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電力電子技術應用教程作者名: 蔣渭忠編著本章字數: 1519字更新時間: 2018-12-30 16:44:24
2.2.1 SCR的原理與特性
晶閘管全稱晶體閘流管,曾稱可控硅(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SCR)。1957年問世后逐步形成新興的電力電子學科。晶閘管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獲得迅速發展,除器件的性能與電壓、電流容量不斷提高外,還派生出快速晶閘管、可關斷晶閘管、逆導晶閘管、光控晶閘管、雙向晶閘管等,形成晶閘管系列。普通晶閘管應用最廣,本書如不特別說明,所述晶閘管即為普通晶閘管。
晶閘管是一種功率四層半導體器件,有三個引出極,陽極(A)、陰極(K)、門極(G),常用的有螺栓式與板式,外形與符號如圖2-4所示。晶閘管是電力電子器件,工作時發熱大,必須安裝散熱器。圖2-4(a)所示為小電流塑封式,電流稍大時也要緊固在散熱板上,圖2-4(b),(c)所示為螺栓式,使用時必須緊固在散熱器上,圖2-4(d)所示為平板式,使用時由兩個彼此絕緣的散熱器把其緊夾在中間。圖2-5所示為晶閘管散熱器,圖2-5(a)所示適用于螺栓式,圖2-5(b),(c)所示適用于平板式,平板式兩面散熱效果好,電流在200A以上的管子都采用平板式結構。

圖2-4 晶閘管的外形與符號

圖2-5 晶閘管散熱器及外形
晶閘管內部結構如圖2-6所示,管芯由四層半導體(P1、N1、P2、N2)組成,形成三個PN結(J1、J2、J3)。在管子的陽極與陰極之間加上反向電壓時,J1、J2結處于反向阻斷狀態;當加上正向電壓時J2結處于反向阻斷狀態,管子仍不導通。若此時門極與陰極間加上正向電壓ug使門極G流入一定大小的電流Ig,晶閘管就會像二極管一樣正向導通。由此可見,晶閘管與二極管一樣具有單向導電特性,電流只能從陽極流向陰極。與二極管不同的是,晶閘管具有正向阻斷特性,當加正向電壓時管子還不能導通,必須同時加上門極電壓,有足夠的門極電流流入后才能使晶閘管正向導通。因此,晶閘管具有正向導通的可控特性,這種以電流輸入來控制導通的器件稱為電流控制器件。晶閘管通入門極電流Ig使其導通的過程稱為觸發,管子一旦觸發導通后門極就失去控制作用。這種門極可觸發導通但無法使其關斷的器件稱為半控器件。要使已導通的晶閘管恢復阻斷,可降低陽極電源電壓或增加陽極回路電阻,使流過管子的陽極電流Ia減小,當Ia減至一定值(一般為幾十毫安)時,Ia會突然降為零,之后即使再調高電壓或減小電阻,電流也不會增大,說明管子已恢復正向阻斷。當門極斷開時,能維持管子導通所需的最小陽極電流稱為維持電流IH,因此管子關斷的條件是Ia<IH。

圖2-6 晶閘管的內部結構
晶閘管為什么有上述特性?現進一步從內部結構來分析。晶閘管由四層半導體交替疊成,可等效看成由兩個晶體管VT1(P1-N1-P2)與VT2(N1-P2-N2)組成,如圖2-7所示。

圖2-7 晶閘管的工作原理
當管子陽極加上正向電壓后,要使管子正向導通的關鍵是使J2結反向失去阻擋作用。從圖2-7(d)可見,當Q打開時VT1管的集電極電流Ic1即為VT2管的基極電流Ib2;VT2管集電極電流Ig又是VT1的基極電流Ib1;當Q合上時有足夠的門極電流Ig流入,通過兩管的電流放大立即形成強烈的正反饋,過程為

瞬時使兩管飽和導通,也就是晶閘管導通。
設VT1、VT2管共基接法的電流放大倍數為a1,a2,流過J2結的反向漏電流為Ic0,由圖2-7(b),(d)可見,VT1管流過J2結的電流為a1Ia,VT2管流過J2結的電流為a2Ik,流過J2結總電流為

當門極流入電流Ig時,陰極電流為

將式(2-3)代入式(2-4)得

由晶體管知識可知,共基電流放大倍數a隨發射極電流增大而逐漸增大,當Ig增大到一定值使兩管發射極電流也相應增大,致使(a1+a2)增大到接近1時,式(2-4)中管子陽極電流Ia將急劇增大變為不可控,此時Ia值由電源電壓值Ea與負載電阻Rd來決定,晶閘管正向導通壓降約為1.5V。由于正反饋的作用,導通的管子即使門極電流降為零或負值,也不能使管子關斷,只有設法使管子的陽極電流Ia減小到維持電流IH以下,此時a1和a2也相應減小,導致內部正反饋無法維持時晶閘管才恢復阻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