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二便下血
甲、概況小兒二便下血,宜分虛實。凡大便下血,初起多為肥甘積熱,蘊蓄于腸,傳化失職,以致便血。無論色紫色鮮,當從實治。下血日久,或糞前先下,或糞后淋出,爽而不痛者,當從虛治。糞中雜有赤白似凍者,則為痢疾。凡便血之類,不論先后,血是血糞是糞者,此為大腸之血,雖多無礙,若有血點血絲混于糞內者,當防其為小腸之血,最為難治。放下血之輕重,不能遽以多少斷也。凡小便溲血,初起多為心經有熱,由小腸傳導而下,當從實治。腎虧而下者,血液全混于小便之中,當從虛治。然小兒二便下血,非習見之病,或由跌仆傷其腰腑,或由玩弄傷其尿道,亦間有之。凡此外來之因,一時未能診得,故治病之始,當先問其源,庶幾著手較易也。
乙、治法大便下血,初起宜用槐花、銀花各三錢,神曲、山楂炒炭各二錢,加五倍子,以涼血清熱,消食化積,多者加黑荊芥、側柏炭以止之。便血日久者宜四君子湯加川連,或用補中益氣湯以升提之。赤白似凍,當從痢治(參看第八章)。小便溲血,初起宜清心經之熱,用導赤散或清心蓮子飲。腎虧而下,病后所致者,宜用黃 、旱蓮草、枸杞子、補骨脂之類以固之。若虛而有熱者,用六味地黃丸。因損傷溲血者,腰腑受傷,宜用杜仲、川斷之類,佐以和血養血之劑。尿道受傷,宜用大豆、甘草、 蓄草、赤芍、生地、車前子以和養清利;傷于外部者,則以大豆甘草湯洗之。
附方(一)四君子湯 見第三章第五節。
(二)補中益氣湯 見第四章第四節。
(三)導赤散 見第四章第一節。
(四)清心蓮子飲 治上盛下虛,心火炎上,口苦咽干,心煩發渴,及膀胱氣虛濕熱,陰莖腫痛,或莖竅澀滯,小便赤或白濁。亦治婦人積熱血崩,白濁帶下。
石蓮肉(去心) 白茯苓 黃 (蜜炙) 人參(各七分五厘) 黃芩 麥冬(去心) 地骨皮 車前子(炒) 甘草(炙。各一錢)清水煎服。
(五)六味地黃丸 見第三章第五節。
(六)大豆甘草湯 外用。止癢消疼,解毒。治各種疳瘡。
黑豆(一合) 生甘草(一兩) 赤皮蔥(三莖) 槐條(六十寸)清水煎湯,候溫洗之。
第二節·吐血嘔血
甲、概況小兒寡七情之火,故內傷吐血,較成人為少,然偶或患之,則較成人為重,必須加意治療,以免變端。
凡血之夾痰而出者,是為肺血,可從咳嗽一類參看之(見第六章)。若巨口吐出者則為胃血。新病吐血者,先宜行瘀,再進和絡,久病吐血者則宜止澀之。然胃中是否夾痰,是否夾濕,是否積有死血,均須詳別。
至于有因胃寒而吐者更居少數,暴涌而嘔出者,屬于大熱。辨之明察,庶可無誤。
乙、治法小兒因咳傷氣管而咯血者,進潤肺化痰之品,即可漸愈。若咳嗽歷久,痰中帶血,則宜照內傷咳嗽之例為之治。具有巨口吐出,屬于胃血,宜柏枝飲;暴涌嘔出者,宜急用童便乘熱飲以止之,否則出血過多,必有暴脫之危也。通常吐血一證,行瘀之劑為桃仁、三七、紅花之屬,吐血初起色紫者宜加而用之;破血之劑為莪術、三棱、大黃之屬,瘀血久而積塊者宜之;和絡之劑為丹皮、白芍、丹參之屬,血絡有熱者宜之;止血之劑為白芨、棕櫚炭、代赭石之屬,傷重血多者宜之;夾痰者栝蔞、杏仁、貝母之屬可用;夾濕者白術、茯苓、澤瀉之屬可用;血熱者宜降,犀角、地黃、茜草之屬可用;血寒者宜溫,肉桂、干姜、沉香之屬可用。至于吐血和平之劑,最無弊害者,有茅根、蓮須、藕節等品,不寒不熱,不塞不通,用之于小兒為尤適也。
附方(一)柏枝飲 治小兒衄血、吐血。
柏枝 藕節(等分)研為末,三歲小兒每服五分,藕汁入蜜沸湯調下。本方加代赭石、白芍,功用尤大。
(二)干姜甘草湯 治心肺寒而嘔血,或感受寒涼,多食生冷,吐血色黯黑,面白脈微者。
干姜 甘草
第三節·身體腫脹
甲、概況小兒腫脹,其原因與成人相同,而得之則較成人為易。以腫脹之病源在于脾,而小兒則脾弱易于受病也。考腫脹一癥,腫與脹有別,腫浮滿于外,脹則急脹于里。腫有虛實,脹亦有虛實,腫之急而按之滿,大便結而小便赤者實也;腫之寬而按之陷,大便溏而小便清者虛也。脹之堅而按之實,大便秘而身體熱者實也;脹之寬而按之緩,大便溏而身不熱者虛也。然腫脹無論虛實,要莫不起源于脾而關涉于肺腎。蓋脾主運化精微,肺主氣行治節,腎主分利行水,三者失職,則水壅而不流,氣滯而不調,于是腫脹成矣。腸胃有滯,脾氣壅塞而不能運,脾不能上輸于肺,則肺亦不能下注于腎,水行橫決而四泛,是腫之實者;腸胃薄弱,脾氣衰敗而不能運,或肺之治節有虧,或腎之行水無權,水道淤阻而四泛,是腫之虛者。脾積氣滯而不運,是脹之實者;脾衰氣虛而不運,是脹之虛者。亦有虛實參半者,更宜詳辨。總之,腫脹之來,或六淫外客,或飲食內傷,其來速者去亦速,多屬于實;或情志之病,或勞傷日積,其來漸者去不易,多屬于虛。凡腫,或腫于全身,或腫在頭面,或腫在兩腳;凡脹,多脹于胸腹。大率實證皆為易治,虛證皆為難療也。
乙、治法凡目胞上下微突如新臥起之狀者,為腫病之先兆。腫之來勢捷而成于數日之間者,多屬實屬水,輕者四肢面目作腫,重者全身腫大,甚至陰囊陰莖亦腫大而呈晶亮之狀。通治宜新五皮飲以消其水,甚則甘遂、商陸之類,亦可量證酌加。若小便不利,腫勢不減者,宜新五皮飲加赤小豆、豬苓、澤瀉、木通之屬;其由咳嗽不爽,肺氣不宣,以致小便不利者宜酌加麻黃以開之。大凡腫在腰上者宜發汗,所謂開鬼門,腫在腰下者宜利小便,所謂潔凈府。然二者之中,究以利小便為要,蓋水濕之邪,不利小便,終非其治也。若利小便而猶不愈,必脾虛而水易留聚,其流雖通,其源未浚,必用健脾之劑如白術、蒼術、于術、山藥之類,如能有效。水腫之半虛半實者,宜五苓散或理中湯減干姜加白術、桑皮以治之。腫之來勢緩而成于日積月累者,多屬虛屬氣,然偶有夾水,非由腎之不利,實由脾肺皆虛。治宜實脾飲或復元丹。脹之實者胸腹滿,通治宜藿香正氣丸;脹之虛者外觀雖急而中空,通治宜調中健脾丸。若病進則漸成臌脹,為難治之證矣(參看第三章第六節)。
附方(一)新五皮飲(自制) 治一切身腫。
黃 皮 大腹皮 冬瓜皮 茯苓皮 桑白皮(各等分)清水煎服。頭面腫加麻黃;腳腫去大腹皮加檳榔赤小豆、牛膝;小便不利加木通、車前子;一身俱腫,腹膨晶亮加白術、豬苓、澤瀉、甘遂;嘔水泛惡加生姜皮。
(二)五苓散 見第三章第五節。
(三)理中湯 見第一章第四節。
(四)實脾飲 治身重懶食,肢體浮腫,口中不渴,二便不實者。
濃樸 白術 木瓜 附子 木香 草果 干姜 茯苓 大腹皮 加生姜(五)復元丹 治脾胃俱虛,發為水腫,四肢虛浮,心腹堅脹,小便不痛,兩目下腫。
附子 木香 茴香 川椒 濃樸 獨活 白術、橘紅、吳萸 肉桂 澤瀉(六)藿香正氣丸 見第七章第四節。
(七)調中健脾丸 治臌脹,單腹脹。
人參 蒼術 黃 吳萸 茯苓 白術 沉香 陳皮 半夏香附 楂肉 苡米 黃連 白芍 蘇子 澤瀉 草豆蔻 萊菔子 五加皮 全栝蔞 川椒 堿 荷葉大腹皮煎湯,打黃米粉糊丸。
(八)地骷髏 治噤口痢疾,傷力黃腫,及腫脹膨脹,不可消導者。
萊菔之老于地內者,瘦而無肉,老而多筋,如骷髏然,掘出煎湯用。
第四節·疝氣偏墜
甲、概況小兒疝氣,多由先天所致,后天則或感寒濕,或傷生冷,亦間有之。此證多臍下絞痛,或陰核腫大,或偏一邊而墜下,引痛則啼哭不止,頗為受累。若任其遷延,往往至長成病,至陰囊腫大,數倍于尋常,而頑木不痛者,則成為終身痼疾,無法治療矣。
乙、治法疝氣初起,頭疼身熱,或惡寒狀熱者,宜參蘇飲加木香;臍下絞痛者,宜茱萸內消丸;陰核腫大而成疝者,宜桂枝湯加細辛、當歸、木香、蝎尾;睪丸偏一邊而墜下,宜用四黃散燒存性,研為細末,雄豬膽汁調敷之,或用灸法,于莖下腎囊前中間弦子上,灸之七壯,頗較服藥為效也。
附方(一)茱萸內消丸 治小兒陰 偏大,上攻臍腹 痛,陰囊腫脹,或生瘡瘍,時出黃水。
吳茱萸 食茱萸(各五錢) 山茱萸 桔梗 青皮(各一兩) 川楝子(一兩五錢) 大腹皮 五味子 海藻 延胡索(各一兩二錢五分) 木香(七錢五分) 茴香 桂心 川烏頭 桃仁(各五錢)共研細末,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十丸。
(二)桂枝湯 見第四章第四節。
(三)四黃散 外用。治小兒疝氣,睪丸偏墜。
黃連 黃芩 大黃 黃柏(各二錢)燒存性為極細末。
(四)參蘇飲 見第五章第二節。
(五)包敷法 外用。治寒熱疼痛,欲成囊癰者。
鮮地骨皮 生姜(各四兩)共搗如泥,用絹包于囊上,其癢異常,一夕即消。
第五節·小兒瘡瘍
甲、概況小兒因父母之遺傳,或乳母之積熱,及飲食腐濁之氣,久蓄腸胃,以致血氣凝滯,結而成毒。重者則成為內癰,輕者外發為瘡瘍。治宜內托外疏,切忌毒藥峻攻。瘡瘍之種類,約有舌瘡、口瘡、禿瘡、疥瘡、黃水粘瘡、鶴膝風痛、流注、癰疽等。茲分述其治法如下(參看第三章第七節胎毒條)。
乙、治法小兒瘡瘍結成,外治通用方,宜四黃散。舌瘡,內服三黃湯,或以桑白皮汁涂乳頭上,與兒吮之。
若脾胃虛弱,腹痛惡寒,口舌生瘡者,宜六君子湯加干姜、肉桂。口瘡,若口內糜爛出血者,內服犀角、連翹、生地、玄參、丹皮之屬,外敷消黃散,口內白腐不甚疼痛者,內服百解散,外敷立效散、黃金散。禿瘡,內服苦參丸,外用苦參為末,油調敷之,或用地瀝青膏涂敷。疥瘡,內服四君子湯加栝蔞根、桔梗,外治春用柳條、荊芥,夏用棗葉、槐枝,秋冬用苦參,均煎濃湯洗之。黃水粘瘡,內服犀角消毒散,日久粘水不絕者,脾胃已虛,宜異功散,外用輕粉、樟腦各二錢,大楓子(去殼)、川椒各四十九粒,杏仁一錢,共為細末,地瀝青調敷之。鶴膝風痛,膝內作痛, 腫色赤,內服宜大防風湯或百解散和五苓散加麻黃、姜、蔥煎服,腫硬色白而不作膿者難治。流注,初起外用蔥熨法,內服宜消之,已成膿者須內托。又凡小兒癰疽,與成人大致相同,治法初起宜清涼解毒,膿成宜托里透膿,善后宜培補脾胃,兼泄余毒,則大旨當為不謬也。
附方(一)四黃散 外用。治小兒身上一切熱毒瘡疾,燥癢抓破,有汁不干。
黃連 黃柏 黃芩 大黃 滑石(各五錢) 五倍子(二錢半)曬研為末,每用二三錢,清油調涂患處。
(二)三黃湯 見第三章第三節。
(三)六君子湯 見第五章第三節。
(四)消黃散 外用。治風熱上攻,舌硬腫大。
風化硝 蒲黃(各五錢)先以蒲黃研為細末,再同樸硝研勻,外用點揩舌之上下。
(五)百解散 治瘡瘍。
干葛 升麻 赤芍 甘草 黃芩 麻黃 肉桂(六)立效散 外用。治小兒喉痹。
硼砂 龍腦 雄黃 樸硝(各五分)研為極細末,干摻之。
(七)黃金散 外用。治口舌瘡毒,痘瘡后目生翳膜。
黃柏(蜜潤透,曬干再潤,多次) 粉甘草(各一兩)研為細末,點患處。
(八)苦參丸 治痂疥瘙癢。
苦參(一斤) 皂角(二斤)將皂角濾濃汁,和苦參末為丸。一方無皂角有菖蒲、烏蛇。
(九)地瀝青膏 外用。治小兒頭上肥瘡,羊胡瘡,奶癬瘡,膿窠瘡。
地瀝青(一斤) 麻油(四兩) 明礬 銅綠(各二兩) 鉛粉(一兩)共入鍋內熬成紅色,下黃蠟,入羊膽汁或豬膽汁一個,攪勻,瓷缽收貯。
(十)四君子湯 見第三章第五節。
(十一)犀角消毒散 治斑疹丹毒積毒,發于肌表,頭面生瘡,或痛或癢。
犀角(二分) 牛蒡子 甘草 荊芥 防風(各五分) 金銀花(三分)清水煎服。
(十二)異功散 見第三章第六節。
(十三)大防風湯 治足三陰經虧損,外邪乘虛入內,致腿膝疼痛,或成鶴膝風,附骨疽等證。
防風 白術 羌活 人參 川芎 白芍 附子 牛膝(各一錢)肉桂 黃 杜仲 熟地 甘草(各五分)加生姜三片,清水煎服。
(十四)五苓散 見第三章第五節。
(十五)蔥熨法 外用。治癰疽風痰,流注,便毒,結塊。
蔥一握,炙熱搗爛作餅,敷于痛處,用濃布二三層,以熨斗熨之,再內服托毒內消之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