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史夢蘭
遼太祖耶律億,本名阿保機,契丹部人。梁貞明二年稱帝,都臨潢,國號契丹。在位十一年殂,葬祖陵,改元三。 【 神冊、天贊、天顯。】 太宗德光,太祖次子。太祖殂,述律太后黜長子突欲而立帝。始改國號曰:遼。在位二十二年。滅晉入汴,引還,殂于欒城。葬懷陵。改元二。 【 會同、大同。】 世宗阮,一名兀欲,太宗兄東丹王突欲子。太宗道殂,諸大臣奉帝即位。五年遇弒,葬顯陵。改元一。 【 天祿。】 穆宗璟,一名述律。太宗子。十九年遇弒,祔葬懷陵。改元一。 【 應歷。】 景宗賢,世宗子。十四年殂,葬干陵。改元二。 【 保寧、干亨。】 子圣宗隆緒立,復國號大契丹。在位四十九年殂,葬慶陵。改元三。 【 統和、開泰、太平。】 子興宗宗真,立二十五年殂,祔葬慶陵。改元二。 【 景福、重熙。】 子道宗洪基立,復改國號曰:遼。在位四十七年殂,祔葬慶陵。改元五。 【 清寧、咸雍、太康、太安、壽隆。】 天祚帝延禧,道宗太孫,昭懷太子浚之子。在位二十五年。金兵陷中京,天祚西走,金人執之于應州,封海濱王。改元三。 【 統干、天慶、保大。】 九主凡二百十年。
米團分擲五更時,繞帳鈴聲到日移。昨夜春書剛進御,和風已上碧繒旗。
[契丹國志]正旦,國主以糯米飯、白羊髓相和為團,如拳大,每帳賜四十九枚。戊夜帳內窗中擲米團于外。數偶,動樂飲宴。數奇,令巫十二人鳴鈴執箭,繞帳歌呼,帳內爆鹽壚中,燒地拍鼠,謂之驚鬼居,七日方出。[遼史]立春,婦人進春書,刻青繒為幟,像龍銜之。或為蟾蜍書幟為宜春。
艾衣輕襲御爐香,內院纏絲祝命長。筵上題囗同九日,天廚頻喚大黃湯。
[遼史]五月重五日午時,采艾葉和綿著衣,七事以奉天子,北南臣僚各賜三事,君臣宴樂。渤海膳夫進艾糕。以彩絲為索纏臂,謂之合歡結。又以彩絲宛轉為人形簪之,謂之長命縷。[契丹國志]進艾糕,各點大黃湯下之。
夏至年年進粉囊,時新花樣盡涂黃。中官領得牛魚鰾,散入諸宮作佛金。
[遼史]夏至日,婦人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契丹國志]北婦以黃物涂面如金,謂之佛金。[孔氏談苑]契丹鴨淥水牛魚鰾,制為魚形,婦人以綴面花。
都烏河畔草如囗,又屆重三飲褉天。射鹿平原爭上馬,負朋奉酒勝朋前。
[契丹國志]有訥都烏河,番語山為胡都,水為烏。[又]三月三日,國人以木雕為兔,分兩朋走馬射之。先中者勝,其負朋下馬跪,奉勝朋酒,勝朋于馬上接杯飲之。
殿門新酒灑茱萸,射虎同隨御馬驅。鹿舌兔肝先預備,今朝一席是誰輸。
[契丹國志]九月九日,國主打團斗射虎,少者輸重九一筵席。射罷,于地高處卓帳,與番漢臣登高,飲菊花酒,出兔肝切生,以鹿舌醬拌食之。[又]以茱萸研酒,灑門戶間辟惡。
告天儀節重燔柴,革帶氈冠拜兩階。詔下千官齊鵠立,內臣馬上遞銀牌。
[契丹國志]凡受冊,積柴升樓上,大會番夷,其下已,乃燔柴告天,而漢人不得預。[又]國母與番官皆番服,國主與漢官則漢服。番官戴氈冠,上以金華為飾,或加珠玉、翠毛,蓋漢、魏時遼人步搖冠之遺像也。服紫窄袍,加義襕紫■〈革占〉鞢帶,以黃紅色絳裹革為之。[又]銀牌形如方響,刻番書宜速二字。使者執牌馳馬,日行數百里。牌所至,如國主親到,需索更易,無敢違者。
丫丫麚角割雙歧,刀靶金鑲骨咄犀。為是君王親手射,大家呼引亂山西。
[遼史.夷臘葛傳]遼法:麚歧角者,惟天子得射。[續松漠紀聞]契丹重骨咄犀,紋如象牙,帶黃色,作刀靶已為無價。[云煙過眼錄]骨咄犀乃蛇角也。[契丹國志]每秋則衣褐裘,呼鹿射之。
暑氣將殘出上陘,褐裘騎馬獵荒坰。秋風長泊飛鵝鴨,扁鼓聲中放海青。
[契丹國志]夏居炭山或上陘避暑。[又]長泊多鵝鴨,國主射獵,擊扁鼓繞泊驚鵝鴨起,乃縱海東青擊之。[又]每秋則衣褐裘。
行宮飲宴過中元,番樂聲殘漢樂喧。佳節迎來還送去,一天月色正黃昏。
[契丹國志]七月十三日夜,國主離行宮向西三十里卓帳宿。先于彼處造酒食,至十四日動番樂,設宴至暮,乃歸行宮,謂之迎節。十五日動漢樂大宴。十六日復往西方,令隨行軍伍大喊三聲,謂之送節。此節為賽離舍,漢人譯曰:賽離是月,舍是好,謂月好也。
明年又屆再生辰,錦褓安排產室新。自是君王多孝思,每逢一紀禮重申。
[遼史.禮志]再生儀:凡十有二歲,皇帝本命前一年季冬之月擇吉日。前期,禁門北除地,置再生室、母后室、先帝神主輿。在再生室東南倒植三歧木。其日,以童子及產醫嫗置室中。一婦人執酒,一叟持矢箙,立于室外。皇帝入室,釋服、跣。以童子從,三過歧木之下。每過,產醫嫗致詞,拂拭帝躬。童子過歧木七,皇帝臥木側。叟擊箙曰:「生男矣。」太巫幪皇帝首,興,羣臣稱賀,再拜。產醫嫗受酒于執酒婦以進,太巫奉襁褓、彩結等物贊祝之。
香車轣轆畫堂開,口敕傳宣賜酒杯。門外罌縢初到后,主婚先拜奧姑來。
[遼史.禮志]皇帝納后之儀:將至宮門,宰相傳敕,賜皇后酒,徧及送者。皇后車至便殿東南七十步止,特哩袞夫人請降車。負銀罌,捧縢,履黃道行。后一人張羔裘若襲之,前一婦人捧鏡卻行。置鞍于道,后過其上。[遼史考證]按國語解,凡納后,即族中選尊者一人,當奧而坐,以主其禮,謂之奧姑。送后者拜而致敬,謂之拜奧。
混同江上棹梭舟,更逐雕窠獵犬游。捺缽一年無定所,東西南北四高樓。
[契丹國志]其俗刳木為舟,長可八尺,形如梭,曰:梭船。用以捕魚。[又]北地雕窠中出獵犬。[又]太祖于木葉山置樓,謂之南樓。大部落東,謂之東樓。大部落西,謂之北樓。大部落內,謂之西樓。四季游獵,往來四樓之間。[焚椒錄]國語解,四時捺缽,謂四時畋漁行在所也。[按]遼史捺缽作巴納。
戰勝何須猛火油,屬珊曾記避青牛。先皇地下誰傳語,風雨驚心斷腕樓。
[遼史.太祖淳欽皇后傳]吳主李升獻猛火油,以水沃之,愈熾。太祖選三萬騎以攻幽州,后曰:「豈有試油而攻人國者,萬一不勝,為中國笑。」[又]后簡重果斷,有雄畧。嘗至遼土二河之會,有女子乘青牛車,倉卒避路,忽不見。未幾,童謠曰:「青牛嫗,曾避路。」蓋諺謂地祇為青牛嫗云。[契丹國志]晉末,契丹主部下兵謂之大帳,有皮室兵約三萬人騎,皆精兵也,為其爪牙。國母述律部下,謂之屬珊,有眾二萬。[又]太祖之崩也,后屢欲以身為殉,諸子泣告,惟截其右腕置柩中。上京置節義寺,立斷腕樓。先是后任智用權,立中子德光,在其國稱太后。左右有桀黠者,后輒謂曰:「為我達語于先帝。」至墓所即殺之,前后所殺以百數。
木葉山中起佛堂,大悲形相記端詳。公然坐致燕云地,天敕何曾為石郎。
[契丹國志]契丹主德光嘗晝寢,夢一神人語曰:「石郎喚汝,汝當去。」覺告其母,忽之,不以為異。后復夢,即前神人也,衣冠儀貌宛然如故,曰:「石郎已使人來喚汝。」既覺而驚,復以告母。未浹旬,唐石敬瑭反于河東,許割燕云,求兵為援。契丹帝曰:「我非為石郎興師,乃奉天帝敕使也。」率兵十萬,直抵太原,唐師遂衂。立石敬瑭為晉帝。后至幽州城中,見大悲菩薩佛相,大驚,告其母曰:「此即向來夢中神人。」因立祠木葉山,名菩薩堂。
延昌宮外夜冥冥,侍宴宮娥冷倚屏。四鼓將殘齊聒帳,何曾喚得睡王醒。
[契丹國志.穆宗紀]帝年少,好游獵,不親國事。每夜酣飲,達旦乃寢,日中方起。國人謂之睡王。[又]帝氣體卑弱,惡見婦人。即位后嬪御滿前,并不一顧。[又]述律宮曰延昌。[又]有諢子部百人,夜以五十人番直。四鼓將盡,歌于帳前,號曰聒帳。
唐宗事要不停披,聲律篇章擅妙思。帳外分排南北面,侍臣同譯白家詩。
[契丹國志.圣宗紀]帝好讀唐貞觀事要,又親以契丹字譯白居易諷諫集,召番臣等續之,[又]律呂音聲特所精妙,又喜吟詩。[又]番臣謂之北面,以其在牙帳之北,以主番事。漢臣謂之南面,以其在牙帳之南,以主漢事。
脫巾促席醉琵琶,玉腕擎杯舞袖斜。筵上清歌皆御制,今朝迎駕到誰家。
[契丹國志.圣宗紀]承平日久,縱酒作樂,無有虛日,與番漢臣下會飲,復盡去巾幘,促席造膝而坐。或自歌舞,或命后妃以下彈琵琶送酒。[又]御制曲百余首。[又]幸諸臣私第為會,時謂之迎駕。
道場鐘鼓聒昏朝,哭奠兄皇率眾僚。一紙更能聯舊好,可敦名字到南朝。
[契丹國志.圣宗紀]宋真宗上仙,集番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因謂宰臣曰:「吾與兄皇未結好前征伐各有勝負,洎約兄弟二十余年,兄皇升遐,況與吾同月生,年大兩歲,吾又得幾多時也。」又謂后曰:「汝可先貽書與南朝太后,備述妯娌之好。」人使往來,名傳南朝。又詔于燕京憫忠寺置真宗靈御,建道場百日。[焚椒錄]國語解:可敦,突厥皇后之稱。
天上神仙御九龍,滿山錦繡引香風。慧心最得君王寵,殿閣形成一莛中。
[遼史.后妃傳]圣宗仁德皇后蕭氏,小字菩薩格。嘗以草莛為殿式,密付有司,令造清風、天祥、八方三殿。既成,益寵異。所乘車置龍首鴟尾,飾以黃金。又造九龍輅、諸子車。以白金為浮圖,各有巧思。夏秋從行山谷間,花木如繡,車服相錯,望若神仙。
君臣團坐笑藏鬮,宴上分朋共幾籌。日過金鋪茶酒罷。天祥寶殿瑞煙浮。
[遼史.禮志]藏鬮儀:至日,北南臣僚常服入朝,皇帝御天祥殿,臣僚依位賜坐。契丹南面,漢人北面,分朋行鬮。或五或七籌,賜膳。入食畢,皆起。頃之,復坐行鬮如初。晚賜茶,三籌或五籌,罷教坊承應。若帝得鬮,臣僚進酒訖,以次賜酒。[遼史考證]按,游幸表:開泰八年十二月幸秦晉長公主第,作藏鬮宴。則本志所載太康十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始行是儀之語,疑有誤。
貴主飄零入朔方,芳儀愁改舊時囗。中宵起向星河數,祇有南箕近故鄉。
[避暑漫鈔]李芳儀,江南國主李景女也,納土后在京師,初嫁供奉官孫某,為武疆都監,為遼圣宗所獲,封芳儀。趙至忠虞部著虜廷雜記,載其事。時晁補之為北都教官,覽其書而悲之,與顏復長道作芳儀曲。有云:「陰山射虎邊風急,嘈雜琵琶酒闌泣。無言數遍天河星,只有南箕近鄉邑。」
陸州城闕郁崔嵬,秦女簫聲起鳳臺。內旨安排從嫁戶,軍中新徙萬家來。
[契丹國志.興宗紀]承天太后以楚國公主嫁其弟蕭姑從撒,為筑城以居之,曰:陸州,號長慶軍。徙戶一萬實之,曰:從嫁戶。
獵馬驕嘶插玉錐,黃花滿地彈初開。射熊卅六昭神武,選盡南京作賦才。
[遼史.興宗紀]重熙五年九月,獵黃花山,獲熊三十六。冬十月,幸南京,御元和殿,以日射三十六熊賦試進士于廷。[契丹國志]國主皆佩金玉錐,號殺鵝宰鴨錐。每初獲,即拔毛插之,以鼓為坐,遂縱飲,最以此為樂。
輕兜雙帕下囗臺,著帳郎君扈駕來。十八盤山泉正暖,浴堂留待后妃開。
[焚椒錄]國語解:遼后服有雙同心帕、絡合縫靴。[又]遼有著帳郎君,皇太后等帳皆有,蓋宦官也。[涌幢小品]大內后苑山石,宣宗廣寒殿記詳矣。傍有所謂梳妝臺者,相傳起于遼之蕭后。[日下舊聞]出百望四北六十里,有陘曰:十八盤山,有湯泉,云是遼后浴處。
傾來匹裂勝金卮,又是頭魚設宴時。薄暮酒酣同拜洗,外臣還得賜貔貍。
[契丹國志]刁約奉使契丹,為北語詩,有云:「餞行三匹裂,密賜十貔貍。」[注]匹裂似小木罌,以木為之。貔貍形似鼠而大,北朝為珍膳。[又]余靖使契丹,為北語詩,有云:「夜筵設罷臣拜洗,」[注]拜洗,受賜也。[又]歲時釣魚,得頭魚輒張宴,名頭魚宴。
西風昨日入回廊,玉砌雕闌落葉荒。惟有袖中黃菊賦,讀來猶覺帶余香。
[莼囗詞話]遼主得其臣所獻黃菊賦,題其后云:「昨日得卿黃菊賦,細剪金英題作句。袖中猶覺有余香,冷落西風吹不去。」
天書一軸落丹墀,正是觀音薄命時。院號回心回未得,更教埋恨十香詞。
[焚椒錄]懿德皇后蕭氏,小字觀音。清寧元年冊為皇后。后方出閣升坐,扇開簾卷,忽有白練一段,自空吹至后褥位前,上有三十六三字。后嘗慕唐徐賢妃行事,每于當御之夕,進諫得失,上雖嘉納,心頗厭遠。故咸雍之末,遂稀幸御。后因作詞曰回心院。被之管弦,以寓望幸之意。時諸伶無能奏此曲者,獨伶官趙惟一能之。而宮婢單登每與爭能,怨后不知己,誣后與惟一通。乙辛知之,欲乘此害后,更命他人作十香淫詞,用為誣案。上怒,使乙辛窮治,后以白練自經,春秋三十有六,正符白練之語。
鑾輿游畋動經旬,紅袖裁詩似諍臣。丞相朝朝鳴劍佩,可憐諷諫出宮人。
[遼史.后妃傳]天祚文妃小字瑟瑟,善歌詩。及邊庭多事,帝游畋不恤,忠臣多被疏斥。妃作歌諷諫,其詞曰:丞相來朝劍佩鳴,千官側目寂無聲。養成外患嗟何及,禍盡忠臣罰不明。親戚并居藩屏位,私門潛畜爪牙兵。可憐往代秦天子,猶向宮中望太平。天祚見而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