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 金匱要略心典
- 尤怡
- 4910字
- 2015-12-17 17:30:26
黃癉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
脈浮為風。脈緩為濕。云為痹者。風與濕合而痹也。然非風痹疼痛之謂。故又曰痹非中風。所以然者。風得濕而變熱。濕應脾而內行。是以四肢不疼而苦煩。脾臟瘀熱而色黃。脾者四運之軸也。脾以其所瘀之熱。轉輸流布。而肢體面目盡黃矣。故曰瘀熱以行。
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谷。緊則為寒。食即為滿。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
風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
名曰谷癉。
趺陽脈數為熱者。其熱在胃。故消谷。脈緊為寒者。其寒在脾。故滿。滿者必生濕。胃熱而脾濕。
亦黃病之原也。尺脈浮為傷腎者。風傷腎也。趺陽脈緊為傷脾者。寒傷脾也。腎得風而生熱。脾得寒而生濕。又黃病之原也。濕熱相合。其氣必歸脾胃。脾胃者。倉廩之官也。谷入而助其熱則眩。谷不消而氣以瘀。則胃中苦濁。濁氣當出下竅。若小便通。則濁隨溺去。今不通。則濁雖下流而不外出。
于是陰受其濕。陽受其熱。轉相流被而身體盡黃矣。曰谷癉者。病雖始于風寒。而實成于谷氣耳。
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癉。腹如水狀。不治。
腎勞而熱。黑色上出。猶脾病而黃外見也。額于部為庭。靈樞云。庭者顏也。又云。腎病者。
顴與顏黑。微汗出者。腎熱上行。而氣通于心也。手足心熱。薄暮即發者。病在里在陰也。膀胱急者。
腎熱所逼也。小便自利。病不在腑也。此得之房勞過度。熱從腎出。故名曰女勞癉。若腹如水狀。則不特陰傷。陽亦傷矣。故曰不治。
心中懊 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癉。
懊 。郁悶不寧之意。熱內蓄則不能食。熱上沖則時欲吐。酒氣熏心而味歸脾胃也。此得之飲酒過多所致。故名酒癉。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必難。此欲作谷癉。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脈遲胃弱。則谷化不速。谷化不速。則谷氣郁而生熱。而非胃有實熱。故雖下之而腹滿不去。傷寒里實。脈遲者尚未可攻。況非里實者耶。
夫病酒黃癉。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酒黃癉者?;驘o熱。靜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酒癉心中熱。欲吐者吐之愈。
酒之濕熱。積于中而不下出。則為酒癉。積于中則心中熱。注于下則足下熱也。酒黃癉者。心中必熱?;蛞嘤胁粺?。靜言了了者。則其熱不聚于心中。而或從下積為腹滿。或從上沖為欲吐鼻燥也。
腹滿者可下之。欲吐者可因其勢而越之。既腹滿且欲吐。則可下亦可吐。然必審其脈浮者。則邪近上。
宜先吐。脈沉弦者。則邪近下。宜先下也。
酒癉下之。久久為黑癉。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
酒癉雖有可下之例。然必審其腹滿脈沉弦者而后下之。不然。濕熱乘虛陷入血中。則變為黑癉。目青面黑。皮膚不仁。皆血變而瘀之征也。然雖曰黑癉。而其原則仍是酒家。故心中熱氣熏灼。如啖蒜狀。一如懊 之無奈也。且其脈當浮弱。其色雖黑當微黃。必不如女勞癉之色純黑而脈必沉也。
師曰。病黃癉。發熱煩渴。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所得。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
一身盡發熱而黃。肚熱。熱在里。當下之。
煩滿燥渴。病發于熱。而復以火劫之。以熱遇熱。相得不解。則發黃癉。然非內兼濕邪。則熱與熱相攻。而反相散矣。何癉病之有哉。故曰黃家所得。從濕得之。明其病之不獨因于熱也。而治此病者。必先審其在表在里。而施或汗或下之法。若一身盡熱而腹熱尤甚。則其熱為在里。里不可從表散。
故曰當下。
脈沉??视嬎P”悴焕?。皆發黃。腹滿。舌痿黃。躁不得睡。屬黃家。
脈沉者。熱難外泄。小便不利者。熱不下出。而渴飲之水。與熱相得。適足以蒸郁成黃而已。脾之脈。連舌本。散舌下。腹滿舌痿。脾不行矣。脾不行者有濕。躁不得睡者有熱。熱濕相搏。則黃癉之候也。
黃癉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為難治。
土無定位。寄王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黃者土氣也。內傷于脾。故即以土王之數。為黃病之期。
蓋謂十八日脾氣至而虛者當復。即實者亦當通也。治之十日以上瘥者。邪淺而正勝之則易治。否則邪反勝正而增劇。所謂病勝臟者也。故難治。
癉而渴者。其癉難治。癉而不渴者。其癉可治。發于陰部。其人必嘔。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也。
癉而渴。則熱方熾而濕且日增。故難治。不渴。則熱已減而濕亦自消。故可治。陰部者。里之臟腑。關于氣。故嘔。陽部者。表之軀殼。屬于形。故振寒而發熱。此陰陽內外淺深微甚之辨也。
谷癉之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癉。茵陳蒿湯主之。
谷癉為陽明濕熱瘀郁之證。陽明既郁。營衛之源。壅而不利。則作寒熱。健運之機。窒而不用。
則為不食。食入則適以助濕熱而增逆滿。為頭眩心胸不安而已。茵陳、梔子、大黃??嗪ㄐ?。使濕熱從小便出也。
茵陳蒿湯方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盒飯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癉。
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病也。腹滿者難治。硝石礬石散主之。
黃家日晡所本當發熱。乃不發熱而反惡寒者。此為女勞腎熱所致。與酒癉、谷癉不同。酒癉、谷癉熱在胃。女勞癉熱在腎。胃淺而腎深。熱深則外反惡寒也。膀胱急。額上黑。足下熱。大便黑。皆腎熱之征。雖少腹滿脹。有如水狀。而實為腎熱而氣內蓄。非脾濕而水不行也。惟是證兼腹滿。則陽氣并傷。
而其治為難耳。硝石咸寒除熱。礬石除痼熱在骨髓。骨與腎合。用以清腎熱也。大麥粥和服。恐傷胃也。
硝石礬石散方硝石(熬黃) 礬石(燒等分)上二味為散。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其候也。
酒癉心中懊 。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
酒家熱積而成實。為心中懊 ?;蛐闹袩嵬础d子、淡豉徹熱于上。枳實、大黃除實于中。亦上下分消之法也。
梔子大黃湯方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 枳實(五枚) 豉(一升)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 湯主之。
小便利。則濕熱除而黃自已。故利小便為黃家通法。然脈浮則邪近在表。宜從汗解。亦脈浮者先吐之之意。但本無外風而欲出汗。則桂枝發散之中。必兼黃 固衛。斯病去而表不傷。抑亦助正氣以逐邪氣也。
桂枝加黃 湯方(見水氣)諸黃。豬膏發煎主之。
此治黃癉不濕而燥者之法。按傷寒類要云。男子女人黃癉。飲食不消。胃脹。熱生黃衣。在胃中有燥屎使然。豬膏煎服則愈。蓋濕熱經久。變為堅燥。譬如 曲熱久則濕去而干也。本草豬脂利血脈。
解風熱。亂發消瘀。開關格。利水道。故曰病從小便出。
豬膏發煎方豬膏(半斤) 亂發(如雞子大三枚)上二味。和膏中煎之。發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出。千金云。太醫校尉史脫家婢黃病。服此。
胃中燥糞下。便瘥。神驗。
黃癉病。茵陳五苓散主之。
此正治濕熱成癉者之法。茵陳散結熱。五苓利水去濕也。
茵陳五苓散方茵陳(十分末) 五苓散(五分)上二味和。先食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黃癉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里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
腹滿小便不利而赤為里實。自汗出為表和。大黃硝石。亦下熱去實之法。視梔子大黃及茵陳蒿湯較猛也。
大黃硝石湯方大黃 黃柏 硝石(各四兩) 梔子(十五枚)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硝更煮。取一升。頓服。
黃癉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
便清自利。內無熱征。則腹滿非里實。喘非氣盛矣。雖有癉熱。亦不可以寒藥攻之。熱氣雖除。
陽氣則傷。必發為噦。噦、呃逆也。魏氏謂胃陽為寒藥所墜。欲升而不能者是也。小半夏溫胃止噦。
噦止然后溫理中臟。使氣盛而行健。則喘滿除。黃病去。非小半夏能治癉也。
小半夏湯方(見痰飲)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
腹痛而嘔。病在少陽。脾胃病者。木邪易張也。故以小柴胡散邪氣。止痛嘔。亦非小柴胡能治諸黃也。
柴胡湯方(即小柴胡湯見嘔吐)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小便利者。不能發黃。以熱從小便去也。今小便利而黃不去。知非熱病。乃土虛而色外見。宜補中而不可除熱者也。夫黃癉之病。濕熱所郁也。故在表者汗而發之。在里者攻而去之。此大法也。乃亦有不濕而燥者。則變清利為潤導。如豬膏發煎之治也。不熱而寒。不實而虛者。則變攻為補。變寒為溫。如小建中之法也。其有兼證錯出者。則先治兼證而后治本證。如小半夏及小柴胡之治也。仲景論黃癉一證。而于正變虛實之法。詳盡如此。其心可謂盡矣。
附方瓜蒂散 治諸黃。(方見 )按刪繁方云。服訖。吐出黃汁。亦治脈浮欲吐者之法也。
千金麻黃醇酒湯 治黃癉。
麻黃(三兩)上一味。以美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頓服盡。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則為悸。
驚則氣亂。故脈動。悸屬里虛。故脈弱。動即為驚者。因驚而脈動。病從外得。弱則為悸者。因弱而為悸。病自內生。其動而且弱者。則內已虛。而外復干之也。
師曰。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尺脈浮。知腎有游火。目睛暈黃。知肝有蓄熱。衄病得此。則未欲止。蓋血為陰類。為腎肝之火熱所逼而不守也。若暈黃去。目睛且慧了。知不獨肝熱除。腎熱亦除矣。故其衄今當止。
又曰。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
血從陰經并沖任而出者則為吐。從陽經并督脈而出者則為衄。故衄病皆在陽經。但春夏陽氣浮。則屬太陽。秋冬陽氣伏。則屬陽明為異耳。所以然者。就陰陽言。則陽主外。陰主內。就三陽言。則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之脈不入鼻額。故不主衄也。
或問衄皆在陽是已。然所謂尺脈浮。目睛暈黃者。非陰中事乎。曰前所謂尺脈浮。目睛暈黃者。
言火自陰中出。非言衄自陰中來也。此所謂太陽、陽明者。言衄所從出之路也。誰謂病之在陽者。不即為陰之所迫而然耶。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 。不得眠。
血與汗皆陰也。衄家復汗。則陰重傷矣。脈者血之府。額上陷者。額上兩旁之動脈。因血脫于上而陷下不起也。脈緊急者。寸口之脈。血不榮而失其柔。如木無液而枝乃勁也。直視不 不眠者。陰氣亡則陽獨勝也。經云。奪血者無汗。此之謂夫。
病患面無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脈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
面無色。血脫者色白不澤也。無寒熱。病非外感也。衄因外感者。其脈必浮大。陽氣重也。衄因內傷者。其脈當沉弦。陰氣厲也。雖與前尺脈浮不同。其為陰之不靖則一也。若脈浮弱。按之絕者。
血下過多。而陰脈不充也。煩咳者。血從上溢。而心肺焦燥也。此皆病成而后見之診也。
夫吐血??饶嫔蠚?。其脈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
脈數身熱。陽獨勝也。吐血咳逆上氣不得臥。陰之爍也。以既爍之陰。而從獨勝之陽。有不盡不已之勢。故死。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
酒之熱毒。積于胃而熏于肺則咳。久之肺絡熱傷。其血必隨咳而吐出。云此因極飲過度所致者。
言當治其酒熱。不當治其血也。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
此條已見虛勞病中。仲景復舉之者。蓋謂亡血之證。有從虛寒得之者耳。
亡血不可發其表。汗出即寒栗而振。
亡血者亡其陰也。更發其表。則陽亦傷矣。陽傷者外不固。故寒栗。陰亡者內不守。故振振動搖。
前衄血復汗。為竭其陰。此則并亡其陽。皆所謂粗工嘻嘻者也。
病患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病者如有熱狀。煩滿??诟稍锒省F涿}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
此二條。辨瘀血之見證。胸滿者。血瘀而氣為之不利也。唇痿舌青。血不榮也??谠镉?。
血結則氣燥也。無寒熱。病不由表也。脈微大來遲。血積經隧。則脈澀不利也。腹不滿。其人言我滿。
外無形而內實有滯。知其血積在陰。而非氣壅在陽也。故曰為有瘀血。
如有熱狀。即下所謂煩滿口干燥而渴也。脈無熱。不數大也。有熱證而無熱脈。知為血瘀不流。
不能充澤所致。故曰此為陰伏。陰伏者。陰邪結而伏于內也。故曰當下。
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