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 集驗方
  • 洪氏
  • 5176字
  • 2015-12-19 16:33:11

治諸瘧疾方

黃帝曰:夫 瘧皆生于風,夏傷于暑,秋為 瘧。問曰:瘧先寒而后熱何也?對曰: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于寒,而后傷于風,故先寒而后熱也。問曰:先熱而后寒者何?對曰:先傷于風,而后傷于寒,故先熱而后寒也,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fā),名曰癉瘧。(《醫(yī)心方》卷十四)治諸瘧方。

牛膝莖葉一把,切,以酒三升,漬一宿,分三服,令微有酒氣,不即斷,更作,不過三服麻黃湯,治瘧須發(fā)汗方。

麻黃(四兩去節(jié)) 大黃(四兩) 栝蔞(四兩) 甘草(一兩炙)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未發(fā)前食頃服,臨發(fā)更服,服后皆覆取汗治瘧或間日發(fā),或夜發(fā)者方。

秫米(百粒) 石膏(八兩碎) 恒山(三兩) 竹葉(三兩)凡四物,切,以水六升,漬藥,覆一宿,明旦煮取二升,分三服,取未發(fā)前一食頃第一服,取臨欲發(fā)第二服,當一日勿洗手足及漱口,勿進食飲。取過時不發(fā)乃洗澡進食也。并用余藥汁涂五心及胸前頭面,藥滓置頭邊。此方從來舊用神驗。(《醫(yī)心方》卷十四)夫瘧必從四肢始,治方。

先其時一食頃,用細左索繩緊束其手足十指,過發(fā)時乃解之。(《外臺》卷五)又方取大蜘蛛一枚,內(nèi)蘆管中,密塞管口,繩系以綰頸,過發(fā)時乃解去。(《醫(yī)心方》卷十四)又方桃葉二七枚,安心上,艾灸葉上十四壯。(《醫(yī)心方》卷十四)又方先作羊肉 餅,飽食之,其進少酒隨所能,令其欣欣有酒氣,入一密室,里燃炭火,濃覆,治一切瘧,勞瘧,無問年月深遠,阿魏散及丸方。

阿魏 安息香 蘿卜子(各二兩) 蕪荑(一合)上四味,搗篩為散,以暖水服半錢,如不能散服,蜜丸熟水下三十丸,須臾吐,忌冷水。

如治溫瘧、勞瘧、烏梅飲子方。

烏梅(七顆) 桃、柳心(各七莖) 蔥白(七莖) 豆豉(一合) 甘草(四分) 柴胡(四分) 知母(四分) 大黃(三分)上八味,各細銼,以童子小便兩茶碗宿浸,明旦早煎三兩沸,去滓,頓服瘥,未瘥更作,服治溫瘧、痰瘧,久不瘥,黃連散方。

宣州黃連(二兩)上一味,搗篩未,以濃酒一盞,調(diào)三錢,空心頓服,相次更服三錢,更飲三、兩盞酒,任意醉,卻睡,候過時方得食,如渴枳實煎湯,并三日服瘥。忌豬肉、冷水。(《外臺》卷五)治勞瘧,積時不斷,眾治無效,此方治之。

生長大牛膝一大虎口,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第一服取未發(fā)前一食頃,第二服取臨發(fā)。(《醫(yī)心方》卷十四)蜀漆丸,主嶺南瘴氣發(fā),乍熱乍寒,積勞似瘧,皆主之。

蜀漆 知母 升麻 白薇 地骨皮 麥門冬(各五分) 烏梅肉 鱉甲(炙) 葳蕤(各四分)上十三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飲下十丸,日再服,加至二十丸。此方用無不瘥。加光明砂一兩,神良。忌海藻、菘菜、人莧、生蔥、生菜。(《外臺》卷五)

治消渴方

治腎消渴,小便數(shù),宣補丸方。

黃 (三兩) 栝蔞(三兩) 麥門冬(三兩去心) 茯神(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炙) 黃連(三兩) 知母(三兩) 干地黃(六兩) 石膏(六兩研) 菟絲(三兩) 肉蓯蓉(四兩)上十二味,末之,以牛膽汁三合,共蜜和丸梧子大,以茅根汁服三十丸,日漸加至五十丸,一名茯神丸。(《外臺》卷十一)治腎氣不足,虛損消渴,小便數(shù),腰痛,宜服腎瀝湯方。

羊腎一具(去脂膜切) 遠志(二兩去心) 人參(二兩) 澤瀉(二兩) 干地黃(二兩) 桂心(二兩) 當歸(二兩) 龍骨(二兩) 甘草(二兩炙) 麥門冬(一升去心)五味子(五合) 茯苓(一兩) 芎 (二兩) 黃芩(一兩) 生姜(六兩) 大棗(二十枚)上十六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羊腎取一斗二升,內(nèi)藥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黃連(一斤去毛) 生地黃(十斤)上二味,搗絞地黃取汁漬黃連,出曝之燥,復內(nèi)之,令汁盡,干搗之下篩,蜜和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三服。亦可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盡更令作,即瘥止。忌豬肉蕪荑。

(《外臺》卷十一)治渴日飲一斛者方。

入地三尺取桑根白皮,炙令黃黑,細切,以水令相淹煮之,以味濃為度,熱飲之,勿與鹽治消渴引飲方。

用人參、栝蔞根等分,生研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前麥門冬湯下,日二服,以愈為度,名玉壺丸。忌酒面炙爆。(《本草綱目》卷十二)

治諸出血方

治卒下血不止方。

龍膽草(一握)上一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五服,如不瘥,更服。(《外臺》卷十五)治卒下血方。

小豆(二升)上一味,搗碎,水三升和,絞取汁飲之,立止。(《外臺》卷二十五)治下血如刺諸方。

灶中黃土(半升綿裹) 甘草(三兩炙) 干姜(二兩) 阿膠(三兩炙) 芎 (三兩) 熟艾(三凡六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醫(yī)心方》卷十二)治吐血、下血、并婦人漏下方。

取雞蘇絞取汁,多少任意服之,愈。(《醫(yī)心方》卷十二)治小便出血方。

末龍骨二方寸匕,水調(diào)溫服之,日二服,瘥。(《證類本草》卷十六)人有九竅四肢指歧間出血,乃暴驚所為,治之方。

取新生犢子未食草者臍屎,日干燒末,水服方寸匕,日四、五頓,瘥。人云,口鼻出血亦良。(《證類本草》卷十七)治舌上忽出血如簪孔者方。

燒亂發(fā)灰:水服方寸匕,日三。亦治小便出血。(《千金方》卷十二)治吐血不止方。

蠶蛻紙燒存性,蜜和丸如芡實大,含化咽津。(《本草綱目》卷三十九)治卒嘔血,腹內(nèi)絞急,胸中隱然而痛,面色紫黑,或從溺出方。

灸臍左右各五分四壯。(《醫(yī)心方》卷五)

治大便難及大小便并不通方

治脾胃不和,常患大便堅強難方。

大黃 芍藥 濃樸(炙各二兩) 枳實(六枚) 麻子(別研五合)上五味,搗篩,入麻子,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稍稍增之,以通利為度,可常將之。(《外臺》卷二十七)治不得大便十日,或一月,煩滿欲死方。

葵子二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醫(yī)心方》卷十二)治大便牢難,腹熱連日,欲死方。

白蜜三升,于微火上煎之,使如強 ,以投冷水中,須臾當凝出丸,丸如手指大,長六寸、七寸,內(nèi)谷道中,即得通。(《醫(yī)心方》卷十二)治七、八日奔氣傷心欲死者,須臾便通方。

豬膽一枚,內(nèi)下部中,良。(《外臺》卷二十七)治大、小便不通,三陽實,大便不通方。

榆白皮(三兩) 桂心(二兩) 滑石(六兩) 甘草(三兩炙)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外臺》卷二十七)治關(guān)格之病,腸中轉(zhuǎn)痛,不得大、小便,一日一夜不瘥欲死方。

芒硝三兩,紙三重裹,于炭火內(nèi)燒令沸,安一升水中盡服之,當先飲溫湯一、二升以來,吐風寒冷氣入腸,忽痛堅急如吹狀,大、小便不通,或小腸有氣結(jié),如升大脹起,名為關(guān)格病。又治大、小便不利病。

苦參 滑石 貝齒(各等分)上三味,搗篩為散,每服飲下一匕。(《外臺》卷二十七)又方煮葵根汁服之,彌佳。(《外臺》卷二十七)治久不得大、小便方。

豬脂如雞子,著一杯酒中,煮之令沸,頓服。(《醫(yī)心方》卷十二)治大、小便卒關(guān)格不通方。

吳茱萸南行枝,取之斷度如手第二指中節(jié),含之立下。(《證類本草》卷十三)治大小便閉方。

亂發(fā)末三指撮,投半升水中,一服。(《證類本草》卷十五)

治小便難及遺尿、尿頻方

治小便不通方。

豬膽大如雞子者,內(nèi)熱酒中服。亦治大便不通。(《證類本草》卷十八)治小便難,淋瀝湯方。

滑石(八兩) 石葦(三兩去毛) 榆皮(一升) 葵子(一升) 通草(四兩)上五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加黃芩三兩(《外臺》卷二十七)治淋,小便不利,陰痛,石葦散方。

石葦(二兩去毛) 瞿麥(一兩) 滑石(五兩) 車前子(三兩) 葵子(二兩)上五味,搗篩為散,服方寸匕,日三。(《外臺》卷二十七)治遺尿方。

取雄雞腸,燒灰為末,用三指一撮服之,朝暮服當愈。(《外臺》卷二十七)治尿床方。

用雞 一具,并腸燒存性,服之,男雌女雄。(《證類本草》卷十九)治小便數(shù)而多方。

羊肺羹內(nèi)少許羊肉合作之,調(diào)和鹽,如常食之法,多少任意,不過三具效。(《外臺》卷二十七)

治虛勞里急骨熱羸瘦諸不足方

治虛勞里急諸不足,黃 健中湯方。

黃 (三兩) 桂心(三兩) 甘草(三兩炙) 芍藥(二兩) 生姜(四兩) 大棗(十二枚擘) 飴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內(nèi)飴糖,令消,適寒溫服一升,間日可作。嘔者倍生姜;腹?jié)M者去棗,加茯苓四兩。忌生蔥、海藻、菘菜。(《外臺》卷十七)枸杞湯,治虛勞,口中苦渴,骨節(jié)煩熱或寒方。

枸杞根白皮(切五升) 麥門冬(一升去心) 小麥(二升洗)上三味,以水二斗,煮麥熟藥成,去滓,分服一升,瘥止。(《外臺》卷十七)淮南五柔丸,治虛勞不足,飲食不生肌膚,三焦不調(diào),大便秘澀,此藥和腸臟并治癖飲百病方。

大黃(一斤) 前胡(二兩) 茯苓(一兩) 細辛(一兩) 蓯蓉(一兩) 半夏(一兩湯洗) 當歸上九味,搗篩蜜和,搗萬杵,丸如梧子,食前以湯飲下五丸,日再服,加至十丸。忌生菜凡男女因積勞虛損,或大病后不復常,若四體沉滯,骨肉疼酸,呼吸少氣,行動喘 ,或小腹拘急,腰背強痛,心中虛悸,咽干唇燥,面體少色,或飲食無味,陰陽廢弱,悲憂慘戚,甘草(二兩) 桂(三兩) 芍藥(四兩) 生姜(五兩,無者亦可用干姜) 大棗(二七枚) 飴(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內(nèi)飴,分三服。間日復作一劑。復可將諸丸散耳。

黃 加二兩、人參二兩為佳。若患痰滿及溏泄,可除飴耳。(《肘后方》卷四)又方烏雌雞一頭,治如食法,以生地黃一斤,切,飴糖二升,內(nèi)腹內(nèi),急縛,銅器貯甑中蒸五升米久,須臾,取出食肉,飲汁,勿啖鹽。三月三度作之。神良。并止盜汗。(《肘后方》卷治心虛驚悸不定,羸瘦方。

荊瀝二升,以火煎至一升六合,分服四合,日三夜一。(《證類本草》卷十二)腎氣丸,治虛勞不足,大渴欲飲水,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方。

干地黃(八兩) 山茱萸 薯蕷(各四兩) 澤瀉 牡丹皮 茯苓(各三兩) 桂心 附子(各二上末之,蜜丸如梧子,酒下十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五丸。(《千金方》卷十九)

治虛煩不眠及汗出不止方

治虛煩悶不得眠,千里流水湯方。

半夏(三兩洗) 生姜(四兩) 麥門冬(三兩去心) 酸棗仁(二兩) 甘草(二兩炙) 桂心(三兩) 黃芩(二兩) 萆 (二兩) 人參(二兩) 茯苓(四兩) 秫米(一升)上十一味,切,以千里流水一斛,煮米令蟹目沸,揚之萬遍,澄清一斗,煮諸藥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餳酢、生蔥。(《外臺》卷十七)治煩悶不得眠方。

生地黃(五兩) 香豉(五合綿裹) 人參(二兩) 粟米(三合) 茯苓(四兩) 知母(四兩) 麥上十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四服忌海藻、菘菜、蕪荑、酢物。(《外臺》卷十七)溫膽湯,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此湯法。

生姜(四兩) 半夏(二兩洗) 橘皮(三兩) 竹茹(二兩) 枳實(二枚炙) 甘草(一兩炙)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忌羊肉、海藻、菘菜、餳。(《外臺》卷十七)治止汗粉藥方。

牡蠣(二兩熬) 附子(半兩炮) 麻黃根(二兩)上三味,搗篩,以白粉一升和合粉汗,汗止。忌豬肉。(《外臺》卷二十三)汗后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湯方。

大棗(十三枚) 附子(一枚炮) 桂心(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炙)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外臺》卷二十三)

治虛勞遺精及益智方

治夢失精方。

韭子(一升熬)上一物,搗篩,酒服方寸匕,日再。神效。(《醫(yī)心方》卷十三)灸丈夫夢泄法。

灸足內(nèi)踝上一寸,一名三陰交,二七壯,兩腳皆灸,內(nèi)踝踝上大脈并四指是。(《外臺》卷十六)治人心孔 塞,多忘,喜誤方。

七月七日取蜘蛛網(wǎng)著領(lǐng)中,勿令人知,則永不忘也。(《肘后方》卷六又方丁酉日自至市買遠志,著巾角中還,末服之,勿令人知。(《肘后方》卷六)孔子枕中神效方。

龜甲、龍骨、遠志、石上菖蒲分等,末,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令人大圣。(《醫(yī)心方》卷二十六)開心散,令人不忘方。

菖蒲 茯苓(各三兩) 人參(二兩) 遠志(四兩)上四味,搗篩為散,食后水服方寸匕,日一服。恒服之佳。(《醫(yī)心方》卷二十六)治人嗜眠喜睡方。

麻黃、術(shù)各五分、甘草三分,日中向南搗末,服一方寸匕,日三,令人不忘。(《肘后方》卷六)

治服石虛熱水腫方

蔥豆洗湯,治虛熱及服石熱,當風露臥,冷濕傷肌,熱阻在里,變成熱風水病,心腹腫滿,氣急不得下頭,小便不利,大便難,四肢腫如皮囊盛水,晃晃如老蠶色,陰卵堅腫如升,莖腫生瘡,臭如死鼠,此皆虛損,腎中有熱,強取風冷,濕痹故也。內(nèi)宜根據(jù)方服諸利水藥,外宜以此湯洗四肢,訖,以蔥豆膏敷之。別以豬蹄湯洗瘡爛處及卵腫也方。

赤小豆(一升) 蔥(合青切一升) 蒺藜子(一升碎) 菘菜子(一升舂碎) 蒴(切五升) 巴上六味,以水一石二斗,煮取四斗,以淋洗身腫處。(《外臺》卷二十)豬蹄洗湯,治丈夫服石有虛,因勞損熱盛當風臥,傷于風濕,身變成熱,風水腫病,腹?jié)M氣急,四肢欲腫,小便不利,陰卵堅腫,莖腫生瘡,赤爛臭如死鼠,名水疽,以湯洗之方。

豬蹄(一雙) 黃柏(五兩銼) 蒴 根(切三升) 葶藶子(五合) 蒺藜子(一升)上五味,以水三斗,煮取二斗,冷以洗之,日三。(《外臺》卷二十)蔥白膏方,治與前蔥豆湯同。

蔥青白(切半升) 菘菜子(半升) 葶藶子(半升破) 蒴 (切半升) 青木香(二兩切) 莽草上九味,以豬肪五升煎之三沸,令水氣竭,去滓,敷痛處。(《外臺》卷二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鲁甸县| 抚顺市| 沛县| 南乐县| 和平县| 乡宁县| 青海省| 潮州市| 三明市| 唐山市| 峨边| 东兰县| 新巴尔虎右旗| 呼和浩特市| 巴马| 广水市| 阜康市| 长垣县| 澳门| 云龙县| 罗平县| 普宁市| 酒泉市| 舒城县| 巴青县| 津南区| 利辛县| 宜阳县| 镇雄县| 祥云县| 广河县| 改则县| 班戈县| 南溪县| 仪征市| 四平市| 侯马市| 富川| 沙河市| 西盟| 榆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