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 金剛般若論
  • 達磨笈多
  • 4455字
  • 2015-12-16 17:58:45

自下大文第三。論名隨形好身具足。并復相具足文。明佛轉色陰依。故得佛地相好色身。令菩薩求八十種好。如大品涅槃諸經中說無見頂相。大品在八十種好初。涅槃在三十二相末。若據大論持地。校量詺相功德。無見頂相最大。然諸經在八十種好初。經文初問。后答。論判可知。此問有二意。一依對治義。問破菩薩取佛色身相執。令以無相心求。二依說相意問。顯佛身具足八十種好。令請菩薩起欲愿心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者。此引大品經釋佛。于大品經數處。說八十種好空。故言如來說即非也。若爾何須理此八十種好者。涅槃經釋世間眾生事八十種天。彼八十天各有一一好相。令人信向。佛為化彼事天眾生信入佛法。亦令彼天除憍慢心故。佛于一身土現八十具相。令求故舉問也。善現知問有破執意故。即安立色身為第一義。故言即非具足色身。是故如來說名具足色身者。為成菩薩求佛色身意故。俗諦說名具足色身

第四論名相身具足義與隨形類相好文相似。皆準下。次前釋論亦可解。世親論中自下大文第三段破疑。謂上兩疑即是因前本宗起。下有四疑。皆是展轉而生。就此文中然有三段。此第一也。謂有疑云。若諸佛以無為法得名。云何諸佛成就八十種好三十二相而名為佛。無著論主相好別故。開為兩門。世親菩薩論主同破色身有疑。故合為一。彼論云。法身畢竟體非彼相好身。以非相成就。非彼法身。故不離于法身。彼二非不佛。故重說成就。亦無二及自。以彼法身中無故。言即非成就。以不離彼法身故。而言成就。余言易解

自下第五論名悟具足。顯佛語業所說具足。為所說。若爾云何顯佛所說具足。謂如前說相好色身。于無色中。能現相好妙色。佛語所說亦爾。于無說中。能具法說。故論名語具足也。然佛地中總顯如來三業功德。既知見智凈者。即顯如來意業功德。色身具足者。即顯身業功德。語具足者。即顯語業功德。心具足者。顯如來心所作。作用多種下具顯。世親論自下子段第二疑云。色身及相成就既不可得。云何如來說法。為斷此疑。故偈言。如佛法亦然。所說二著別。不離于法界。說法無自相。謂顯所說法義二種離真法界不可得其自相。與此論同。經文有四。一問。二遮。三征釋遮之所以。四重征釋不解佛所說義之由。論文有二。準上可知。今此但言無法可說。不釋所以。八卷楞伽言。不說法依二種義。一依自內證法。離言語分別相。離名字相。我不見有一法可說。二依古先圣道。我今但依古佛舊道而說。此道常有。如趣成道。古佛舊道外更無一字可說。故言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由法義二。重言說法。準什本無重

自下第六論名心具足。此中明佛六種心所作用。乃至第六明佛三業行住凈。以身語行住亦是佛心之所運用。故論總名心具足也。上論判此文復有六。如前已配。此初明佛三念處功德。故名念處。世親第三子疑。疑云。若言諸佛說者是無所說法。不離于法身。亦是其無有何等人能信如是甚深法義。經文有二。初問。次答。答中初先依二諦。以空有兩觀答。次重征釋以成義論文有三。初標屬經。次解來意。后釋經文。解來意云。此處顯示如世尊令處。故此中明佛。于信謗人。皆如世尊。一平等念。約三人說。故名三念處。頗有未來開生信者。此舉信佛語人。不者舉不信人。此信謗二是動念境。故偏舉之。不舉中人。由違順境一切處時有故。今且約聞此經者。說論來意故。即釋經善現問也。釋經有二。初解佛答文。次解佛欲信法之人。若以第一義觀眾生性相俱空。言彼非眾生。此是空觀。若一向無眾生。佛于何處起平等念。依俗諦非無虛假眾生。此是假觀。空中假中皆無實違順者。故佛于信謗中人。俱起一平等念。次重征釋以成前義。無著論不解。以易知故。其征意云。即說彼非眾生。何故復言非也。釋眾生。眾生者牒空假二說。非眾生者約第一義。是名眾生者依世俗諦。又論次解信佛法人云。是人則為第一希有者。顯示說第一義。是不共及相應。此解意云。今欲信佛語人能利益信佛說彼非眾生。此約第一義顯不共義。信說非不眾生。此約俗諦顯相應義。此人難及。故言第一希有。請本皆無此文。然佛雖于信謗平等。今言信者非不平等。世親論云。所說說者深非無能信者。非眾生眾生。非圣非不圣。上兩句正答前疑。釋善現問下之兩句解如來答。此顯能信是經者非是凡夫眾生。故言非眾生。乃至圣眾生故。言非不眾生也。什本闕無此一段文

自下心具足中第二段。論名正覺。此中明佛得無上正覺義。世親論自下大文第四破疑。于中然有三段。此第一也。疑云。若如來不得一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云何離于上上證。轉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則于前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文上以生疑在。或于然燈授記文之上。此疑生也。既無一法可得。即是離其上性證法。云何復言。轉轉得于無上菩提。經文有三。初問。次答。后印述。什本闕無答文。論文有二。初標名屬經。次正釋。釋中有三。初釋答詞。次解印述。略不解問。然于問中亦有依義說相欲愿三意。依義意者。此問為破菩薩取佛無上正覺執故。佛問顯第二說相。意者此問則是說佛菩薩無上正等覺相。欲愿意者。令諸菩薩于佛無上等覺起欲愿心。須菩提答亦是安立佛無上覺為第一義故。先直答言不也。次云。世尊無有法如來者。釋不也意。故論釋云。無有法者。為離有見遇。說佛無少法得菩提。非但顯佛離有見過。亦令凈心地人離有見過。若一向無得。云何不墮無見過者。若無見無得。實亦是過。但為病多起有故。此偏說佛離有無二種見故。解印述中。經文先印。后述。我于阿耨下述文。世親菩薩論云。彼處無少法知菩提無上。法界不增減。凈平等自相。有無上方便。及離于漏法。是故非凈法即是清凈法。彼以四義釋佛菩提有無上義。一明佛菩提更無一法可得。故知菩提得名無上。即初二句也。屬經可知。二是法平等下明佛證平等法界不增減更無有上故名無上。即第三句也。三以無眾生下明佛法身平等無差別故。又以法無我自體真實更無上上故名無上。第四句。一切善法下明佛菩提有無上方便修一切善根。是故名無上。皆對二乘說為無上

此論第二解經印述文中有二。謂菩提及菩提道。初約果明佛菩提有無上義。即是所標菩提也。次一切善法下約因釋佛菩提有無上覺義即。是所標菩提道也。前中有二。謂二語別故。即此二語配釋法報二身。如義應知。論文有二。初標二種。次配釋。初語中先牒指配。此顯示菩提自相故下釋義。釋義中菩提自相故者。明佛得菩提時雖得諸法實相而不分別見有得。此解經中不可得菩提。自相不得故。解脫相故者。亦不見有菩提實體。此釋不可有也。離障解脫所有相體不可得故。彼中已下重釋結也。什魏二本皆總相云無有少法可得。唐及真諦本咸以無有為先。無得為后。若爾即以菩提自相解無有。不見菩提自體有故。以解脫相釋無得。不見解脫是可得故。或有解云。無有者。雖得能得無上覺智。而不見有能覺知故。無得者。雖得所得之實相亦不見有所得實相。配論應知。即是大品經說。無知亦無得也。此解意說。初語之中通能所證。第二語中唯能證智。若據真諦本。先云無法如來所舍。明佛轉依。舍征障時。不見少法可舍。此顯菩提解脫相。后云無法如來所得。明佛得無上覺。于一切法得無礙知見。亦不見能得所得。此顯佛無上覺相。故名菩提自相。下第二解三佛陀語。經名菩提。以通二乘及因果。故論名佛陀。唯在佛果。依論有三。初言是法平等者。顯諸佛同有無上覺智平等。諸佛同有正覺智故。次云無有高下者顯示諸佛第一義中壽命等無高無下故。化身隨緣示有高下。諸佛實報同證一義成。故壽命色身神通福報皆無高下。故名覺等。第三以無眾生下明法諸佛同無我我所。等生死不平等心。故名等覺。此論及魏本并漏無。余皆有也。何故說二語者。一為簡二乘菩薩彼非無上故。二為破二乘疑執。彼疑如來菩提與已不異故。故大論云。二乘不名無上覺者。不得一切種智。有所不知故。以彼二乘法執未除故。見有所得。我我習未斷故。見有能得。由當起我生已盡等念。今明如來不同于彼。故佛菩提有無上語

自下大文第二舉佛菩薩因顯佛菩薩果有無上等覺經文有二。初正顯。后破執。論隨解經。亦分為二。梁什魏本皆云修一切善法得阿耨菩提。從明佛因時具修一切善法滿足故得無上正等菩提不同二乘。大品經第三十八說。一切善法是無上菩提因。須菩提白佛。何等是一切善法。佛言。六波羅蜜四念處等乃至十八不共法。皆是菩薩道菩薩行。是諸善法具足已。得一切種智。轉法輪度眾生。轉法輪度眾生即復施設大利文。是此明佛具修一切善法故得無上覺等。若依真本及唐本。云一切善法無不現證一切善法無不妙覺。論通說佛因因果。善法圓滿。謂無間道時。一切善法因滿足。征或永盡。與諸佛同證寂滅忍。故言一切善法無不現證。至解脫道時。微苦亦盡。功德圓滿與諸佛。同名為妙覺。故言一切善法無不妙覺。因果皆悉不同二乘。故佛菩提有無上等覺語。次破執者。有人尋善法名起執故。約第一義說善法即非善法。論于此為安立第一義。破增益失。復恐撥無緣生善法。故約俗說是名善法。令離損減失。世親解云。是故彼漏非是凈法。此中說善。即是清凈無漏法故。又此善法無有漏。故名非善法。以漏無故。是名善法。由是唐本重言。善法或因果二。故重言也

自下心具足中大文第三論名施設大利法。前明佛證正覺。此明依證起說施設正教大利眾生。世親此下子段第二疑云。若一切善法滿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則所說法不能得大菩提。何以故。以所說法無記法故。經文有二。初約施設此經。利益大小。顯佛一代所說皆大利益眾生。次汝謂如來作是念下破外疑執。前中先舉大施多福。若人以此般若下比顯不如修一偈經大益。初文有三。一舉施福多。二顯修經少。三比校施設此經利益大小。論文有二。初標名屬。次逐難解。依檢新本。此中有十重比校。此百分不及一。即是一分修此經一偈福為百分。以彼大施多福。比此百分中一分猶不及。故言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者。此第二更分修一偈經福為千分(準前解之)。百千萬分不及一者。第三四合舉之也。依新本。第三云。百千分即十萬分中亦不及一。第四云。俱胝百千分者。俱胝當此千萬。以百千為數。數至千萬。即萬億分亦是非一。彼大施福比此修一偈經福。萬億分中亦不及一。魏本三四合說。仍脫億字。故言百千萬分不及一也。歌羅分者此第五也。是西方別數名耳。依新本。此第五名俱胝那庾多百千分。一俱胝是千萬。萬俱胝是一那庾多當千億。以百千為一數。數至千億。是一那庾多百千。又以一那庾多百千為一數。數至一俱胝。名俱胝那庾多百千。百千該分也。不知魏文。何故喚千該說為歌羅分耶。下之五數未見解處。諸本中亦有差別異。應對檢之。世親偈云。雖言無記法。而說是彼因。是故一法寶勝無量珍寶。上二句就他宗以釋疑。下兩句依自宗而遣滯。大乘諸佛名句文三。唯是善故。十地論云。一者聲。二善字。又彼論中。束此十重。比校為四種勝。初及第八竿分第九數第十喻總名數勝。以數無限故。攝得余數。第五歌羅分不及一名力勝。彼論不釋(顯此經之勢方施福不及)。第六數分不及一名不相似勝。此福無數彼福可數故。此福若無數。云何言不及一。第七優婆尼沙陀分不及一名因勝。此福因果勝彼因果故。雖作此釋。未見所以。此十皆是數名。何故有顯力勝。有顯無似勝。有顯因果勝。此論不釋意。一分數彌多。則一分彌少。言彼大施多福比此最少一福。亦不及也。故彼偈言。數力無似勝。無似因亦然。一切世間法。不可得為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孙吴县| 高安市| 武冈市| 玉门市| 湖北省| 南部县| 洞头县| 南郑县| 龙岩市| 巩留县| 平武县| 哈尔滨市| 右玉县| 台南县| 红河县| 界首市| 康马县| 徐水县| 内乡县| 乌鲁木齐县| 巫溪县| 武清区| 金坛市| 阳谷县| 晋江市| 尉氏县| 沙坪坝区| 特克斯县| 玉屏| 万年县| 仁寿县| 两当县| 西平县| 崇阳县| 惠州市| 常德市| 从化市| 宁河县| 湾仔区| 河间市| 沐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