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5章

何物火不燒  而風不能壞

水災壞地時  何者水不漬

世尊偈答曰。

福火所不燒  福風不能壞

福水所不漬

雖非福亦不燒但燒其果。無量等亦不燒。福亦不燒果。以是故佛契經說。色界一切善根中。說無量等思惟福如佛契經說。慈正受時火所不燒。毒所不中。刀所不傷。不由他橫死。問曰。何以故慈正受時。火所不燒。毒所不中。刀所不傷。不由他橫死。尊者婆須蜜答曰。彼定無諍。是故諍不能動。重說曰。彼定極大威神。是故諸天所護。重說曰。色界四大現在前故。彼患不能動。如彼色界四大充滿。身體合一極厚如石。是故彼患不能動。是謂慈正受時火所不燒毒所不中刀所不傷不由他橫死。問曰。悲喜護正受時此患能動耶。不動耶。若動者何以故慈正受不動。悲喜護而動耶。若不動者何以故但說慈正受不動。不說悲喜護正受。作此論已。答曰。悲喜護正受亦不動。問曰。何以故說慈正受不動。不說悲喜護正受耶。答曰。應說如說慈悲喜護亦爾。若不說者。是世尊有余言。此現義義門義度義略當知是義。或曰。悲喜護雖正受時不動。但起時或能動。慈起亦不動。或曰。悲喜護雖正受時不動。起或能傷壞。慈起亦不傷壞。或曰。根本悲喜護正受時雖不動。但悲喜護方便可動。慈方便亦不動。說者有一人。得欲界慈方便。彼以不知犯于王法。為執事所收將送王所。王當爾時乘大象出城。遙見彼人顧問左右。此是何人。臣白王曰。此人犯于王法。愿王罰之。王時手執古律省其過狀。此人所犯法。王應手行刑。王怒隆盛以劍投之。彼人見王嗔恚。尋方便行慈正受。如豆投木即還墮地。彼劍如是投身即還墮王足下。時王驚怖問彼人曰。汝行何術。作何蠱道。施何幻化。彼人對曰。大王。愿王歡喜。我不作術不作蠱道及以幻化。王問曰。若不爾者此云何。彼人對曰。我見王嗔。于天王所行于慈心。是故此劍不害我身。是故可知慈方便亦不動。況根本慈耶。以是故說慈正受時不動。不說悲喜護。如佛契經說。慈修習多修習能除諍。悲修習多修習能除恚。喜修習多修習能除不樂。護修習多修習能除害。問曰。無量等能除結耶。不能除結耶。若無量等能除結者。此定揵度云何通彼說。慈除何系結。答曰。無處所。悲喜護除何系結。答曰。無處所。若無量等不除結者。此契經云何通。作此論已。答曰。無量等不能除結。問曰。若爾者定揵度所說善通。此契經云何解。答曰。除結有二種。一者須臾除。二者究竟除。如須臾除者。是佛契經所說。慈修習多修習能除諍。悲修習多修習能除恚。喜修習多修習能除不樂。護修習多修習能除害。如無量等不能究竟除結者。如定揵度所說。如是此二說為善通。如佛契經說。慈修習多修習除淫諍。護修習多修習亦除諍。問曰。何諍慈能除。何諍護能除。答曰。諍有二種處諍非處諍處。諍者慈能除。非處諍者護能除。復有二種諍。一者欲舍眾生命。二者系眾生。謂舍眾生命慈能除。謂系眾生者護能除。如是諍慈除。如是諍護除。如佛契經說。不凈修習多修習能除淫欲。慈修習多修習除淫欲凈。問曰。何淫不凈能除。何淫慈能除。答曰六種欲。一色欲。二處欲。三行欲。四淫欲。五更樂欲。六莊飾具欲。色欲者以不凈除。處欲者以慈除。行欲者不凈除。更樂欲者以慈除。淫欲者以不凈除。莊飾具欲者以慈除。如是欲不凈除。如是欲以慈除。如世尊契經說。如是修習慈心解脫。如是多修習能得阿那含果。或復上得。問曰。如無量等不能除結。何以故說如是修習慈心解脫。如是多修習能得阿那含果。或復上得。答曰。此佛契經以圣道名說慈。佛說圣道多種名。或以痛為名。或以想為名。或以思為名。或以意為名。或以信為名。或以精進為名。或以念為名。或以定為名。或以慧為名。或以燈為名。或以我為名。或以石山為名。或以華為名。或以水為名。或以痛為名者。如所說。比丘覺已此苦知如真。此習盡道知如真。是謂痛為名。或以想為名者。如所說。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除一切淫欲。一切色欲。一切無色欲。一切無明。一切自慢。是謂想為名。或以思為名者。如所說。未那若思及行黑黑報。謂思能除。是謂思為名。或以意為名者。如所說偈。

當制意入處  謂無所有緣

終不染著世  可受一切供

是謂意為名。或以信為名者。如所說偈。

信能度流  不放逸海  真諦除苦

慧應清凈

如所說。舍利弗信成就。若比丘比丘尼除去不善修行于善。是謂信為名。或以精進為名者。如所說。阿難精進能轉成道。如所說。舍利弗圣弟子成就精進力。除去不善修行于善。是謂精進為名。或以念為名者。如所說。我說一切中念。如所說。舍利弗圣弟子成就于念。如守門人。除去不善修行于善。是謂念為名。或以定為名者。如所說偈。

定者是道  非定非道  定以自知

五陰興衰

如所說。舍利弗圣弟子成就三三昧。須除去不善修行于善。是謂定為名。或以慧為名者。如所說偈。

慧為世間妙  能趣有所至

能用等正智  生老病死盡

如說所說慧過一切法上。如所說。諸妹圣弟子以慧刀斷一切結縛使惱纏。重斷打重打割剝。是謂慧為名。或以燈為名者。如所說偈。

勤修不放逸  受攝及調御

慧者能然燈  癡闇不能壞

是謂燈為名或以我為名者。如所說。比丘我者圣八道。是謂我為名。或以石山為名者。如所說。比丘大石山者堅固常住不壞。一切同一體等見是。是謂石山為名。或以華為名者。如所說。比丘生七覺花者七覺是。是謂花為名。或以水為名者。如所說。比丘成就八味水者圣八道是。是謂水為名如此佛說圣道多種名。如是佛契經說。圣道以慈為名。或曰。謂慈意慈解脫計慈意方便。或凡夫時求阿那含果。或圣人時求阿那含果。謂凡夫時求阿那含果者。彼除欲界結時得慈意解脫。彼若取證彼得阿那含果。謂圣人時求阿那含果。除欲界結得阿那含果。于阿那含果上得慈意解脫。以是故說。如是修慈意解脫。如是多修習得阿那含果。或復上得。但無量等不除結。問曰。無量等何者最妙。有一說者。慈為最妙。謂慈正受一切眾不能傷害故。更有說者。悲為最妙。謂佛發于大悲而說法。問曰。何故但說大悲而不說大慈大喜大護。答曰。應說如說大悲。大慈大喜大護亦爾。謂從佛意中功德可得盡應說大。何以故。佛世尊無量愍心饒益心善心。是故謂從佛意中功德可得盡應說大。更有說者。此不應難。何以故。若悲即是大悲者可難。但悲異大悲異。問曰。若悲異大悲異者。悲及大悲何差別。答曰。即以名為差別。一者悲。二者大悲。或曰。地亦有差別。悲在七地。大悲根本第四禪地。或曰。意亦有差別。悲佛辟支佛聲聞同。大悲但佛非余。或曰。身亦有差別。悲者男女身可得。大悲者男身可得非女身。或曰。除結亦有差別。悲無貪。善根能除貪。大悲無愚癡。善根能除癡。或曰。行亦有差別。悲者能悲不能救。大悲者亦能悲亦能救。如二人在河岸上。彼時河中有漂溺人。彼一人意雖欲拔濟。而無有力但索掌而住。彼第二人有意亦有力。拔濟彼人著安隱處。如彼一人見已索掌而住無力者。悲亦如是。如彼第二人有意亦有力拔濟彼人著安隱處者。大悲亦如是。尊者曇摩多羅說曰。諸尊佛世尊大悲。從久遠來極微入遍一切入等攝。一切眾生聲聞何能悲。及色無色界眾生。

問曰。何以故說大悲。答曰。以大賈得故名大悲。非如聲聞道以一施以一人故。亦非如辟支佛道一楊枝施一把施故。但一切極妙事極愛物施。除非己有。然后可得。是謂大賈得故名大悲。或曰。生大身故名大悲。非如聲聞道辟支佛道不具身可得。但彼大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紫磨金色圓光一尋。梵音聲妙如迦毗陵鳥。視之無厭。是謂生大身故名為大悲。或曰。以大方便求得故名大悲。非如聲聞道一種二熟三解脫。亦非如尊者舍利弗六十劫中增益智慧。亦非如辟支佛百劫中增益智慧。但具足三阿僧祇劫。修無量苦行然后可得。是謂大方便求可得故名為大悲。或曰。極多饒益眾生故名為大悲如此眾生愿求佛道。愿求辟支佛聲聞道。得大富生豪貴家。顏貌端正生天上人中。彼一切皆由大悲。是謂多饒眾生故名為大悲。或曰。墮大塹眾生能拔濟之故名為大悲。如佛見眾生墮于五趣而度脫之安處道果。彼一切皆由大悲故。是謂墮大塹眾生能拔濟故名為大悲。或曰。能動大護山故名為大悲。佛世尊于四禪地不共游處名為大護。謂佛護現在前時。爾時一切眾生地獄餓鬼畜生熾燃。如甘蔗竹[竺-二+韋]稻麻。叢林熾燃。佛于彼處心無傾動。如大悲現在前已。爾時佛身極堅固力。大悲能動如風吹芭蕉樹。是謂能動大護山名為大悲。或曰。以大士能入考掠中故名為大悲。如佛化作末羅力士形。或作瓦師形。或作乞人形。或作妓女形。手牽難陀至五趣中。為鴦崛魔故。回前地令后廣。回后地令前廣。佛常定不亂。口出廣長舌而自覆面。極成就慚愧。為女人現陰馬藏。舍妙禪樂。舍極妙佛法。為教化故。過百千億鐵圍山大鐵圍山至恒沙國土。一切由大悲故。是謂大士能入大考掠中名為大悲。如世尊律所說。世尊為眾生慈滿已而說法。問曰。謂世尊為眾生慈滿故而說法。彼眾生得樂耶。不得樂耶。若眾生得樂者。何以不以慈滿一切地獄餓鬼畜生天人。而為說法。若彼眾生不得樂者。此偈云何通。

如鬼心念惡  若往著于人

不觸亦不害  能令生痛畏

彼鬼心念惡者。能動惡果。況佛心念善不動善果耶。作此論已。說曰。世尊為眾生慈心滿為說法。彼眾生得樂。問曰。若樂者何以故。不以慈滿一切地獄餓鬼畜生天人。而為說法。答曰。世尊觀眾生行轉不轉。謂眾生作轉行。為彼慈滿而說法。謂眾生作不轉行。不為慈滿而說法。更有說者。世尊為眾生慈滿說法者。彼眾生不得樂。問曰。若眾生不得樂者。此偈云何通。

如鬼心念惡  若往著于人

不觸亦不害  能令生痛畏

答曰。佛世尊無量種慈滿。或以神足。或現愛緣。或知樂。或善細滑。或清涼影。或以神足者。如所說。世尊最后游世間。至波婆國閻浮林精舍。波婆國人聞世尊游世間。到此波婆國閻浮精舍。波婆國人聞已。聚集一處共設要令。我等盡當往見世尊。若不往者。當罰舊金錢五百枚。彼設如是要令已。一切往詣世尊所。爾時大臣留枝。于世尊所無敬信意。彼亦往至世尊所。彼時阿難遙見大臣留枝來。見已告言。善來。善哉善哉。留枝。汝能來見世尊。此世尊具足無上福田。不久無常所壞。留枝大臣曰。阿難。我不故來見沙門瞿曇。我但不違親里要令故耳。尊者阿難謂留枝。不違親里何等要令。大臣留枝曰。尊者阿難。我等親里聚集一處共設要令。我等盡當往見世尊。若不往者當罰舊金錢五百枚。尊者阿難。我寧與舊金錢五百枚。不愿來見沙門瞿曇。但我作是念。無令于親里有諍。于是尊者阿難牽大臣留枝臂。至世尊所。到已白世尊曰。唯世尊。此大臣留枝。本舊親里。然于世尊無信敬心。唯愿世尊。善為說法。令于世尊有信敬心生于歡喜。彼留枝心行愛志亂不定。諸佛世尊終不為亂志者說法。彼時世尊離處不遠。化作沸屎地獄。深廣無量。令彼舉聲。有大臣名留枝。于世尊所無信敬心。彼命終已當生此中。大臣留枝見大地獄。聞聲已恐懼生厭。佛世尊知彼恐懼生厭已。隨順說極妙法。大臣留枝聞法已。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此佛以大慈滿大臣留枝。問曰。云何說慈滿。答曰。彼神足是。復次或以神足。如所說。調達勸阿阇世王。有象名檀那波勒。以清酒飲之令醉。放使奔趣害于世尊。彼時象遙見世尊。便走趣向彼。時世尊遙見象來。見已左右面化作極高墻。后化作極大澗。深百千丈。上化極大山雷聲而下。在前化五大師子。彼象見五大師子已。極大恐怖回視左右。面有極大墻。還回視后有極大澗。深百千丈。而仰視大火山雷聲而下。見已謂生一切世火燃想。佛世尊見象大畏懼已。還攝卻五大師子。卻五大師子已。唯見佛足下清涼。見已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世尊足。以鼻投世尊足。彼時世尊諸相莊嚴紫磨金色。滿五千福祐一切。世尊以右手摩象頭。摩象頭已醉便解。醉解已。世尊為說偈曰。

象莫害大龍  象龍出世難

象莫害大龍  終不生善處

不應捶而捶  無恚而生恚

當受十倍報  速疾往生彼

當受極苦痛  身體亦毀壞

當遭困重疾  心亂志惱惡

或遭災困厄  為他所誹謗

或親戚離別  錢財盡亡失

居宅諸所有  為火所焚燒

身壞無有慧  當生地獄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源市| 翼城县| 文昌市| 柳江县| 张家界市| 满洲里市| 东乌珠穆沁旗| 雷州市| 衡南县| 巴彦县| 云阳县| 霍城县| 桃园县| 乌兰浩特市| 象州县| 大渡口区| 乐清市| 宣化县| 青冈县| 高青县| 蕲春县| 林口县| 前郭尔| 江口县| 巴青县| 拉萨市| 河池市| 金山区| 禹州市| 屯留县| 定陶县| 西充县| 吉隆县| 高尔夫| 康乐县| 烟台市| 雷州市| 东乌珠穆沁旗| 隆安县| 浦县| 开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