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 吳鞠通醫案
- 吳鞠通
- 4959字
- 2015-12-18 16:50:17
螈(少陽所至)
陳 十五歲 乙丑六月二十五日 病久陰傷已極,骨瘦如柴,又加卒然中暑,中熱氣,舌絳芒刺,唇干液涸,無怪乎痙厥神昏,十指蠕動,危險之至。以脈尚浮弦而芤,勉與一面大隊填陰,兼咸以止厥法。先與紫雪丹二錢,涼水和服,共服六錢。
白芍(五錢) 細生地(三錢) 犀角(五錢) 羚角(三錢) 麻仁(二錢) 炙甘草(二錢)阿膠(三錢) 生鱉甲(五錢) 牡蠣(五錢)濃煎,緩緩服。
二十八日 神識未清,間有譫語。
炙甘草(六錢) 麥冬(八錢,連心) 真大生地(八錢) 生鱉甲(五錢) 阿膠(三錢) 麻仁(三錢) 犀角(五錢) 生白芍(五錢)
七月初一日 邪少虛多,用復脈已當,但舌上黑苔未化,宿糞未見,兼加潤法。
生白芍(六錢) 炙甘草(四錢) 麥冬(六錢) 真大生地(八錢) 阿膠(三錢) 麻仁(五錢) 犀角(五錢) 生鱉甲(六錢) 元參(二兩)煮成三杯,分三次服。
初五日 服前藥五帖,見宿糞碗許,黑苔已化,但神識尚未十厘清楚,用三加復脈加犀角,即于三甲復脈湯內,加:犀角(四錢)初八日 神識仍未清楚,湯藥照前,間服牛黃丸三丸。
陳 三歲 九月十六日 燥氣化火,壯熱,舌黃,脈數,螈 而厥,法宜清涼解肌,切忌發表。
薄荷(二錢) 羚角(三錢) 杏泥(四錢) 連翹(六錢,連心) 銀花(八錢) 丹皮(三錢)生甘草(二錢) 牛蒡子(三錢) 苦桔梗(六錢) 黃芩(二錢)共為粗末,分五包,一時許服一包。蘆根湯煎,去渣服。
十七日 燥氣化火,身壯熱,渴甚,于前方內加 石膏、炒知母、麥冬,去牛蒡、薄荷、丹皮、羚羊。
石膏(五錢) 炒知母(錢半) 麥冬(二錢,連心) 細生地(二錢) 銀花(二錢) 連翹(二錢,連心) 苦桔梗(一錢) 生甘草(八分) 杏仁(一錢) 黃芩(一錢)
岳 八個月 六月二十八日 未及歲之兒,瘟毒頭腫,螈 而厥,壯熱氣促,脈及數大。恐真陰不勝陽邪,先以普濟消毒飲宣毒外出,必去升麻、柴胡之直升少陽陽明者,加犀角、羚羊、瀉心膽之熱。
連翹(六錢) 大力子(六錢) 薄荷(二錢) 人中黃(二錢) 苦桔梗(三錢) 芥穗(二錢)元參(五錢) 馬勃(三錢) 天蟲(三錢) 銀花(六錢) 鮮荷葉(一張) 鮮蘆根(一兩,煎湯代水)共為細末,分八包,一時許服一包。
犀角(四錢) 羚羊角(四錢,另包不必研)于前藥每包加五分同煎。
吳 三歲 六月初九日 辰刻以跌撲驚后螈 ,至戌正始醒,醒后身大熱,口渴,脈數,舌無苔,用復脈湯六帖。熱退脈靜,又服二帖而安。
尹 十五歲 卒中暑風螈 口歪,四肢抽掣,頭微痛,與清少陽膽絡法。
羚角 連翹 生甘草 桑葉 薄荷 苦桔梗 茶菊 銀花 鉤藤 丹皮五帖全愈。
百 五歲 痘后余邪,入少陽陽明二絡,但唇口與眼皮螈 ,致飲食不能收合,每從口張時隨落出,四肢不掣,與清二經之絡法。
苦桔梗 丹皮 連翹(連心) 生甘草 細生地 銀花 桑葉 麥冬(不去心) 鉤藤 刺蒺藜 茶菊先服湯藥數帖,后以三十帖作散,每日早晚中三次,各服二錢,服至半年方愈。
食積
金 男 四歲 幼孩手心熱,舌苔濃濁,嘔吐,食積也,法當和胃而醒脾,宜降不宜升。
藿梗(二錢) 焦曲(錢半) 白豆蔻(三錢,研) 半夏(二錢) 雞內金(一錢) 廣皮炭(一錢) 苡仁(二錢,研) 濃樸(錢半) 煨姜(二小片)
十三日 熱退脈平,以調理脾胃為主。
白術(二錢,炒) 廣皮炭(六分) 白扁豆(一錢) 茯苓塊(三錢) 神曲(一錢炒) 半夏(一錢) 濃樸(六分) 山藥(一錢,炒)二十三日 泄久脾虛,將成滯下。
濃樸(二錢) 生苡仁(三錢) 廣皮炭(錢半) 焦神曲(二錢) 云苓塊(二錢) 益智仁(五分,煨) 廣木香(八分) 雞內金(二錢) 黃芩炭(八分) 焦白芍(一錢)
陶 二歲 乙酉七月初二 幼童手心熱甚,舌微黃,身微熱,體瘦,神不足,防成疳疾,與疏補中焦,兼之消食。
生苡仁(三錢) 濃樸(八分) 焦神曲(二錢) 廣皮炭(一錢) 雞內金(一錢) 云苓塊(三錢) 益智仁(七分)煮二小杯,分三次服,三帖而愈。
孫 九歲 丁亥七月二十五日 疳疾已久,若不急講調理飲食,則不可為矣,用藥以疏補中焦立法。
茯苓(四錢,連皮) 雞內金(二錢,炒) 廣木香(一錢) 益智仁(錢半) 濃樸(二錢)楂炭(錢半) 半夏(三錢) 橘皮炭(二錢) 十二月十四日 脈大浮取弦數,脾虛食滯,疳疾將成,大便頻仍,面腫腹大,與溫宣中焦法。
益智仁(錢半) 黃芩(錢半) 橘皮(二錢) 茯苓皮(三錢) 神曲(三錢,炒) 半夏(三錢) 苡仁(四錢) 蔻仁(一錢)
二十八日 大便后見血,乃小腸寒濕,加黃土湯法。
于前方內,去蔻仁,加蒼術炭(三錢) 熟附子(二錢) 中黃土(四兩)再服三帖。
飧泄
章男 十一個月 六月十三日 泄久傷脾,恐成柔痙,俗所謂慢脾風,議疏補中焦。
茯苓塊(三錢) 濃樸(一錢) 煨肉果(一錢) 苡仁(三錢,炒) 扁豆(二錢,炒) 蓮子(三錢,連皮去心) 廣皮炭(八分) 芡實(錢半,連皮) 木香(五分)
十四日 仍用通補而進之。
人參(五分) 濃樸(八分) 煨肉果(一錢) 茯苓塊(二錢) 廣皮炭(八分) 木香(七分)苡仁(二錢,炒) 藿梗(八分) 焦神曲(八分) 白扁豆(三錢,炒) 半夏(二錢) 小茴香(一錢)
十六日 疏補中焦,業已見效,仍不能外此法。
人參(五分) 濃樸(八分) 半夏(二錢) 木香(八分) 茯苓(三錢) 煨肉果(錢半) 苡仁(三錢,炒) 扁豆(三錢,炒) 藿梗(八分) 廣皮炭(八分) 焦于術(一錢)
十七日 神氣聲音稍健,皮熱亦覺平和,大有起色,但積虛旦晚可充。
人參(五錢) 蓮子(二錢) 肉果霜(錢半) 茯苓(三錢) 半夏(二錢) 木香(八分) 白扁豆(二錢,炒) 廣皮(錢半) 山藥(錢半)
十八日 舌有黃苔,小便色黃,微有積,皆脾虛不運之故,且暫停參藥,加宣絡法。
茯苓(三錢) 濃樸(一錢) 煨肉果(一錢) 半夏(二錢,炒) 雞內金(一錢) 白蔻仁(二錢) 蓮子(二錢,去心) 木香(七分) 生苡仁(三錢) 生于術(一錢) 廣皮炭(八分)
十九日 大便有不化形,思乳食,為血肉有情,應于疏補之中,加消血肉積者。
雞內金(一錢,炒) 楂炭(一錢) 廣皮炭(一錢) 茯苓塊(三錢) 煨肉果(一錢) 范曲炭(八分) 木香(七分) 川樸(錢半) 白蔻仁(三分) 生苡仁(三錢)
二十日 脾虛火衰,則食物有不化之形,肝腎與沖脈伏寒,怒甚則疝痛。
小茴香(二錢) 生苡米(三錢) 木香(一錢) 黑楂炭(錢半) 煨肉果(錢半) 制茅術(一錢) 茯苓(一錢) 廣皮炭(八分) 白蔻仁(五分) 青皮(六分) 烏藥(八分)
二十二日 補下通中。
小茴香(錢半,炒黑) 生苡仁(錢半) 人參(三分) 楂炭(八分) 煨肉果(一錢) 茯苓(三錢) 制茅術(八分) 白蔻仁(五分) 木香(六分)
張男 八個月 泄瀉四五日,暑邪深入下焦,頭熱如火,手冷如冰,謂之暑厥。羸瘦難堪,脈遲緊,未必得愈,姑立方以救之。先與紫雪丹五分,三次服。
豬苓(二錢) 制蒼術(一錢) 澤瀉(一錢) 茯苓(二錢) 桂枝木(一錢) 廣皮炭(七分)白扁豆(一錢) 木香(七分)略有轉機,然終可畏也。
豬苓(二錢) 白扁豆(錢半,炒) 澤瀉(錢半) 半夏(錢半) 生苡仁(三錢) 廣木香(八分) 茅術炭(一錢) 濃樸(六分)廣皮炭(五分)
孟 十五歲 八月初八日 伏暑泄瀉,加以停食,欲瀉腹痛,瀉后痛減,防成滯下,與五苓散加消食,脈細弦而緩。
桂枝(三錢) 云苓皮(五錢) 楂炭(二錢) 蒼術炭(三錢) 神曲(四錢,炒) 小枳實(二錢) 豬苓(三錢) 廣皮炭(四錢) 川椒炭(二錢) 澤瀉(三錢)
一月后復診,病已大愈,善后方與調和脾胃。
咳嗽
郭男 八歲 癸亥七月十一日 咳而嘔,胃咳也,痰涎壅塞,喘滿氣短。
半夏(三錢) 小枳實(一錢) 陳皮(一錢) 杏仁(二錢) 蘇梗(二錢) 生苡仁(三錢)生姜(二錢) 茯苓(三錢)即于前方內加:苦葶藶子(錢半) 半夏(二錢) 蘇子(二錢)去蘇梗再服二帖。
二十日 小兒脾虛,濕重胃咳。
姜半夏(六錢) 焦曲(二錢) 小枳實(錢半) 杏泥(三錢) 旋復花(三錢,絹包) 蘇子霜(錢半) 茯苓(三錢) 生白扁豆(三錢) 生苡仁(五錢) 生姜汁(每次沖三小匙)即于前方內加:廣皮(二錢) 杏仁(二錢) 蘇子霜(錢半) 去神曲十帖。
吳三歲、吳五歲、吳八歲 三幼孩連咳數十聲不止,八歲者且衄,與千金葦莖湯,加苦葶藶子三錢。有二帖愈者,有三四帖愈者,第三四帖減葶藶之半,衄者加白茅根五錢。
文 四歲 幼孩嗆咳數十日不止,百藥不效,用千金葦莖湯,加苦葶藶,二帖而愈。
周女 十歲 春風嗆咳,醫用麻黃向外發法,又有訶子、白果、百合向內收,以致嗆不可解,吐出者皆血沫,用金沸草湯,三帖而愈。
劉 十七歲 乙酉五月二十四日 三月間春溫,嗆咳見吐,現下六脈弦細,五更丑寅卯時,單聲咳嗽甚,謂之木扣金,鳴風本生于木也。議辛甘化風,甘涼柔木。
苦桔梗(三錢) 連翹(三錢) 銀花(二錢) 甘草(二錢) 薄荷(一錢) 鮮蘆根(三錢)桑葉(三錢) 麥冬(三錢) 細生地(三錢) 茶菊(三錢) 天冬(一錢)
二十八日 咳嗽減,食加,脈猶洪數,左大于右。效不更方,再服四五帖。
六月初二日 木扣金鳴,與柔肝清肺已效,左脈洪數已減,與前方去氣分辛藥,加甘潤。
沙參(三錢) 玉竹(三錢) 麥冬(三錢) 冰糖(三錢)
李女 四歲己丑二月初十日 風溫夾痰飲喘咳,肚熱太甚,勢甚危急,勉與宣肺絡,清肺熱法。
生石膏(二錢) 杏仁(五錢) 黃芩(三錢,炒) 苦葶藶(三錢) 蘆根(五錢)
十二日 風溫夾痰飲喘咳。
生石膏(二兩) 杏仁(四錢) 冬瓜仁(三錢) 蘆根(五錢) 茯苓皮(三錢) 苦葶藶(錢半)煮三小杯,分三次服。服二帖,燒熱退。
吳 二十歲 甲子四月二十四日 六脈弦勁,有陰無陽,但嗽無痰,且清上焦氣分。
桑葉(三錢) 生扁豆(三錢) 玉竹(三錢) 冰糖(三錢) 麥冬(三錢) 沙參(三錢) 杏仁(三錢) 連翹(錢半) 茶菊(三錢)四帖。
二十六日 于前方內,去連翹,加:丹皮(二錢) 地骨皮(三錢)
陳 四十歲 丙戌正月十三日 咳嗽起于前年九月,夏傷于濕,伏暑遇新涼而發之咳,癥本不大,后因誤補封固,邪已難出。又用桑皮末用地骨引邪入腎。按腎為封藏之臟,誤入者永難再出矣。身熱得補藥汗解,而足心之熱總不解,是其確證也。現下咳而嘔,六脈弦細而數,陰陽兩虛也。勉照胃咳方法,先能得谷,創建中焦,假如胃旺,或有生機。常吐血一二口,中有瘀滯,亦系久病絡傷,季脅作痛,肝經部分應加宣絡降氣。
姜半夏(六錢) 蘇子霜(錢半) 桃仁(三錢) 云苓(八錢,嘔不止可加至兩許) 降香末(二錢) 廣皮炭(三錢) 姜汁(每杯沖三小杯)煮三杯,分三次服。此癥揚湯止沸而已,斷難釜底抽薪。
陳 十六歲 少年而體質本弱,六脈弦細而軟,五更咳嗽,時而吐血,應照陽虛夾飲吐血論治。又勞者溫之治法,與小建中湯,加茯苓、半夏。
白芍(六錢,炒) 姜半夏(三錢) 生姜(三大片) 桂枝(四錢) 云苓(五錢) 膠飴(八錢,化入) 炙甘草(三錢) 大棗(二枚,去核)多服為妙。
某 十三歲 五更空咳,木叩金鳴,本用柔藥柔肝,茲兩脅痛,中有怒郁瘀滯,法當活絡。
新絳紗(三錢) 蘇子霜(二錢) 廣皮(二錢,炒) 旋復花(三錢,包) 降香末(二錢)姜半夏(五錢) 歸須(三錢) 郁金(二錢) 青皮(錢半) 香附(三錢)
頭痛
趙氏 五十五歲 乙丑三月十八日 六脈弦而遲,沉部有,浮部無,巔頂痛甚,下連太陽,陽虛內風眩動之故。
桂枝(六錢) 白芍(三錢) 生 (六錢) 炙甘草(三錢) 川芎(一錢) 全當歸(二錢)生姜(五錢) 大棗(三八,去核) 膠飴(五錢,化入)辛甘為陽,一法也;辛甘化風,二法也;兼補肝經之正,三法也。服二帖。
初十日 陽虛頭痛,愈后用 建中。
白芍(六錢) 桂枝(四錢) 生姜(三片) 生 (五錢) 炙甘草(三錢) 大棗(二枚,去核) 膠飴(五錢,化入)李 少陽頭痛,本有損一目之弊。無奈盲醫不識,混用辛溫,反助少陽之火,甚至有用附子雄烈者,無奈乎醫者盲,致令病者亦盲矣。況此病由于伏暑發瘧,瘧久不愈,抑郁而起肝之郁勃難伸,肝愈郁而膽愈熱矣。現下仍然少陽頭痛未罷,議仍從少陽膽絡論治。
桑葉(三錢) 茶菊(三錢) 羚角(三錢) 青葙子(二錢) 鉤藤(二錢) 丹皮(三錢) 麥冬(五錢,連心) 麻仁(三錢) 桔梗(三錢) 生甘草(錢半) 刺蒺藜(五錢) 苦丁茶(一錢)
陳 三十五歲 乙丑十月二十二日 少陽風動,又襲外風為病,頭偏左痛,左脈浮弦而數,大于右脈一倍,最有損一目之弊。議急清膽絡之熱,用辛甘化風方法。
羚角(三錢) 茶菊(三錢) 桑葉(三錢) 苦桔梗(三錢) 生甘草(一錢) 丹皮(五錢)青葙子(二錢) 薄荷(二錢) 刺蒺藜(二錢) 鉤藤(二錢)水五杯,煮取兩杯,分二次服,渣再煎一杯服,日二帖。
二十五日 于前方內加:木賊(錢半) 蕤仁(三錢) 減薄荷(錢四分) 頭痛眼蒙甚。
日三帖,少輕日二帖。
十一月初八日 于前方內加:蕤仁 麥冬 白茅根章 四十三歲 衄血之因,由于熱行清道,法當以清輕之品,清清道之熱。無奈所用皆重藥,至頭偏左痛,乃少陽膽絡之熱,最有損一目之患,豈熟地桂附鹿茸所可用。悖謬極矣,無怪乎深痼難拔也。勉與清少陽膽絡法,當用羚羊角散,以無羚羊,故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