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 脈經
  • 王叔和
  • 10125字
  • 2015-12-22 10:49:02

辨三部九候脈證第一

經言:所謂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每部中有天、地、人也。上部主候從胸以上至頭,中部主候從膈以下至氣街,下部主候從氣街以下至足。浮、沉、牢、結、遲、疾、滑、澀,各自異名,分理察之,勿怠觀變,所以別三部九候,知病之所起。審而明之,針灸亦然也。故先候脈寸中(寸中一作寸中于九)。浮在皮膚,沉細在里。昭昭天道,可得長久。

上部之候,牢、結、沉、滑,有積氣在膀胱。微細而弱,臥引里急,頭痛,咳嗽,逆氣上下。心膈上有熱者,口干渴燥。病從寸口,邪入上者名曰解。脈來至,狀如琴弦,苦少腹痛,女子經月不利,孔竅生瘡;男子病痔,左右脅下有瘡。上部不通者,苦少腹痛,腸鳴。寸口中虛弱者,傷氣,氣不足。大如桃李實,苦痹也。寸口直上者,逆虛也。如浮虛者,泄利也。

中部脈結者,腹中積聚。若在膀胱、兩脅下,有熱。脈浮而大,風從胃脘入,水脹,干嘔,心下澹澹,如有桃李核。胃中有寒,時苦煩、痛、不食,食即心痛,胃脹支滿,膈上積。脅下有熱,時寒熱淋露。

脈橫出上者,脅氣在膀胱,病即著。右橫關入寸口中者,膈中不通,喉中咽難。刺關元,入少陰。

下部脈者,其脈來至浮大者,脾也。與風集合,時上頭痛,引腰背,小滑者,厥也。足下熱,煩滿,逆上搶心,上至喉中,狀如惡肉,脾傷也。病少腹下,在膝、諸骨節間,寒清不可屈伸;脈急如弦者,筋急,足攣結者,四肢重。從尺邪入陽明者,寒熱也。大風邪入少陰,女子漏白下赤,男子溺血,陰萎不起,引少腹痛。

人有三百六十脈,法三百六十日。三部者,寸、關、尺也。尺脈為陰,陰脈常沉而遲;寸、關為陽,陽脈俱浮而速。

氣出為動,入為息。故陽脈六息七息十三投,陰脈八息七息十五投,此其常也。

二十八脈相逐上下,一脈不來,知疾所苦。尺勝治下,寸勝治上,尺寸俱平治中央。臍以上陽也,法于天;臍以下陰也,法于地;臍為中關。頭為天,足為地。有表無里,邪之所止,得鬼病。何謂表里?寸尺為表,關為里,兩頭有脈,關中絕不至也。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陰絕而陽微,死不治。三部脈或至或不至,冷氣在胃中,故令脈不通也。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所苦。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樹之有根,雖枝葉枯槁,根本將自生,木有根本,即自有氣,故知不死也。寸口脈平而死者,何也?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系于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非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也。故氣者,人根本也,根絕則莖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于內也。(腎間動氣,謂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一名守邪之神。以命門之神固守,邪氣不得妄入,入即死矣。

此腎氣先絕于內,其人便死。其脈不復,反得動病也)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臟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目內陷者,死。

黃帝曰:冬陰夏陽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熱者,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數乍疏乍遲乍疾者,以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順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順循之。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

兩手脈,結上部者,濡;結中部者,緩;結三里者,豆起,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在其上,澀反在下。微即陽氣不足,沾熱汗出;澀即無血,厥而且寒。

黃帝問曰:余每欲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為之奈何?岐伯對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變定矣。調之何如?對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脈小者,尺之皮膚減而少;脈大者,尺之皮膚亦大;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凡此六變,有微有甚。故善調尺者,不待于寸;善調脈者,不待于色。能參合行之,可為上工。

尺膚滑以淖澤者,風也;尺內弱,解安臥脫肉者,寒熱也;尺膚澀者,風痹也;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水淡飲也;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汗且出;尺膚寒甚,脈小(一作急)者,泄,少氣;尺膚然(然,《甲乙》作熱炙人手),先熱后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持之而熱者,亦寒熱也;尺然熱,人迎大者,嘗奪血;尺緊人迎脈小甚則少氣;色白有加者,立死。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后獨熱者,肩背熱。肘后粗以下三四寸,腸中有蟲;手所獨熱者,腰以上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

諸浮、諸沉、諸滑、諸澀、諸弦、諸緊,若在寸口,膈以上病;若在關上,胃以下病;若在尺中,腎以下病。

寸口脈滑而遲,不沉不浮,不長不短,為無病。左右同法。

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中手長者,曰足脛痛;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

寸口脈浮而盛者,病在外。

寸口脈沉而堅者,病在中。

寸口脈沉而弱者,曰寒熱(一作氣,又作中)及疝瘕、少腹痛。

寸口脈沉而弱,發必墮落。

寸口脈沉而緊,苦心下有寒,時痛,有積聚。

寸口脈沉,胸中短氣。

寸口脈沉而喘者,寒熱。

寸口脈但實者,心勞。

寸口脈緊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氣。

脈緊而長過寸口者,注病。

脈緊上寸口者,中風。風頭痛亦如之。(《千金翼》云:亦為傷寒頭痛)脈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頭痛。脈來過寸入魚際者,遺尿。脈出魚際逆氣喘息。

寸口脈,如羹上肥,陽氣微;連連如蜘蛛絲,陰氣衰。

寸口脈偏絕,則臂偏不遂;其人兩手俱絕者,不可治。兩手前部陽絕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熱。關上脈浮而大,風在胃中,張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嘔。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胃中,嘔吐蛔蟲,心健忘。關上脈滑而大小不勻(《千金》云:必吐逆),是為病方欲進,不出一二日復欲發動。其人欲多飲,飲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關上脈緊而滑者,蛔動。關上脈澀而堅,大而實,按之不減有力,為中焦實,有伏結在脾,肺氣塞,實熱在胃中。關上脈大,而尺寸細者,其人必心腹冷積,瘕結聚,欲熱飲食。關上脈時來時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數者,胃中寒熱,羸劣不欲飲食,如瘧狀。

尺脈浮者,客陽在下焦。

尺脈細微,溏泄,下冷利。

尺脈弱,寸強,胃絡脈傷。

尺脈虛小者,足脛寒,痿痹腳疼。

尺脈澀,下血不利,多汗。(《素問》又云:尺澀脈滑謂之多汗)尺脈滑而疾,為血虛。

尺脈沉而滑者,寸白蟲。

尺脈細而急者,筋攣,痹不能行。

尺脈粗,常熱者,謂之熱中,腰胯疼,小便赤熱。

尺脈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熱則病。

平雜病脈第二

滑為實、為下,(又為陽氣衰。)數為虛、為熱。浮為風、為虛。動為痛、為驚。

沉為水、為實,(又為鬼疰。)弱為虛、為悸。

遲則為寒,澀則少血,緩則為虛,洪則為氣。(一作熱)緊則為寒,弦數為瘧。

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微則為虛,代散則死。弦為痛痹(一作浮為風疰)。偏弦為飲,雙弦則脅下拘急而痛,其人澀澀惡寒。

脈大,寒熱在中。

伏者,霍亂。

安臥,脈盛,謂之脫血。

凡亡汗,肺中寒飲,冷水咳嗽,下利,胃中虛冷,此等其脈并緊。

浮而大者,風。

浮大者,中風,頭重,鼻塞。

浮而緩,皮膚不仁,風寒入肌肉。

滑而浮散者,攤緩風。

滑者,鬼疰。

澀而緊,痹病。

浮洪大長者,風眩癲疾。

大堅疾者,癲病。

弦而鉤,脅下如刀刺,狀如蜚尸,至困不死。

緊而急者,遁尸。

洪大者,傷寒熱病。

浮洪大者,傷寒。秋吉,春成病。

浮而滑者,宿食。

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

短疾而滑,酒病。

浮而細滑,傷飲。

遲而澀,中寒,有結。

快而緊,積聚,有擊痛。

弦急,疝瘕,小腹痛,又為癖病。(一作痹病)遲而滑者,脹。

盛而緊曰,脹。

弦小者,寒癖。

沉而弦者,懸飲,內痛。

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

緊而滑者,吐逆。

小弱而澀,胃反。

遲而緩者,有寒。

微而緊者,有寒。

沉而遲,腹臟有冷病。

微弱者,有寒,少氣。

實緊,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時時利者,難治(一作時時嘔稽留難治)。

滑數,心下結,熱盛。

滑疾,胃中有熱。

緩而滑,曰熱中。

沉(一作浮)而急,病傷寒,暴發虛熱。

浮而絕者,氣。

辟大而滑,中有短氣。

浮短者,其人肺傷。諸氣微少,不過一年死。法當嗽也。

沉而數,中水。冬不治自愈。

短而數,心痛,心煩。

弦而緊,脅痛,臟傷,有瘀血。(一作有寒血)沉而滑,為下重,亦為背膂痛。

脈來細而滑,按之能虛,因急持直者,僵仆,從高墮下,病在內。

微浮,秋吉,冬成病。

微數,雖甚不成病,不可勞。

浮滑疾緊者,以合百病,人易愈。

陽邪來,見浮洪。

陰邪來,見沉細。

水谷來,見堅實。

脈來乍大乍小、乍長乍短者,為崇。

脈來洪大裊裊者,社崇。

脈來沉沉澤澤,四肢不仁而重,土崇。

脈與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

弦小緊者,可下之。

緊而數,寒熱俱發,必下乃愈。

弦遲者,宜溫藥。

緊數者,可發其汗。

診五臟六腑氣絕證候第三

病患肝絕,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視而不見人,汗(一作泣)出如水不止。(一曰二日死)病患膽絕,七日死,何以知之?眉為之傾。

病患筋絕,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罵不休。(一曰八日死)病患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視,立死。(一曰目亭亭,一日死)病患腸(一云小腸)絕,六日死。何以知之?發直如干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

病患脾絕,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腫,腹熱,臚脹,泄利不覺,出無時度。(一曰五日死)病患胃絕,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復。(一曰腓腸平,九日死)病患肉絕,六日死。何以知之?耳干,舌皆腫,溺血,大便赤泄。(一曰足腫,九日死)病患肺絕,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張,但氣出而不還。(一曰鼻口虛張短氣)病患大腸絕,不治。何以知之?泄利無度,利絕則死。

病患腎絕,四日死。何以知之?齒為暴枯,面為正黑,目中黃色,腰中欲折,白汗出如流水。(一曰人中平,七日死)病患骨絕,齒黃落,十日死。

諸浮脈無根者,皆死。以上五臟六腑為根也。

診四時相反脈證第四

春三月木王,肝脈治,當先至,心脈次之,肺脈次之,腎脈次之。此為四時王相順脈也。到六月土王,脾脈當先至而反不至,反得腎脈,此為腎反脾也,七十日死。何謂腎反脾?夏,火王,心脈當先至,肺脈次之,而反得腎脈,是謂腎反脾。期五月、六月,忌丙丁。脾反肝,三十日死。何謂脾反肝?春,肝脈當先至,而反不至,脾脈先至,是謂脾反肝。期正月、二月,忌甲乙。腎反肝,三歲死。何謂腎反肝?春肝脈當先至而反不至,腎脈先至是謂腎反肝也。期七月、八月、忌庚辛。腎反心,二歲死。何謂腎反心?夏,心脈當先至而反不至,腎脈先至,是謂腎反心也。期六月,忌戊己。

(臣億等按《千金》云此中不論肺金之氣疏略未論指南又推五行亦頗顛倒待求別錄也)

診損至脈第五

脈有損至,何謂也?然:至之脈,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此至之脈也。

何謂損?一呼一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損之脈也。至脈從下上,損脈從上下也。

損脈之為病奈何?然:一損損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于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于五臟六腑也;三損損于肌肉,肌肉消瘦,食飲不為肌膚;四損損于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病也。

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治損之法奈何?然;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氣。此治損之法也。脈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一呼四至,一吸四至;一呼五至,一吸五至;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脈來如此,何以別知其病也?然:脈來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

一呼三至,一吸三至,為適得病。前大后小,即頭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滿短氣。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適欲甚。脈洪大者,苦煩滿;沉細者,腹中痛;滑者,傷熱;澀者,中霧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當困。沉細即夜加,浮大即晝加,不大小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為難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為十死脈也。沉細夜死,浮大晝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損。人雖能行,猶當(一作猶未)著床,所以然者,血氣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無魂。

無魂者,當死也,人雖能行,名曰行尸。扁鵲曰:脈一出一入曰平,再出一入少陰,三出一入太陰,四出一入厥陰。再入一出少陽,三入一出陽明,四入一出太陽。脈出者為陽,入者為陰。故人一呼而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而脈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脈五動。一呼一吸為一息,氣行六寸。人十息,脈五十動,氣行六尺。二十息,脈百動,為一備之氣,以應四時。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晝夜漏下水百刻。一備之氣,脈行丈二尺。一日一夜行于十二辰,氣行盡則周遍于身,與天道相合,故曰平,平者,無病也,一陰一陽是也。脈再動為一至,再至而緊即奪氣。一刻百三十五息,十刻千三百五十息,百刻萬三千五百息,二刻為一度,一度氣行一周身,晝夜五十度。脈三至者離經。

一呼而脈三動,氣行四寸半。人一息脈七動,氣行九寸。十息脈七十動,氣行九尺。一備之氣。脈百四十動,氣行一丈八尺。一周于身,氣過百八十度,故曰離經。離經者病,一陰二陽是也。三至而緊則奪血。脈四至則奪精。一呼而脈四動,氣行六寸。人一息脈九動,氣行尺二寸。人十息脈九十動,氣行一丈二尺。一備之氣,脈百八十動,氣行二丈四尺。

一周于身,氣過三百六十度,再遍于身,不及五節,一時之氣而重至。諸脈浮澀者,五臟無精,難治。一陰三陽是也(四至而緊則奪形)。脈五至者,死。一呼而脈五動,氣行六寸半(當行七寸半)。人一息脈十一動,氣行尺三寸(當行尺五寸)。人十息脈百一十動,氣行丈三尺(當行丈五尺)。一備之氣,脈二百二十動,氣行二丈六尺(當行三丈)。一周于身三百六十五節,氣行過五百四十度。再周于身,過百七十度。一節之氣而至此。氣浮澀,經行血氣竭盡,不守于中,五臟痿,精神散亡。脈五至而緊則死,三陰(一作二)三陽是也,雖五猶末,如之何也。脈一損一乘者,人一呼而脈一動,人一息而脈再動,氣行三寸。十息脈二十動,氣行三尺。一備之氣,脈四十動,氣行六尺,不及周身百八十節。氣短不能周遍于身,苦少氣,身體懈墮矣。脈再損者,人一息而脈一動,氣行一寸五分。人十息脈十動,氣行尺五寸。一備之氣,脈二十動,氣行三尺,不及周身二百節。疑氣血盡,經中不能及,故曰離經。血去不在其處,小大便皆血也。

脈三損者,人一息復一呼而脈一動。十息脈七動,氣行尺五寸(當行尺五分)。一備之氣,脈十四動,氣行三尺一寸(當行二尺一寸)。不及周身二百九十七節,故曰爭,氣行血留,不能相與俱微。氣閉實則胸滿臟枯,而爭于中,其氣不朝,血凝于中,死矣。脈四損者,再息而脈一動。人十息脈五動,氣行七寸半。一備之氣,脈十動。氣行尺五寸。不及周身三百一十五節,故曰亡血,亡血者,忘失其度,身羸疲,皮裹骨。故氣血俱盡,五臟失神,其死明矣。脈五損者,人再息復一呼而脈一動。人十息脈四動,氣行六寸。一備之氣,脈八動,氣行尺二寸。不及周身三百二十四節,故曰絕。絕者,氣急,不下床,口氣寒,脈俱絕,死矣。

岐伯曰:脈失四時者為至啟,至啟者,為損至之脈也。損之為言,少陰主骨為重,此志損也;飲食衰減,肌肉消者,是意損也;身安臥,臥不便利,耳目不明,是魂損也;呼吸不相通,五色不華,是魄損也;四肢皆見脈為亂,是神損也。

大損三十歲,中損二十歲,下損十歲。損,各以春、夏、秋、冬。平人,人長脈短者,是大損,三十歲;人短脈長者,是中損,二十歲;手足皆細,是下損,十歲;失精氣者,一歲而損;男子,左脈短,右脈長,是為陽損,半歲;女子,右脈短,左脈長,是為陰損,半歲。春,脈當得肝脈,反得脾、肺之脈,損;夏,脈當得心脈,反得腎、肺之脈,損;秋,脈當得肺脈,反得肝、心之脈,損;冬,脈當得腎脈,反得心、脾之脈,損。當審切寸口之脈,知絕不絕。前后去為絕。掌上相擊,堅如彈石,為上脈虛盡,下脈尚有,是為有胃氣(上脈盡,下脈堅如彈石,為有胃氣)。上下脈皆盡者,死;不絕不消者,皆生,是損脈也。至之為言,言語音深遠,視憒憒,是志之至也;身體粗大飲食暴多,是意之至也;語言妄見,手足相引,是魂之至也;蘢蔥華色,是魄之至也;脈微小不相應,呼吸自大,是神之至也。是至脈之法也。

死生相應,病各得其氣者生,十得其半也。黃帝曰:善。

診脈動止投數疏數死期年月第六

脈一動一止,二日死(一經云、一日死)。二動一止,三日死。三動一止,四日死或五日死。四動一止,六日死。五動一止,五日死,或七日死。六動一止,八日死。七動一止,九日死。八動一止,十日死。九動一止,九日死,又云十一日死(一經云:十三日死,若立春死)。十動一止,立夏死(一經云:立春死)。十一動一止,夏至死(一經云:立夏死;一經云:立秋死)。

十二、十三動一止,立秋死(一經云:立冬死)。十四、十五動一止,立冬死(一經云:立夏死),二十動一止,一歲死,若立秋死。二十一動一止,二歲死。二十五動一止,立冬死(一經云:一歲死,或二歲死)。三十動一止,二歲若三歲死。三十五動一止,三歲死。四十動一止,四歲死。

五十動一止,五歲死。不滿五十動一止,五歲死。

脈來五十投而不止者,五臟皆受氣,即無病(《千金方》云:五行氣畢,陰陽數同,榮衛出入,經脈通流,晝夜百刻,五德相生)。

脈來四十投而一止者,一臟無氣,卻后四歲,春草生而死。

脈來三十投而一止者,二臟無氣,卻后三歲,麥熟而死。

脈來二十投而一止者,三臟無氣,卻后二歲,桑椹赤而死。

脈來十投而一止者,四臟無氣,歲中死。得節不動,出清明日死,遠不出谷雨死矣。

脈來五動而一止者,五臟無氣,卻后五日而死。

脈一來而久住者,宿病在心主中治。

脈二來而久住者,病在肝枝中治。

脈三來而久住者,病在脾下中治。

脈四來而久住者,病在腎間中治。

脈五來而久住者,病在肺支中治。

五脈病,虛羸人得此者,死。所以然者,藥不得而治,針不得而及。盛人可治,氣全故也。

診百病死生訣第七

診傷寒,熱盛,脈浮大者,生;沉小者,死。

傷寒,已得汗,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溫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脈大疾者,生;脈細小難得者,死,不治。

溫病,穣穣大熱,其脈細小者,死。(《千金》穣穣作時行)溫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不治。

溫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厥逆汗出,脈堅強急者,生;虛緩者,死。

溫病,二、三日,身體熱,腹滿,頭痛,食飲如故,脈直而疾者,八日死。四、五日。

頭痛,腹痛而吐,脈來細強,十二日死。八、九日頭不疼,身不痛,目不赤,色不變,而反利,脈來牒牒,按之不彈手,時大,心下堅,十七日死。

熱病,七、八日,脈不軟(一作喘),不散(一作數)者,當喑。喑后三日,溫汗不出者,死。

熱病,七、八日,其脈微細,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脈代,舌焦干黑者,死。

熱病,未得汗,脈盛躁疾,得汗者,生;不得汗者,難瘥。

熱病,已得汗,脈靜安者,生;脈躁者,難治。

熱病,已得汗,常大熱不去者,亦死。(大,一作專)熱病,已得汗,熱未去,脈微躁者,慎不得刺治。

熱病,發熱,熱甚者,其脈陰陽皆竭,慎勿刺。不汗出,必下利。

診人被風,不仁痿蹶,其脈虛者,生;堅急疾者,死。

診癲病,虛則可治,實則死。

癲疾,脈實堅者,生;脈沉細小者,死。

癲疾,脈摶大滑者,久久自已。其脈沉小急實,不可治;小堅急,亦不可療。

診頭痛、目痛、久視無所見者,死。(久視,一作卒視)診人心腹積聚,其脈堅強急者,生;虛弱者,死。又實強者,生;沉者,死。其脈大,腹大脹,四肢逆冷,其人脈形長者,死。腹脹滿,便血,脈大時絕,極下血;脈小疾者,死。

心腹痛,痛不得息,脈細小遲者,生;堅大疾者,死。

腸,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

腸下白沫,脈沉則生,浮則死。

腸,下膿血,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腸之屬,身熱,脈不懸絕,滑大者,生;懸澀者,死。以臟期之。

腸,下膿血,脈沉小流連者,生;數疾且大,有熱者,死。

腸,筋攣,其脈小細安靜者,生;浮大緊者,死。

洞泄,食不化,不得留,下膿血,脈微小連者,生;緊急者,死。

泄注,脈緩,時小結者,生;浮大數者,死。

蝕陰,其脈虛小者,生;緊急者,死。

咳嗽,脈沉緊者,死;浮直者,生;浮軟者,生;小沉伏匿者,死。

咳嗽,羸瘦,脈形堅大者,死。

咳,脫形,發熱,脈小堅急者,死;肌瘦,下(一本云不)脫形,熱不去者,死。

咳而嘔,腹脹且泄,其脈弦急欲絕者,死。

吐血、衄血、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

汗出若衄,其脈小滑者,生;大躁者,死。

唾血,脈緊強者,死;滑者,生。

吐血而咳,上氣,其脈數,有熱,不得臥者,死。

上氣,脈數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上氣,喘息低昂,其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澀,四肢寒者,死。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大,不可治,加利必死。(一作又甚)上氣,注液,其脈虛寧寧伏匿者,生;堅強者死。

寒氣上攻,脈實而順滑者,生;實而逆澀則死。(《太素》云:寒氣暴上,脈滿實何如?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矣。其形盡滿何如?曰;舉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滿而不應,如是者,順則生,逆則死。何謂順則生,逆則死?曰:所謂順者,手足溫也;謂逆者,手足寒也)癉,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急,病久不可治。

消渴,脈數大者,生;細小浮短者,死。

消渴,脈沉小者,生;實堅大者,死。

水病,脈洪大者,可治;微細者,不可治。

水病,脹閉,其脈浮大軟者,生;沉細虛小者,死。

水病,腹大如鼓,脈實者,生;虛者,死。

卒中惡,吐血數升,脈沉數細者,死;浮大疾快者,生。

卒中惡,腹大,四肢滿,脈大而緩者,生;緊大而浮者,死;緊細而微者,亦生。

病瘡,腰脊強急,螈者,皆不可治。

寒熱,螈,其脈代、絕者,死。

金瘡,血出太多,其脈虛細者,生;數實大者,死。

金瘡出血、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斫瘡,出血一、二石,脈來大,二十日死。

斫刺俱有,病多,少血,出不自止斷者,其脈止,脈來大者,七日死;滑細者,生。

從高頓仆,內有血,腹脹滿,其脈堅強者,生;小弱者,死。

人為百藥所中傷,脈浮澀而疾者,生;微細者,死;洪大而遲者,生。(《千金》遲作速)人病甚而脈不調者,難瘥。人病甚而脈洪者,易瘥。

人內外俱虛,身體冷而汗出,微嘔而煩擾,手足厥逆,體不得安靜者,死。

脈實滿,手足寒,頭熱,春秋生,冬夏死。老人脈微,陽羸陰強者,生;脈焱大加息(一作如急)者,死。陰弱陽強,脈至而代,奇(一作寄)月而死。

尺脈澀而堅,為血實氣虛也。其發病腹痛、逆滿、氣上行,此為婦人胞中絕傷,有惡血,久成結瘕。得病以冬時,黍赤而死。

尺脈細而微者,血氣俱不足,細而來有力者,是谷氣不充,病得節輒動,棗葉生而死。此病秋時得之。

左手寸口脈偏動,乍大乍小,不齊,從寸口至關,關至尺,三部之位,處處動搖,各異不同,其人病,仲夏得之此脈,桃花落而死。(花,一作葉)右手寸口脈偏沉伏,乍小乍大,朝來浮大,暮夜沉伏。浮大即太過,上出魚際。沉伏即下不至關中。往來無常,時時復來者,榆葉枯落而死。(葉,一作英)右手尺部,脈三十動一止,有頃更還,二十動一止,乍動乍疏,連連相因,不與息數相應,其人雖食谷,猶不愈,蘩草生而死。

左手尺部,脈四十動而一止,止而復來,來逆如循直木,如循張弓弦,然如兩人共引一索,至立冬死。(《千金》作至立春而死)

診三部脈虛實決死生第八

三部脈調而和者,生。

三部脈廢者,死。

三部脈虛,其人長病得之,死。虛而澀,長病亦死,虛而滑亦死,虛而緩亦死,虛而弦急,癲病亦死。

三部脈實而大,長病得之,死;實而滑,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實而緩亦生;實而緊亦生;實而緊急,癲癇可治。

三部脈強,非稱其人病,便死。

三部脈羸,非其人(一作脈)得之,死。

三部脈粗,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細而軟,長病得之,生;細而數亦生;微而緊亦生。

三部脈大而數,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脈微而伏,長病得之,死。

三部脈軟(一作濡),長病得之,不治自愈;治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浮而結,長病得之,死;浮而滑,長病亦死;浮而數,長病風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脈芤,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脈弦而數,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脈革,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堅而數,如銀釵股,蠱毒病,必死;數而軟,蠱毒病得之,生。

三部脈如羹上肥,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連連如蜘蛛絲,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如霹靂,長病得之,死;三十日死。

三部脈如弓弦,長病得之,死。

三部脈累累如貫珠,長病得之,死。

三部脈如水淹然流,長病不治自愈,治之反死。(一云:如水流者,長病七十日死;如水不流者,長病不治自愈)三部脈如屋漏,長病十日死。(《千金》云:十四日死)三部脈如雀啄,長病七日死。

三部脈如釜中湯沸,朝得暮死,夜半得日中死,日中得夜半死。

三部脈急,切腹間,病又婉轉腹痛,針上下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房山区| 白城市| 靖边县| 新河县| 油尖旺区| 保山市| 邵阳市| 灵寿县| 长白| 清涧县| 建阳市| 吐鲁番市| 庐江县| 阿克陶县| 海伦市| 遵义县| 东光县| 垫江县| 南投县| 灌云县| 布拖县| 三原县| 伽师县| 江西省| 平昌县| 都江堰市| 丽江市| 韩城市| 息烽县| 宜昌市| 莒南县| 龙南县| 屏东县| 呈贡县| 惠东县| 新巴尔虎左旗| 扎兰屯市| 于田县| 尼玛县| 邢台市| 类乌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