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例(答)二別明(何)
囗大章三體相(三)
一來意(第)二開章(一)三正釋(二)
一用釋意(夫)二釋體相(四)
一用教相顯(二)
一用相簡(二)
一示意(教)二正簡(三)
一簡凡夫止觀(若凡)二簡二乘止觀(若二)三簡次第止觀(三)
一出次第相(二)
一三止相(二)
一出三止名(三)
一標列(巧)二釋明(三)
一體真止(一)二方便隨緣止(二)三息二邊分別止(三)
三出意(此)
二參詳同異(三)
一標示(詳)二參詳(二)
一詳名似同(同)二詳相永異(二)
一出諦相(其)二論成具(三)
一標(前)二釋(三)
一前三成體真體真具前三(何)二前三成隨緣隨緣具前三(若)三前三成息二息二具前三(息)
三結(故)
三簡非(亦)
二三觀相囗
二明次第意(此依)三簡非今用(此則)
二正顯體囗
二用眼智顯囗三用境界顯囗四用得失顯囗
囗二三觀相(二)
一列三觀名(三)
一列名(次)二釋相(三)
一從假入空二諦觀(三)
一釋明(二)
一由假會真二諦(二)
一正示(所)二復明(又)
二破用合論二諦(又俗)
二分判(又分)三料簡(四)
一簡下二受名(二)
一第二從勝(問)二第三從用(問)
二簡前二入諦(問)三簡俗法稱諦(二)
一正明俗諦(問)二隨簡餘義(三)
一俱涅槃義(問)二俱無漏義(問)三俱無生義(問)
四簡破假入空(問)
二從空入假平等觀(二)
一由真出假平等(從)二破用合論平等(二)
一正示(前)二譬明(二)
一明前觀不能用假(今)二明後觀能用於假(若)
三中道第一義諦觀(二)
一雙遮二諦入中(中)二雙照二諦入中(又)
三料簡囗
二參詳同異囗
囗一料簡(二)
一問二答(二)
一正明定慧偏多不能見性(答)二重簡偏空慧眼不得見性(二)
一問二答(三)
一示次第眼不見(答)二出圓慧眼能見(所)三明前二眼不見(三)
一經譬(故)二釋明(二)
一觀釋(乾)二教釋(又)
三結責(二)
囗二參詳同異(二)
一標示(此)二參詳(二)
一詳名示同(同)二詳相永異(二)
一出諦相(其)二論成具(二)
一總示(又)二別明(三)
一前三成空空具前三(所)二前三成假假具前三(從)三前三成中中具前三(中)
囗二顯體相(二)
一正約三一一心顯體(二)
一明相(二)
一止三一一三(圓)二觀三一一三(以)
二顯體(三)
一正示(不)二引明(二)
一中論(故)二金剛(三)
一引(又)二釋(若眼)三結(眼)
三結成(若見)
二總前諸義一心顯體(三)
一標明(何)二體顯(二)
一體次第止觀(二)
一三止一心相(其)二三觀一心相(體)
二體相待止觀(二)
一三止一心相(體)二三觀一心相(又)
三結示(三)
一結在一心(如)二釋出所以(不)三顯示圓相(相)
囗二用眼智顯(二)
一示意(二)二釋明(二)
一出次第眼智(二)
一正釋(三)
一標示(今)二釋明(二)
一三止成三眼顯體(三)
一止眼得真體(眼)二止眼得俗體(若)三止眼得中體(若)
二三觀成三智顯體(三)
一觀智得真體(三)二觀智得俗體(若)三觀智得中體(若)
三結成(是)
二分別(二)
一問二答(二)
一分慧眼真智(三)
一標(答)二釋(二)
一約教分(凡)二約行分(復)
三結(然)
二例二眼二智(此)
二顯一心眼智(三)
一示不分知見(若一)二正眼智顯體(三)
一示眼智一意(若閱)二釋一法眼智(三)
一標舉具攝(佛)二引經證觀(二)
一正引(二)
一佛智具三智(二)
一引示(大)二點明(問)
二佛眼具五眼(二)
一引示(金)二點明(雖)
二釋明(三)
一釋五眼一用(二)
一正釋(所)二結示(當)
二釋三智一心(二)
一正釋(佛)二結示(故言)
三會顯一心(故知)
三結眼智顯體(今)
三結說本觀心(如)
囗三用境界顯(三)
一示意(三)二標章(就)三釋明(二)
一明說境意(二)
一示諦理不可說(經)二明為緣可說(二)
一立意標章(若)二隨章解說(二)
一本說(二)
一正明(二)
一赴緣三說(二)
一正說三諦(三)
一隨情說三諦(三)
一標示(云)二釋明(二)
一喻明(二)
一說者順情如乳(如)二諸盲不了而諍(雖)
二法合(二)
一說者隨情示諦(凡)二聞者不了而諍(三)
一明凡情不了(雖聞)二出諸家各執(二)
一正出執異(所)二引古責今(經)
三結皆未識諦(如)
三結示(若)
二隨情智說三諦(三)
一分示(隨)二釋明(二)
一徵(若)二釋(二)
一正釋(此)二類明(如)
三結成(情)
三隨智說三諦(三)
一標(隨)二釋(二)
一正示(二)
一明唯智所照(三)二出言思路絕(言)
二提喻(如)
三結(如)
二引經顯成(二)
一標示(今)二正明(二)
一引二諦文(三)
一隨情二諦(若)二隨情智二諦(若)三隨智二諦(若)
二顯成三諦(二)
一正例(二)二釋疑(疑)
二每說四悉囗
二結示(若知)
二私錄
二境智離合囗
囗二每說四悉(三)
一標示(又)二釋明(二)
一隨情具四(二)
一正釋(四)
一出世界(隨)二為人(夫)三對治(夫)四第一義(夫)
二證明(二)
一經證(故)二釋明(二)
一直釋(何)二重釋(二)
一徵(何)二釋(二)
一性善行惡(二)
一示(若)二釋(如)
二憶想第一義(種)
二例明二法(隨)
三結成(是)
囗二境智離合(二)
一境智離合(三)
一牒列(二)二釋明(四)
一諦離合(二)
一標示(眾)二辨明(二)
一三二一諦離合相(四)
一藏二諦三諦離合相(二)
一出諦相(二)
一二諦(三)
一標(三)二釋(二)
一俗(菩)二真(後)
三結(前)
二三諦(菩)
二判離合(三)
二通二諦三諦離合相(二)
一出諦相(二)
一標俗同真異(次)二釋真諦異相(二)
一示空異智別相(大)二今合一真諦釋(二)
一標(既)二釋(二)
一正明真諦(二)
一二乘入空(二)二菩薩入空(二)
一鈍者入但空(菩)二利者入不空(上)
二成昔二家(二)
一正成(昔)二出意(古)
二判離合(但)
三別二諦三諦離合相(二)
一明諦相(次)二判離合(若)
四圓二三一諦離合相(次)
囗二四諦離合相(二)
一明諦相(次)二判離合(二)
一離相(主)二合相(今)
囗二智離合(二)
一出經智(二)二明離合(三)
一徵(若)二釋(五)
一一智觀三諦(二)
一出經一智(一)二以智觀三(此)
二二智觀三諦(若)三三智觀三諦(三)
四四智觀三諦(二)
一正明四智觀諦(二)
一出經四智(二)
一經智(四)二論釋(釋)
二以智觀三(如)
二例明五智等觀(若)
五十一智觀三諦(十)
三結(是)
囗二諦智合辨(二)
一正辨(四)
一藏諦智合(次)二通諦智合(二)
一當教(通)二別接(若)
三別諦智合(別)四圓諦智合(圓)
二簡明(二)
一問二答(二)
一正明(答)二出義(不)
囗四用得失經(三)
一標(四)二釋(二)
一取四性為失(二)
一示四性見著(若)二出四性過患(此)
二破四性為得(二)
一正破性計(三)
一標示(當)二正破(諸)三結責(若)
二性破明得(三)
一正示(今)二釋明(二)
一破四境智以得實(以)二說四境智以得權(二)
一正明四說(雖不)二顯不思議(雖作)
三證成(故)
三判(二)
一標舉(若)二正判(四)
一藏教得失(如)二通教得失(又)三別教得失(若)四圓教俱得(若)
囗大章四攝法(二)
一敘疑(第)二正示(二)
一示(今)二釋(二)
一略明攝(二)
一約喻明(何)二引論明(大)
二廣論攝(三)
一開章(今)二次第(此)三正釋(二)
一六意次第攝(六)
一攝一切理(一)二攝一切惑(二)
一總標迷諦無明(二)二別釋止觀攝惑(二)
一入空止觀所惑
一明迷權理惑(三)
一示能迷(若)二出迷事(三)
一正明因緣(是事)二束為三道(是十)三出諸異名(經)
三結過患(覆)
二出止觀攝治(此)
二假中止觀所惑(二)
二明迷實理惑(三)
一示能迷(若)二出迷事(三)
一正明因緣(故)二束為三道(束)三結示所以(故)
三結過患(此十)
二出止觀攝治(二)
一標徵(此惑)二簡明(二)
一假觀攝治(三)二中觀攝治(若別)
三攝一切智(三)四攝一切行(二)
一示意(三)
一示智必行至(四)二出正助二行(行)三結行隨智轉(正)
二正明(二)
二橫豎明攝(二)
一約四教竪攝(四)
一析智入空行(若)二體智入空行(若)三道智入假行(若)四中智入實行(若)
二約諸法橫攝(三)
一攝世間禪(復)二攝出世間禪(二)
一事禪(九想)二理禪(四念)
三攝出世間上上禪(四弘)
二結示攝盡(如)
五攝一切位囗六攝一切教囗
二六意更互攝(上)
囗五攝一切位(二)
一示意(五)二釋明(二)
一正攝諸位(四)
一藏位(若)二通位(若)三別位(若)四圓位(若)
二辨有位意(二)
一問二答(二)
一示說位無礙(答)二引論意發明(二)
一點一語明有位(三)
一引論(中)二釋明(二)
一斥外無位(無)二點明有位(三)
一標示(如)二點明(何)三結顯(點)
三結示(但)
二約四句明有位(三)
一標(又)二釋(三)
一即空位(借)二即假位(偈)三即中位(偈)
三結(秪)
囗六攝一切教(二)
一示心能起教(六)二釋止觀攝教(二)
一攝世間教(若)二攝出世間教(二)
一出經二喻(二)
一附有為喻(二)
一喻(云)二合(如)
二約空為喻(又)
二明心攝法(二)
一正攝(二)
一略攝(二)
一標(云)二釋(三)
一四教(修)二五時(又)三不定教(又)
二指廣(略)
二出意(三)
一標(復)二釋(二)
一眾生本具教法(一)二如來為說教法(二)
三結(悉)
囗大章五偏圓(三)
一來意(第)二列章(就)三釋相(二)
一出意(夫)二正釋(五)
一明大小(二)
一示明二觀(二)
一析法止觀(三)
二標示(小)二釋明(二)
一邪析(如)二正析(二)
一明析觀(三)
一正示(論)二辨明(三)
一標示(析)二正明(何)三引證(故)
三出用(若)
二出觀門(凡)
三結示(故)
二體法止觀(三)
一標示(次)二釋明(三)
一辨明大乘(三)
一法(大)二譬三合(今)
二釋明體觀(二)
一正釋觀法(二)
一三藏析實觀(所)二大乘體虛觀(二)
二正喻鏡柱(今)二復引二喻(二)
一變土喻(又)二觀疊喻(又)
二復出觀名(二)
一三藏隨情觀(復)二大乘隨理觀(大)
三出觀法門(體)
三結示(此)
二結成得用(若)
二明半滿(二)
一訓名(二)二釋義(二)
二引二釋(世)二今正明(今)
三明偏圓(二)
一訓名(三)二釋義(二)
一明求別義(通)二正從別釋(三)
一正釋(半)二引喻(譬)三合明(小)
四明頓漸囗五明權實囗
囗四明漸頓(二)
一釋名(四)二釋相(二)
一示意(此)二正釋(二)
一正簡頓漸(二)
一簡漸圓法相(二)
一次第漸圓(二)
一簡三漸一圓(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