癰疽第八十一
黃帝曰。余聞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上注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于絡脈皆盈。乃注于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協議。不得休止。切而調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減。留則先后。從實去虛。補則有余。血氣已調。形氣乃持。余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岐伯曰。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不成。五谷不殖。徑路不通。民不往來。
巷聚邑居。則別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寒邪客于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
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營。經脈敗漏。熏于五臟。臟傷故死矣。(泣澀同)此篇歸結首章之義。蓋人之血氣流行。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晝夜環轉之無端也。一息不運。
則留滯而為癰為痹。故圣人立九針之法。所以治未病也。若積久而成癰疽。則多不治之死證矣。夫營衛血氣之行。皆從內而外。應寒暑往來。經水流行。皆從地而出。帝復論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上注谷而滲孫脈。從孫脈而注于絡脈經脈。是從氣分而注于經脈之中。乃從外而內。
應天道之營運于外。而復通于經水之中。人與天地參也。故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人之血氣猶然。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如寒邪客于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歸、還也。蓋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交相逆順而行者也。營血留泣不行。則衛氣亦還轉而不得復反其故道。故癰腫也。骨空者。節之交也。癰腫不當骨空之處。則骨中之邪熱。不得泄瀉矣。血枯而經脈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營矣。經脈外絡形身。內屬臟腑。經脈敗漏。則熏于五臟。臟傷故死矣。
黃帝曰。愿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曰名。岐伯曰。癰發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
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則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夫皮脈肉筋骨。五臟之外合也。而臟腑之血氣循行。又各有部分。故有輕重死生之別焉。嗌乃呼吸出入之門。發于嗌中。其勢甚猛。故名猛疽。若膿不瀉而塞嗌。則呼吸不通。不待半日而死矣。嗌乃肺之上管。肺腎上下交通。豕乃水畜。冷凍飲料豕膏者。
使熱毒從下而出也。
發于頸名曰夭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液。前傷任脈。內熏肝肺。
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頸乃手足少陽陽明血氣循行之分部。故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液。淵液乃足少陽膽經穴。在腋下三寸。蓋從外而將入于內也。任脈居陽明少陽四脈之中。故前傷在脈。內熏肝肺。此在外腑經之毒。內熏于臟。故至十余日而死。經云。上工治皮膚。其次治經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為瘍醫者。不可不知也。
陽氣大發。消腦留項。名曰腦爍。其色不樂。項痛而如刺以針。煩心者。死不可治。
陽氣大發者。三陽之氣并發也。三陽者。太陽也。太陽經脈入于腦。出于項。故陽氣大發。留于項。
名曰腦爍。此純陽之氣。消爍腦髓也。夫心為陽中之太陽。心與太陽。標本相合。心氣受郁。故其色不樂。若煩心者。腑毒干臟。死不可治矣。
發于肩及。名曰疵疽。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四五日逞之。(熱同)肩乃肺臟之部分。故令人汗出至足。此癰生浮淺。如疵之在皮毛。故名疵癰。而不害五臟。逞、快也。速治之。則毒隨氣而散矣。姚氏曰。火氣能消肺金之毒。
發于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腋者。亦肺臟之部分。米者。言其小也。治之以砭石者。癰亦浮淺也。毒瓦斯在于皮膚之間。六日則氣已周而來復。故已。勿裹之者。使毒瓦斯外泄也。夫癰發于腑部者。反熏臟而死。發于臟部者易已。此皆淺深內外之別。為瘍醫者。不可不知。
其癰堅而不者。為馬刀俠纓。急治之。(纓當作癭)其癰堅而不者。承上文而言。癰在膺腋之間。堅而不潰者。此為馬刀俠癭。金匱要略曰。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痹挾背行。苦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夫馬刀俠癭。足陽明之證也。四肢為諸陽之本。
勞其四體。
則傷陽明而有是證。故宜急治之。以保胃氣。
發于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胸者。膻中之分。宗氣之所居也。宗氣出于陽明。故不早治。則下入于腹。而傷陽明胃氣。胃氣傷。則七日死矣。
發于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狀如谷實。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十歲死。死后出膿。
(音括音樓)膺乃足厥陰陽明之部分。故疽發于此。其名曰甘。其色青也。狀如谷實者。如米谷如栝蔞之子實也。陽明從太陰之化。厥陰從少陽之化。陰陽互交。故往來寒熱也。急治之以去其寒熱。此疽至十年而后發乃死。死后出膿者。謂至將死之候。然后出膿而死。此即乳巖石癰之證也。夫寒熱者。厥陰陽明之氣病也。如谷實者。肝臟胃腑之郁毒。留于脈絡之間。即如竄寒熱之毒。其本在臟。其末在脈。故不易消。而亦不即發也。至十年之久。臟腑之氣將衰。則毒瓦斯發而潰爛死矣。
發于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
銼翹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濃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同)脅在腋之下。肺肝之部分也。此亦發于皮膚。故名曰敗疵。夫肺主氣。肝主血。女子之生。有余于氣。不足于血。此因氣血不調而生。故為女子之病。其病大癰膿治之者。謂如治大癰之法以灸之也。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是雖名敗疽。而不至于腐肉爛筋傷骨矣。乃水草。翹、連翹也。銼二草根各一升煮之。強飲濃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乃已。蓋水草能清熱發汗。翹能解毒者也。
發于股脛。名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之。三十日死矣。
發于股脛。足少陰之毒也。其狀不甚變者。毒附于骨而不外發。故皮膚不甚變為癰毒之狀也。
不急治之。三十日死。腎為水臟。月為陰而應水。故應月一周而死。
發于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尻乃足太陽之部分。太陽之上。寒水主之。故亦應月而死。夫腎與膀胱。為水臟水腑。腎為陰而主骨。故癰膿搏骨而不外發。腑為陽。而太陽之氣。主于膚表。故其狀赤堅而大。夫陽毒起發于外。而亦致死者。太陽為諸陽主氣也。噫。能知臟腑陰陽。營衛血氣。表里標本。多能死中求生。為瘍醫者。可不知內經乎。
發于股陰。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十日而當死。
股陰者。足三陰之部分也。以火毒而施于陰部。故名曰赤施。六十者。水之成數也。十日者。
陰數之終也。閔士先曰。股陰者。足少陰之分也。兩股之內者。足太陰厥陰之分也。
發于膝。名曰疵癰。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
膝者筋之會。足少陽之分也。色不變者。色與皮膚相同而不赤也。其狀如大癰而色不變者。毒在外內之間也。蓋少陽主樞。故其色狀如此。而為寒為熱也。如堅石者。勿砭石之。石之則死。毒氣入于內也。須其柔軟而石之者生。毒瓦斯出于外也。蓋少陽主樞。可內而可外也。余伯榮曰。堅石者。毒瓦斯尚未透發。柔則發于外矣。故有外內死生之分焉。
諸癰疽之發于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發于陽者百日死。發于陰者三十日死。
此論癰疽之發于背也。節者。脊之二十一椎。每椎有節之交。神氣之所游行出入者也。相應者。
內應于五臟也。發于陽者。發于三椎。而內應于肺臟。發于四椎。而內應于心主包絡。發于五椎。
而內應于心臟也。發于陰者。發于七椎。而內應于肝臟。發于十一椎。而內應于脾臟。發于十四椎。
而內應于腎臟也。百日死者。日之終也。三十日者。月之終也。余伯榮曰。癰疽發于背而偏者。或傷及臟腑之俞。猶有可生之機。正中者。傷及督脈。而況相應于五臟乎。閔士先曰。癰者。壅也。疽者。
阻也。毒者。癰疽之總名也。上古以癰疽所發之處。分陰陽而命名。后世以發于背者。即名曰發背。
發于臂者。即名曰臂癰。是以古今之命名。各不同焉。姚士因曰。節之交。骨空處也。周身三百六十五節。而四肢有十二大節。皆髓孔易髓之處。上文曰。不當骨空。不得泄瀉。謂癰不當于骨空之處。
其傷骨消髓之熱邪。無從而出。若諸癰疽之發于節者。正當邪熱所出之空。非死征也。馬氏云。其節之外廉為陽。內廉為陰。是發于四肢之內外廉者。皆不治之死證耶。噫。經義淵微。不易闡發。豈可以粗疏之學。貽誤后人。
發于脛。名曰兔嚙。其狀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兔乃陰類。發于脛。名曰兔嚙者。發于陰脛也。其狀赤至骨者。從外而內也。故曰急治之。不治害人也。猶言外賊之來害人也。夫沖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于腎。下出于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中。循脛骨內廉。下入內踝之后。此邪客于沖脈之中。則血泣不通。有如兔嚙之微腫也。
發于內踝。名曰走緩。其狀癰也。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
此邪客于足少陰之脈而為腫也。夫癰疽之變。有病因于內。而毒瓦斯走于外者。有腫見于外。而毒瓦斯走于內者。此邪留于脈而不行。故名曰走緩。其狀若癰而色不赤也。足少陰之脈。起于小趾之下。邪越足心。出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后。以上端內。故當數石其輸。去其邪而止其寒熱。蓋足少陰秉先天之水火。故能為寒為熱也。余伯榮曰。鼠。寒熱病也。發于少陰。
發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急治之。百日死。
四淫者。邪氣行于左右之太少也。少陽主初陽之生氣。而發于腎臟。太陽乃腎之腑。而為諸陽主氣。故當急治之。不則陽氣傷而百日死矣。
發于足旁。名曰厲癰。其狀不大。初如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
此寒邪客于足陽明之脈而為癰也。足陽明之脈。起于足大趾次趾之厲兌。故發于足旁。名曰厲癰。
夫在地為水。在天為寒。黑者。水之氣色也。不急治之以去其黑。則寒淫而土敗矣。姚士英曰。少陽太陽之氣。生于下焦。故邪客于下。其狀大癰。陽明之氣。生于中焦。故邪客于下。其狀不大。蓋經絡傷而氣未傷也。閔士先曰。初如小指發者。謂初發如小指。其狀腫而長。乃邪在經絡之形也。衛氣歸之。則圓而墳起矣。
發于足趾。名曰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
此足少陰之毒。從內而發于外。故曰脫癰。謂從陰而脫出于陽也。發于足趾者。發于足大趾也。
動輸篇曰。足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后。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跗上。入大趾之間。注諸絡。夫足少陰。秉先天之水火。其狀赤黑者。水火之淫毒太盛。故為不治之死證。不赤黑者。其毒氣少衰。故為不死。如癰腫不衰。急斬去其趾。不則毒瓦斯注于諸經之絡而死矣。
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岐伯曰。營衛稽留于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黃帝曰。何謂疽。岐伯曰。熱氣淳盛。下陷肌肉。筋髓枯。內連五臟。
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癰者。其皮上薄以澤。此其候也。
上文分別部位之陰陽死生。此總論癰疽之淺深輕重。蓋人之血氣流行。環轉出入。而淫邪泮衍。
變易無常。且氣秉有濃薄。邪客有微甚。是以死生成敗。各不同焉。按內經論癰疽所發。有因于喜怒不測。飲食不節。臟腑不和。則留積而為癰者。有因于臟腑之寒熱相移而成癰者。本篇只論外因之邪。
蓋以人之血氣流行。與天同度。與地合紀。因息乃行。不得休止。少有留滯。則為癰為痹矣。是以圣人立九針之法。配合三才之道。以回造化之功。立數十萬言。傳之竹帛。使天下后世。子孫黎民。不罹災眚之患。同歸生長之門。圣人之教化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