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懂得感恩,給自己安裝一顆感恩的心
- 用感恩的心去工作(白金升級版)
- 唐朝
- 9298字
- 2018-09-11 14:14:11
1.每個人都需要學會感恩
我們知道:“感恩”是個舶來詞,牛津字典給“感恩”的定義是:“樂于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并且回饋他人。”“感恩”是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這里的一切都對我們有恩情!
“感恩”最初來自基督教。其本意是要信徒感謝主為了拯救世人所做的犧牲而被釘十字架,感謝主的慈愛與寬容,感謝兄弟姐妹的支持與幫助等。所以,不難理解,感恩必然能夠促使人們擴充心靈空間的“內存”,讓人們逐漸仁愛、寬容起來,并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強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感恩節是美國人定下的一個古老的節日,在每年11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四是感恩節。
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號滿載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到達北美洲。年關交替,寒冬臘月,他們遭遇了難以想象的困難,處在饑寒交迫之中。冬天過去了,活下來的移民很少。這時,印第安人給移民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善良的印第安人還特地派人教他們怎樣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移民們終于獲得了豐收,在歡慶豐收的日子,按照傳統習俗,移民們確定了感謝上帝的日子,并決定為感謝印第安人的真誠幫助,邀請他們一同慶祝節日。
在第一個感恩節的當天,印第安人和移民們歡聚一堂,他們在黎明時鳴放禮炮,列隊走進一間當作教堂的屋子,虔誠地向上帝表達謝意,然后點起篝火舉行盛大宴會。第二天和第三天又舉行了賽跑、摔跤、唱歌、跳舞等活動。第一個感恩節非常成功,其中許多慶祝方式流傳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每到感恩節這一天,美國舉國上下非常熱鬧,人們按照習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禱,城鄉市鎮到處都有化裝游行、戲劇表演或體育比賽等。辛苦奔波了一年的親人們也會從天南海北歸來,一家人團團圓圓,品嘗美味的感恩節火雞。在感恩節的夜晚,家家戶戶都大擺筵席,食物非常豐盛。在節日的餐桌上,上至總統,下至庶民,火雞和南瓜餅都是必備的食物。這兩種“珍品”體現了美國人民回憶先民艱難開拓的經歷,追思第一個感恩節的情懷。
在今天的美國人心目中,感恩節比圣誕節還要重要。感恩節期間,散居在他鄉的家人,都會趕回家過節,此外,美國人一年中最重視的一餐,就是感恩節這一天的晚宴。這已經成了全國性的習俗。在美國這個快節奏的國家里,平日的飲食根據我們所了解的流行于世界的“美國快餐文化”,就可以知道是極為簡單的了。
多少年來,感恩帶給美國人的福祉是無以言表的。作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無論是人倫教化,還是校正人們的心態,凈化人們的心靈,它都是一劑良方。它使人的內心更加深沉博大。
在我國,雖然沒有專門來表達感恩之情的節日,但感恩思想卻源遠流長。“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些詩句讓我們知道:在很久以前,感恩就深入了人心。同時,作為禮儀之邦的中華民族對“感恩”在許多方面也有所描述,如“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吃水不忘挖井人”、“得人花果千年香,得人恩惠萬年記”等。
感恩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生活態度。其實對生活感恩,就是善待自我,學會生活。
事實上,我們也非常需要感恩,可令人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過著豐衣足食的日子,卻抱怨生活不夠富裕;面對關愛我們的父母親人,卻抱怨他們太過嘮叨;擁有了平靜安穩的婚姻,卻抱怨生活太平淡,沒有激情;看到別人升遷,便會抱怨命運的不公平……
我們似乎已經忘卻,曾幾何時,當我們還在貧困中掙扎時,是那樣渴盼能過上溫飽的日子,哪怕只有一天,我們也會感恩;當我們在失意的痛苦中徘徊時,是那樣渴盼真誠的問候和鼓勵,哪怕只有一句,我們也會感恩;當我們跌倒了無力爬起時,是那樣渴盼能有人過來攙扶,哪怕只有一下,我們同樣也會感恩。
如果我們學會了感恩,就會懂得寬容,不再抱怨,不再計較;學會感恩,我們便能以一種更積極的態度去回報我們身邊的人;學會感恩,我們會抱著一顆感恩之心,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學會感恩,我們會摒棄那些陰暗自私的欲望,使心靈變得澄清明凈……
知恩才會圖報。工作中,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人人都懷感念之情,那么整個社會將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工作也將會更有創造力。
2.感恩是一種精神
在人生的道路上,時常會遇到讓人感動和銘記的事。
但是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對周圍的一切不以為然,有些人把金錢和利益看得太重,而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覺得父母的細心照顧,朋友的關心幫助都是理所當然的,忙忙碌碌的生活,讓我們忘記了感恩,也無暇去感恩,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所得到的點點滴滴的關心與幫助,都值得我們用心去銘記——銘記那無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圖回報的惠助之恩。感恩不僅僅是為了報恩,因為有些恩澤是我們無法回報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報就能一筆還清的,唯有用純真的心靈去感激、去銘記,才能真正對得起給予你恩惠的人們。
一位盲人曾經請人在自己乞討用的牌子上這樣寫道:“春天來了,而我卻看不到她。”我們與這位盲人相比,與那些失去生命和自由的人相比,目前能健康地生活在世界上,誰說不是一種命運的恩賜?想想這些,我們還會抱怨命運對自己的不公平嗎?
在一個鬧饑荒的城市,一個家庭殷實而且心地善良的面包師把城里最窮的幾十個孩子聚集到一塊兒,然后拿出一個盛有面包的籃子,對他們說:“這個籃子里的面包你們一人一個。在上帝帶來好光景以前,你們每天都可以來拿一個面包。”
瞬間,這些饑餓的孩子一窩蜂似的涌了上來,他們圍著籃子推來擠去大聲叫嚷著,誰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當他們每人都拿到了面包后,竟然沒有一個人向這位好心的面包師說聲謝謝就走了。
但是有一個叫依娃的小女孩卻例外,她既沒有同大家一起吵鬧,也沒有與其他人爭搶。她只是謙讓地站在一步以外,等別的孩子都拿到以后,才把剩在籃子里最小的一個面包拿起來。她并沒有急于離去,她向面包師表示了感謝,并親吻了面包師的手之后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面包師又把盛面包的籃子放到了孩子們的面前,其他孩子依舊如昨日一樣瘋搶著,羞怯、可憐的依娃只得到一個比頭一天還小一半的面包。當她回家以后,媽媽切開面包,許多嶄新、發亮的銀幣掉了出來。
媽媽驚奇地叫道:“立即把錢送回去,一定是面包師揉面的時候不小心揉進去的。趕快去,依娃,趕快去!”當依娃拿著錢回到面包師那里,并把媽媽的話告訴面包師的時候,面包師慈愛地說:“不,我的孩子,這沒有錯。是我把銀幣放進小面包里的,我要獎勵你。愿你永遠保持現在這樣一顆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訴你媽媽這些錢是你的了。”她激動地跑回了家,告訴了媽媽這個令人興奮的消息,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報。
其實,感恩并不要求回報。無力報答,或一時無機會報答,都不要緊,只要心中長存感恩、常念回報就行,因為感恩最重要的是一種精神。
有一位單身女子剛搬了家,她發現隔壁住了一戶窮人,一個寡婦與兩個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帶忽然停了電,那位女子只好自己點起了蠟燭。沒一會兒,忽然聽到有人敲門。
原來是隔壁鄰居的小孩子,他緊張地問:“阿姨,請問你家有蠟燭嗎?”女子心想:“他們家竟窮到連蠟燭都沒有嗎?千萬別借他們,免得被他們纏上了!”
于是,對孩子吼了一聲說:“沒有!”正當她準備關上門時,那窮小孩微笑著輕聲說:“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沒有!”然后,竟從懷里拿出兩根蠟燭,說:“媽媽怕你一個人住又沒有蠟燭,所以讓我帶兩根來送你。”
此刻,女子自責、感動得熱淚盈眶,將那小孩子緊緊地擁在懷里。常懷感恩之心,便會更加感激和懷想那些有恩于自己卻不言回報的每一個人。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和喜悅。常懷感恩之心,又足以稀釋我們心中狹隘的積怨,感恩之心還可以幫助我們度過最大的災難和痛苦。
感恩,就像陽光一樣,帶給我們溫暖和美麗。
無論你從事何種職業,只要你胸中常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隨之而來的,就必然會不斷地涌動著諸如溫暖、自信、堅定、善良等這些美好的處世品格。自然地,你的生活中便有了一處處動人的風景。
3.感恩是多贏的工作哲學
愛默生說:“人生最美麗的補償之一,就是人們在真誠地幫助別人之后,也幫助了自己。”所以,應該伸出你的手去幫助別人,而不是伸出腳去試圖絆倒他們。
生活和工作中,人們往往因陌生人的幫助而感動不已,但對身邊許多與自己關系密切的人的恩德卻視而不見,他們把這些視為自己應得的。即使有感恩的心,也常常只是記得感謝給我們關心、幫助、掌聲的人,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也會助一臂之力,卻很少有人去感激傷害、欺騙、打擊過我們的人,我們常常對他們報以怨恨。其實,對那些傷害過我們、帶給我們疼痛的人,我們也應該感恩,正是他們讓我們對這個世界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識,我們不僅要學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體會真情,更要學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驅逐傷害。
劉潔畢業于哈佛大學商學院,曾就職于美國西南航空公司。與她相處過的同事都對她的微笑、善良和勤勞留有深刻的印象,幾乎每一個和她相處過的人都成了她的朋友。
有人不解,問劉潔有什么與人相處的秘訣。
劉潔微笑著說:
一切應該歸功于我的父親。在我很小的時候他就教導我,對周圍任何人的給予,都應該抱有感恩的心態,而且要永遠銘記,要使自己盡快忘記那些不快。
我幸運地獲得了這份工作,有很多友善的同事,雖然上司對我的要求很嚴格,但在生活方面對我很照顧。所有的這一切,我都銘記在心,對他們心存感激。
我一直帶著這種感激的態度去工作,很快我就發現,一切都美好起來,一些微不足道的不快也很快過去。我總是工作得很開心,大家也都很樂意幫助我。
企業也是一樣,所有的同事都更愿意幫助那些知恩圖報的人,老板也更愿意提拔那些一直對公司抱有感恩心態的員工,因為這些員工更容易相處,對工作更富有熱情,對公司更忠誠!
感恩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更是一種向上的力量。當你以一種知恩圖報的心情去工作時,你會工作得更愉快,更有效率!
張輝是美國奧美廣告公司的一名設計師,有一次被公司總部安排前往德國工作。與美國輕松、自由的工作氛圍相比,德國的工作環境顯得緊張、嚴肅并有緊迫感,這讓張輝很不適應。
張輝向上司抱怨:“這邊簡直糟透了,我就像一條放在死海里的魚,連呼吸都很困難!”上司是一位在德國工作多年的美國人,他完全能理解張輝的感受。
“我教你一個簡單的方法,每天至少說50遍‘我很感激’或者‘謝謝你’,記住,要面帶微笑,要發自內心。”
張輝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一開始覺得很別扭,要知道“刻意地發自內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是幾天下來,張輝覺得周圍的同事似乎友善了許多,而且自己在說“謝謝你”的時候也越來越自然,因為感激已經像種子一樣在他心里悄悄發芽生根。
漸漸地,張輝發現周圍的環境并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樣糟糕。到后來,張輝發現在德國工作是一件既能磨練人又讓人感到愉快的事情,是感恩的態度改變了這一切!
“謝謝你!”“我很感激!”當你微笑而真誠地說出這些話之后,感恩的種子已經在你自己和別人的心里種下了,這是比任何物質獎勵都寶貴的禮物!
學會感恩,不僅僅意味著要擁有寬廣的胸襟和高尚的品德,實際上,它更應是一種愉悅自我的智慧。感恩是積極向上的思考和謙卑的態度,當一個人懂得感恩時,便會將感恩化作一種充滿愛的行動,在生活中實踐。感恩不是簡單的報恩,它更是一種對工作的責任,一種追求陽光人生的精神境界!一個人會因感恩而感到工作順利,會因感恩而感到心情愉悅,感恩的心,是一粒和諧的種子。我們只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就能發現生活的美好、世界的美麗,就能永遠快樂地生活在溫暖而充滿真情的陽光里!
作為企業的一分子,無論你是才華出眾的“領導人物”,還是默默無聞的小職員,如果你始終抱著對工作、對企業、對老板感恩的心,就很容易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會更有親和力和影響力。
4.要感恩,不要忘恩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記者到山里采風。他遇到一個窮苦孩子,他的家四壁透風。攝影師立即慷慨解囊,幫助他家建了一座房子。房子蓋好時,記者特地從城里打來電話詢問那孩子搬進新房是否高興。那孩子卻說了一句讓這位捐資者心寒的話,他說:“房子不錯,就是還缺個電視。”雖然這個捐資者多少有一點兒“施恩圖報”之心,但那個孩子把施恩者當搖錢樹,不停對其榨取,其冷漠與欲望結合的回饋,實在是對關愛之心的一種褻瀆。
《說文》把“恩”這個字解釋為“惠也”。所謂恩惠,自然有施之一方和受之一方。恩是用惠將施受兩個方面的情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我們豐富的語言中有很多精辟的詞語,如恩怨分明、知恩圖報、忘恩負義、恩將仇報……對施受兩方面的情感變化給予贊美和鞭撻。
深圳青年演員叢飛被稱為“愛心大使”。從1995年起的10年間,他通過義演捐資300多萬元,幫助178名貧困學子圓了大學夢。后來,他生了重病。手術后,他曾向醫生詢問病情,但醫生和家人都沒有如實告知。后來叢飛也僅僅知道自己患了胃癌,但并不知道已經擴散,手術之后,他認為自己的病已經治好了,相信明天的一切都會好起來。
那時,叢飛的妻子邢丹已經懷孕5個月了,她說,跟叢飛剛入院時相比,她現在已經好多了。那時她操心的不僅是叢飛醫藥費的問題,而且還要為叢飛的著急上火而擔心。因為,一些山區受資助的學生家長常常打電話來詢問學費的事情,這事很讓叢飛煩心。有家長在電話中說:“你不是說好要將我的孩子供到大學畢業嗎?他現在還在讀初中,你就不肯出錢了,你這不是坑人嗎?”
“請原諒。我生病了,好幾個月都沒有演出,暫時沒法寄錢了。”“什么時候病能治好?”對于這個問題,叢飛答不上來,因為自從住進醫院,大夫就沒有和他談過出院的事。邢丹說,叢飛曾和她講,他將自己送上了天梯,上去后卻下不來了。現在他已無力再往上走,但也沒有下梯之路。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一心助人的好人,在家財散盡、身患癌癥、生命垂危的時候,那些曾受他資助讀完大學并已經有了一定經濟基礎的人,卻沒有一個人來看望過他。而且,那些正在接受他資助的學生家長,還在不停地抱怨。
對這些無情的人和事,叢飛說自己“有一點兒傷心”。但是,這不單純是讓人傷心的問題,更是道德缺失的一種表現!10年來,對自己所做的一切,叢飛肯定沒想過將來要得到受助者的什么報答。但就受助者而言,得到幫助之后,最起碼應該常懷感恩之心,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心生抱怨,甚至厲聲指責。
雖然對叢飛抱怨的只是少之又少的一些人,但這還是讓我們不免感到有些心寒。施與雖不能作為回報的訂單,但感恩之心卻應該是人們給予施與者最起碼的“回執”。
感恩之心的缺失,不僅使人對善舉失去反應,對善良變得麻木,更使人很難體會到幸福與快樂。有這樣一則諺語:幸福,是有一顆感恩的心,一個健康的身體,一份稱心的工作,一位深愛你的愛人,一幫值得信賴的朋友。感恩為幸福之首。一個知道感恩的人,更容易得到幸福與滿足。也正是因為如此,感恩成了道德良性互動的潤滑劑。
人是離不開群體的。臺灣作家劉墉也曾勸勉年輕人要有一顆感恩戴德之心,永存感恩之情。這是因為只有學會感恩,感謝生活,才能從各個方面獲得更大的情感回報,才會更加熱愛生命、關愛他人,收獲平和與快樂。
讓我們學會感恩吧!要知道,是感恩讓我們心與心得以交流,是感恩讓我們變得不再陌生。因此,我們要感恩,決不可做忘恩的人!
5.用感恩的心去看世界
一個安靜的傍晚,他在鄉村公路上獨自一人駕著車回家。在美國中西部這個小鎮上謀生,他的生活節奏就像他開的老爺車一樣遲緩。自從所在的工廠倒閉后,他就沒有找到過固定工作,但他沒有完全放棄希望。外面天氣很寒冷,暮氣開始升起,逐漸籠罩了四野。在這個地方,除了那些外遷的人,誰會在這樣的路上駕駛?
他所熟悉的朋友們幾乎都已經離開了這個小鎮。朋友們各有各的夢想要去實現,各有各的家庭要去照顧。面對這些,他還是選擇了留在故鄉。這是生他養他的地方,這里有著他的童年和夢想,還有他那已經入土為安的父母留給他的“家”。周圍的一切都是熟悉而親切的,他可以閉著眼睛告訴你什么是什么,哪里是哪里。他的老爺車的車燈壞了,但是他不擔心,他能認清所有的路。天開始變黑,雪越下越大。他告訴自己得加快速度了。
他幾乎沒有注意到那位困在路邊的老太太。外面的天已經很黑了,這么偏遠的地方,一個老太太想要求得援助是很不容易的,我來幫她一把吧。他一邊想著,一邊把老爺車開到老太太的奔馳轎車前停了下來。盡管他朝老太太報以微笑,可是他看得出老太太的情緒非常緊張。她一定在想:會不會遇上強盜了?這人看上去窮困潦倒,就像一只餓急了的狼一樣。
他看得懂這位站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老太太的心思。他說:“別怕,我是來幫你的,老媽媽。你先坐到車子里去,里面暖和一點。不要擔心,我叫拜倫。”老太太的輪胎爆了,換上備用胎就可以。但這對一個上了年紀的老太太來說,換備用胎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拜倫鉆到車底下,仔細察看底盤哪個部位可以撐千斤頂把車頂起來。他爬進爬出的時候,一不小心把自己的膝蓋擦破了。等將輪胎換好,他的衣服臟了,手也酸了。就在他將最后幾顆螺絲上好的時候,老太太將車窗搖下,開始和他聊天。她告訴他,她是從大城市來的,從這里經過,非常感謝他能停下來幫她的忙。拜倫一邊聽著,一邊將壞輪胎和修車工具放回老太太的后車廂,然后關上,臉上掛著微笑。老太太問他收多少錢,還說他要多少錢都可以。因為她能想象得出如果拜倫沒有停下來幫她的話,在這種地方和這個時候,什么樣的事情都是有可能發生的。
難道幫這位老太太的忙是要向她要錢嗎?拜倫想都沒有想過。他從來沒有把幫助人當作一份工作來做。別人有難應該去幫忙,過去他是這樣做的,現在他也不打算改變這個做人的準則。他告訴老太太,如果她真的想報答他的話,那么下次她看見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就去幫助別人。他笑著補充道:“那時候你可要記得我啊,老媽媽。”
他一直看著她的車子開遠。他這一天其實并不順心,但是現在他幫助了一個需要幫助的人,當他一路開車回家時,心情變得很好。
那位得到幫助的老太太在車子開出了將近一英里的地方,看到路邊有一家很小的咖啡館,就停下車,走了進去。她想,還得開一段路才能到家,不如先吃一點東西,暖暖身子再上路。
這是一家有些年頭的咖啡館,門外有兩臺加油機,室內很暗,收銀機就像老掉牙的電話機一樣沒有什么用場。女招待走過來給她送來了菜單,老太太覺得這位招待的笑容讓她感到很舒服。她挺著大肚子,看起來最起碼有8個月的身孕了,可是一天的勞累并沒有讓她失去待客的熱情。老太太心想,是什么讓這位懷孕的女人必須工作,又是什么讓她仍如此熱情地招待客人呢?這時,她想起了拜倫。
吃完東西,老太太給女招待100美元現鈔結賬。當女招待將零錢送還給老太太時,卻發現她已經悄悄離開了。她注意到老太太用的餐巾紙上寫著字,在餐巾紙下,她發現另外還壓著300美元現金。
餐巾紙上寫著這樣的字:請把這錢當作我的禮物。你不欠我什么。
我經歷過你現在的處境,有人曾經像現在我幫助你一樣幫助過我。如果你想報答我,就把這份情傳下去吧!
女招待讀著餐巾紙上的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眼淚奪眶而出。當天晚上,她回到家里,躺在床上翻來覆去,久久難以入睡。她想著那位老太太留下的紙條和錢。那老太太怎么知道她和她丈夫正在為錢犯愁呢?下個月孩子就要來到這個世界了,費用卻還完全沒有著落,她和丈夫一直都在為此擔心。現在好了,老太太的善舉真是雪中送炭啊!看著身邊熟睡的丈夫,她知道一整天他也在為賺錢而發愁。她側過身去,在他臉上印上輕輕的一吻,溫柔地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拜倫,我愛你。”
好人終有好報,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試著做個好人吧,不要計較眼前的得失,要獲得持續的成功,光有技術、手段、技巧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一顆感恩的心。
6.對擁有的一切心懷感激
天使問詩人:“你不快樂嗎?我能幫你嗎?”詩人對天使說:“我什么都有,只欠一樣東西,你能給我嗎?”天使回答說:“可以。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給你。”
詩人直直地望著天使:“我要的是幸福。”
這下把天使難倒了,天使想了想,說:“我明白了。”
然后把詩人所擁有的都拿走。天使拿走詩人的才華,毀去他的容貌,奪去他的財產和他妻子的性命。天使做完這些事后,便離去了。
一個月后,天使再回到詩人的身邊,他那時已經餓得半死,衣衫襤褸地躺在地上掙扎。于是,天使把他的一切還給他。然后,又離去了。
半個月后,天使再去看詩人。這次,詩人摟著妻子,不住地向天使道謝。
因為,他得到了幸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珍惜已經擁有的東西,對自己得到的要心懷感激,知足惜福。
對你已經擁有的事物表達感激,你會發現,它會一直增加。我們應該相信:每件事情的發生一定有它的目的和原因,并且有助于我們;一切都是為達到最好所做的安排。珍惜才會擁有,感恩才能長久。大多數人無視自己所擁有的,而去追求那些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直到失去本來擁有的時候,才懊悔不已。
學會感激生命中的一切,包括人、事、物等,這樣在順境時我們會更上一層樓,錦上添花;在逆境時我們會得到更多的援助,更快地從“壞事”當中發現積極因素,在危難中發現機會,從而反敗為勝。
我們能看到的堪稱成功的人,通常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他們一直在感恩,對那些幫助過他們的人感恩,對他們所有能想到的人感恩,對一切感恩。
從我們牙牙學語、蹣跚學步開始,我們就不斷地接受來自身邊親人、朋友、領導、同事乃至陌生人的無償關愛、熱心幫助、鼎力支持。這些關愛、這些幫助、這些支持,很多時候可能僅僅表現在一些細小的事情上,有如春風化雨,讓人渾然不覺。
但這一切并非理所當然,或者說,在我們不斷地接受所有這些來自生活的、看似理所當然的贈與和關愛的時候,我們不能無動于衷。“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蜜蜂采花而去,嗡嗡地一番表白,這是感恩;葵花向著太陽,注視著天空,這也是感恩。可以說,感恩的方式有很多種。
在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上,有一個據說很靈驗的泉,它的泉水可以醫治百病,所以許多人慕名而來。有一天,一個少了一條腿,拄著拐杖的退伍軍人很吃力地走過鎮上的馬路,旁邊的居民看到他,不禁說道:“可憐的人啊,難道他想祈求上帝再給他一條腿嗎?”恰巧這句話讓退伍軍人聽到了,他對鎮民說:“我并不是想祈求上帝再給我一條腿,而是請他幫助我,告訴我在沒有了一條腿的情況下,怎么更好地生活。”
生活總是現實的。那個軍人之所以沒有絕望,是因為他知道自己并沒有失去一切,他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別以為自己是不幸的,我們身邊總有更不幸的人。如果在你擁有時認為那是理所應當,那么在你失去之后也應該平靜接受,就像那個少了一條腿的退伍軍人,忘記過去,直面未來。
心懷感恩,生活里才會少一些怨恨和煩惱;心懷感恩,心靈上才會多一份寧靜與安詳;心懷感恩,工作中才會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心懷感恩,我們才會更加熱愛自己和他人;心懷感恩,我們才會更加珍愛親人和朋友;心懷感恩,我們才會更加珍惜現在和將來。
所以,無論你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培養心存感激的習慣,這是提升自我的力量源泉。你應該持之以恒地懷有這種感激的心態,無論你獲得了多大的成就,你都要心存感激。
感恩,讓我們以知足的心去體察和珍惜身邊的人、事、物;感恩,讓我們漸漸地在平淡的日子里,發現生活的豐富和多彩;感恩,讓我們領悟和品味命運的饋贈與生命的挫折;感恩,讓我們明白自己擁有的一切原來如此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