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今欲利益一切有情令習世定及出世定速能舍離諸煩惱故。述此方便。頌曰

求脫者積集  于住勤修習

得三圓滿已  有依修定人

釋曰。此初一頌總標六門。言求脫者。謂是求解脫人。積集者。謂能積集勝行資糧。于住勤修習者。于所緣處令心善住。名之為定。由不散亂不動搖故。問云何修習。謂得三圓滿已有依修定人。圓滿有三。一師資圓滿。二所緣圓滿。三作意圓滿。有依謂是三定。一有尋有伺定。二無尋唯伺定。三無尋無伺定。修定人者。謂能修習奢摩他毗缽舍那。若人能于解脫起愿樂心。復曾積集解脫資糧心依于定有師資等三而為依止有依修習。由習定故能獲世間諸福及以殊勝圓滿之果先作如是安立次第。故名總標。頌曰

于三乘樂脫  名求解脫人

二種障全除  斯名為解脫

應知執受識  是二障體性

惑種一切種  由能縛二人

已除煩惱障  習氣未蠲除

此謂聲聞乘  余唯佛能斷

若彼惑雖無  作儀如有惑

是習氣前生  若除便異此

釋曰。此之四頌釋求解脫者。謂于聲聞乘等有差別故。于三乘中心樂解脫。名求解脫。云何解脫。二種障全除。斯名為解脫。何者是二障。除之名脫。應知執受識是二障體性。識者即是阿賴耶識。執受者是依止義。謂是煩惱所知二障體性。此復云何。惑種即是煩惱障自性。一切種即是所知障自性。又一切種者。即是二障種子能縛二人。煩惱障種子能縛聲聞。一切種子能縛菩薩。由與聲聞菩薩為系縛故。云何此二解脫差別。謂聲聞人。習氣未除。斷煩惱障而證解脫唯佛世尊能總除故。云何習氣。彼惑雖無所作形儀如有惑者是名習氣。此中應言。若惑雖無令彼作相如有惑者。此言作儀如有惑者。即是于因說果名故。彼謂聲聞獨覺未知。此是誰之習氣。謂是前生所有串習之事。尚有余氣。今雖惑盡所為相狀似染形儀。名為習氣。若能除斷與此不同。應云若彼習皆無不作儀如惑。頌曰

種植諸善根  無疑除熱惱

于法流清凈  是名為積集

能持樂聽法  善除其二見

但聞心喜足  是四事應知

釋曰。此之二頌釋積集義。如經中說。此人先應修習多聞復聽正法。諸見熱惱已正蠲除。心之蓋纏能正降伏。依此文義故說初頌。云何積集所有善根。謂能持正法故。以此為先。令其信等善法增故。云何無疑。謂樂聽法故。由知法故已生未生所有疑惑悉能除滅。云何除熱惱。謂除二見故。二見云何。一者欲令他識知見。二者自起高舉見。謂作是念。如何令他得知。我是具德之人。是則名為令他識見。依此見故自欲高舉。名自高見。此二能令心焦熱故。名為熱惱。云何法流清凈。謂能除遣但聞法時心生喜足故。上之除字流入于此。于法流清凈者。謂聽法時心無散亂相續而流。心清凈故蓋纏止息。若聽法無厭。更能進思勤修不息。方得名為法流清凈。當知此據聞思修位。如次應知

次有十六頌。釋于住勤修習。初一總標余是別釋。頌曰

所緣及自體  差別并作意

心亂住資糧  修定出離果

言所緣者。有其三種

外上及以內  此三所緣生

應知住有三  自體心無亂

釋曰。言三種者。一外緣。二上緣。三內緣。外緣謂白骨等觀所現影像。是初學境界。上緣謂未至定緣靜等相。內緣謂從其意言所現之相為所緣境。自體謂是心無亂相。名之為住。心無亂者。于外等處三種緣時。隨其所緣心無動亂。頌曰

第一住相應  定心者能見

于境無移念  相續是明人

第二住相應  厭離心寂靜

專意無移念  相續是明人

第三住相應  于前境凝住

定意無移念  相續是明人

釋曰。此之三頌如其次第配外上內。言于境無移念者。謂于余境心無散亂。故名無移。相續者。堅守持心令不斷絕。言明人者。或因自思。或從他教。于靜慮法而起加行。是謂明人。應知如次是隨法行及隨信行種性。言厭離心寂靜專意無移念者。謂于其境生厭離心。前唯觀境未能生厭。今時專注心生厭離而不散動。于前境凝住者。謂于意言所現之境緣此境時其心凝定。故云定意無移念相續是明人。頌曰

堅執及正流  并覆審其意

轉得心歡喜  對治品生時

惑生能息除  加行常無間

能行任運道  不散九應知

釋曰。于彼住中。差別有九。謂最初住。正念住。覆審住。后別住。調柔住。寂靜住。降伏住。功用住。任運住

此等并依阿笈摩經。隨句次第而為修習。若于最初學緣境時。其心堅執名最初住。次于后時令其正念流注不斷。名正念住。若依托此有亂心生。更覆審察緣境而住。名為覆審住。次于后時轉得差別。名后別住。次于后時對治生起心得自在生歡喜時。名調柔住。于此喜愛以無愛心對治生時。無所愛樂其心安靜。名寂靜住。次于后時所有已生未生重障煩惱為降伏故。名降伏住。次于后時以加行心于所緣境無間隨轉一緣而住。名為功用住。次于后時于所緣境心無加行任運隨流無間入定緣串習道。名任運住。此之九種心不流散。名之為住。應知以此不散之言。與堅執等皆相配屬。頌曰

勵力并有隙  有用及無用

此中一六二  四作意應知

謂外內邪緣  粗重并作意

此亂心有五  與定者相違

于彼住心緣  不靜外散亂

掉沉心味著  內散亂應知

應識邪緣相  謂思親族等

生二種我執  是名粗重亂

見前境分明  分別觀其相

是作意散亂  異斯唯念心

于作意亂中  復有其亂相

于乘及靜慮  初二應除遣

釋曰。應知作意。有其四種。一勵力荷負作意。二有間荷負作意。三有功用荷負作意。四無功用荷負作意。此中堅執不散。是勵力荷負作意。初用功力而荷負故。次正流等六種不散。是有間荷負作意。中間數有亂心起故。無間加行。是有功用行荷負作意。入串習道。是無功用行荷負作意。如是攝已謂一六二。應知即是四種作意。又心散亂。有其五種。一外心散亂。二內心散亂。三邪緣心散亂。四粗重心散亂。五作意心散亂。外心散亂者。于住心境起緣之時。遂緣余事心流散故。內心散亂者。謂掉舉等三于所緣境中間亂起故。邪緣散亂者。于修定時諸有尋求。親識等事而生顧戀。粗重心散亂者。有二我執令其心亂。于修定時有此二事。謂益及損。若身安隱名之為益。身體羸弱即是其損。或云我今得樂。或云我今有苦。或云是我之樂。或云是我之苦。此中我者。是執取義。言作意心散亂者。有其三種。于所緣相分明而住。是思察性。或從此乘更趣余乘。或從此定更趣余定。謂極分別思察定時。遂使心亂名心散亂。異斯唯念心者。此能對治初作意散亂。由不分別而緣于境。但有念心。此明成就心不忘念。此三散亂。初二應舍。第三由是從定趣定。希勝上故亦非是過。頌曰

住戒戒清凈  是資糧住處

善護諸根等  四凈因應知

正行于境界  與所依相扶

于善事勤修  能除諸過失

最初得作意  次得世間凈

更增出世住  三定招三界

釋曰。住資糧者。謂戒即是無邊功德所依止處。必先住戒。戒行清凈無有缺犯。若求戒凈有四種因。一善護諸根。二飲食知量。三初夜后夜能自警覺與定相應。四于四威儀中正念而住。何故善護諸根等令戒清凈。由正行于境與所依相扶。善事勤修能除于過。初因即是于所行境行清凈故。二于所依身共相扶順。于受飲食離多少故。三于善事發起精勤故。四能除過失。進止威儀善用心故。由此四因戒得清凈。如是應知。由三種定得三出離。緣外境時得作意住。緣上境時得世清凈。緣內心時得出世凈。住者即是永得出離。必趣涅槃更不退轉。已釋于住勤修習。頌曰

多聞及見諦  善說有慈悲

常生歡喜心  此人堪教定

盡其所有事  如所有而說

善解所知境  斯名善教人

由聞生意言  說為寂滅因

名寂因作意  是謂善圓滿

釋曰。圓滿有三。一師資圓滿。二所緣圓滿。三作意圓滿。此中初頌說師資圓滿。意顯其人善教圓滿。證悟圓滿。善語圓滿。無染心圓滿。相續說法加行圓滿。此顯教授師眾德圓滿。由此師故得聞正法有所證悟。次明所緣圓滿說第二頌。盡所有事如事而說。善所知境名為善說。此明師資能說諸事窮盡無吝。故名所緣圓滿。次明作意圓滿說第三頌。此顯以聞為因所起意言能與圣道涅槃為正因故。緣此意言所有作意皆得圓滿。此中因言顯聞。即是意言之因。言寂滅者。即是涅槃及以道諦。自體寂滅及能趣滅故。總言之寂因作意者。明此作意緣寂滅因。何謂所緣了法無性。如是緣時即是其因亦是寂滅故。此作意名為寂因。是一體釋。又緣此作意亦名寂因。此別句釋。頌曰(準如是釋應云寂因作意舊云如理作意者非正翻也)

謂尋求意言  此后應細察

意言無即定  靜慮相有三

無異緣無相  心緣字而住

此是心寂處  說名奢摩他

觀彼種種境  名毗缽舍那

復是一瑜伽  名一二分定

粗重障見障  應知二種定

能為此對治  作長善方便

釋曰。次明有依諸修定者。必有依托。謂依三定說尋求等。言尋求者。顯是有尋。既言有尋。準知有伺。言細察者。顯無尋唯伺意言無者。欲顯無尋無伺。尋伺皆以意言為性。此據奢摩他法明其定義。說無異緣等。此明無差異義。但緣其字而心得住。名無異緣。亦名無相。但緣其字于觀義相所有作意非彼相故。此住名奢摩他。奢摩是寂止義。他是處義。非獨奢摩得盡于事。謂據其心寂止之處。心得凝住依止于定。此定即是凝心住處。故名奢摩他。異此便無。次據毗缽舍那法明其定義說次一頌。謂依多境名為眾觀。所言彼者。謂與彼二俱相屬著。即奢摩他及所緣字。是依奢摩他得毗缽舍那依于字處。所有諸義起諸觀故。于寂止處所有眾義依仗于字。謂緣眾義。而起觀察名為眾觀。名一二分定者。或時但有寂處而無眾觀。或有眾觀而非寂處。或時俱有應知即是止觀雙運。又奢摩他毗缽舍那有二種障。謂粗重障及見障。應知二定是此對治。如次應配。何故此二名長善方便。能長善法之方便故。云何令方便法得善清凈耶。頌曰

此清凈應知  謂修三種相

寂止策舉舍  隨次第應知

若心沈恐沒  于妙事起緣

若掉恐舉生  厭背令除滅

遠離于沉掉  其心住于舍

無功任運流  恒修三種相

定者修三相  不獨偏修一

為遮沈等失  復為凈其心

釋曰。為答前問。求凈定者修三種相。云何為三。謂止舉舍。復云何修。隨次第應知。隨其惑障生起之時。應次修習。在于何時復修何相。且辯策舉相。若心沈恐沒定者修三相。如下當知。若心沉沒可修策舉相。何者是耶。于妙事起緣令心喜為相。又寂止相者。若心掉舉。或恐掉舉。應修寂處。此云何修厭背令除滅。于所緣境極生厭惡。于自內心令過止息。舍相者。謂離沉掉。于何心中。謂心住舍。此舍相者。即是無功任運流恒修三種相。如是次第修三相時。諸習定者得清凈相。又奢摩他等即是定者。于此三相不獨修一。何以故。為遮沈等失。復為凈其心。若但修止內心沉沒。既沉沒時便應策舉。若因策舉心掉散者。觀不凈境令生厭離。于此舍相正修習時。名為正定能盡有漏。由此遂令心極清凈。應知此中皆是隨順正經文句。如理應思。頌曰

出離并愛樂  正住有堪能

此障惑皆除  定者心清凈

釋曰。此明清凈之益。依去塵經說。佛告諸苾芻。若人欲求內心凈。時有惑障現前不能除滅。欲斷除者。先于不善業道。勿造大過息罪惡見。而求出家希求出離。若處中煩惱欲嗔害意。起惡尋思障勝愛樂。能除此障說愛樂言。若有微細眷屬尋思世間尋思不死尋思障其正住。對治此故說正住言。若有功用方入定者。此定即非堪任之性。若能除此顯有堪任。能除于惑說堪能言。此顯凈定之人得四種勝益。云何修定人果。頌曰

于此定門中  所說正修習

俗定皆明了  亦知出世定

此頌意顯修習奢摩他毗缽舍那者獲現果故。若人能依所說定相修習之時。得諸世間勝果圓滿及出世果。如前已說

問曰。如上所說欲明何事。答曰

顯意樂依處  本依及正依

世間定圓滿  并了于出世

釋曰。略說義周。為會前事故說斯頌。如最初云。求脫者為顯意樂圓滿。積集者依處圓滿。此明有心修定必須依托積集資糧故。于住勤修習者。顯本依圓滿。如經中說。佛告諸苾芻。汝等先當依定能盡有漏。是我所說。若欲求出生死海者。離于正定無別方便。得三圓滿者。顯正依圓滿。明師資承稟決定可依。有依修定人者。此顯修習圓滿。諸有智者如前所說。遠離放逸正修行時。世間諸定悉皆圓滿。及出世間咸能證悟。顯得果圓滿

全書完
為你推薦
長安的荔枝(雷佳音、岳云鵬主演影視劇原著小說)
會員

同名實體書新鮮上市,馬伯庸歷史短小說“見微”系列神作!大唐天寶十四年,長安城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個任務:要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荔枝保鮮期只有三天,而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家人,李善德只得放手一搏……古裝版社畜求生記,帝國夾縫中的小人物史詩。

馬伯庸 7.2萬讀過
奪嫡
會員

【古風群像+輕松搞笑+高甜寵妻】【有仇必報小驕女X腹黑病嬌九皇子】《與君歡》作者古言甜寵新作!又名《山河美人謀》。磕CP的皇帝、吃瓜的朝臣、大事小事都要彈劾一下的言官……古風爆笑群像,笑到停不下來!翻開本書,看悍婦和病嬌如何聯手撬動整個天下!未婚夫又渣又壞,還打算殺人滅口。葉嬌準備先下手為強,順便找個背鍋俠。本以為這個背鍋俠是個透明病弱的“活死人”,沒想到傳言害人,他明明是一個表里不一、心機深沉的九皇子。在葉嬌借九皇子之名懲治渣男后。李·真九皇子·策:“請小姐給個封口費吧。”葉嬌心虛:“你要多少?”李策:“一百兩。”葉嬌震驚,你怎么不去搶!!!

月落 2.5萬讀過
天亮了,你就回來了
會員

《夏有喬木雅望天堂》作者籽月闊別3年全新力作,電子書全文首發。穿越時空元氣少女VS風度翩翩優質大叔。如果愛人突然消失,你會等幾年?江倩兮撞上時空折疊,短短10個小時,外界已過了23年,好不容易追到手的新婚丈夫,轉眼變成陌生大叔?!完美言情男主再添一員猛將:顧池!少年時,他是腹黑學霸,牢牢抓住姐姐的心。新婚時,他是甜美奶狗,撒嬌男人最好命。愛人無故失蹤,他在漫長等待里事業有成,溫潤不油膩的優質大叔誰能拒絕?

籽月 11萬讀過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會員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當年明月 275萬讀過
天之下
會員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三弦 29.5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北省| 曲松县| 宝山区| 临夏市| 河东区| 昆明市| 凤阳县| 舟山市| 深圳市| 阿合奇县| 视频| 和田县| 宁河县| 永济市| 涿鹿县| 尉氏县| 会宁县| 威信县| 六枝特区| 高要市| 兴隆县| 衡山县| 青浦区| 揭西县| 中西区| 宽城| 台东市| 英超| 台北市| 佛教| 平塘县| 信宜市| 南康市| 沧州市| 荥经县| 金山区| 宝清县| 荆门市| 娄烦县| 定西市| 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