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 景定嚴州新定續志
- 鄭瑤
- 8364字
- 2015-12-19 11:44:57
郡官建置
州屬《禹貢》:“揚州之境”。秦郡縣天下,隸郡太守。漢建武十三年,置新都郡新都太守,即今徽、嚴兩州之境是已。晉太康中,改為新安郡,宋、齊、梁、陳咸因之。其分封有新安王,其治郡有新安太守。隋仁壽三年,始以新安、遂安、桐廬三縣置睦州,領以刺史,即今州境是已。后改睦州為遂安郡,置郡為守,而以歙州為新安郡。唐武德中復為睦州,天寶元年改睦州為新定郡,后雖沿革不一,然皆以刺史領州。五代時隸吳越國,初以防御使遙領,吳越納土后,命殿中丞李繼敏權知睦州,自是為知軍州事。政和中升為節度州,宣和三年改嚴州。寶祐三年三月,始命守臣兼節制軍馬,乾德中置通判軍州事,其后有添差通判,省置不常,今為定員。其學官有州學教授,聞有添差教授,然不常置。有釣臺書院,山長以州學教授兼領,其郡僚有節度掌書記與觀察支使通差、節度推官、觀察推官、錄事參軍、司理參軍、司戶參軍、司法參軍。其兵官有路分都監一員,州都監兩員,監押一員,間有路鈐轄、州鈐轄,不常置。近又有添差路鈐、路分,員冗滋甚,送迎廩稍,郡計患之。今侯錢可則,奏省兵鈐以下添差官,旨從之。其監當官有都酒務、比較務、贍軍務、在城都稅務、東津稅務。今三酒務會為一官,亦省員。舊有神泉監,監廢,官亦隨省。諸縣官疏于各縣之下。
知州題名
前志題名僅紀歲月,而政績例不書。今自寶慶改元以來,序其次,摭其有政績者附書之,使后之觀者有考焉!
謝采伯朝議大夫。寶慶元年十月初八到任,寶慶二年二月初六日宮觀。先是為通判州事,至是正守陵祠位,在任有惠政。
陸子遹奉議郎。寶慶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到任,紹定二年三月二十二日赴召。祖佃、父游皆出守,列于州學之世美祠。始創釣臺書院。
陳畏朝奉大夫。紹定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到任,紹定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去任。
衛樸朝奉郎,在任轉朝散郎。紹定三年八月十六日到任,四年九月十三日除太府寺丞。備御衢寇在功,在任有惠政。
李彌高朝奉大夫,在任轉朝散大夫。紹定五年六月十七日到任,六年四月十七日去任。
趙汝桿朝散郎。紹定六年四月十七日到任,當年七月十九日,除直寶章閣兩浙運判。
顏頤仲朝奉郎,在任轉朝散郎。紹興六年八月二十四日到任,端平元年九月十三日,除司農寺丞。在任有惠政,奏用全會入納。
葛逢朝散大夫。端平元年十一月十三日到任,二年四月十五日,除秘書省著作郎。
王會龍承議郎。端平元年十一月十三日到任,二年四月十五日,除秘書省著作郎。
趙汝柄奉議郎。端平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到任,嘉熙元年六月初一日去任。前任守汝桿弟。
萬一薦朝散大夫。嘉熙元年十二月十三日到任,三年四月內去任。
衛湜朝散郎直秘閣,在任轉朝請郎,又轉朝奉大夫。嘉熙三年七月初六日到任,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赴召。前守樸之叔,刊《禮記集說》一部。
趙與汶朝請郎直秘閣。嘉熙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到任,淳祐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別與州郡。
王佖朝奉郎,在任轉朝散郎。淳祐元年三月十四日到任,二年九月二十六日去任。救荒有大功,修州學,行鄉飲,修釣臺書院,始教養嚴氏子孫。
何處信朝議大夫。淳祐二年十二月初六日到任,三年七月初三日去任。
趙希樸朝議大夫。淳祐三年八月初三日到任,四年七月二十一日,除軍器少監,五年正月,除金部郎官。前守師古子,父子皆有惠政,列于學之世美祠。
章大醇朝奉郎,在任轉朝散郎。淳祐五年二月初九日到任,六年十月初四日,除侍左郎官。在任有惠政。
高斯得朝奉郎,在任轉朝散郎。淳祐七年三月初四日到任,八年六月除浙東提刑,當年七月十九日去任。在任有惠政。
趙孟傳宣教郎直寶謨閣,在任轉通直郎,又轉奉議郎。淳祐八年七月二十九日到任,十年二月,除刑部郎官。增廩士月給,又增貢院夾廊,奏增貢額未允。
趙汝歷奉議郎,在任轉承議郎。淳祐十年六月初三日到任,十二年四月,除司農丞。增創釣臺書院。
季鏞承議郎。淳祐十二年八月初一日到任,寶祐二年八月十三日替。拯溺有大功,修學舍,采齒飲,郡政綱目悉舉。
吳槃朝奉郎。寶祐二年八月十三日到任,三年三月,札兼節制軍馬。寶祐四年正月二十七日去任。造貢院詩卓,重修軍門,造魁星樓,奏增貢額未允。
李介叔朝奉郎,在任轉朝散郎。寶祐四年四月初三日到任,六年六月初五日滿替。置平糴倉,伐民輸稅逋。
謝弈中朝散郎,在任轉朝請郎。寶祐六年六月初六日到任,景定元年五月十一日除都官郎官,當年六月十八日替。前守采伯侄。重修譙樓,修明經界舊籍,奉請都城隍廟額,改創儀門外行衙,修夫子殿,重造戟門,造兩廊從祀簾。
錢可則承議郎。以直寶章閣于景定元年六月十八日到任,二年十二月準省札升直華文閣權任,三年四月初八日,升直敷文閣,知嘉興府,五月初一除尚左郎官,十一日升直徽猷閣,除浙東提舉,六月初八日替。
郭自中奉議郎。景定三年六月初八日到任,四年三月初二日,準省札令赴都堂稟議,當年四月十五日去任。
全槐卿朝散郎,以右文殿修撰于景定四年四月十五日到任,五年三月六日,準省札改知徽州,于當年四月二十六日去任。
趙孟立義 承奉郎,在任轉承事郎,又轉宣義郎。景定五年四月二十六日到任,咸淳元年八月初七日,除直秘閣江淮都大,于當年十二月初六替。
史胄之朝請大夫,在任轉朝議大夫,咸淳元年十二月初六日到任,二年二月十日去任。
楊潮南朝散郎。咸淳二年七月十九日到任,三年五月九日,準省札令赴都堂稟議,當月十日去任。
趙與植承議郎,在任轉朝奉郎。咸淳三年五月初六日到任,五年正月十三日,除浙西提舉,當年二月二十七日去任。
呂直之宣教郎,在任轉奉議郎,又轉承議郎。咸淳五年三月二十一日到任,于六年四月初九日,除兵部郎官兼說書,于當年七月七日去任。
李萊老朝請郎。咸淳六年六月十六日到任,當年八月六日,丁本生母憂去任。
通判題名
姜彌明奉議郎。端平三年十二月初八日到任,嘉熙二年正月二十六日,改添差通判臨安府。
魯之損朝請大夫。嘉熙二年十月十一日到任,嘉熙四年十二月初六日滿。
武迪中奉大夫。嘉熙四年十二月七日到任,淳祐三年二月二十七日滿。
徐士特朝奉郎。淳祐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到任,淳祐五年二月十二日去任。
張澄朝奉郎。淳祐五年三月初八日到任,七年六月初二日滿替。
史望之朝散郎。淳祐七年六月初三日到任,八年十一月初七日,除宗正寺簿。
謝焱朝散郎。淳祐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到任,十一年正月初二日,差知岳州離任。
吳溥奉議郎。淳祐十二年正月初三日到任,于當年六月初七日去任。
孫一飛朝散郎。淳祐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到任,當年十一月十七日去任。
宣囗朝奉郎。寶祐元年六月十三日到任,于當年十月十八日去任。
陳棠朝請郎。寶祐二年三月初九日到任,四年三月二十二日滿。
朱逢朝奉郎。寶祐四年三月二十三日到任,于當年五月十八日去任。
史松卿奉議郎。寶祐二年八月十七日到任,開慶元年八月二十八日替。
曹元發宣教郎。開慶元年八月二十八日到任,景定元年除國子博士。
康務本朝議大夫。景定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到任。
添差通判題名
郭磊卿奉議郎。端平三年十月到任,在任轉承議郎,又轉朝奉郎。嘉熙二年九月除太博。
陳叔遠宣義郎。嘉熙三年十一月十九日到任,在任轉宣教郎。四年六月十七日去任。
韋鑒承議郎。嘉熙四年八月二十日到任,淳祐元年正月二日去任。
孫夢觀奉議郎。淳祐元年十二月十三日到任,二年四月十九日予祠。
趙與澣宣教郎。淳祐二年六月三日到任,在任轉奉議郎。三年六月二十六日予祠。
趙時豪朝請郎。淳祐三年九月十九日到任,五年四月除太府寺簿。
留張遇奉議郎。淳祐五年四月二十二日到任,淳祐七年六月十一日滿。
吳湜承議郎直秘閣。淳祐七年六月十二日到任,在任轉朝奉郎。九年六月十六日滿。
謝奕正通直郎。淳祐九年六月十七日到任,在任轉奉議郎。十一年七月二十二日滿。
潘墀宣教郎。淳祐十一年七月二十二日到任,在任轉奉議郎。寶祐元年七月二十二日滿。
楊敬之通直郎。寶祐元年七月二十四日到任,二年十二月六日,別與差遣。
吳堅宣教郎,寶祐三年四月十一日轉奉議郎,五年四月二十六日滿,除太博。
郭和中承奉郎,徽州通判兩易,寶祐五年四月二十七日到任,開慶元年十一月丐祠。
林子烈朝奉郎。開慶元年十一月二十日到任,轉朝散郎。
樓晏承議郎。景定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到任。
賢牧
嚴為瀟灑郡,典領山川者,非清高不稱焉!前志所記田諫議、范文正、趙清獻,真能稱其山川者也!南渡以來,有光于三君子者相望,宜嗣書之,其方翱翔天衢,未究遠業者,姑俟后之秉筆者焉。
潘良貴,字子賤,號養空,婺之金華人。名望巋然,純德君子也!紹興二年,以直龍圖閣知州。雖在郡之日甚淺,而郡人尊之,至于今不忘,其為政可知也。今有祠在學宮,列于名侯。
胡寅,字明仲,號致堂,建寧人,文定公子。紹興六年,以徽猷閣待制知州,政教并行,民用胥勸。明年,文定公自衡山抵書曰:汝在桐江一年矣!大凡從官作郡,一年未遷,即有怠意。汝宜作三年計,日勤一日,思遠大之業。未幾,移知永州。今學宮,公所改作也。有祠,列于名侯。
張栻,字敬夫,號南軒,謚曰宣,廣漢人,魏公子。以理學為朱文公、呂成公友。乾道五年,以直秘閣知州。其治不嚴而威,不疾而速,大抵以教化為先務。奏蠲丁鹽錢絹,民以蕃庶。旅名山,斥淫祠,至今遺老猶能誦張直閣焉。今學門,公所創也,與呂成公并祠于學。景定辛酉旨封華陽伯,秩于從祀。今侯錢可則仿帝學繪祀,因舍采焉。
名宦
紀名宦次以歲月,不以官。
呂祖謙,字伯恭,學者尊之,曰東萊先生,謚曰成,婺之金華人。乾道五年,需太學博士次,來為郡員外博士,鐸音大振,士由遠方負笈者日眾,潘宮至不足以容之。在學著《春秋講義》。明年,張南軒為守,政教胥善。南軒奏免丁錢狀,先生所作也。與南軒并祠于學。寶慶丙戌,其子延年宰建德,邦人見之,如見先生。越月,以戎簿召。景定辛酉,追封先生為開封伯,秩于從祀。今侯錢可則仿帝學繪祀,因舍采焉。時其孫寶之,仍以建德宰行獻事。
徐僑,字崇父,號毅齋,婺之義烏人,從東萊、晦庵二先生游。開禧和議成,適以謁選留京,陳所以折敵之策,雖言不果用,而朝論韙之,留為京學教授。公竟從選部授觀察推官來嚴,在郡多所禆贊,事有不可,必反復論諍,不為矯激,意雖異已者,久益知敬。郡守欲舉公,適同僚有謀穎去者,公遜先之,再舉卒不受。朝紳以學洞圣原,行表鄉曲薦之,遂以掌故登朝。后仕至工部侍郎,與參政真西山,俱系時望云。
郭磊卿,字子奇,號兌齋,天臺人。端平三年,由太社令來為添差通判,延納儒生,誨以義理之學,一干以私,輒叱去。郡政不逮,多所正救。部使者以訟牒屬公,日旁午,公從容剖決,大抵以厚風俗,媺教化為本,舞文弄法之徒,奸莫能遁,邦人士翕然尊之。后召為太博,及居言路,皆稱其官,世以不及大用為惜。子和中,寶祐五年,以兩易來繼父官,其精明實似之。
瑞產
物有素產,亦有瑞產,前志所紀,素產備矣。今續志登成,瑞產適應,庸大書之。
景定壬戌夏四月九日,郡民孔文桂等言:麥秀兩歧,在東郊公田中。知州錢可則遣視良實,就采之,得歧穗余一百,繪圖狀實,以獻天子。有旨宣付國史館。會皇弟太師嗣榮王,亦以所得函活,為圖以進。玉音報曰:祥非偶至,應必有先。由輝聯華萼,以陶和致秀。啟麥歧而薦瑞,兆王師之不用,慶農扈之告登。上協天心,美鐘地產,繪圖來進,嘉意良勤。報聞邦人鼓舞歡悅,愿托琬琰,以詔將來天時不能遁也。為刻石,置郡治之高風堂。
荒政
郡墾山為田十一二,民食仰糴旁郡航粟,一不繼,便同兇年,況旱潦乎!庚子之旱,壬子之水,辛酉之絕糴,非天假仁侯,竭力拯惠,民其枯魚矣。用摭其實,以告來者。
嘉熙四年,夏秋大旱,明年春,民采橡蕨,救死不給,路殍相枕藉,郡無以救。于是將作鹽丞王公佖,被選求甦。公下車,首扃廚傳,節浮費,一意救荒,乞米于朝,勸分于鄉,靡不力,民賴以活。去郡時,民遮道以酒餞公,公為舉一杯酹之。公字元敬,金華人。
淳祐十二年夏六月辛酉,大水被九州,阛阓為壑,五日乃縮,壞公私廬舍亡數,民苦溺且饑。天子遣使歷九州存撫,命奏院季公鏞出守拯是邦。公下車,虛己問俗,首蠲秋苗十六,力控廟朝,寬京府榷糴之令,發廩分賑,民飽實惠。捐抽解場木,予被水者戶有差,不幾時,頓復舊觀,民亦忘其為昏墊也。秩滿,民借留不許,遺愛藹然。公字伯韶,古括人。
景定二年秋七月戊寅,浙右大水,湖、秀為甚,至于冬十月不退。嚴雖水駛不久溺,然航粟遂梗,民無所得糴,趨利者冒衢、婺禁,肩負斗斛至,價日翔踴。時東嚴錢公可則,司牧是邦,喟然曰:民可一日無食乎:亟發廩賑之,(鏤)〔屢〕諭俗以儲蓄運糶為勸。略曰:本州環山為郡,地非沃衍,家乏蓋藏,一年耕且不足以給一年之食,此公私所以俱匱也。今歲水潦之后,浙右諸郡,莫不告歉,先具無備,折運方艱,不早圖救,其將安仰。太守日夜念此至切,如折絹糴米,期者舊敝,申請省部,力抗鄰邦。為軍食計,固毋或不盡其心,乃若民食之天,日不容闕。兢兢軫慮,由己饑之。本州它無公儲,止有義倉米斛,亦既申臺府行賑給。惟有通放摺運,招誘客商。近已控吁于朝,嚴戒屬邑矣。然來者有限,食者無涯,深山窮谷之氓,老弱疲癃之輩,莫能遠致,寧免嗸鳴!非富室大家,隨地應糴,安得人人而濟之。嚴之所謂富室大家,積倉高廩,狼戾腐紅,視他處固不多見,茍存心于愛物,于人必有所濟。要自有佩服格言,力行好事者,敢以二事勸:曰儲蓄,曰運糶是也。夫一鄉一里之內,豈無十數大家,伏臘輸官之余,豈無窖囷寬剩,或三二百石,或七五十石,下而至于一二十石。家計之不足,鄉計之有余;鄉計之不足,邑計之有余。謹其閉藏,時其發糶,皆足以濟人也!官司方幸饑者有告糴之地,必不強以賑濟,必不加以科率,必不指無為有,證少為多,使之有官吏搔擾之費,如此何憚而不儲積。土狹人稠之境,固無谷粟寬余、產嗇財豐之家,要必事力埪實,或取之客販,或取之鄰境,或取之產米之鄉,移其他經營之資,為此時懋遷之舉,雖所以利人,亦所以利己。定時而斂,及其而發,是獨不可為歟!官司何幸,富者有好義之心,必不裁其價直,必不限其數目,必不驅東就西,強此從彼,使之有州縣奔走之撓。如此又何憚而不運糶!又況官民有相因之勢,貧富有相依之情,貨財谷粟有相通之理。凡所以為是委曲者,不過砍轉貴糴而為平糶,回饑歲而為豐年,一邑一鄉,俱得一飽,隱然有安富恤貧之道,皆因所利而利之耳。有人心者,詎肯坐視。雖然,官司亦不以虛談而致實利,有能爭先倡率,悉意奉行,爝然惠及于民,自當第其輕重,隨其多寡,厚加旌賞,以示表厲。如土庶之借補、蠲役,寓官之減剡升秩,申之臺閫,請之朝廷,有勞必酬,的非文具。若夫閉糴增價,泄糶出境,有司之法昭昭,太守亦不得而私也。力控廟朝,弛旁郡糴禁,捐帑分糴,列四局平糶,市價隨減。又稅家運糶,應勸急公,民以全活。棠蔭蔽芾,環召有日,邦人有借恂之愿焉。公字正己,五王之胄,相國之孫,今為天臺人。
稅賦
郡處萬山中,土最瘠,民最貧,均賦任役,不可一日無仁政。紹興界多歷年所,圖籍淪散。豪民猾吏,相為奸欺;貧民下戶,俯首受困。至舉其所謂仁政者,而仿佛之,反曰不仁,人情之難齊久矣,不均不平,不澄不清。寶祐乙卯,行手實不及境。戊午,知州謝奕中奏請修明經界之舊,有旨諭之。于時屬縣奉行,有虔有不虔,故民瘼有甦有不甦,仁政之行,果難矣哉!諸縣稅額,悉前志之舊,今不復書,姑摭建德縣修明之略于左方。它縣雖以成籍來上,然未足以傳信,不敢書。
建德縣民產官產之不均稅者在外:
坊郭基地,以丈計,得三萬三千八百六十四田;以畝計,得十三萬一千六百三十五山;若桑牧之地,以畝計,得五十四萬五千二百九十七石巖云霧地之不均稅者在外。
物力:坊郭基地,以三等均數計,物力三萬一千一百七十二貫有奇;田山桑牧之地,為等不一,計物力七十七萬四百四十八貫有奇。總計八十萬一千六百二十貫有奇。
民戶入納,有產稅,有和預買,悉輸絹。蓋產稅之外,別敷和預買,名色淆紊,起敷碎煩,小民至不能曉。又于內各有分數,俾之以錢代絹,謂之折帛錢,是致小民重為吏攬所愚,每年起敷之數,吏得以高下其手。今合產稅、和買之絹為一,每物力四十一貫二百,均敷絹一匹,即一貫三十文敷一尺,坦然明甚,合而計之,正足元額一萬九千一十匹之數。外折帛錢,徑以物力一百貫,敷納三貫,其物力十五貫以下人戶,免敷。合而計之,用足元額一萬九千九百八十貫之數。他如茶錢、役錢、稅綿、上供絲之類,大率仿此。官無虧賦,民無重征,真百幸事也。籍成,邑宰潛說友為序:紹興經界,距淳熙末,圖籍以多散失,且嘗詔漕臣,督州縣補葺之。則自淳熙至今日,其弊又可知已。豪右詭名規避,奸胥舞文變易,賦額銷蝕,豈唯嚴陵哉!寶祐戊午,版曹始用舊額,徵諸郡太守,告院謝公,諗于眾曰:有土此有財,固也,泛以舊額責之縣,則產去稅存者,其奚堪,毋已,則按經界之舊而修明之乎。亟聞于上,玉音俞之。說友學制附庸,奉行唯謹,遂詢僉謀,賓鄉望,嚴選任,曾不期月,而九鄉二十一都,各以其籍來上。乃視鄉分廣狹,計物力多寡,裁其溢而核其虧,因其輕而革其重,不底于均,不止于是,舊額無損,新征頓輕。義役成規,藉以息民詞;科買均配,藉以應上命,宿奸老蠹,既為之風灑雪滌,而數十年之苦于白輸者,脫然如沉疴去體。圣君、賢太守之賜,不其大哉!既成,父老請以等則鋟諸梓,俾勿壞。用略述其梗概。朱文公曰:三十年一翻經界方好,至哉言乎!潤澤而推廣之,尚有望于來者。開慶己未月既望,宣教郎、特差知嚴州建德縣、主管勸農公事兼軍正潛說友序。
軍餉
郡以絹三萬六千匹,代婺輸上供,易婺米一萬五千碩,以供郡餉,此皇祐指揮,所以便兩郡也。今代婺之絹,戶部直重于嚴,而婺米每每負償,雖朝旨督之,輒不報,嚴以之困。前守屢申廟朝,欲令嚴自糴米,婺自輸絹,未俞也。景定庚申,今侯錢可則力控得請。景定元年八月空日,都省札子指揮節文,照得嚴州每歲為婺州代納上供絹三萬六千匹,婺州卻撥米一萬五千石,準還嚴州,應副支遣。自皇祐間有此指揮,其來已久。嚴州之絹,起解版曹,不至有欠,唯婺州之米,多是占吝,遂至拖壓。蓋以嚴為鄰郡,莫可誰何,未免忽視。今據嚴州申,積欠米計二萬八千三百余石,今年合撥之米,又不在此數。嚴州雖屢常申述,朝廷亦屢行催督,婺州官吏視為故常,更不遵奉。今若不與區處變通,則婺以抵拒為得計,而嚴之瀆撓卒未已。合議指揮,圣旨令嚴州于歲額代婺絹內,截留一半,一萬八千匹,自市米充軍食,仍以一半絹解赴戶部。婺州亦令解絹一萬八千匹,補足戶部元額,卻與免撥米還嚴州。并自景定元年分為始,仍下戶部,照應施行。其婺州所欠米數,照元行下運司,嚴催撥還。如朝旨,猶是嚴代婺輸絹一萬八千匹,而婺乃盡免餉,嚴婺兩郡得失,較然明甚,而婺猶拒命不聽。明年,戶部以兩郡申請不以白于朝,復如皇祐指揮,但插婺米先入于嚴,然后趣嚴絹入部。景定元年十月空日,省札戶部申,照得嚴州代婺州解絹,以充上供,婺州撥米還嚴州充軍糧,其來非一日矣。邇年兩郡互有申請,施詳案櫝,其曲不在嚴而在婺。蓋嚴代婺解絹,乃承戶部拘催,不可稽違,婺還嚴之米,既無統攝,率是違欠,甚至開慶年間,尚欠二萬余石,宜乎嚴之有請于朝,欲將代解之絹,從本州折價糴米,徑令婺自解絹。準省札行下,許令嚴州于代解絹內,截留一半,計一萬八千匹,自市米以充軍食,仍以一半絹解赴戶部。亦令婺州解絹一萬八千匹,補足戶部元額,卻與免撥米還嚴州。自景定元年始,續婺州乞解絹米,各仍舊貫。本部又已節次,備申續準行,不若婺州仍欲舊貫。今項預辦一年之米一萬五千碩,發還嚴州,方可從申續。又據婺州申,已樁到米一萬石,即還嚴州。今嚴州人申,每歲差撥人船取米,每被坐困,乞照近降指揮,監婺州解絹,容本州自措辦軍糧。及謂婺州所報,見有米一萬石,以待本州取發者,平時率是虛給,友脫本州先次解絹。本部今與酌可行之說,為悠久之計,嚴州解本部之絹,不患其不足,婺州還嚴州之米,深慮其失信,欲催嚴州之絹,當先催婺州之米。州郡一也,體統一也,豈可謂本部可催嚴州之絹,而不為嚴催婺州之米乎!況嚴州申請不已者,止以婺州之米不還,米茍還矣,其將何辭?所有景定元年,互撥米絹,嚴州已將合解一半之絹,折價糴米,以充軍糧訖,況隔一載,難于再理,當令婺州將合還嚴州景定元年米一萬八千石,每石照農寺司折價解部,買絹補還元額,專官前往,守待啟發。所有景定以后年分,其婺州還米一萬五千石,嚴州解絹一萬八千匹,各分作三綱須管,婺州先自啟登本色米斛,至嚴州交管,同嚴州絹綱,申發赴部。第一綱十一月下旬,第二綱十二月下旬,第三綱次年正月下旬。婺米之交管,嚴絹之起綱,定在如期,同時到部。仍委各州僉判,任責提督,申自今后,各郡僉判批考及離任須管,具本年本任內,各處發米發絹數目、月、日,申本部點對,如無欠缺,侯行下,方許批書。欲乞札下嚴、婺兩郡遵守,并乞札下吏部遵守施行。侯指揮,照得嚴、婺州兩易絹米事,昨降指揮,已自平允,今戶部以兩郡析申不已,區畫悠久之說來上,理亦不行,須議指揮。十月二十二日,奉有圣旨,依戶部所申事理,令各處遵守施行。仍令各郡正任通判任責催發,不許違戾。婺果守信,嚴亦何不利之有?第婺為反復,終不如行兩易之為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