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釋上分
- 回諍論
- (北魏)毗目智仙
- 7219字
- 2015-12-19 11:52:38
釋曰。如汝所說我今答汝。汝說偈言。
若一切無體 言語是一切
言語自無體 何能遮彼體
此偈。我今答。偈言。
我語言若離 因緣和合法
是則空義成 諸法無自體
此偈明何義。若彼言語。因中大中和合中無。離散中無。咽喉唇舌齒根龂鼻頂等諸處皆各有力。如是二處和合中無。若離如是因緣和合。更無別法。以如是故無有自體。無自體故我言一切皆無自體。空義則成。如此言語無自體空。諸法如是無自體空。是故汝言。汝語空故不能說空。是義不然。又復有義。偈言。
若因緣法空 我今說此義
何人有因緣 彼因緣無體
此偈明何義。汝不能解一切法空。不知空義何能咎我。如汝所言。汝語言空語無自體。無自體故不能遮法。此法若是因緣生者。生故得言一切法空。得言一切皆無自體。以何義故。知因緣生法無自體。若法一切皆因緣生。則一切法。皆無自體。法無自體則須因緣。若有自體何用因緣。若離因緣則無諸法。若因緣生則無自體。以無自體故得言空。如是我語亦因緣生。若因緣生則無自體。以無自體故得言空。以一切法因緣生者自體皆空。如輿瓶衣蕃等諸物。彼法各各自有因緣。世間薪草土所作器水蜜乳等。將來將去及舉掌等。又復寒熱風等障中諸受用法。因緣生故皆無自體。如是如是我語因緣和合而生。如是得言無有自體。若無自體如是得言無自體成。如是空語世間受用。是故汝言無自體故汝語亦空。則不能遮諸法自體。是義不然。又復有義。偈言。
化人于化人 幻人于幻人
如是遮所遮 其義亦如是
此偈明何義。如化丈夫于異化人。見有去來種種所作而便遮之。如幻丈夫于異幻人。見有去來種種所作而便遮之。能遮化人彼則是空。若彼能遮化人是空。所遮化人則亦是空。若所遮空遮人亦空。能遮幻人彼則是空。若彼能遮幻人是空。所遮幻人則亦是空。若所遮空遮人亦空。如是如是我語言空。如幻化空。如是空語。能遮一切諸法自體。是故汝言。汝語空故。則不能遮一切諸法有自體者。汝彼語言則不相應。若汝說言彼六種諍彼如是遮。如是我語非一切法。我語亦空諸法亦空。非一切法皆悉不空。又復汝說偈言。
若語有自體 前所立宗壞
如是則有過 應更說勝因
此偈。我今答。偈言。
言語無自體 所說亦無體
我如是無過 不須說勝因
此偈明何義。我此語言。以因緣生非有自體。如前所說。自體不生故得言空。如是得言此語言空余一切法悉皆是空。如是空故我則無過。若我說言此語不空余一切法悉皆空者。我則有過。我不如是是故無過。理實不得語言不空余一切法皆悉是空。我以是故不說勝因。若語不空余一切法皆悉空者。可說勝因。是故汝言。汝諍論壞語則有過。應說勝因。是義不然。又復汝說。偈言。
若謂如勿聲 是義則不然
聲有能遮聲 無聲何能遮
此偈。我今答。偈言。
汝言勿聲者 此非我譬喻
我非以此聲 能遮彼聲故
此偈明何義。此非我喻。如何人言莫作聲者。彼自作聲以聲遮聲。聲非不空我則不爾。語言亦空遮法亦空。何以故。譬如彼聲能回此聲。我不如是。我如是說。一切諸法皆無自體。以無自體故得言空。何以故。若無體語回無自體。則一切法皆成自體。如言勿聲聲能遮聲。如是如是無自體語遮無體法。若如是遮無自體者。則一切法皆成自體。若有自體則一切法皆悉不空。我說法空不說不空。譬喻如是。偈言。
如或有丈夫 妄取化女身
而生于欲心 此義亦如是
此偈明何義。如化婦女實自體空。如或丈夫于化女身。生實有想起于欲心。彼虛妄取諸法亦爾。彼或如來如來弟子聲聞之人。為回彼人虛妄取心。或是如來威神之力。如來弟子聲聞威力。化作化人。如是如是語空如化。如化婦女無自體空。法如是空。取法自體能遮令回。如是如是以此空喻能成空義。我則相應非汝相應。偈言。
同所成不然 響中無因故
我依于世諦 故作如是說
此偈明何義。若汝或謂如勿聲者因同所成。何以故。以因不離一切諸法無自體故。非彼聲響而有自體。以因緣生故無自體。若無自體汝說聲有能遮聲者。彼義則壞。又我所說不違世諦不舍世諦。依世諦故能說一切諸法體空。若離世諦法不可說。佛說偈言。
若不依世諦 不得證真諦
若不證真諦 不得涅槃證
此偈明何義。如是諸法非是不空。一切諸法皆無自體。此二無異。又復汝說偈言。
汝謂遮所遮 如是亦不然
如是汝宗相 自壞則非我
此偈。我今答。偈言。
若我宗有者 我則是有過
我宗無物故 如是不得過
此偈明何義。若我宗有則有宗相。若我有宗有宗相者。我則得汝向所說過。如是非我有宗。如是諸法實寂靜故。本性空故。何處有宗。如是宗相為于何處宗相可得。我無宗相何得咎我。是故汝言。汝有宗相得過咎者。是義不然。又復汝說偈言。
若彼現是有 汝可得有回
彼現亦是無 云何得取回
說現比阿含 譬喻等四量
現比阿含成 譬喻亦能成
此偈。我今答。偈言。
若我取轉回 則須用現等
取轉回有過 不爾云何過
此偈明何義。我若如是少有法物。則須現比阿含譬喻如是四量。復有四量。我若如是取轉回者。我則有過。我既不取少法轉回。若我如是不轉不回。汝若如是與我過者。是義不然。若現等量復有量成量則無窮。汝如是義不能咎我。又復有義。偈言。
若量能成法 彼復有量成
汝說何處量 而能成此量
此偈明何義。若汝意謂量能成物。如量所量。現比阿含喻等四量。復以何量成此四量。若此四量更無量成。量自不成。若自不成能成物者。汝宗則壞。若量復有異量成者。量則無窮。若無窮者則非初成非中后成。何以故。若量能成所量物者。彼量復有異量來成彼量。復有異量成故。如是。無初。若無初者如是無中。若無中者何處有后。如是若說彼量復有異量成者。是義不然。偈言。
若量離量成 汝諍義則失
如是則有過 應更說勝因
此偈明何義。若汝意謂。量離量成。所量之物為量成者。若如是諍量成所量。汝則有過。有物量成有不量成。若如是者應說勝因。若說勝因則可得知。何者量成何者不成。汝不能示如是分別。義不相應。此我今說。如有人言。我所說量自他能成。而說偈言。
猶如火明故 能自照照他
彼量亦如是 自他二俱成
此偈明何義。如火自照亦能照他。量亦如是。自成成他。我今答彼偈言。
汝語言有過 非是火自照
以彼不相應 如見闇中瓶
此偈明何義。彼量如火自他能成難不相應。何以故。非火自照。如初未照闇中瓶等不可得見。以火照已然后得見。如是如是。若火自照。初火應闇后時乃明。如是得言火能自照。若初火明則不得言火能自照。如是分別火自他照義不相應。又復有義。偈言。
又若汝說言 火自他能照
如火能燒他 何故不自燒
此偈明何義。若汝說言。如火自照亦能照他。如是如是自照照他。如是如是既能燒他亦應自燒。而實不見有如是事。若說彼火自他能照義不相應。又復有義。偈言。
又若汝說言 火能自他照
闇亦應如是 自他二俱覆
此偈明何義。若汝說言。火自他照能卻闇者。闇何以不自他皆覆。而實不見有如是事。若說彼火自他照者義不相應。又復有義。偈言。
于火中無闇 何處自他住
彼闇能殺明 火云何有明
此偈明何義。火中無闇火處無闇。云何名為明能破闇。若彼火中如是無闇。何處有闇火能破闇。若當無闇可破滅者。云何而得自他俱照。此我今說。若如是者非火中闇非火處闇。如是如是火自他照。彼火生時即能破闇。如是火中無闇火處無闇。如是火生能照自他。此我今說。偈言。
如是火生時 即生時能照
火生即到闇 義則不相應
此偈明何義。若火生時能自他照義不相應。何以知之。如是初火不能到闇。何以知之。若未到闇不能破闇。若不破闇不得有明。偈言。
若火不到闇 而能破闇者
火在此處住 應破一切闇
此偈明何義。若汝意謂。火不到闇能破闇者。火此處住則應能破一切世間所有處闇。何以故。俱不到故。而實不見有如是事。若俱不到。云何唯能破此處闇。不破世間一切處闇。若汝意謂。火不到闇而能破闇義不相應。又復有義。偈言。
若量能自成 不待所量成
是則量自成 非待他能成
此偈明何義。若汝意謂。量與所量如火成者。量則自成不待所量。何以故。若自成者則不待他。若待他者非自成故。此我今說。若不相待何不自成。若待于他則非自成。此我今說。若量不待所量之物為有何過。此我今說。偈言。
不待所量物 若汝量得成
如是則無人 用量量諸法
此偈明何義。若汝意謂。不待所量而量得成。則無有人用量量法。有如是過。若何等人須用量者。不待所量而得有量。若不待成彼得何過。則一切法皆不待量。若一切法不待量成。彼得何過。成得言成未成叵成。以無待故。若汝復謂。待所量物量得成者。如是四量皆有待成。何以故。若物未成云何相待。物若已成不須相待。天得未成則不待物。若已成者更不待成。如物已作無作因緣。又復有義。偈言。
若所量之物 待量而得成
是則所量成 待量然后成
此偈明何義。若所量物待量而成。是則以量成彼所量。何以故。所成非成量成所量。又復有義。偈言。
若物無量成 是則不待量
汝何用量成 彼量何所成
此偈明何義。若汝意謂。不待彼量所量成者。汝今何用求量而成。何以故。彼量義者為何所求。彼所量物離量成者。彼量何用。又復有義。偈言。
若汝彼量成 待所量成者
是則量所量 如是不相離
此偈明何義。若汝意謂。待所量物是故有量。畏有前過。汝若如是量所量一不得相離。汝若如是量即所量。何以知之。所量成量所量即量。量成所量量所量一。偈言。
若量成所量 若所量成量
汝若如是者 二種俱不成
此偈明何義。若汝意謂。量成所量見待量故。所量成量見待所量。汝若如是二俱不成。何以故。偈言。
量能成所量 所量能成量
若義如是者 云何能相成
此偈明何義。若量能成所量之物。彼所量物能成量者。量自未成因緣不成。云何能成所量之物。又復有義。偈言。
所量能成量 量能成所量
若義如是者 云何能相成
此偈明何義。若所量物能成彼量。彼量能成所量之物。所量未成因緣不成。云何成量。偈言。
為是父生子 為是子生父
何者是能生 何者是所生
此偈明何義。如有人言父能生子。彼若如是子亦生父。汝今為說。何者能生何者所生。汝如是說。量成所量所量成量。汝今為說。何者能成何者所成。又復有義。偈言。
為何者是父 為何者是子
汝說此二種 父子相可疑
此偈明何義。前說二種所謂父子。何者為父何者為子。父子二相若相待生彼則可疑。何者為父何者為子。如是如是。若汝說此量與所量。彼何者量何者所量。此之二種若能成物可得言量。若物可成得言所量則不疑云何者是量何者所量。如是能成可得言量。如是可成得言所量。此則不疑。何者是量何者所量。偈言。
量非能自成 非是自他成
非是異量成 非無因緣成
此偈明何義。如是量非自成。現非現成。比非比成。喻非喻成。阿含亦爾非阿含成。非是自他迭互相成。現非比喻阿含等成。比非現喻阿含等成。喻非現比阿含等成。阿含非現比喻等成。非異現比譬喻阿含別有現比譬喻阿含異量來成。如量自分和合不成。自他境界和合不成。非無因成非聚集成。此之因緣如先所說。二十三十或四五六。二十三十四十五十或有六十。若汝所說以有量故得言所量。有量所量證一切法皆有自體義不相應。又復汝說偈言。
智人知法說 善法有自體
世人知有體 余法亦如是
出法出自體 是圣人所說
如是不出法 不出法自體
此偈。我今答。偈言。
若法師所說 善法有自體
此善法自體 法應分分說
此偈明何義。若彼法師。謂彼善法有自體者。應分分說此善自體。此之善法如彼善心。善心自體如是如是。一切諸法不如是見。若如是說亦法自體義不相應。又復有義。偈言。
若善法自體 從于因緣生
善法是他體 云何是自體
此偈明何義。若善法體從于因緣和合而生。彼是他體。善法云何得有自體。如善法體余亦如是。若汝說言如彼善法善法自體。如是不善不善體等義不相應。又復有義。偈言。
若少有善法 不從因緣生
善法若如是 無住梵行處
此偈明何義。若汝意謂。少有善法不因緣生。如是不善不善自體。無記無記自體。若當如是無住梵行。何以故。汝若如是。是則舍離十二因緣。若當舍離十二因緣。是則舍見十二因緣。若如是無十二因緣。則不得見十二因緣。如其不見十二因緣。不得見法。世尊說言。若比丘見十二因緣。彼則見法。若不見法不住梵行。若離如是十二因緣。則離苦集。十二因緣是苦集故。若離苦集是則離苦。若無集者何處有苦。若無苦者云何有滅。若無苦滅當于何處修苦滅道。若如是者無四圣諦。無四圣諦則亦無有聲聞道果。見四圣諦如是則證聲聞道果。無聲聞果無住梵行。又復有義。偈言。
非法非非法 世間法亦無
有自體則當 常則無因緣
此偈明何義。若當如是離于因緣和合生者。汝得多過。以不得法及非法故。一切世間法皆不可得。何以故。因緣和合生一切法。以一切法皆從因緣和合而生。若無因緣和合生者。則一切法皆不可得。又復自體不從因緣和合而生。無因緣有則是常法。何以故。無因緣法則是常故。彼若如是無住梵行。又復汝法自有過失。何以故。世尊所說。一切有為皆悉無常。彼何自體皆悉無常。偈言。
善不善無記 一切有為法
如汝說則常 汝有如是過
此偈明何義。若說善法有法自體。不善無記亦如是說。若如是者。汝說一切有為法常。何以故。法若無因無生住滅。無生住滅非有為法。則一切法皆是無為。若說善等一切諸法皆有自體。則一切法皆悉不空。義不相應。又復汝說偈言。
諸法若無體 無體不得名
有自體有名 唯名云何名
此偈。我今答。偈言。
若人說有名 語言有自體
彼人汝可難 語名我不實
此偈明何義。若何人說名有自體。彼人如是汝則得難。彼人說言。有體有名無體無名。我不如是說有名體。何以知之。一切諸法皆無自體。若無自體彼得言空。彼若空者得言不實。若汝有名有自體者。義不相應。又復有義。偈言。
若此名無者 則有亦是無
若言有言無 汝宗有二失
若此名有者 則無亦是有
若言無言有 汝諍有二失
此偈明何義。若此名無如是宗失。如其是有如是諍失。我宗不爾。有物有名無物無名。如是諸法有自體者。義不相應。又復有義。偈言。
如是我前說 一切法皆空
我義宗如是 則不得有過
此偈明何義。我前已說。一切法空亦說名空。汝取空名而有所說。若一切法皆無自體名亦無體。我如是說義宗無過。我不說名有自體故。又復汝說偈言。
若離法有名 不在于法中
說離法有名 彼人則可難
此偈。我今答。偈言。
若別有自體 不在于法中
汝慮我故說 此則不須慮
此偈明何義。彼不須慮汝妄難我。我則不遮諸法自體。我不離法別有物取何人取法。彼人須慮我不取法故不遮法云何有過。若我取法有自體者。則可難言汝不相應。我不如是。汝難大賒全不相當。又復汝說偈言。
法若有自體 可得遮諸法
諸法無自體 竟為何所遮
如有瓶有泥 可得遮瓶泥
見有物則遮 見無物不遮
此偈。我今答。偈言。
若有體得遮 若空得言成
若無體無空 云何得遮成
此偈明何義。法若有者則可得遮法。若無者則不得遮。汝難我言。一切諸法皆無自體。實如汝言一切諸法皆無自體。何以知之。以汝遮法無自體成。若遮諸法無自體成。得言一切諸法皆空。偈言。
汝為何所遮 汝所遮則空
法空而有遮 如是汝諍失
此偈明何義。若一切法遮有自體。若無自體彼得言空彼空亦空。是故汝言有物得遮無物不遮。義不相應。又復有義。偈言。
我無有少物 是故我不遮
如是汝無理 抂橫而難成
此偈明何義。若我如是少有物遮汝得難我。我無物遮。如是無物我無所遮。如是無遮一切法空。如是無物遮與所遮。是故汝向如是難言何所遮者。此汝無理抂橫難我。又復汝說偈言。
若法無自體 言語何所遮
若無法得遮 無語亦成遮
此偈。我今答。偈言。
汝言語法別 此義我今說
無法得說語 而我則無過
此偈明何義。若汝說言無有言語亦成遮者。隨何等法。彼一切法皆無自體。說彼諸法無自體語。非此言語作無自體。此我今答。若說諸法無自體語。此語非作無自體法。又復有義。以無法體知無法體。以有法體知有法體。譬如屋中實無天得。有人問言。有天得不。答者言有。復有言無。答言無者語言。不能于彼屋中作天得。無但知屋中空無天得。如是若說一切諸法無自體者。此語不能作一切法無自體。無但知諸法自體無體。若汝說言。若無物者則不得言法無自體。以無語故。不得成法無自體者。義不相應。又復汝說偈言。
如愚癡之人 妄取炎為水
若汝遮妄取 其事亦如是
取所取能取 遮所遮能遮
如是六種義 皆悉是有法
若無取所取 亦無有能取
則無遮所遮 亦無有能遮
若無遮所遮 亦無有能遮
則一切法成 彼自體亦成
此四行偈。我今答汝偈言。
汝說鹿愛喻 以明于大義
汝聽我能答 如譬喻相應
此偈明何義。汝若說此鹿愛譬喻。以明大義。汝聽我答。如喻相應。偈言。
若彼有自體 不須因緣生
若須因緣者 如是得言空
此偈明何義。若鹿愛中妄取水體。非因緣生。汝喻相當。鹿愛因緣彼顛倒見。顛倒見者以不觀察因緣而生。如是得言因緣而生。若因緣生彼自體空。如是之義如前所說。又復有義。偈言。
若取自體實 何人能遮回
余者亦如是 是故我無過
此偈明何義。若鹿愛中取水體實。何人能回。若有自體則不可回。如火熱水濕空無障礙。見此得回。如是取自體空。如是如是。余法中義應如是知。如是等如取無實。余五亦爾。若汝說彼六法是有。如是得言一切諸法皆不空者。義不相應。又復汝說偈言。
汝因則不成 無體云何因
若法無因者 云何得言成
汝若無因成 諸法自體回
我亦無因成 諸法有自體
若有因無體 是義不相應
世間無體法 則不得言有
此偈。我今答。偈言。
此無因說者 義前已說竟
三時中說因 彼平等而說
此偈明何義。如是大義于前已說。此則無因應如是知。如是論義前因已說遮六種回。彼前論義今于此說。又復汝說偈言。
前遮后所遮 如是不相應
后遮若俱并 如是知有體
此偈我今答。偈言。
若說三時因 前如是平等
如是三時因 與說空相應
此偈明何義。若遮此因三時言語。此先已答。應如是知。何以故。因平等故。如遮三時彼不相應。彼語亦在遮所遮中。若汝意謂。無遮所遮猶故得遮。我已遮竟。此三時因與說空人言語相應。又復云何。先已說竟。如向偈言。
我無有少物 是故我不遮
如是汝無理 抂橫而難我
若汝復謂。三時遮成。見前時因。見后時因。見俱時因。彼前時因如父以子。后時因者如師弟子。俱時因者如燈以明。此我今說。此不如是前說三種。彼三種中一一復有三種過失。此前已說。復次第遮。汝立宗失如是等自體遮成。偈言。
若人信于空 彼人信一切
若人不信空 彼不信一切
此偈明何義。若人信空。彼人則信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何以故。若人信空。則信因緣和合而生。若信因緣和合而生。則信四諦。若信四諦。彼人則信。一切勝證。若人能信一切勝證。則信三寶謂佛法僧。若信因緣和合而生。彼人則信法因法果。若人能信法因法果。彼人則信非法因果。若人能信法因法果信非法因信非法果。則信煩惱煩惱和合煩惱法物。彼人如是一切皆信。如是前說彼人則信善行惡行。若人能信善行惡行。彼人則信善惡行法。若人能信善惡行法。則知方便過三惡道。彼人如是能信一切世間諸法。如是無量不可說盡。
空自體因緣 三一中道說
我歸命禮彼 無上大智慧
釋回諍論偈義已竟。
作此論者。阿阇梨龍樹菩薩摩訶薩。一切論義皆能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