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十二支為六氣

(或稱六氣所屬地支)子午少陰君火。卯酉陽明燥金。辰戌太陽寒水。

丑未太陰濕土。寅申少陽相火。巳亥厥陰風木。

五運所化

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丁壬木。戊癸火。

以年遁月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丙辛之歲尋庚上。

丁壬壬寅順行流。惟有戊癸何方發。甲寅之上好推求。

以日遁時

甲己還生甲。乙庚丙作初。丙辛尋戊子。

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五臟所屬行年月氣日時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行。庚屬大腸辛屬肺。壬乃膀胱癸腎堂。

周天符歲會

乙酉金。丙戌水。丁亥木。戊子火。乙卯金。丙辰水。丁巳木。戊午火。己未土。己丑土。

左手脈

火。左寸脈微洪。(心小腸)火如有沉脈。是右尺脈。屬水。是水克火。曰病。木。左關脈微弦(肝膽) 木如有澀脈。是右寸脈屬金。是金克木。曰病。水。左尺脈微沉。(腎膀胱) 水如有緩脈。是右關脈。屬土。是土克水。曰病。

右手脈

金。右寸脈微澀。(肺大腸) 金如有微脈。是左寸脈?;鹂私?。曰病。

土。右關脈微緩。(脾胃) 土如有弦脈。是左關脈。木克土。曰病。

火。右尺脈微數。(命門三焦)火如有沉遲。是左尺脈。水克火。曰病。

左寸脈浮。心有余。沉遲。不足。

左關脈浮。肝有余。沉遲。不足。

左尺脈浮。腎有余。沉遲。不足。

右寸脈浮。肺有余。沉遲。不足。

右關脈浮。脾有余。沉遲不足。

右尺脈浮弦者。命門三焦有余。沉遲。不足。

十二經

左手脈(心小腸)火。關脈(肝膽)木。尺脈(腎膀胱)水。

右手脈(肺大腸)金。關脈(脾胃)土。尺脈(命門三焦)水。

左心脈微洪曰平。洪多胃氣少。曰病。如脈沉。是腎肝心也。夫克妻。洪甚。用黃連解毒湯主之。沉遲清心蓮子飲主之。

左關浮脈微弦曰平。弦多胃氣少曰病。如有澀脈。是金克木。有余弦緊。用桃仁承氣湯主之。不足。木香化滯湯主之。

左尺脈沉曰平。沉多胃氣少曰病。如有緩脈。是土克水。有余。滋腎丸加黃柏知母瀉之。不足。附子四逆湯溫之。

腎無有余。多不足。

右寸脈微澀曰平。澀多胃氣少曰病。如有數脈在內。是心火邪傷。有余。用知母茯苓湯瀉之。不足。用麥門冬飲子補之。

右關脈微緩曰平。緩多胃氣少曰病。如有弦脈。是肝木克土。有余。用調胃承氣湯下之。不足。用治中湯補之。

右尺脈微數曰平。數多胃氣少曰病。有余。用涼膈散主之。不足。用四逆湯補之。

五行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鹕?。土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鹂私稹?

河圖生成數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

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水一六?;鸲?。木三八。金四九。土五十。

假如診心脈。得一數六數而止者。是水克火。若遇丙辛及辰戌日時死也。余皆仿此。

肝脈診得四數九數而止。是金克木。遇乙庚卯酉日時死。

脾脈診得三數八數而止。是木克土。遇丁壬己亥日時死。

肺脈診得二數七數而止。是火克金。遇戊癸子午日時死。

腎脈診得五數十數而止。是土克水。遇甲己丑未日時死。

十干五行總括

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

中央戊己土。

十干五運所化歌

甲己化土乙庚金。丁壬化木盡成林。丙辛化水滔滔去。戊癸南方火焰侵。

六氣所屬地支

子午少陰君火天。卯酉陽明燥金。辰戌太陽寒水。

丑未太陰濕土。寅申少陽相火。巳亥厥陰風木。

年月日時加臨同天符運氣斷病法

乙酉金。(乙庚化金。卯酉陽明燥金。) 丙戌水。(丙辛化水。辰戌太陽寒水。) 丁亥木。(丁壬化木。巳亥厥陰風木。)戊子火。(戊癸化火。子午少陰君火。) 己丑土。(甲己化土。丑未太陰濕土。) 乙卯金。(乙庚化金。卯酉陽明燥金。)丙辰水。(丙辛化水。辰戌太陽寒水。) 丁巳木。(丁壬化水。巳亥厥陰風木。) 戊午火。(戊癸化火。子午少陰君火。)己未土。(甲己化土。丑未太陰濕土。)

斷年月日時病法

六脈掌。假如丙戌年。又遇丙戌丙辰日時。但患心經受病。值此同運日時死。若過得此日可治。

假如乙酉年。又遇乙酉乙卯日時。但患肝經受病。值此同運日時死。若過得此日可治。

假如丁亥年。又遇丁亥丁巳日時。但患脾經受病。值此同運日時死。若過得此日可治。假如戊午年。又遇戊午戊子日時。但患肺經受病。值此同運日時死。若過得此日可治。假如己丑年。又遇己丑己未日時。但患腎經受病。值此同運日時死。若過得此日可治。

傷寒六經傳變日法

一日太陽經。頭痛身熱。法當以汗。先年有余。雙解散。先年不足。人參敗毒飲。假如今年乙未。濕土司天。辰戌太陰寒水在泉。明年雙解散。更有脈虛實浮散。數而大。謂之有余。曰實。短數而微。謂之不足。曰虛。

二日陽明經。當和調中湯。加四苓散。

三日少陽經。小柴胡湯。

四日太陰經身痛。

五日少陰經??诟缮嘣铩?

六日厥陰經當下。

七日六經傳遍。又復太陽。又以汗下。

如脈浮緊。大煩者又汗。如脈沉而遲。按下緊實。又下。

如右關脈。是陽明胃土脈。浮緊而洪。頭面微紅。斷日發斑。

分男女脈

男子尺脈常弱。(氣有余為無事) 女子尺脈常盛。(血有余為無事)經曰。女人反此背看之。(女要尺盛而寸弱。男要寸盛而尺弱。)謂之反此。斷病亦然。

童女脈。尺弱而寸盛。童子脈。尺盛而寸弱。

男子若尺脈大而浮。名曰虛。必走精。

女子若尺脈浮而大。或沉而微。必經脈不調。半虛漏血之脈。加有孕脈。尺脈緊實而大。至勻調。必是孕婦。更加吐逆。三個月也。左手尺脈浮大。斷曰男。右手尺脈浮大。斷曰女。

醫家難經玄妙

經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今(補注脫一今字)肝得水而沉。夫木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今乃木沉金浮。其意何也。然肝者非純木。乙酉也。庚之柔宗。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釋其微陽。而吸其微之氣。其意樂金。又行陰道多。故今肝得水而沉。肺者。非為純金。辛巳也。丙之柔宗。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釋其微陰?;槎突稹F湟鈽坊?。返行陽道多。故今肺得水而浮。肺熱而沉者。何故。知辛當歸庚。乙當納甲。

用藥式樣

心經有余。

黃連解毒散心中。連柏黃芩梔子同。獨活引經宜仔細。其中妙法少人通。

心經不足。

清心蓮子補心中。甘草黃芩并麥門。蓮肉車前 最補。茯苓八味共人參。

小腸經有余。

八正散能散小腸。木通瞿麥大黃良。車前滑石兼甘草。 蓄山梔引 姜。

小腸經不足。

吳茱萸補小腸經。甘草干姜及好參。吳茱萸多如法制。引經黃柏并麥門。

肝經有余。

桃仁承氣散肝經。濃樸芒硝枳實真。生熟大黃隨證用。青皮為引及桃仁。

肝經不足。

木香化滯補肝枯。芍藥當歸枳實扶。半夏青陳皮草豆。紅花九味引柴胡。

膽經有余。

小柴湯散膽經余。半夏人參甘草隨。多用柴胡尤是引。黃芩五味莫躊躕。

膽經不足。

溫膽湯能補太陽。人參半夏竹茹良。苓芩甘草陳皮合。芍藥黃芩九味長。

腎經有余。

大承湯散腎經余。濃樸將軍枳實除。更用芒硝須仔細。引經知母一同醫。

腎經不足。

四逆湯能補腎虛。引經知母本相宜。干姜附子須炮制。甘草人參芍藥醫。

膀胱有余。

人參敗毒散膀胱。甘草前胡柴獨羌。茯苓枳殼芎桔梗。引經 本正相當。

膀胱不足。

桂枝人參補膀胱。四君子對炙干姜。白術芍藥茯苓草。七味能除便得康。

肺經有余。

知母茯苓散肺余。四君五味款藥皮。苓翹荷梗麥門半。阿及柴防十八枝。

肺經不足。

麥門引子肺虛空。君子陳皮五味冬。半夏桔同成九味。引經升芷又兼蔥。

脾經有余。

桂枝大黃湯散脾。大黃甘草桂枝宜。引經芍藥同兼治。赤破其經白補之。

脾經不足。

治中湯補太陰脾。甘草陳皮白術宜。芍藥引經參主宰。干姜六味及青皮。

胃經有余。

調胃湯能散有余。大黃濃樸最為奇。更兼枳實共甘草。引子升麻芷葛宜。

胃經不足。

調中益氣胃中虛。白術人參甘草歸。蒼芍柴 五味子。升麻十一共陳皮。

大腸有余。

導滯湯能散大腸。當歸黃柏共檳榔。木香引正青皮是。更入黃連與大黃。

大腸不足。

補中湯補大腸經。蒼術黃 及四君。澤瀉豬苓能正泄。陳皮引正定揚名。

心包絡有余。

抵當湯散心包余。水蛭虻蟲治血宜。多用大黃須辨正。桃仁四味引青皮。

心包絡不足。

當歸四逆補心色。甘草當歸芍藥交。通草細辛芍桂枝。引經黃柏及阿膠。

三焦有余。

涼膈散能散三焦。連翹梔子大黃硝。薄荷甘草黃芩等。七味同和治熱燒。

要健歌

張仲景之論傷寒。截要諸書指下看。脈辨陽陰分表里。一身證候百余般。第一先論太陽經。發熱惡寒須要明。尺寸但浮頭體痛。解肌發熱。要參詳。有汗惡寒宜桂枝。惡寒無汗用麻黃。身熱目黃鼻又干。脈長不得片時安。

三個陽明俱目下。脈寒惡汗兩中寒。傳到少陽胃脅痛。傳來寒熱耳聾看。

口苦舌干脈浮嘔。柴胡解表莫盤桓。腹痛咽喉手足溫。自利不渴腸胃痛。

沉細理中并四逆。太陽浮大表尤存。少陰脈沉仔細認。口燥舌干是其證。

中和惡寒四逆湯。口燥咽干膽風盛。熱氣流傳臟腑間。承氣急攻如指圣。

厥陰囊縮滿煩時。微汗屬肝真個是。若還惡寒入腹中。急治勿令損傷命。

脈察陰陽分表里。表證惡寒但急痛。脈浮發汗急令遲。各半麻黃枝與齊。

夏加升麻并黃芩。知母石膏同為治。莫教助熱發黃斑。醫人見此難療治。

若還秋冬春氣盛。熱盛須用柴胡醫。表不惡寒而惡熱。掌心津液下汗時。

胃干咽燥大便難。腸滿譫語小便赤。腹痛坐臥不安寧。氣血不通多喘息。

沉細滑數而宜通。便進元陽亦無失。亦聞三因可汗下。太陽少陰俱可訝。

少陰發熱太陽浮。微微芍后不須快。附子甘草并莪術。服之微汗真無價。

衄血下血壞病患。經后風溫濕溫者。虛煩腹中急痛時。醫者汗兮真可罵。

三因積病要參詳。切莫庸醫亂處方。太陽腹滿時痛作。桂枝芍藥大黃湯。

少陰咽痛口中燥。腹滿不食大便燥。忽然自利清水來。心下痛時精正撓。

勸君急用承氣湯。何用神 空禱告。脈還虛細脈并浮。惡寒嘔吐便輕少。

古人戒用承氣湯。君若要投真可嘆。或有表里兩證見?;蛄呷詹淮蟊?。

有汗頭痛如破面。若還使用承氣湯。便是醫人有靈驗。心滿不食大便硬。

脈浮頭面出綿綿。微是惡寒手足冷。小柴胡湯能治全。隨證治之不宜戀。

若有身熱反欲根據?;蛴猩頍岵簧w被。此用表熱里內寒。表熱宜用桂枝湯。

更用柴胡加減治。寒在皮膚熱在骨。白虎加苓不可忽。桂枝麻黃并半兩。

次第用之至紫菀。或有手足厥冷時。臍腹疼痛冷汗出。嘔出不利渴亦煩。

咽痛身如被杖擊。若還六脈沉絕時。此名陰毒不須疑。白術附子正陽湯。

回陽還陰真最奇。氣海關元多著灸。直向臍中急熨之。熨之手足稍溫陽。

氣冷自然有汗出。又有一證名陽毒。譫語妄言君休笑。面赤咽干利亦黃。

脈須浮滑并洪促。葶藶苦酒黑如瓦。梔子仁湯宜早服。數藥尤宜選用之。

大汗散解宜陽服。但問病患宜潮熱。譫語如對鬼神說。循衣摸床甚驚人。

此多因吐不能得。數日不便面揣來。下后脈浮人便生。若還芤沉脈還澀。

脈實下之真妙訣。陰似陽兮陽似陰。身煩熱燥不飲水。此名陰盛隔陽熱。

霹靂丹砂君自截。手足逆冷只名厥。冷熱君須次第排。冷厥遲熱不飲水。

四逆理中湯妙絕。冷厥日中煩燥熱。重手按之脈還澀。揚手擲之不得眠。

白虎大承君子辨。更有辨證十余般?;棕手『玳L蟲。烏梅理中丸可攻。

更有一證陰陽易。身體重而氣自衰。陰毒腹中多攪痛。眼內生花內破裂。

婦人腰膝連腹痛。毒瓦斯相交香港腳重。燒 鼠糞竹茹湯。干姜竹茹皆可治。

陽虛陰盛下則死。陽盛陰虛汗之祖。一日頭疼身體痛。口干煩滿少陰攻。

二日腹滿身重熱。譫語不食可憂兇。三日耳聾常厥厥。水漿不入魂魄空。

此名兩感傷寒疾。仲景不治載方中。但便根據經分表里。陰陽分別有神功。

脈浮而緊更頭痛。四肢拘急惡寒存。無汗寒多熱少時。面色慘而不名譽。

腰腹疼而手足厥。此是傷寒之大概。各根據將病處方醫。莫學庸醫難曉會。

寸大尺弱后有浮。自汗體熱并頭痛。寒多熱少不須瞞。更識身體惡風甚。

手足厥冷面光浮。便識傷寒隨證治。活人湯劑不須憂。發熱惡寒燥大盛。

手足溫潮脈浮急。先是傷寒傷風脈。奉勸醫人當仔細。寒多熱少不須瞞。

大青麻黃桂枝證。發熱惡寒口洌脈。渾身體痛百骨節。憂熱病因是寒傷。

麻黃大青加減別。中暑病證熱中同。雖是脈浮病加渴。痰逆惡寒橘皮湯。

白虎五苓加妙絕。惡寒發熱夏至前。頭痛心疼卻似煎。溫病脈須浮緊盛。

此名寒瘧古人傳。加減柴胡五苓散。溫暖四肢不能收。喘息不眠心自夢。

姜苓防己葛根湯。渴甚瓜姜湯可用。長幼之中病是同。此名溫疫不須窮。

先將此散輕輕服。次第根據他證候攻。此是醫家真妙理。后之學人要精通。

診十二部脈用藥節法

左寸脈。(小腸陽心陰) 關脈。(膽陽肝陰) 尺脈。(膀胱陽腎陰)右寸脈。(大腸陽肺陰) 關脈。(胃陽脾陰) 尺脈。(命門陽三焦陰)右心脈微洪。曰平。洪多胃氣少。曰病。如洪大。黃連解毒湯主之。

黃連 黃芩 黃柏 山梔子仁上 咀。水一鐘半。煎七分。去滓溫服。

如本經脈沉弱。謂之不足。用清心蓮子飲主之。

黃芩 甘草 蓮肉 黃 麥門冬 車前子 人參 赤茯苓上 咀。水一鐘半。生姜三片。煎七分。去滓溫服。

小腸經脈浮。曰平。浮多胃氣少。曰病。如脈浮。用八正散主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辉县市| 金昌市| 什邡市| 措勤县| 榕江县| 来安县| 西藏| 苏尼特右旗| 和硕县| 石河子市| 孟州市| 阳高县| 四平市| 漳平市| 苏尼特左旗| 思南县| 石城县| 新竹市| 绵竹市| 延安市| 孝感市| 山东| 兴安盟| 比如县| 涿州市| 惠州市| 绵竹市| 周宁县| 惠水县| 商城县| 安泽县| 新蔡县| 丰宁| 文安县| 门头沟区| 禹州市| 丹东市| 台东市| 普宁市| 芜湖县| 鄂托克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