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水火土部

  • 本草撮要
  • 陳其瑞
  • 3069字
  • 2015-11-19 16:57:59

立春雨水二節內水

升陽。味甘平。宜煎中氣不足。清陽不升之藥。

驚蟄春厘清明谷雨四節內水

升陽。味甘平。宜煎發散及補中益氣藥。并浸造諸風及脾胃虛弱諸丹丸。

小滿水

毒壞豆麥桑葉。造各樣藥料食物。皆易敗。人吃此水亦生脾胃疾。 咸雨(小滿節后先逢癸日下雨為咸雨毒尤甚)

梅雨水

毒甚消伐。洗瘡疥滅瘢痕。入醬易熟。但不可以造酒醋。(梅或作霉凡衣被霉以梅葉煎湯洗之即去)

重午日午時水

宜造瘧痢瘡瘍金瘡百蟲蠱毒諸丹丸。用煎殺祟藥。其效尤神。

神水

甘寒。和獺肝為丸。治心腹積聚及蟲病。獨煎飲此水。能清熱化痰。定驚安神。(五月五日午時雨伐竹中之水即是)以上諸水。皆能助濕。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四節內水

潤肺。宜煎整肅肺氣之藥。

寒露水

毒壞禾稻。與小滿水同。(彥云寒露雨偷稻鬼)

霜降水

瀉熱。陽氣有余者。宜用此煎藥。

液雨水

宜煎殺蟲消積之藥。(立冬后十日至小雪下雨名液)蟲飲水即伏蟄。來春雷鳴起蟄乃出也。

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臘日水

瀉熱。宜浸造滋補五臟及痰火神聚蟲毒諸丹丸。并煮釀藥酒。

與雪水同功。

明水

味甘寒。主治明目。定心止渴。去小兒煩熱。(周禮司 氏以夫燧取明火于日鑒取明水于月以供祭祀并以金作之謂之水火之鏡午月丙午日午時鑄為陽燧一名陽符子月壬子日子時鑄為陰燧一名陰符又名方諸水)

露水

味甘平。止消渴。宜煎潤肺之藥。秋露造酒最清洌。百花上露。令人好顏色。(露能解暑故白露降則處暑矣瘧必由暑故治瘧藥露一宿良)

味甘寒。解酒熱。治傷寒鼻塞。酒后諸熱面赤。和蚌粉敷暑月痱瘡及腋下赤腫立瘥。

臘雪

味甘寒。治時行瘟疫。宜煎傷寒火 之藥。抹痱良。(春雪無用且易敗)

味甘寒。太陰之精。水極似土。變柔為剛。所謂物極反兼化也。傷寒陽毒熱甚昏迷者。以一塊置膻中良。解燒酒毒。以上皆天水。

潦水

味甘平。宜煎調脾胃去濕熱之藥。降注雨水為潦。又名無源水。

半天河水

味甘微寒。治鬼痙狂邪惡毒。洗諸瘡。去蠱。殺鬼精恍惚妄語。與飲之。勿令知之。槐樹間者。治諸風及惡瘡風瘙疥癢。一名上池水。此竹籬頭水及空樹穴中水也。戰國策云。長桑君飲扁鵲以上池之水。即半天河水也。

甘爛水

以流水瓢揚萬遍。亦曰勞水。性本咸而重勞之則甘而輕。煎傷寒勞傷等藥。取其不助腎氣。而益脾胃也。

急流水

性速趨下。通二便風痹藥宜之。

逆流水

因性逆而倒上。中風卒厥。宣吐痰飲之藥宜之。

井泉水

新汲者療病宜人。宜煎補陰藥及氣血痰火藥。

醴泉水

甘平。治心腹痛疰忤。鬼氣邪穢。反胃霍亂。(一名甘泉)

玉井水

甘平。服之長壽。令人體潤。毛發不白。(華山有玉水溜下土人得之日服多長生)

乳穴水

甘溫。久服肥健人。與鐘乳同功。近乳穴處流出之水也。

溫泉水

辛熱微。毒治諸風筋骨攣縮。肌皮頑痹。手足不遂。疥癬諸疾在皮膚骨節者。浴之自愈。(胡任漁隱叢話云湯泉多作硫黃氣浴之則襲人肌膚唯新安黃山朱砂泉春時水微紅可飲長安驪山是 石泉不甚作氣也朱砂泉雖紅而不熱當是雄黃爾有砒石處亦有湯泉浴之有毒凡浴泉水者必體壯方可)

阿井水

甘咸平。下膈疏痰止吐。阿井在兗州陽谷縣。即古東阿縣也。又青州范公泉。

其水用造白丸子。利膈化痰。

山巖泉水

甘平。治霍亂煩悶嘔吐腹痛轉筋。恐入腹。宜多服之。此山巖土石間所出泉。

流為溪澗者也。惟陸羽茶經云。凡瀑涌漱湍之水。飲之令人有頸疾。汪穎曰。昔在潯陽。忽一日城中馬死數百匹。詢之云。數日前。雨洗出山谷蛇蟲之毒。馬飲其水然也。以是觀之。

山巖泉水。用之可不慎乎。

海水

咸微溫。有小毒。煮浴去風瘙癬。飲一合。吐下宿食顱脹。

地漿

甘寒。治泄痢冷熱赤白。腹內熱毒絞痛。解一切魚肉菜果藥物諸菌毒。及蟲蜞入腹。用此下之。中 卒死者。取道上熱土圍臍。令人尿其中。仍用熱土大蒜等分。搗末去渣。

灌之即活。一名土漿。以新汲水沃黃土攪濁。再澄清用。

百沸湯

助陽行氣。若半沸者。飲之反傷元氣作脹。蛇繞不解。以熱湯淋之即脫。忤惡卒死。銅瓦器盛熱湯膈衣熨其腹。心腹卒痛欲死。以之漬手足。水冷則易之良。一名太和湯。

一名麻沸湯。

生熟湯

調中消食。治霍亂吐瀉。邪在上焦則吐。邪在下焦則瀉。邪在中焦則吐瀉交作。

此濕霍亂猶易治也。惟心腹絞痛。不得吐瀉。名干霍亂。俗名絞腸沙。其死甚速。古方用鹽熬熱童便調服極穩。勿與谷食。則米飲下咽亦死。以新汲水百沸湯合一盞和勻。(均用河水為要。)

酸咸。吐痰飲宿食。酸苦漏泄為陰也。此乃作黃 菜水。

甑氣水

以器盛取。沐頭長發令黑潤。朝朝用梳摩小兒頭久覺有益。小兒諸疳遍身。或面上生瘡爛成孔。白如楊梅瘡。百藥不效。用蒸糯米甑氣水掃瘡上。不數日即愈。

銅壺滴漏水

性滑。上可至顛。下可至泉。宜煎四末之藥。(說文曰漏以銅壺受水刻節晝夜百刻周禮周官曰挈壺氏掌壺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及冬則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鄭康成曰冬水凍故以火炊水沸以沃之謂沃漏也。)

桑柴火

主治癰疽發背不起。瘀肉不腐。及陰瘡瘰 流注 瘡頑瘡。然火吹滅。日炙二次。未潰拔毒止痛。已潰補接陽氣。去腐生肌。凡一切補藥諸膏。宜此火煎之。

炭火

櫟炭火宜 煉一切金石藥。 炭火宜烹煎炙焙百藥丸散。

蘆火竹火

宜煎一切滋補藥。

燈火

陽絡脈盛處。以燈心蘸麻油點燈淬之良。外痔腫痛者亦淬之。油能去風解毒。火能通經也。小兒初生。因冒寒氣欲絕者。勿斷臍。急烘絮包之。將胎衣烘熱。用燈炷于臍下往來燎之。暖氣入腹內。氣回自蘇。又燒銅匙柄熨烙眼弦內。去風退赤甚妙。惟燈用胡麻油蘇子油然者。明目治病。其余之油燈。煙皆損目。亦不治病。

燈花

主治敷金瘡。止血生肉。小兒邪熱在心。夜啼不止。以二三顆燈花調抹乳頭令吮之即止。得辰砂少許拌尤效。

艾火

灸百病。若灸風冷諸疾。入石硫黃末少許更妙。

神針火

治心腹冷痛。風寒濕痹。附骨陰疽。凡在筋骨隱痛者。針之火氣直達痛所甚效。

神針火者。五月五日取東引桃枝削為木針。如雞子長五六寸干之。干透。待用時以綿紙三五層襯于患處。將針醮麻油點著吹滅。乘熱針之。

雷火神針

以熟蘄艾葉末二兩。乳香沒藥穿山甲硫黃草烏頭川烏頭桃樹皮末各一錢。麝香五分為末拌艾。以濃紙裁成條。鋪藥艾于內。緊卷如指大。長三四寸。收貯瓶內。地下埋七日取出。用時于燈上點著。吹滅。隔紙十層。乘熱針于患處。熱氣直入。其效更捷。忌冷水。

白堊

味甘溫。治男子水藏冷。女子子宮冷。卒暴咳嗽。風赤爛眼。反胃瀉痢。為末敷痱子瘙癢。 研。生油調搽 瘡良。(即白 土也)

伏龍肝

味辛溫。調中止血。去濕消腫。治咳逆反胃。吐衄崩帶。尿血遺精。醋調涂腸風癰腫。研末敷臍瘡。臘月豬脂或雞子白調敷丹毒。水調服催生下胎。即灶心黃土也。年久對釜臍下者良。無濕者勿服。(得生地黃芩白術阿膠炙草炮姜名黃土湯治婦人血崩及血衄諸血病得阿膠蠶砂治婦人血漏得附子黃芩阿膠治便后下血)

東壁土

甘溫。治霍亂煩悶。泄痢溫瘧。療下部瘡脫肛。小兒臍風。摩干濕癬。此屋外向東之壁上土也。以新汲水攪化澄清服之。治霍亂吐瀉。嗜污泥者。以土調服即愈。

味辛溫止血生肌。飛絲塵芒入目。濃磨點之。點塞鼻中。止鼻衄。豬膽汁或醋磨汁涂癰腫。酒磨服治胞胎不下。五月午日午時。以蝦蟆嘴內填墨一塊曬之。日西取出墨。將蝦蟆放去。此墨治血癥極效。

松煙墨良。

釜臍墨

味辛溫。治中惡蠱毒。吐血血暈。以酒或水溫服。亦涂金瘡止血生肌。消食積。

舌腫喉痹。口瘡。陽毒發狂。一名釜煤。

百草霜

味辛溫。止血魘寐卒死。水化吹鼻效。即灶突上煙煤。

梁上塵

味辛苦微寒。治腹痛噎膈。中惡鼻衄。小兒軟瘡。消食積。止金瘡血出。齒齦出血。凡用倒掛塵。燒令煙盡。篩取末入藥。一名烏龍尾。

味辛苦澀溫。消食磨積。去垢除痰。治反胃噎膈。點痣靨疣贅。(以礦灰等分用小麥稈灰煎汁干為末針刺挑破水調點之一日三上即去須新合乃效)發面浣衣多用之。

孩兒茶

味苦澀微寒。清上膈熱。化痰生津。止血收濕。定痛生肌。涂金瘡口瘡陰疳痔腫。硼砂或冰片少許調涂。龜頭爛。合冰片涂之神效。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川市| 白银市| 随州市| 佛教| 阳朔县| 龙游县| 阳曲县| 皮山县| 兴城市| 庐江县| 乐清市| 苍溪县| 枣庄市| 清流县| 新干县| 合江县| 定安县| 岑巩县| 涪陵区| 清丰县| 三都| 恩施市| 柘城县| 若尔盖县| 松原市| 三原县| 沈阳市| 龙州县| 堆龙德庆县| 罗平县| 涡阳县| 枞阳县| 昌邑市| 夏邑县| 蓝田县| 南昌市| 清新县| 通州区| 新野县| 五台县| 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