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 沈氏宣爐小志
- 佚名
- 1345字
- 2015-12-23 11:15:29
稽古無煉爐之說,今案頭置香爐焚香外,亦無它用。好事者以火煉之,朝夕拂拭,辨質、辨色、辨款式、辨工夫,群相矜尚,趣耶?癖耶?蓋古玩中,如書畫,玉石及銅窯各器,有甚美不易得者,必其物寶貴,世所罕覯。若爐,則易得而難美,亦得,則用之者多,好之者少。難美,故好之者即多,好之而實愜,所好者甚少,愜所好者少,則焚香使用足矣。胡以為好,又胡以煉為?而吾謂古玩中之足以愜,所好者惟此物為最。何也?夫人為其事而無其驗,則心厭為其事,有其驗而不足以賞心,則又厭。即以銅器論,尚青綠者。尊、彝、鼎、鬲、錞、壺、匜、卣、盤、鑒等物,千百年沉埋深山大澤,一但入人摩弄,斑駁陸離,青綠蟠結,間雜以水銀褐色、朱砂斑價值不貲。置之高齋,洵可貴也。然一見輒了,無甚深意。若爐以火候計,萬不敵青綠之歷年久遠,而日新月異,變幻百出。煉爐者,視爐之大小、輕重。放火得法,其色或日漸以深,或日漸以淡。深有深妙,淡有淡妙,皆能如意而償。亦或其光,迥出意外,此所謂為其事有其驗者也。而賞鑒家相率把玩,亦得以不厭而愜心。大抵青綠籍水土之氣而成,此得于天也。爐火專恃人功,人功不到,雖如青綠沉埋之久,求其光彩澄澈,比不得也,故愜心者,人功也。則吾向所謂難美者,難其功也,夫固未嘗無真美者也。前人論宣爐,首重款,次及色,惜言之不詳,而以火候絕無發明,則色之真偽新舊殊難立辨。高子清《賞諸論》勝稱宣廟銅器制度古雅,而火功及銅之質色不載。《帝經景物略》載爐色五等:栗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而以藏經紙色為最,此不過大概言之。蓋銅有本質,以兌鉛多寡為別。俗云“上古無黃銅”,以古所用皆出山銅,未經對前者也。出山銅即今紅銅,兌鉛則黃,重則青,爐之發光入水澄澈者,鉛力也。紅銅鑄物,汁水不能外現,故爐不取紅銅,獨青綠器。尚紅銅者,正謂古無黃銅也。有紅色爐,亦汁水如溢者,非紅銅也。兌鉛視黃銅較少耳。爐色備青、黃、赤、白、黑,實則銅質止有青、黃、赤,而無黑白。其有純黑,俗名黑漆,古者此青紅二色久煉所結。白則本屬黃色,愈燒愈淡,望之深穆,非二三百年物不能有此諸色,各極其妙,不可一格。拘世人或專喜深色,或專席淡色,皆偏也。又或以深色為大火,淡色為小火,尤謬。蓋色系銅之本質,不以火之大小而分,爐厚且重者,如施家北鑄,豈無一二淡白色,諒非盡微火可以成功。甘鑄多薄,宜于緩火,而紅黑各色具備,故知其謬也。間有一種放火逾變,火力備于爐身,烈二成黑,其色黯而無光,燥而欠潤,此欲速之,誤以真舊色之空空洞洞者迥別。何得執以概論也?夫物聚于所好,亦物爭于所群好。質有美惡,色有高下,款式有雅俗,工夫有淺深。好尚相持,則考較互異,非貴耳。而賤目即是已而非人,其實好奇所好,而于此道所以然,究未深知而得其趣也。賈人顛倒真贗,原以射利,左論鄙說,不足為怪。若收藏家以訛傳訛,終身不悟,甚至不堪之物視為奇貨,未免鑒家所笑。而原其始,則又未有不誤于賈人之顛倒者也。予癖愛有年矣,收董無幾,而所見不可勝紀。讀書之暇,輒以此自娛,間與同好評論,亦言盡用是,不嫌猥瑣,序其大略,以見小物之中有至理,人事之中有天趣,癖而非癖。至于質色、款式、工夫,具詳后論。或廣前人所已言,或發前人所未發,世波流轉,不盡目見,而耳聞古無摩娑,或幸得心而應手,則茲編有當識者采擇,亦聊以存吾好云爾。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長安的荔枝(雷佳音、岳云鵬主演影視劇原著小說)
同名實體書新鮮上市,馬伯庸歷史短小說“見微”系列神作!大唐天寶十四年,長安城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個任務:要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荔枝保鮮期只有三天,而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家人,李善德只得放手一搏……古裝版社畜求生記,帝國夾縫中的小人物史詩。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劍來(1-49冊)出版精校版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我陳平安,唯有一劍,可搬山,斷江,倒海,降妖,鎮魔,敕神,摘星,摧城,開天!我叫陳平安,平平安安的平安,我是一名劍客。走北俱蘆洲,問劍正陽山,赴大驪皇城,至蠻荒天下。斬大妖,了恩怨,會舊人,歸故鄉。刻字劍氣長城,陳平安再開青萍劍宗!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