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韻伯曰。“滑石能上清水源。下通水道。從小便而泄。炙甘草稟草中沖和之性。調和內外。止渴生津。用以為佐。保元氣而瀉虛火。則五臟自和矣。”又據原文謂“如發表,用豆豉、蔥頭煎湯調服”者。因蔥白、豆豉即古方之蔥豉湯。為治新邪初感引動伏熱之要劑。是以張路玉謂“本方藥味雖輕。功效最著。凡虛人風熱伏氣發溫。及產后感冒。
靡不隨手獲效”也。
大柴胡湯 小柴胡湯(二方見前)
第二十一·黃心舌
舌有黃心色者。必初白苔而變黃色也。皆表而傳里。熱已入胃。宜急下之。若下遲必變黑色為惡癥。為惡亢害鬼賊。
邪氣深也。不治。宜用調胃承氣湯下之。
黃心舌傷寒由表入里。舌苔必然先白后黃。及至純黃無白。邪已離表入里。即仲景所云“胃家實”也。因舌中屬胃。凡腸中有燥矢。舌心必然黃燥、或黃濃焦老。中心裂紋起刺。腹中硬滿脹痛。急用調胃承氣湯下之。否則由黃轉黑而燥。大便秘結。猶可以承氣下之。如若失治。舌變枯黑燥裂。堅斂焦刺。乃是腎津胃液俱竭。情勢危險。是屬不治之癥矣。倘如不忍坐視。惟以大劑滋液清熱之品。希冀萬一而已。原文所謂“宜用調胃承氣湯”之句。應在“宜急下之”之下。非在“不治”之下。古書文法。類多如是。不獨此條為然也。
調胃承氣湯(見前方)
第二十二·左邊白苔舌
舌左有白苔而自汗出者。不可下。宜白虎湯加人參三錢服之。
左邊白苔舌舌左邊主胃。故白色在左。其苔必燥。而自汗出。則為胃熱熾盛。是以治法宗仲景《傷寒論》“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之例。蓋以汗出過多。恐傷陽明之液。故用白虎加人參。急救胃液而滋陽明之燥也。
白虎湯(方見前)
第二十三·右邊白滑舌
舌右有白苔滑。病在肌肉。為邪在半里半表。必往來寒熱。宜小柴胡湯和解之。
右邊白滑舌凡風寒之入。由皮毛而腠理。為陽明少陽之界。作表癥看。非邪已入陽明之里。而復傳于少陽也。如外證身熱微寒。或往來寒熱。舌苔中白邊紅、或根白尖紅。脈象弦滑者。此邪在于肌肉腠理之間,陽明少陽之界。治宜解肌為主。以取肌表之汗。則寒熱自退。因少陽在太陽陽明之間。是以少陽之癥。有兼太陽者。有兼陽明者。茲以陽明兼少陽為病。舌右白滑而往來寒熱。治法宗仲景《傷寒論》“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 然汗出而解也”之意。故用小柴胡湯治之。俾上焦之痰飲化而津液行。胃氣一和。
然汗出。則寒熱自解矣。
第二十四·左邊白滑舌
舌左見白苔滑者。此臟結之證。邪并入臟。難治。
左邊白滑舌臟結之證。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而入陰筋。外證無往來寒熱。初時病從表入。因醫者下之太早。邪氣久伏不發而成。《傷寒論》云。“何謂臟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
名曰臟結。舌上白苔滑者難治。”又曰。“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又曰。“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死。”但臟結可分為三種。如新陳之邪。互相交結而不解。痞連臍旁者。脾臟結也。痛引少腹者。腎臟結也。自脅入陰筋者。肝臟結也。若三陰之臟俱結。則其人必主死矣。今白滑之色。
見于舌之左根。可知其痛在于臍之左旁。此時汗之無益。下之無效。故為難治之癥也。
第二十五·中黃邊白舌
舌見四圍白而中黃者。必作煩渴嘔吐之癥。兼有表者。五苓散、益元散兼服。須待黃盡。方可下也。
中黃邊白舌表邪未罷。將欲化熱。則舌見邊白中黃。其苔必然粘膩。因為水停胸中而津不升。則作煩渴,甚則渴欲飲水。水入即吐矣。治宜用五苓散以發汗。則膀胱之氣化而津液生。嘔渴自止。蓋以膀胱化水下出為小便。化氣外出于皮毛。皮毛又為肺所主。故兼用益元散清肺利濕以助之,原文所謂“須待黃盡”,是待舌苔純黃而言。倘如舌變純黃而濃燥者。方可用攻下之劑。惟在嘔吐之時。如能兼用瀉心湯法則奏效尤速也。
五苓散 益元散(二方見前)
第二十六·黃苔黑點舌
舌見黃色而有黑點者。邪遍六腑。將入五臟也。服調胃承氣湯下之。次進和解散。十救四五也。
黃苔黑點舌黃苔主里。如見黑點芒刺。必是老黃焦燥,外證必有口渴身熱。譫語便閉。此系胃中熱極。將由腑而入臟。
急宜調胃承氣湯。以清熱邪而保胃液。得能黃苔稍退。熱勢已減。而后再進和解散也。惟和解散中之藥性。過于辛溫升散。在愚見不如用涼膈散為穩。
調胃承氣湯(方見前)和解散陳皮(一錢) 濃樸(姜制一錢) 本 桔梗(各五分) 甘草(炙五分) 蒼術(三錢)上 咀。水一鐘半。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渣。不拘時服。
此方即平胃散加 本、桔梗也。取蒼術之苦甘。長于發汗而燥濕。濃樸苦溫。能散濕滿而平胃。因濕之不行。
由于氣滯。故佐陳皮以理氣。甘先入脾。故使甘草以補脾。名曰平胃者。先賢謂“培卑監之土而使平”也。今加以 本之辛溫上達。能祛風邪而行濕。桔梗苦辛上行。能載諸藥以上浮。由是觀之。則此方為祛風行濕理氣健脾之劑也。
第二十七·根黃尖白舌
舌見根黃尖白者。表少里多。宜天水散一服。涼膈散二服。合而服之。脈弦者。防風通圣散主之。
根黃尖白舌舌根屬下脘。舌尖屬上脘。此舌根黃尖白。病系外寒里熱。即世俗所謂寒邪包火之癥。或表邪入里。已成表少里多之候。外證必熱多寒少。故用涼膈散合天水散。以通水道而清膈熱。如若脈弦。此是邪尚在表。故用防風通圣散。以解風熱之邪也。亦有根黃尖白。不甚干燥。短縮不能伸出自如者,痰挾宿食之證也。宜用下法以治之。
天水散 涼膈散(二方見前)防風通圣散(從名醫方論新補)防風 川芎 當歸 芍藥 大黃 薄荷 麻黃 連翹 芒硝(各半兩) 石膏 黃芩 桔梗(各一兩) 滑石(三兩) 甘草(三兩) 荊芥 白術 梔子(各二錢半) 生姜(三片)每服三錢。
吳琨曰。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泄。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熱之在巔頂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黃、芒硝。通利藥也。風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梔子、水道藥也。風熱之在決瀆者得之。由溺而泄。風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藥也。而連翹、黃芩又所以祛諸經之游火。風之為患。
肝木主之。川芎、歸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術。所以和胃氣而健脾。劉守真氏長于治火。此方之旨,詳且悉哉。
第二十八·純黃隔瓣舌
舌見黃而澀。有隔瓣者。熱已入胃。邪毒深矣。心火煩渴。急宜大承氣湯下。若身發黃者。用茵陳蒿湯。下血。用抵當湯。水在脅內。十棗湯。結胸甚者。大陷胸湯。痞用大黃瀉心湯。
純黃隔瓣舌黃苔起瓣。系是臟腑實熱已極。或因溫暑熱邪。灼爍胃液。或因溫燥之藥。誤投劫津。致熱毒熏蒸而現此舌。外證必大熱、大渴。面赤、唇紅。甚則譫語、神昏。治宜大承氣湯。以急下而救液。至于發黃之證。有濕熱與蓄血之異。如陽明熱勝挾濕而發黃者。外證遍身無汗。但頭汗出而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此系熱不得越。郁蒸為黃也。治宜茵陳蒿湯。苦寒通泄。使內瘀之熱下趨。則黃從大便而解。如發黃而小便清利。或大便反易。脈象沉細而結。此是蓄血之發黃也。治宜抵當湯。以消瘀而退黃。更有懸飲之病。脈象沉弦而細。因其水飲。凝結,懸于胸脅之間。以致咳引內痛。照此證狀。不得誤認為結胸。治宜十棗湯。直達病所。使水飲下趨而無結痛之患。又有結胸之癥。因病初在太陽。
醫者失表而誤下之。則邪熱入里與內蓄之水飲結于胸中。脈象沉緊。心下痛而按之石硬。此系熱實而致結胸。治宜大陷胸湯。使其軟堅破積而導去熱邪。夫病在于陽而反下之,熱入而為結胸,既已述其病狀與治法,然亦有病發于陰而反下之。因而作痞者。不可不知也。但痞與結胸。同為硬滿之癥。當以痛與不痛而辨明之。如滿而硬痛。是謂結胸。滿而不痛。是謂痞滿。凡治傷寒。大下之后而復汗之。則正虛邪入。心下成痞。外證如有惡寒、身熱。先宜治以解表之劑。待其表解之后。再進大黃瀉心湯。以攻痞而滌熱。此言舌苔純黃起瓣。固宜大承氣湯之峻下。然須詳審病證。仔細診察。
否則如發黃有濕熱與蓄血之別。又有懸飲與結胸之辨。倘若誤用承氣。更有結胸與痞滿之變也。
大承氣湯濃樸(姜制三錢) 枳實(麩炒二錢) 大黃(二錢) 芒硝(二錢)每服一兩。水一鐘半。先煎枳實。候熱,方入大黃。再煎數沸。入芒硝。煎三五沸。去渣熱服。
大承氣湯之功用。取其急下之義。如陽明證之譫語、潮熱。及二陽并病以致潮熱。或陽明下后。心中懊而煩。腹滿痛。本有宿食。又如少陰證之口燥、舌干。或自利清水。色純青等證。皆因胃中熱極而燥矢為患,故用大黃之苦寒。滌腐穢而清熱毒。芒硝苦咸而化燥矢。又有枳樸以消留滯之氣。夫大腸為傳導之官。變化出焉。然則大承氣者。
所以通泄大腸。而承制胃中之熱氣者也。
茵陳湯茵陳(五錢) 大黃(三錢) 山梔子(七枚)上每服一兩。水一盞半。先煎茵陳半熟。次入二味。再煎去渣。通口熱服。
柯韻伯曰。茵陳稟北方之氣。經冬不凋。傲霜凌雪。遍受大寒之氣。故能除熱邪留結。率梔子以通水源。
大黃以調胃實。令一身內外瘀熱。悉從小便而出。腹滿自減,腸中無傷。乃合引而竭之之法。此陽明利水之圣劑也。
抵當湯水蛭(糯米炒七個) 虻蟲(炒去羽足七個) 大黃(三錢)上作一服,水一盞半,煎一鐘,去渣,通口服。
張仲景先生之抵當湯。尚有桃仁一味。今無桃仁。諒系原書失載所致。至于方義。先哲柯韻伯已甚詳晰。
爰述其言曰。蛭蟲之善飲血者,而利于水。虻蟲之善吮血者,而猛于陸。并取水陸之善取血者以攻之。同氣相求。更佐桃仁之苦甘。推陳致新。大黃之苦寒。蕩滌邪熱。故名抵當也。若熱雖盛而未狂。少腹滿而未硬。宜小其制為丸以緩治之。
十棗湯芫花(醋浸炒) 大戟 甘遂(煨各等分)上每服二錢。弱人減半。以水一鐘半。大棗十枚。劈碎。煎取八分。去渣。通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