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 類證活人書
  • 朱肱
  • 4564字
  • 2015-12-21 12:50:50

通脈四逆湯(八十一) 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屬少陰)。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屬厥陰)。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三兩炮) 附子(大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未瘥,急更作一劑,其脈續續出者愈。面赤者,加連須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姜二兩;咽痛,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通脈四逆加豬膽湯(八十二)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湯主之(屬霍亂)。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三兩)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上三味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煎黃連湯(八十三)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者,黃連湯主之(屬太陽)。

甘草(三兩炙) 黃連(三兩) 干姜(三兩炮) 人參(二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棗二枚,以水三盞,煎黃連阿膠湯(八十四)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黃連(一兩) 阿膠(三分) 黃芩(一分) 芍藥(半兩) 雞子黃(半個)上銼如麻豆大。每半劑,以水二盞,煎取一盞,去滓,內膠消盡,納雞子黃攪令勻,溫服,日二服。

黃芩湯(八十五)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屬厥陰)黃芩(一兩) 芍藥(一兩) 甘草(一兩炙)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棗子一枚,以水一盞半,煎黃芩加半夏生姜湯(八十六)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屬太陽)。

黃芩(三分) 半夏(二分半) 芍藥(二分) 甘草(二分)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生姜四片,大棗子一枚,以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文蛤散(八十七)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癥者,與三物白散。龐安常云∶小陷胸湯非也。

文蛤(一兩)上一味為散。沸湯和服方寸匕。

三物白散(八十八)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白散(屬太陽)。

貝母(三分) 桔梗(三分去蘆) 巴豆(去心皮,熬黑,研如脂一上為散,納巴豆研勻,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人可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 之洗之,益令熱卻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十棗湯(八十九)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以十棗湯主之(屬太陽)。

芫花(炒赤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上各等分。異篩秤末,合和之,入臼中再杵治三百下,先以水一升半,煎肥棗子一十枚,取八合,去滓,納藥末,強人一錢匕,羸人可半錢,再單飲棗湯送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利后糜粥自養。合下不下,令人脹滿,通身浮腫而死。

抵當丸(九十) 傷寒有熱,小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丸(屬太陽)。

水蛭(五個熬去子,杵碎,水蛭再生化,為害尤甚,須銼斷,用鍛石炒過大黃(三分去皮凈) 虻蟲(五個去翅足,熬)上搗篩只為一丸,以水一大白盞,煎至七分,頓服, 時當下血;不下更作之。

抵當湯(九十一) 太陽病六七日,表癥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傷寒有熱,小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湯(以上屬太陽)。陽明癥,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當湯下之。病患無表里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谷喜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主之(以上屬陽明)。

水蛭(十枚熬去子,杵碎,水蛭入腹再生化,為害尤甚,須銼斷,用鍛石虻蟲(十枚去翅足熬) 桃仁(七枚去皮尖,捶碎用)上銼如麻豆出,作二服。以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之。

麻仁丸(九十二)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屬麻仁(五兩) 芍藥(四兩) 濃樸(五寸半去皮,姜汁炙) 枳實(四兩炙) 杏仁(二兩半去皮尖) 大黃(八兩去皮上為散,蜜和為丸,如桐子大。飲下十丸,未知益之,日進三服。

茵陳蒿湯(九十三)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以茵陳蒿湯主之(屬陽明)。

茵陳蒿(嫩者一兩) 大黃(三錢半去皮) 梔子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二大白盞,先煎茵陳減半盞,次內二味,煎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小盒飯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中去也。

牡蠣澤瀉散(九十四) 大病瘥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陰陽易瘥后,勞復牡蠣(熬) 澤瀉 蜀漆(洗去腥) 商陸上為散。飲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

竹葉石膏湯(九十五) 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陰陽易瘥后,勞復病脈證)。

淡竹葉(半把) 半夏(六錢一字湯泡洗) 石膏(四兩杵碎) 人參(半兩) 甘草(半兩炙) 麥門冬(一兩一分去心)嘔者,加生姜一兩半。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姜四片、粳米百余粒,煎取八分,米熟湯成枳實梔子湯(九十六) 大病瘥后,勞復者,枳實梔子湯主之。

枳實(一枚去穣麩炒) 梔子(三枚半肥者) 豉(一上以清漿水二盞半,空煮退八分,內枳實、梔子,煎取九分,下豉再煎五六沸,去滓溫服,覆令汗出;若有宿食,納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同煎。

白通湯(九十七) 少陰病,下利脈微,白通湯主之(屬少陰)。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兩炮)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入蔥白四寸,煮至七分,去滓溫服。

白通加豬膽汁湯(九十八)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豬膽(半合) 干姜(半兩炮) 蔥白(四莖) 溺(二合半) 附子半個(上以水一盞,煎五分,去滓,納尿、膽汁,和相得,分溫再服。

桃花湯(九十九)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屬少陰)。

赤石脂(四兩。一半碎,一半篩末用) 干姜(一分炮)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入糯米一撮,水一盞半,服愈,勿再服。

吳茱萸湯(一百) 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屬陽明)。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人參(一兩去蘆) 吳茱萸(一兩六錢五分,湯洗三遍)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生姜四片,棗子一枚,以水二盞半,煎至八分,去滓,分二服。

豬膚湯(一百一) 少陰,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屬少陰)。

豬膚(二兩六錢半)上一味,以水二大白盞半,煮取一盞許,去滓,加白蜜一合半、白粉一合。相和溫服。

桔梗湯(一百二)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與甘草湯;不瘥,與桔梗湯(屬少陰)。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炙)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分再服。

半夏散及湯(一百三)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屬少陰)。

半夏(湯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上等分。各別搗篩已,令和治之。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八分,令冷,少少咽之。

苦酒湯(一百四)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半夏(洗碎如棗核十四枚) 雞子(一枚去黃,納苦酒,著雞子殼上二味,內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二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真武湯(一百五)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屬太陽)。少陰病二三日不已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屬少陰)。

茯苓(三分,小便利者去茯苓) 白術(二分) 芍藥(三分,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分)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用二片。嘔者去附子,加入生姜三兩)若咳者,加五味子三分,細辛一分,干姜一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進三服。

烏梅丸(一百六)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以烏梅丸主之(屬厥陰)。

烏梅(七十五枚) 細辛(一兩半) 干姜(二兩半) 黃連(四兩) 當歸(一兩) 附子(一兩半炮椒(出汗一兩) 人參(一兩半) 桂枝(一兩半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杵成泥和藥,令千下,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進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一百七)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屬厥陰)。

干姜(三分炮) 黃芩(三分) 黃連(三分) 人參(三分)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白頭翁湯(一百八)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也,白頭翁湯(以上屬厥陰)。

白頭翁(一兩) 黃柏(一兩半) 秦皮(一兩半) 黃連(一兩半)上銼如麻豆大。分五服,以水二大盞,煎至八分,去滓溫赤石脂禹余糧湯(一百九)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治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屬太陽)。

赤石脂(四兩) 禹余糧(四兩)上銼碎。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旋復代赭湯(一百十) 傷寒發熱,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湯主之(屬太陽)。

旋復花(三分) 人參(半兩) 代赭石(一分) 甘草(三分炙) 半夏(三分湯洗)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瓜蒂散(一百十一) 病如桂枝癥,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喉咽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主之(屬太陽)。

瓜蒂(熬黃) 赤小豆(各半兩)上各搗篩已,合治之。取一錢匕,豉一合,湯七合,先漬之,須臾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不吐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之。

蜜煎導湯(一百十二)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屎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蜜(四兩)上一味,納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看欲可丸,捻作挺如指許,長二納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豬膽汁方用大豬膽一枚,瀉汁,和法醋少許,以灌谷道中,如有一食頃,當大便。

燒 散(一百十三) 傷寒陰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小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 散主之。

婦人 襠燒灰上一味,以水和服方寸匕,小便利,陰頭腫即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信县| 广汉市| 泰来县| 海兴县| 墨竹工卡县| 祁东县| 绥芬河市| 得荣县| 新平| 卢龙县| 噶尔县| 宜章县| 潼关县| 徐水县| 白城市| 颍上县| 定边县| 新乡县| 东台市| 太仆寺旗| 辽宁省| 金坛市| 闵行区| 塘沽区| 资中县| 双江| 个旧市| 博爱县| 吉木萨尔县| 延长县| 扎兰屯市| 巩义市| 靖远县| 子洲县| 剑阁县| 沂源县| 临沭县| 崇明县| 昭苏县| 镇康县| 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