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再登大位

英宗以正統(tǒng)己巳北狩,居塞外者一年,還稱太上皇。居深宮者七年,以丁丑復(fù)辟,復(fù)稱皇帝者八年。凡再即大位,再紀(jì)元,一稱太上皇。崇卑顯晦更遞嘗之,千古所無。

再立東宮

憲宗以正統(tǒng)己巳冊(cè)為皇太子,景泰壬申降封沂王,天順壬午復(fù)冊(cè)為皇太子。凡再錫名,三膺冊(cè),一為親王,再正青宮,近代所無。

魯府二事

魯荒王,太祖第十子,生一歲而王,王二十年而卒。以卒之歲生一子,曰靖玉,有賢名,在位六十四年,壽七十九。嘉靖末,郡王見在十余位,將軍以下至中尉及未名者四百余位,王女亦數(shù)百人,此一奇也。荒王聰敏好學(xué),蠶卒。高帝以其好內(nèi)服丹,而謚之荒。最后端王名麗,丹書其淫虐之狀聞天下,而謚之端,此亦奇也。

國封相同

三吳王:高帝初封時(shí)已與張士誠同;至洪武初,復(fù)封周定王;建文初,復(fù)封允通。

兩徐王:洪武初,贈(zèng)太后父馬公;建文初,封允熙。

兩漢王:洪武中,肅莊王初封;永樂初,封高煦。

兩趙王:洪武初,封杞,薨;永樂初,封簡王。

兩衡王:建文初,封允堅(jiān);成化中,封恭王。

兩榮王:景泰中,德莊王初封;成化中,封莊王。

兩衛(wèi)王:洪武中,遼簡王初封;洪熙封恭王。

兩高唐王:一德府厚爾,一衡府厚英。

兩汝南王:俱周府,一削爵有敦,一子兆。

兩棗陽王:一襄府初钅正,一代府成钅子。

兩寧陽王:一衡府載序,一正德贈(zèng)張懋。

兩東甌王:一魯府當(dāng)Г,一國初贈(zèng)湯和。

兩寧河王:一晉府美,一國初贈(zèng)鄧愈。

兩齊東王:一漢府瞻坪,一衡府厚炳。

兩昌樂王:一漢府瞻辛,一衡府載皇。

兩德平王:一沈府胤庭,一徽府載栗。

封爵相同

兩信國公:吳元年徐達(dá),洪武湯和。

三定遠(yuǎn)侯:洪武王弼,天順石彪,嘉靖鄧?yán)^坤。

兩懷遠(yuǎn)侯:洪武曹興,嘉靖常玄振。

兩保定侯:永樂孟善,天順梁缶。

兩安平侯:永樂李遠(yuǎn),嘉靖方銳。

兩武清侯:景泰石亨,萬歷李偉。

兩新建伯:永樂李玉,嘉靖王守仁。

兩忠勤伯:洪武汪廣洋,洪熙李賢。

兩順義伯:洪熙元年金順,成化二年羅秉忠。

兩安平伯:李遠(yuǎn)子安,方銳子承裕。

兩惠安伯:永樂金玉,宣德張升。

兩武清伯:景泰石亨,隆慶李偉。

兩寧遠(yuǎn)伯:景泰任禮,萬歷李成梁。

兩黔國公:為沐晟、吳復(fù),一封一贈(zèng)。

兩潁國公:為傅友德、楊洪,一封一贈(zèng)。

兩涼國公:為藍(lán)玉、吳瑾、一封一贈(zèng)。

兩昌國公:為張巒及巒子鶴齡,一封一贈(zèng)。

贈(zèng)爵相同

三涇國公:永樂陳亨,天順陳瀛,正德周能。

兩鄖國公:洪武廖永安,正統(tǒng)張信。

兩蘄國公:洪武康茂才、康鐸父子各以功贈(zèng)。

兩蔡國公:洪武張德勝,永樂徐忠。

兩滕國公:洪武顧時(shí),永樂孟善。

兩沂國公:洪武金朝興,永樂袁容。

兩漳國公:永樂王聰,正統(tǒng)鄭亨。

兩安國公:天順孫忠,萬歷李偉。

兩榮國公:永樂姚廣孝及張玉初贈(zèng)。

三高陽侯:俱洪武,李信、李志高、李繼先贈(zèng),同姓尤奇。

兩東海侯:俱洪武,徐公輔、陳文贈(zèng)。

王公國封相同

高皇帝初建十王,如泰、晉、燕、周、楚、齊、蜀、魯;六公,如魏、韓、宋、衛(wèi)之類,皆大國,蓋不欲相犯也。而其后有不能盡然者,豈勢(shì)耶?抑當(dāng)事者不能詳考耶?

太祖初封豫即代簡王,又為公俞通海贈(zèng)國;封郢靖王,又為公馮國用贈(zèng)國;封韓獻(xiàn)王,又為公李善長封國;初封衛(wèi)王即遼簡王,又為公鄧愈封國。

仁宗,封梁莊王,又為公胡顯封國;滕懷王,又為公顧時(shí)贈(zèng)國;衛(wèi)恭王,又為公鄧愈封國;贈(zèng)寧國公王真,又為獻(xiàn)王封國。

英宗,封許悼王,又為公王志贈(zèng)國;贈(zèng)安國公孫忠,又為惠王封國。

景帝,初封沂王即憲宗,又為公金朝興、袁容贈(zèng)國;初封榮王即德莊王,又為公張玉、姚廣孝贈(zèng)國。

憲宗,贈(zèng)寧國公陳瀛,又為獻(xiàn)王封國。

孝宗,贈(zèng)寧國公周能,又為獻(xiàn)王封國;封涇簡王,又為公陳亨、蔣貴贈(zèng)國。

世宗,初封裕王即穆宗,又為公張兀贈(zèng)國;封景王,又為公李讓贈(zèng)國;贈(zèng)潁A7王,又為公傅友德封國。

今上,初封潞王,又為公張武贈(zèng)國。

王候郡邑相同

高祖,封六安王轉(zhuǎn)兒,又為侯王志邑;封江夏王孟炬,又為侯周德興邑;封臨淮王興祖,又為侯李性邑。

太宗,封宣寧王遜斗,又為侯曹良臣邑;封昌化王仕覃,又為伯邵喜邑。

宣宗,封湯陰王祁钅,又為伯郭資贈(zèng)邑;封潁川王子墟,又為侯傅友德邑。

英宗,封平鄉(xiāng)王祁钅,又為伯陳懷邑;封永城王載圻,又為侯薛顯邑。

憲宗,封順昌王見氵群,又為伯王佐邑;封安昌王膺鋪,又為伯錢承宗邑。

武宗,追封寧陽王張懋,又為侯陳懋邑。

世宗,封新寧王鼐鈞,又為伯潭忠邑;封新昌王盤炷,又為伯唐云邑;封慶陽王謨墊,又為伯夏儒邑;封會(huì)昌王弼棟,又為侯孫繼宗邑;封德平王胤庭,又為伯李銘邑;封新昌王厚尊,又為伯唐云邑;封慶云王厚燦,又為侯周壽邑;封惠安王厚煦,又為伯金玉、張升邑。

穆宗,封保定王呈坦,又為侯孟善、梁缶邑。

今上,追封定襄王朱希忠,又為伯郭登邑。

大臣姓名相同

五張信:一永樂隆平侯,一弘治彭城伯,一宣德兵部左侍郎。又洪武有狀元侍讀及孝子尚寶卿。

四張?zhí)赫露耍灰阅嫌叶紴閼舨可袝粸榭傊朴叶加罚阗?zèng)太子少保;成化二人,一至都督同知為名將,一任翰林修撰為名文人。

三王真:一洪武都指揮使追封臨沂侯,一永樂金鄉(xiāng)侯追封寧國公,復(fù)有都督同知為遼東總兵。

三吳良:一洪武江陰侯,一正統(tǒng)都督同知,一成化都督同知。

三李敏:一洪武工部尚書,一景泰戶部尚書,一成化戶部尚書。

三石璞:一洪武右侍郎,一永樂由御史至按察使,一宣德由御史至景泰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

三劉璋:俱弘治,一太子少保、工部尚書,一右副都御史,一都督同知。

三王榮:俱景泰,一南京太仆卿;一太理少卿,后復(fù)姓趙,至尚書;一都督僉事。

三李瑾:一成化太子太傅、襄城侯,一正德都督僉事,一嘉靖征西前將軍、都督僉事。

三李浩:一洪武刑部侍郎,一景泰南京工部右侍郎,一成化禮部尚書。

四張鳳:一洪武行中書省參政,一天順戶部尚書,一正德右副都御吏,一嘉靖總督宣大偏保右都督。

三李賢:一永樂忠勤伯,一宣德豐城侯,一成化少保、大學(xué)士。

三王佐:一永樂順昌伯,一正統(tǒng)戶部尚書,一正德南京工部尚書。

三張瓚:成化二人,一戶侍郎,一襲封惠安伯;嘉靖一人,少保、兵尚書。

四王綸:俱正德,俱有才名。其二人同歲為副都御史,一撫湖廣,一撫大同;一以御史遷按察副使;一至江西右參政,名甚盛,而為寧王偽尚書,伏法。

三白玉:成化二人,一右都督,一都督僉事;正德一人,右都督。

兩汪同:俱洪武,一吏部侍郎,一都督同知興祖初名。

兩郭子興:一高帝舊帥氵除陽王,一洪武中鞏昌侯。

兩朱榮:一洪武,一永樂,俱都督。

兩李素:一洪武御史中丞,一洪熙右副都御史。

兩黃琛:一洪武駙馬都尉、中都正留守,一成化南京戶部右侍郎。

兩吳禎:一洪武靖海侯,一成化都御史。

兩趙新:一洪武山西右布政使,一景泰吏部尚書。

三劉寧:一洪武,一成化,俱都督;一嘉靖右都督。

兩陳文:一洪武都督僉事、東海孝勇侯,一成化大學(xué)士,莊靖公。

兩王博:俱洪武,一中書平章政事,一廣東右參政。

兩王平:一洪武右都御史,一永樂交右布政使、前右僉都。

兩李泰:一洪武戶部尚書,一成化詹事府詹事兼學(xué)士。

兩陳清:一洪武都督封合浦侯,一弘治南京工部尚書。

兩金忠:俱永樂,一兵部尚書贈(zèng)少師,一太保封忠勇王。

兩陳亨:俱永樂,一右都督追封涇國公,一左都督贈(zèng)封成武伯。

兩張興:俱永樂靖難功臣,一都督僉事,一安鄉(xiāng)伯。

兩蔣驥:一永樂禮部侍郎,一弘治定西侯。

兩陳壽:一永樂工部左侍郎贈(zèng)尚書,一正德南京刑部右侍郎,以致仕進(jìn)刑部尚書。俱有謚。名德亦相類。

兩陳瑛:一永樂左都御史,一正德都督同知。

兩吳江:一永樂總兵,一弘治總兵。

兩李英:俱宣德,一達(dá)官會(huì)寧伯,一都督同知。

兩陳智:一宣德榮昌伯,一正統(tǒng)右都御史。

兩劉昭:一宣德都督,一成化太子少保、戶部尚書。

兩劉璉:一宣德戶部左侍郎,一成化太仆寺卿。

兩張本:一宣德太子賓客、兵部尚書,一弘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兩程富:一宣德由教授升御史至尚書,一正統(tǒng)由布政司撿校升提學(xué)御史至僉事。

兩顧佐:一宣德掌都察院事右都御史,一正德初戶部尚書贈(zèng)太子太保。

兩張駿:一宣德都御史,一正德工部尚書直文淵閣。

兩張:一正統(tǒng)彭城伯,一弘治太子太保、禮部尚書。

兩張瑾:一正統(tǒng)彭城伯,一天順太平侯。

兩張輔:俱正統(tǒng),一嗣封彭城伯,一太師英國公。

兩宋杰:俱景泰,一西寧侯,一右副都御史。

兩劉清:一景泰刑部右侍郎,一成化總兵右部督。

兩王通:一景泰都督同知前成山侯,一弘治右都督。

兩李錫:一景泰太子少保、通政使,一隆慶總兵官、都督同知。

兩劉聚:一景泰左都督,一成化左都督、寧晉伯。

兩韓福:一景泰左副都御史,一正德戶部左侍郎。

兩李棠:一景泰刑部左侍郎,一隆慶南京吏部右侍郎。

兩楊鼎:俱景泰,一為山西左布政,一為戶部侍郎后至尚書。

兩趙榮:俱天順,一忻城伯,一工部尚書。

兩陸钅弋:俱榜眼,一天順甲申,一正德辛巳。二科俱非正歲,而相去僅逾一甲子。

兩李文:俱成化,一高陽伯,一都督同知。

兩李震:俱成化,一興寧伯,一兵部左侍郎。

兩吳琮:俱成化,一襲廣義伯,一襲清平伯。

兩張鵬:俱成化,一太子少保、兵部尚書,一都督僉事。

兩王信::俱成化,俱都督同知。

兩吳節(jié):俱成化,一太常卿兼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一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兩馬昂:一成化太子少保、戶部尚書,一正德左都督。

兩李和:一成化南京戶部右侍郎,一嘉靖駙馬都尉。

兩毛倫:一成化左都督,一弘治通政司通政使。

兩李本:一成化南京禮部尚書,一嘉靖少傅、大學(xué)士。

兩呂本:一洪武吏部尚書,建文外大父,懿文太子妃父也;一即李本改姓。

兩韓文:俱弘治,俱字貫道,一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一戶部尚書。

兩徐溥:俱弘治,一永康侯,一少師、大學(xué)士。

兩王道:一弘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一嘉靖吏部右侍郎。

兩劉忠:一弘治右副都御史,一正德少傅、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

兩張海:一弘治兵部左侍郎,一正德都督同知。

兩謝綬:一弘治南京禮部尚書,一正德右副都御史。

兩王憲:一正德襲封靖遠(yuǎn)伯,一嘉靖太子太保、兵部尚書。

兩張縉:一正德南京戶部尚書,一嘉靖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兩許國:一正德左都督,一萬歷少保、武英殿大學(xué)士。

兩彭澤:俱嘉靖,一少保兵部尚書,一太常寺卿。

兩陳儒:俱嘉靖,一泰寧侯,一都察院右都御史。

兩胡松:俱嘉靖,一工部尚書,一吏部尚書。

兩吳山:俱嘉靖,一刑部尚書,一少保、禮部尚書。

兩孫應(yīng)奎:俱嘉靖,一戶部尚書,一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又相繼為給事中,以言事貶。

兩張?jiān)溃阂患尉福蝗f歷,俱侍郎。

兩劉文:俱嘉靖,一都督同知,一寧晉伯。

兩陳璋:俱嘉靖,一刑部左侍郎,一工部左侍郎掌鴻臚寺。

兩劉璽:俱嘉靖,一都督僉事、山西總兵,一宣府巡撫副都御史。

兩何鰲:俱嘉靖左布政使,其一至刑部尚書。

兩張鎬:俱嘉靖,一副都御史,一僉都御史。

兩陳瓚:俱隆慶三年同時(shí),一光祿卿,后為左都御史;一太常少卿,后為刑部左侍郎。

兩陳于陛:萬歷十八年,一為詹事學(xué)生,一為左副都御史,班正聯(lián)立。

成化間,萬通奴錦衣指揮徐達(dá),與中山王同。

英國公張鋪與彭城伯張昶,同為勛戚重臣,朝夕共事,而昶名其子曰輔,與英國公同,尤不可曉。

正德中,太師鎮(zhèn)國公朱壽者,蓋上所托名也。然國初亦自有舳艫侯朱壽。

國初,會(huì)稽縣知縣鄒魯以政最入為大理寺丞。弘治中,御史鄒魯當(dāng)遷大理寺丞,不得,恨刑部尚書何喬新薦其郎中奪之,劾喬新,謫山陰縣知縣。山、會(huì),皆紹興附郭縣也。

宣德初,命工部尚書黃福冊(cè)兵馬副指揮黃福女為郡王妃,上好奇多戲,或有意為之也。

景泰初,翰林院修撰王振恥與太監(jiān)振同名,請(qǐng)改為恂。

景泰末,司禮太監(jiān)張永與于少保同禍,而正德中司禮太監(jiān)張永誅逆有名,相去正一甲子,俱嘗總督十二營。

成化間,妖人千戶王臣﹃于市,翰林侍講學(xué)士王臣恥與同名,上疏請(qǐng)更之,不許。

正德末,江西按察副使、副總兵、都督僉事,俱張。按張為兵備時(shí),與總兵同事有功,后一至都督同知,一至布政使,尚同事。

正德末,御馬監(jiān)太監(jiān)張忠同監(jiān)督團(tuán)營軍務(wù),至嘉靖初以罪革貶,而藩邸中貴張忠亦升御馬監(jiān)太監(jiān),代領(lǐng)團(tuán)營,不知者以為一人也。

金吾左衛(wèi)指揮使楊善自陳:景泰間從事尚膳監(jiān),凡聞內(nèi)臣密謀,必達(dá)于忠國公石亨。上自沙漠還南內(nèi),皇太后時(shí)時(shí)來省,王誠、舒良欲留錮之。臣得其謀,以達(dá)內(nèi)臣劉成啟,太后遂不至。詔進(jìn)一官,為都指揮僉事。是時(shí)與興濟(jì)伯為兩楊善,同預(yù)奪門者也。

同年一榜同姓名者,多不可紀(jì)。余所知辛丑有兩張洽,俱浙江人。丁未有兩林一新,俱福建人。乙丑有兩陳王道,俱吾鄉(xiāng)人,每投刺,以邑里自別。兩林又同為戶部主事,以至員外郎、郎中、僉事、參議、副使,俱同,其一林始卒,而一林仕至布政使。

又景泰及嘉靖初,俱有吏科給事中毛玉,俱利口言事,官俱不甚顯。

成化中有兩王,同時(shí)為監(jiān)察御史。其一以掌院,威寧伯王越薦起拜右僉都御史;其一坐累,出知山西石城縣,以發(fā)落誤語,累殺強(qiáng)盜家屬多,為西廠所發(fā),凌遲處死于市。

正德十二年,吏科論劾四川巡撫都御史馬昊,兵科論劾守備都指揮亦馬昊,同日?qǐng)?bào)聞。

嘉靖中,刑部郎中徐學(xué)詩,兵部主事徐學(xué)詩,俱有聲郎署間,后兵部改名曰學(xué)謨,貴至禮部尚書。刑部以論列大相為民,后起南通政參議,尋卒,贈(zèng)大理寺右少卿。

嘉靖丁未以后,連三科有李春芳。其一狀元、少師,一至知府,一至左給事中。

王三錫、王三接同名者至多,而官皆不甚顯,不能逾方面,余族人有之。昆山陳王道與陳王道同舉進(jìn)士,年亦相若,而一止南道御史,一止工部員外郎,其官皆失于庚辰春。萬歷十一年中,御史有兩李植封,事傳遠(yuǎn)近,不能辨。

嘉靖兩廣總督、尚書蔡經(jīng),又副總兵、都督僉事張經(jīng)成功,后蔡經(jīng)復(fù)張姓,同。

余嘗于古跡中見洪武有周鼎字伯器,而正統(tǒng)亦有周鼎字伯器,俱博雅有文名,前后幾不可辨。

父子同名

古有父子同名,余嘗記之矣。國朝唯劉忠武侯事尤異,忠武父名江,為戍卒死,忠武仍其父名不易,累戰(zhàn)功至左都督,佩大將軍印,猶與其父同名,后封廣寧伯,始更名榮,封未幾而卒。

叔侄名位事體相同

潘珍與從子旦,壬戌、乙丑登第,珍以兵左侍理部事,旦以兵左侍督兩廣,同歲議安南忤旨?xì)w。珍戊申卒,年七十二,贈(zèng)右都御史;旦己酉卒,年七十四,贈(zèng)尚書。

兄弟名位事體相同

許誥、許讠贊,皆吏部尚書進(jìn)子。以避父嫌,同日誥由給事中改翰林檢討,讠贊由御史改編修,后復(fù)以父累,同日外謫,誥為判官,讠贊為知縣。尋再起,累官誥為南戶部尚書,讠贊為戶部尚書。中間誥由九列一轉(zhuǎn)翰林侍讀學(xué)士,讠贊最后自太宰為文淵閣大學(xué)士。

張礻龠、張礻會(huì),兄弟也,其年事科第俱相近。正德中,礻龠以刑部郎中,礻會(huì)以刑科都給事中,俱改御史查盤。礻龠遷太仆少卿,遂轉(zhuǎn)僉都御史,礻會(huì)為大理寺丞。逆瑾敗,俱為言官所劾,礻龠謫,礻會(huì)無恙。后礻會(huì)累官至右副都御史,礻龠亦累遷舊官以本。郎中、都給事改御史,非故事也,而礻龠、礻會(huì)兄弟以一時(shí)得之,亦甚異矣。

吳良、吳禎,俱以老成為將多汗馬勞,為高帝所重,良封江陰侯,追封江國公;禎封靖海侯,追封海國公。俱特進(jìn)、光祿大夫,良上柱國,禎左柱國。中間良以指揮使入都督僉事,遂封侯,禎以侯一出領(lǐng)指揮使。

詹許父子

國初,詹同以翰林院承旨兼吏部尚書,綰二綬,蓋侍從與六卿之長也。其子徽,以吏部尚書兼左都御史,亦綰二綬,蓋六卿三法司之長也。后許進(jìn)與子讠贊,俱為吏部尚書,復(fù)與子論俱為兵部尚書,蓋盛之極而奇者也。

吳聘君父子

吳聘君與弼之父溥,俱有文學(xué)行誼。溥會(huì)試第一,廷試二甲第一,授翰林編修,歷官三十余年,僅至國子司業(yè)六品,年六十八而卒。與弼居田間不仕,年六十八,召至京,即授左春坊左諭德五品。又聘君名滿天下,而溥以會(huì)元高第,人不知之。如王文成守仁之父華,以狀元至太宰,而人亦知有文成而不知華也。

孌生子同顯

孟麟、孟鳳者,初臧姓;王楠、王楊者,皆孌生。而麟至右布政使,鳳至尚書,內(nèi)外二品。楠至南鴻臚卿,楊至右布政使,官序略相當(dāng)。又戊午舉人顧合璧、聯(lián)璧,其父四舉胎八子,與周八士同。

二相公子科第

嘉靖甲辰,翟文懿鑾居首揆,二子試中書舍人汝儉、貢士汝孝俱登第。當(dāng)讀卷,上疑之,為啟封,則汝孝果在首甲,汝儉亦進(jìn)呈,因而抑之。后給事中王交等言其弊,上大怒,勒文懿死,汝儉、汝孝俱除名。萬歷丁丑,江陵公首揆,次子嗣修登第。既進(jìn)呈,上亦啟封,特擢為第二人。庚辰,叔子懋修復(fù)登第,進(jìn)吳,上復(fù)啟封,特擢為第一人,而伯子敬修亦前列。所遇之不同乃爾。其后,俱削籍卻同。

二死節(jié)同月日

正德江西按察副使周憲死寇難,其子死之。嘉靖江西按察副使汪一中死寇難,其妻亦死之。同以閏六月二十六日,俱贈(zèng)官賜祠以節(jié)孝配享。

二陳中宮父

世宗中宮皇后陳氏父萬言起諸生,封泰和伯。穆宗中宮皇后陳氏父景行起諸生,封固安伯。而后皆無子。后卒,俱贈(zèng)太子太保。

山西二國戚

嘉靖壬辰第一甲第二人孔天胤,以國戚授陜西按察僉事,遷提學(xué)副使,至右布政使;丁未第二甲第一人亢思謙,改庶吉士,授編修,國戚事始覺,得遷提學(xué)副使,至右布政使。皆以不得意功名去官,皆晉人,皆有詩文名,豪飲喜客相甲乙。

正德萬歷三相

高少師拱《病榻遺言》謂,萬歷改元,謀欲去司禮太監(jiān)馮保,而張少師居正為次輔,與保善。第三輔高宮保儀,言天道六十年一周。正德初,劉少師健與謝少傅遷,謀去司禮太監(jiān),而次輔李少師東陽泄之瑾,劉、謝俱不勝,罷去。蓋劉與高皆河南人,李、張皆湖廣人,而謝與宮保,皆浙江人也。俄高少師逐,宮保尋卒,張亦獨(dú)留,異哉。

常熟二祭酒

弘治辛亥,李杰世賢以左庶子修《實(shí)錄》將完,升南京國子祭酒,奏成,加俸一級(jí)。萬歷丁亥,趙用賢汝師以右庶子修《會(huì)典》將完,升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奏成,加俸一級(jí)。二公皆常熟人,相去垂百年,事體無一不同者。

南北大臣之異

偶閱丁亥夏《縉紳便覽》,見六部尚書,吏部為楊公巍,山東海豐人。戶部為宋公,河南商丘人。禮部為沈公鯉,河南歸德人。兵部為王公一鶚,直隸典周人。刑部為李公世達(dá),陜西涇陽人。工部為石公星,直隸東明人。蓋皆北人也。又通政司張公孟男,河南中牟人。大理寺為賈三近,山東嶧縣人。蓋皆北人也。惟都察院左都御史吳公時(shí)來,浙江人。然二月前為辛公自修,又河南襄城人。而總督倉場左侍郎為胡公執(zhí)禮,陜西永昌人。戎政尚書傅公希摯,直隸衡水人。又皆北人也。至于內(nèi)閣大學(xué)士,中極殿則申公時(shí)行,直隸吳縣人。建極殿許公國,直隸歙縣人。武英殿王公錫爵,直隸太倉人。詹事府掌府少詹事趙公志皋,浙江蘭溪人。翰林院掌院詹事兼學(xué)士徐公顯卿,直隸長洲人。教習(xí)庶吉士吏侍兼學(xué)士朱公賡,浙江山陰人。禮侍兼學(xué)士張公位,江西南昌人。南院掌院諭德習(xí)公孔教,江西廬陵人。國子祭酒田公一雋,福建大田人。南國子祭酒趙公用賢,直隸常熟人。皆南人也。其南北人之異任,蓋自古所無者。

兩年來,南京六部尚書,兵部楊公成,吏部陸公光祖,禮部王公弘誨,工部李公輔,都察院耿公定向,刑部則世貞,通政司則余公懋學(xué),大理卿張公賈。侍郎,吏部則趙公志皋,戶部則顧公養(yǎng)謙,禮部則趙公用賢,兵部則王公用汲,刑部則朱公天球,亦皆南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章丘市| 屏东市| 新安县| 沛县| 牙克石市| 吐鲁番市| 星子县| 西贡区| 天全县| 南开区| 宿松县| 沁水县| 巴塘县| 南召县| 皮山县| 高安市| 南陵县| 海盐县| 辛集市| 灵石县| 涟源市| 南投市| 阳曲县| 五原县| 淮阳县| 宝山区| 岢岚县| 明溪县| 和林格尔县| 上思县| 白水县| 富川| 天全县| 衡水市| 奉新县| 黄骅市| 黎平县| 和政县| 文昌市| 永定县| 赤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