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學鄞黃潤玉嘗見之,言其狀貌魁梧,聲如洪鐘。云帝嘗賦詩曰:「牢落西南四十秋,蕭蕭華發已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長樂宮中云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聲吞哭未休。」或曰帝頂顱偏頗,高皇知其必不終,嘗匣髡緇之具,戒之曰:「必嬰大難,乃發此。」以故遂為僧去。又曰帝性穎敏,能為詩,高皇命賦新月,曰:「誰將玉指甲,抓破碧天痕?影落江湖里,蛟龍不敢吞。」曰必免于難。又嘗賦金陵詩曰:「是日乘輿看晚晴,蔥蔥佳氣蒲金陵。禮樂再興龍虎地,衣冠重整鳳凰城。」后至貴州金竺長官司羅永庵,嘗題詩壁間,其一曰:「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僭移四海心。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云深。紫微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沉。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其二曰:「閱罷楞嚴磬懶敲,笑看黃屋寄云標。南來瘴嶺千層迥,北望天門萬里遙。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龍袍。百官此日知何處,惟有群烏早晚朝。」
一百六十七
正德五年八月,寧夏獻俘入東安門,上親賜宴勞頌。系寘鐇于諸王館。錦廣等下錦衣獄廷鞠,奏上,皆伏誅。寘鐇弟寘錓、寘鎢坐黨,廢庶人。
太監張永初見上,乘間出懷中疏,奏逆瑾十七事,且言其將為不軌。上怒,夜縛瑾,坐謀反凌遲。三日,諸被害者爭拾其肉嚼之,須臾而盡。九月,吏部尚書張彩,錦衣指揮楊玉、石文義,坐瑾黨伏誅。內閣曹元削籍。盡革瑾所行亂政害人事。焚與瑾往返書札文字。論平寧夏及誅瑾功,封仇鉞為咸寧伯,內閣進勛蔭子。又封諸太監兄弟為伯者七人。以楊一清為戶部尚書。南京御史張芹劾李東陽當瑾擅權亂正時,禮貌過于卑屈,詞旨極其稱贊,及他人奏誅瑾,則攘功受賞,不顧名節。東陽引疾辭,不允。
一百六十八
楊文襄公與太監張永西征也,嘆息泣謂永曰:「藩室亂易除,國家內變不可測,奈何?」永曰:「何謂?」公曰:「公豈一日忘情,顧無能為公畫策者。」遂促席手畫「瑾」字。永曰:「渠日夜在上旁,上一日不見渠不樂。今其枝附已成,耳目廣矣。奈何!」公曰:「公亦天子信幸臣,今討賊不付他人,付公,上意可知。公試班師入京,詭言請上間語寧夏事[二三],上必就公問。公于此時上寘鐇偽檄,并述渠亂政,兇狡謀不軌,海內愁怨,大亂將起。上英武,必悟,且大怒誅瑾。瑾誅,柄用公。公益矯瑾行事。呂強、張承業暨公,千載三人耳。」永曰:「即不濟,奈何?」公曰:「他人言,濟不濟未可知,言出公,必濟。顧公言時,須有端緒,且委曲。上萬一不信,公頓首請死,愿死上前。即退,瑾必見殺[二四]。又涕哭頓首,得請即行事,無緩頃刻。漏機事,禍不旋踵。」永勃然作曰:「老奴何惜余年報主乎!」已而永入京,請見如公策,竟誅瑾。
一百六十九
或曰:今內閣一人兼四官非禮。此不然,顧其人稱否耳。唐、虞三代盛時,大禹嗣崇伯,為司空,加百揆,三官也。其帥師征苗,又兼士師蠻夷、猾夏之職。伊尹為冢宰,領阿衡,又兼師保,太甲稱為師保,高宗稱為阿衡,意當時亦胥封爵,非四官乎?周公以魯侯代太公為太師,兼冢宰,領東伯。召公以北燕伯入為太保,代周公為冢宰,領西伯司馬。畢公以列侯代周公為太師,領東伯。皆四官也。景泰時,陳芳洲一人領五官矣。
一百七十
正德中,吏部三尚書,張彩坐瑾黨死,陸完坐宸濠黨,王晉溪坐奸黨亂政,皆論死,減謫戍。石文隱公代晉溪,有匿名書帖吏部門云:「莫做莫做,莫賀莫賀,十五年間,一連三個。」
一百七十一
嘉靖十五年九月,上奉章圣皇太后,率皇后妃嬪謁天壽山七陵。又謁恭讓章皇后、景皇帝后陵于西山。上拜長陵六陵,陳后陵、西山二陵各遣官行禮,孝陵、顯陵亦如之。
一百七十二
大同初叛之歲,失總兵官所佩「征西前將軍印」,職方請給新印。余為主事,白郎中,總兵印文柳葉篆,請改印文。或稱別將軍,或增減其字。恐原印在叛軍處,有事時行文奏報,真偽不可辨,誤事非小。往年,胡忠安公在禮部,失「行在禮部之印」,改鑄「行禮部印」,此在內衙門尚然,況邊鎮兵權,又反側不靖時乎!郎中不以為然。
一百七十三
永樂甲午十一月,上諭行在學士廣,侍講榮、幼孜曰:「五經、四書,皆圣賢精義要道,其傳注之外,諸儒議論有發明余蘊者,爾等采其切當之言,增附于下。其周、程、張、朱諸君子性理之言,如太極通書、西銘正蒙之類,皆六經羽翼。然各自為書,未有統會,爾等亦別類聚成編,務極精備,庶幾垂后。」廣等總其事,舉朝臣及教官有文學者同修,開館東華門外。明年九月書成,上御殿受之,群臣表賀。蓋未及一年而成,可謂太速矣。時文貞輔獻陵南京監國,故不預。
一百七十四
歷代名臣奏議,成祖敕纂之書也。永樂丙申十二月成,進覽刊布。
先是,上以璽書諭皇太子,令翰林儒臣采古名臣如張良對漢高;鄧禹對光武;諸葛孔明對昭烈;董、賈、劉向、谷永、陸贄奏疏之類匯錄,以便觀覽云。今此書無序,亦無監纂、編纂官職名。是時,西楊在南京佐太子監國,正危疑之際也。
一百七十五
中山王初夫人張氏,繼夫人謝氏。王出師歸,孝陵諭王曰:「卿夫人好鞭撻人至死,此不足佐卿,朕為卿擇一佳婦。」謝夫人是也。謝夫人生四子、四女。女長即仁孝皇后,次代王、安王妃,又次未聘。永樂丁亥,仁孝皇后崩,長陵諭謝夫人:「朕欲得夫人季女,繼中宮。」夫人曰:「妾女不堪上配圣躬。」長陵曰:「夫人女不歸朕,更擇何等婿耶?」季女竟不敢受人聘,從佛氏為尼于南京聚寶門外,所謂王姑庵者是也。嘉靖中,霍文敏公為禮書,毀之。
一百七十六
宣德五年二月,上奉皇太后,率皇后謁長陵、獻陵,駐天壽山。上請皇太后令輔、義、士奇、榮、幼孜、溥六臣見行殿。皇太后曰:「皇帝數言卿數人贊輔多用心。今國家清寧,生民無事,固祖宗垂佑,亦卿等之力。」輔等頓首對曰:「皇上聰明睿智,敬天法祖,仁愛兆民,以致康濟之功[二五]。此皆皇太后圣德大訓,臣等實無寸補。」皇太后曰:「我有何德!上由祖宗積善垂慶。卿等皆先朝舊人。自今更須協力一心,非但國家蒙福,祖宗神靈昭鑒在上,亦必敷佑卿等,俾卿等子孫安榮永世。」命上賜六臣酒饌、白金、文綺。
一百七十七
山西三杰:喬公宇,王公云鳳,王公瓊。白巖以德量勝,虎谷以節概勝,晉溪以才略勝。然而晉溪有功于民社矣。
一百七十八
嘉靖庚子、辛丑,北虜吉囊、俺答連入太原,直至平陽、潞安。大同將士不用命,山西諸將望風潰散,不肯力戰。總兵王升、白爵、李蓁、張達及巡撫龍大有、劉臬相繼下詔獄。四總兵論死,兩巡撫戍邊。已而四總兵千方營解,得脫死,立功自贖,輒以功報,得復舊物。兩巡撫尚未脫士伍。(校勘記
[一]「馬哈木破阿魯臺」 原本「破」作「被」,誤,據嘉靖本改。
[二]「章綸言」 原本「言」作「吉」,誤,據嘉靖本改。
[三]「言官盧祥李鈞」 原本「鈞」作「鉤」,誤,據嘉靖本改。
[四]「太監苗逵數請出師」 原本「逵」作「達」,誤,據嘉靖本改。
[五]「賜謚」 原本脫一「謚」字,據嘉靖本補入。
[六]「當是時」 原本脫一「是」字,據嘉靖本補入。
[七]「通于秦始皇時故梁州貢道」 原本「皇」作「王」,據嘉靖本改。
[八]「二十三年」 嘉靖本作「二十二年」。
[九]「既又盡逮天下出家婦女」 原本「家」作「嫁」,誤,據嘉靖本改。
[一〇]「始克殮」 原本「克」作「充」,誤,據嘉靖本改。
[一一]「群失職者流言」 原本脫一「流」字,據嘉靖本補入。
[一二]「即墓立廟」 原本衍一「即」字,據嘉靖本刪。
[一三]「俱跪午門前對辯」 原本「辯」作「辨」,誤,據嘉靖本改。
[一四]「回衙門辦事」 原本「辦」作「辨」,誤,據嘉靖本改。
[一五]「陳瑛已于永樂九年有罪」 原本脫一「已」字,據嘉靖本補入。
[一六]「穎川已直搗階文破綿漢矣」 原本「綿」作「錦」,誤,據嘉靖本改。
[一七]「見濟母杭氏為后」 原本「杭」作「抗」,誤,據嘉靖本改。
[一八]「趣令赴京」 原本「趣」作「取」,誤,據嘉靖本改。
[一九]「恁部里還考試了」 原本「了」作「乃」,誤,據嘉靖本改。
[二〇]「既巡撫等官薦他」 原本脫一「他」字,據嘉靖本補入。
[二一]「獻章上疏謝去」 原本「去」作「云」,誤,據嘉靖本改。
[二二]「涼洮」 原本「洮」作「兆」,誤,據嘉靖本改。
[二三]「請上間語寧夏事」 原本「間」作「問」,誤,據嘉靖本改。
[二四]「即退瑾必見殺」 原本脫「必見」二字,而衍「奴喂狗」三字。據明史紀事本末卷十三劉瑾用事條增刪。
[二五]「以致康濟之功」 原本脫一「致」字,據嘉靖本補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