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產(chǎn)后煩悶及渴方
治產(chǎn)后血?dú)鉄灧健?
取生地黃汁一升,酒三合相和,微溫頓服之。(《外臺(tái)》卷三十四)治產(chǎn)后心悶,眼不得開方。
即當(dāng)頭頂上取發(fā)如兩指大,強(qiáng)人牽之,眼即開。(《醫(yī)心方》卷二十三)治產(chǎn)后渴,栝蔞湯方。
栝蔞(四兩) 麥門冬(去心) 人參(各三兩) 干地黃(三兩) 甘草(二兩炙) 干棗(二十枚)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良。(《外臺(tái)》卷三十四)
治產(chǎn)后咳嗽、中風(fēng)及心腹痛方
治產(chǎn)后風(fēng),傷寒咳嗽,多疾唾粘。
甘草 桔梗(各六分) 款冬花(四分) 生麥門冬 生地黃(各十二分) 蔥白(一握) 豉(二上水二升,煎取八合,食后良久,兩服。(《產(chǎn)寶》卷下)治產(chǎn)后中風(fēng),眼反折,四肢搐搦,下藥可立待,應(yīng)效如圣散。
荊芥穗子為末,酒服二錢,必效。(《證類本草》卷二十八)大巖蜜湯,治產(chǎn)后心痛方。
干地黃 當(dāng)歸 獨(dú)活 甘草 芍藥 桂心 小草 細(xì)辛(各一兩) 吳茱萸(一升) 干姜(三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良。(《外臺(tái)》卷三十四)治產(chǎn)后腹痛方。
當(dāng)歸一斤切,酒一斗,煮取七升,以大豆四升熬,酒洗熱豆,去滓,隨多少服,日二。
(《醫(yī)心方》卷二十三)
治產(chǎn)后二便不通及失禁方
治產(chǎn)后津液竭燥,大小便不通方。
芍藥 大黃 枳殼 麻仁(研各二兩)上為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空心熟水下二十丸,漸加之,以利為度。(《產(chǎn)寶》卷下)治產(chǎn)后秘塞,大小便不通方。
用桃花、葵子 滑石 檳榔等分,為末,每空心蔥白湯服二錢,即利。(《本草綱目》卷二十九)治產(chǎn)后遺糞,不知出時(shí)方。
白蘞 芍藥(各二分)上二味,搗為散,以酒服方寸匕。(《外臺(tái)》卷三十四)治產(chǎn)后遺糞方。
取礬石燒,牡蠣熬,各等下篩,酒服方寸,日三。亦治男子。(《外臺(tái)》卷三十四)治婦人遺尿方。
礬石二兩燒令沸汗盡,牡蠣肉二兩,下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醫(yī)心方》卷二十一)
治產(chǎn)后患淋及小便數(shù)方
治產(chǎn)后卒患淋,石葦湯方。
榆白皮(五兩) 石葦(去毛) 黃芩 通草(各三兩) 大棗(三十枚) 葵子(一升) 白術(shù)(一兩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四服。(《外臺(tái)》卷三十四)治產(chǎn)后患淋,小便痛方。
石葦(炙去毛) 黃芩(各二兩) 通草 芍藥 甘草 冬葵子(各三兩) 榆白皮(五合)上水二升,煎取一升,空心溫溫服。(《產(chǎn)寶》卷中)治產(chǎn)后淋瀝不通方。
用葵子一合,樸硝八分,水二升,煎八合,下硝服之。(《本草綱目》卷十六)治產(chǎn)后小便數(shù)兼渴,栝蔞湯方。
桑螵蛸(炙二兩) 甘草(炙二兩) 黃連(二兩) 生姜(二兩) 栝蔞(三兩) 人參(三兩) 干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外臺(tái)》卷三十四)
治產(chǎn)后無乳及陰道不閉方
治乳無汁方。
取栝蔞根切一升,酒四升,煮三沸,去滓,服半升,日三。(《醫(yī)心方》卷二十三)下乳汁方。
栝蔞子淘洗控干,炒令香熟,瓦上 令白色,為末,酒調(diào)下一匕,合面臥少時(shí)。(《證類本治婦人產(chǎn)后冷,玉門開不閉,硫黃洗方。
石硫黃(研) 蛇床子(各四分) 菟絲子(五分) 吳茱萸(六分)上四味,搗散,以湯一升,投方寸匕,以洗玉門,瘥止。(《外臺(tái)》卷三十四)
治婦人帶下、漏下及癥瘕方
治婦人帶下赤白色方。
益母草花開時(shí)采,搗為末,每服二錢,食前溫湯調(diào)下。(《證類本草》卷六)治婦人女子忽暴崩中,血不斷,或如鵝鴨肝者方。
小薊根(六兩) 阿膠(炙) 當(dāng)歸 芎 續(xù)斷 青竹茹(各三兩) 灶中黃土 地榆根(各四兩上十味,切,以水八升,合馬通汁,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未全止,服三、四劑后,服此丸方。
續(xù)斷 甘草(炙) 鹿茸(炙) 小薊根 丹參(各五分) 干地黃(十分) 芎 阿膠(炙) 赤石脂 當(dāng)歸(各六分) 地榆(六分) 柏葉(四分熬) 秦牛角 (炙黃) 龜甲(各十二分炙令黑上十四味,搗篩,蜜丸如桐子,以酒服十丸,日再,加至三十丸。(《外臺(tái)》卷三十四)治婦人漏下不止散方。
鹿茸(三兩) 當(dāng)歸(二兩) 蒲黃(一兩) 阿膠(三兩) 烏賊骨(二兩去甲)上五味,下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醫(yī)心方》卷二十一)治婦人漏下病不斷,積年困篤方。
取鵲重巢柴合燒末,服方寸匕,日三。鵲重巢者,去年在巢中產(chǎn),今歲更在其上復(fù)作巢是也。(《醫(yī)心方》卷二十一)治婦人臍下結(jié)堅(jiān),大如杯升,月經(jīng)還通,寒熱往來,下痢羸瘦,此為癥氣,不可治。未生癥者可治方。
生地黃(三十斤取汁) 干漆(一斤熬)上二味,搗漆為散,內(nèi)生地黃汁中微火煎,令可丸,酒服桐子大三丸,至七、八丸,即止。(《外臺(tái)》卷三十四)
治婦人陰脫及陰瘡、陰癢方
治婦人陰下脫散方。
當(dāng)歸 黃芩 牡蠣(熬各二兩) 芍藥(一兩半) 皮(一兩切熬)上五味,搗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禁舉重,良。(《外臺(tái)》卷三十四)治婦人產(chǎn)后陰下脫方。
取蛇床子一升,布裹炙熨之。亦治陰中痛。(《外臺(tái)》卷三十四)治婦人陰下挺出方。
蜀椒 烏頭 白芨(各二分)上三味,搗篩,以方寸匕綿裹內(nèi)陰中,入三寸,腹中熱,明旦更著,瘥止。(《外臺(tái)》卷三治婦人陰中癢,脫下方。
取車 膏敷之,即瘥。(《醫(yī)心方》卷二十一)治婦人陰中痛生瘡方。
羊脂(一斤) 當(dāng)歸 杏仁(去皮尖) 白芷 芎 (各一兩)上五味,細(xì)切,羊脂和,置甑中蒸之,藥成,取如大豆一枚,綿裹藥內(nèi)陰中,日一度。
(《外臺(tái)》卷三十四)治女子陰瘡方。
末硫黃敷上。(《肘后方》卷五)又方末雄黃、礬石各二分,麝香半分,搗敷。(《肘后方》卷五)治男女陰蝕略盡方。
蝦蟆 兔矢上二味,分等,搗篩,以敷瘡上。(《醫(yī)心方》卷二十一)治婦人陰中癢,如蟲行狀方。
礬石(三分熬) 芎 (四分) 真丹砂(少許)上三物,下篩,以綿裹,內(nèi)陰中,蟲自死。(《醫(yī)心方》卷二十一)
治婦人妒乳瘡?fù)捶?
治婦人妒乳、乳癰。諸產(chǎn)生后,宜勤擠乳,不宜令汁蓄積,不去便不復(fù)出,惡汁于內(nèi)引熱,溫壯結(jié)堅(jiān)掣痛,大渴引飲,乳急痛,手不得近,成妒乳,非癰也方。
始妒乳,急灸兩手魚際各二七壯,斷癰脈也。便可令小兒手助捋之,則乳汁大出,皆如膿治產(chǎn)后不自飲兒,及失兒無兒飲乳,乳蓄喜結(jié)癰。不飲兒令乳上腫者方。
以雞子白和小豆散敷乳房令消結(jié)也,若飲兒不泄者,數(shù)捻去之,亦可令大者子含水,使漱口中冷,為嗍取乳汁吐去之,不含水漱,令乳頭作瘡,乳孔寒也。(《外臺(tái)》卷三十四)治妒乳、乳癰,連翹湯方。
連翹 升麻 杏仁 射干 防己 黃芩 大黃 芒硝 柴胡(各三兩) 芍藥 甘草(炙各四兩)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服。忌海藻、菘菜。(《外臺(tái)》卷三十四)又方取葵莖燒灰搗散,服方寸匕,日三即愈。(《外臺(tái)》卷三十四)治妒乳生瘡方。
蜂房 豬甲中土 車轍中土等分上三味,末,苦酒和涂之,良。(《外臺(tái)》卷三十四)治婦人女子乳頭生小熱瘡,搔之黃汁出,侵淫為長,百治不瘥者,動(dòng)經(jīng)年月,名為妒乳病。婦人飲兒者,乳皆欲斷,世論茍抄乳是也。宜以赤龍皮湯及天麻湯洗之,敷二物飛鳥膏及飛鳥散佳,始作者可敷以黃芩漏蘆散及黃連胡粉散并佳,方如下:赤龍皮湯方槲皮切三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夏冷用之,秋冬溫之,分以洗乳,亦洗諸深敗爛久瘡,天麻草湯方天麻草切五升,以水一斗半,煎取一斗,隨寒溫分洗乳,以殺癢也。此草葉如麻葉,冬生夏著花,赤如鼠尾花,亦以洗侵淫黃爛熱瘡、癢疽濕陰蝕瘡,小兒頭瘡,洗畢敷膏散。(《外臺(tái)》卷三十四)飛鳥膏散方用燒朱砂作水銀上黑煙(一名細(xì)粉者三兩) 礬石(三兩燒粉)上二味,以絹篩了,以甲煎和之令如脂,以敷乳瘡,日三。作散者不須和,有汁自著可用散,亦敷諸熱瘡、黃爛侵淫瘡、蜜瘡、丈夫陰蝕癢濕、諸小兒頭瘡疳蝕、口邊肥瘡、蝸瘡等,并以此敷之。(《外臺(tái)》卷三十四)黃連胡粉膏散方黃連(二兩) 胡粉(十分) 水銀(一兩同研令消散)上三味,搗黃連為末,三物相和,合皮裹熟 之自和合也。縱不成一家,且得水銀細(xì)散入粉中也。以敷乳瘡,諸濕癢黃爛肥瘡,若著甲煎為膏。(《外臺(tái)》卷三十四)治妒乳方。
黃芩 白蘞 夕藥上三物,分等,下篩,以漿服一錢五匕日五服。(《醫(yī)心方》卷二十一)又方左乳結(jié)者去右乳汁,右乳結(jié)者可去左乳汁。(《醫(yī)心方》卷二十一)又方搗生地黃薄之,熱則易。(《醫(yī)心方》卷二十一)
治婦人乳癰方
治乳癰方。
大黃(二兩) 莽草(二分) 伏龍肝(十二分) 干姜(二分)上四味,搗末,以酢和涂乳上,即效止。一方生姜極驗(yàn),可用也。(《外臺(tái)》卷三十四)又方取鹿角下篩散,以豬頷下清汁服方寸匕,不過再服,亦以醋漿服之良。(《外臺(tái)》卷三十四)治乳癰,四物膠薄貼方。
膠(炙) 大黃 莽草 細(xì)辛上各等分,搗末,以雞子白和涂紙上,貼腫,頻易,晝夜貼之,割紙穿如錢大,出腫頭。
(《外臺(tái)》卷三十四)治乳癰,三物桂心貼方。
桂心(三分) 烏頭(二分) 甘草(二分)上搗散,以苦酒和,涂腫上,以小紙覆濡其上,將乳居其中,以干布置乳下,須臾布當(dāng)濡,有膿水也佳。(《外臺(tái)》卷三十四)乳癰二、三百日,眾治不瘥,但堅(jiān)紫色方。
柳根削上皮,搗熬令溫,盛囊熨乳上,一宿則愈。(《醫(yī)心方》卷二十一)治乳癰方。
大黃 鼠糞(濕者) 黃連(各一分)上二物,為末,鼠矢更搗,以黍米粥清和,敷乳四邊,痛即止愈。無黍米用粳米并得。
(《肘后方》卷五)又方牛、馬矢敷,并佳,此并消去。(《肘后方》卷五)治婦女乳癰妒腫方。
取研米槌煮令沸,絮中覆乳,以熨上,當(dāng)用二枚,牙熨之,數(shù)十回止。(《肘后方》卷五)
治婦人傷于丈夫及交接出血方
治女人傷于丈夫,四體沉重,噓吸頭痛方。
生地黃(八兩) 芍藥(五兩) 香豉(一升) 蔥白(切一升) 生姜(四兩) 甘草(二兩炙)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得重作,慎房事。(《外臺(tái)》卷三十四)治童女始交接陽道違理,及他物所傷犯,血出流離不止方。
取釜底墨,斷葫蘆以涂之。(《外臺(tái)》卷三十四)又方燒發(fā)并青布,末為粉,涂之。(《外臺(tái)》卷三十四)又方以麻油涂之。(《醫(yī)心方》卷二十八)又方割雞冠取血涂之。(《外臺(tái)》卷三十四)
治小兒夜啼、盜汗方
治小兒夜啼方。
取空井中草懸戶上,勿令母知。(《醫(yī)心方》卷二十五)治小兒盜汗方。
麻黃根三分,故扇燒作屑一分,治,合乳汁飲三分匕,大人方寸匕,日三。(《醫(yī)心方》卷二十五)
治小兒驚風(fēng)、疳氣及瘧疾方
治急驚風(fēng),靈神膏方。
赤茯神 朱砂(各一兩) 麥門冬(五錢) 麝香(二錢半)上為末,蜜和作小餅子,每一餅臨睡以薄荷湯下,神效。一老醫(yī)乃三世小兒科家傳,只有四、五藥愈病無數(shù)。如小兒驚搐多是熱證,不宜便用驚風(fēng)藥,只以導(dǎo)赤散加防風(fēng)、竹葉同煎,用二、三帖,導(dǎo)去心驚邪熱,其搐便止,次服靈神膏。(《東醫(yī)寶鑒·雜病篇》卷十一)治小兒疳氣不可治,神效丹。
綠礬用 ,通赤取出,用釅醋淬過,復(fù) ,如此三度,細(xì)研,用棗肉和丸,如綠豆大,溫水下,日進(jìn)兩三服。(《證類本草》卷三)治小兒瘧病方。
桃葉二七枚,按心上,艾灸葉上十四壯。(《醫(yī)心方》卷二十五)
治小兒癬及惡瘡方
治小兒癬方。
以蛇床子末,以白膏和敷之。(《外臺(tái)》卷三十六)又方以水銀合胡粉敷之。(《醫(yī)心方》卷二十五)
治小兒惡瘡久不瘥方
浣其父 取汁,以浴兒,勿令兒及父知,大良。(《醫(yī)心方》卷二十五)
治小兒頭面瘡及耳瘡方
治小兒頭瘡、月蝕、口邊肥瘡、蝸瘡悉瘥,黃連胡粉膏散方。
黃連(二兩) 胡粉 水銀(研入各一兩)上三味,搗為散,相和水銀研令相得,以敷瘡上,縱黃汁引成瘡,亦以粉之,即瘥。一方有白礬一兩燒,蛇床子一兩末,入用亦甚妙,至耳邊到項(xiàng)上并用。(《外臺(tái)》卷三十六)治小兒面瘡方。
丹茱萸葉,以東流水煮,以浴良。(《醫(yī)心方》卷二十五)治小兒耳瘡方。
燒馬骨灰粉敷之。(《外臺(tái)》卷三十六)又方敷雞屎白佳。(《外臺(tái)》卷三十六)治小兒 耳方。
桃核中仁,熟治末,熱或以裹塞耳,常用良。(《醫(yī)心方》卷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