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草部下(3)

  • 本草經解
  • 葉桂
  • 3182字
  • 2015-11-10 19:39:49

制 方:貝母、姜汁丸。治憂郁不伸。同濃樸丸。化痰降氣。同知母、牡蠣末。豬蹄湯調服。治乳汁不下。專末。治吐血衄血。吹鼻中。治吹乳作痛。同知母、前胡、麥冬、葛根、甘草。治傷寒煩熱。同陳皮、前胡、石膏、知母、麥冬、竹瀝。治痰瘧。同白芷、白蒺藜。治郁癥乳癰。

葶藶子

氣寒。味辛。無毒。主癥瘕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炒用)葶藶子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太陽寒水膀胱經、手太陽寒水小腸經。味辛無毒。

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氣味降多于升。陰也。其主癥瘕積聚結氣者。氣結聚而成積。

有形可征者謂之癥。假物成形者謂之瘕。葶藶入肺。肺主氣。而味辛可以散結也。小腸為受盛之官。飲食入腸。寒熱之物。皆從此運轉。如調攝失宜。則寒熱之物積矣。葶藶氣寒可以去熱。味辛可以散寒。下泄可以去積也。破堅者辛散之功。逐邪者下泄之力。十劑云。泄可去閉。葶藶是也。肺者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葶藶入肺入膀胱。辛寒下泄。所以通利也。

制 方:葶藶炒成末蜜丸。大棗同煎。治肺癰喘急。及支飲不得息。同棗肉丸。治通身浮腫。專酒浸。治腹脹積聚。

元參

氣微寒。味苦。無毒。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乳余疾。補腎氣。令人明目。(蒸曬)元參氣微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絡經。氣味俱降。陰也。腹中者心腎相交之區也。心為君火。心不下交于腎。

則火積于上。而熱聚腎為寒水。腎不上交于心。則水積于下而寒聚矣。元參氣寒益腎。味苦清心。心火下而腎水上。升者升而降者降。寒熱積聚自散矣。女子以血為主。產乳余疾。產后諸癥以產血傷也。心主血。味苦清心。所以主之。補腎氣者。氣寒壯水之功也。令人明目者。益水可以滋肝。清心有以瀉火。火平水旺。目自明也。

制 方:元參同生地、甘菊、蒺藜、杞子、柴胡。能明目。同貝母、連翹、甘草、花粉、薄荷、夏枯草。治瘰 。同升麻、甘草。治發 咽痛。同知母、麥冬、竹葉。治熱病燥熱煩亂。

天花粉

氣寒。味苦。無毒。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絕傷。

天花粉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足太陽寒水膀胱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心火內爍。則津液枯而病消渴。膀胱主表。火盛則表亦熱而身熱也。其主之者。苦寒可以清火也。心為君火。火盛則煩滿大熱。其主之者。寒以清之。苦以泄之也。火盛則陰虛。補虛者。清潤能補陰虛也。陰者中之守。安中者苦寒益陰。陰充。中有守也。其主續絕傷者。血為陰。陰虛則傷。陰枯則絕。

花粉清潤。則虛者滋。枯者潤也。實名(栝蔞)。甘寒之性。能解陽邪。所以主傷寒陽邪結胸也。

制 方:花粉同川蓮。治心火乘金消渴。同人參、麥冬。治肺津枯消渴。同麥冬、竹葉。治心火煩渴。實同川蓮、枳實。名小陷胸湯。治傷寒結胸。

牛蒡子

氣平。味辛。無毒。主明目補中。除風傷。(一名惡實酒蒸拭凈焙)牛蒡子氣平。稟天秋平之金氣。味甘無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氣味降多于升。陰也。牛蒡氣平清熱。味辛散郁。郁熱清。則目得血而能視矣。所以明目。中者陰之守也。人身陰陽。求之升降。牛蒡辛平清肺。肺氣下降則陰生。所以補中也。風傷于衛。衛附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辛平疏肺。則皮毛解散。所以除風傷也。

制 方:牛蒡同紫草、犀角、生地。治痘血熱不出。同桔梗、甘草。治風熱咽痛。

甘菊花

氣平。味苦。無毒。主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

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

甘菊氣平。稟天秋平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

氣味俱降。陰也。味苦清火。火抑金勝。發花于秋。其稟秋金之氣獨全。故為制風木之上藥也。諸風皆屬于肝。肝脈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肝風熾則火炎上攻頭腦而眩。火盛則腫而痛。其主之者。味苦可以清火。氣平可以制木也。肝開竅于目。風熾火炎。則目脹欲脫。其主之者。制肝清火也。手少陰之正脈。上走喉嚨。出于面。合目內 。心為火。火甚則心系急而淚出。其主之者。苦平可以降火也。皮膚乃肺之合。肌肉乃脾之合。木火刑肺金脾土。則皮膚肌肉皆死。甘菊稟金氣。具火味。故平木清火而主皮膚死肌也。其主惡風濕痹者。風濕成痹。風統于肝。甘菊氣平。有平肝之功。味苦有燥濕之力也。久服利血氣者。肺主氣。氣平益肺。所以有利于氣。心主血。味苦清心。所以有利于血。利于氣。氣充身自輕。利于血。血旺自耐老。氣血皆利。其延年也必矣。

制 方:甘菊搗汁。治疔瘡。重九采花末服。治酒醉不醒。同杞子丸服。終身無目疾瘡疽。同谷精草、綠豆皮等分末。治目翳。

丹皮

氣寒。味辛。無毒。主寒熱中風。螈 驚癇。邪氣。除癥堅瘀血。留舍腸胃。

安五臟。療癰瘡。

丹皮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手太陽寒水小腸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氣味降多于升。陰也。寒水太陽經。行身之表而為外藩者也。太陽陰虛。則皮毛不密而外藩不固。表邪外入而寒熱矣。其主之者。氣寒可以清熱。味辛可以散寒解表也。肝者風木之臟也。肺經不能制肝。肝風挾濁火上逆。中風螈 驚癇之癥生矣。丹皮辛寒。益肺平肝。肝不升而肺氣降。諸癥平矣。小腸者受盛之官。與心為表里。心主血。血熱下注。留舍小腸。瘀積成瘕。形堅可征。丹皮寒可清熱。辛可散結。所以入小腸而除瘕也。五臟藏陰者也。辛寒清血。血清陰足而藏安也。榮血逆于肉里。乃生癰瘡。丹皮辛寒。可以散血熱。所以和榮而療癰瘡也。

制 方:丹皮同防風末酒服。治癩疝。同麥冬、五味、白茯、甘草、木通、生地。治心包絡之火。

黃連

氣寒。味苦。無毒。主熱氣目痛 傷淚出。明目。腸 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

久服令人不忘。(酒炒吳茱萸同炒姜汁炒)黃連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

氣味俱降。陰也。其主熱氣目痛者。心主火。火氣熱。心病舍肝。肝開竅于目也。黃連苦寒。所以清火也。手少陰之正。出于面。合目內 。手少陰為心火。火盛則心系急而淚出。

傷淚出皆心火也。黃連清心。所以主之。實則瀉其子。心者肝木之子也。清心則肝邪瀉。所以明目也。大腸為庚金之腑。心火乘之。則津液化成膿血。痛而下痢矣。其主之者。寒以清火。苦以泄熱也。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婦人陰中乃腎竅也。熱勝則腫。腫痛者火盛也。黃連入腎。寒苦清火。所以主之。其久服令人不忘者。入心清火。火清則心明。能記憶也。

制 方:黃連同西河柳、黃芩、黃柏、石膏、知母、甘草。治痧疹已透。煩躁不止。同當歸、棗仁、圓肉、生地、黃芩、黃柏、黃 。治火癥盜汗。同槐花、枳殼、乳香、沒藥。治痢純血腹痛。同五味、麥冬、干葛。治酒病。同麥冬、五味。治卒消渴小便多。同人參、蓮子。治虛痢。專為末丸。名瀉心丸。治心實心痛。同吳茱萸、神曲丸。治肝火作痛。同白術、陳皮、神曲丸。名四物丸。治胸中嘈雜作痛。同白茯。治思想所致白淫。同木香丸。名香連丸。治痢。

同炮姜末。治氣痢后重。

黃芩

氣平。味苦。無毒。主諸熱。黃膽。腸 泄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

(酒炒)黃芩氣平。稟天秋涼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

氣味俱降。陰也。心者火臟也。十二官之君。諸熱之主也。苦平清心。故主諸熱。黃膽者濕熱乘脾之癥也。脾為太陰濕土。土濕熱。則本色現而發黃膽。黃芩苦平清肺。肺亦太陰。太陰濕熱退。而脾疸亦平也。肺與大腸為表里。大腸濕熱則腸 泄痢。黃芩清肺。肺清則通調水道。而濕熱下逐。腸肺復其燥金之氣。而泄痢愈矣。肺司水道。熱則肺失清肅之令。而水道不通。水因而蓄焉。黃芩清肺。則化氣下及膀胱而水下逐矣。血閉者。實熱在血分而經閉不通也。心主血。味苦清心。則能下泄。所以主之。惡瘡疽蝕者。瘡疽敗壞潰腐而不收口也。火瘍者。火傷瘡也。皆心火有余而腐壞肺之皮毛也。苦平清心肺。所以主諸痛癢瘡瘍也。

制 方:黃芩同白芍、甘草。名黃芩湯。治濕熱腸痛。及瀉痢。同白芍、甘草、半夏。治吐瀉。

同白芍、麥冬、白術。治胎不安內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信县| 东辽县| 翁牛特旗| 固镇县| 上高县| 综艺| 喀喇| 莱州市| 安丘市| 通渭县| 南岸区| 乐亭县| 新密市| 长葛市| 五大连池市| 湖口县| 团风县| 六盘水市| 来安县| 黎川县| 安国市| 和田市| 阜新| 邮箱| 浏阳市| 许昌县| 海晏县| 蚌埠市| 泾源县| 邻水| 桐庐县| 虞城县| 资中县| 云林县| 林口县| 孟津县| 乐山市| 伊宁县| 扶绥县| 泗水县| 瑞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