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含,懷也。夫至人純粹,懷德深厚,情復(fù)於性,憺怕無欲,狀貌兀然,比於赤子。赤子者,取其純和之至也。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烏不搏。

毒蠆、蜂螢之類,以尾端肆毒,曰螫。猛獸、虎豹之類,以爪拳按,曰據(jù)。攫烏、鵰鶚之類,以羽距擊觸,曰搏。夫至人神矣,?然喪偶如赤子之無心,故神全而物莫能傷也。嚴(yán)君平曰:夫赤子之為物也。知而未發(fā),通而未達(dá),能而未動(dòng),巧而若拙,生而若死,新而若弊,為於不為,與道周密,生不生之生,身不身之身,用無用之用,聞無聞之聞,無為無事,無意無心,不求道德,不積精神,既不思慮,又無障載,神氣不依,聰明無識(shí),柔弱虛靜,魂魄無事,樂無樂之樂,安無欲之欲,生不枉神、死不柔志,故能被道含德,與天地同,故蜂蔓蟲蛇,無心施其毒螫,攫烏猛獸,無意加其據(jù)搏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

明赤子之全和,喻至人之純德,赤子未知喜怒,而拳握至堅(jiān)者,其真性專一故也。

未知牝牡之合而歧作,精之至。

?者,赤子之命源也。赤子情欲未萌陽德自動(dòng)者,真精之氣運(yùn)行之所至也。以況至人虛心無情,氣運(yùn)自動(dòng),而諸欲莫干也。?作,古本為全作。王弼曰:作,長也。無物以損其身,故能全長也。《上清洞真品》曰:人之生也。稟天地之氣為神為形,受元一之氣為液為精,天氣喊耗,神將散矣。地氣喊耗,形將病矣。元?dú)夂昂模鼘⒔咭印9实垡晦捲溃瑳兞靼倜},上補(bǔ)泥九,腦實(shí)則神全,神全則形全。形全者百關(guān)調(diào)於內(nèi),邪氣亡於外,髓凝為骨,腸化為筋,純粹不雜,長生可致矣。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

號,啼也。啼極無聲日嗄,又聲嘶也。赤子終日嗥啼,而啞不嘶散者,天和之氣至全也。故真人之息以踵其啦不哇,和氣全也。

知和曰常,知常日明。

赤子以和全真,至人知和為貴,故用之為常道,知常不變,守之自明,此含德之厚者也。杜光庭曰:五常備具日和,夫人於身和則德充而合真,

於國和則化周而祚永,處衆(zhòng)和則合禮,行師和則有功,和之為義大矣哉。此知和知常,而全德自明也。

益生日祥,心使氣日彊。

祥者,吉兇之兆。夫一受成形,素分已定,非理益之,必致兇祥。莊子曰: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夫心有是非而氣無分別,故任氣則柔弱,使心則彊梁,又志能動(dòng)氣,氣能動(dòng)志,以心任氣,氣盛心彊。莊子曰: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是心使氣也,益生,使氣失道者也。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物之壯也,必至枯老。心之彊也,必至兇暴。且道以柔弱為用,今以彊壯為心者,謂之不道。老氏故戒之云:不道之行,無如早止已。止也

死也。言不行道者,早死也已。

德厚靜默,了悟忘言,故次之以知者不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夫知道者以心而不以辯,貴行而不貴言,談道者以辯而不以心,喪道而不喪說。嚴(yán)君平曰:五味在口,五音在耳,如甘非甘,如苦非苦,如商非商,如羽非羽,而易牙、師曠有以別之,其所以別之者,口不能言也,音味尚爾,況妙道乎。莊子曰:智北遊首音三問,無為謂而不答,非不答也,不知答也,意與此合。《西昇經(jīng)》云:道自然,行者能得,聞?wù)吣苎裕撸谎匝哉卟恢匝哉咭砸粝嗦劊且怨收勔匝韵嗳弧2恢勒撸匝韵酂宦劜谎裕恢扇弧!て┤缰粽咦R(shí)音以絃,心知其音,口不能傳。道深微妙,知者不言。識(shí)音聲悲,抑音內(nèi)惟,心令口言,言者不知。此在能行能言者也。

塞其兌,閉其門,

此與第五十二章文同而旨異。彼則約道清靜,以塞嗜欲愛悅之端,此則宗道無言,故興損聰棄明之說。夫道無形,不可以目紙,不可以口傳,故心困焉,不能知,口辟焉,不能議。此至人所以不待收視緘囗,而自然塞兌閉門也。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此已出第四章,彼則就道以論功,此則據(jù)人以明行。至人與天同心而無知,與道同身而無體,則進(jìn)銳紛亂之心,於何而有,光塵分別之意,於何而生哉。

是謂玄同。

夫至人之遊處也。顯則與萬物共其本,晦則與虛無混其根。故語默隨時(shí)而不殊,卮言日出而應(yīng)變,是謂玄同也。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上交於道而不餡,舉世譽(yù)之而不勸,故不可得而親。下交於器而不瀆,舉世非之而不沮,故不可得而疏。澹泊無砍,守分知足,不可得而利誘也。處卑不辱,在醜不爭,不可得而陷害也。爵祿不能汙,權(quán)勢不能動(dòng),何得而貴寵哉。失志不屈,居貧愈安,何得而賤鄙哉。至人行此六者,不榮通,不醜窮,無天怨人非,無物累鬼責(zé),故為天下貴。

不合.自治,而治物,以政故,次之以政治國。

以政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以,用也。政者,政教也。有為之君,用政教為治者,民雖不濫而凋弊日深,跡用既彰,安能長久也。霸王之君,以奇謀用兵者,國雖不傾而禍亂日積,怨望既多,安能永固也。夫有道之君,將欲取天下之心,為可大可久之業(yè)者,莫若無事。故第四十八章云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此老氏垂教治天下太平之法也。政,河上公本作正。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老氏自設(shè)問答,言我何以知天人之意如是哉。以今時(shí)所見,可以言之,謂下文也。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忌諱,禁令也。夫君不能無為,而以政教治國,禁網(wǎng)繁密,民慮其抵犯,無所措手足。避諱不暇,弗敢云為,舉動(dòng)失業(yè),日至貧窮。

人多利器,國家滋昏;

利器,權(quán)謀也。君不能安靜,而以智變?yōu)閯?wù),上下欺給,則民多權(quán)謀,偷安其生,包藏禍心,日至昏亂。

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仗巧,工俠巧妙也。君不能無事,而以機(jī)械為好,志在奢淫,則民尚雕琢,服玩金玉奇怪異物,日益滋生。古本作民多智慧,邪事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法令,刑教也。君不能無欲,而以刑法作威,民雖茍免其罪,然而不足則姦先生,小則盜鈞,大則竊國也。河上公本作法物滋彰。

故聖人云:

老氏不敢自專其言,故舉聖人云。或謂老氏為周柱下史,遍觀上世遺書三墳古文,故舉以證之。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樸。

我者,治世之君自稱也。言我無為承天,無所改作,民遂其生,其俗自化也。我無事騷擾,節(jié)用儉嗇,民厚其業(yè),其家自富也。我安靜不言,憺怕自守,民抱天和,其俗純正也。我無欲沖虛,去華崇本,民無夸企,其性自樸也。茍有為有欲,而望致民於富壽之域,吾未見其可也。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shí)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達(dá)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河上公本又有我無情而民自清,注曰修道守真,絕去六情,民自隨我而清也。

治國化民,莫若無事,無事則其政寬裕,故次之以其政悶悶。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開元御疏曰:悶悶,無心寬裕也。淳淳,質(zhì)樸敦厚也。言無為之君,政教寬大,任物自成,政無苛暴,故其俗淳樸,安於清靜,而日益敦厚也。古本作偆偆,王弼本作惇惇。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開元御疏曰:察察,有為嚴(yán)急也。缺缺,凋弊離散也。言有為之君,其政峻急,以法繩人,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人凋弊而離散,動(dòng)觸禁網(wǎng),畏而避之,由是風(fēng)化日益殘缺也。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

倚,因也。伏,藏也。夫悶悶之政,世謂之慢,而民淳淳,然實(shí)樂之。察察之政,世謂之能,而民缺缺,然實(shí)憂之。夫世之所謂禍者,莫不喜之,畏則戒慎,而福生其中矣。世之所謂福者,莫不畏之,喜則憍矜,而禍藏其間矣。禍福相因,莫知其窮極也。故天地有休否,日月有盈虧,此倚伏之?dāng)?shù)也。夫禍藏福中,有福而憍矜,則禍至。福隱禍內(nèi),有禍而戒慎,則福來。此世之又然也。故有道之君,守之以清靜,任之以自然,不利貨財(cái),不近貴富,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如是則禍福倚伏於何而有哉。

其無正邪。

禍福倚伏,豈無正邪,在乎有道之君無為無事,忘形忘物,而後正耳。若有心為正,其正必復(fù)為奇,有心為善,其善必復(fù)為妖矣。

正復(fù)為奇,善復(fù)為妖。

夫百姓之心,其心不一。有道之君,用心若鎰,不將不迎,應(yīng)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也。若以正正其不正其正也。不正,則奇謀譎詐生。故日為奇。以善善其不善其善也。不善,則妖祥狂妄興。故日為妖。若任物之自正自善,則禍福無綠而相倚伏也。

民之迷,其日固久。

薄俗不能自正自善,而乃矯真為正,逆性為善,而反為奇為妖,迷惑不悟,其所由來固已久矣。《西昇經(jīng)》曰:為正無處,正自歸之,不受於邪,邪氣自去,所謂為道自然助之。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有道之君,方正其身,俾物自悟,不以己之方正斷割於物,使物從之而失其性也。

廉而不穢,

廉,清。穢,濁也。有道之君,率性清廉,使物自化,不以己之潔揚(yáng)彼之汙,但使物知?jiǎng)穸闯x濁耳。古本作創(chuàng),傷也。言聖人康以自清,而不刑物使傷也。

直而不肆,

肆,申也。有道之君,稟氣耿直,自任不曲,而不以已之直意申肆激拂於物,亦猶大直若屈也。

光而不耀。

光謂明慧也。有道之君,明慧鑒照,復(fù)能葆蔽隱晦,不以己之強(qiáng)智爚耀於物,使之殂喪也。自此以上,皆悶悶之政,非察察之治也。

政寬則民福,治嚴(yán)則民禍,福禍倚伏,由人由天,故次之以治人事天。

治人事天,莫若嗇。

嗇,愛也。世俗則耗神多求奢侈而不足,聖人則愛神省費(fèi)儉音而有餘,故治人者無事無為,清靜簡易,省費(fèi)民財(cái),使倉察實(shí)而知禮節(jié),然後葆精愛神,鐲潔祭祀,棄盛豐備,人神皆和,故曰莫若音。

夫唯嗇,是謂早服;

省費(fèi)而不奢侈,檢音而愛精神,是能服從於道也。聖人於禍福未兆之前,常服從於道,是謂早服也。古本作早復(fù)。

早服謂之重積德;

夫節(jié)儉民財(cái),愛嗇精神,以奉上帝,是一德也。又能早服從於道,使人悅神和,故曰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

夫重積德之士,可以臨御百姓,四方嚮慕,無有不克伏者也。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無不克伏,則萬物歸化,道德無窮,故莫知其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夫道德無窮者,必能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天下樂推而不猒,可以為有土之君矣。昔庚桑子居羽山之顏,三年俗無疵癘,而仍穀熟其俗,竊相謂曰:庚桑子之始來,吾灑然異之,今吾日計(jì)之不足,歲計(jì)之有餘,其或聖者邪。盍相與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此所謂道德莫極,可以有國也。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有國之母,謂重積德也。德可以茂養(yǎng)百姓,百姓豐厚,則社稷福祚可以長久矣。

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根,本也。蒂,花趺也。夫藝果木者,根深則蒂固,雖有大風(fēng),亦不能技其根本,落其花實(shí),故根深則枝葉榮茂,蒂固則花實(shí)不落,可謂長久矣。積德之君,其治人事天,厚國養(yǎng)民者,植根於無為,固蒂於清靜,社稷延遠(yuǎn),故謂之長生,臨御常照,故謂之久視。杜光庭曰:修道之士,音神安體,積氣全和,內(nèi)固三關(guān)而松萬慮,百神率服,衆(zhòng)行周圓,變化莫窮,享年長久,固蒂於混元之域,深根於無何之鄉(xiāng),與九老七元差肩接武矣。古本作固柢本也。

事天積德,可以有國,故次之以治大國。

治大國,若烹小鮮。

夫治萬乘之國,若烹膚寸之鮮,調(diào)其水火,使其自熟則全若。撓之則魚傷,魚傷則糜爛矣。善治民者,和其政教,使之自得,則安若。擾之則民傷,民傷則漬亂矣。

以道花天下,其鬼不神。

聖人以無為清靜之道,臨往天下,沖和之氣,徧于區(qū)宇,在谷滿谷,在坑滿坑。故風(fēng)雨時(shí)若水旱不作,人心自然,不求妄福也。雖有鬼神,不敢見其神變矣。《西昇經(jīng)》曰:所謂為道自然助之,不善於祠,鬼自避之,此之謂也。神者,靈變也。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民。

非其鬼無神變而歇滅也。是由人不作疊,則祆祥何綠而興,人守常德,則神變無因而傷民,此理之自然也。

非其神不傷民,聖人亦不傷民。

其鬼非無神變而不傷民,蓋聖人無為清靜,則鬼神感其明德,而自處其陰靈也。列子之言聖治也,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斂,而已無愆,陰陽常調(diào),日月常明,四時(shí)常若,風(fēng)雨常均,字育常時(shí),天穀常豐,土無札傷,人無夭惡,物無疵癘,鬼無靈響焉。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兩者謂聖人與神也。河上公曰:夫兩不相傷,人得治於陽,鬼得治於陰,人得全其性命,鬼得保其精神,故德交歸焉。又君能存神,神能福君,故曰德交歸焉。杜光庭曰:民為邦本,本固則邦寧,人為神主,主安則神享,聖人以道為治,既不傷人鬼,神感聖人之功,亦不害物,兩者相悅,二德交歸。

大國交歸以靜安小,故次之以大國者下流。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大國所以能為諸國帝者,以其謙下之,故天下士民之所交會(huì)也。

天下之交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疊上文以生下義。夫天下之所交牝者,以其大國善守,雌牝柔靜之德,故能攝伏天下雄壯之國,使其歸己,蓋以至靜謙下不貪之所政也。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大國居於大而忘其大,故無小而不攝,在上而謙下,不以威武為用,故鄰國柔服,咸為臣妾,是能取小國之歡心也。嚴(yán)君平曰:明王聖主之處大國也,施而不以置,下而不以求,地裹諸侯之國而無所不畏,德包諸侯之力而無所不事,折節(jié)下之,以附人意,忠廉誠信,以先士史,割地以招賢俟,耕織以裒畜積,結(jié)縱連橫,以戒不虞,發(fā)倉散財(cái),養(yǎng)老恤孤,振窮達(dá)困,顯巖穴之士受而不取,授而不予,柔弱簡易,無為而處,諸侯雖有貪鄙殘賊驕矜恃力者,猶以威德之重,靜而下之,則彼修身慎行,改過自新,割地獻(xiàn)寶,縣命殺身,請為子弟之國、蕃牆之臣也。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小國居於小而忘其小,故無大而不統(tǒng),處下而恭饉,不以慢傲為事,故鄰國撫恤,皆欲援助,是能取大國之威權(quán)也。孟子曰: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故湯事葛伯,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常,句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曰:畏天之威,于時(shí)保之。此《周頌》美成王畏天之威,能安其太平也。嚴(yán)君平曰:其處小弱也。因道而動(dòng),循德也無,行以舟與,實(shí)以甲兵,忠順誠素,尚樸貴耕,上下和集,親如父子,君如腹心,民如形體,專一同和,可與俱死。大國之君,雖負(fù)衆(zhòng)強(qiáng),上權(quán),右勢,左德,下仁,心如飢虎怒如湧泉者,猶以為得天之心,獲民之意,將相誠信鄰人之助,發(fā)原泉之?dāng)常瑩P(yáng)不測之威,辱身厚體,謁誠縣命,欵欵惓惓,事以清靜,則彼神感精喻,心釋意壞,怒移禍徙,與我為諾也。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或者不定之辭。以取者謂上以取,下抑損謙卑以得人之歡心也。而取者謂下而取,上順奉康慎而得事其威權(quán)也。斯乃互以義相取之也。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

夫大國之君,崇謙卑尊,禮法修身,以下小國者,豈有越分貪欲之心,兼並畜聚小國之人哉。但執(zhí)謙尊之義,以為常道也。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夫小國之君,存忠順遵,制度修身,而下大國者,非有過分貪欲之心,泛入矯事於大國之人哉。惟持自全之志,而守其常德也。

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兩者謂大國、小國也。夫小大止足,各當(dāng)其分,互有所持,不相侵?jǐn)_,所謂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然而小國柔服,禮之常也。大國謙下,誠亦曲全。宜為下者,勸勵(lì)之深,使可大可久而兢兢業(yè)業(yè),所以致天下之交也。

大國謙下,蘊(yùn)道之奧,故次之以道者萬物之奧。

道者,萬物之奧。

奧,藏也,曖也,蘊(yùn)也。夫道包括無外萬物,資始最深、最?yuàn)W,為庶品之根本,無有逃其衛(wèi)者。《西昇經(jīng)》曰:道深甚奧,虛無之淵,言道為萬類之淵藪,無物不蘊(yùn)藏也,以至圓蓋之高,方輿之厚,日月之廣照,動(dòng)植之細(xì)繁,皆稟道之所育,曖然無不賴其庇陰矣。

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善人謂上士也。上士聞道,勤而行之,鍊質(zhì)資神,超遙輕舉,固守妙本,以為長久之寶也。不善人謂下士也。下士聞道而大笑之,及其逢道悖德,履兇踐禍,思欲返復(fù)元吉,復(fù)仰道之所保庇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此釋不善人之所保也。言之甘美,則無往而不可,雖市井之機(jī)心,亦混然而同得矣。豈得與信言不美淡乎無味同論哉。行之自尊,則無適而不勝,雖逆旅小子,亦知其醜惡矣。豈得與夷道若類大白若辱為比哉。此舉無言無行之夫,尚假甘美之言,自尊之行,可以奪眾貨之賈,升稠人之上,又況有道者乎。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夫不善之人,矯妄之士,猶假美言尊行,可以悅衆(zhòng),知道之可以保倚也。由此省之人豈長為不善耶。但恐化之不至,又何遺棄之有哉。

故立天子,置三公。

夫天以其道付人君,令化不善之人。人君恐化未備,更置三公以佐之。杜光庭曰:四海之大,萬有之富,厥初生人,不可無主,故立天子以牧之,尊事上帝,父天母地,謂之天子也。一人不可以廣治,置百官以臨之,百官之長有三公焉。《尚書》、《周官》曰:其惟三公,論道經(jīng)邦。三公謂太尉、司徒、司空,主佐天子,治陰陽,親萬民,廣教化,此其職也。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jìn)此道。

杜光庭曰:兩手相合日拱。璧者瑞玉也。拱璧,璧之大者也。駟馬者,馬四匹為乘,共駕一車也。古者諸侯朝於天王,會(huì)於大國,聘於小國,或遇於野,兩君相見,皆有贊幣之禮,以先貨幣為導(dǎo),謂之為先。今三公當(dāng)以論道為務(wù),經(jīng)邦為事,雖欲以駟馬大璧獻(xiàn)之於君,亦臣之分也。徒有益於淫奢,無裨於治政,不若進(jìn)之以無為清靜之道以化天下,使不善者從善,不悛者悛心,道化周行,帝德遐被,何用璧、馬為夫。務(wù)學(xué)之士尚輕尺璧,而重寸陰,況有道之君乎。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

此道無為清靜之道也。發(fā)問古之貴此道者何謂也。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夫道之微,始悟於身心之內(nèi),卒明於宇宙之外,妙則入於無間,舒則塞乎太空,體之則善于一身,用之則濟(jì)于天下,雖不曰求以得,而不可不求也。不求而得自得也。自得則安用三公哉。故不曰求以得,此乃有求有得也。有求有得,則古之常道也。明乎常道者,豈有罪累邪。設(shè)若偶失道而偶有罪者,在乎改過遷善,復(fù)此無為清靜之道,亦可免戮辱之責(zé)也。古本作不曰求以得。嚴(yán)君平本作不求而自得。

得道之奧妙者,施為而無為,故次之以為無為。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至人為無所為,任物之自為,物自為則無為而無不為,然至人之心曷嘗動(dòng)哉。事無所事從物務(wù)之自事,物自事則無事而不事,然至人之身曷嘗勞哉。味無所味隨物氣之自味,物自味則無味而不味,然至人之口曷嘗嗜哉。若夫心不動(dòng)則虛明,虛明則衆(zhòng)妙可觀。身不勞則實(shí)厚,實(shí)厚則精神不虧。口不嗜則恬漠,恬漠則靈液不竭矣。又解味無味者不味,是非美惡之言,而味大道無味之言。經(jīng)曰: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也。

大小多少,報(bào)怨以德。

人之云為有大有小,世之造事有多有少,云為造事皆損其天性,而失乎自然。損天性則怨生,失自然則惡起。既怨且惡,禍亂之階也。唯至人無為無事無味,能灰心槁骸,雖有有為之怨,咸以無心至德報(bào)之,或問報(bào)怨以德,設(shè)有德者又何以為報(bào)乎。曰世之為事大小多少怨怒恩德,以其無心至德報(bào)之一也。陸希聲曰:夫體道之士妙淵通,應(yīng)世之為而本無為,應(yīng)物之事而本無事,應(yīng)物無味而本無味,其體雖大而樸甚小,其用雖多而要妙甚少,故衍在於澹泊清靜,不為萬物所撓耳。夫唯如此則無欲,無欲則無私,恩者私之所畜,怨者恩之所萌,唯聖人能無私欲,無私欲故無私恩,無私恩故無私怨。衆(zhòng)人則不然,以其有私欲故有恩怨。然天下有怨者,聖人以德德之。人之不善者,聖人以善善之。故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此之謂也。仲尼曰:行滿天下無怨惡,聖人豈有怨於物乎。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xì)。難易大細(xì),即上之大小多少也。

夫是非美惡,怨怒恩德,皆生於微漸,無不始於易而終成難,初於細(xì)而後成大,使圖度其始易之時(shí),則於終無難矣。營為於初細(xì)之日,則於後無大矣。若乃謀於已難,為於已大,則怨怒深而禍亂積,將欲釋難解紛,不亦難乎。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xì)。

夫艱難之事,必起於容易,當(dāng)於容易之時(shí)圖之。重大之事,鈴興於微細(xì),當(dāng)於微細(xì)之時(shí)去之。事類實(shí)繁,不可具舉,故以天下總言之也。嚴(yán)君平曰:大難之將生,猶風(fēng)邪之中人也。未然之時(shí),慎之不來,在於皮毛,湯熨去之,入於分理,微鍼取之,在於藏府,百藥除之,入於骨髓,天地不能變,造化不能治。故曰天下難事鈴作於易。夫大事之將興也,猶水之出於山也,始於潤濕見於漣滴,綿綿涓涓,流為谿谷也。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上言失道之人,好為難大之事,故多敗喪。此引聖人終不為大者,慎微之至也。聖人不為難大之事,而無為無事,易簡易知,故能成其可大可

久之業(yè)也。嚴(yán)君平曰:聖人之建功名也微,故能顯幽,故能明小,故能大隱,故能彰志,在萬民之下,故為君王。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夫不三思而後言,輕易其許諾者,事衆(zhòng)而信不可然也。不謀始而慎終,多易其行者,難積而變不可推也。可不慎歟。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夫以聖人之才之德,尚難於細(xì)易之事,況無聖人之才德而欲忽之乎。是以世俗多息累而聖人終無難也。嚴(yán)君平曰:聖人心默而不動(dòng),口默而不言,目默而不視,耳默而不聽,動(dòng)如天地,靜如鬼神,不為而成,不言而行,進(jìn)則無敵,退則不窮,身無纖介之憂,國無毫髮之患也。無為之安,必由簡易,故次之以其安易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栗坡县| 教育| 德庆县| 德昌县| 胶南市| 大埔区| 芜湖县| 蒙自县| 肃南| 阜宁县| 北流市| 民勤县| 沧州市| 靖西县| 泾阳县| 玉门市| 乌什县| 霍城县| 留坝县| 油尖旺区| 彭山县| 韩城市| 浑源县| 裕民县| 晋宁县| 察隅县| 江口县| 濮阳市| 大田县| 阿尔山市| 石狮市| 河东区| 永兴县| 常山县| 巩留县| 黄山市| 元朗区| 伊吾县| 宝兴县| 北辰区| 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