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3章

辯智品

已說如來不共功德。共功德今當辯。頌曰。

復有余佛法  共余圣異生

謂無諍愿智  無礙解等德

論曰。世尊復有無量功德。與余圣者及異生共。謂無諍愿智無礙解通靜慮無色等至等持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等。隨其所應。謂前三門唯共余圣。通靜慮等亦共異生。雖佛身中一切功德行相清凈殊勝自在與聲聞等功德有殊。然依類同。說名為共。且共余圣三功德中。無諍云何。頌曰。

無諍世俗智  后靜慮不動

三洲緣未生  欲界有事惑

論曰。有阿羅漢憶昔多生。受雜類身發自他惑。由斯相續受非愛果。便作是念。有煩惱身緣之起惑。尚招苦果。況離煩惱具勝德身。思已發生如是相智。由此方便令他有情不緣己身生貪嗔等。此智但以俗智為性。緣他未來修斷惑故。非無漏智此行相轉。若無諍體是智所攝。如何說習無諍等持。此不相違。一相應品。有多功德。隨說一故。如一山中有種種物。隨舉一種以標山名。理應無諍。是智所攝。護他相續當來惑生。巧便為先事方成故。然一切諍總有三種。蘊言煩惱。有差別故。蘊諍謂死。言諍謂斗。煩惱諍謂百八煩惱。由此俗智力。能止息煩惱諍。故得無諍名。此智但依第四靜慮。違苦因故。第四靜慮樂通行中最為勝故。不動應果能起非余。余尚不能自防起惑。況能止息他身煩惱。此唯依止三洲人身。非北及余。性猛利故。緣欲未起有事惑生。勿令他惑緣我生故。諸無事惑不可遮防。內起隨應總緣境故。已辯無諍。愿智云何。頌曰。

愿智能遍緣  余如無諍說

論曰。以愿為先引妙智起。如愿而了。故名愿智。此智自性地種姓身與無諍同。但所緣別。以一切法為所緣故。如何愿智能知未來。審觀過現而比知故。如觀稼穡有盛有微。比知其田有良有薄。若爾何故立愿智名。有學異生亦能知故。不爾所知定不定故。而聞傳說諸大聲聞記未來事有不定者。非起愿智有此謬知。余俗智觀所記別故。或彼所記無不定失但觀于始不觀終故。如先降雨未至地間。為羅怙羅之所承棄。先所懷孕其實是男。彼于后時轉形成女。王舍城鬼初戰得勝。后為廣嚴諸鬼摧伏。人欲相伐鬼先戰故。或實愿智方見未來。然加行時先起比智。觀過現世準度未來。引愿智生方能真見。即由此故能知無色。謂先觀彼因行等流。有比智生引真愿智。或觀欲色死生時心。比度而知所生從處。引生愿智方能實知。或比智知亦無有失。以證比智所緣必同。若比不知如何能證。是則愿智應不可言力能遍緣三界三世。不時解脫諸阿羅漢。欲于彼境正了知時。先作要期。愿我知彼。后入邊際第四靜慮。以為加行。從此無間如先愿力引正智起。于所期境皆如實知。邊際定言。如后當釋。此愿智力能知過去。與宿住智差別云何。愿智通知自相共相。諸宿住智知共非余。知共相中亦有差別。愿智明了。宿住不然。于現所緣對他心智。辯差別相如理應思。已辯愿智。無礙解云何。頌曰。

無礙解有四  謂法義詞辯

名義言說道  無退智為性

法詞唯俗智  五二地為依

義十六辯九  皆依一切地

但得必具四  余如無諍說

論曰。諸無礙解總說有四。一法無礙解。二義無礙解。三詞無礙解。四辯無礙解。此四總說如其次第。以緣名義言及說道。不可退轉智為自性。謂無退智緣能詮法名句文身立為第一。趣所詮義。說之為名。即是表召法自性義辯所詮義。說之為句。即是辯了法差別義。不待義聲獨能為覺生所依托。說之為文。即是迦遮吒多波等。理應有覺不待義聲。此覺不應無所緣境。此所緣境說之為文。文謂不能親目于義。但與名句為詮義依。此三能持諸所詮義及軌生解。故名為法。即三自性。說之為身。自性體身名差別故。三與聲義極相鄰雜。為境生覺別相難知。故說身言顯有別體。若無退智緣一切法。所有勝義立為第二義。即諸法自相共相。雖名身等亦是義攝。而非勝義有多想故。謂有如義有不如義。有有義有無義。有依假轉有依實轉。了此無間。或于后時諸所度量。名為勝義。為欲顯示義無礙解。所緣之境非語及名。故此所緣說為勝義。謂此但取依語起名。名所顯義非取泛爾。心之所行說名為義。若無退智緣諸方域。俗圣言詞立為第三。即能了知世語典語。于諸方域種種差別。若無退智緣應正理無滯礙說。及緣自在定慧二道立為第四。即于文義能正宣揚無滯言詞。說名為辯。及諸所有已得功德。不由加行任運現前自在功能。亦名為辯。此能起辯立以辯名。了辯及因智。名辯無礙解。即前所說能正宣揚善應物機不違勝義。所有言說名應正理。即前所說無滯言詞。不待處時及有情等。辯析自在名無滯礙。即上所言已得功德。不由加行任運現前。名為自在。定慧二道又能所詮相符會智名初二無礙解。謂達此名屬如是義。及達此義有如是名。名能所詮相符會智達時作等加行言詞。名第三無礙解。達所樂言說及自在道因。名第四無礙解。又色等六所知謂義。即此善等有為無為色非色等差別謂法。即詮此二言說謂詞。三智即前三無礙解。即緣三種無掛礙智。名第四無礙解。又達世俗勝義二諦。名初二無礙解。此即行者自利圓德。能善宣說如是二諦。名第三無礙解。于此善巧問答難通。名第四無礙解。此即行者利他圓德。有說愚癡猶豫散亂。是于宣辯有滯礙因。由解脫此三。得現法樂住。及由此故利他行成。此智名為辯無礙解。若得如是定能宣說。符會正理無滯言詞。及得現前自在功德。又于名等勝義言詞。無滯說中各得善巧。如次建立四無礙解。前三善巧說名為因。由境不同故有差別。第四名果能說無滯。又由四分利他事成。謂巧于文了達于義。妙閑聲韻定慧自在。故無礙解建立有四。此即總說無礙解體。兼顯四種所緣差別。契經略舉此數及名。諸對法中廣顯其相。又經列此先義后法。諸對法中先法后義。此為顯示二智生時。或義因名或名因義。故經與論作差別說。謂聽法者先分別名。既正知名次尋其義。正知義已欲為他說。次必應求無滯說智。依此次第故名在先。然此四中義智最勝。余是助伴。故義在先。謂于義中若正了達。次應方便尋究其名。既已知名欲為他說。次應于說求巧便智。是故此四次第如是。辯無礙解若緣說時。何異第三詞無礙解。第三了達訓釋言詞。如有變礙。故名色等。此達應理無滯礙說。有說詞詮諸法自性。辯能顯示諸法差別。有說于法直說名詞。展轉無滯分折名辯。緣此二種三四有別。四中法詞俗智為性。非無漏智。緣名身等及世言詞事境界故。法無礙解通依五地。謂依欲界。四本靜慮上地中無名身等故。彼不別緣下名等故。詞無礙解唯依二地。謂依欲界初本靜慮。上諸地中無尋伺故。彼地必無自語言故。此因非理。所以者何。非發語智名無礙解。勿無礙解定中無故。由此不應作如是說。無尋伺故上地中無。無斯過失。因義異故。何謂因義。謂此意言。尋伺二法能發語故。相不寂靜自性粗動。上無此故寂靜微細。詞無礙解緣外言詞。亦不寂靜粗動類攝。是故此解上地中無。初靜慮中亦有尋伺。故于定內亦有此解。由此極成但依二地義無礙解十六智性。謂若諸法皆名為義。則十智性。若唯涅槃名為義者。則六智性。謂俗法類滅盡無生。辯無礙解九智為性。謂唯除滅緣說道故。此二通依一切地起。謂依欲界乃至有頂。辯無礙解于說道中許隨緣一皆得起故。通依諸地。亦無有失。然于其中但緣說者。唯依二地與第三同。有說盡無生非無礙解攝。以無礙解是見性故。彼說第二或四或八。第四唯七。準上應知。此四應知。如四圣種。隨得一種必具得四。非不具四可名為得。隨欲現起或具不具。有余師言。有不具得無理得一必令得四。有說此四無礙解生。如次串習算計佛語。聲明因明為前加行。若于四處未得善巧。必不能生無礙解故理實一切無礙解生。唯學佛語能為加行要待前生久。習名等四種善巧。今乃能修。無礙解名釋有多義。謂于彼彼境領悟無礙。名無礙解。或于彼彼境決斷無礙。名無礙解。或于彼彼境正說無礙。名無礙解。有余師說。于境現前無顛倒智。名無礙解。此四依地自性所緣與無諍別。前來已辯種性依身如無諍說。謂不動種性依三洲人身。如是所說無諍智等。頌曰。

六依邊際得  邊際六后定

遍順至究竟  佛余加行得

論曰。無諍愿智四無礙解。六種皆依邊際定得。邊際定力所引發故。邊際靜慮體有六種。前六除詞余五少分。及除此外復更有余加行所得。上品靜慮名邊際定。故成六種詞無礙解。雖依彼得而體非彼靜慮所攝。邊際名但依第四靜慮故。此一切地遍所隨順故。增至究竟故得邊際名。由此不應亦通余地。云何此名遍所隨順。謂正修學此靜慮時。從初靜慮次第順入。乃至有頂。復從有頂次第逆入。至初靜慮。從初靜慮次第順入。展轉乃至第四靜慮。名一切地遍所隨順。云何此名增至究竟。謂專修習第四靜慮。從下至中從中至上。如是三品復各分三。上上品生名至究竟。如是靜慮得邊際名。此中三乘非無差別。而各于自得究竟名。此中邊名顯無越義余無越此。故名為邊際言。為顯類義極義。如說四際及實際言。如是二言顯此靜慮是最勝類定中最極。殊勝功德多此引生。樂通行中此最勝故。如是所說無諍智等。除佛余圣唯加行得。非離染得。非皆得故。唯佛于此亦離染得。諸佛功德初盡智時。由離染故一切頓得。后時隨欲能引現前。不由加行。以佛世尊于一切法自在轉故。已辯前三唯共余圣德于亦共凡德且應辯通。頌曰。

通六謂神境  天眼耳他心

宿住漏盡通  解脫道慧攝

四俗他心五  漏盡通如力

五依四靜慮  自下地為境

聲聞麟喻佛  二三千無數

未曾由加行  曾修離染得

三身一余三  一法后法四

天眼耳無記  余四通唯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井市| 平果县| 屯门区| 青铜峡市| 资阳市| 盐边县| 德清县| 祁连县| 武夷山市| 萨迦县| 福建省| 太和县| 萨迦县| 阿克陶县| 松阳县| 弥渡县| 庆元县| 香河县| 屏山县| 平邑县| 三江| 湘潭市| 扬中市| 孟村| 大方县| 杭锦后旗| 门源| 水富县| 永顺县| 福建省| 雅安市| 锦州市| 霸州市| 伊春市| 微山县| 宁城县| 昌黎县| 永和县| 库尔勒市| 柳河县| 龙陵县|