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誕辰,請師小參:“朔風凜凜,如澆冰雪,令人徹骨毛寒,大眾未免薦得山僧特地一場愁寒暑,迭遷被他惑。咄,且愁個甚么?莫是法道不行,眾生未悟么?莫是輪回不息,地獄未空么?然法道不行,眾生不悟,蠢動含靈,皆有佛性也。輪回不息,地獄未空,是一切惟心有所造也。世界中種種琉璃百寶,一一玉殿樓閣,無所不足,何故至愁?山僧所愁,不愁別事。”舉拂子云:“單愁者個交代不得,故所愁耳。今日幸我大圓誕辰設供,請山僧升堂激揚,只得因齋慶贊,以酬所請。然鐵作脊梁骨,金鑄堅實心,操持法席,荷負叢林,大用得大圓,大人得大智,正當恁么時,慶贊一句作么生道?山僧得捧土培汝壽山高。”
小參。“堡城禪客集來云,選佛場開建普門,有愧前賢濟北老,當堂一喝盡皆聞。聞者不如見底,見者不如唱和底,眾中還有激揚唱和者么?”問:“《金剛經》云:‘如何是過去心不可得?’”師云:“剎竿頭上翻筋斗。”進云:“如何是未來心不可得?”師云:“葫蘆壁上懸。”進云:“如何是現在心不可得?”師云:“水府撈明月。”進云:“三心未設時如何?”師以拄杖打圓相云:“會么?”進云:“三心已設后如何?”師便喝,僧亦喝,師便打,乃云:“不是過去、未來、現在心,亦非現在祖師正法眼,三賢窮之不到,十圣究之莫及,直饒威音王那畔空劫已前,正好金剛寶劍,何況乎威音王已前,以至窮過去未來之際,只是打口鼓子弄這葛藤,終非本分草料。所以道,從門入者非是寶,從門出者是家珍。一一從自己胸中流出方才蓋天蓋地,為人天正眼。說甚么德山棒,臨濟喝,乾矢橛,麻三斤,卻拈向一邊,何故?須知當人分上各有個水灑不著,風吹不入,清寥寥,白滴滴底一段大光明也。而今多少只為從無始劫來妄想,濃厚在無明煩惱諸塵境界中作活計,不曾與生死二字為念,焉能踏著本地風光,何明見性本來面目?若是大智大見人,直下承當了。生本不生之地,死本不死之處,向不生不死處,千圣著眼覷不見千手,大悲提不起。而今諸兄弟若能回光返照,更無第二面目也,更待山僧開口動舌,說心說性,談妙談玄,未免落七落八,覿面相瞞去也。既不相瞞,且道諸兄弟面目在甚么處?不起纖毫修學心,無相光中常自在。”復以拂子擊案云:“還委悉么?若也未能,更聽一頌:過去未來同至道,心心相續本來心,了然威音那畔外,地久天長面目存。”
小參:“凈榻半趺坐,溪風送涼來。語清成佳韻,境寂即天臺。地迥塵弗到,徑僻花自開。問禪堪指月,幻夢詎足哀。試茗邀梵侶,談古憶浮杯。寥廊千山外,相對任徘徊。未審眾中還有與山僧共徘徊者么?”良久云:“落澗松聲風里聽,過橋山色雨中觀。”
小參:“臘殘事畢逢春日,瑞氣佳和萬象新。憶昔兩堂齊下喝,而今始識主賓分。”復喝一喝云:“且道山僧這一喝是賓是主?還有共相證據者么?”問:“臘殘春已至,梅梢暗偷新。梅梢偷新即不問,格外提持事若何?”師云:“茶煮巖前雪。”進云:“恁么則普天匝地去也。”師云:“花拈座上梅。”問:“舊去新來陽春曲作么生唱?”師云:“啰啰哩哩。”進云:“如何領會?”師云:“腳跟下薦取。”進云:“離卻腳跟又作么生?”師便打,乃云:“顛拈倒弄,呵佛罵祖,全提向上太生莽鹵。所以今夜立問立答,立主立賓,行棒行喝,說妙說玄,無事生事,平地興波,猶是莽鹵處。直下不立問,不立答,不立主,不立賓,不行棒,不行喝,不說妙,不說玄,也是擔枷過狀。設使恁么中不恁么,不恁么中卻恁么,也是布袋老鴉。到者里佛祖也摸索不著,其中或有個漢一棒打不回頭,出來掀翻露布,截斷葛藤,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一絲毫不得動著,直下承當,便能丹霄獨步,與諸圣把手共行,同和陽春雪曲。且道陽春雪曲作么生唱和?”良久云:“曾憶江南三月里,鷓鴣啼處百花香。”
小參:“辨龍蛇眼,擒虎兕機,非破格超越,不系富貴者,即以為戲論也,故我臨濟宗旨最難繼續。近來參學之者不肯退步,就省力處做工夫,只以無明煩惱聰明意識計較思量,向外馳求,以為極則,胡談亂語,胡喝亂喝,以當宗風,山僧看來這輩種草豈非謾人而自誤也。不見臨濟同普化在鎮州赴施主家齋,濟問:‘毛吞巨海,芥納須彌,為是神通妙用?為是法爾如然?’普化便趯倒飯床,濟云:‘太粗生。’化云:‘者里是甚么所在,說粗說細?’濟便休去。次日又同赴一施主齋,濟復問:‘今日供養何似昨日?’化又趯倒飯床,濟云:‘是則是,太粗生。’化云:‘瞎漢,佛法說甚么粗細?’濟又休去。”師驀拈拂子召眾云:“且道臨濟兩次休去,還有計較思量馳求分也無?若道有,作么生思量?而今文上座孜孜打口鼓理者葛藤,更無別意。總要諸兄弟除卻計較思量,辦真實心,決個大智,把生死二字貼在鼻尖頭上,拈匙弄筋處,行住坐臥處,酬酢賓客處,屙屎放尿處,不得舍卻,常似方寸中有一緊急未了底大事礙塞,除卻不去,日久歲深,勇猛精進,方有少分相應也。若或因因循循,不奮然透脫生死,及至臘月三十到來,無明也用不著,煩惱也用不著,聰明也用不著,思量也用不著,恩情也用不著,勢力也用不著,百般總用不著,眼光落地,唯有平昔所作所為,種種境界一一現前,隨業飄流,轉頭換面,不知是甚么面目也,那時莫道文上座不與諸兄弟說破。天寒勿勞久立,珍重,珍重。”
小參,舉洞山云:“須知有佛向上事。”僧問:“如何是佛向上事?”山云:“非佛云門云名不得狀不得所以言非師云二老宿一個頭白,一個齒黃。”“作這般見解何故?佛之一字尚不喜聞,說甚么非有非無?今日或有人問普門如何是佛向上事,劈脊便打。”驀拈拄杖召眾云:“且道普門利害在甚么處?試簡點看,若簡點得出,不妨到方丈里露個消息,脫或未然,莫把光陰容易度,牛頭自北馬頭南。”
君輔張居士率眾請開示,師以拂子拂一拂云:“會么?若喚作拂子未免錯過,若不喚作拂子,昧了當人。且道喚作底是?不喚作底是?于此進得一步,不勞三七思惟,其或未能,秪得饒舌鼓口子去也。昔日世尊拈花,百萬人中獨有飲光破顏得傳衣缽,為靈山第一代祖師,后傳阿難,乃至二十八祖也。秉讖為我東土初祖見梁武帝,機緣不契,故棲嵩山少室,面壁九載。復后神光立雪斷臂,而乞安心,證得其髓,迨傳六祖,衣止不傳,法遍天下。若傳此衣,命如懸絲。將此衣缽鎮于曹溪,后得南岳,讓為嫡傳,讓下而出馬祖,發大機大用,祖出八十四員知識,惟有百丈海、黃檗運下出臨濟,續至本師破山老和尚。禍事相牽,冤家路窄,及至山僧手里。今日直得眼若海量,口似桑盤,盡底尋來道不出個元字腳,只好向前代古人說千說萬處,為汝通個直指。人人明心見性,立地成佛,試問眾居士,且道性向何所見聻?”良久擲下拂子云:“見月休觀指,歸家罷問程。”
小參:“韶光易邁,道業難成,不究生死為急,只圖延緩度日,饒汝參至盡未來際,終無出頭日也。而今諸兄弟已今進堂三日,須知各人分上事不明,欲山僧開口動舌,與汝露布,要且此事非在言語上討禪討道,非在冊子上立問立答,非在利辯上立機立境,何也?回龍這里雖然開個燈心皂角鋪,實無一法系累,于人教你將心領略已錯了也。詎矧千方百計而可及乎?不見香嚴在百丈會里純是聰明靈利塞卻悟門百丈遷化后到溈山,山云:‘我聞你在先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此是你意識摶量來底,父母未生前試道一句看。’香嚴卻被溈山一問只得茫然,屢乞溈山道破,山云:‘我若向你道破,恐你后來罵我。’香嚴遂辭溈山,隱至白巖宴息。一日芟除草木,擲動瓦礫,擊竹作聲,忽然大悟,譬如貧人得寶,乃焚香遙禮溈山云:‘和尚當時若為我說破,怎有今日?’復有偈云:‘一擊亡所知,更不假修治。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諸兄弟,你看他悟后出語更不相同,若在聰明利辯文字學解上宗風,早已墮地了也,爭得繼于今日?所以古人怖生死如救倒懸。若不明者一著子,誓不休息近來。學者今日履者家戶,明日造那家門,貴圖浩浩商量,道者個堂頭好詩偈,那個堂頭好慈悲,此等見解,且道與古人相似不相似?若憑伎倆取勝于人,上古名公露盡多少風花水月,煙靄云林,合皆個個超佛越祖去也,還得到我出家人而行之?又如俱胝住庵園,一尼頂笠直來,繞禪床一匝云:‘道得則放下笠子。’俱胝無語,尼拂袖便行,俱胝云:‘何不且住?’尼云:‘道得則住。’俱胝又無語,尼過后,俱胝自嘆云:‘我雖丈夫,不如女輩。’便要燒庵下山。夜夢山神云:‘長老不須下山,不久當有肉身大士于此為長老說法。’忽期果見天龍和尚到,俱胝遂舉前話,龍云:‘你問我,我與你道。’俱胝云:‘道得則放下笠子。’天龍便豎一指,俱胝于此大悟。大凡后來有人問道佛法,惟豎一指,自云:‘我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受用不盡。’身畔有一童子亦學豎指,人報云:‘和尚,者童子亦會佛法,有人問他,也豎一指。’俱胝乃藏刀于袖中,喚童子近前云:‘你會佛法是否?’童子云:‘是。’俱胝云:‘如何是佛?’童子才豎指而被俱胝捉住,以刀斷之,童子叫喚走出,俱胝復喚童子,童子回頭,俱胝云:‘如何是佛?’童子舉起手,不見指頭,豁然大悟。”師云:“且道俱胝底佛法是在指頭上耶?不在指頭上耶?若不在指頭上,何故惟豎一指?若在指頭上,何故與他截去?畢竟在甚么處,便向者里了得?何勞克期取證,再假思惟?正與古人無別,然后不違本愿,導利群生,恢張法化,佐助叢林,不枉袈裟角下走一回也。如此恁么,日食斗金非分外。其或未能時,餐粒米也難消。”
小參:“達磨大師航海而來,唯以個無文印子,東印西印,印至我震旦國中,直指人人,以心印心,如水合水,當下見性,成佛之旨更無別外之法,故謂之單傳教外。時今諸兄弟莫只圖因因循循,今日不悟,而有來日,來日不悟,而有后日。浩然虛度,蹉跎白首,此生不得諦當,轉眼則是來生,未審趣向何所?易何面目矣?稱而回龍者里,一眾聚首,粥飯依時,各人廝結眉毛,打起精神,把生死兩字貼在額頭上,如戎場相陣之勢,一人與萬人而敵,回首不能。行住坐臥念孜在孜,時時靠定,挨拶去挨拶得,穩穩怗怗,疑情頓發,蘊在胸中,千沒奈何,萬沒奈何,絕究者一念歸于何處,豁然漆桶自穿,冷灰豆爆,那時玲瓏八面,出語驚天動地,方不負各各剃發染衣。由歷參方而不辜回龍鳩輯結冬之愿也。山僧曾日在黃檗座下,不憚身心,勵志數載,閱禪宗正脈。向‘車不行,打牛即是?打車即是?’底公案忽爾透脫,如卸千斤擔子,一時輕快。然后而走中路,司參萬峰老人,入門便問:‘數千七百則公案即不問,如何是學人吐不出底消息?’老人驀舉拂子云:‘汝道老僧者是那一則?’師隨聲便喝,老人亦喝。師又一喝,老人亦喝。師又一喝,老人便打,復隨住天字城。因事而辭,老人問云:‘汝曾看過客賓維那公案么?’師云:‘不勞再澆惡水。’忽日老人坐席,舉杯云:‘持戒比丘不上天堂,犯戒比丘不落地獄,汝作么生?’師奪杯覆卻而出。復有客僧至,老人舉前話而問,其僧不諾,老人逐云:‘汝不會我師徒意。’又壬辰年,侍住開縣,棲鳳城,老人結制。一日落堂云:‘我為法王,于法自在,有人頌得出,老僧衣缽兩手分付。’師偶呈二頌。乃至七月七日,逢天童忌辰,上堂付源流一紙書,聯芳云:‘憶昔鳥窠吹布毛,而今特地覺風高,老僧翻藉慈明口,罵徹淵鱗上九霄。’諸兄弟不但以古人克念作圣,一日不悟,一日不丟手,一時不悟,一時不丟手底樣子,取證試覺山僧種種苦志,種種行履,詎是以因循茍延歲月而得底耶?曾不見黃檗運禪師云:‘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華撲鼻香?’”
法語
示密參禪人
達磨大師航海而來,不立文字,謂之教外別傳,授囗上機只貴一聞千悟,直下承當,既承當之后,向白云堆里三二十年,折腳鐺煮飯吃,保養圣胎,如鐵如石,待龍天推出,豎立剎竿于利刃場中,敲枷打鎖,解黏去縛,覓一個半個,務報佛恩,流通大法,出一言半語,毒盡諸方,驚囗大地,令人瞻仰不已。近時參學未諳來脈,唯要擇詬句論親疏,便夸淘汰得多,就去求人印證,秉拂據位稱大宗師,我是某人法嗣,胡爭勝負,圖賣傀儡,良可愍哉。而今山僧埋名遁跡深隱山林,偶遇密參禪人,索法語,山僧不惜面皮,饒三寸舌與汝勉勵,慎之,慎之。
示梅溪禪人
驅耕夫之牛,奪饑人之食,趯翻大海水,拳倒須彌盧,生擒虎兕,活捉獰龍,猶未是衲僧本分。而今要具頂門正眼,剛是作家。山僧寓棋州西山,始識梅溪禪人,有超群越眾之形,呵佛罵祖之志,山僧權付法語,指住山頭,保養圣胎,他日有末后句子,與汝道破。
示瑞寰熊居士
戎馬場中參禪學道,亦是奇特事也,然而奇特事要具個大丈夫志氣,具個絕羅籠手段,所以殺人刀,活人劍,則東則西,向上向下,有事無事,佛界魔界,一時截斷。試問居士,刀劍在甚么處?從前汗馬無人識,囗破九重代功高。
示智聲禪人
既為出家兒,須要度具參禪,做個破格長老,不然,是個禿頭百姓,有何用哉?而老僧在羅平坐夏,有智聲禪者持紙一軸來,索老僧法語,試問智非性,聲從何處而發耶?是威音而聲,何用舌?是雷音而聲,何用鼓?是琴音而聲,何用指?且道妙音在甚么處?速道,速道。
示瑞雪道者
普門座下無禪可說,無道可傳,雖聚云水,衲子唯以個金剛圈栗棘蓬,跳者著力跳,吞者用意吞。莫怪普門茶飯無滋味,大孤峻。故達磨初祖航海而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以心印心。近來學道者不與見性為主,都去尋行數墨,貪名求利,而失宗旨,辜負先圣也。今日是我瑞雪道者信念特達,拜求指歸,只得引個金剛圈栗棘蓬與汝,二六時中,行住坐臥,透來透去,透到無可透處,奮然漆桶自明,別有一段風光,那時才來吃吾痛棒。
機緣
僧問:“千年暗室,一燈能破,為甚么還有三尺暗?”師云:“月穿海底窟,煙水自悠悠。”進云:“如何龜能識人間禍福,因甚不知其死?”師云:“幾樹秋蟬催夏去,許多歸鳥盡迷巢。”
僧問:“丹霞訪龐居士,如何是靈昭女放下籃子處?”師云:“漏逗不少。”進云:“如何是提起便行處?”師云:“做賊人心虛。”
師問:“南圖禪人,你雖好,猶欠聰明在。”進云:“和尚喚甚么作聰明?”師打一圓相,圖于圓相內著一點,師扯碎云:“汝作么生?”圖又以手打一圓相,師便打。
僧問:“如何是無根樹?”師云:“撐天覆地。”進云:“如何是無陰陽地?”師云:“照顧腳跟。”進云:“如何是叫不響底山谷?”師云:“處處逢渠。”
僧問:“如何是此處境?”師云:“幾點青山常積翠,一溪明月色光輝。”進云:“如何是境中人?”師云:“一句迥超千圣外,松蘿那許月輪齊。”
僧問:“虎以肉為食,因甚不食其子?”師云:“青山不囗囗,月下豈挑燈?”進云:“如何是達磨不說底句?”師云:“囗囗西歸道人不顧。”進云:“如何是無舌人說話?”師云:“囗囗諸方。”
僧問:“云集開堂,今為何事?”師云:“溪松萬載鶴來聚,月中丹桂鳳凰棲。”僧擬測,師便打。
僧問:“獅子出窟時如何?”師云:“百獸群驚。”進云:“未出窟時如何?”師云:“嚇殺人。”進云:“已出未出時如何?”師驀頭一棒云:“且道是出不是出?”
僧問:“如何是奪人不奪境?”師云:“塵埃影里不拂袖,云占松梢月上遲。”進云:“如何是奪境不奪人?”師云:“雪覆數枝棲鳳竹,寥寥幾個化龍兒。”進云:“如何是人境兩俱奪?”師云:“茅舍無宿客,青山不展眉。”進云:“如何是人境俱不奪?”師云:“洗池積水邀明月,掃石留云待故人。”
僧問:“如何是持戒底消息?”師云:“一把香芻拈,未暇六環金錫響遙空。”
僧問:“二月雙照時如何?”師云:“蚌呈無價寶,龍吐腹中珠。”
僧問:“如何是第一句?”師云:“殺人不眨眼,棒下血淋淋。”進云:“如何是第二句?”師云:“元字腳。”進云:“如何是第三句?”師云:“冰消瓦解。”
僧問:“如何是接初機底句?”師云:“頭上吃棒,口里喃喃。”進云:“如何是辨衲僧底句?”師云:“會么?”進云:“如何是正令行句?”師云:“橫按鋒铓,云頭截斷。”進云:“如何是立乾坤句?”師云:“寰中天子,塞外將軍。”
僧問:“如何是賓中賓?”師云:“萬里長安君自去,臨行囗悵怨阿誰。”進云:“如何是主中賓?”師云:“座前夜月臨半榻,淥水行舟萬里程。”進云:“如何是賓中主?”師云:“行即肩挑云水衲,堂堂大地一蒲團。”進云:“如何是主中主?”師云:“深山藏獨虎,絕此往來人。”
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云:“持刀按劍。”進云:“因甚如此?”師云:“死活不知。”
僧問:“佛未出世,祖未西來,還有佛法也無?”師云:“有。”僧云:“在甚么處?”師云:“會么?”僧擬開口,師便打。
師一日與五陵上公坐次,公忽舉杯云:“請老和尚一杯酒。”師隨接杯云:“若道得一句即吃。”公即進前合掌問訊,師云:“卻道得一半。”
道臺漢庭薛公問:“弟子為塵勞所染,乞師一接。”師隨舉念珠云:“會么?”公云:“不會。”師云:“辜負山僧。”
督臺天虞鄭公問:“禪師每日尋常作么生?”師云:“披衣吃飯。”公云:“父母未生前光景勝妙。”師征云:“那是父母未生前底光景。”公云:“不敢妄對。”師云:“又言妙。”公擬議,師云:“切莫放過。”公揖而別。
太史文季劉公入山,師坐禪不起,公云:“請老和尚出定。”師云:“何定可出?”公繞一匝而出,師撫禪床三下。
文衡仲含黃公問:“鄰居有高僧否?”師云:“無。”公云:“有佛書否?”師云:“無。”公云:“佛法僧俱無。”師豎起扇云:“單單只有這個聻。”公默然,師云:“苦。”公云:“此道論無又有,論有又無。”師云:“看你開口處吃山僧棒始得。”公笑,師不顧。僧問:“如何是回龍境?”師云:“雨蒸荷葉香浮屋,風攪蘆華雪滿舡。”進云:“如何是境中人?”師云:“隨情系纜招明月,取性推蓬看遠山。”進云:“恁么則蕩蕩而法界全彰,歷歷而祖機獨耀。”師云:“天左旋,地右轉。”僧佇思,師便打。
僧問:“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師云:“洪江獨露大圓鏡,綠水全彰凈法身。”進云:“如何是法身向上事?”師和聲便打。
僧問:“學人千里而來,乞老和尚一接。”師以拂子作釣勢,僧舉兩手,師云:“卻道金鱗子,誰知跛鱉跳。”僧拂袖而出,師云:“果然。”
頌古
世尊初生
一個囫圇無罅隙,指天指地好生羞,早知千古風流事,殃及兒孫恨未休。
世尊升座
朔風凜凜逼春來,獨放門前一樹梅,卻被東君剛折伏,馨香特地活深埋。
世尊拈花
為何拈起一枝花,引得兒孫露齒牙,迦葉破顏雖薦得,風流還讓有錢家。
女子入定
佛前女子賣虛頭,彈指無端把價酬,若遇白拈摘得去,落霞孤鶩一齊收。
南泉斬貓
南泉斬斷死貓頭,云水兩堂個個愁,若遇當鋒能救得,等閑何處不風流?
趙州狗子
佛性,佛性。人人疑著者個畜生頭上戴角。
靈云見桃花
滿園桃綻暗抽枝,覷破靈云老面皮,卻被玄沙旁不肯,一溪煙水展雙眉。
柏樹子
八十猶行老趙州,無端庭柏向僧酬,謾把朱砂認赤土,人間無水不東流。
雪覆千山因甚孤峰不白
千山雪覆碧天空,一個孤峰迥不同,清濁清兮明歷歷,赤條條處帶霜濃。
破山和尚一日示眾云:“我為法王,于法自在,有人頌得出,老僧衣缽兩手分付。”師頌云:
“倒行日月易山川,掌上靈符得自然,覿面還他宗正眼,任從鵠白與鳥玄。”
臨濟四喝
金剛寶劍露鋒铓,血濺梵天不敢當,遍界山河汾絕信,巍巍獨處法中王。
金毛踞地吼乾坤,百獸群中喪膽魂,海岳云深窺不見,雞鳴午夜復黃昏。
探竿影草辨當人,長短短長豈易親,謾把金鉤拋四海,休將玉燭續燈明。
當陽一喝勢威雄,祖意相傳三日聾,羞愧昔年老面皮,禍根從此立宗風。
三玄
第一玄:
照用體中圓,紅爐蓮燦爛,巍巍絕圣言。
第二玄:
便把黃金拳,思量敲骨髓,面破囗囗囗。
第三玄:
最妙最方圓,猶放峨眉月,青山玉一團。
三要
第一要:
飲光微微笑,簉破鐵面皮,看來無巧妙。
第二要:
金針垂手妙,四海并下鉤,乾坤一大跳。
第三要:
蹋盡寒山道,掌內握乾坤,午夜天星照。
一玄具三要,三要具一玄,體用雙全句,殺活舌頭尖。
黃龍三關
我手何似佛手,處處弄花折柳,撞著野狐兒孫,不妨棒打顛狗。
我腳何似驢腳,懷恨當年錯過,今日七步周行,蹋倒南山海岳。
人人有個生緣,包藏日月壺天,放出七星晃耀,爍破乾坤底穿。
汾陽三訣
第一訣:
知時節,楖栗橫肩擔,蹋破天邊月。
第二訣:
難辨別,衣裹臘豬頭,酒店尋彌勒。
第三訣:
多饒舌,驀頭覿面打,眼中復添屑。
四威儀
山中行:蹋碎嶺頭云,吹毛劍觸著,血淋淋。
山中住:對月敲詩賦,筆生花湊興,成聯律。
山中坐:休笑蒲團破,無孔笛一曲,高聲和。
山中臥:夢回圓木墮,覺知非始信,當年錯。
牧牛頌
撥草尋牛
山迷迷處水迷迷,撥草瞻風已覺遲,深慕牛兒難覓跡,幾回惆悵過前溪。
驀然見跡
溪山一帶恨無窮,幾度穿云復轉東,追到源頭方有益,驀然始見個形蹤。
捕步見牛
幾度披蓑幾度悠,一溪追到一溪頭,忽然觸著白蘋岸,撫掌童兒始見牛。
得牛貫鼻
追覓溪山綠水前,白牛一個在溪邊,連云捕捉橫穿鼻,放去收來把索牽。
牧護調馴
牛兒深養不分群,牧護調和始見動,苗稼從來猶不犯,頻囗囗囗自殷勤。
騎牛歸家
策鞭信步漫囗囗,得意童兒歌囗流,囗笛橫吹山色里,歸家莫厭倒騎牛。
忘牛存人
一帶青山幾樹秋,歸來得意卻忘牛,桃花爛熳緲然去,唯有馨香逐水流。
人牛雙忘
苔封竹徑無蹤影,脫體風流兩俱忘,春色滿園密不住,鳥啼花發自馨香。
返本還原
堪笑童兒逐臭香,登山涉水癩疏狂,而今始識家常事,空費從前腳底忙。
入廛垂手
一條白棒不容情,豎去橫來帶血痕,禪債至今何日了,戴枷項上播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