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 邯鄲遺稿
  • 趙獻可
  • 11090字
  • 2015-12-16 15:49:59

產后

凡新產婦人,氣血大損,諸事必須保重,切不可恃健勞碌,致內傷外感,六淫七情諸癥,為患莫測。故產后癥,先以大補氣血為主,雖有他癥,以末治之。或欲去邪,必兼補劑為當,不宜專用峻厲,再損血氣也。

或問產后癥,丹溪云:當大補氣血為主,雖有雜癥,以末治之。又云:產后中風,切不可作中風治,用風藥。然則產后不問諸癥,悉宜大補氣血乎?曰:詳主末二字,其義自明。虛而無他癥者,合宜大補氣血自愈;或陰虛而感冒風寒者,補氣血藥帶驅風之劑;或因脾虛而食傷太陰者,補氣血加消導之劑;或因淤血,惡露未盡而惡寒發熱者,必先逐其淤血,然后大補。經曰:有本而標之者,有標而本之者。又曰: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丹溪之主末二字,即標本之意也。

新產婦脈訣歌:新產之脈緩滑寧,實大弦急死來侵;俱要沉重小者吉,忽然堅牢命不停;寸口澀疾不調死,沉細附骨不絕生;審看此疾分明記,方知醫者有神靈。

大凡新產之后,血氣衰弱,脈必沉細緩滑為正,實大弦牢堅急不調為反。正則吉,反則兇。

產后切勿側臥,免致敗血流經。若流至膝,輕則無妨,重則生癰,其癥難愈,豈可不慎也哉!才生產時,切戒飲酒,臟腑皆虛,不勝酒力,多致眩暈,宜用黑豆炒出煙,同羌活入酒煎飲之,避風邪、養氣血、下惡露、行乳脈也。

產婦胞衣不下,惡露不盡,攻沖心腹刺痛,或血暈神昏,眼黑,口噤,宜服黑神散。若臨產難生,及胞衣不下,血暈不省人事者,敗血沖攻,心腹刺痛,語言狂妄,困頓垂死,宜用琥珀黑龍丹。若敗血攻心迷暈,或胞衣不下,胎死腹中,垂危者,但心頭暖,急以童便調花蕊石散服之,不能服者灌之。若胞衣不下,寒熱腹痛,以五個散去茯苓、麻、桔主之。

【花蕊石散】花蕊石(一斤, 透,輕者為上) 硫黃(四兩)上二味拌勻,入瓦罐內,將泥固口,候干、放磚上,以炭火 經宿,候冷取出,為末,童便調服。

因墮胎,胞衣不出,及胎死腹中,宜牛膝散,或大黃醋熬成膏,為丸,醋湯下。

凡胞衣不下,稍久困倦,敗血流入胞中,因血脹滿,沖心喘急,疼痛危篤,先用物系住臍帶,然后斷之。否則胞上掩心,危在頃刻。須令產母口銜發尾,得嘔噦,實時下矣。或單將蓖麻子搗爛,涂腳底,若胞下,隨即洗去,如遲,恐傷母,腸亦下,慎之!如胞無沖掩等患,雖延數日,亦不害人,止要產婦安心,終自下也。

產后中風、中氣,口噤,湯藥不能下者,用舊油篦箕,燒存性,為末,擦其牙根即開,應驗,然后主意用藥。

婦人分娩,昏冒瞑目,因陰血暴亡,心神無所養。心與包絡,君火相火也,得血則安,亡血則危矣。火上熾,故令人昏冒,火乘肺,令人瞑目不省人事,是陰血暴亡,不能鎮撫也。經云:病氣不足,宜補不宜瀉。瞑目合眼,病悉屬陰。暴去有形之血,則火上熾,但補其血,則神自安,心得血則能養而神不昏迷矣。

產后滿急,神昏口噤,不省人事,宜破血行血,以黑神散、四烏湯、琥珀黑龍丹、花蕊石散擇而用之。

產后用心、使力過多,虛暈,宜補氣血之藥,加香附、姜、棗煎服即愈。

產后子腸不收,急用枳殼煎湯服,即收。若素多風疾,因產乘虛作暈,以四烏湯加羌活、防風。

產后下血過多,虛暈,神昏煩亂,當補其血,服清魂散。

【清魂散】人參 澤蘭 荊芥 川芎(各一錢) 甘草(五分)產后眩暈,卒然間難辨其虛實,但以勿問散治之,如飽悶,加陳皮、蘇子。

【勿問散】川芎 荊芥 歸尾 延胡索 丹皮 澤蘭 山楂 貝母煎好,沖入童便服。

若血暈昏迷不省,沖心悶絕,此宜行血醒血理之,以荊芥散,或鹿角散,或五靈四物湯主之。

【鹿角散】鹿角四兩燒炭存性為末,童便、酒調下。

【五靈四物湯】五靈脂(半生半炒) 地黃 當歸 白芍 川芎產后血暈,因氣暴虛,痰火泛上作暈,以二陳湯加貝母、竹瀝、姜汁、童便。凡導痰,隨氣血加減,氣虛加氣藥,血虛加血藥,或以十全大補湯加橘紅、黃芩、黃連。

產后血虛,上攻心腹,刺痛悶亂,宜延胡散加烏、附,或用琥珀散治之。

【延胡散】延胡索 當歸 川芎 赤芍 艾葉 枳殼 桃仁 橘紅 熟地 肉桂 生姜【琥珀散】琥珀 蒲黃 赤芍 當歸 延胡索香附 丹皮 沒藥 木香 蓬術 肉桂 烏藥產后敗血沖心,或歌舞,或罵詈,或笑怒,或逾垣咬打,神名佛號,無一不知,似有鬼祟之狀,此病五死五生,宜龍齒清魂散治之。

【龍齒清魂散】龍齒 遠志 肉桂 人參 當歸 茯神 麥冬 細辛 延胡索 甘草 黃金 紋銀 生姜 大棗煎汁,調麝香服之。或將金、銀、姜、棗先煎百余滾,調入在內,前藥煎好,取汁一并服之。

產后敗血沖心、沖胃,此是危癥。沖胃則飽悶嘔逆,沖心者,則癲狂錯亂,速急用藥,多主不效,不可不知。

產后口中暴溢血者,名曰暴血沖心,宜延胡散治之。若經惡露已盡日久,而嘔嗽出血者,治法與常同。

新產禁用芍藥,因酸寒能伐生發之氣。若腹痛,非芍藥不能止,以酒炒用則不妨。若以醋炒,猶能治兒枕塊痛,酸以收之之意也。如補虛時,黃 可代。

產后敗血腹痛寒熱,名曰兒枕痛也。若無塊,輕,以四烏湯治之;若有塊,重,則以醋個散治之,須量人虛實而用,大抵產后禁用棱、術二味,必元氣實者方可用之;若瘦弱者,只可服四烏湯;若不咳嗽,加肉桂些須亦可,以行血。倘飲食不進,而四烏湯不濟事,乃用醋個散治之,然亦不宜多服。

【醋個散】三棱 蓬術 肉桂 香附 烏藥 甘草 赤芍醋煎服。

若兒枕塊凝滯,小腹刺痛,宜琥珀黑龍丹,或三圣散,或延胡散,或桃仁承氣湯,三圣散加青皮、山楂、五靈脂、蒲黃治之亦可。

【三圣散】肉桂 當歸 延胡索【桃仁承氣湯】桃仁 當歸 赤芍 甘草 蒲黃 川芎 肉桂產后惡露不行,小腹刺痛,甚至發熱者,用四烏湯。因怒氣相搏,刺痛者,枳殼散合五積散,加醋、童便服。

【枳殼散合五積散】枳殼 甘草 陳皮 川芎 干姜 肉桂 白芷 茯苓 麻黃 桔梗 半夏 濃樸 藿香 生姜腹臍間急痛不止,因淤血未盡行也,宜歸須散、佛手散,加肉桂、丹皮、延胡索、蒲黃、烏藥、香附,童便煎,治之。若惡露不行,腹痛,兼冒風勞碌、寒熱者,此癥以三元散治之則愈矣。

【三元散】人參 熟地 半夏 川芎 當歸 白芍 黃芩 柴胡 茯苓 生姜 大棗產后月余,因怒氣,惡露不止,如有塊淡紅色似米粒者,以九仙散治之。

【九仙散】當歸 川芎 芍藥 甘草 丹皮 青皮 蒲黃 黃芩 香附將青皮、黃芩、蒲黃,炒黑為末,同煎服。

產后惡露不快,小腹急痛有塊者,及發熱頭暈,宜用五積散,加醋(少許),童便服之。

產后二月余,惡露不止,腹痛,宜服加艾湯。

【加艾湯】熟地 艾葉 阿膠 白芍 當歸 川芎 香附 青皮 地榆 蒲黃 甘草產后小腹刺痛不止,以四烏湯加桂心、童便,酒煎。或佛手散加蒲黃、延胡索、肉桂、童便、酒煎;若小腹攻痛,蒲黃必用;若腹痛,以平胃散去甘草治之。

【平胃散】蒼術 濃樸 陳皮 甘草如胎前原有陰火證,至產后、去血過多,必大發熱、煩躁、汗出等癥,若以前法大補氣血,其癥必甚,當用逍遙散以清肝火、養肝血,因去血既多,肝虛血燥之故,不可泥于氣血虛之論也。

產后乍寒乍熱有二:有陰陽不和,有敗血不散,寒熱相似,虛實不同。但小腹不痛者,是陰陽不和也,宜用芎歸散治之,不可作瘧治,又當量其虛實,加減四物治之。若小腹刺痛者,是敗血不散,宜五積散去麻黃,加香附。

產后二三日,覺壯熱頭痛,胸膈刺痛,不可作傷寒治,此乃乳脈將行,宜服玉露散。

【玉露散】人參 茯苓 甘草 當歸 白芷 桔梗 川芎 白芍產后去血過多,陰虛內熱,頭痛,晡時尤甚,與大病后虛煩相似,宜服人參當歸散。若小腹甚痛,手足麻木,及遍身麻、暈,為痰與血虛也,宜二四湯加香附治之。蓋血虛證亦能作小腹痛,但重按之痛若緩者,是血虛也。

【人參當歸散】人參 當歸 丁香 青皮 吳茱萸果系去血過多,腰腹空痛者,宜用補劑,以止為愈,在于隨證用藥可也。

產后譫語者,須問其去血多少。產婦雖不能言,然旁觀可知去血多少,宜用治血藥清魂散、延胡散,或用四物加易湯亦可。

【四物加易湯】熟地 當歸 白芍 川芎 半夏 陳皮 茯苓 甘草 山楂肉 桃仁 薄荷 生姜產后去血過多,發譫語者,論曰:心主乎血,因產耗血過多,心神失守,故發譫語。雖宜大補氣血,又不可太峻,必知真正十分虛極,則可補,又必先用活血藥,禁用行血藥也。若出汗者,宜養榮、麥煎散,臨時酌而用之。

產后狂言譫語,如見鬼神者,其原不一。有因驚風,語言顛倒,心神恍惚不定者,宜用琥珀丸。

有因心虛驚悸,言語錯亂,不知人事,目瞪不能叫呼,宜用龍齒清魂散。

有因敗血攻心,狂言顛語錯亂者,宜用延胡散。

有因風寒,致令惡露不行,憎寒發熱,儼如瘧狀,晝則明,夜則昏者,此乃熱入血室,宜用琥珀地黃丸,或小柴胡湯,或四物湯加柴胡亦可。

【琥珀地黃丸】琥珀(另研) 延胡索(炒) 當歸(各二兩) 蒲黃(炒,四兩) 生地(二兩,取汁留渣) 生姜(二兩,取汁留渣)用姜汁炒地黃渣,地黃汁炒姜渣,互炒汁干為度,共為末,蜜和丸,如彈子大,當歸湯送下一丸。

若產后譫語,熱盛,脈大而有力者,難治,此癥不與之藥為妥也。如脈沉細滑小者,尚可圖治。

若產后去血過多,因虛而發譫語者,宜以二四湯去地黃,略加山楂、姜汁治之。不可專以痰斷,亦不可為血迷心竅也。

產后心虛,怔忡不定,言語錯亂者,宜茯神散。

【茯神散】人參 甘草 山藥 當歸 茯神 肉桂 遠志 麥冬產后不語者,此乃敗血迷心竅,心氣不通,氣塞于心,舌強不語,不必恐疑,但服七珍散,彌月愈矣。若發狂者,加辰砂治之。

【七珍散】人參 石菖蒲 生地 川芎 防風 甘草 細辛加辰砂,即名八珍散。

產后冒風不語者,以小續命加姜汁治之,若痰閉心竅不語者,以二四湯加竹瀝、姜汁治之。若舌強不語,眼花發狂,及胞衣不下,心腹脹滿者,宜琥珀地黃丸。

【小續命湯】桂枝 人參 附子 生姜 川芎 甘草 黃芩 麻黃 杏仁 白芍 防風 大棗產后乍見鬼神,言語顛倒,因產暴虛,敗血挾邪氣攻心。醫者誤為風邪,謬矣。以調經散加龍腦服之,則安矣,或用琥珀地黃丸亦可。

【調經散】麝香(五分) 沒藥(一錢) 肉桂(一錢) 白芍(二錢五分) 琥珀(一錢)上為末,每服五分,生姜汁、溫酒各少許調服。

產后發熱自汗,日久不止,名曰蓐勞,宜服逍遙散。

若蓐勞因虛發熱自汗不止,或遇風邪復發,宜黃 湯加麻黃根、浮小麥治之。

【黃 湯】黃 白術 防風 熟地 牡蠣 茯苓 麥冬 甘草 大棗 浮小麥 竹葉小產后蓐勞,有汗以增減柴胡湯治之,若半身出汗,又宜二四湯。

【增減柴胡湯】柴胡 人參 白芍 川芎 半夏 甘草 陳皮 生姜 大棗產后盜汗如雨,服多煎劑,血虛生熱自汗,不可太補,兼以調理為主,宜服逍遙散;若喜食而痛甚者,非養榮湯不能治。蓋補中益氣湯因有升麻、柴胡,不能斂汗,不若逍遙散,又能止汗、治血虛。如氣虛、血虛兼者,必用八物湯、養榮湯并治。

產后不能輕發汗,如已有汗,不可再發汗也。若虛汗兩手拭不干者,不可治也。

產后中風,醫血為要,不可先治風,敗血得行則止也,宜清心牛黃丸。不語者,乃風觸陰戶也,以小續命湯治之。若手足癱瘓者,敗血入經絡也,宜五積散,或二四湯加桔梗,活血入姜汁治之。若譫語,以二四加消食、活血之藥,入薄荷、姜汁少許治之。產后中風,不過痰、氣、血虛也,故二四湯不可缺,若眼合而痰喘者,尤宜服之。

小產后,因受氣忽跌,惡露未盡,迷悶不語,人事不知者,以二四湯加紅花、山楂、姜汁治之。

產后惡露未盡,而中風口噤、角弓反張者,以荊芥散加豆淋酒、童便治之,口噤者吹鼻中尤妙。

產后中風口噤,角弓反張,以小續命湯或交加散治之,加竹瀝。若中風口噤,四肢頑痹不仁,角弓反張者,宜羌活酒服之,汗出則愈也。

【交加散】生地(五兩,取汁留渣) 生姜(五兩,取汁留渣)互相浸一宿,次日各炒干為細末,加竹瀝酒調服。

又方加當歸、地黃。

【羌活酒】羌活 防風 黑豆(一升,炒黑令煙盡)入好酒,納于瓶中,重湯煮半日,候冷開飲。

產后剛、柔二痙,以五積加麝香煎服。蓋痙者,口噤不開,背強,面如癇狀,搖頭馬鳴,身反折,氣息如絕者是也。

產后半身不遂,言語蹇澀,恍惚不定,以天麻散治之。

【天麻散】天麻 朱砂(水飛) 防風 羌活(各一兩) 僵蠶(炒,七錢半) 干蝎(炒) 白附子(炮)五靈脂(炒,各半兩) 雄雀糞(炒) 牛黃(另研,各二錢半)上為細末,糯米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薄荷酒送下,日進二服。

產后惡露不凈,半身肉戰,半身出汗,用二四湯加桃仁、紅花、山楂、姜汁治之。

產后麻木,血少也,宜生血補虛為主,以八物湯治之。

產后中風惡候歌(與男子同看):中風惡候要君知,眼合肝亡手撒脾,心絕口開肺鼻鼾,腎家將絕定尿遺。

凡初產傷寒,切不可用小柴胡,因有黃芩,容易停血,恐傷人也,宜參蘇飲為佳。

【參蘇飲】人參 紫蘇 枳殼 桔梗 葛根 前胡 甘草 橘紅 半夏 茯苓 木香 生姜產后中寒,以理中湯治之,如惡露未盡,去參;宜用五個散,此方不論吐泄有無,皆可服也。

產后傷寒脈象論訣:產后傷寒熱病臨,脈細四肢暖者生,脈大忽然肢逆冷,便是神仙醫不醒。

蓋熱病之脈,固當洪大,但產后血氣俱虛,亦所不宜,勿以陽病見陰脈論也。

產后內傷與暑病者,與常人同治,故不書湯藥也。

產后惡露未盡,而兼傷風咳嗽、腹痛者,必行血理氣為先,輕則以四烏湯,川芎為君,重則以二四湯;如不解,以五個散加行血之劑治之;如兼瀉者,亦以五個散治之,但姜、桂少用為上。若惡露既盡,小腹不痛,而傷風頭疼者,不拘咳嗽痰有無,無汗者,旋覆花湯治之;不咳嗽而重感者,芎蘇散治之;虛汗出者,參蘇飲;內傷而瀉者,但以五個散治之,不必用行血之藥也。

產后勞碌,感冒,頭痛寒熱者,宜服三元散。

產后重感傷風,骨節皮膚皆痛,未汗,宜服敗毒散治之;若虛者,只可服五個散;若惡露凈后,兼痰飲,十分虛者,宜用參蘇飲治之。若產后虛甚而著風,不可專與之發散,必須逍遙散治之,其效雖遲,漸解無失也。

產后蓐勞,寒熱頭疼者,宜增減柴胡湯治之。

產后傷風,寒熱者,以五積散治之。

產后傷風,寒熱,咳嗽,喘急,痰涎壅盛者,以旋覆花湯,見汗則止,有汗勿服。

產后血虛寒熱者,治之以逍遙散。

若寒熱往來者,宜小柴胡湯主之。

若久坐、多語、勞力,頭目四肢寒痛,寒熱如瘧,名曰蓐勞,以茯苓散治之。

【茯苓散】茯苓 當歸 川芎 白芍 人參 熟地 黃 肉桂用豬腰子一只(去膜),生姜二片,大棗二枚,水二鐘,煎湯代水煎前藥。

產后冒寒,頭痛發熱,足冷者,以芎蘇散,或五積散亦可。

產后偏正頭痛,宜川芎茶調散治之;又不若敗毒散之尤勝,合五積散,原治敗血流經之劑耳。

【川芎茶調散】川芎 荊芥 白芷 甘草 羌活 防風 薄荷 細辛等份為細末,用茶煎濃調服。

一方加香附。

產后大發熱者,必用炮姜治之,何也?此熱非有余之邪,乃陰虛生熱也,故干姜炮用之。其入肺則利氣,入肝則生血,其妙在此也。

產后大失血,陰血暴亡,必大發熱,名曰陰虛發熱。此陰字,正謂氣血之陰,若以涼藥正治必斃。

正所謂癥象白虎,誤服白虎必死。此時偏不用四物湯何也?有形之物,不能速化幾希之氣,急用獨參湯,或當歸補血湯,無形生出有形來,陽生陰長之妙,不可不知也。

【當歸補血湯】黃 (炙,一兩) 當歸(酒洗,二錢)空腹服。

產后日晡發熱轉甚,非柴胡不能治,以八物湯加柴胡,或四物湯合小柴胡湯治之亦可。

產后咳嗽痰盛者,宜旋覆花湯治之;如血未盡,則先治血,后發散可也;或二四湯加消食藥為善。

痰火怔忡嘈雜,宜茯苓半夏湯。

【茯苓半夏湯】茯苓 半夏 黃連 黃芩 熟地 當歸 川芎 香附 杏仁 栝蔞 竹瀝產后食鹽太早而咳嗽者,此癥難治,不輕與藥。

產后惡露上流肺經,咳嗽,與平人同治,以二母湯去參為妙。

【二母湯】知母 貝母 茯苓 桃仁 人參 杏仁產后嗽喘者,此乃危急之疾,若不嗽而獨喘者尤甚,不宜與藥;不得已,以二四湯加姜汁、紅花、山楂、枳殼之類。

古曰:諸喘皆兇。若敗血上熏于肺而喘者,名曰孤陽絕陰,此癥難治,勉用奪命丹。

【奪命丹】(佚)若傷食感寒而喘急者,宜用五積散治之。若傷風寒痰喘者,旋覆花湯治之。

產后勞碌,發干咳嗽者,以二四湯加活血藥治之。若惡露已盡,宜知母茯苓湯,或八物湯加黃柏、知母治之,或用雞蘇散。

產后哮喘,遇產而發者,宜以寧肺湯治之。

【寧肺湯】杏仁 阿膠 半夏 細辛 烏梅 大棗 甘草 陳皮 茯苓 蘇子 桑皮 枳殼 生姜產后外感兼瀉者,以五個散加行血藥。

產后血瀉者,以胃苓湯加山楂、神曲、半夏治之;若腹痛拒按者,加消食藥;如有惡露,加活血藥治之。

產后食瀉者,宜養胃湯;如惡露不盡者,以五個散加桃仁、紅花治之。

產后寒瀉者,宜五積散;如惡露已盡,用白芍,亦不必用活血藥也。若咳嗽者,姜、桂少用,即理中湯亦可。

產后傷食者,如惡露未盡,以四烏湯加消食藥;若瀉者,以五個散治之;若惡露去多者,宜五苓散;若惡露去多而不瀉者,宜養胃湯治之。

產后冷熱不調,上吐下瀉,名曰霍亂,渴而飲水者,宜五苓散;寒多不飲水者,以理中湯治之;霍亂吐瀉,又宜藿香正氣散。

產后嘔吐,如惡露未盡者,以二四湯加活血藥。

產后瘧疾,如惡露未盡者,以五積散加桃仁、紅花、山楂、神曲治之;如已盡者,以養胃湯加消食藥治之,蓋瘧雖不瀉,然須預防脾胃為要,故用此劑也;如兼瀉者,用之尤妙;熱多寒少,以生熟飲、養胃湯治之;久而不已者,以七寶飲治之。

【生熟飲】肉豆蔻 草果 濃樸 半夏 甘草 陳皮 大棗加生姜一半生用,一半濕紙裹煨熟用,和前藥煎服。

【七寶飲】青皮 陳皮 甘草 當歸 濃樸 草果 檳榔產后惡露未盡而痢,以胃苓湯加桃仁,雖日夜去百次,服之可驗。如飽悶,加紅花、當歸,而滑腸者禁用,可服神曲、五個散亦可。

產后惡露盡而痢者,以胃苓湯加半夏、神曲治之。

產后不拘赤白痢者,以胃苓湯一方而可治也;雖有食積,多服幾劑自愈。

產后冷熱痢者,宜黃連阿膠丸。

【黃連阿膠丸】黃連(去須,三兩) 阿膠(碎炒,一兩) 茯苓(去皮,二兩)上以黃連、茯苓為細末,水熬阿膠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米飲送下。

產后痢疾,渴飲無度,宜用麥門冬、烏梅煎湯,或用冬瓜汁亦可。

產后赤白痢者,宜服香連術苓散,又以四君子湯加黃 、粟殼治之。

【四君子湯】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產后氣虛下痢,宜用當歸芍藥湯。

產后血痢,宜三黃熟艾湯。

【三黃熟艾湯】黃連 黃柏 黃芩 艾葉 大棗產后痢疾脈訣:產后痢疾,脈息須知:細小者生,洪大不取;欲絕附骨,無事斷之;產后須細,痢疾尤宜;浮鉤洪大,必死無疑。

產后下痢,宜用參粟散。

【參粟散】人參 粟殼 白術 甘草 肉桂 當歸 烏梅 蒼術 枳殼 訶子產后感寒而腹痛者,以理中湯去人參以治之。

產后因受氣而小腹脹痛者,以分氣紫蘇飲;如停食,加消食藥治之。

產后敗血攻心,而胃口痛甚者,宜延胡散。單胃口痛者,以養胃湯治之。

產后腰痛而下注兩腹,痛如錐刺入骨者,敗血未盡而停住經絡也,腎虛者,以四物湯加黃柏,或五個散治之;蓋此藥能除敗血、去風濕也;如凈后作痛者,以四物湯治之則愈矣。

若產后去血過多而腰痛者,至月外者,以補中益氣湯及內補湯治之。

產后半邊腰痛者,多因側臥,以致敗血流于一邊故也,以四烏湯,或二四湯加紅花、桃仁治之。若非血而痛者,只因受氣而痛,以二四湯并補中益氣去參,加活血藥治之,如不嗽者,加香附治之。

產后皮肉痛者,此外感也,若惡露未盡,先服行血藥,后服芎蘇散;若血已盡,服芎蘇散,然此藥乃發汗之劑,不可多服。

產后骨痛者,若惡露未盡,宜五個散治之;如故,以四烏湯、二四湯治之;如小腹痛者,加活血藥;若惡露已盡,宜用增減柴胡湯治之。

產后遍身骨節疼痛,或因氣滯,或因血凝,或感風寒,或初產血氣未和,或蓐勞、血少,皆能作痛也,故腰背不能轉側,手足不能運動,身熱頭痛,儼如傷寒色樣。若作傷寒治之,其變癥不淺,宜五積加羌活,入醋煎,效,或韭白亦可。若蓐勞而筋骨不利者,用逍遙散以治之。

產后血氣刺痛,小腹宿冷 癖者,宜蔥白散。

【蔥白散】蔥白 肉桂 三棱 蓬術 人參 熟地 當歸 白芍 濃樸 神曲 青皮 木香 麥芽干姜 茯苓 川芎 川楝子 小茴香產后發呃,敗血未盡而不行也,宜用行血藥;如已凈而呃者,多是受凍,宜順氣調胃為上,如紫蘇飲之類。

產后呃逆不已,乃胃寒而氣不順也,宜丁香散治之,或單橘皮湯,或用肉桂、姜汁,以火炙熱,用手承擦摩背上。

【丁香散】丁香 白蔻仁 伏龍肝為細末,用吳茱萸湯調下(或桃仁湯亦可)。

產后嘔逆不已,以君陳丸治之。若腹痛脹滿,嘔逆不定,多因是食,宜丁香消食之劑;是痰者,宜旋覆花湯;是寒者,以理中湯加木香、青皮、半夏、陳皮治之。

【君陳丸】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 半夏 陳皮 藿香 砂仁產后腹脹滿不定,此由敗血散于脾胃也。若脾受之,則不能運化精微而成腹脹;胃受之,則不能受納五谷而生嘔吐也,明矣,平胃散、安胃湯主之。

【安胃湯】半夏 橘紅 生姜 甘草 神曲 藿香產后吞酸水者,宜七氣湯。

【七氣湯】人參 肉桂 半夏 甘草 生姜產后腹脹,必利小水為主,若遍身脹者,宜木香流氣飲治之。

【木香流氣飲】木香 甘草 陳皮 青皮 草果 丁香 濃樸 藿香 木通 人參 檳榔 白芷 香附肉桂 蓬術 大腹皮 蘇葉 麥冬 木瓜 白術 半夏 茯苓 菖蒲 生姜產后沐浴太早,或感風濕而筋脈拘急,骨節疼痛者,以五積散加木瓜、吳茱萸煎服。

產后四肢浮腫而腹大者,此乃氣食也,宜紫蘇飲加消食藥。若身熱者,當防其有血也。蓋產后浮腫多端:或胎前腫至產后者,或產后著風寒而腫者,或內傷生冷而腫滿者,或因敗血化水而腫滿腸鳴者,或因血虛氣滯而浮腫者,切不可專用導藥,宜辨其虛實而治之。雖見虛,又不可便用重補,須治其氣,氣順理其血,血活則氣血和而病得效矣。然順氣之藥,當以黑龍丹、黑神丸、五積散、紫蘇飲調經之劑。

【黑龍丹】(佚)【黑神丸】(佚)產后兩足忽腫疼者,腫是濕而疼是熱,恐成香港腳而有患也,以當歸定痛散治之。若紅腫者,恐生毒瘡,以皮之熱與不熱為辨也。

【當歸定痛散】人參 當歸 葛根 黃芩 羌活 茵陳 知母 茯苓 豬苓 澤瀉 蒼術 甘草 防風 升麻產后肚大筋青,小水多不利者,或食生冷,或淤血停滯而帶傷者,治以胃苓湯,起劑加桃仁、紅花、杏仁、蘇葉、赤芍、歸尾,或五個散加桃仁、紅花、赤芍消食之劑,或紫蘇飲加行血消食藥尤妙,內加木香愈佳,總身有熱者不忌也,蓋木香亦能清熱也。

產后因氣,或得寒物,惡露凝住,腹脹如鼓而疼痛者,以四烏湯治之。凡胎前以分氣飲,產后則服五個散。

產后耳忽聾、目忽昏者,血氣不足也,宜十全大補湯。

產后目腫赤而痛者,以四物加生地、黃連治之。

產后吐血、嗽血、咯血,恐血氣沖心,急用延胡湯治之。

產后鼻衄,宜紫蘇飲入童便治之,或荊芥散入童便。

產后尿血者,以四物湯加涼血藥治之,或八正散。

產后小便閉者,以四物湯去地黃,加入赤茯苓、木通、竹葉之類,或用五苓散去桂枝,加入木香、滑石冶之;若甚者,以八正散治之。

產后小便不通,腹脹如鼓者,用炒鹽加麝香少許,填平臍中,再以蔥白一束,切片如指濃,安鹽上,又以艾柱滿蔥餅,以火灸之,覺腹內有熱時,小便即通。

產后大小便俱不通者,如惡露已凈,以四物湯加黃芩、生地、木通、枳殼、梔子(炒);如未盡者,以五個散加桃仁、赤芍、歸尾、紅花治之。

產后大便閉者,宜玉燭散,或麻仁丸,或五仁丸,或四物湯加枳殼、青皮,或蘇子、麻仁煮粥食之,并妙。

【玉燭散】地黃 當歸 白芍 川芎 大黃 枳實 濃樸【麻仁丸】人參 大黃 麻仁 枳殼蜜丸,酒服。

【五仁丸】杏仁 麻仁 郁李仁 桃仁 松子仁產后大便閉結而小便自利者,宜用無違散。

【無違散】當歸 白芍 麻仁 山楂 神曲 枳殼 青皮產后內傷,大便利而小便閉者,宜用五苓加當歸、赤芍、桃仁、茯苓,入少許童便服之,不可用胃苓湯,以其苓、術、濃樸,止血故也,血止、氣亦止也。

產后乳汁不通者有四:有氣血盛壅閉者,有氣血虛而不至者,有初產風熱相搏而無乳者,有累產無津而無乳者。若虛者補之,宜潤乳散;氣血壅閉者,疏通之,宜服漏蘆湯;血氣少而無乳者,以天花散治之,玉露散亦可,或用油木梳梳乳上,令下。

【潤乳散】豬蹄 鯽魚 鐘乳粉煎服。

【漏蘆湯】漏蘆 栝蔞( 存性) 木通為末,酒服。

【天花散】天花粉 木通 陳皮 糯米 豬蹄 人參 白術 茯苓 炙甘草 熟地 當歸 白芍 川芎產后乳腫硬痛者,因兒呼吸不通,壅閉乳道,蓄積在內,遂成腫硬而疼也,名曰吹奶,宜栝蔞散、皂角散治之。

【栝蔞散】栝蔞根(二兩) 乳香(一錢)研為末,溫酒下。

【皂角散】皂角(燒存性) 蛤粉(生研)為細末,熱酒送下。

產后微發熱惡寒,此氣血俱虛也,宜用大補氣血之劑,忌散表之藥。左脈不足,補血之藥,倍于補氣之藥;右脈不足,則補氣之藥,多于補血之藥;若兼痰者,各以其類治之。

產后陰脫,名曰產頹,宜用當歸黃 散治之。

【當歸黃 散】黃 當歸 白芍(各二錢半) 升麻(一錢) 人參(三錢)產后子腸不收者,宜補氣血,以八物湯去熟地、茯苓,加升麻、防風,然必以酒黃 為主。

產后陰腫煩疼,宜桃仁膏,或用四物加 本、防風。

【桃仁膏】枯礬末 桃仁共研膏拌擦。

產后陰腫、陰癢者,此乃濕也,宜小治方。

【小治方】荊芥 白芷 花椒 細辛 枯礬煎湯熏洗,甚者不過三、四次。

產后勞力太過,至產則突出腫疼,名曰疝頹,用鱉頭燒存性為末,搽上,忌登高舉重;或將蓖麻子肉涂頭頂心,如收時即刻去藥;或以五倍子、白礬、枳殼、荊芥、蛇床子,煎湯熏洗,亦妙。

產后玉門不閉,此乃氣虛不足也,以補中益氣湯倍加升麻治之,或八物湯,或硫黃湯。

【硫黃湯】硫黃(四兩) 吳茱萸 菟絲子(各二兩半)煎湯洗,自收。

產后淤血流入腰膝走注,或右或左,痛如錐刺入骨中,不能舉動,此敗血流注經絡。若大痛不已,必成癰疽。宜服荊防交泰散。

【荊防交泰散】即五積、敗毒同劑產后虛煩,渴飲不止,短氣眩暈,飲食無味者,宜竹葉湯加烏梅、干姜,或四物湯加門冬、五味子、烏梅、花粉治之。

【竹葉湯】生地 麥冬 五味子 人參 竹葉 茯苓 黃芩 甘草 栝蔞 浮小麥 大棗產后昏迷悶亂,口噤眼花,不省人事者,謂之血暈。此癥不一:或去血過多而虛暈者,或下血少而沖上暈者,或痰火因虛泛上而暈者,或用力過多而作暈者,正是暈同而治法各異也。茍不諳練而誤治之,夭人天年,于心何安?宜速將產婦扶起,用醋炭等法,或燒漆氣,或醋灑口鼻、 面,或韭汁盛瓶,以滾醋沃之,將瓶口沖產婦鼻,令醋氣入內沖醒,然后審虛實而用藥治之。蓋韭能去心中滯血,又加醋氣,運用無不效。倘或覓藥不及,即燒秤錘,投入醋中熏之,切戒冷水噴灌,激住敗血,多致不救。倘夏月,宜用燒磚如醋炭之法治之。

臨產因收生婦誤損尿脬,致成淋漓不禁,宜用參術膏治之。

【參術膏】人參 白術 黃 茯苓 陳皮 甘草 川芎 當歸 桃仁先將豬、羊脬各一件,煎五六沸后,入前藥,再煎,極饑時服之。

產后,前竅相連后竅,大小便易位而出者,名曰交腸,此因氣不循故道,清濁混雜,宜五苓散合調氣飲,加黃連、阿膠、木香、檳榔、桃仁、木通治之。若止小便出于大便者,以五苓散分利小水。

【調氣飲】木香 丁香 檀香 白蔻仁 砂仁 藿香 甘草產后血崩不止者,以芎 湯加百草霜、側柏汁、烏梅炭、鹽等份,煎服。

產后陰頹脫下,玉門不閉,以鍛石少許,燒熟,次煎防風、荊芥滾湯,置桶內,沃炭,急坐上,使氣熏入陰戶;待湯溫,浸洗,候平復為度。

產后覺熱、頭疼者,不可便作傷風、傷寒治之。或蒸乳,或淤血,或血虛,或傷食,或蓐勞,或風寒。若先乳旁脹痛,此乳汁將行也,宜玉露散治之;若腹中刺痛,此淤血不盡也,以五積散治之;若去血過多者,以增減四物湯治之;若早起勞碌,名曰蓐勞,以增減柴胡湯,或茯苓湯、補中益氣湯治之;若飽悶噯氣者,此乃飲食所傷也,以枳縮二陳湯治之。

產后小便頻數,宜菟絲子丸。或豬腰子一只(去膜),姜三片,棗二枚,煎服。

【菟絲子丸】吳茱萸 白芨 白蘞 茯苓 陳皮(各一兩) 細辛(五錢) 肉桂 五味子 牛膝 濃樸 白附人參 當歸 乳香 沒藥 菟絲子(各四兩)壬子日合為丸。每服十五丸,經凈后連二服。此方無不可者,男女皆可服。昔承相室三十九歲無子,服此丸后生九子。

產后氣血雖虛,不可太補,宜當歸散治之,即四物湯去地黃,加白術、黃芩也。

產后下血不止,以四物湯加生地、荊芥、粟殼炭治之。凡婦人有子飲乳,而經水三四年至者,不須服藥,乳汁盡即下之為經事也。

凡婦人元藏受氣虛弱,致令乏嗣,及生百病者,宜服濟陰丹。凡一切 瘕冷疼、白濁白淫、崩中帶下,若不治則無子;然服此劑,宿血則去,新血則生,能令血和而受孕也。

【濟陰丹】木香 赤茯苓 京墨 秦艽 熟地 甘草 陳皮 石斛 肉桂 干姜 細辛 丹皮 當歸牛膝 杜仲 白術 濃樸 蒼術 大豆蜜丸,每兩作六丸,每服一丸,酒磨送下,將糯米粥補之。

凡婦人生理不順,怕產者,宜服九龍丹則不娠,其故何也?此藥能令脂膜生滿子室,不受孕矣。

如后要嗣而受孕者,以車前子為末,溫酒服一錢,數服仍可以受孕,極善之法也。

【九龍丹】枸杞子(二兩) 金櫻子(五兩,煎膏) 山楂(一兩五錢) 佛座須(二兩) 芡實(三兩蓮肉(四兩) 茯苓(二兩) 川芎(五錢) 當歸(二兩)為末,酒和丸,每服三五十丸,或酒、或鹽湯送下。男子服之精澀體健,女子服之則不孕。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芝县| 灯塔市| 武川县| 即墨市| 德令哈市| 南阳市| 佛学| 浦北县| 沁水县| 焦作市| 沙河市| 吐鲁番市| 濮阳市| 名山县| 广州市| 出国| 满洲里市| 亳州市| 陈巴尔虎旗| 合水县| 克拉玛依市| 买车| 屯昌县| 页游| 腾冲县| 南华县| 昌江| 黔南| 从江县| 长丰县| 高唐县| 阿合奇县| 平舆县| 远安县| 林西县| 康马县| 方城县| 郴州市| 平潭县| 兰考县| 开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