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
長安自周秦漢晉西魏后周并為帝都其古跡法書石刻甲天下遭巢寇之亂五季宋金革火踵繼其帝王陵廟功臣將相冢墓及古之事跡名賢法書石刻焚毀十亡八九惜乎神物掃地仆自幼酷嗜古人法書名刻僅有存者不憚涉遠披荊莽而追訪抄錄書撰人名暨所在垂六十年集成編帙附長安志后其歷代前賢之書燦然備載與好古君子共覽焉駱天驤序
周石鼓文
先在鳳翔府天興縣南二十里石形如鼓其數有十可見者四百六十五字蓋紀周宣王畋獵之事謂之獵碣其文則史籀大篆也年代斯遠字多訛缺舊在石鼓村本露處于野司馬池待制知鳳翔輦置于府學其石堅頑類今之為碓硙者古篆刓缺可辨者幾希政和間輦入汴京大和殿新說曰今鳳翔猶有好事者模(石在)
秦武王羽陽宮瓦銘
銘曰羽陽千歲得于鳳翔府寶雞縣其狀若今之筩瓦頭好事者刻諸石新說曰中統二年鳳翔天慶觀見游轉運模本似云篆
秦祀大沈久湫文
治平二年耕者得秦遺碑于朝那湫傍土人恬然不察莫有道其詳者熙寧元年秋予方帥兵平涼聞之因徙置郡廨視其刻與今歧城所存詛楚文者無異模畫特完乃幸埋沒槁壤不經摧剝使然竊究秦俗本夷尚鬼狃常勝弱視諸侯一旦見抵荊蠻不勝其憤以至矯鬼神繁詛呪雖洿池巫覡不遺很哉雖然考其書蹤詞格氣象高古有三代遺風是可珍也付之學官期不朽以貽諸好事時歲次戊申十二月初吉宋人蔡挺記新說曰丁巳年六月予去六盤山親覩其碑故錄之
秦繹山碑
秦相李斯書跡妙時古殊為世重鄭文寶模刊石于長安故都國子學今在文廟
漢西岳石闕銘
銘云永和元年五月癸丑朔六日戊午弘農太守常山袁氏張勛為西岳華山作石闕高二丈二尺其后為韻語文詞頗怪又字多假借時有難曉處石闕銘在華陰祠后苑中
漢大尉楊振碑
隸書不著書撰人名首題漢太尉楊公神道碑銘震安帝時位至太尉文字淺缺首尾不完僅成文者云圣漢龍興神祗降祉乃生子公又云司徒太尉立朝正色恪勤竭忠余文雖多不復成文碑在閿鄉公洪農華陰人也
漢沛相楊君碑
不著書撰人名楊君震之后也孝順帝時拜郎中累遷沛相建寧中卒隸書首尾不完碑在震 【墓側】
漢高陽令楊君碑
不著書撰人名首尾不完高陽令名著震之孫也
漢繁陽令楊公碑
漢隸不著書撰人名首尾不完但云叔父太尉乃太尉乘之猶子也自郎中除繁陽令以靈帝熹平三年卒新說曰已上楊家回碑畬家見有打本
魏大饗記殘碑
大饗記三古文為額其第三字不能識以其辭中有記字故名之此碑二百余字損者四之一所存之文絕不可曉獨有黃初三年字其書法與魏受禪碑相道文帝大饗六軍立碑于譙此書饗作向或是假借受禪鐘繇所書此碑黃初年月之下有一字左從 而闕右疑其繇字或云碑在長安瑤臺寺新說曰余家有蠟本字如新無字處不刻蓋好事者模刻耳
石經
唐貞觀四年立國子監在務本坊領國子大學四門書律筭六學巢寇八城宮殿官府皆為灰燼獨國子監石經存焉天佑甲子許公韓建始遷石經于府城北市今府學有元佑庚午學官黎持所撰移石經記其略曰石經開成中鐫刻唐史載之文宗時太學勤石經而鄭覃周墀等校定九經上石及覃以宰臣祭酒進石壁九經一百六十卷即今之石經也舊在務本坊天佑中韓建筑新城石經棄于城南至朱梁時劉鄩守長安有幕吏尹王羽者白輦入鄩方備歧軍之侵謂此非急務玉羽紿以助賦鄩然之遷于唐尚書省其處洼下隨立輒仆悉輦置文廟之北墉分為東西次北而陳列明皇孝經臺立之中央顏楮歐虞稌柳之碑分布而立焉正大辛卯遷徙悉以摧仆至庚戌省幕王公琛奉而起立至元十四年碑盡摧倒天驤與孟文昌充西府教官請灞橋唐邑劉斌而復立焉
石經音釋
五經文字序例音釋十碑在府學東序石經之碑陰
孝經臺唐明皇八分書
太子亨篆額李齊古上表并李林甫四十四人題名御書荅詔云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故親自訓注垂范將來覽所進本深嘉用心天寶四年九月在文廟
孔子廟堂碑唐
太子中舍人著作郎虞世南撰并書相王旦篆額太宗武德九年十二月詔封孔德倫為褒圣侯以奉孔子后遂立廟堂碑今缺裂不完在文廟
顏氏家廟碑
唐薛王友顏惟貞家廟碑吏部尚書顏真卿撰并書集賢院學士李陽氷篆額真卿自敘家世銘其父薛王友惟貞廟碑以建元元年七月立今在文廟
大達法師玄秘塔銘
唐江西觀察使裴休撰集賢殿學士柳公權書并篆額碑以會昌元年十二月立在文廟
大智禪師碑
唐中書侍郎嚴挺之撰集賢院待制史惟則八分書并篆額開元二十四年立今在文廟 【九月】
唐三藏圣教序
唐太宗御制沙門懷仁集王右軍書時玄奘自西域取貝葉以還詔譯于弘福寺既畢太宗為之序高宗為皇太子又為序記并譯心經一卷以咸亨三年十二月立書苑云唐文皇制圣教序弘福寺懷仁集王右軍行書勒石累年方就逸少劇跡咸萃其中今觀碑中字與右軍遺帖所有者纖微克肖近世翰林侍書輦多學此碑目其書為院體由吳通微昆弟已有斯目今士夫玩此者學弗至自俗耳碑中字未甞俗非深于書不足以語此今在文廟
遺教經
不著書人名氏及刻石年月世以為王羲之書偽也蓋唐書經手所書爾然其字可愛故錄之然自逸少在時小兒亂真況百年后真偽難別其筆畫猶可為法式在洪福寺
金剛經碑
唐翰林侍書右補闕柳公權為僧錄準公書前進士鄭虔題額會昌四年立今在安西府東興唐寺
金剛經碑唐武敏之正書碑
以麟德二年立在文廟
道因法師碑
唐中臺司藩大夫李儼撰蘭臺郎歐陽通書詢之子也書亞于父時號大小歐陽道因姓侯氏濮陽人太宗時詔譯經于京師碑以龍朔三年十月立今在文廟
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
唐南陽岑勛撰判尚書武部員外郎顏真卿書都官郎中東海徐浩題額天寶初沙門楚金建感應寶塔于千福寺明皇夜夢之助其事親為書額碑以天寶十一年立今在文廟
唐三藏和尚不空碑
御史大夫嚴郢撰彭王傳徐浩書不空西域人居長安興善寺自玄宗以來謂之國師代宗加開府儀同三司肅國公號大廣智三藏追贈司空號大辯正廣智三藏碑建 二年建今在文廟
唐千福寺楚金禪師碑
紫閣山草堂寺沙門飛錫撰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吳通微書碑以貞元二十一年立今在文廟
唐李氏遷先塋記
從子陽氷篆嗣子季卿撰大歷五年立今在文廟
唐李氏三墳記
李季卿撰李陽氷篆字季卿改葬其兄弟普安郡戶曹參軍耀卿字華金城尉叔卿字萬朝邑尉春卿字榮凡三墳碑以大歷二年立今在文廟
唐贈大保郭敬之廟碑
刑部尚書顏真卿撰并書代宗御題額敬之乃子儀之父也官至壽州剌史追贈太保碑以廣德二年立在北榭樓南碑仆至元三年左山商參政復立在北榭
御史臺精舍碑
唐中書令崔湜為殿中侍御史時撰梁升卿八分書精舍者武后時眾御史共立于臺之獄中湜為之記至開元十一年迫刻于石今在省衙
御史臺精舍碑
題名唐御史臺題名大夫中丞侍御史監察御史里行主簿等姓名前后重出者凡百余人開元十九年刻后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并內供奉監察御史并里行題名書皆一體注其下曰所載姓名皆建碑后續附者也在碑陰
唐太保昭武公李抱玉碑
中書侍郎平章政事楊綰奉勑撰刑部尚書顏真卿奉勑書公本姓安名重璋肅宗賜姓李名抱玉隴右副元帥同平章事涼圖公追贈太保謚曰昭武碑以大歷十二年立碑陰祭文韓云卿撰子自正書碑以大歷十三年立今在長安縣杜永村墳前
唐左神策紀圣德碑
翰林學士承旨崔鉉撰散騎常侍集賢殿學士柳公權書集賢直院徐方平篆武宗幸左神策軍勞閱軍士仇士良請為碑以紀圣德碑以會昌三年立碑見在左軍
唐右神策軍碑
盧說撰韓遂安書董懷篆額咸通年中立后遭巢寇焚毀碑剝落火燒碑尚在右軍
唐三藏圣教序
大宗御制序高宗御制記中書令禇遂良書永徽四年十月刻在慈恩寺塔東西龕中
唐九成宮醴泉銘
秘書監魏征撰率更令歐陽詢書太宗貞觀六年避暑于九成宮即隋之仁壽宮也宮中本乏水源太宗因以杖剌地有泉涌出飲之可以愈疾其味如醴因名曰醴泉詔征為碑銘今在麟游山九成宮瑤臺寺亦有碑
唐從幸九成宮
題名大尉長孫無忌等題名歐陽詢所書醴泉銘之陰時既立泉銘勑中書門下及見從文武三品已上并學士各自書其官名于碑銘凡四十六人并無忌等七人題名附
唐昭陵刻石文
太宗御制歐陽詢八分書貞觀十年刻太宗為文德皇后立其文載于實錄今石刻已磨滅故世頗罕傳其略可見者有云無金玉之寶玩用之物水馬偶人有形而已欲使盜賊息又云俯視漢家諸陵猶如蟻垤皆被穿窬今營此陵制度卑狹用功省少望與天地相畢永無后患其言非不丁寧切至也然竟不免溫韜之禍
唐昭陵六馬贊歐陽詢八分書
初太宗以文德皇后之葬自為文刻石于昭陵又琢石像平生征伐所乘六馬為贊刻之至宋紹圣元年武功游師雄見其舊石碑剝損殆盡復畫昭陵圖并六駿馬像語囑醴泉令傳寤刻二碑于縣北太宗廟見存
唐西平郡王李晟神道碑
司馬平章事裴度撰庫部郎中翰林侍書柳公權書晟字良器隴西人位至太尉中書令西平郡王文宗初諸子請為神道碑度等奉勑書撰以大和三年立在高陵縣渭橋鎮
唐贈太尉叚秀實神道碑
德宗御制皇太子誦書秀實字成公官至司農卿封張掖郡王死于朱泚之難贈太尉謚曰忠烈碑以元貞元年四月立在臨潼縣斜口鎮之西南姚村墓前見存
唐贈左散騎常侍楊(王易)先廟碑
中書令李林甫撰銘中書舍人內供奉梁陟撰序集賢院大制齊曾八分書(王易)字瑤光弘農華陰人官至左散騎常侍贈戶部尚書謚曰貞碑以開元二十六年立在廟坡楊(王易)先廟碑陰記弘農樊福為(王易)建碑之記并記(王易)諸子官閥
唐西平郡王李晟先廟碑
工部侍郎張彧撰國子司業韓秀弼八分書庫部員外郎李缺篆額晟官至太尉中書令勑立家廟于京師碑以貞元八年立見在鴈塔西二里
唐贈太傳歧國公杜佑家廟碑
李吉甫撰張弘靖書袁滋篆額碑以元和十一年立按城南記杜歧公家廟在啟夏門咸通八年建石室俗曰杜相公書堂石室乃奉安神主之室也都運張公掞題詩曰煙蕪啟夏門杜氏廟猶存四室有遺構九原無餒魂國書褒舊相鄉社見諸孫赫赫牧之筆雄文垂后昆韓建筑城移在安上街西立廟
唐令狐楚先廟碑
禮部郎中集賢院學士劉禹錫撰并書大和初楚為宣武軍節度使立家廟于京師通濟里碑以大和五年立在鴈塔南一里
唐柳州剌史柳宗元碑
韓愈撰沈傳師正書碑以元和十五年立在鳳棲原墓前碑碎
唐贈司空杜如晦碑
虞世基撰八分書在城南司馬村墓前碑摧損不可讀
唐贈吏部尚書蕭灌碑
尚書左丞相張說撰梁升卿八分書明皇御題額金字猶顯碑以開元十八年立在焦村墓前中統年村人賣與道者惜哉
唐誠節馮昭泰碑
棣王撰中書舍人梁升卿八分書玄宗親題額加謚誠節此其寑廟碑也開元二十一年立 【在慈恩寺】
唐請立馮公碑
表昭泰子紹正請立廟碑表并墨詔同列散騎常侍陸堅題墨詔荅馮紹正表梁升卿八分書開元二年立在慈恩寺
唐贈太保郭敬之碑
侍中苖晉卿撰中書侍郎平章事蕭華書敬之華州人仕至壽州剌史以子儀追贈太保碑以肅宗元年建寅月立在鳳棲原高望堆墳前見存
唐貞順皇后武氏碑
玄宗御制御書八分字太子亨題額后姓武氏終于惠妃謚貞順天寶十三年立在龐留村南長勝坊冢墓前
唐咸宜公主碑
鄜州節度使武元亨撰蘇州常熟縣令袁中孚書集賢院學士李陽氷篆額公主玄宗第十八女降秘書監崔嵩碑以興元元年立在龐留村墓側見存
唐旌儒廟碑
秦焚書坈在臨潼縣西南二十里驪山半原橫坈村秦始皇以驪山溫處令人種苽冬月結實招天下儒者議之各說不同乃命就說之到者拜為莭前后七百人方難決因發機以土填之唐天寶中改為旌儒鄉立旌儒廟賈至撰文立碑廟前 【碑土人埋之】
唐尚書省郎官廳石記
左司員外郎陳九言撰序吳郡張旭書旭以草書知名此序獨楷字精勁嚴重出于自然如動容周旋中禮非強為者書一藝耳至于極者乃能如此其楷字蓋罕見于世則此序尤可貴也新說曰兵后石記填在青蓮池中
唐張旭草書千文
干元二年二月八日旭書自學優登仕至卒章凡六百九十五字存者六百七十三復重者五亡者二十二元豊三年呂大防守雍得之石蒼舒俾模諸石而置于府廨又得趙大觀別本自薄夙興溫清而下四十六字乃并刻之 【復古碑錄】 ○始觀張旭所書千字人至毋圖隸散等怪逸過甚好事者以長史喜狂書故效其跡反復徐觀至鴈門云亭愚蒙膽仰等字與后題月日則雄隱軒舉槎枿絲縷千變萬狀雖左馳右騖而不離繩矩之內猶從風鳶翔戾于空隨風上下而綸常在手擊劍者交光飛刃歘怱若神而器不離身駐目視之在龍鸞飛騰然后知其真長史書而不虛得名矣世人觀之者不知其所以好者在此但視其怪奇從而効之失其旨矣昔之圣人縱心而不踰矩妄行而蹈乎大方亦猶是也 【東觀余諭】
祭伯父豪州剌史文
唐顏真卿撰并行書干元元年九月今在賈治中宅
唐薦福寺德律師碑
上郡薦福寺臨壇大戒德律師碑韓云卿撰韓擇木八分書史惟則篆額大歷六年立今在景風街仁王院
唐花萼樓火余碑
翰林學士李白撰彭王傳徐浩正書字體道勁冣為得意遭巢寇火焚毀上猶存四十余字在興慶池南
秦相樗里子墓碣
唐獨孤寔撰張誼行書真元三年立在省衙西樗里廟中又唐鄭路撰鄭公誼行書在廟后墓前
唐升玄劉先生碑
刑部尚書馮宿撰左司郎中柳公權書右翰林待詔唐玄度篆額先生名從政河南緱氏人居東都玄真宮敬宗師事之加檢校光祿大夫及先生之號碑以大和七年四月立二碑一在東都一在西都見在靈應宮
唐玄度十體書
前本得于蘇氏后本得于李丕緒少卿丕緒長安名家子喜收碑文二家之體則同而文有得失故并存之賢者得自擇焉 【今在安西府香城寺】
唐顏魯公坐位帖
魯公與仆射郭英義行草書藁也魯公為坐位高下小有失常力爭如此使之立朝其肯逢君之惡乎出金石錄今石刻在文廟
唐阿彌陀經暢整書
干封元年立觀其筆法自漢隸中來其點畫勁硬細瘦如銀鉤鐵畫可為師法在山亭寺中
唐一行禪師塔碑
明皇撰并八分書一行姓張后為沙門謚曰大慧碑以開元十六年立銅人原塔側今灞橋東 【原上】
張說題玄宗御書記
唐集賢學士題玄宗御制書并年月日記及摸勒刻字人姓名后有開元十六年將幸溫泉親詣大慧禪師塔所口勑撿校立碑使朱敬宣所記 【在碑陰】
后魏溫泉銘
不著人名氏作頌者自稱曰孤其額曰雍州剌史松滋公元萇溫泉頌蓋萇始立室于泉上而作此頌碑古人摩挲光如鏡呼為頗黎碑 【在華清宮】
唐溫泉碑
太宗御制御書碑額散隸為貞觀二字帝始建宮于驪山溫泉作此銘碑以貞觀中立 【在華清宮】
隋智永禪師真草千文碑
禪師王逸少七代孫妙傳家法為隋唐間學書者宗匠寫真草千文八百本散于世江東諸寺各施一本住吳興永欣寺積年臨書所退筆頭置之大竹簏受一石余而五簏皆滿求書者如市所居戶限為之穿穴乃用鐵葉褁之人謂之鐵門限后取筆頭瘞之號退筆冢長安崔氏所藏真跡最為殊絕命工刊石置之漕司南廳庶傳永久大觀己丑二月樂安薛嗣昌記今在靈應宮
唐懷素律師圣母帖
今在府廨
唐臧氏紏宗碑
湖州剌史顏真卿撰并書臧氏東莞人自唐初靈州都督寵而下至京府參軍叔清族系名字官閥悉載于碑不知所刻年月在三原北坡上
唐贈工部尚書臧懷恪碑
撫州剌史顏真卿撰并書恪字
貞節東莞人官至右武衛大將軍贈工部尚書碑
以開元十二年立在三原冢前
唐羽林大將軍臧懷亮碑
陳州剌史李邕撰并書懷亮字明時東筦莒人官至左羽林大將軍碑以開元十九年立在三原北墓冢前
唐左武衛中郎將臧希忱碑
韓擇木撰并書大歷四年立在三原北墓前
唐贈楊州都督臧希晏碑
張孚撰韓秀弼八分書大歷五年立在三原北墓前
唐贈榮州剌史臧公碑
王齊問撰張頌行書天寶中立在三原墓前
唐果毅都尉臧崇碑
天寶七年立在三原新說曰已上臧氏七碑余至元十五年親披荊棘而觀抄錄更有數碑剌深難造不曾抄寫為悵
唐報本寺碑
韋宗奉勑撰侯翊奉勑書徐方平奉勑篆額大中元年二月五日建在武功報本寺
唐牛頭山七祖遍照禪師碑
徐士龍撰姜泳正書貞元十五年五月立在樊川
隋真寂寺碑
僧法林撰并八分書開皇十四年正月立在金光門真寂寺至元丙午六月大雨雹雷轟碑為三叚
唐凈住寺釋迦文賢刼千佛像記
崔行功撰隸書真正無名自受禪中學來可以為法式今在開元寺官塔院
唐信行禪師碑
越王貞撰中書舍人薛稷書事跡無敘但稱美之辭神朔二年立在百塔
唐圭峯定慧禪師碑
中書平章事裴休撰并書工部尚書柳公權篆額師姓何字宗密其文無足采其名世所重大中九年立在草堂
唐大清宮道藏經目錄碑
秦守正書趙盈篆額本唐太清宮今為賈老庵
唐華山石闕題名
開元二十三年鄭虔題名為首后二百年至唐清泰三年戶部侍郎楊凝式而止其間無年月悉列于后緫五百一人在華岳廟
唐顏魯公題名
真卿為饒州剌史以干元元年題名于華岳廟
唐修漢未央宮碑
裴素撰朱(王巳)行書毛伯貞篆額會昌二年十一月六日建大元壬子載于西岳廟
晉王羲之筆陣圖新說
筆陣圖其中張昶華岳碑誤寫張旭蓋后模勒之謬 【今在山亭寺】
晉謝靈運草書帖
臨川長史謝靈運文章之余尤精翰墨觀其縱逸之勢妙絕入神人示予遂勒于石永為世之模楷爾嘉佑己亥歲九月三日光祿少卿李丕緒書后今在陜西行臺趙中丞宅
唐張長史肚痛帖
新說曰帖三十字顛草奇怪多不識先在張金紫宅
唐邠國公修功德銘
長慶二年十二月立今在文廟
唐金蘭帖
得歐陽詢墨跡六十字筆力崄勁體法方直而雅有風氣予甚愛之遂藏焉又模于石將傳永久元佑元年仲冬乙卯愽陵崔頤正可云今嵌在文廟成德堂西壁
唐華清宮津陽門詩碑
鄭(蟲禺)撰津陽詩一百韻在華清宮
唐幵府君神道碑
在藍田縣西咽壺泉柳公權書
唐韋皇后碑
柳公權書在韋曲
唐華清宮三十韻詩
中書舍人杜牧之撰杜竦書在華清宮
唐昌黎五箴
宋狄道李寂玉筋篆書男珍模勒上石宣和五年建今嵌在文廟
唐順陵碑
武后追尊父士彟為無上孝明皇帝母楊氏為孝明皇后命李嶠為碑文相王旦書碑高大非人力所及今在咸陽原上
唐三藏法師玄奘塔碑
劉軻撰僧建初行書開成四年在興教寺
宋新修秦始皇帝廟碑銘
大中大夫檢校刑部尚書守太子詹事上柱國賜紫金魚袋楊昭儉奉勑撰翰林待詔待太仆寺丞柱國臣孫崇望奉勑書開寶六年十月十五日建在臨潼縣東陵北二里
宋新修漢文帝廟碑
翰林學士中散大夫權知貢舉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臣李昉奉勑撰翰林待詔行大仆寺丞孫崇望奉勑書開寶六年歲在癸酉十月辛巳朔十五日乙未建在霸陵西五里劉村鎮
宋大觀圣作碑
在府學
宋賜辟雍詔
宋幸學御筆手詔
宋重修文宣王廟記
殿中侍御史劉從義撰永興軍節度使太師中書令行京兆尹王彥超立建隆三年八月廾五日
宋京兆府移文
宣王廟記龍圖閣待制知永興軍府事吳防撰鄜州觀察使石蒼舒書元豐三年二月日
宋建學勑
景佑元年十月日
宋府學移石經碑記
雍學官黎持撰元佑庚午
宋永興軍創修府學記
大觀元年十月立
宋永興軍府學開泮水記
大觀元年十月立
宋教興頌
虛儀先生撰唐英篆書在文廟
京兆府小學規
太學教授任民師撰在文廟
宋三體陰符經
郭忠恕古文玉筯篆八分書三體干德四年立
宋興慶池禊宴詩碑
慶歷十五年建在眾樂堂前大元至元十三年安西教官移在文廟背面刻重修廟記
宋十八體篆額
僧夢英篆十八體八分字題名
宋武功游師雄墓志
張舜民撰邵(龠虎)書張枲篆蓋嵌在成德堂壁
宋鳳翔八觀
蘇東坡撰并書在鳳翔高緫管宅
杜甫漫興九首
宋黃魯直草書在邠州王講議宅
宋綠野亭記
新說曰 武功乃橫渠先生講學利州昭化縣令張閎中撰武功縣令劉干立石
慈恩鴈塔
唐賢題名十卷慈恩鴈塔本隋無漏寺故地高陵在春宮為文德皇后復置故以名之永徽三年沙門玄奘自西域歸始于寺西建鴈塔其后頹毀至長安中乃復更造南對玉案霧檐諸峰東枕曲江與大明宮丹鳳門端若引繩氣象雄偉甲于天下杜詩所謂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蓋言其高遠如此自神龍以來進士登科皆賜 江上題名鴈塔下由是遂為故事五季寺廢惟鴈塔巋然獨存有僧蓮芳始葺新之塔之內外皆以涂塈唐人題字不復可見元豐間塔再火鄉人王正叔始見書壁斷裂因刬刮甃甓得題名數十乃錄以歸屢白好事者使刻石逮今踰四十年卒不果重和戊戌察讎書東觀偶與同年柳伯和縱談及此擊節悵然明年伯和出使咸秦暇日率同僚登絕頂始命盡刮斷壁而祈得尤富皆前未之見者又俾刊者李知常知常本摹榻隨其斷缺不復敢增益一字正叔隱居里中素于書法乃屬以次第標目分為十卷刻于塔之西南隅于是一代奇跡爛然在目先是會昌中宰相李德裕不由科第深貶進士始罷宴集向之題名削除殆盡故今所存獨詩人逸士與公卿貴游子弟為多夫晉賢真跡流傳至唐宮楮私勝幾數千卷自歐虞禇薛而下皆宗之當時士人咸以不能書為恥以今題名考觀其間縱復歌斜至鋒藏筆勁氣格高古皆有江左遺風國朝士夫必題識其側欲俾來者護持而皂隸庸人輒以俗書污漫其上于是汲水滌之新墨盡去舊畫宛然乃知唐人于字學非特點曳盡工至于筆跡亦復精妙如此伯和好古愽學邁往不群聞其成也為之喜而不寐見諉序引輒以所聞見者列之碑首云宣和庚子九月望日少陵樊察仲恕謹序
唐人登科燕集
曲江題名鴈塔一代之榮觀當時士風以不得與為深恨國朝錫燕瓊林立碑太平興國寺乃用唐之遺典故凡謌詩啟敘紀述同年契者引鴈塔為故事鴈塔在長安南曲江西慈恩寺樂天所謂曲江院里題名處是也塔成于顯慶間巨今幾五百年堅完如新璧磚上字墨猶存四方士大夫自非身甞登覽蓋莫之見世亦有募刻以傳者宣和庚子瑊以漕事使關中公余與同僚訪古周覽塔上層層見之字畫道麗俱有楷法金榜無幾而名卿偉人留記姓名歲月者倍多乃得善工李知常等俾盡摹刻于石托隱士王正叔點校編次同年樊仲恕冠以序引正叔好古愽學通古書法仲恕 才巨筆有聞于時是書當借重以傳其詳見于敘云宣和庚子十月朔大名柳瑊伯和題
金重修府學碑
河南潘師雄撰并書正隆三年建
金京兆 半宮登科記
龍山高有鄰撰承安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金修府學教養碑
中山劉渭撰奉天陽奐書正大二年建
金府學創建題名記
正大二年十二月日立
金京兆府重修府學記
貞佑二年立
金耀州美原縣進義副尉趙隱振貧碑
前修撰狀元趙承元譔泰和八年春三月初吉縣人立其略曰泰和三年關輔饑貧弱流離縣官虛廩無以盡贍美原趙隱獨發其私藏自癸亥之冬十有二月徂甲子之春四月盡百日為豆粥日哺饑者五千余人而無吝心陜右按察副使路鐸拜章論列求加甄獎圣天子嘉之特命隱策名天官階進義副尉入班從事以中勸也新說曰今安西路濟民局提舉彥忠乃五世孫也
大元京兆府重修文宣王廟記
中書省左右司郎中徐剡撰府學教授駱天驤書并篆額至元十三年正月建
皇子安西王盛德之碑
孟文昌撰仆散祖奐書駱天驤篆額府學諸儒人建至元十四年
皇子安西王文廟釋奠記
京兆路儒學教授孟文昌撰儒學教授駱天驤隸書并篆額至元十六年正月建
大元創建甘河遇仙宮記
前進士李道士撰甲辰十月建
大元京兆玄都萬壽宮記
鄉貢進士李庭撰乙巳七月二十四日建
大元重修終南山重陽萬壽宮記
前進士云中孟攀鱗撰己酉冬十一月建
大元陜西創建三皇廟碑
中奉大夫陜西漢中道肅政廉訪使云南行省參知政事張立道奉 令旨撰翰林侍讀學士朝列大夫陜西漢中道肅政廉訪使高凝奉令旨書府學教授駱天驤篆額大德四年歲舍庚子三月丁丑建監修官王府典藏司大使王庭瑞醫愈郎陜西四川中興等路醫提點使司判官王府醫藥提舉常慶祚
大元重修磻溪成道宮記
奉訓大夫陜西漢中道提刑按察副使魏初撰
大元京兆咸寧縣南坊重修大古觀記
前進士太原劉秉中撰府學教授駱天驤書
大元中書丞相胡公神道碑
中奉大夫參知政事商挺撰并書
大元嘉議大夫提典司天臺張公神道碑
前進士云中孟攀鱗撰司天臺判駱天驤書
金朝列大夫武騎尉賜紫金魚袋文儒武君墓碑
在咸寧縣韋曲之東少陵原君諱曦 【舊諱王 勿直避宣宗廟諱更】 字子華盩厔人義榮先生之祖也曾祖官至大傳次孫天錫立石正奉大夫昭文館大學士 書左丞柳溪姚樞書中奉大夫前中書省參知政事樞密院副使曹南商挺題額門人前中書省左右司郎中武功張徽撰前中順大夫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兼修起居注賜紫金魚袋元好問
大元中順大夫西蜀四川道提刑按察副使宋鑒山先生神道碑
翰林丞 知制誥兼修國史閆復撰集賢學士劉愻書秘書 陽桓篆額先生諱 其號也簪纓故家天姿秀發中書楊公宣撫京兆辟為幕賓與商左山趙輔之同列本 人因宦游至秦遂家焉累官至前職壽七十七有鑒山神暇集行于世
大元故資政大夫中書左丞贈光祿大夫中書右丞忠宣公神道碑
太子諭德李謙撰翰林侍讀學士奉政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高凝書丹并篆額
大元修郭令公廟碑并第十九代孫奉訓大夫故知寧海州郭侃碑
俱系翰林丞旨閆復撰在本府東夾城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