側號師姑坪【山志作平據藏本寶慶志改十四字嘉靖志奉化志無】旁為后萊山山【山字奉化志不重】谷閑【八字山志無而下句潭字下有在后萊山谷中六字】有龍湫名(魚役)【山志作蝦誤】魚潭歲旱鄉民禱祀之【三字奉化志作雩禱山志七字并無嘉靖寧波志六引四明圖經四明山志一引圖經乾隆奉化志二引四明圖經】
蓬萊山納土為貢以實方丘【嘉靖寧波志四十二引四明圖經按句余土音有蓬萊山土歌注云在奉化境而宋時取以筑社見干道四明志】
烏峰臨溪其石五色似花鈿【浙江通志一百三引四明圖經乾隆奉化志十四引四明圖經】
大小悔山【乾隆奉化志二引干道志按奉化志載大小晦山引舊志云干道志作悔非】
江湖河堰【此目見總敘黃序但稱江湖本志則一卷作水利二卷分渠堰與水為二而合江湖河潭于水門七卷標水字而附以湖潭井今本存州城內一條鄞縣六條昌國三條】
鄞縣
【附存】【東錢湖干道五年守張津具奏乞開茭葑得旨依奏寶慶志十二按東錢湖已見今本弟二卷中語又甚長似不至更有脫略而不然也本條說湖之利不過五六行其余則韶師之塔知和之庵正言讀書之廬丞相創造之廟些小名勝談之縷縷豈有郡守議浚朝廷允許事關鄉國利害又為當時身親經歷之事而轉無一語敘述之理蓋錄此本者本不全抄不過以己意為去取一卷之中一類之中一條之中各有刪節耳余謂胡尚書作寶慶志政跡在郡者赫然具陳秘閣(上囗下田)心民事不減尚書而今干道志中殊寥寥為可惜也今復取其原奏并錄于后以意度之圖經中又必載此札子也】
【附存】【干道五年守臣張津言東錢湖容受七十二溪方圓廣闊八百頃傍山為固壘石為塘八十里自唐天寶三年縣令陸南金開廣之國朝天禧元年郡守李夷庚重修之中有四閘七堰凡遇旱涸開閘放水溉田五十萬畝比因豪民于湖塘淺岸漸次包占種植菱荷障塞湖水紹興十八年雖曾檢舉約束盡罷請佃歲久菱根蔓延滲塞水脈致妨蓄水兼塘岸閑有低塌處若不淘浚修筑不惟寖失水利兼恐塘埂相繼摧毀乞候農隙趁時開鑿因得土修治埂岸實為兩便從之宋史河渠志】
北清堰【按嘉靖以后引此清并作津當誤】在縣西北二里【開慶志三引舊圖經至正志四引舊圖經嘉靖寧波志五引舊圖經敬止錄山川考六引舊圖經康熙鄞縣志七引圖經雍正寧波志七引舊圖經】是堰為鄞西咽喉【康熙鄞縣志七引圖經】
鵲巢(石契)在縣手界鄉鎮甲今廢為田【開慶志三引舊志按開慶所云舊志者圖經也其稱寶慶則曰續志例見弟二卷大人堂條】
橋梁【此目見黃序及弟二卷今本存鄞縣一條】
總敘
[西南廂]
清瀾橋俗曰府【原本當作州下同】橋奉國門前六十步
四明橋府南九十步有亭唐太和三年刺史李文孺建毀于建炎之兵干道五年守張津重建
憧憧橋府西南一里西湖眾樂堂之東西橋也俗呼曰【三字敬止錄引作舊名】東湖橋西湖橋天禧五年僧蘊臻建轉運使陳堯佐立名嘉佑中守錢君倚修干道五年守張津重建仍建二亭其上侍御王伯庠記
湖心石橋大小二橋府西南一里半元豐七年建
甬水門里橋元豐二年建
蔥行橋府東南九十步
迎鳳橋府東南一百六十步
錦照橋大廟前南距府二百八十步
倉橋振名坊南距府二里半
福明橋景福寺東距府二里
新橋景福寺西距府二里半
五馬橋在竹洲西距府一里半
通安橋曾家匯南距府一里二十步【寶慶志四引舊經】
清洞橋舊名錦照【敬止錄山川考三引舊圖經】
[東南廂]
巿心橋南湖頭南西南廂交界距府一里
吳欄橋巿心橋南西南廂交界距府一里半
奉化橋一名捧花龍舌頭南西南廂交界距府三里
水月橋延慶寺前西南廂交界距府三里十五步
洗馬橋新寺后門距府二里十八步
泥橋新牌橋東距府三里二十四步
車橋靈橋門西距府四里四十五步
焚香橋采蓮橋東距府二里三十步
采蓮橋南寺前南距府三里半元豐六年建
獅子橋興教寺南距府二里半
新牌橋泥橋頭南距府二里半十二步【寶慶志四引舊經】
[西北廂]
迎恩橋一名仁安望京門里東距府一里
虹橋壽寧坊南距府二百十步干道中守張津重建
河利橋【敬止錄引作河利巿橋】項家巷口府西南半里
惠政橋報恩光孝寺前俗曰天寧橋崇寧二年建
永濟橋路分衙前距府六十步景德四年僧惟一建干道五年張津作亭其上
董孝橋一名渡母橋報恩觀西距府六十步天禧
五年建有亭久而(土已)干道五年守張津重建
府東門橋距府二十步
府西門橋距府三十步
阮家橋一名料橋府東北半里
鑒橋狀元坊下【下字原脫據敬止錄補】府東北一里
西上橋府西北一里半
東上橋府西北一里
石(石契)橋府東北一里三十步元符元年建【同上】
[東北廂]
萬歲橋又曰【敬止錄引作一名】貫橋府東南百步西南廂
交界周廣順二年建
皇封橋府東南半里
開明橋一曰通明鄞縣前
積善橋鄞縣東
生姜橋鄞縣東
鹽蛤橋府東南二里半【同上】
鄞縣
【附存】【慶豐橋舊名望云在望京門外紹圣四年建干道四年守張津重建寶慶志十二】
奉化縣
慶登橋世傳布袋和尚澡身橋下一砵隨流而漂
招之即回至今逆流【寶慶志十四引舊志】
亭傳場鎮【此目見總敘今本存昌國一條按圖經無官僚公宇諸目今附入此門】
總敘
射亭在九經堂后【開慶志六引舊志書】
【附存】【眾樂堂子城西南嘉佑閑守錢公輔建干道四年守張津重建寶慶志三】
【附存】【節度判官聽事舊在儀門外之西干道中守張津欲敞公使庫以故戎司易之直奉國門之西頒春亭之后同上】
【附存】【禁軍五指揮干道四年守張津重修五營增屋凡四百楹同上七】
物料場寄巿舶務之東廊舊云在子城里今廢【寶慶志三引舊經】
【附存】【公使庫設廳前西廡之后干道中守張津以簽判舊廳益之寶慶志三】
【附存】【香泉庫干道二年守張津措置于城外創庫官給本柄造酒差使臣一員監賣應副細民酤飲不許入城攙奪省課歲收息錢添助官兵俸料支遣無分隸諸司同上五按張公以三年五月到任此云二年當誤】
【附存】【舊無貢院士率寓試于行衙又于府學西妙音院建炎四年毀士寓試于譙樓之上或開元寺干道五年守張津始即妙音院廢址建院以容之糜金錢一千萬東西重廊凡一百四十楹立聽事于其北位考官于其后執事之舍悉備同上二】
養濟院屋三數閑【開慶志四引圖志】
慈溪縣
吳越武肅王改丈亭為上亭【柳貫上福龍山古跡記引圖經】
祠廟【此目見弟一弟二弟六弟七卷總序作祠宇今本存州城內三條鄞縣十二條象山縣三條昌國縣二條按黃序及弟一卷總敘中所臚條目以至各卷所分門類皆無學校惟弟二卷鄞縣祠廟門首冠以至圣文宣王廟則原書合學校于祠宇可知今用其例】
總敘
【附存】【州學守張津干道三年重修寶慶志二】
[贍學田糧]
學田三千五百五十九畝有奇
米一千一百三十二石有奇
谷一千四十石八斗八升
租錢七百一十二貫有奇
后益以湖田米一千五百四十九石有奇曰養士一百五十員【敬止錄學較考引宋干道年閑按此不稱圖經然其下又載寶慶年閑云云延佑年閑云云至正年閑云云與今本三志絲毫無異則此為圖經佚文無疑】
【附存】【五龍堂唐刺史李伉即開元宮建皇朝干道四年守張津以舊宇庳隘乃移創于報恩光孝觀之申地寶慶志十一】
大人堂錢億祠【開慶志二引舊志】康憲【按即億也】從子惟治來繼任故尊稱之【鮚埼亭集外編十三引圖經按寶慶志十一大人堂條亦載舊經語按其文義乃高閌記中所引者蓋大觀圖經非干道圖經也】
鄞縣
風云雷雨境內山川神壇在城南甬水橋東北【戴鯨風云雷雨山川壇記引四明圖經】
慈溪縣
遐追廟五代末有鮑侍郎約【雍正慈溪志引作劉侍郎韔大誤】相錢氏宋初勸以納土胡毅劉韔【寧波府簡要志作鋹】俱謂【鮚埼亭集引作皆言】不可及錢氏歸順【歸順集作計定又無及字】約【雍正志引作韔誤】竄海上【四字集作胡劉游竄海上】錢氏使人追之不及遂隱是山終老其時錢氏以詩懷之曰【此二十三字據集補嘉靖天啟二志但作錢氏使人以詩追之云雍正志作錢氏使人以詩招之云】東遐追兮西遐追鮑約【雍正志引作守約大誤】何如罷釣歸海上人廟祀之
【六字三志皆無鮚埼亭集二十三引成化志所引宋干道張氏圖經嘉靖寧波志十五引圖經天啟慈溪志四引圖經雍正慈溪志五引圖經寧波簡要志載此事略同而下乃云鮑約隱遐追山以遐追廟謂即祀鮑約雍正慈溪志則復謂劉韔變姓名為鮑約隱居于此語皆與此大異按圖經云約竄海上者謂胡劉二人相約而竄海上也詩云鮑約何如罷釣歸者言如鮑約者乃宜罷釣歸耳二君則各為其主何為深隱不出乎簡要雍正二志蓋讀約竄之約作鮑約之約復疑隱者胡劉而詩乃言鮑約故矛盾糾葛不得其解遂不能不遷就其詞矣駁語詳謝山遐追廟碑中】
寺觀【此目見總序今本全佚】
鄞縣
天童山景德寺法璇居此日誦蓮經感天童躡云升降捧天食來供師夜繞塔行道人遙見師身與塔之相輪等白衣范的備述其事所謂太白禪師者也古松唐僧曇德清閑所植【寶慶志十三引舊志】
大梅山護圣院開成元年建法常禪師初領千眾住持每云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惟嚙白墡餅子不同眾僧之餐山閑患無水乃感象眠為池虎跑為泉今象齒猶存【同上】
【附存】【惠光院院嘗有妖僧塑神像納老烏于其腹以術咒之使為禍福于人而邀利民之有災患不禱其神則不寧干道中守張津知之追妖僧至庭下具得奸狀遣吏剖其像果有死烏杖其僧而逐之民以安息寶慶志十三】
奉化縣
凈慈寺唐干符六年建【沈煥凈慈寺記引圖志篇中又稱圖經】
慈溪縣
補陀院唐宣宗大中六年旱魃為災遇神僧指鑿茲池【按謂寺中池也】得靈物禱之而雨大通因建梵宇其上名大中觀音院院東北舊有靈巖古寺莫詳創始而廢亦已久相傳嘗遭雷電震毀鐘淪于地不可復出至五代漢天福閑邑士夏公敬章以靈巖接近先壟便于祭埽故即其廢址重建蘭若名海惠庵以為奉安先靈之所遂并大中觀音院共為補陀教院【陳敬宗重建靈巖觀音寺記引圖志】
定林寺初隱君費日章號峰山者以貲甲于里閑愛茲山【按謂南山深谷中之山也】邃雅筑精舍讀書晚歲捐園田山林之饒凡六百畝有奇辟為峰山道院沒而葬茲山事在晉天福二年至宋【按原本當作皇朝】天圣四年僧徒日繁產亦寖廣乃請額于朝賜名定林豎碑以紀始末仍祀日章于東廡不忘本也【顏鯨重修峰山寺碑記引圖經】
古跡【此目見黃序總敘及弟一弟二弟七卷今本存州城內七條鄞縣七條昌國一條】
總敘
會稽有資氏【姓氏急就篇上引四明志按原書不知所說何語今但見此五字無門可歸姑附于古跡中又按全謝山公棠辨云干道四明志述形勝祇及興公之梨洲而無樹棠之說按今本無梨洲而謝山所說又不錄其原文無從采引或在四明山條或在奉化縣卷抑或謝山誤記均不可詳今姑附識古跡之后】
冢墓【此目見弟二弟五卷總敘作地靈古跡今本存鄞縣六條慈溪十一條】
昌國縣
徐偃王墓在翁洲王龜齡會稽賦云翁洲訪偃王之廬是也一云在鄞隱學山【嘉靖寧波志四十二引舊圖經】
長安的荔枝(雷佳音、岳云鵬主演影視劇原著小說)
同名實體書新鮮上市,馬伯庸歷史短小說“見微”系列神作!大唐天寶十四年,長安城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個任務:要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荔枝保鮮期只有三天,而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家人,李善德只得放手一搏……古裝版社畜求生記,帝國夾縫中的小人物史詩。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