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7章

  • 靖海紀事
  • 施瑯
  • 4578字
  • 2015-12-20 15:21:22

臺灣既定,因與部臣會議棄留利害來決,特疏奏陳,言:「臺灣地方,北連吳會,南接粵嶠,延袤數千里,山川峻峭,港道紆回,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隔離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余遙。查明季設水澎標于金門所,出汛至澎湖而止,水道亦有七更余遙。臺灣一地,原屬化外,土番雜處,未入版圖。然其時中國之民潛至,生聚于其間者,已不下萬人。鄭芝龍為海寇時,以為巢穴。及崇禎元年就撫,將此地稅與紅毛為互市之所,紅毛遂連絡土番,招納內地人民,成一海外之國,漸作邊患。至順治十八年,為海逆鄭成功攻破,盤踞其地,糾集亡命,挾誘土番,荼毒海疆,窺伺南北,侵犯江浙。傳及其孫克塽,六十余年,無時不仰廑宸衷。昨奉旨征討,親至其地,備見沃野土膏,物產利溥,耕桑并耦,魚鹽滋生,滿山皆屬茂樹,遍處俱植修竹,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無所不有。向之所少者布帛耳,茲則木棉盛出,經織不乏。且舟帆四達,絲縷踵至,飭禁雖嚴,終難杜絕。實肥饒之區、險阻之域。逆孽乃一旦凜天威,懷圣德,納土歸命,此誠天以未辟之方輿,資東南之保障,永絕邊海之禍患,豈人力所能致?夫地方既入版圖,土番人民,均屬赤子,善后之計,尤宜周詳。此地若棄為荒陬,復置度外,則今臺灣人居稠密,戶口繁息,農工商賈各遂其生,一行徙棄,安土重遷,失業流離,殊費經營,實非長策。況以有限之船,渡無限之民,非閱數年,難以報竣。使渡載不盡,茍且塞責,則該地之深山窮谷,竄伏潛匿者,實繁有徒。和同土番,從而嘯聚,假以內地之逃車閃民,急則走險,糾黨為祟,造舟制器,剽掠濱海。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固昭然較著者。甚至此地原為紅毛住處,無時不在涎貪,亦必乘隙以圖。一為紅毛所有,則彼性狡黠,所到之處,善能鼓惑人心。重以夾板船只,精壯堅大,從來乃海外所不敵。未有土地可以托足,尚無伎倆,若以數千里之膏腴,復付依泊,必合黨伙,竊窺邊場,迫近門庭,此乃種禍后來,沿海諸省,斷難晏然無慮。異時復動師遠征,兩涉大洋,波濤不測,恐未易再建成效。如僅守澎湖而棄臺灣,則澎湖孤懸汪洋之中,土地單薄,界于臺灣,遠隔金廈,豈不受制于彼,烏能久居哉?守臺灣所以固澎湖。臺灣澎湖,一守兼之,沿邊水師,汛防嚴密,各相犄粗,聲氣關通,應援易及,可以寧息。況昔日鄭逆所以得負抗逋誅者,以臺灣為老巢,以澎湖為門戶,四通八達,游移肆虐,任其所之。我之舟師,往來有阻。今地方既為我得,在在官兵,星羅棋布,風期順利,片帆可至,雖有奸萌,不敢復發。臣業與部臣蘇拜、撫臣金鋐等會議。緣部臣、撫臣未履其地,去留未決。臣閱視周詳,不敢遽議輕棄。伏思圣祖建極以來,仁風遐揚,威聲遠播,四海賓貢,萬國咸寧,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莫不臣服。以斯方拓之土,奚難設守,以為東南數省之藩籬。且海氛既靖,內地溢設之官兵,盡可陸續汰減,以之分防臺灣澎湖兩處。臺灣設總兵一員、水師副將一員、陸師參將二員、兵八千名,澎湖水師副將一員、兵二千名,通共計兵一萬名,足以固守,又無添兵增餉之費。其防守總兵副參游等官,定以三年或二年轉陞內地,無致久任,永為成例。又地方初辟,該地正賦雜餉,殊宜蠲豁。見在一萬之兵食,權行全給,三年后開征,寓兵于農,亦能濟用,無庸盡資內地之轉輸。蓋籌天下之形勢,必求萬全。臺灣一地,雖屬外島,實關四省之要害。無論彼中耕種,能資兵食,固當議留,即為不毛荒壤,必藉內地挽運,亦斷斷乎其不可棄。去留之際,利害攸系,恐有知而不言。如我朝兵力,比于前代,何等強盛,當時封疆大臣,無經國遠猷,矢志圖賊,狃于目前茍安為計,畫遷五省邊地以避寇患,致賊勢愈熾,而生民顧沛。往事不臧,禍延至今,重遺朝廷宵旰之憂。臣仰荷洪恩,天高地厚。行年六十有余,衰老浮生,頻慮報稱末由。熟審該地形勢,不敢不言。至于后來萬或滋蔓難圖,竊恐責臣以緘默之罪,臣又焉所自逭?是以敢于會議具疏之外,不避冒瀆,以其利害自行詳細披陳。外臺灣地圖一張,附馬塘遞進御覽」。

二十三年九月,以臺灣賦額,壤地初辟,宜沛皇仁,以廣治化,前會疏未為盡善,獨疏陳請,言:「臣準兵部密咨為謹陳善后末議以贊一統無外之宏規事內開覆奉圣旨,臺灣應得錢糧數目若干,白糖鹿皮可否興販,著部臣蘇拜及督撫提再議。該臣欽遵于本年七月十六日就廈門登舟,乘東南風而赴省城,會議浹月,未得適合。臣想漳泉為下游地方,兼見在渡載安設臺灣文武官員兵丁及班回征師,臣與提臣萬正色不便皆久住省城,姑于八月十九日乘北風由舟先回廈門料理。其臺灣應得錢糧數目,及白糖鹿皮可否興販之處,部臣及督撫二臣復議明白,至九月初八日移送會題疏稿,與臣畫題矣。然臣更有不得不披陳者:臺灣沃野千里,則壤成賦,因地為糧,宜稱富足;但僻處汪洋之中,化阻聲教之外,彌山遍谷,多屬土番,雖知懷服,習性未馴,射獵是事,征供無幾。其安于耕桑可得按戶而問賦者,皆中國之人,于數十年前,生聚乎其間。及鄭逆擁眾盤踞,兵即為農,農即為兵。兼沿海數省地方人民,有為所掠去者,有趨而附之者,非習于漁,則與為佃。自臣去歲奉旨蕩平,偽藩、偽文武官員、丁卒與各省難民相率還籍殆半。人去業荒,勢所必有。今部臣蘇拜等所議錢糧數目,較偽藩鄭克塽所報之額相差不遠。在鄭逆當日僭稱一國,自為一國之用度,因其人地,取其餉賦,未免加重。茲部臣等奉有再議之旨,不得不以此數目覆議。臣竊見此地自天地開辟以來,未入版圖;今其人民既歸天朝,均屬赤子,圣主視民如傷,率土咸被,伏乞沛以格外之澤,減以應需之賦,則恩出朝廷,不在臣下;使海外諸國,既懾天威,益慕圣德。且鄭逆向時所征者時銀,今之所定者紋銀,紋之與時,更有加等。劉國軒、馮錫范見在京師,敕部一詢即知。彼遐陬初化之人,原非孝子順孫,萬一以煩重為苦,輸將不前,保無釀成地方之禍?至于動兵,為費更甚。何惜減此一二萬之錢糧哉?且臣前議宜守此土者,非因其地可以加賦,蓋熟察該地屬在東南險遠海外之區,關系數省地方安危,既設官分治,撥兵汛防,則善后之計,宜加周詳。今所調守兵一萬,乃就閩省經制水陸兵丁六萬五千七百五十名數內抽調前去,兵無廣額,餉無加增。就此議定錢糧數目,蠲減于寇虐之后,使有司得以仰體圣主德意,留心安集,至數年后人戶繁盛,田疇既易,賦稅自充,斯時有增無減,豈待按數而征哉?至于興販東洋白糖一項,歲定二萬石,不足之數,聽其在本省之內采買。夫本省之去臺灣,已隔兩重汪洋,以臺灣所產白糖配臺灣興販船數,固為安便,若就本省湊買白糖,涉重洋而至臺灣,方興販東洋,則今四方蕩定,六合為一,在臺灣可以興販東洋,豈本省不可興販,必藉臺灣之名買白糖赴彼哉?此皆部臣蘇拜等慮彼中之錢糧不敷,婉為籌度,可知臺灣錢糧一時未能裕足。然在部臣及督撫二臣未至其地,不知情形,雖留心區畫,難以曲盡。以臣躬親履勘,民風土俗,安危利害,無不詳悉。荷恩深重,故敢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圣祖可其奏,乃減舊額賦十之四。

時海禁初開,洋船出入縱橫,瑯念海疆底定,更宜加慎,以埀永安。二十四年三月復具疏言:「慮事必計其久遠,防患在圖于未然。圣主深念海宇既靖,生靈涂炭多年,故大開四省海禁,特設官差定稅,聽商民貿捕,群生感沛澤之均沾,國家獲泉流之至計,實冠從古帝王之丕謨矣。顧臣思之,前因海禁森嚴,堤防易于畫一,茲海禁既展,沿海內外,多造船只,飄洋貿易捕采,紛紛往來,難以計算,水師汛防,無從稽察。竊見在昔明朝,濱海奸徒出沒,糾〈舟宗〉肆害,延至我朝定鼎四十余年,江、浙、閩、粵數省,民靡有寧。今德威遠播,四海歸心,惟南之柬埔寨尚有偽鎮楊彥迪余孽黃進聚艘百余,北之浙江烏洋尚有馮錫鵬殘黨,及撫而復叛之劉會,集十余艘游移海洋。邇來貿易船給關臣照票,采捕船給道府縣由單,叢雜無統,數省內地,積年貧窮游手奸宄,實繁有徒,乘此開海,公行出入汛口。若嚴于盤查,則以抗旨難阻之罪相加。如不加詰問,恐至海外結黨釀禍。現準浙江撫臣趙士麟咨稱,閩省漁船,越省荼毒漁民,亟宜禁止等語。臣以為展禁開海,固以恤民裕課,尤須審弊立規,以埀永久。今販洋貿易船只,無分大小,絡繹而發,貲本有限,餉稅無幾,不惟取外域輕慢,且藉公行私,多載人民,深有可慮。近者臣在省城會議,據中軍參將張旺報稱,船戶劉士明趕繒船一只,給官票出口往呂宋經紀,其船甚小,載貨無多,附搭人數共一百三十三名。臣據報即查,而該船已開去矣。一船如此,余概可知。夫臺灣難民,尚荷朝廷德意,移入內地安插。今內地之人,反聽其相引而之外國,殊非善固邦本之法。竊觀外國進貢之船,人數來往有限,且不肯遣留一人在我中土。更考前代以來,備防外國,甚為嚴密。今雖許其貿易,亦須有制,不可過縱。臣愚,以為飄洋貿易一項,當行知督撫提諸臣,各將通省內凡可興販外國港門,議定上大洋船只數,官民有身家不至生奸者,或一人自造一船,或數人合造一船,聽四方客商貨物附搭。庶人數少而貲本多,餉稅有征,稽查尤易。外國見我制度甚密,自生畏服。其欲赴南北各省貿易并采捕漁船,亦設法畫定互察良規,以杜泛逸海外。則民可以遂其生,國可以佐其用,而禍患無自而萌,疆圉永以寧謐。茍視為已安已治,無事防范,竊恐前此海疆之患,復見不遠。兼以水師船只,刻限三年小修,五年大修。自征剿及渡載投誠偽官兵眷口難民之后,多屬朽壞擱泊。窮弁不能整葺,講修猶遲時日。而沿海新造貿捕之船,皆輕快牢固,炮械全備,倍于戰艦。倘或奸徒竊發,藉其舟楫,攘其貲本,恐致蔓延。蓋天下東南之形勢,在海而不在陸。陸地之為患有形,易于消弭;海外之藏奸莫測,當思杜漸。更以臺灣澎湖新辟,遠隔汪洋,設有奸宄生心突犯,雖有鎮營官兵汛守間或阻截,往來聲息難通,為患不可言矣。彼時復行禁止貿捕,固有負國家子養億兆之德意,將東南環海地方,不又仰廑宸衷顧慮哉?蓋自我朝御極以來,凡有梗化,精騎一到,率土咸服。獨此海氛,積年負抗,調發勞費,動關億萬,未獲削平。乃干斷航剿,甫爾蕩定,而四省開海,船只出入無禁。思患預防,不可一日廢弛。臣謬膺職任,在閩言閩,當此未然,深知情弊,鰓鰓上陳。使臣年力方壯,圣主不以臣為駑駘,尚可竭蹶綢繆;惟年已六十有五。衰老漸及,意在乞休,故不能緘默而言人之所不敢言者」。時又議徙新附人民,分置外省,瑯力保其必無后患,請置大省。不避謗,亦不市恩。凡前后入告諸疏,公忠剴切,上動天德,并如所奏施行。

二十七年朝京師,圣祖命宗室諸大臣設供帳郊迎,比謁見于暢春苑,溫旨慰勞,厚賜以歸。三十二年復入覲,時年七十余,步履稍艱,圣祖命侍臣扶拜賜坐。因奏:「臣衰老,請解海疆重任」。圣祖溫諭再三,謂「朕用汝心,不在手足」。此歸,賞賚益厚。

又三載,以病卒于官,年七十有六,時康熙三十五年三月二十一日也。遺疏至,圣祖震悼。由太子少保加贈太子少傅,予祭葬,加祭二次,謚襄壯。卒之日,閩中紳士居民皆巷哭,群立祠,歲時祀之。

瑯容貌魁偉,沉毅有謀略,用兵特重,計出萬全。所見既定,眾咻不撓,故戰無不克,而終以不殺為念。嘗著五花陣法,指授諸將,至今傳習。子八人,世綸見名宦名臣傳,季世范,襲侯爵,從遺疏也。

嘉慶丁已重鐫靖海紀目次

御賜詩章 上諭一道 封侯制誥 贈宮傅制誥 敕建碑文 諭祭一次文 諭祭二次文 諭祭三次文 欽定名臣列傳 邊患宜靖疏 盡陳所見疏 密陳海務疏 決計進剿疏 舟師北上疏 海逆形勢疏 海逆日蹙疏 飛報大捷疏 據情具題疏 臺灣就撫疏 賫繳冊印疏 報入臺灣疏 報抵臺灣疏 臺灣棄留疏 安插偽官疏 壤地初辟疏 海疆底定疏 收用人材疏 遺疏師泉井記 原跋一 原跋二 跋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威市| 盐池县| 泗洪县| 曲阳县| 衡山县| 江安县| 夏津县| 克东县| 达孜县| 云和县| 德保县| 湘阴县| 砚山县| 西盟| 龙川县| 安吉县| 土默特左旗| 堆龙德庆县| 肃南| 黄骅市| 泽库县| 四会市| 镇康县| 苍南县| 蛟河市| 济南市| 马龙县| 枣强县| 陵水| 错那县| 丰原市| 章丘市| 综艺| 大姚县| 清新县| 高雄市| 大埔区| 九江县| 都江堰市| 龙江县| 衡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