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寬容能矯治失誤
- 高知媽媽是如何培養孩子的
- 李銀慧編著
- 1108字
- 2015-12-26 16:06:02
陽陽三歲時,見我從飲水機上接水喝。他出于好奇,就模仿我去接水。他手太小,水太燙,第一次嘗試就被燙傷了手,還弄翻了杯子。
我看著他說:“寶貝兒,咱別哭,媽媽不怪你。”
陽陽見了,指指地上的一灘水,又指指燙紅的小手。我仍舊笑著說:“寶寶沒做錯事,你沒拿穩,接的水太多了,所以出狀況了。”我給陽陽示范了一遍,讓他一次只接小半杯。這樣既端得穩,又不會太燙了。
陽陽撒了水,本來又急又躁的,他害怕他辦砸了事,被我定性為“失敗”。他見我沒有訓他,還教他正確的方法,頓時膽子變大了,又試了一次,這一次陽陽成功了。小家伙喝著自己接的水,得意地笑了。
許多小技能,陽陽都是這樣學會的。如,怎樣開水龍頭,怎樣開電視機,如何從冰箱中取東西,如何疊衣物等等。陽陽也時常失誤,開水龍頭時,不是太大就是太小了,可是他反復練習,不到十次,就能準確把握力度了。
每天吃飯前,他都自己去洗手,從不用我幫他開水龍頭。當時,他也就兩歲多,有時候,他很調皮,故意把龍頭開大,玩起水來。我沒有一味禁止,而是偶爾放縱他一下,任他玩一玩,至少我還能收獲他的笑聲啊。
陽陽有點粗枝大葉,他還是常闖禍。有一次,我剛買的一套紫砂壺,他在給小朋友演示時,一失手就摔斷了柄。當時陽陽也嚇壞了,獨自“嗚嗚”的哭起來。我說:“媽媽又沒訓你,你哭什么。”陽陽卻說,他心里難過,是因為壺斷了,就再也好不了了。
聽他這么說,我才發現,原來孩子在失誤后,本身就會有愧疚感。人的反省能力,正是源于這種愧疚感。面對失誤,人會生出愧疚感,進而反省自己,自覺矯正。
現實中常常看見,孩子一失誤了,父母的訓斥聲馬上響起。最終,孩子在訓斥下低頭了,自尊心也受傷了,卻不知道錯在了哪兒。這種訓法,讓失誤在無形中被扭曲放大了。
失誤了,孩子會驚慌失措,愧疚難當。這種心態下,父母的寬容能緩解孩子的緊張,讓孩子真心去悔過,愿意去矯治。如果換成訓斥,倒是滋生出逆反、自卑或喪氣來。
教子建議:
1.關注做事的細節,不要太重視結果。任何一件事,都是由一個個細節組成的。父母多看過程中的細節,找出值得夸獎的地方,也找出紕漏的地方。好的讓孩子堅持發揚,壞的讓他改進。不重結果重過程,才能督促孩子不斷進步。
2.不要當眾訓斥孩子的失誤。當眾訓斥本是想給孩子一個教訓,下不為例。可是,當眾訓,會直接傷害了孩子的自尊,進而是人格。可能導致一種惡性循環,父母越訓,孩子錯得越離譜。一個沒有自尊的孩子,是不在乎對與錯的,也不求上進。
3.賞識孩子的自我反省,鼓勵他自覺矯治。孩子在失誤后,會自我反省,想想為什么會失誤了。人的本性,都是希望把事做好,做得干凈漂亮的。這種動力,讓孩子愿意去反省,愿意去矯治。孩子想這樣做時,父母要大力支持,給予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