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僧孺《幽怪錄》:有生異橘者,摘剖之,有四老人焉,其一曰:“橘中之樂,不減商山,恨不能深根固蒂耳。”由是有“橘隱”名。楚屈原作《離騷》,其《橘頌》一章有曰:“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宋謝惠連《橘賦》亦曰:“園有嘉樹,橘柚煌煌。”是以知橘實佳物,昔人所愛慕若此。孔安國曰:“小曰橘,大曰柚。”郭璞亦云:“柚似橙而大于橘。”溫無柚而種橙者少,非土所宜也。《本草》載,橘柚味辛,溫,無毒。主去胸中瘕熱,利水谷,止嘔咳。久服通神,輕身長年。陶隱居云:“此言橘皮之功效若此,其實之味甘酸,食之多痰無益。”其說為是。隱居不敢輕注《本草》,蓋此類也。陳藏器《補本草》謂;“橘之類有朱橘、乳橘、塌橘、山橘、黃淡子。”今類見之。
黃橘
黃橘,狀比之柑差扁小,而香霧多于柑。歲雨旸以時。則肌充而味甘。其圍四寸。色方青黃時。風味尤勝。過是則香氣少減。惟遇黃柑則避舍。置之海紅、生枝柑間。未知其孰后先。名之曰千奴。真屈稱也。
塌橘
塌橘狀大而褊。其南枝之向陽者。外綠而心甚紅。經春味極甘美。瓣大而多液。其種不常有。特橘之次也。
包橘
包橘取其累累然若包聚之義。是橘外薄內盈。隔皮脈瓣可數。有一枝而生五、六顆者。懸之極可愛。然土膏而樹壯者多有之。不稱[奇]也。
綿橘
綿橘微小。極軟美可愛。故以名。圃中間見一、二樹。結子復稀。物以罕見為奇。此橘是也。
沙橘
沙橘取細而甘美之稱。或曰種之沙洲之上。地虛而宜于橘。故其味特珍。然邦人稱物之小而甘美者必曰沙。如沙瓜、沙蜜、沙糖之類。特方言耳。
荔枝橘
荔枝橘多出于橫陽。膚理皺密類荔子。故以取名。橫陽與閩接軫。荔子稱奇于閩。黃橘擅美于溫。故慕而名之。有言橘逾淮為枳。植物豈能變哉。疑似之亂名多此類。
軟條穿橘
軟條穿橘。其干弱而條遠。結實頗大。皮色光澤。滋味有余。其心虛有瓣。如蓮子穿其中。蓋接橘之始。以枝之杪者為之。其體性終弱。不可以犯霜。不可以耐久。又名為女兒橘。
油橘
油橘皮似以油飾之。中堅而外黑。蓋橘之若柤若柚者。擘之而不聞其香。食之而不可于口。是橘之仆奴也。
綠橘
綠橘比他柑微小。色紺碧可愛。不待霜。食之味已珍。留之枝間。色不盡變。隆冬采之。生意如新。橫陽人家時有之。不常見也。
乳橘
乳橘狀似乳柑。且極甘芳得名。又名漳橘。其種自漳浦來。皮堅穣多。味絕酸。不與常橘齒。鄉人以其頗魁梧。時置之客間。堪與饤座梨相值耳。他日有以乳橘為真柑者。特碔砆之似玉也。
金橘
金橘生山徑間。比金柑更小。形色頗類。木高不及尺許。結實繁多。取者多至數升。肉瓣不可分。止一核。味不可食。惟宜植之欄檻中。園丁種之以鬻于市。亦名山金柑。周美成詞有。露葉煙梢寒色重。攢星低映小珠簾。為是橘作。
自然橘
自然橘謂以橘子下種。待其長。歷十年始作花結實。味甚美。由其本性自然。不雜之人為。故其味全。蓋他柑與橘必以柑淡子著土。俟其婆娑作樹。以枝接之。為柑為橘為多種。俱非天也。故是橘以自然名之。然十年之計。種之以木。今之辟圃者。多不年歲間。爬其膚以驗其枯榮。糞其本以計其久近。誰能遲十年之久以收效耶。是橘名之曰自然。當矣。接木之詳。見于下篇。
早黃橘
早黃橘著花結子比其類獨早。秋始半。其心已丹。千頭方酸。而早黃橘之微甘已回齒頰矣。王右軍帖有曰。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豈是類邪。
凍橘
凍橘。其顆如常橘之半。歲八月。人目為小春。枝頭時作細白花。既而橘已黃。千林已盡。乃始傲然冰雪中。著子甚繁。春二、三月始采之。亦可愛。前輩詩有曰。梅柳攙先桃李晚。東風元是一般春。此詩不獨詠桃李。物理皆然。
朱欒
朱欒顆圓實。皮粗瓣堅。味酸惡。不可食。其大有至尺三、四寸圍者。摘之置幾案間。久則其臭如蘭。是品雖不足珍。然作花絕香。鄉人拾其英烝香。取其核為種。析其皮入藥。最有補于時。其詳具見下篇。
香欒
香欒大于朱欒。形圓色紅。芳馨可玩。
香圓
香圓木似朱欒。葉尖長。枝間有刺。植之近水乃生。其長如瓜。有及一尺四五寸者。清香襲人。橫陽多有之。土人置之明窗凈幾間。頗可賞玩。酒闌并刀破之。蓋不減新橙也。葉可以藥病。
枸橘
枸橘色青氣烈。小者似枳實。大者似枳殼。能治逆氣、心胸痹痛、中風便血。醫家多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