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科大要,須辨內外二因及明五行生克。如外感六淫之邪,痰火上壅而為病。內傷飲食煎炒,熱傷肺胃及房勞傷腎,郁怒傷肝。其中五臟生克,如金克木,則宣其肺,當補其肝,木得和而病即安。木克土,則宣其肺,當補其脾,土得安而病自愈。土克水,則宣其脾,當補其腎,水得潤而病自已。水克火,當滋其腎,而養其心,火得暖而病自痊。火克金,當瀉其心,而補其肺,金得潤而病自除。故病有淺深實虛,必究其因而治之。爰定神、圣、功、巧四字,隨證化裁可也。
神字號玉華散
專治咽喉三十六癥,一切鵝腫并用之。
血竭(三錢) 白礬(一兩) 芒硝(一兩) 乳香(五錢) 沒藥(五錢) 硼砂(五錢)雄黃(三錢) 麝香(一分) 冰片(五分)共為細末,秤過,每兩加入膽礬一分,俱系生用,不須制。
歌曰:血雄三錢麝一分,五錢乳沒硼砂同,礬硝一兩一分膽,片腦細末用五分。
圣字號通利散
治毒瓦斯秘結,大便不通,原名敗黃散,有泄者當忌之。
白礬(五錢) 芒硝(三錢) 雄黃(三錢) 巴豆(一錢,去殼,凈油)共為細末,看病淺深,一遍或用三匙調和,溫服。取其通利大便二三次,看患者虛實用之。或煉蜜為丸,如龍眼大,調溫湯下,取泄立效。
歌曰:敗黃巴豆散,油殼去一錢,雄硝三錢足,礬是半兩間,煉蜜為丸用,通利病即痊。
功字號積雪膏
量病輕重,用前神藥末,加入膽礬五分。若出膿,加入熊膽一錢。若病患沉重,喉竅俱塞,可入一錢;輕者可用二三分。若病患心煩顛倒,口出鬼言,可入朱砂五分,竹茹五分即安寢。
巧字號定風針
巧者,取針去血,并無亂刺,當針則針,不當針則止。遵范九思之針灸法,看病深淺如何,隨證變通為巧。若淺者、虛者,偶然針愈,不知針之毒,隨或反害者有之。宜針不宜針,可自斟酌為之。鵝瘡有黃白者,頭上可針破,敷神藥末捕膿。血出者,不可亂刺,不用神藥末,用真喉末可也。
一病者,如喉中忽然生單鵝或雙鵝,多起于睡醒覺,之或起了二三日,微礙,遇熱而觸動,實時礙氣難吞,牙關緊合不開,將神藥末一匙挑入牙關內,左右俱用藥二遍,痰即開。
一刻間,再吹神藥末,含得為水。先遍咽下含。次遍為水,口吐撒,再用藥三遍方可。看內病如何。若瘡形紅腫,只用神藥末吹之自消。如潮熱憎寒不退,急用通利散三匙瀉之,用連翹消毒飲數服。不拘時候,時時服之,敗其毒也。
連翹消毒飲連翹(一錢) 升麻(五分) 防風(五分) 荊芥(四分) 僵蠶(一錢) 全蝎(四分)牛蒡(五分) 白芷(七分) 黃柏(一錢) 黃連(一錢) 桔梗(五分) 薄荷(五分)甘草(五分)水二碗煎服。(炳章按:如舌尖赤,喉間赤或紫,午后疼痛增劇,便燥結,雖有身熱,宜辛涼橫開,如升、防、僵、蒡、白芷皆在禁例。)有熱加柴胡(炳按:柴胡宜改桑葉)七分,黃芩七分。有痛不止要加 乳香(三分) 沒藥(三分)。小便不通加木通七分,車前子七分。有痰盛者加半夏七分,栝蔞七分。
一病喉內生鵝,煩熱憎寒,內如粟殼,黃 瘡連爛口舌,即用神藥末吹鵝中,此是毒風之極。然亦無妨。只須五六日,遲退痊矣。脈浮洪者,宜用敗毒散服之。若脈沉實,用敗黃通利散三匙。脈浮洪或沉有力,俱無害。
敗毒散牛蒡(七分) 荊芥(五分) 元參(一錢) 赤芍(五分) 柴胡(五分) 桔梗(一錢)甘草(五分) 白芷(五分)(炳按:柴胡、桔梗、白芷,辛溫升提,皆宜慎用)若毒盛加升麻(五分),葛根(五分)。有潮熱者,加苦參根(五分),黃芩、黃連、防風(各五分)。若腹脹悶亂,發熱秘結,加大黃(二錢),芒硝(一錢)同煎。利三五遍,即止。余不拘服。
一病舌下另生一舌,如蓮花者,名為蓮花舌,又名重舌,又名木舌。舌大長硬,俱用神藥末點之。若沉重者,頻頻擦舌,及教病患自己咬住舌,露舌在牙外,看真,用三棱針針去四五路血后,點神藥末擦舌為妙。又有紫筋二條,針開出血,用神藥末吹之。(炳章按:此癥皆由肝腎虧,心火旺,宜服滋營養液湯劑,效更速。)又用米醋半碗,調真喉末含之,吐出再含,以消為度。
真人吹喉散硼砂(一錢) 寒水石(七分) 雄黃(五分) 上冰片(六厘)共研細末,收貯聽用。若喉疳臭爛,加地雞一分,(即水缸下地蜱子,瓦上焙枯。)麝香(五厘),牛黃(七厘)。
一病崩砂漏齒風,亦有潮熱。只用神藥末加蜜蒸過,調涂含咽,津滿口,吐撒。用防風、荊芥、白芷三味,煎水,洗凈用藥,擦牙關即活。又將舌洗去毒。此病不妨。如有牙邊紅肉生出來,去硝礬二味,加入膽礬一錢,同用神效。亦用敗毒散,或食,或洗,俱用無患。如有腹滿、腹緊,亦用通利散。若不敢通,只用連翹消毒飲服之。若孕婦,用神藥末,勿吞,只可口含,吐出來。入麝香,吞無忌。
一病牙關,內生有肉,遮過牙,口又難開,卻用神藥末挑放牙上,開其牙竅,然后用針剔破其肉,即用神藥末敷破處即愈。再看牙關內,有紅筋一條,入牙關,不能開,用瓦刀割斷其根,待血出,再用神藥末吹之。
一病喉風,連年起一二次不斷。其根原者,用范九思之針灸法,男左女右,在大指本節后一寸,用艾灸三壯,即斷其根。此穴不可輕用,慎之慎之。
光按:神藥末,即神字號玉華散。真喉末,即真人吹喉散。
周詩先生曰:夫咽喉者,乃五氣呼吸之門戶,五味輸納之道路也。蓋咽者,咽也,咽納水也。喉者,候也,候氣之出入也。有風、積、痰、虛四字所傷,病由此生,而輕重可較焉。夫氣之出入,有順有逆,外有六淫時氣之邪,內有七情飲食之傷,其中又有虛實。故內因七情過度,則主不能安而神勞,神勞則相火動,火動痰生則氣郁。而火變痰于咽嗌,單鵝、雙鵝、梅核諸癥蜂起,乘外感之邪熱觸動而作矣。學人可認證候,方法施治,以期得效。三十六種,名雖不同,四字之說,甚為盒飯。若不識其癥,妄施藥餌,輕變為重,實難救療。且咽喉系危急之癥,不可輕忽,可用心救人,陰 非輕。當取則取,不當取者,可以行陰 ,天必佑之。
附風熱喉辨方
風熱喉初起,牙關強閉,頭面則腫,咽津則礙,憎寒壯熱,屬肝膽之經,生發頂鵝,雙單鵝,每日宜用真喉末吹二三次,每次三匙,內服瀉肝通圣散一劑,以瀉為度。如不瀉,連進幾次,用消風活血湯數劑,若瀉后,對時不寬,急用三棱針刺去鵝頂毒血,只三五針。隨后又點藥末。若喉緊急,即以針刺毋待,次日活法行之,此乃肝膽經癥。牙關閉疼,壅盛而死,或改用皮硝散急吹用之。
瀉肝通圣散歸尾(四分) 黃芩(七分) 僵蠶(五分) 赤芍(五分) 桔梗(一錢) 甘草(五分) 石膏(二錢) 大黃(生二錢,熟二錢) 芒硝(一錢) 枳殼(七分) 黃柏(七分) 升麻(三分) 葛根(四分) 防風(四分) 荊芥(四分) 膽草(四分) 生姜(一片)水一碗煎七分,空心溫服,令瀉為度。如不瀉,再進本藥一劑,后方服消風涼血湯。(炳章按:此證去升、葛、桔、防、生姜加鮮大青、丹皮、桑葉、銀翹等,則效更捷)。
消風涼血湯白芍(七分) 黃芩(一錢五分) 鮮生地(二錢) 桔梗(一錢) 荊芥(五分) 防風(六分) 梔子(五分) 僵蠶(四分) 黃柏(七分) 黃連(三分) 甘草(三分) 歸尾(五分) 花粉(六分)銀花(五分) 山豆根(五分) 升麻(三分) 薄荷(三分) 生姜(一片)水二碗,煎七分,空心服。(炳章按:升、防、桔、生姜,喉癥皆當慎用)千金皮硝散 風痰盛者必用此方。
皮硝(一兩,用鐵挑,炙過,以干為度) 砂仁(二錢,去皮膜) 海螵蛸(二錢,去凈粗殼) 硼砂(生一錢, 五分) 雄黃(一錢五分) 朱砂(一錢五分) 冰片(二分) 直僵蠶(八分) 麝香(五厘) 郁金(五分) 白礬(一錢六分,生 各半。)
附積熱喉辨方
積熱喉初起,多有夜半睡覺,咽津礙氣,牙關強而不開,鼻氣覺有些燒,痰涎壅粘,壯熱多,憎寒少。此癥屬心經三焦之火,生發頂,雙單鵝亦宜。每日吹真喉末二三次,每次三匙,出痰多效。內用瀉心通圣散一劑,次用清膈涼血湯數劑。若瀉心通圣散服后大瀉,不用多服。若無多瀉,再進本藥一劑,方可吹藥。一日不寬,急用三棱針刺去鵝頂毒血,三五針。
吹喉藥,點之毋得遲延。日久自潰爛變成牙疳,雖不至死,臭惡半年不愈。故當速治。又恐延遲日久,兼胃虛之人,毒攻心胃,可謂快殺。此宜深察趨行,勿怠也。
瀉心通圣散黃連(一錢) 犀角(五分) 梔子(五分) 桔梗(八分) 甘草(三分) 枳殼(五分) 黃芩(一錢) 升麻(四分) 葛根(五分) 生地(五分) 白芍(五分) 石膏(一錢五分) 大黃(生一錢,熟二錢) 芒硝(一錢五分) 歸尾(五分) 麻黃(五分) 生姜(一片)水二碗,煎八分,空心服。令瀉為度。若無瀉,再進一服,后服清膈活血湯。(炳章按:此證多得心經實熱與時氣風火為癥,升、葛、麻、姜、梗等溫升,皆忌,宜加辛涼散風藥為要。)清膈活血湯黃連(一錢) 麥冬(二錢) 連翹(一錢) 梔子(五分) 石膏(一錢) 桔梗(八分) 黃芩(一錢) 甘草(三分) 歸尾(五分) 升麻(三分)水二碗,煎七分,溫服。(炳章按:升、桔宜換為桑葉、丹皮、紫花地丁草、鮮大青等更佳。)
附痰熱喉辨方
痰熱喉初起,不常有。痰粘,咽吐津,咽干,得茶湯潤而出之。無觸不患,過適口熱物,飲食過傷,火動擊搏,致令不清,而成喉痛。痰涎大多,亦略憎寒壯熱,生發頂雙單鵝。癥屬肺胃之經,每日宜用真喉末吹二三次,內服消痰降火湯數劑。大便秘結用通利散三匙溫服,然后服消痰降火湯。若熱盛,用防風通圣散一劑,亦可隨癥用之。
消痰降火湯花粉(二錢) 元參(三錢) 白芍(一錢) 枯芩(一錢) 桔梗(一錢) 甘草(五分) 山豆根(五分) 半夏(五分) 白茯苓(一錢) 知母(一錢) 桑皮(一錢) 黃連(五分)水二碗,煎七分,空心服,后用敗黃通利散瀉之。
防風通圣散 治一切初發喉風。先服一二劑,取通利為度。后用消風活血解毒湯。若虛喉,不可服。宜照虛喉方治之。
桔梗(二錢) 防風(一錢) 荊芥(五分) 枯芩(一錢) 連翹(五分) 石膏(二錢) 大黃(三錢,看人虛實加減) 樸硝(一錢) 甘草(三分) 薄荷(五分) 白芍(五分)水煎,空心服。服后以泄為度。不泄,再服一劑,泄后再服后方。
消風活血解毒湯鮮生地(一錢) 銀花(五分) 干葛(五分) 防風(五分) 荊芥(五分) 升麻(三分) 連翹(一錢) 枳實(八分) 歸尾(五分) 赤芍(一錢) 桔梗(一錢) 山豆根(五分) 黃芩(一錢)梔子(四分) 苦參根(五分,炳章按:升燥切不妄用,前批忝閱。)水二碗,煎八分,不拘服,要溫服,多服無妨。
附虛熱喉辨方
虛熱喉初起,其勢不急,微微緩緩,咽津覺得干燥,吞氣些礙,無鵝無腫,滿喉或紅或紫,此乃命門相火上沖為害,癥屬腎水枯竭,命門相火煎急腎陰,不能降之。故虛火沖喉,微礙痛,不惡寒,獨怕熱。不宜吊藥,恐損津液,無益反損。只宜含生津潤肺丸,緩咽下,并服滋陰降火湯數劑為善,不宜針吊吹藥。
滋陰降火湯生地(二錢) 元參(二錢) 天冬(二錢) 白芍(一錢) 麥冬(二錢) 鹽柏(一錢) 桔梗(一錢) 枯芩(一錢) 梔子(七分) 甘草(三分) 知母(一錢) 山豆根(五分) 丹皮(一錢)澤瀉(一錢) 薄荷(五分,自汗不用)水二碗,煎八分,空心服。(炳章按:腎虛陰火上炎之癥,宜導熱歸下,如景岳玉女煎加元參等最好。方內桔梗升提,載藥上行,為最忌。)生津潤肺丸硼砂(三錢,生 各半) 寒水石(二錢) 山豆根(二錢) 五味子(一錢) 甘草(二錢) 枯芩(二錢) 烏梅(一錢) 薄荷(三錢)上冰片二分,共研細末,蜜為丸,如龍眼大,含化,咽下,生津降火。
附針灸須知
百會穴一針。前頂穴一針,亦用三針。后頂穴一針,亦用三針。頰車穴一針,亦用三針。
左右俱針亦可。風池穴一針,男左女右。少商穴一針。合谷穴一針,列缺穴一針。曲池穴一針。俱男左女右。
中指定同身寸用為上肢之尺度光按:百會居頭之正中。前頂在百會前一寸五分。后頂在百會后一寸五分。頰車在耳之下。風池在發際之陷凹中,即頸后二大筋下部之外端。少商在拇指內側爪甲根。合谷在食指與拇指基底部中間之陷凹處,孕婦禁忌。曲池在肘外輔骨之陷中,屈肘向胸,則適當其橫紋端。列缺在手之內面,離腕之橫紋一寸半。
凡臨諸癥,先從少商、合谷、列缺、曲池,以男左女右,各根據針法刺之。若病重者,先從前頂、百會、后頂、風池、頰車諸穴針之,開通周身經絡,使風熱結邪得以消散,而血氣流行。佐以奇藥內治,自易收效。若針路無血,則風熱壅盛,受邪深重,多致不救。
凡下針,用左手大指甲重切所針之穴,令氣血開。教病者心專于內,不可外馳,然后下針,使針不傷榮衛。
凡用針,至穴孔,中病之處急出針。即以左手大指急按所針穴孔,勿令出血,是謂補法。若起針時,緩緩拔出,不用手按其針孔,令其出血,是謂瀉法。大抵實癥可瀉,虛癥宜補,或先瀉后補,隨癥用之。
喉風用針灸法,雖能斷根,永不再發。然亦有不戒煎炒熱毒之物,以致一二年后復發一次,不可不知。故針后宜戒口,以免后患。未用針時,喉內先將散風藥末吹之,然后用針。
針后必將藥末封針口處。如吹藥后,針之不退,再用吊藥吹之。
散風藥方 吹喉并封針口用。
全蝎(六分,用水洗凈,去頭足,童便制,秤足) 草烏(一錢,去蘆制) 薄荷(一錢五分)三味為末。另用乳缽細擂極細末和入千金皮硝散(一錢),加入冰片(一分),麝香(五厘)。
吊藥方鵝腿草(即剪刀鉸根) 山大黃(即水推沙根) 野南星(即石蒜頭)三味共磨水,吞下即吐。膈中之痰,吐中有發散之義。發散則出汗,故風從汗出。
光按:鵝腿草之名,本草未載。疑即鵝抱,待考。近年《衛生公報》發明天名精一物,以治喉痹腫痛,確有吐痰之妙。前賢李時珍,亦稱其功效。山大黃,本草名酸模,味酸寒,殺蟲治疥。野南星,即石蒜,味辛溫,本草稱其取吐,取汗頗良。
附志
是書破頭黃真人傳授。宮蘭翁、姜白石又傳與周詩先生。周先生傳與女婿林杏。吾再傳黃春臺,三傳李元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