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談?wù)撈?/h1> - 持心梵天所問經(jīng)
- (西晉)竺法護
- 3684字
- 2015-11-24 15:16:29
于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溥首童真在斯眾會默然而坐。無所言講亦不談?wù)摗7鸶驿呤住XM能樂住說斯法乎。有所及處屈意分別。溥首白佛。世尊。所因法義致正覺者。又計彼法有言教乎。告曰溥首。法無言教。又問。其法寧有言辭。有所思念。講論說乎。告曰。法無言辭。無所思念。亦無論說。又問。假使諸法。無言無念。亦無論說。則不可講。持心梵天。謂溥首曰。仁豈不為他人眾生講說法乎。答曰梵天。可講法性分別二耶。報曰不然。又問。其法性者。不可銜之一切法乎。答曰如是。報曰若茲。梵天。法性無二。然而法性銜一切法。何因當為他人眾生講說法乎。又問溥首。其有說法計吾我者。豈不謂為二事者乎。答曰。假使梵天有所獲致。而有所說有聽者乎。又問。如來豈不講說法乎。答曰梵天。如來所說。則無有二。所以者何。如來無二不造二事。又問。假使諸法無有二者。誰造為二。答曰。眾生猗名而受吾我。愚騃凡夫便造二事。其二事者終不為二。何況無數(shù)以不造二。其真際者。則無有二。不造二事。又問。其無二者寧可知乎。答曰梵天。假使可知則為二事。其可知者識無二法。知教者也。如來雖說有至誠法。如如者則無所說所以者何。又其法者無有文字。又問。如來說法何所歸趣。答曰梵天。趣無所趣。則為如來之所說法。又問。如來說法豈不歸趣于泥洹乎。答曰梵天。其泥洹者寧有歸趣。而反還耶。又問。其泥洹者無有歸趣亦無還反。答曰如是。如來說法趣無所趣。又問。聽者云何。答曰。心等之故。又問。云何心等。答曰。如無言教亦無所聞。又問。如來說法。聽者何謂。答曰。假于法性無所聞?wù)摺S謫枴.敽我蛴蓵粤朔ê酢4鹪弧D芊謩e者則不諍訟。又問。云何比丘喜諍訟乎。答曰。斯者如應(yīng)。此不如應(yīng)。是為諍訟。斯有因緣。此無因緣。是為諍訟。斯為欲塵。此為結(jié)恨。是為諍訟。斯為善事。此不善事。是為諍訟。斯為奉戒。此為犯禁。是為諍訟。斯當奉行。此宜舍離。是為諍訟。斯有所獲。此為時節(jié)。是為諍訟。又謂梵天。有名無名。興于有數(shù)合會之事。是皆名曰為諍訟事。如來說法無有諍訟。無有漏失。無有異行。無眾訟理。則為沙門。沙門無欲。平等色像。又問。何謂比丘奉如來教。如佛所言。答曰假使梵天。遭諸驅(qū)逐而見教誡。不以為患順如所教而不放逸。不在二慧則順言教。設(shè)貪眾求入不以惑則順言教。不諍所志則順言教。若護法者則順言教。不亂正辭則順言教。又問。何謂比丘護正法乎。答曰。假使普行而不亂者則護正法。不違法性則護正法。又問。何謂比丘親近如來順教行諦。答曰。設(shè)使比丘而于諸法。不遠不近亦無所見。是比丘者則親如來。奉順教也。為次第行。又問。云何比丘奉事如來而侍從乎。答曰梵天。設(shè)使比丘身無所造亦無所行。無言無意則奉如來。為侍從也。又問。何謂供養(yǎng)如來。答曰。其不衣食。恭敬承順者也。又問。誰為見如來耶。答曰。其無肉眼。亦無天眼。亦無慧眼。無所猗者也。又問。誰見法乎。答曰。其不滅盡緣起者也。又問。誰為睹見緣起者乎。答曰。其有平等不見起者也。若使平等不復(fù)起者則無所生。又問。誰為逮神通者。答曰。其不起漏。亦無所滅者。又問。誰為學(xué)如來所學(xué)。答曰。其無所造。若無所起。無所舍者。又問。何謂獲致平等。答曰。于諸三界皆無所逮也。又問。何謂善開化乎。答曰。于諸法所有無所著也。又問。何謂為安乎。答曰。無吾我者也。又問。誰為脫乎。答曰。不為諸縛之所系綴者也。又問。誰為度耶。答曰不處生死。不滅度者也。又問。漏盡比丘為何所盡。答曰梵天。于諸所盡而無所盡。其諸漏者則無有本。了知無本此名漏盡。又問何謂誠諦。蠲諸言辭。答曰。其能分別解諸難者。又問。誰為成道。答曰。愚戇凡夫乃成為道。亦不懷來。于賢圣事無所歸趣。曉了一切終始者也。又問。其誠諦者當以何見。答曰。其誠諦者則無有見。所以者何。其習(xí)所見則為虛妄。無所觀者為誠諦見。又問。何所觀者為誠諦見。答曰。于一切見而無所睹則為諦見。又問。其誠諦者當于何求。答曰。當于四顛倒中求。又問。何故說斯為何謂耶。答曰。四顛倒者。推其本末彼不永存。亦無有安亦無吾我。無有嚴凈及與實事。其無常者非常亦然。其無安者非安亦然。其無身者非身亦然。其無空者非空亦然。又若梵天。于一切法無所樂者為求圣諦。其求真諦則不知苦。便不斷習(xí)。不造盡證。不念由道。又問。當以何便念由道乎。答曰。無念造行無不造行。除于二事。于道無道而求道者。于一切法而不可得。斯乃名曰為由道耳。若于由道。無所起者無所不起。亦無所斷無所不斷。無有生死亦無滅度。所以者何。亦無有起無有不起。則為名曰賢圣之道。
爾時梵志大姓之子。名曰普行。問溥首曰。何謂清信士。而歸命佛歸命法歸命眾。答曰。設(shè)族姓子不興二見。斯清信士則歸命佛。應(yīng)歸命法及與圣眾。不自見身不睹他人。亦不見佛不自覿己。亦不見法則不覿己。不見圣眾則不覿己。不興諸見則清信士。為歸命佛及法圣眾。設(shè)清信士不入志慕如來之色。亦不志于痛癢行識。亦無造行亦無所知志趣如來。是則名曰歸命于佛。而于諸法無所想念而于諸法無所同像亦無比類。是則名曰為歸命法。于諸有形而無所猗。亦不志樂于有形者。亦不志樂于無形者。是名曰歸命圣眾。若清信士不得于佛。亦不得法及與圣眾。則為歸命佛法圣眾。普行菩薩又而問曰。假使菩薩志求佛道為奚所祈。答曰。則為所空。所以者何。道等如空。又問。云何菩薩謂求道者。答曰。設(shè)使菩薩。于一切求而無所求。了知諸法。已知諸法則了眾生。是為菩薩志祈佛道。于是普行菩薩。白世尊曰。唯然大圣。何故菩薩名為菩薩。佛告族姓子。假使菩薩。睹邪見類興發(fā)愍哀。而為分別正見之事。誘進眾生使入正道。是故菩薩為菩薩也。所以者何。其菩薩者亦無有御。亦無不御。為眾生故而心發(fā)愿。為若干種墮于邪見眾生之故而建志愿。故族姓子。菩薩為墮邪見眾生。而發(fā)愍哀建立道志。故為菩薩也。
于是道意菩薩。白世尊曰。我各志樂所名菩薩。佛告曰。若欲樂者可說之耳。道意白佛。譬如世間男子女人。晝夜精進奉八關(guān)齋。無所毀失亦不缺戒。如是大圣行菩薩者。從初發(fā)意未成正覺。常八關(guān)齋。是故名曰為菩薩也。堅意菩薩曰。假使菩薩堅固之性行慈具足。是故名曰為菩薩也。
度人菩薩曰。譬若如船。又如橋梁若有人來悉過度之。不以勤勞。亦無想念。其有喻心。如是行者。是故名曰為菩薩也。
棄惡菩薩曰。假使菩薩適能等立于佛土者。則能蠲除一切眾惡。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光世音菩薩曰。假使眾生適見菩薩則得歸趣志于佛道。但察名號則得解脫。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得大勢菩薩曰。舉腳經(jīng)行三千大千佛之世界。一切魔宮悉為之動。是則名曰為菩薩也。患厭菩薩曰。假使江河沙劫。彼于晝夜殷勤精進。若十五日旦夕造行。若于一月。若十二月。若于一年。設(shè)若千年。億百千歲。乃有佛興。若復(fù)施與江河沙等諸如來。凈修梵行然后授決。則為眾生而發(fā)大哀。建立于道亦不想念。無有放逸亦無所疑心不懈厭。斯則名曰為菩薩也。導(dǎo)師菩薩曰。假使眾生墮邪道者。為發(fā)大哀立之正道。不以戲逸有所悕望。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大山菩薩曰。其于諸法等如大山而無想念。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鉤鎖菩薩曰。其有所見亦不睹除一切塵勞。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勇心菩薩曰。假使以心念一切法。而發(fā)忍辱無所增減。斯則名曰為菩薩也。欲師子變菩薩曰。其無恐懼而無畏者。于深妙法降化諸外異學(xué)。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無念菩薩曰。假使以心入于心者。而無有念亦無不念。斯則名曰為菩薩也。善潤天子曰。假使生于諸天宮殿而無染污。亦不歸于離欲之法。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誠言菩薩曰。假使轉(zhuǎn)行于至誠者。其言所入如審諦者亦無不諦。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愛敬菩薩曰。一切見色悉如佛像。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常慘菩薩曰。見于眾生沒于終始。一切諸樂而不興樂。我當度脫于眾生類。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莫能當菩薩曰。唯然世尊。不為欲魔之所危陷。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常笑喜根菩薩曰。踴躍無量諸根欣悅。具足己愿所作已辦。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壞諸疑網(wǎng)菩薩曰。其不離意亦無狐疑于一切法。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師子童女曰。其無女法無男子法。而能示現(xiàn)若干種形開化眾生。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寶女曰。不以珍寶而有所樂。唯樂三寶佛法圣眾。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離憂施清信士曰。設(shè)無顛倒亦無迷惑。菩薩于道于一切法而無所得。亦無所起亦無所滅。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賢護長者曰。設(shè)使菩薩假以名號。導(dǎo)御眾生至于佛道。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寶月童女曰。假使常遵童真梵行所施平等。無所想念而不習(xí)欲。何況志求于財富乎。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香花菩薩曰。如忉利天子。而以戒香勛涂己形。為菩薩者無異香流。唯以戒禁之法香也。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造樂菩薩曰。其不志樂于異法者。唯志三法奉侍于佛。講說經(jīng)法教化眾生。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持心梵天曰。假使菩薩不志于法。亦不慕于諸佛訓(xùn)典。欽尚光明而入趣者。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慈氏菩薩曰。假使菩薩睹見眾生。行慈三昧得齊眾生。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溥首童真曰。假使菩薩說一切法。亦無所說亦無法想。亦不興發(fā)諸法之念。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明網(wǎng)菩薩曰。假使菩薩。所有光明滅諸欲塵。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普花菩薩曰。在于十方諸佛國土。見諸如來猶如眾華。斯則名曰為菩薩也。如是諸菩薩。各各辯現(xiàn)陳唱本志。于是世尊。告普行菩薩。假使菩薩為諸眾生忍眾惱患。則無忘失一切德本。而不棄舍眾生之類。斯則名曰為菩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