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免
遭章
臺諫入奏疏言其罪,以請貶其人也。
彈奏
言其公罪,及合門御史臺糾其失儀等事。
合臺
自長官以下,各入一奏,以言人罪也。
按劾
謂按其事而申上,或免其職。
降授
降官者,繋銜首帶此二字。開禧征伐之際,嘗有權(quán)免軍官帶此之官。
責授
責者,不限降幾官之數(shù),徑指低階責授之。
聽勅
在朝大臣或被臺章,或先乞出,則一面般出國門,于寺觀中安泊以待命。
南行
仕宦得罪而南行者。蓋二廣多是瘴煙遠惡及水土惡弱之州縣,江西亦或有之,所以貶于其處也。
剝麻
本朝無誅大臣之典,故大臣有罪,亦多是先與宮觀,然后臺諫上章,得旨批依,別日又宣麻降之,漸次行貶。
居住
被責者,凡云送甚州居住,則輕于安置也。
安置
安置之責,若又重,則羈管、編管。
勒停
編管以上,則必除名勒停,謂無官也,故曰追毀出身以來文字。
量移
該恩原赦,則量移近里州軍。
逐便
既量移,如又該恩,則放令逐便。
敘復
被責之久,該恩敘復舊官者,自有格法。
退閑
宮祠
舊制有三京分司之官,乃退閑之祿也。神廟置宮觀之職以代之,取漢之祠官祝厘之義。雖曰提舉主管某宮觀,實不往供職也。故奏請者多以家貧指眾為辭,降旨必曰依所乞,差某處宮觀任便居住。惟在京宮觀,不許外居。
自陳
因奏請得祠祿者,將來尚可以復任職守。若朝命與之,則不佳也。故優(yōu)恩又有理作自陳之名也。
岳廟
選人使臣,則監(jiān)岳廟及宮觀之次等也。
引年致仕
古之大夫七十而致仕之例也。古則皆還其官爵于君,今則不然。故謂之守本官致仕,惟不任職也。若雖未及七十,但昏老不勝其任,亦奏請之,故曰引年。
憂難
致仕
官員不祿,先乞守本官致仕,續(xù)奏身故者,縁致仕合有蔭補恩澤也。
遺表
大中大夫以上不祿者,既奏致仕,復上遺表,則又有遺表恩例。
草土臣
丁憂者,既發(fā)喪居憂,如具銜,只稱草土臣。
駕幸臨奠
本朝禮例,毎大臣薨,皆駕幸其府第。臨奠之恩,多是其子孫上表辭免之。
勅葬
差中貴官監(jiān)護喪事。
宣葬
賜資財令辧葬事。喪家多愿宣葬,蓋省費如勅葬也。
丁憂
父母憂,解官持服,承重者亦同,軍官免之。若余親,則有給式假法。
謚法
自古有之,所以定生前之德行。毎一字,其義取用之端甚多。本朝立法,有雖無官而有德行者亦賜之。皆有擬文一道,太常博士撰,吏部考功奏行之。
從吉
大祥畢,服終,踰月從吉,謂改吉服也,然后朝見或參選。
余紀
書舗
凡舉子預試并仕宦到部參堂,應干節(jié)次文書,并有書舗承干。如學子乏錢者,自請舉至及第,一并酬勞書舗者。
承受
仕宦在外任者,自有專一承受干當之人,或是百司系籍人,或是門吏。凡有大小事務,為之了辧。
陶鑄
宰相擢用仕宦,謂之陶鑄者,取造化之義。向因留相家諱鑄,遂易為陶镕,正如避冦相名,書此準字也。
宅引
宰執(zhí)入堂,前有朱衣乗騎對引。若無常朝之日,則自府第入堂治事,謂之宅引入堂。
告詞
有四六句者,有直文者,并書于告軸。然侍從以上,須是四六句行詞。凡在內(nèi),但是班朝百司,雖廸功郎亦有之。若外任,須是京官通判以上則命詞也。若節(jié)度使以上,則又先次宣降麻制矣。
網(wǎng)袋
侍從以上資格者,官告皆有紫絲銀鐸鈴網(wǎng)袋貯之。
望祀
如五岳四之類,則毎歳皆降御名祝版祝之。若其余去處,皆望祀之。
車馬
宮人出入,其兵士呵喝車馬者。蓋舊來只是乗坐車子也。中興以來用肩輿,亦喝車馬。
揀班
班直等皆自三衙舊司指揮人兵及皇城司親事官揀中等之人充之,如捧日揀過東三班,天武揀過御龍直,驍騎揀過騎御馬之類。然本朝之制,班直不置隊伍。若敎習武藝,臨期整辧旗號。此最良法也。
京畿將
京師舊有十將,今第二將駐箚臨安府者,縁昔日差出招捉冦盜,因而屯此也。
破白合尖
選人得初舉狀,謂之破白。末后一紙足,謂之合尖,如造塔上頂之意。
過勘
在京關支請給等,須經(jīng)糧料院審計司過勘,及關會太府寺,方可支給。其外路大軍錢糧,自有分差糧審院施行。
打視
庫務差遣人及投軍人,須遠視目力,喝其指數(shù),謂之打視,防其目疾爾。
輪筆
官員分以文字書押,或以日,或以長貳,分而判押之謂。
集注
左右選注闕,集長貳廷坐,而下列愿注授之人,高唱其闕而問之,以授闕。
期集
應舉士人欲共陳其利便,則指定一所在,會集諸人定議,以申明之。行都差注諸大寺院頭首,亦集諸頭首相聚,定議此人行檢,保明申差,亦謂之期集。
同年郷會
諸處士大夫同郷曲并同路者,共在朝及在三學,相聚作會曰郷會。若同榜及第聚會,則曰同年會。
朝野類要跋
先五世祖元教授和卿府君,嘗建湖義學一區(qū)于始祖陽侯祠左,藏書數(shù)萬巻,以教里族之俊秀。繼罹壬辰兵變,蕩覆無遺。唯藏書流落人間者僅見,皆首書陽湖史氏義學書籍十字以別之。若是編朝野類要、亦其一也。迄今百八十年余、手澤猶新。學得而捧誦之、感交集、因重刻之、庶幾存先世之羊云。若夫興衰起廢,以圖纉承前烈,則深有望于吾宗之杰然者焉。弘治改元春三月望,嗣孫進士學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