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表八里脈總論
余嘗讀潔古表里諸論。言言合理。字字入微。深得叔和之旨。但含蘊幽元。難以曉暢。每欲為之詮釋。而捉筆無從。偶于廣陵市肆中。得一寫本。
捧讀之。乃潔古表里諸論之釋義也。亡其姓氏。不知出自誰手。而乃逐節疏鈔。亦自可觀。但于魯魚亥豕之文。未見具眼。如七表脈交變略例論中有云。夫標本者。太陰有標本之化數語。要知太陰之陰字。乃太陽之陽字傳刻之誤耳。釋之者。縱不便為之竄改以校前賢。亦不當為之強釋以誤后學。且不達內經標本之旨。而以太陽屬君火。太陰標寒本熱等語。悖謬極矣。然而詮注之苦心。不可泯滅。余姑存之。取其長而略其短。至于分條析理。注述詳明。殆有望于后之君子云。
七表者。浮芤滑實弦緊洪也。八里者。微沉緩澀遲伏濡弱也。
凡奇數。陽之數也。七道表脈皆屬陽。其邪從前而外來者。謂之實邪。主發越而去之。其脈先自外。而漸傳于內。初起脈見浮緊洪。發散之后。或見弦滑實。若是人素稟弱。又或有內傷者。其人迎脈必芤。此皆陽脈也。
凡偶數。陰之數也。八道里脈。皆屬陰。其邪從后而內入者。又云。內踝而入者。謂之虛邪。必須溫中理中之法治之。故沉脈中見遲伏緩澀濡弱也。若單見微緩之脈。此乃表里俱虛矣。
按七表脈。以浮脈先定其表。其余六道。俱在浮中見。八里脈以沉脈先定其里。其余七道。俱在沉中見。
七表陽也。八里陰也。表脈多見于左。而客隨主變。(客為不應得之脈也。)邪在外為表證。為陽。為客邪。客病為本所變者。是本經不應得之脈。因正氣復。則邪氣自退。本經脈復又如至。故曰客隨主變。
里脈多見于右。又而主隨客變。(主脈者。本臟正脈也。)邪在內為里證。為陰。為主病。本病為客所變者。是本經應得之脈。因邪氣傳里。則正氣為邪所制。本經為不應得之脈變焉。故曰主隨客變也。
按本經脈。各藏本脈也。為主客邪。不能侵其本經。是本經正氣不受其邪。則客病退矣。是主能變客。
左手三部所主溫風寒也。溫風寒病得于外。
溫風寒。是天地時行之氣。時或溫氣流行。時或風邪播動。時或厲氣凝寒。此皆外來之邪。從表而入者。豈不為病得于外耶。
按溫風寒為天地厲氣。從外所感。由天之五運之氣而時行者。豈不為得之于外。
右手三部所主于燥濕暑也。燥濕暑病生于內。
燥濕暑者。是陽明燥金生火。太陰濕土生濕。暑者。熱邪也。天地交泰之后。令亢陽一伏。陰土濕氣交蒸。而為暑。陽明為濕土相蒸。而亦為暑熱也。豈不為病在于內耶。
此脈法之大概。及其互相變見。或表脈見之于右。或里脈見之于左。或陰陽更相乘。或陰陽更相伏。或一脈為十變。(一為陽。十為陰。)脈理精微。非一言可盡。
然其要不越乎陰陽五行而已。
此脈法之大概。承上文而言。見得表里三部。所主溫風寒燥濕暑。互相交互。或七表證見八里脈。八里證見七表脈。此其互相變化。自是主隨客變。客隨主變。或邪氣盛。而正氣為邪氣所乘。正氣勝。而邪氣為正氣所伏。或陰證見而為陽。或陽證變而為陰。兩相變化。由陰陽兩相攝伏。
正謂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為少陽。地四為少陰。天五為陽明。地六為厥陰。天七為太陽。地八為太陰。天九陽極而生陰。三陰伏內。地十陰極而生陽。一陽初動。故曰一脈為十變也。天地陰陽。二氣之理。生生不已。變化無窮。故陰陽相乘相伏。互相交而又互相化也。變則成天地陰陽乘伏之制。化則為陰陽五行和合之義也。經曰。脈理精微。非一言可盡者正此謂也。
按互相變見。謂表里之脈。互相傳變不一。或左手得右脈。或右得左手脈。總之陽與陰氣交感。在陰證得陽脈。陽證得陰脈。有陰陽相乘相伏。
以生變化故曰一脈而為十變也。非一宗脈變為十宗脈之說。舉其大概之說也。當臨證之時。各類而推之一脈未必一脈。可終其證也。
表脈有七里脈有八。共十五脈也。五行分之。各得三脈。三五一十五也。
五臟屬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每藏脈有三部。浮中沉三法也。浮以審其外。沉以審其內。中則內外之關。以審其表里陰陽虛實之理。各臟得三脈。五臟合而言之一十五脈也。詳見下文。
浮澀弱屬金。弦緊伏屬木。滑沉濡屬水。芤實洪屬火。微緩遲屬土每三部俱有輕重之分。至于五行當更相平。一有不平者。客即見焉。
此言各藏本經脈。每藏脈形有三分辨虛實。肺脈本令浮。實則澀。虛則弱。肝脈本令弦。實則緊。虛則伏。腎脈本令沉。實則滑。虛則濡。心脈本令洪實則實。虛則芤。脾脈本令緩。實則微。虛則遲。(當云實則遲。虛則微。)所以分別輕重。即分別虛實也。五行各得本令平和之脈。則無病矣。一見輕重之異。
即生病焉。
按評云。表里共十五道脈。五行分開一看。即所謂金木水火土解。注中分辨五臟虛實。在輕之中本藏。是本合正藏。但有不應得之脈。即為病也。部部要分辨。臨診詳察之。
或謂內傷則善矣。謂外感莫或之當耶。殊不知天地之間。六氣根據于五運。
人身即小天地。外邪所感。莫不從其內而見焉。假令外感風濕。(亦當云溫)則木火有余。而土金不足。水不能制乎火矣。外感乃外邪所感。致五行不平也。
夫內傷不過五內受傷。五臟認其損益。善治者。易以治之。然或有內傷而兼外感者。則難以勝其證。豈知內以審其五行所虧。外以察其風溫寒所感之邪。詳其受證。在何經何臟腑。則莫不見焉。經云外感風溫之邪。則木火有余。肝藏邪既勝。而脾肺二經受其制。土中金氣為木所乘。
土無短水以生。則木氣干上。而君火隨盛。腎中源流之水。不能上升矣。
蓋四臟相乘。五行損其二。何以得其安和而平也。
按評云。或謂內傷之語。言五行分辨。在內傷之病。可以易推。若或外感。
猶恐客邪之脈。或見七表。或見八里。難以推測。本合正脈之虛實。以謂莫或之當耶。此之說也。果外感之證。文中假云云。根據于五臟本脈。各類而推。則知金水木火土之理。次明虛實賊微正之邪。而又審察弦洪澀緩沉為主脈。而令本藏非弦非洪。非澀非緩非沉。是本部不應得之脈。
為客邪之標病也。非本病主脈也。以是推詳。何得錯亂。
內傷乃五內自傷。五行自不能平也。
五內心肝脾肺腎。是也。內傷乃五臟虧損。或七情所感。六欲所傷。五行金木水火土。相克相賊。自是不能安和而平也。
先明金水木火土之理。次察虛實賊微正之邪。更復辨其部分之浮中沉。
而又當詳審乎主脈客脈之相合。何為主。弦(肝)洪(心)澀(肺)緩(脾)沉(腎)是也。
何為客。本部不應得之脈皆客也。能如是。然后內傷外感。主客標本之病。
是者是。非者非。夫何差錯之有。
天地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不已。故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一有不然。則陰陽不和。五行必致。虛實不平。或又為賊微正三邪所感。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皆賊邪也。至于微邪正邪。如夫乘妻。子扶母。母抑子之類。可審辨而推察之。須有浮中沉三看之法。而當知其本部應得之脈。是為主脈。若不應得之脈。則為客脈也。當審而明之。然后內傷何臟。何臟虛。何臟實。與兩臟之相干相乘。相抑相扶。皆知輕重之分。外感是賊邪。實邪微邪正邪。或在標。或在本。則是非立見。指下了然。何有差錯。
七表脈交變略例論
潔古曰。七表脈者。是客邪來傷主。乃陰乘陽也。其證若身熱(外陽)惡寒。(內陰)是外陽而內陰見也。七表脈。但熱而不惡寒者。(表里俱屬陽)是內外皆陽也。七表證。
自汗惡風。卻得八里脈者。(陽證見陰脈)當用麻黃(散其陽邪)桂枝(實其陰分)各半湯。如八里證。自汗惡風。得七表脈。(陰證見陽脈)亦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有汗不惡風者。(腠理虛)黃白芍湯。無汗不惡寒者。(正邪)蔥豉湯。脈如浮滑而長為三陽。禁不可發汗。經曰。陽實陰虛。汗出而死。
凡外感之邪。皆為客邪也。其病自外而入。循外踝上背絡顛頂。以入腹。
人身之背屬陽。腹屬陰。陽氣被外邪所乘。而陽氣不能外衛。其證發熱惡寒者。是外陽而內陰也七表證。發熱不惡寒者。是內外皆陽也。七表證自汗惡風。卻見八里脈者。是陽證得陰脈也。主弱而客強。故用麻黃而兼桂枝各半湯。一以實其表而助陽。一以扶其標而泄陰也。八里證。
外不發熱。自汗惡風。而脈是七表之脈。此為陰證見陽脈。內陽而外陰也。當扶陽而祛陰。故用桂枝兼麻黃各半湯也。有汗不惡風者。是陽中虛邪所致。要實其腠理。故用黃 白芍湯。無汗不惡寒者。或只發熱。此為實邪。故用蔥豉湯。脈若浮滑而長。此是三陽俱病。半表半里之證。不可發汗。恐誤發汗。亡陽而死。故經曰。陽盛陰虛。汗出則死也。
按評云。此一段只體貼注解。議論會悟外。陰內陽。外陽內陰之理。內外或皆陰。內外或皆陽。脈屬陰屬陽。證屬陰屬陽。如此推測。自然不誤。
仲景曰。脈浮當汗。三陽當汗者。謂陽中有陰。夫表者。是陽分也。脈浮。亦陽分也。浮脈客陰也。故當發汗。且陽中有陰者。陽乃榮衛之分。客陰自外而入居之。故宜耗出而發去之。經曰。在上者因分而越之。此說非謂陽中有形跡之陰。是陽中客邪之陰證。居其表也。
當發汗之證。是尺寸俱浮。陽中有陰也。客邪也。標病也。表之表也。客邪自外而入。在榮之外衛之間。故脈浮宜發汗而耗去之經曰。在上者因而越之是在太陽也。太陽自顛頂而上。其邪循背而行于上。可以越而去之。此所謂客邪未入于內也。是無形之陰邪。居其表者。故仲景之法。
當汗而愈焉。
按仲景論中。凡脈浮當汗。又三陽俱病。不可汗。但陽分中有客邪。即當汗。何以為客。陰在陽分中也。假如七表之脈。外證發熱惡寒。又無汗或作煩渴煩躁。只審其但兼惡寒可汗。不兼惡寒。三陽中皆陽也。不可汗。
慎之慎之。
夫三陽之表。是三陽標也。無形經絡受客陰。乃表之表也。乃陽中陽分也。
宜發其客陰之邪。(別本其字作去字)故前說陽中有陰當汗。
三陽者。太陽陽明少陽也。三陽之標邪。在太陽之上。尚未入陽明少陽。
其證頭身背痛。為無形中陰邪也。無形經絡受客邪。乃表之表。宜發去客邪。而陽分中之客陰。因汗而愈。洵不誣矣。
若是三陽之里。是三陽本也。主有形受邪。膀胱與胃是也。既受在有形之處。惟宜利小便。下大便則愈。此乃陽中之陰也。此說言主。前說言客。若不窮主客邪正之理。必傷人命。
三陽之里。謂病入陽明本也。陽中客陰傳入于胃。主有形受邪。謂邪入。
于胃中糟粕也。胃與膀胱俱在有形之處。胃中飲食變化而成糟粕。其受盛之物。乃成受邪之物也。豈不為有形之邪耶。故宜下大便而利小便也。所謂陽中之陰。非客陰也。是主病也。本病也。明其主客之理。自不誤治之矣。
三陰當下者。夫三陰者藏也。外無所主。內無所受。所主者皮毛血脈肌肉筋骨耳。無所受者。無所受盛也。在三陰經絡中。有邪者是為無形。乃陰中之陽。可汗而已。是經絡無形受客邪。當發汗去之。為三陰標之病也。
三陰屬里。夫三陰受邪。必歸于太陰。而復還于陽明。何也。太陰從標本而化。歸于受盛之官。變化出焉。為有形跡之陰邪。自當下之而愈。若是無形中所受。乃三陰標之病也。外有所主者。謂脈尚系弦緊洪滑等。至七表之脈也。病雖傳里。而經絡之中。尚為客邪也。是三陰之標。未入三陰之本者。若入三陰之本。則所受盛矣。經曰。無形之邪。乃陰中之陽。故曰可汗。謂還當解表。不可擅下也。至于三陰之本。當下之證。解見下文。
三陰本者。藏也。盛則終歸于胃。是有形病也。當自各經絡中藥入胃去之。
此乃三陰當下也。是為陰中之陰。可下而愈。此為主之陰。非是客邪之陰也夫客主共論。陰中有陽。當下去之者。陰中者主也。有陽者客邪也。言陰經中受陽邪。染于有形物中。不得出者可下。
三陰之本。本之本也。里之里也。里證若盛。則燥渴。其脈必實。是客陰歸于陽明。為有形跡之陰。乃主中之陰。非客邪之陰也。經曰。經絡中受陽邪。更染于有形物中。其陽邪積于臟腑不得出者。故當下之而愈也。
略說八里。乃陽乘陰也。其證身涼四肢厥。惡熱。是外陰而內陽也。但寒不熱不渴者。是內外皆陰也。仲景云。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口傷爛赤。因發汗得之。
八里之證。病在乎內。陽邪乘于陰經。邪入三陰也。陽邪客陰也。三陰經絡。主陰也。客陽傳于主中之陰。故曰陽乘陰也。故證身涼不發熱。四肢屬陽。但陰盛陽盛。故四肢冷厥。而又惡寒者。是陰中有陽。為外陰而內陽也。若是四肢冷厥。不惡寒。不作渴。是內外皆寒。內外純陰之證也。仲景云。熱深厥亦深。熱微厥亦微。口傷爛赤者。此又一陽證也。乃陽盛陰虛。因醫家誤發汗而致之者。內經曰。三陰可溫。而不可汗者宜也。
夫七表八里。發汗吐下。治傷寒必當仔細論之。七表八里。互相交變。乃壞證。來(此節疑有脫簡)理脈中。一說六脈交變。浮滑長為三陽。乃陽中有陰。沉澀短為三陰。乃陰中有陽。當審察表里。分其內外。以辨虛實。治從標本。萬舉萬當。
治傷寒要分辨陰陽虛實標本輕重之法。七表八里。互相交變。不可不細論之。六脈交變。浮滑長為陽脈。沉澀短為陰脈。三陰三陽。兩相交而兩相變。有陽變而為陰。有陰變而為陽者。如七表證。而得八里之脈。此陽證見陰脈。為壞證也。八里證而得七表之脈。此陰證見陽脈。可以生也。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變化無窮。可不認其陰陽虛實表里標本而治之也哉。
夫標本者。太陰有標本之化。少陰亦然。(陰字乃陽字之訛。)太陽標熱而本寒。從此生七表。少陰標寒而本熱。從此生八里。太陰標本皆陰。少陽標本皆陽。惟陽明與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此舉六氣之標本也。
太陽標熱而本寒者。太陽屬君火。故標熱本寒者。謂應膀胱。膀胱屬水。
所以本寒。少陽膽經。稟肝木。木中有火。所以標本皆陽。陽明屬胃。燥土也。謂四臟寒熱之氣。皆歸于土。而能變化。所以無標本之應。土居中央。
故曰從乎中也。從此生七表也。太陰標寒而本熱者。太陰濕土。為柔和之土也。土中有濕氣而生焉。故曰標寒。而又與陽明胃之燥土。同歸一經。所以本熱也。少陰有標本之化者。少陰屬腎。標應膀胱水。本應三焦火。水與火交。所以有標本之化。厥陰屬膽。厥陰膽經。居于左脅。故不從標本。而木氣只干脾胃。稟于兩關。故曰從乎中也。從此生八里也。所謂六氣之標本者。溫風寒外來之邪。從標而入者。燥濕暑。內生之邪。從本而出者。
按六微旨大論云。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
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本標不同。氣應異象。
叔和所載者。是七表八里。九道脈訣。二十四道脈之標本也。皆有從標從本。從乎中。假令太陽少陰。各有標本之化。太陽脈浮。少陰脈沉。此乃浮沉交。
叔和所載。七表八里。時為傷寒虛實而設。又立九道脈。諸天地九九之數。共成為二十四道脈之標本也。標以明其表陰也。本以明其里陽也。
中能變化。從乎中土也。所謂太陽少陰。各有標本之化者。陽浮而動。故陽邪為天行之氣。陰沉而靜。故陰從中土而出。標入于本。而本能變化。
故浮與沉交。要不越乎二十四道脈之標本也。
內經曰。若從標本論之。是為長短交。長以發汗。短以下長曰陽明。短曰太陰。長者陽明。當解表利小便。短者太陰。當下。土郁則奪之。令無壅礙。故長脈發之。短脈下之者。是滑與澀交。滑居寸而熱。澀居尺而寒。滑居尺而熱。
澀居寸而寒。澀脈居尺寸。皆損氣。滑居尺寸皆助陰陽。內經云。脈滑曰生。
脈澀曰死。此是三陰三陽。變化表里。略舉數端。隨脈條下。盡窮其理。有不盡者。于各部脈說內詳之。
傷寒脈滑曰生。脈澀曰死。三陰三陽。表里交變。滑脈為陽。澀脈為陰。有陽證而得陽脈者。有陰證而得陰脈者。有陽證而得陰脈者。有陰證而得陽脈者。陰陽變化。則脈有滑與澀交。是為陰陽中交變。至若長與短交。是為表里中變化。浮與沉交。亦是為表里中交變。類而推之。于滑澀交。總之滑者吉。澀者兇。不過一表里虛實陰陽。互相交變而已。此論略說數端。最盡其理。學人當神而明之自然了于心矣。
七表脈
浮脈指法主病
一浮者陽也。指下尋之不足。舉之有余。再再尋之。如太過曰浮。主咳嗽氣促。冷汗自出。背膊勞倦。夜臥不安。
浮。陽金也。何謂陽金。謂金之有余也。凡所謂有余者。乃邪氣有余。所謂不足者。乃正氣不足。今于指下重手尋之。只覺其不足。謂里之正氣不足也。復于重手之中。而漸舉之。則又覺其有余。謂表之邪氣有余也。試于舉之之中。再再推尋之。而又覺其如太過。謂浮而有力也。劉氏曰。浮而有力為風。何以言之。夫寒傷營。風傷衛。營為血。衛為氣。肺主氣。其變動為咳。肺苦氣上逆。今肺受風邪。故咳嗽氣促。衛者所以衛護一身者也。衛為風邪。頭傷則不能衛護。一身元府開而營氣外泄。故冷汗自出也。背膊勞倦者。肺之俞在肩背。肺病故背膊勞倦也。夜臥不安者。因咳嗽氣促。不得安寢也。潔古則治以小柴胡湯主之。夫叔和之所謂浮者如此。故其主病亦如此。戴起宗乃膠柱鼓瑟。滯于脈之名字。以板定后人眼目。于二十四道脈之中。或改其指法。而存其主病。或改其主病。而存其指法。至使病脈不相當。誤人非淺。予今悉遵舊章。不移一字。順其文以釋之。庶免割裂之患也。以下二十四脈悉仿此。
按脈經云。浮脈舉之有余。按之不足。一曰浮于指下。又云浮為風。為虛。
歌曰
按之不足舉有余。再再尋之指下浮。藏中積冷營中熱。欲得生精用補虛。
凡脈浮以候表。沉以候里。今按之不足。是為里虛。故曰藏中積冷。舉之有余。是為表有邪。故曰營中熱。池氏曰。乍病見浮脈。乃傷風邪。久病合見沉弱之脈。今見浮脈。乃里寒表熱。里寒而陰陽不和。陽盛則表有風熱。里虛則藏中積冷。治之者。須調其營衛。補其津液。勿謂脈浮而有表邪。專事發表可也。張世賢曰。診脈之法。在內者沉取之。按而得之。在外者浮取之。舉而得之。有余為熱。不足為寒。今按之不足。藏中積冷也。舉之有余。營中有熱也。陰不足而陽有余。治之宜地骨皮散。其說亦是。
按經云。浮而大者風。又云。浮而大者中風。頭重鼻塞。又云浮而緩。皮膚不仁。風寒入肌肉。又云。浮洪大長者。風眩癲疾。又云。浮洪大者。傷寒秋吉。春成病。又云。浮而滑者。宿食。又云。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又云。
浮而細滑傷飲。又云。浮而急病傷寒。暴發虛熱。千金方作傷暑。經云。浮而絕者氣。又云。浮短者。其人作肺。諸氣微少。不過一年死。法當嗽也。又云。浮而數中水。冬不治自愈。又云。浮滑疾緊者。以合百病又易愈。又云。
陽邪見。浮洪陰邪來見沉細。又云。微浮秋吉冬成病。又云微浮雖甚不成病。不可勞。
又按丹溪心法拔萃方。人參地骨皮散。治藏中積冷。榮中熱。按之不足。
舉之有余。此乃陰不足。陽有余也。茯苓五錢。知母石膏各一兩。地骨皮人參柴胡生地黃黃 各兩半。上銼每服一兩。姜三片。水二鐘。煎至一鐘。去渣。通口不拘時服。
又歌曰
寸浮中風頭熱痛。
寸。陽部也。浮。陽脈也。風。陽氣也。頭。諸陽之會也。今兩寸而見浮脈。故主風熱上攻頭目也。
按脈經云。寸口浮。中風發熱頭痛。宜服桂枝湯。葛根湯。針風池風府。向火灸身。摩治風膏。覆令取汗。又云。寸口脈浮而盛者。病在外。
關浮腹脹胃虛空。
熊氏曰。左關屬肝。右關屬脾。左關脈浮。主肝木生風。右關脈浮。主風不勝土。故胃氣虛空而脹滿也。
按脈經云。關上浮腹痛心下滿。又云。腹滿不欲食。浮為虛滿。宜服平胃丸。茯苓湯。生姜前胡湯。針胃管。先瀉后補之。又云。關上脈浮而大。風在胃中。張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嘔。
尺部見之風入肺。大腸干澀故難通。
尺脈見浮。主大腸干澀。而云風入肺者。何也。經云。陽明之上燥氣主之。
中見太陰。夫手太陰肺也。手陽明大腸也。正以大腸之絡絡肺。肺之絡絡大腸。大腸居少腹之中。尺所以候腹中者。浮為風。風既入肺。不傳于臟。而傳于腑。故大腸干澀而難通也。張世賢釋謂風不在于命門。而在于肺大腸。所以干澀而難通。風在下焦。治之以七圣丸。方見后結脈條內。
按脈經云。尺中浮。小便難。又云。尺脈浮下熱風。小便難。宜服瞿麥湯。滑石散。針橫骨關元瀉之。人云是脈浮。客熱在下焦。
芤脈指法主病
二芤者。陽也。指下尋之。兩頭即有。中間全無曰芤。主淋瀝氣入小腸。
二芤者。陽火也。何為陽火。小腸火也。離為火。其象中虛。故指法曰。指下尋之。兩頭即有。中間全無。離之象也。蓋以丁火。陰火也。主手少陰。丙火。
陽火也。主手太陽。手太陽。小腸也。故主病為淋瀝氣入小腸。其說詳見前脈賦。浮芤其狀相反條內參看。潔古曰。弦浮無力。按之中央空。兩邊有。曰芤。芤主失血。手足太陽。皆血多氣少。故主病淋瀝。氣入小腸脫血病者。皆從太陽之說。
按脈經云。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一曰手中無。兩傍有。
歌曰
指下尋之中且虛。邪風透入小腸居。病時淋瀝兼疼痛。大作湯丸必自除。
指下尋之中且虛。火之象也。火性本熱。熱則生風。故曰邪風透入小腸。
而為淋瀝疼痛之病也。治之者。當大作湯丸。以瀉其小腸之火。則淋瀝自止。而疼痛可除矣。云岐子云。芤主血凝而不流。凡人之十二經絡。以應溝渠。是榮衛氣血不散。不能盈滿經絡。故見芤脈。主淋瀝小便膿及血。當大作湯丸也。四物湯地黃丸補之。桃仁承氣湯瀉之。一云大柴胡湯。吳文炳云。中且虛。兩頭有。中間無也。芤主失血。心主血。心有熱而血妄行。則芤脈見。熱則生風邪。心不受邪。遂傳于小腸。以致小便淋瀝疼痛。須用八正散導赤散。以清邪熱。
又歌曰
寸芤積血在胸中。
脈者。由營氣行于十二經隧之中。流動充滿。故脈道滑利和緩。何芤之有。寸所以候胸中者。胸為氣海。氣血壅滯于胸中。故寸口而見芤也。張世賢釋治之以犀角地黃湯。血在上焦故也。
按脈經云。寸口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虛。血去故也。宜服竹皮湯。黃湯灸膻中。
關內逢芤腸里癰。
關內所以候中焦者。榮出中焦。今關內而逢芤。則為營血不行。留于腸胃之間。久之化為膿血。而成癰毒。張世賢釋治以桃仁承氣湯。血在中焦故也。
按脈經云。關脈芤。大便去血數斗者。以膈俞傷故也。宜服生地黃。并生竹皮湯。灸膈俞。若重下去血者。針關元。甚者宜服龍骨丸必愈。
又按醫說云。楊介吉老者。泗洲人。以醫術聞四方。有儒生李氏子。學業愿娶。其女。以授其學。執子婿禮甚恭。吉老盡以精微告之。一日有靈璧縣富家婦有疾。遣人邀李生以往。李初視脈云。腸胃間有所苦邪。婦曰。
腸中痛不可忍。而大便從小便中出。醫者皆以謂無此證。不可治。故欲屈子。李曰。試為籌之。若姑服我之藥。三日當有瘳。不然非其所知也。下小丸子四十粒。煎黃 湯下之。富家根據其言。下膿血數升而愈。富家大喜。贈錢五十萬。置酒而問之曰。始切脈時。覺芤脈現于腸部。王叔和脈訣云。寸芤積血在胸中。關內逢芤。腸里癰。此癰生腸內。所以致然。所服者。乃云母膏為丸耳。切脈至此。可以言醫矣。李后以醫科及第至博士。
李植元季。即其從子也。脈經云。關上芤。胃中虛。
尺部見之虛在腎。小便遺瀝血凝膿。
尺部所以候腎者。今見芤脈。是為水不勝火。腎虛則門戶失守。故小便遺瀝。水不勝火。故膿血淋漓也。張世賢釋治以抵當丸。抵當湯。或加減桃仁湯。愚謂既云虛在腎矣。理宜用涼補之劑。何為復用抵當等藥也。
亦須斟酌。
按脈經云。尺中芤下血。微芤小便血。又云。尺脈芤。下焦虛。小便去血。宜服竹皮生地黃湯。灸丹田關元。亦針補之。
滑脈指法主病
三滑者。陽也。指下尋之。三關如珠動。按之即伏。不進不退。曰滑。主四肢。困弊。腳手酸疼。小便赤澀。
滑者。陽水也。何為陽水。謂水中有火也。夫滑與澀相反。榮氣不足。則脈往來蹇澀。榮氣有余。則脈往來流利。故其論曰。滑之體。非獨陽也。非獨陰也。乃純陽正陰。和合交結然。所以然者何也。蓋人身左腎屬水。右腎屬火。膀胱為水。三焦為火。陰陽相維。水火相濟。故脈道往來滑利。而無蹇澀之患。此平人之常脈耳。今訣所謂滑者。乃水中之火太甚。煎熬騰沸。故指下尋之。三關如珠動。如珠動者。即劉氏所謂如荷葉上。水珠。言其往來流利也。按之即伏。不進不退者。即脈經所謂浮中如有力。言其不任尋按也。故所主病。為四肢困弊。四肢屬脾土。困弊者。謂相火盛而乘其脾土也。腳手酸疼者。謂相火盛而煎熬其腎水也。小便赤澀者。三焦屬相火。為決瀆之官。今既不守本位。與前之太陽合。從陽化則熱。故小便赤澀也。
按脈經云。滑脈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與數相似。一曰浮中如有力。一曰漉漉如欲脫。丹溪心法云。滑為血實有痰。仲景書問曰。奄翕沉名曰滑。何謂也。師曰。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脈滑也。
又按脈經云。脈滑者。多血少氣。脈澀者。少血多氣。
歌曰
滑脈如珠號曰陽。腰間生氣透前腸。脛酸只為生寒熱。大瀉三焦必得康。
其意蓋曰。滑脈之體。如珠之動。往來滑利。為水中有火。乃陽水也。故曰滑脈如珠。號曰。陽火既為水中之火。宜藏而不宜動。今乃不守本位。從兩腎中間生出火氣。透于前腸。與太陽相合。故曰腰間生氣透前腸也。
夫所謂脛酸者。何也。只為三焦之火薄所不勝。夫所不勝者水也。水為火所薄。則寒熱生。寒熱生則水受傷。而足脛酸矣。夫病而至足脛酸。寒熱作。未有不思大補。而反思其大瀉者矣。不知治病必求其本。假令其人寒熱交作。足脛酸痛。其脈弦細而數。則其補益真陰也宜矣。今滑脈則不然。足脛之酸。只為寒熱之煎熬。寒熱之煎熬。只為水火之騰沸。治之者。必須大瀉。其三焦之火。以抑其陽。陽退而陰自長矣。若止以補陰為事。如石投水。又安能必得其康健也哉。當與難經女得男脈為太過之說。互相參酌。潔古曰。腰間生氣者。命門也。透前腸者。膀胱經也。命門三焦。陷于前腸。故小便不通。大便秘澀。熱多寒少。故宜瀉以辛寒。大承氣主之。
按經云。滑為實為下。又為陽氣衰。又云。滑而浮散者攤緩風。又云。滑者鬼疰。又云。滑數心中結。熱盛。又云滑疾。胃中有寒。
又歌曰
滑脈居寸多嘔逆。
滑主壅。多陽部而見滑脈。主上焦之氣。壅滯而不行。或痰飲停于胸膈。
故多嘔逆之證也。
按脈經云。寸口滑。胸滿逆。又云。寸脈滑陽實。胸中壅滿吐逆。宜服前胡湯。針太陽巨闕瀉之。
關滑胃寒不下食。
關中所以候脾胃者也。脾胃溫暖。則能清化水谷。今見滑脈。是為脾胃虛寒。不能腐熟水谷。而至食不下也。劉氏曰。池氏注關部脈滑。乃肝本克脾土者。非也。愚謂滑者。水脈脾土虛寒。不能制水。乃微邪干脾。故有胃寒不食。尺部脈滑。主臍冷之患也。
按脈經云。關上滑。中實逆。又云。關脈滑。胃中有熱。滑為實熱。以氣滿。故不欲食。食即吐。遂宜服紫菀湯下之。大平胃丸。針胃管瀉之。愚按經文則曰。關滑胃中有熱。至于訣。則又曰。關滑胃寒。似與經文大不相合。然延醫者。亦當隨證消息。如滑而數。則宜從熱。滑而遲。則宜從寒。不可執一論也。又經云。關上脈滑而小大不勻。是為病方欲進不出。一二日復欲發動。其人欲多飲。飲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
尺部見之臍是冰。飲水下焦聲瀝瀝。
云岐子曰。左尺主脈沉水。客脈滑水。二水相合。寒結膀胱。故臍下似冰。
聚于下。而不上濟于火。故欲飲水。水停下焦。不能引于各藏。故瀝瀝作聲。右尺主脈。相火客脈滑水。火水相合。水勝火。故臍下似冰。相火原系水中之火。不能全勝。故欲飲水。
按脈經云。尺中滑下利少氣。又云尺脈滑。血氣實。婦人經脈不利。男子溺血。宜服樸硝煎。大黃湯。下去經血針關元瀉之。又云尺脈沉而滑者。
寸白蟲。又曰。尺脈偏滑疾。面赤如醉。外氣則病又云尺脈滑而疾為血虛。
實脈指法主病
四實者。陽也。指下尋之不絕舉之有余。曰實主伏陽在內。脾虛不食。四體勞倦。
實者。陽土也。何為陽土。謂土中有火也。指下尋之不絕。沉而有力也。舉之有余。浮而有力也。浮而有力為陽勝。沉而有力為伏陽在內。脈浮沉俱有力。而謂脾虛者何也。陰陽和則脾胃安。而脈道和緩。今伏陽在內。
是陽火煉土。堅燥而乏生化之源。脾胃因之而虛矣。四體屬脾。脾虛不食。四體因之而勞倦矣。
按脈經云。實脈大而長微強。按之隱指 然。一曰沉浮皆得。
歌曰
實脈尋之舉有余。伏陽蒸內致脾虛。食少只因生胃壅。調和湯藥始痊除。
實脈者。尋之舉之。皆有力也。今脾胃之所以虛者。因伏陽蒸內之所致耳。脾胃和則能磨谷而易饑。脾胃虛則食不消。食不消則胃口壅滯。胃口壅滯。則脈道因之而實矣。若以辛溫之藥治之。則反助其陽邪。若以寒涼之藥治之。則傷其脾胃。若以峻補之藥治之。則脾胃。愈滯。而食愈少。若以克削之劑治之。則脾胃重虛。而食不化。然則我將如之何哉。亦惟調和其湯藥。如經所云。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藥則如補中湯大健脾丸之類治之其疾始能痊除而愈也。
按經云。實緊胃中有寒。若不能食。時時下利者難治。
又歌曰
實脈關前胸熱盛。
實脈。陽脈也。寸口。陽位也。所以候胸中者。今陽部而見陽脈。宜乎其胸中熱盛也。
按脈經云。寸口脈實。即生熱。在脾肺。嘔逆氣塞虛即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有熱即宜服竹葉湯葛根湯。有寒即宜服茱萸丸。生姜湯。
當關切痛中焦恁。
當關而見實脈。則飲食停滯中焦。而腹痛之證作矣。
按脈經云。關上實即痛。虛即脹滿。又云。關脈實。胃中痛。宜脈梔子湯。茱萸烏頭丸。針胃管補之。
尺脈如繩應指來。腹脹小便都不禁。
池氏曰。尺脈實。主心經實熱。傳于小腸。致小腹脹滿疼痛。而小便淋瀝也。云岐子曰。左尺主脈沉水。客脈實火。火水相合。水能勝火。治之以干姜附子湯。右尺主脈相火。客脈實火。二火相合。致令腹脹。而小便不禁。
治之以大承氣湯。據云岐子之說如此。謂是兩尺脈實耶。謂是各尺脈實耶。若云兩尺俱實。則姜附湯與承氣湯。寒熱各異。若云各尺脈實。則腹脹小便不禁。其說未必皆同。云岐子之說非也。刊誤又謂其小便不禁。為傳寫之誤。而改為腹脹小便淋。不思其說更非。特未臨其證消息之耳。訣所謂小便不禁者。非虛寒而膀胱不固也。乃火極而兼水化也。
腎主門戶之司。相火有余。則薄所不勝。而司戶失守。故小便不禁。非小便不禁也。乃欲便則痛。而不能不便。則反淋瀝自出。所謂熱淋者是也。
戴氏不自體認。而反以脈訣為非。可恥甚矣。
按脈經云。尺脈實。小腹痛。小便不禁。宜服當歸湯。加大黃一兩。以利大便。針關元補之。止小便。又云。尺中實即小便難。少腹牢痛。虛即閉澀。
弦脈指法主病
五弦者。陽也。指下尋之不足。舉之有余狀若箏弦。時時帶數曰弦。主勞風乏力。盜汗多出。手足酸疼。皮毛枯槁。
五弦者。陽也。陽木也。何為陽木。少陽之木也。少陽主春升之令。故其春脈弦。而傷寒少陽證。其脈亦弦。是以知其。弦為陽也。說者有曰。仲景以弦脈為陰。而叔和獨以弦脈為陽者。何也。不知仲景所論者傷寒。是自表漸入于里。自外而至內言之也。故以弦為陰。叔和所論者。勞證自內而漸達于表。是自內而至于外言之也。故以弦為陽。然弦則為勞。故指法則曰。指下尋之不足。陰不足也。舉之有余。陽偏勝也。狀若箏弦。氣血收斂也。時時帶數。陰虛而生內熱也。故主病曰勞風乏力。夫既曰勞。而又曰風者何也。或因用力入房。則腎汗出。腎汗出則元府開。虛之所在。
邪必湊之。故成勞風乏力之證矣。陰不足則盜汗出。凡人之精血足。內則滲入骨髓。外以淖澤肌膚。今既為勞風所煎熬。內無以充實骨髓。而手足酸疼。外無以淖澤肌膚。而皮毛枯槁也。
按脈經云。弦脈舉之無有。按之如弓弦狀。一曰如張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沉緊為弦。經云。弦數為瘧。又云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為痛痹。為風疰。偏弦為飲。雙弦則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又曰弦而鉤。脅下如刀刺。狀如蜚尸。至困死。經又云。弦急疝瘕小腹痛。又為癖病。又云弦小者寒 。又云沉而弦者懸飲內痛。又云。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又云弦而緊脅痛。藏傷有瘀血。又云弦小緊者。可下之。又云弦遲者。宜溫藥。
又按此事難知曰。仲景論弦澀為陰。叔和言弦澀為陽何意。大抵弦澀東西也。以南北分之。故有陰陽之別。澀本燥火。弦本水少。雖有南北之分。總而言之。則不離諸數為熱。諸遲為寒。仲景叔和。言本兩途。非相違背。合而論之。皆是也。仲景所言。言傷寒自外而入者。叔和所言。言五臟自內而出者。傷寒從氣而入。故仲景以弦脈為陰。自艮而之內。從外入。
先太陽也。位在東北。雜病從血而出。故叔和以弦脈為陽。自巽而之外從內出。先少陽也。位在東南。
歌曰
弦脈為陽狀若弦。四肢更被氣相煎。三度解勞方始退。常須固濟下丹田。
弦脈為陽。指下如箏弦之狀。則為氣血收斂之候。然氣血之所以收斂者。因勞風之氣。煎熬氣血。而四肢為之煩熱矣。凡人之治勞。終不獲其全愈者。是皆不知三度解勞之法耳。以其人先受風邪。病未全愈。而復加以房勞。則風邪留于元府而不退。或先有房勞。腎汗大泄。元府已開。
而邪氣客之。二者皆能煎熬氣血而成勞風之疾。治之者。當察其國中后而消息之。或因內虛而外邪湊之者。當先于平補藥中少加調理。使外邪已去。即當易以溫補之劑。而收其后效。或病已久虛。則當從勞者溫之之法。俟精血相壯。即易以平補之劑。以濟其前功。是在醫者消息之耳。如此亦不過兩度解勞之法也。其三則又不專恃夫藥餅之功。在醫者戒以惱怒房勞。寧心靜慮。存養省察。握問調神。使心腎交而水火濟。自然神可馭氣。氣可馭精。丹田固而勞疾瘳矣。不然。則執一不通。延綿日久。及其莫救。而委之于天。不亦深可慨哉。
按巢氏病源養生方導引法云。唯欲嘿氣養神。閉氣使極。吐氣使微。又不得多言語。大呼喚。令神勞損。亦云。不可泣淚及多唾 。此皆為損液漏津。使喉澀大渴。又云。雞鳴時叩齒三十六通訖。舐唇漱口舌上齒表。
咽之三過。殺蟲補虛勞。令人強壯。又云。蛇行。氣曲臥以兵身復行踞。閉目隨氣所在不息。少食裁通腸。服氣為食。以舐為漿。春出冬藏。不財不養。以治五勞七傷。又云蝦蟆行。氣正動搖。兩臂不息十二通。以治五勞七傷。水腫之病也。又云朝朝玉泉。使人丁壯有顏色。去蟲而牢齒也。玉泉。口中唾也。朝未起早。嗽口吞之。輒琢齒二七過。如此者乃上。名曰練精。又云咽之三過乃止。補養虛勞。令人強壯。
又歌曰
寸部脈緊一條弦。胸中急痛狀繩牽。
寸部脈弦。則宗氣不行。為寒引經絡。故胸中急痛。狀若繩牽也。
按脈經云。寸口脈弦。心下 微頭痛。心下有水氣。宜服甘遂丸。針期門瀉之。又云。脈弦上寸口者。宿食。又云寸口脈弦者。則脅下拘急而痛。
其人嗇嗇惡寒也。又曰。寸口弦。胃中拘急。
關中有弦寒在胃。
若關中有弦。主寒痰。令飲停于胃口。
按脈經云。關脈弦。胃中寒。心下厥逆。此以胃氣虛故耳。宜服茱萸湯。溫調飲食。針胃管補之。又云。關上弦。胃中有寒。心下拘急。
下焦停水滿丹田。
若弦脈見于尺部。則丹田無暖氣。而失運化之機。故水停下焦。而滿于丹田也。
按脈經云。尺中弦。少腹臍下拘急。又云。尺脈弦。小腹疼。小腹及腳中拘急。宜服建中湯當歸湯。針氣海瀉之。
緊脈指法主病
六緊者。陽也。指下尋之。三關通度。按之有余。舉之甚數。狀若洪弦曰緊。主風氣。伏陽上沖。化為狂病。
緊者。陽木也。何為陽木。以其脈帶弦長也。指下尋之。三關通度。脈道長矣。按之有余。邪氣有余也。舉指甚數。熱邪在陽分也。狀若洪弦者。洪為陽明。弦為少陽。洪弦相合。此名為緊。緊為太陽。諸緊為寒。夫既曰寒。而曰風氣伏陽者。何也。如水穴論。帝曰。人傷于寒。而傳為熱者。何也。岐伯曰。夫寒甚則熱生也。又如冬傷于寒。春必溫病是也。蓋以初感其寒。伏久則化而為熱也。故主病曰風氣伏陽。夫既曰弦為少陽。洪為陽明。緊為太陽。則為三陽合病。重陽者狂。故曰風氣伏陽上沖。化為狂病。潔古曰。此太陽少陽相合。主伏陽上沖而為狂病。治之之法。宜以黃連瀉心湯。此言深為得理。學人宜玩味之。諸家言緊脈。或云如切繩。或云如轉索。皆不過形容其左右無常耳。戴起宗乃摭拾諸說。以為或轉在左。或轉在右。且以兩股三股。糾合徽 以為緊。安有是理也哉。不通甚焉。
按脈經云。緊脈數如切繩狀。一曰如轉索之無常。劉氏云。數而帶弦為緊。脈影云。緊者。其來之且急。去之且速。按舉急大如轉索無常。又曰動靜無常。如紉單線。診翼曰。緊者有力而不緩也。其來勁急。按之長。舉之若牽繩轉索之狀。為邪風擊搏。伏于榮衛之間。
歌曰
緊脈三關數又弦。上來風是正根源。忽然狂語人驚怕。不遇良醫不得痊。
緊脈者。三關通度。數而且弦。是為三陽合病矣。然其根源非暴受風寒。
蓋由上年所受風邪。根源伏于其內。感天行時熱。化為春溫夏熱之證矣。然重陽者狂。故曰忽然狂語人驚怕也。所謂不遇良醫不得痊者。非是剩語。其意蓋曰。傷寒一證。別有專門。非比尋常雜證。可以臆度。必待圓機之士。參究內經。潛心仲景。暨河間東垣節庵陶氏諸名家治法。分別經絡表里。陰陽虛實寒熱參考五運六氣。并得名醫傳授。方為良醫。
不致有誤。豈若今世之人。勿遵古訓。不經師承。幾句油腔。一味杜撰。便謂吾能療治傷寒。及乎臨證。手足無措。當汗不汗。當下不下。不當汗而汗。不當下而下。至不得已。乃以雜證治法朦朧治之。其誤人也。豈淺鮮哉。潔古曰。此是三陽合病。緊數。太陽也弦多。少陽也。狂言。陽明也。故實則譫語。云岐子曰。其脈洪緊而實。陽氣有余之象也。主熱即生風。發作狂語。可用小承氣湯主之。
按經云。緊則為寒。又云。緊而急者遁戶。又云緊數者。可發其汗。又云。凡亡汗。肺中寒。飲冷水。咳嗽下利。胃中虛冷等證。其脈并緊。又云。緊而數。
寒熱俱發。必下乃愈。又云。緊而滑者。吐逆。又云 而緊。積聚有擊痛。又云。盛而緊曰脹。
又歌曰
緊脈關前頭里痛。
脈經云。寸緊苦頭痛。骨內疼是傷寒。宜麻黃發汗出。又云頭痛逆氣。
按脈經云。寸口脈緊。苦頭痛。骨肉疼。是傷寒宜服麻黃湯發汗。出眉沖顳。摩治傷寒膏。又云。寸口脈緊。如轉索。左右無常者。有縮食。又云。寸口脈緊。即頭痛風寒。或腹中有宿食不化。又云。寸口緊。頭痛逆氣。又云。
寸口脈緊。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氣。又云。脈緊而長過寸口者。狂病。
又云。脈緊上寸口者中風。風頭痛亦如之。
當關切痛無能動。
脈經云。關緊。心下苦滿急痛。脈緊者為實。宜茱萸當歸湯。又大黃湯治之良。針巨闕下管瀉之。脈影云。肝緊主驚風。筋脈拘攣腹痛。則緊而盛。
癖則緊而實。右關緊。脾寒腹痛吐逆緊盛腹脹傷食。
按脈經云。關上緊。心下痛。又云。關脈緊。心下苦滿急痛。脈緊者為實。宜服茱萸當歸湯。又大黃湯兩治之良。針巨闕下管瀉之。又云。關上脈緊而滑者。蛔動。
隱指寥寥入尺來。繳結繞臍常手捧。
張世賢曰。繳結。疼痛之狀也。在尺主脈沉水。客脈緊木。水木相合。水中有木。土莫能制。風寒在于下焦。治之以桂枝芍藥湯。不已。風寒濕在于脾腎。術附湯主之。右尺主脈相火。客脈緊木。火木相合。風熱在于下焦而作痛。治法不可同左。
按脈經云。尺緊臍下痛。宜當歸湯。灸關元。針天樞補之。脈影云。尺緊主為淋漓。病疝氣。耳聾。齒痛。腳膝疼。命門緊。主小腸虛鳴。腸中痛。診翼云。
左尺緊。腰腳酸。臍下痛。小便難。右尺緊。下焦筑痛。時珍曰。尺中有緊為陰冷。定是奔豚與疝疼。脈經又云。尺中緊。臍下少腹痛。
洪脈指法主病
七洪者。陽也。指下尋之極大。舉之有余。曰洪。主頭疼四肢浮熱。大腸不通。
燥熱糞結口干遍身疼痛。
洪者。陽火也。何為陽火。純陽而無陰也。指下尋之極大。陽邪傳入里也。
舉之有余。客邪猶在表也。此為傷寒表邪未已。傳入陽明里證。惟其邪在表。故有頭疼身痛。四肢浮熱之證。惟其邪入于里。故有大腸不通。燥熱糞結口干之證也。治以大柴胡湯主之。潔古曰。洪脈者按之實。舉之盛。洪者陽太過。陰不及。主頭痛四肢熱。大便難。小便赤澀。夜臥不安。治法陽證下之則愈。如下之隨證虛實。有大承氣湯。有小承氣湯。有大柴胡湯。桃仁湯。隨證用之。此證有兩議。或按之無。舉之盛。當解表。不可下。
經言脈浮不可下。下之則死。脈沉當下。下之則愈。脈浮為在表。脈沉為在里。
按脈經云。洪脈極大在指下。一曰浮而大。
歌曰
洪脈根源本是陽。遇其季夏自然昌。若逢秋季及冬季。發汗通腸始得涼。
洪。陽火也。宜旺于夏季。夏乃火退土旺之時。其脈宜緩。今脈猶有洪。是為當退不退。然土生長于火。故六月謂之長夏。其離母氣也不遠。當此之時。全賴火土合德。萬物得以化生功成而退。自然之理。故曰。遇其季夏自然昌也。若逢秋季。乃建戌之月。是火歸墓之時。其脈當毛。于此而見洪脈。則為當藏而不藏。冬季乃建丑之月。是火方養之時。其脈當石。
于此而見洪脈。則為不當旺而即旺。二者雖土寄旺之時。然三陰用事。
而脈猶見洪。是為陽邪乘陰。在表則有頭疼身痛。四肢浮熱等證。在里則有大便不通。燥糞結澀口干等證。在表者發其汗。在里者通其腸。陽邪退而身自涼矣。云岐子曰。其脈舉按皆盛。本為相火之象。發汗從表。
通腸從里。從表宜麻黃湯。從里宜大承氣湯。仲景云。謂身體疼痛。主夏得洪大脈。知其病瘥也。通腸七宣丸。七圣丸。大柴胡湯。大承氣湯選用之。
按經云。洪則為氣。一作熱。又云。洪大者傷寒熱病。又云。脈來洪大裊裊者社祟。又云脈洪大者。若煩滿。沉細者腹中痛。
又歌曰
洪脈關前熱在胸。
洪為陽火。關前所以候胸中者也。關前而見洪脈。則知其熱在胸矣。故前賦中云。胸連脅滿只為洪。當參看可也。
按脈經云。寸脈洪大。胸脅滿。宜生姜湯。白薇丸亦可。紫菀湯下之。針上管期門章門。
當關翻胃幾千重。
關所以候脾胃者也。關中而見洪脈。是為火邪于胃。攻沖而為嘔吐之證矣。
按脈經云。關洪胃中熱。必煩滿。宜平胃丸。針胃管。先瀉后補之。
更向尺中還若是。小便赤澀腳酸疼。
尺部而見洪脈。則為下焦有火。火旺則小便赤澀。火旺則水衰。水衰則腳酸疼矣。按至真要大論云。少陰在泉。客勝則腰痛。尻股膝髀 。足病瞀熱以酸。腑腫不能久立。溲便變。此之謂也。
按脈影云。尺脈洪大。小便秘澀。便血腳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