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
(即胃脘痛。)心痛,雖日數多,不吃飲食,不死。若痛方止便吃還痛,必須三五服藥后,方可吃物。
大凡心膈之痛,須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氣,口食寒物而病,于初得之時,當以溫散或溫利之藥。若曰病得之稍久,則成郁矣。郁則蒸熱,熱則久必生火,原病式中備言之矣。若欲行溫散,寧無助火添病耶。由是古方中多以山梔為熱藥之向導,則邪伏而病易退,正易復而病易安。雖然,病安之后,若縱恣口味,不改前非,病復作時,必難治之也。
山梔炒,去皮,每十五個濃煎湯一呷,入生姜汁令辣,再煎小沸服。或入芎一錢尤妙。山梔大者用七個或九個。大概胃口有熱而作痛,非山梔子不可。佐以姜汁,或半夏、橘紅各五,黃芩三,甘草一。用二陳湯加蒼、芎,倍加炒梔。痛甚者,加炒干姜從之反治之法。心痛輕者,散之。麻黃、桂枝。重者,加石堿、川芎、蒼術、梔子必炒去皮用,作丸服之。
凡治病必須先問平日起居如何。假如心痛有因平日喜食熱物,以致血流于胃口作痛,用桃仁承氣湯下之,切記!輕者用韭汁、桔梗,能開提氣,血藥中兼用之。
以物拄按痛則止者,挾虛也,以二陳湯加炒干姜和之。
有蟲痛者,面上白斑、唇紅、能食,屬蟲。治苦楝根、錫灰之類。脈堅實不大便者,下之。
痛甚者,脈必伏。多用溫藥,不用參術,可用附子。
諸痛不可用補氣藥。
客寒犯胃,草豆蔻丸用之。熱亦可用,止用一二服。
草豆蔻(一錢四分,裹燒熱去皮) 吳茱萸(湯泡,洗去梗焙干) 益智仁 白僵蠶 橘皮 人參 黃(以上各八分) 生甘草 歸身 炙甘草 桂皮(各六分) 曲末 姜黃(各四分) 桃仁(七個,去皮) 半夏(一錢,洗) 麥 (一錢半,炒黃) 澤瀉(一錢,小便多減半用之) 柴胡(四分) 詳膈下痛多為用之。
上一十八味,除桃仁另研如泥外,余極細末,同桃仁研勻,用湯泡,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遠,用熱白湯送下。旋斟酌多少用之。
又方∶用黃荊子炒焦為末,米飲調服。亦治白帶。
又方∶脾痛用海蛤粉,佐以香附末。用川芎、山梔、生姜煎辣湯,調服為佳。
又方∶單用牡粉,酒調下一二錢。氣實不可用。
腰痛
(濕熱、腎虛、瘀血。)濕熱腰痛者,遇天陰或坐久而發者是。腎虛者,疼之不已者是也。瘀血者,日輕夜重者是也。
脈大者腎虛,用杜仲、龜板、黃柏、知母、枸杞、五味之類,用豬脊髓丸。
脈澀者瘀血,用補陰丸中加桃仁、紅花。
濕熱者,用蒼術、杜仲、黃柏、川芎。
痰者,用南星。
凡諸痛皆屬火,寒涼藥不可峻用,必用溫散之藥。
諸痛不可用人參。蓋人參補氣,氣旺不通,而痛愈甚矣。
臍下忽大痛者,人中如黑色者,多死。難治也。
人面上忽有紅點者,多死。
脅痛
肝火盛;木氣實;有死血;肝急;有痰流注。
木氣實∶川芎、蒼術、青皮、當歸,龍會丸,瀉火要藥。
死血∶桃仁、紅花、川芎。
痰流注∶二陳湯加南星、蒼術、川芎。
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用撫芎、蒼術。血病入血藥中行血。脅痛甚者,用姜汁下龍會丸,肝火盛故也。
咳嗽脅痛,二陳湯加南星,多香附、青皮、青黛、姜汁。
腹痛
(有寒、積熱、死血、食積、濕痰。)戴云∶寒痛者,綿綿痛而無增減者是。時痛時止者,是熱也。死血痛者,每痛有處不行移者是也。食積者,甚欲大便,利后痛減者是。濕痰者,凡痛必小便不利。
脈弦強者食。脈滑者痰。
滑痰多作腹痛,用苔芎、蒼術、香附、白芷、生姜汁、入湯服。腹中水鳴,乃火擊動其水也。二陳湯加黃芩、黃連、梔子。
凡心腹痛,必用溫散。此是郁結不散,阻氣不運,故病在下者多屬食,宜溫散之。
一老人腹痛年高不禁下者,用川芎、蒼術、香附、白芷、干姜、茯苓、滑石。
痛風
四肢百節走痛∶風熱,風濕,血虛,有痰。
大法主方∶蒼術、南星、川芎、白芷、當歸、酒黃芩。
在上者加羌活、桂枝、桔梗、威靈仙。
在下者加牛膝、防己、木通、黃柏。
血虛者,多用川芎、當歸,佐以桃仁、紅花。
薄桂治痛風。無味而薄者,獨此能橫行手臂。領南星、蒼術等治之。
上中下痛風方∶威靈仙(三錢) 南星(二兩) 苔芎(二兩) 桃仁(五錢) 白芷(五錢) 桂枝(三錢) 防己(半錢) 蒼術(二兩) 黃柏(二兩,酒浸炒) 紅花(一錢半) 羌活(三錢) 神曲(一兩,炒)草龍膽(五分)張子元氣血虛有痰濁陰火痛風人參(一兩) 白術(二兩) 黃柏(二兩,炒黑色) 山藥(一兩) 海石(一兩) 鎖陽(五錢)干姜(五錢,燒灰) 南星(一兩) 敗龜板(二兩,酒炙) 熟地黃(二兩) 粥為丸。
治臂痛半夏(一錢) 陳皮(五分) 茯苓(五分) 蒼術(一錢半) 酒芩(一錢) 威靈仙(三分) 白術(一錢) 甘草(少許,炒) 南星(一錢) 香附(一錢)
勞瘵
(其主在乎陰虛,痰與血病。)青蒿(一斗五升) 童便(三斗) 文武火熬,約童便減二斗,去蒿,熬至一斗,入豬膽汁七個,再熬數沸,甘草末收之。
虛勞身瘦屬火。因火燒爍。
勞病,四物湯加人尿、姜汁。
咳血
(痰盛、身熱、多是血虛。)戴云∶咳血者,嗽出痰內有血者是。嘔血者,嘔全血者是。咯血者,每咯出血,皆是血疙瘩。衄血者,鼻中出血也。溺血,小便出血也。下血者,大便出血也。雖有名色分六,俱是熱證,但有虛、實、新、舊之不同。或妄言為寒者,誤也。
青黛 訶子 山梔 海石 栝蔞仁上為末,姜汁蜜調,噙化。嗽甚者,加杏仁。后以八物湯加減調理。
身熱多是血虛。四物湯加減。
嘔血
(火載血上,錯經妄行。)脈大、發熱、喉中痛者,是氣虛。用人參、黃耆、蜜炙黃柏、荊芥,并當歸、生地黃用之。
嘔血,用韭汁、童便、姜汁、磨郁金同飲之,其血自清。
火載血上,錯經妄行,四物湯加炒梔子、童便、姜汁。
山茶花、童便、姜汁,酒調。
郁金末治吐血。入姜汁、童便。
痰帶血絲出者,童便、姜汁、竹瀝。
又方∶用韭汁、童便二物相吞,用郁金細研入在二物之內,同飲。其血自消。
又方∶治衄血以郁金。如無郁金,以茶、姜汁、童便和好酒調服,即止之。
咯血
姜汁、童便、青黛入血藥中用之,加四物湯、地黃膏、牛膝膏之類。
衄血
涼血行血為主。犀角地黃湯入郁金同用。
經血逆行,或血腥,或唾血吐血,用韭葉汁立效。
溺血
(屬熱。)山梔子炒,水煎服;或用小薊琥珀。
有血虛者,四物湯加牛膝膏。
下血
不可純用寒涼藥,必于寒涼藥中用辛味并溫,如酒浸炒涼藥、酒煮黃連之類。
有熱,四物湯加炒梔子、升麻、秦艽、阿膠珠。
下血屬虛,當歸散四物湯加炮干姜、升麻。
又方∶用白芷五倍子丸。
凡用血藥,不可單行單止。
有風邪下陷,宜升提之。蓋風傷肝、肝生血故也。有濕傷血,宜行濕消熱可也。
內經謂身熱即死,寒則生。此亦是大概言之,必兼證詳之則可。今豈無身熱生寒而死者。
脈沉小流連或微者,易治。
脈浮大洪數者,難愈。宜滑不宜弦。
仲景治痢,可溫者五法,可清者十法。或解表,或利小便,或待其自已,區分易治難治極密。但與瀉同,立法不分。學人當辨之。
大孔痛,一曰溫之,一曰清之。
久病、身冷、自汗、脈沉小者,宜溫。
暴病、身熱、脈浮洪者,宜清。
有可吐者、有可下者、有可汗者。
初得時,原氣未虛,必推蕩之,此通用之法。稍久氣虛,則不可。
先水泄,后膿血,此脾傳腎,賊邪難愈。
先膿血,后水泄,此腎傳脾,微邪易愈。
如豆汁者,濕也。蓋脾胃為水谷之海,無物不受,常兼四臟。故如五色之相雜,當先通利,此迎而奪之之義。如虛者,亦宜審之。
因熱而作,不可用巴豆等藥。如傷冷物者,或可用,亦宜謹之。
又有時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傳染相似,卻宜明運氣之勝,復以治之。
腸風
(獨在胃與大腸出。)黃芩 秦艽 槐角 升麻 青黛
夢遺
(專主熱、脫精。)戴云∶因夢交而出精者謂之夢遺。不因夢而自泄精者,謂之精滑。皆相火所動,久則有虛而無寒者也。
帶下與夢遺同法治。
青黛 海石 黃柏 即椿樹根丸。
內傷氣血,不能固守,當補以八物湯加減,吞椿樹根丸。思想成病,其病在心,安神帶補,熱則流通。
知母 黃柏 蛤粉
精滑
(專主濕熱。)戴云∶滑者,小便精滑下也。俱是膀胱濕熱,雖有赤白之異,終無寒熱之別。河間云∶天氣熱則水混濁,寒則澄澈清冷,由此觀之,濁之為病,濕熱明矣。
黃柏 知母 牡蠣 蛤粉又方∶良姜(三錢) 芍藥(二錢) 黃柏(二錢,燒灰存性) 樗樹皮(白皮,一兩半。)上為末,糊為丸。每服三十丸。
濁
濕熱、有痰、有虛,赤濁屬血、白濁屬氣,寒則堅凝、熱則流通。
大率皆是濕熱流注,宜燥中宮之濕。用二陳湯加蒼術、白術,燥去濕。赤者乃是濕傷血,加白芍藥。仍用珍珠粉丸加椿樹根皮、滑石、青黛等作丸。
虛勞者,用補陰藥,大概不利熱藥。
肥白人必多痰,以二陳湯去其熱。胃弱者兼用人參,以柴胡、升麻升胃中之氣。丸藥用∶青黛 黃柏(炒褐色) 干姜(炒微黑色) 海石 蛤粉胃中濁氣下流為赤白濁者,用柴胡、升麻、蒼術、白術、二陳湯。丸藥用樗末、蛤粉、炒姜、炒黃柏。
專主胃中之濁氣下流,滲入膀胱,用青黛、蛤粉。
肝脈弦者,用青黛以瀉肝。
又方∶黃柏(一兩,炒黑) 生柏(二錢半;一作三兩) 海石(二兩) 神曲(五錢)為末,水丸。
有熱者,黃柏、滑石、青黛之類。
燥濕痰∶南星、半夏、蛤粉。
上神曲為丸,青黛為衣。或用海石代曲。
張子元氣血兩虛,有痰,痛風時作,陰火間起,小便白濁,或帶下赤白,方在前痛風中。
一人便濁,常有半年,或時夢遺,形瘦,作心虛主治∶珍珠粉丸和勻定志丸服。
一婦人年近六十,形肥,奉養膏粱,飲食肥美,中焦不清,濁氣流入膀胱,下注白濁,白濁即是濕痰也。
戴云∶斷用二陳湯去痰;加升麻、柴胡升胃中之清氣;加蒼術去濕;白術補胃;全在活法。服四帖后,濁減大半。覺胸滿,因柴胡、升麻升動其氣。痰阻滿閉,用二陳湯加炒曲、白術。素無痰者,升動胃氣不滿。
丸藥方青黛 椿皮 蛤粉 滑石 干姜(炒) 黃柏(炒)上為末,炒神曲糊丸。仍用前燥濕痰丸,亦能治帶。
又方滑石利竅,黃柏治濕熱,青黛解郁結,蛤粉咸寒入腎,炒干姜味苦,斂肺氣下降,使陰血生。干姜鹽制之。
淋
皆屬于痰熱。
淋者,小便淋漓,欲去不去,不去又來,皆屬于熱也。解熱利小便,山梔子之類,用苦甘草煎服。諸藥中皆加牛膝。
老人亦有氣虛者,人參、白術中帶木通、山梔。
亦有死血作淋者,以牛膝作膏。此證亦能損胃不食。
小便不通
氣虛、血虛、痰、風閉、實熱。
吐之以提其氣,氣升則水自下之,蓋氣承載其水也。
氣虛,用人參、黃耆、升麻等,先服后吐。或參芪藥中探吐。
血虛,四物湯先服后吐,芎歸湯吐亦可。痰多,二陳湯先服后吐。皆用探吐。
痰氣閉塞,二陳湯加木香、香附探吐,實熱利之。
一婦人脾痛,后患大小便不通;此是痰隔中焦,氣滯于下焦。二陳湯加木通,初吃后,渣再煎服吐之。
關格
戴云∶關格者,謂膈中覺有所礙,欲升不升,欲降不降,欲食不食,此為氣之橫格也。
必用吐,提其氣之橫格,不必在出痰也。
有痰,以二陳湯吐之,吐中便有降。有中氣虛不運者,補氣藥中升降。
小便不禁
屬熱、屬虛。
戴云∶小便不禁,出而不覺,赤者有熱,白者為氣虛也。熱者,五苓散加解毒散。虛者,五苓散加四物湯。
癇
(驚、痰、宜吐。)戴云∶痰者,俗曰豬癲風者是也。
大率行痰為主,黃連、南星、栝蔞、半夏。
尋痰尋火分多少,治無不愈。
分痰分熱∶有熱者,以涼藥清其心;有痰者,必用吐藥,吐用東垣安神丸。
此證必用吐,吐后用平肝之藥,青黛、柴胡、川芎之類。
健忘
戴云∶健忘者,為事有始無終,言談不知首尾。此以為病之名,非比生成之愚頑,不知世事者。
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
怔忡
(大段屬血虛。)有慮便動,屬虛。時作時止,痰因火動。
戴云∶怔忡者,心中不安,惕惕然如人將捕者是也。
瘦人多是血少,肥人屬痰,尋常者多是痰。
真覺心跳者,是血少。用四物安神之類。
驚悸
(血虛,用朱砂安神丸。)
(大率與癇病相似。)多是血虛有火兼痰,人參、竹瀝之類。不用兼風藥。
血塊
(一名積瘕)塊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血積。
氣不能作塊,成聚塊乃有形之物,痰與食積、死血,此理曉然。醋煮海石、三棱、莪術、桃仁,紅花、五靈脂、香附之類。
白術湯吞下瓦龍子,能消血塊,次消痰。
治塊,當降火消食積。食積即痰也。
行死血塊去,須大補。石堿一物,有痰積,有血塊,可用洗滌垢膩,又消食積。
吐蟲
以黑錫炒成灰,檳榔末、米飲、調下。
瘕
戴云∶積聚癖瘕∶有積聚成塊,不能移動者是瘕。或有或無,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者是瘕。
用蜀葵根煎湯,煎人參、白術、陳皮、青皮、甘草梢、牛膝成湯,入細研桃仁、玄明粉各少許,熱飲。
一服可見塊下。
病重,補接之后,加減再行。
消塊丸,即千金大硝石丸。只可磨塊,不令人困,須量虛實而用可也。
硝石(六兩) 大黃(八兩) 人參 甘草(各三兩)上為末,以三年苦酒三斗,置銅器中,以竹片作準,每入一升作一刻,拄器中熬。先納大黃,不住手攪,使微沸,盡一刻,乃下余藥。又盡一刻,微火熬,使可丸則取。丸如雞子中黃大。每服一丸,米飲下。如不能大丸,則作小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后下如雞肝、如米泔赤黑等色。下后,忌風冷。淡軟粥將理。
又三圣膏未化鍛石(半斤,為末,瓦器中炒令淡紅色,提出火外,候熱少減,次下大黃末) 大黃(一兩,為末,就爐炒,伺熱減,入桂心末) 桂心(半兩,為末,略炒,入米醋熬成膏藥,濃攤,貼患處。)貼積聚塊大黃 樸硝(各一兩)上為末,用大蒜搗膏,和勻貼之。
痞塊在皮里膜外,須用補氣。香附開之,兼二陳湯加補氣藥。先須斷濃味。
茶癖∶石膏 黃芩 升麻上為末,砂糖水調服。
癭氣,先須斷濃味。海藻(一兩) 黃藥(二兩)上為末,以少許置于掌中,時時舐之,津咽下。如消三分之二須止后藥服。
食積一方,乃在婦人門食積條下。
疝
濕熱痰積,流下作痛,大概因寒郁而作也;即是痰飲、食積、并死血。
戴云∶疝本屬厥陰,肝之一經。余嘗見俗說,小腸膀胱下部氣者,皆妄言也。
子和云∶疝本肝經,宜通勿塞。只此見治之法;專主肝經,與腎絕無干,不宜下。濕多疝氣,灸大敦穴。
食積與瘀血成痛者∶梔子 桃仁 山楂 枳實 吳茱萸上為末,生姜汁、順流水作湯,調服。
按之不定,必用桂枝,屬虛。
桂枝 山梔(炒) 烏頭(細切;炒)上為末,姜汁為丸。每服三十丸,劫痛。
治疝方,定痛速效。濕勝者加荔枝。
枳殼(十五個) 山梔(炒) 糖球(炒) 茱萸(炒)又方∶守丸。治要藥,不疼者。
蒼術 南星 白芷 山楂 川芎 半夏 枳實 為末,神曲作丸。
治陽明受濕熱,傳入大腸,惡寒發熱,小腹連毛際,結核悶痛不可忍。
山梔(炒) 枳殼(炒) 桃仁(炒) 山楂(等分)上研細,砂缽內入生姜汁,用水一盞煎令沸。熱服之。
治諸疝發時,用海石、香附二味為末,以生姜汁湯調服。亦能治心痛。
治疝方∶梔子 桃仁 橘核 茱萸 川烏上碾煎服。劫藥用烏頭細切,炒梔子橘核散,單止痛。
腳氣
蒼術(鹽炒) 白術 防己 檳榔 川芎 犀角 甘草 木通 黃連 生地黃(酒炒) 黃柏 有熱加黃芩 黃連有熱加竹瀝、姜汁。
大熱及時令熱加石膏。大便實加桃仁。小便澀加牛膝。
有食積流注。
蒼術 黃柏 防己 南星 川芎 白芷 犀角 檳榔血虛加牛膝、龜板。
如常腫者,專主乎濕熱,朱先生有方。肥人加痰藥。
戴云∶有香港腳沖心,宜四物加炒柏。再宜涌泉穴用附子津拌貼,以艾灸,泄引其熱。
健步丸歸尾 芍藥 陳皮 蒼術(各一兩) 生地黃(一兩半) 大腹子(三個) 牛膝 茱萸(各半兩)黃芩(半兩) 桂枝(二錢)上為末,蒸餅為丸。每服百丸,白術、通草煎湯,食前下。
一婦人足腫黃柏 蒼術 南星 紅花(酒洗) 草龍膽 川芎 牛膝(酒洗) 生地黃筋動于足,大指動上來至大腿,近腰結,奉養濃因風寒作。四物湯加酒芩、紅花、蒼術、南星。
筋轉皆屬乎血熱。四物湯加酒芩、紅花。
大病虛脫,本是陰虛。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則陰生故也。不可用附子,可用參,多服。
痿
斷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
濕熱、痰、無血而虛、氣弱、瘀血。
濕熱,東垣健步方中,加燥濕降陰火藥。芩柏蒼術之類。
濕痰,二陳湯中加蒼術、黃芩、黃柏、白術之類,入竹瀝。
氣虛,四君子湯加蒼術、黃芩、黃柏之類。
血虛,四物湯中蒼術、黃柏下補陰丸。
亦有食積妨礙不得降者。亦有死血者。
健步丸方羌活 柴胡 滑石 甘草(炙) 天花粉(酒制,各半兩) 防己 防風 澤瀉(各三錢) 肉桂(半錢) 川烏 苦參(酒制各一錢)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煎愈風湯,以空心下。
發熱
(陰虛難治。)戴云∶凡脈數而無力者,便是陰虛也。
陰虛發熱,用四物湯加黃柏。兼氣虛,加參 白術。蓋四物湯加黃柏,是降火補陰之妙藥。
又云∶陰虛發熱,用四物湯。甚者加龜板、炒黃柏。
吃酒人發熱者難治。
不飲酒之人若因酒而發熱者,亦難治。
一男子年三十歲,因酒發熱,用青黛、栝蔞仁、姜汁,每日以數匙入口中,三日而愈。
陽虛惡寒
戴云∶凡背惡寒甚者、脈浮大而無力者,是陽虛也。用人參、黃 之類。甚者,加附子少許,以行參 之氣。
一女子惡寒,用苦參一錢、赤小豆一錢、為末,齏水吐。用川芎、蒼術、南星、黃芩、酒曲丸。
手心熱
梔子 香附 蒼術 白芷 川芎 半夏(生用) 為末,曲糊丸。
手麻
此是氣虛也。
手木
東垣云∶麻木,氣不行也。補。肺中之氣是濕痰死血。
十指麻是胃中有濕痰死血。
厥
(因痰,用白術、竹瀝。)厥者,手足冷也。熱厥逆也,非寒證。因氣虛血虛。
熱承氣湯,外感解散,加姜汁酒。
面寒面熱
火起,寒郁熱。面寒,退胃熱。
喉痹
大概多是痰熱也,只以桐油吐之。或用麝干逆流水吐。
又方∶用李實根皮一片噙口內,更用李實根碾水敷項上,一遭立效。新采園中者。
纏喉風
戴云∶屬痰熱。纏喉風者,謂其咽喉里外皆腫者是也。用桐油,以鵝翎探吐。又法∶用燈油腳探吐之。又方∶用遠志去心,水調,敷項上,一遭立效。
咽喉生瘡
多屬虛。血熱游行無制,客于咽喉。人參、蜜炙黃柏、荊芥。
虛∶人參、竹瀝、無實火。
熱∶黃連、荊芥、薄荷、硝石。
上為細末,用蜜姜汁調噙。
血虛,四物湯中加竹瀝。
口瘡
服涼藥不愈者,此中焦氣不足,虛火泛上無制。用理中湯,甚者,加附子,或噙官桂亦可。
又方∶用西瓜漿水,口痛甚者,以此徐徐飲之。冬月紫榴皮燒灰噙之。
酒鼻
(血熱入肺。)四物湯加陳皮、紅花、酒炒黃芩、煎,入好酒數滴,就炒五靈脂末,服效。又用桐油入黃連,以天吊藤,燒油熱,敷之。
肺癰
已破入風者不治。搜風湯吐之。(出醫壘元戎)收斂瘡口,止有合歡樹皮、白蘞煎湯飲之。
肺痿
專主養肺、養血、養氣、清金。
天瘡
通圣散及蚯蚓泥略炒,蜜調敷之,妙。
從肚皮上起者,里熱發外,還服通圣散可也。
漏瘡
須先服補藥以生氣血,即參、耆、術、歸、芎為主,大劑服之。外以附子末唾和作餅如錢濃,以艾炷灸之。漏大艾炷亦大,漏小艾炷亦小。但灸令微熱,不可令痛,干則易之。
干研為末,再和再灸,如困則止。來日如前法再灸,直至肉平為效。亦有用附片灸,仍前氣血藥作膏藥貼之。
痔漏
用五倍子、樸硝、桑寄生、蓮房煎湯,先熏后洗。腫者,用木鱉子五倍子研細末,調敷。
漏專以涼藥為主。
痔漏方人參 黃 當歸 川芎 升麻 枳殼 條芩 槐角
腸癰
作濕熱食積治,入風難治。
治漏外塞藥∶蘆甘石小便 ,牡礪粉。
結核
或在頸、在項、在身、在臂;如腫毒者,多痰注作核不散。治耳后頂門各一塊。
僵蠶(炒) 青黛 膽星 酒大黃上為末,蜜丸,噙化之。
頸頰下生痰核,二陳湯加炒大黃、連翹、桔梗、柴胡。
治臂核作痛∶連翹 防風 川芎 酒芩 蒼術 皂角刺治環跳穴痛,防生附骨癰方∶以蒼術佐黃柏之辛,行以青皮,冬月加桂枝,夏月加條子黃芩。體虛者加土牛膝,以生甘草為使,大料煎,入生姜汁帶辣食前飲之。病甚者,加黃柏、桂枝。十數帖發不動,少加大黃一兩帖,又不動者,恐癰將成矣;急撅地成坑,以火紅,沃以小便,赤體坐其上,以被席圍抱下體,伏熱氣熏蒸,腠理開、血氣暢而愈。
脫肛
氣熱、氣虛。
氣虛補氣,用人參、當歸、黃耆、川芎、升麻。
血虛者,四物湯。
血熱者涼血,四物湯加黃柏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